《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2024-07-13

《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篇1:《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敢闯会创、矢志奋斗的青春励志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北京首映。该片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背景,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形象。据悉,影片将于6月6日全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草根学生的一段逐梦之旅:主人公在学校、职场、商海历经兄弟反目、不正当竞争、失恋、前程幻灭等人生考验,虽遍体鳞伤,却不断突破自我,最终用心整合大学、投资人与企业家等资源,完成了从平凡到传奇的飞跃,成就了自己的青春梦想,也以创新模式帮助许多乡村百姓实现了农产品畅销、财富大增的愿望。

首映放映过程中,有令全场大笑的桥段,也有催人泪下的情节。有的学生代表表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创业历程”,“影片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满满正能量。”

篇2:《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据悉,影片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背景,以被誉为“世界最大路演平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讲述了草根大学生在初心与挑战的驱动下,一无所有踏上创新创业的追梦之旅,影片将于6月6日全国上映。

片名《当我们海阔天空》意蕴深远:预示着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海阔天空,中国的高等教育未来一定会海阔天空,中国青年一代的未来也一定海阔天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影片总监制吴岩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培养有血性狼性、阳刚硬朗,具有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的青年。”

首映式上,吴岩以开讲一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的独特形式,作精彩致辞。并用课堂点名的方式,随机邀请影片主创人员上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作为影片人物原型之一的大学生创客,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北京理工大学中云智车团队负责人倪俊也登台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篇3:《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是改编自导演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少年柯景腾与一班同窗好友因共同暗恋班花沈佳宜而发生的许许多多与青春有关的有笑有泪的故事。

1994年, 16岁的柯景腾开始了他懵懂的青春, 他平日总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甚至他在被老师安排坐到沈佳宜前面时, 他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道:“我敢跟你赌, 十年后, 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 照样活得很好”。柯景腾眼中的沈佳宜不过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女生, 但是青春从这“座位前, 座位后”真正开始。柯景腾以为自己处处想要看到沈佳宜出糗。然而, 当沈佳宜没有带课本时, 柯景腾却鬼使神差的成为了沈佳宜的保护者, 他宁愿自己选择举着椅子被罚跳十圈。因此, 沈佳宜对柯景腾第一次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为了感谢他, 沈佳宜为柯景腾出“爱心考卷”, 要求柯景腾留校上晚自习。也正因为沈佳宜的督促与帮助, 柯景腾甚至觉得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热血的事情。虽然最后在月考与沈佳宜的打赌中, 他还是没能超过她, 沈佳宜依然束起了马尾辫。此时, 观众已然解读出了柯景腾与沈佳宜两人之间萌生的暧昧情愫。这种青春的美好情怀让人憧憬, 令人着迷。

但是,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成长过程中的隐隐作痛, 那种隐藏在美好、懵懂爱情之下的殇——没有牵手, 没有初吻, 有情人未成眷属却依旧刻骨铭心的爱恋。19岁的柯景腾以为通过自己举办的自由格斗比赛就可以证明自己, 在沈佳宜的眼中, 这场比赛却是一场幼稚至极的作秀。柯景腾只是想告诉她, 自己希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 而有一点点不一样。柯景腾不明白, 沈佳宜一直等待柯景腾的告白, 想告诉他, 自己在许愿灯上写下:“好, 在一起”。沈佳宜亦不明白, 柯景腾的世界仅仅是要拥有沈佳宜的心。一场别过, 一场聚首。1999年, 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 柯景腾不顾一切的奔向远方, 为的就是联系上沈佳宜。那一瞬间, 他才明白, 原来沈佳宜是他全部的青春, 失去她便失去了所有青春的记忆。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并没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影片的结尾, 柯景腾出现在沈佳宜的婚礼上, 他对自己说:“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 原本以为自己绝对不会想去祝福她, 但当她站在你的面前时, 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从心底希望她是幸福的。”只是最后, 柯景腾以惊世骇俗的方式争取到了沈佳宜的吻, 激情荡漾、春潮涌动、真情流露、无懈可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描绘柯景腾与沈佳宜美好而又略带忧伤的青春本身的同时, 更映射出那些由回溯与感伤构建起的社会情感, 包含了台湾浓郁的人情味, 引发了观众怀旧情绪的集体爆发。显然, 影片用其清新温婉的语调述说着青春的执着、无奈与遗憾, 带给观众的除了眼睛湿润, 还有时过境迁对青春未尽的微笑告别。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 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 (2) 当社会不断进步向前发展, 人们在精神生活的缺失显现出来, 人们希望自由地在过去中选择一个时期, 似乎所有人们经历过的过往都是美好的, 然而现实毁灭了人们原本的情感渴求, 使得一度对感情世界要求满足的人们深感失落。诚然, 现实与过往是无法相平衡比较的。也正因为这样, “青春”与“初恋”成为了人们几乎共通的公众回忆。

