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2024-07-25

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精选15篇)

篇1: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葛磊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世界伟大的成功导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超越自我》,初看此书,心里觉得这和别的教育类书籍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竟讲些大道理,可是后来越看越想看,书中的每一个策略对我都启发极深,每一个事例都深深的影响着我,可谓是我的“救命稻草”。下面,我就从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条策略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位哲人曾说过:“个人的成功不算是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大成功。”“你帮助组织走向成功,组织也会给你创造成功的机遇。组织的发展就是你的发展,你的发展源于组织的力量。”此段话我摘自策略二之树立与组织共赢的观念,看到“哈罗”啤酒厂林达的事例,让我心中澎湃,也让我有一种激动,不由得想起了这么一件事:去年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师紧张而又忙碌的一个月,全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此次练兵活动中,我们复华英语组参加了“辨析单词,我有妙招”的团队展示活动,并且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很多很多,读到树立与组织共赢的观念这条策略时,我想,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确定主题,再到寻找方法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也茫然过,也放弃过,可是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多坚持了那么一下,结果我们成功了,我们总结出了歌谣识记辨析法、手势辅助发音法、自编绕口令Tongue Twister区分法、图式直观区分法、意义形象区分法、联想记忆法、歌曲记忆法等好招和妙招。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提高了智慧,融入其中,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也提高了我的敬业精神和人生价值。的确,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组织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生活在团队之中,我们才能进步,只有团队成功了,我们才是成功的。

还有一个令我感受颇深的例子就是美国洛杉矶湖人队的事例,他们的教练让每个队员每天进步1%,成功就属于他们。每天进步1%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难,都没有多大的压力,可是365天下来,每个人就会进步365%,这个数字却让人兴奋。读到此处,我反省自已,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为什么自己没有这样的观念,让

孩子们提高英语成绩,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每天进步1%,一年就能提高一个层次,与其每堂课都说孩子们不努力,为什么不能采取此策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渴求呢?读后,令我豁然开朗,心情也特别的愉悦,深深的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最后,借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鞭策自己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篇2: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读《自我超越》心得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是一种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高度超越自我的人,会敏锐的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的不足和成长的极限,但却绝不动摇他们高度的自信。在读到《自我超越》之前,对于自我进步和超越的理解是片面支离破碎的。这篇文章将超越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信很多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现在面临的困难。这些东西直接与我们的内心对话,触碰到我们真正害怕的东西。

对于“自我超越”,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能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植根于其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如何在集体、工作和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我觉得在实现自我首先应该有一个源于内心最渴望实现的“愿景”。有了这样一个“愿景”就会不断驱使我们不断努力,让我们更上层楼。其次,正确的自身定位。准确的定位可以使让我们的“愿景“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从而使我们的“愿景”易于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创造性张力”一方面会让我们产生压

力继而产生动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压力会使我们产生气馁情绪。后一种情绪就会侵蚀我们的“愿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确认明确我们的“愿景“,对自己保持信心。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将学到的这些应用到实践中去,热情勤奋的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中,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不断自我超越,做更好的自己。

篇3: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公司为每一位员工订阅了《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一书, 该书共四章:工作就是责任, 责任胜于能力, 没有任何借口, 责任重在执行。笔者读后感触颇深, 让我明白很多事理。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有些责任是与生俱来的;有些责任是因为工作、朋友而产生的;有些责任是你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必须承担的。这些责任是每个人没有任何借口推脱掉的。

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 人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不是工作需要人, 是任何人都需要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舞台上的表现。任何人都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 那就应该在工作中勇敢地担当责任。因为在责任面前, 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当你在为公司工作时, 无论安排你在哪个位置上, 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 都应当担负起工作的责任。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 老是埋怨, 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这不满那也不满的人, 往往都是被动者, 他们即使工作一辈子, 也难有成就, 因为他们不知道用奋斗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感能唤醒一个人的良知, 也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只有尽职尽责地工作, 才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篇4: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篇5:读《雷锋》一书有感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习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解放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雷锋。我也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到校后,我把作业交给老师后,就立刻去打扫班级卫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优秀的。有一次,我看见邵颖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她左思右想,可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我走到邵颖同学身边,问: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能帮我讲解讲解吗?邵颖同学说。我说:当然可以。我就耐心、细致地给她一步一步地讲解题意。过了一会儿,邵颖同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对我说:我懂了,我懂了。谢谢你!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我说。我身为班长,应处处为班上的活动着想,可是没有班费呀,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好主意,利用卖废品的钱作为班费。于是,我利用周末休息日和妈妈一起去实验室,将实验室的旧报纸、废纸盒清理出来,卖了十几元钱,我打算把它作为班费。正在这时,妈妈为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照了一张生动而有趣的合影,我看着这张精彩的照片,心里就想: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这样一张精彩的照片,那该有多好啊!他们肯定会开心。于是我把那十几元钱那出来为班上每位同学洗了一张照片。当同学们拿到照片时,个个都开心的笑了,并对我说:谢谢你,华羽中。当我听到同学们的感谢,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因为我为同学们办了一件好事。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大学生哥哥、姐姐正在组织为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我想起了雷锋叔叔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元钱寄给了灾区的人民。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于是就立刻回家和妈妈一起把我穿小的,但还是完好无损的衣服清理出来,放入几个大袋子中。我便和妈妈一起提着袋子来到爱心站将衣物送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手中,他们对我说:谢谢你对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帮助,我们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并让我在记录本上签名,当我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我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篇6:读《目送》一书有感