一直以来, 台湾青春电影所特有的清新感深深触动着人们对青春的深远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平面化、无深度的后现代特征, 纯粹的对个体成长进行着描述。然而影片并没有拍摄成为一部时间流水账电影, 因为在110分钟渐渐行进的青春展映中, 导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样的年少无谓。青春电影带给观众的总有些许失落与惆怅。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既存在着抗争又在忍受着委曲求全, 面对生活境遇的绝望, 又需鼓起勇气的坚持继续。生活在奔波劳顿的疲惫之下, 人们多是隐藏着心中不愿放弃的梦想。

毫无疑问, 在感情世界里总会有那么一些故事, 当人们想起时总会激动不已, 抑或黯然忧伤。就好像曾经有过的一种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的土壤中, 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在某个特定的瞬间, 突然触动到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 如昙花一现, 怒放盛开, 那一刻的绚丽足以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温暖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虽与《九降风》《最遥远的距离》等青春电影风格类似。但在忧伤之余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导演试图用细节托起整部影片, 唤起观众对美好青春的共鸣:有过校园生活的人都熟悉, 青春的爱情最经不起折腾, 柯景腾与沈佳宜分合兜转, 那纯洁懵懂的爱情伴随着学业的转变而时悲时喜。尽管在单纯朦胧的青春生活中友情遮蔽了爱情的亮点, 但影片不断展现出来的细节和所透露出来的初恋情怀, 无疑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冲击。

其实, 影片中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初恋”是无法与那些肌肤之亲的感情生活相提并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柯景腾从未拥有过沈佳宜, 便也无法言及失去, 所以留下的只是有些酸涩甘甜的美好回忆。这样的感情就像是没有一点杂质的蒸馏水令人向往, 却又因为没有深入对方世界而留下幸福的伤痛与遗憾。然而谁又能够否认, 柯景腾恰是因为这种“未曾走进”的方式而永恒地拥有着沈佳宜呢?

真诚的影像足以使人们暂时逃离了现代都市人紧张单调的生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这样带着其特有的某些羞涩又有着浓厚青春的气息, 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释放心理压力和追寻美好记忆的机会, 更将观众的思维定格在那段青春岁月, 很美很温暖。

参考文献

[1]吴丽芬“海角派青春电影”对台湾本土文化生态的救赎以《海角七号》为例[J]东南传播, 2009年第5期

篇4:《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如果你想看到不一样的热血青春,并想燃爆自己的青春烈焰,就请在6月6日走进电影院,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一定不负时刻躁动的青春荷尔蒙。

最新预告片仅1分半钟,律动十足、激情澎湃,将理想现实相互碰撞、友情爱情交织相映、矛盾冲突激烈紧张、育人教诲深入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已不仅仅是一部青春励志电影,更是打破常规人生,使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有了落脚点。

真正的理想一定不是空想,必是源于现实且超越现实。该影片于“世界最大规模,可能已升级一千万人命运”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提取真实故事,将真实的反映新时代大学校园的青春梦、家国梦搬上荧幕,奏响一曲盎然向上、新力勃发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影片由陈静、娄毅执导,刘秋实、刘奕畅、何琢言、侯雪龙、蒋冰、郑罗茜等新生代青年演员领衔主演,以最真实情感、最用心表演、最大限度还原草根大学生从初入大学的懵懂,在学业拼搏、职场跌宕、商海沉浮的时空切换之间,历经爱情冰封、兄弟反目、险恶竞争、濒临绝境、前程幻灭等巨大人生考验后,突破自我极限,实现了学业与事业的双向奋进、友情与爱情共同成长、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美美与共的青春抱负。

故事内容虽然教育色彩浓厚,但却非死板木讷的说教,幽默与趣味的台词串联其中,笑过之后的幡然醒悟意味深长。其中,百岁教育泰斗潘懋元先生银幕首秀,即成电影史吉光片羽,学者气质、师者风范、字字箴言,影射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曲水流觞的发展历史,以及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之重任。

篇5:《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当我们海阔天空》讲述了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故事, 夹杂了爱恨情仇与酸甜苦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得主、北京理工大学倪俊给同学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影片的宣发团队表达了对于此次首映式的预期,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认同。观众们也表达了对于影片创新性表达出“互联网+”计划的新奇。电视学院的志愿者们也对此次志愿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组织力和默契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我们海阔天空观看收获

青春、教育、创业、励志……5月20日,一部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敢闯会创、矢志奋斗的双创主题青春励志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在四川大学举行电影首映式。这部影片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背景,塑造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创业英雄形象,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电影将于6月6日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

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讲述了草根学生在初心与挑战的驱动下,一无所有踏上追逐梦想之旅,在学业拼搏、职场跌宕、商海沉浮的时空切换之间,历经爱情冰封、兄弟反目、险恶竞争、濒临绝境、前程幻灭等等巨大人生考验,虽然遍体鳞伤,却多次突破自我极限,并极其巧妙的整合了高等教育、投资人与企业家等等社会核心资源,仅仅一年时间,迅速百炼成钢,完成了从平凡到传奇的飞跃。在自己身价过亿的同时,还通过创新模式帮助数以万计的人实现了财富大增的梦想。

影片中,有个镜头被业内人士赞誉为经典——由年近百岁的中国教育学界泰斗、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老先生本色出演。值得关注的还有,该影片取材于22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团队的真实原型故事,其中也包括来自四川大学的4个真实原型故事。影片以新时代大学校园青春奋斗为主线,以被誉为“世界最大路演平台”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将新时代大学校园的青春梦、家国梦搬上荧幕,奏响了一曲盎然向上、新力勃发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影片由陈静、娄毅执导,刘秋实、刘奕畅、何琢言、侯雪龙、蒋冰、郑罗茜等新生代青年演员领衔主演。不少高校师生也参与拍摄,因此影片还被称为电影史上出演演员平均学历最高的电影。据悉,电影还吸引了5位四川大学校友参与投资。影片主创团队透露,电影投资收益的10%将投入成立中国第一支“互联网+”大赛专项天使投资基金。

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目前已在教育部以及北京、浙江、安徽等省市教育厅组织观影,反响热烈。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介绍,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赛为在川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美丽的天窗。大赛自创办以来,川大累计有1.3万大学生,个团队参赛,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奋发有为、昂然向上的青春风采。

篇6:当我们海阔天空观后感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所谓“高考档”,但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却无疑是今年的“高考档”的强片,不仅是在高考期间上映,而且特别适合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以及陪读多年的家长们一起来观看,因为这里,有在中学时代所接触不到的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规划。毕竟,金榜题名之后,人生将进入到另一个快车道,《当我们海阔天空》俨然是驶向这个快车道的“技能”培训与“励志”动员。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将理想变为现实,谁都有可能成为受人瞩目的希望之星,成为下一个马云或是马化腾一样的人物。影片《当我们海阔天空》,就讲述了一个与互联网革命息息相关的故事,从年轻人的追求与努力到奋斗路上经历的曲折与坎坷,从失败后的自我否定和步履维艰到再次拼搏的不遗余力并全情投入,人生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坎坷,成功与失败并存,喜悦与痛苦交替,称得上是一部现实意味浓郁的“大学生奋斗指南”。

《当我们海阔天空》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真实的励志故事改编而来。三位境况和遭遇截然不同年轻人,相聚在大学的校园里,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并踏上了合伙开公司这条路。在经营的过程中,体会着经营者的心酸与成长的煎熬,而命运却总是与他们开玩笑,一次次的考验、一回回的磨难,都成为一道道迫在眉睫的难题……从而将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林林总总,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切入点有些别出心裁,主人公既不是眼高手低的菜鸟,也不是历经风雨的成功人士,更不是独具慧眼的投资精英,而是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大学生。这样的人设不光接地气更是出人意料,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大学生的成功之路究竟何去何从?是一马平川,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受尽磨难,还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整个故事的走向颇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在不落俗套的同时,也自始至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整部影片,围绕着三位性格、特点完全不同的主人公来展开剧情。善于观察、头脑冷静的凌云,敢想敢拼、勇于创新的李想,以及仗义执言、踏实肯干的大旺,分属不同世界里的三个人就这样神奇的相遇了,以小见大的`想法不谋而合,也令他们毅然决然投身到经营的浪潮之中,组成了志同道合的团队。从三个人的头脑风暴到孵化公司的高度肯定,从产品的上线到成功拉来第一笔投资,共同经历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各个阶段。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奋斗与拼搏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将看上去很美的理想转变为现实,所要经历的艰难困苦,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同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一样,农产品的切入点不过是刚开始,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跑货源,和老乡面对面交流,对货物的品质更要严格把关,主动出击联系卖家,直到销路完全打开。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也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之中,从量变迎来质变。

既然是直面大学生拼搏的故事,最离不开的就是校园,整部影片在有“全国最美校园”之称的厦门大学实景拍摄。人声鼎沸、学习氛围浓郁的教室,飘荡着欢呼与喝彩、挥洒着青春与汗水的运动场、以及人头攒动、动作整齐划一的操场,校园里一幕幕的场景与情节相得益彰,在领略剧情发展的同时,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学生时代,带回到了记忆深处中魂牵梦绕的校园。

近两年,与企业竞争与成长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创业时代》、《中国式合伙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透过不同的人和事,讲述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当我们海阔天空》也不例外。青涩稚嫩的面庞,坚毅果敢的性格,以及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不光给观众带来启示,也让我们由表及里,逐渐领略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

当我们海阔天空观后感2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所谓“高考档”,但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却无疑是今年的“高考档”的强片,不仅是在高考期间上映,而且特别适合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以及陪读多年的家长们一起来观看,因为这里,有在中学时代所接触不到的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规划。毕竟,金榜题名之后,人生将进入到另一个快车道,《当我们海阔天空》俨然是驶向这个快车道的“技能”培训与“励志”动员。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将理想变为现实,谁都有可能成为受人瞩目的希望之星,成为下一个马云或是马化腾一样的人物。影片《当我们海阔天空》,就讲述了一个与互联网革命息息相关的故事,从年轻人的追求与努力到奋斗路上经历的曲折与坎坷,从失败后的自我否定和步履维艰到再次拼搏的不遗余力并全情投入,人生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坎坷,成功与失败并存,喜悦与痛苦交替,称得上是一部现实意味浓郁的“大学生奋斗指南”。 《当我们海阔天空》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真实的励志故事改编而来。三位境况和遭遇截然不同年轻人,相聚在大学的校园里,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并踏上了合伙开公司这条路。在经营的过程中,体会着经营者的心酸与成长的煎熬,而命运却总是与他们开玩笑,一次次的 考验。一回回的磨难,都成为一道道迫在眉睫的难题……从而将失败与成功之间的林林总总,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切入点有些别出心裁,主人公既不是眼高手低的菜鸟,也不是历经风雨的成功人士,更不是独具慧眼的投资精英,而是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大学生。这样的人设不光接地气更是出人意料,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大学生的成功之路究竟何去何从?是一马平川,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受尽磨难,还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整个故事的走向颇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在不落俗套的同时,也自始至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整部影片,围绕着三位性格。特点完全不同的主人公来展开剧情。善于观察。头脑冷静的凌云,敢想敢拼。勇于创新的李想,以及仗义执言。踏实肯干的大旺,分属不同世界里的三个人就这样神奇的相遇了,以小见大的想法不谋而合,也令他们毅然决然投身到经营的浪潮之中,组成了志同道合的团队。从三个人的头脑风暴到孵化公司的高度肯定,从产品的上线到成功拉来第一笔投资,共同经历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各个阶段。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奋斗与拼搏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将看上去很美的理想转变为现实,所要经历的艰难困苦,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同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一样,农产品的切入点不过是刚开始,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跑货源,和老乡面对面交流,对货物的品质更要严格把关,主动出击联系卖家,直到销路完全打开。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也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之中,从量变迎来质变。

既然是直面大学生拼搏的故事,最离不开的就是校园,整部影片在有“全国最美校园”之称的厦门大学实景拍摄。人声鼎沸。学习氛围浓郁的教室,飘荡着欢呼与喝彩。挥洒着青春与汗水的运动场。以及人头攒动。动作整齐划一的操场,校园里一幕幕的场景与情节相得益彰,在领略剧情发展的同时,仿佛将观众带回到了学生时代,带回到了记忆深处中魂牵梦绕的校园。

篇7:《当我们海阔天空》电影观后感

关键词:精神分裂,电影艺术,隐喻

2015 年初, 随着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导演的电影《鸟人》凭借九项提名领跑第87 届奥斯卡金像奖并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这是继娜塔莉·波特曼凭借《黑天鹅》摘得83 届奥斯卡影后桂冠之后的精神分裂题材电影的又一次成功。

同样都是为了追求艺术完美而导致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故事, 也同样都备受奥斯卡大奖的青睐和观众、影评人的瞩目, 《鸟人》和《黑天鹅》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导演借助一个有精神缺陷的人作为电影的主人公 (而非正常人) , 除了要满足戏剧冲突的需求, 更多的是借助这个不完美的非正常的人物角色来表达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审视和凝思。

一、角色塑造:分裂者的裂变之路

对于《鸟人》和《黑天鹅》这两部影片来说, 故事表层的线索都是主人公欲达到事业上的成功而付出一系列的努力, 并且最终获得了演出成功的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深层的线索却是主人公行为和心理上由彷徨无助、挣扎、扭曲直至自我毁灭的逐渐变化过程。

(一) 瑞根与妮娜。电影《鸟人》中的主人公瑞根和电影《黑天鹅》中的主人公妮娜, 一个是电影、舞台剧演员, 一个是舞蹈演员, 这两个人都很努力很奋进, 都是有追求有梦想的人。但是在人物设定上还是有所差别的:瑞根有知名度, 他是昔日英雄, 虽然现在是个过气明星, 但是他也曾成功过;妮娜是新人, 没出演过什么角色, 初登大舞台, 她是未来之星。这在影片塑造的演员外形上也可以看出来, 迈克尔基顿饰演的鸟人瑞根, 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点狂妄自大、为所欲为, 又有点纵欲过度, 比较疯狂的人;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黑天鹅妮娜, 身形消瘦, 思想单纯保守, 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战战兢兢的表情, 虽然有美貌, 但是令男人没有“性”趣。

(二) “鸟人”与“黑天鹅”。“鸟人”和“黑天鹅”不仅仅是影片戏中的一个角色, 也是主人公的第二重人格。

“鸟人”是瑞根饰演的好莱坞经典科幻电影的主角, 是观众们心中的超级英雄。同时, “鸟人”的另一层含义也指向了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和他父亲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的翅膀逃离克里特岛时, 他因飞得太高, 太阳融化了蜡粘合成的翅膀, 最后掉到海里淹死了) 。伊卡洛斯可以说是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理想主义代表, 电影《鸟人》的主人公瑞根也是这样一个极度的理想主义者。

“天鹅”这个形象比较复杂, 它既可以是纯洁的永恒爱情的象征, 也是肉欲的化身 (希腊神话里, 众神之神宙斯看上了人间的少女丽达, 便化作天鹅与其交配) 。而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 “黑天鹅”与“白天鹅”恰好是邪恶妖艳与神圣纯洁的代表, 而一人分饰两角的舞蹈演员必须同时具备纯洁与妖艳的特质才能胜任“天鹅皇后”这一重任。

(三) 精神分裂因素。如果说瑞根是虚荣心的斗争引发了精神分裂, 那妮娜就是功利心引发的精神分裂。是将命运中的痛苦向外转化成艺术激情, 还是将来自外界的创伤向内转化成精神自残, 这是影片主人公需要跨过的一道坎。

瑞根的压力来自所有人, 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惜, 他的制片人只想着排戏捞钱, 记者观众只关注他的八卦, 迈克看不起他说他是没演技的过气影星, 前妻认为他分不清爱和崇拜的区别, 女儿怒斥他不是在做艺术只是害怕自己变得不重要罢了, 就连还未看过他的舞台剧的剧评人都扬言要毁了他的剧……

妮娜的压力来源, 一个是来自对“天鹅皇后”这一角色的压力, 另一个是来自母亲的爱的压力。芭蕾舞主角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妮娜迫切地想要获得成功, 想获得她的上司、舞蹈同伴以及母亲的认可, 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 妮娜有些神经质的母亲的病态管束, 也是造成妮娜性格孤僻、敏感脆弱甚至精神分裂的很大原因。

二、艺术表现:电影语言与符号之美

影片中瑞根和妮娜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分裂迹象。瑞根的精神分裂是自知的, 他对自己幻想出来的飞鸟侠这个具象化的跟随者早已习惯。飞鸟侠的分裂人格伴随瑞根的时日已久, 影片中自始至终都穿插着大量瑞根和它直接的对话争吵。很多正常人在有压力的时候也喜欢自言自语、和空气对话, 这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尽管它的存在是如此的合乎情理, 但是导演却要一遍一遍提醒观众, 瑞根的这种状况只是幻听、幻视, 是一种妄想, 是不正常的。

妮娜的精神分裂是不自知的, 她对自己产生的幻觉是不能接受的。电影开头有一个场景, 在昏暗的过道里妮娜把迎面走来的女人误认成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不禁吃了一惊。导演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一种信息, 妮娜视角下的人与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如果观众仔细看影片, 就会发现导演的许多暗示, 这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元素就是镜子 (或镜像) 。《黑天鹅》电影里出现了很多镜子, 它们不仅是影片的重要道具, 也是意象表现的重要手段。妮娜在镜子里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或者丽莉, 实际是分裂的妮娜自身。这是一种间接表现, 跟《鸟人》正相反。

不管是“鸟人”还是“黑天鹅”, 二者都有一双被外化了的翅膀, 想要冲破自我的束缚, 都有一定的超现实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鸟人》的导演赋予了瑞根两个“超能力”:控制物体移动和腾空飞翔。瑞根的“超能力”可以隔空取物或是扔东西发泄, 可以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上空尽情地飞翔, 却始终无法摆脱来自飞鸟侠的言语诱惑。当瑞根的愤懑压抑无处排解时, 飞鸟侠的声音便会出现在耳边, 这个声音其实来自瑞根的内心, 飞鸟侠即是他贪慕虚荣的另一面人格。

而《黑天鹅》里这种超现实的元素则是采用惊悚片中比较惯常的手法来表现的, 比如在伤口中拔出黑色的羽毛、变成鹅掌的脚趾、女主角分裂人格打斗中变红的眼珠、突然伸长的脖子以及向前折断的双腿等等。不过《黑天鹅》里非常出彩的一场戏是, 妮娜误以为杀死了欲加害自己的丽莉之后登台表演的那段黑天鹅的舞蹈, 妮娜双臂的皮肤渐渐有黑色的羽刺长出, 在32 个“挥鞭转”时, 黑色的羽毛越长越密, 终于在舞蹈结束时, 妮娜以一副颀长而丰满的黑色羽翼谢幕了。

三、主题隐喻:理想主义者的生死考验

两部影片都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影片结尾虽没有明确宣告主人公的死亡, 然而生与死对于这两位理想主义者来说, 后者才是最好的选择。

两位主人公终是一死, 但传递的思想却并不一样。《鸟人》是赤裸裸的批判和讽刺, 批判的是世俗将功利价值置于艺术理想之上的衡量标准, 讽刺的是媒体大众对庸俗的追捧, 完全丧失了艺术欣赏力。导演赋予瑞根的“超能力”不仅是主人公虚荣心外化的表现, “飞鸟侠”这个存在也隐喻了商业文化垃圾的狂妄自大与自欺欺人。如果说《鸟人》讲的是一个演员寻找存在感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那么这个人的结局就是存在感的坍塌和自我毁灭。而《黑天鹅》讲述的则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 通过伤痛由自我禁锢到自我解放, 各种欲望和恶念喷薄而出, 由此我们才窥探到了人性的脆弱以及复杂多变。这个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阐释和升华了生命本身赋予人的无限张力, “本我”和“超我”的斗争, 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只有认清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遗憾的是, 妮娜获得的也只是对于完美追求的自我麻痹, 最终落了一个自我毁灭的下场。

上一篇:广播电视局小结范文下一篇:消防安全责任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