何飞扬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篇7:读《活着》一书有感

易中海

余华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底层最悲惨的人的生活描写,很少有直接描述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麻木、呆滞,而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他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撰写出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读完《活着》,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是福贵牵着一头买来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垄上坐着眺望远方,另一个是福贵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几座坟墓。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了别人,穷困潦倒之际,父亲死了后,而又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苦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她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二喜结婚后刚生了一个儿子,凤霞却大出血死了,不久家珍也死了,再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苦根因吃豆子撑死。究竟有多么悲惨能使这么多的天灾人祸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那一个个接连去世的人和小说的名字《活着》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命最后,福贵看到了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仿佛看到了前半生的自己,不顾一切的买下了它。最后只剩一个老头和一头老牛,活着。

一次次好像很戏剧性又很偶然的死亡,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发生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凄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都能在脑海中能看见那些个场景,动荡、凄惨,挣脱不开命运的无奈。没有煽情的描述,只是叙述,甚至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描述的,结果却让人震撼和悲痛。

家人一个个死去,希望一点点破灭。那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一种意志罢了。可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福贵属于后者吧,因为他没有什么了,所有的都离他而去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是怎样承受这种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又是怎样的继续活下去,或者不久,他也会死去了。

所有人都死了,福贵却奇迹般的活着。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精神、信念、希望、意志这些东西,本就是虚的,它们寄生在人身上,才造就的很多种可能。文章最后福贵在田地边上和老牛说的话,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老牛应该有很多个名字吧,凤霞、有庆、二喜、家珍、苦根、福贵都是这头老牛。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余华说过:“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更好。

篇8: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一、量、数量关系、数

数量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 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 自然数是对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抽象。所以在设计10的认识的时候,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抽象出数。10, 小朋友们认识吗?它可以表示什么?看来, 10只香蕉、10个苹果、10件衣服等等我们都可以用10来表示。

“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 与此对应, 数的关系的本质是大与小, 书中提到, 有两种方法来认识自然数, 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认识自然数, 其实, 小孩子认识自然数, 就是运用了对应。另一种基于定义的方法, 利用了后继的概念, 先有1, 称1的后继为2, 2比1大1, 表示为2=1+1, 称2的后继为3, 3比2大1, 3=2+1, 这样通过后继的关系, 得到了所有的自然数。但是, 小学生都是用对应的方法来认识自然数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第二个环节:10, 你会数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0, 自然数就去掉了数量所依赖的实际背景, 抽象出了数。借助计数器认识到, 2大于1, 3大于2, 4大于3, ……10大于9, 从而感悟到数的大小顺序。感受到数量越多, 数就越大, 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9在10的前面, 10在9的后面, 9在8的后面在10的后面……, 那它们这些数的大小, 谁来比较一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基于大小关系的数的顺序排列。

二、表示自然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10个1是1个10, 在计数器上10的表示方法。史宁中教授在书中问题3中提出:表示自然数的关键是十个、符号和数位。本节课是第一次接触数位, 所以如何让学生来理解自然数的这种十进制的表示方法, 这是难点。我们是这样教学的:10根小棒扎成1捆, 10本书捆成1捆, 10个回形针串成1串。让学生感受到10个散的物品可以变成一个整的, 数量是不变的。

为什么个位拨10个, 个位的1个表示一个1, 10表示10个1, 得出10个1就是1个10, 学生感悟满10可以表示成1个10。

篇9: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者 读后感

分类号 G259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fter reading the Book Mobile Scenery——Library Tour by Mrs. Cheng Yanan. This book opens a window for us library work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foreign libraries.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gaps in readers’ concern about the librarianship, readers’ consciousness of the use of the library and library workers' cognition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Keywords Library. Library cause. Library workers. Book review.

近日读了程亚南老师所著的散文集《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一书,感触颇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生长着的流动。

程亚南曾任湖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后主持筹建深圳南山图书馆并任馆长,现受聘为深圳市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委员。该书是作者参观、游历国内外图书馆的所见所闻,文笔生动优美,感情真挚,无处不渗透着她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

笔者是一名热爱图书馆工作的80后图书馆员,读着博尔赫斯的诗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走进图书馆。读程亚南教师的《风景》一书,有感触,有共鸣,现将这些零散的感触整理成文字,与所有喜爱读书并热爱图书馆的朋友们共享。

1 政府应更加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作为人类数千年文明的载体,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而且是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传递情报信息、大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建设学习型社会首先就要重视阅读,而阅读离不开书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图书馆的建设属于文化建设,其投入、管理和服务完全可以检验政府领导对文化的认知水平。仅仅建设豪华的图书馆新馆,而馆藏、管理和服务滞后,说明政府领导只关心标志性建筑、政绩工程,并不关心阅读、学习本身,如果连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则表明这个地方还没有将公众阅读当作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领导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既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机构,又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标志。它建设得好坏,既体现了当地的经济情况和文明程度,又体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要想把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跻身强大与先进的行列,就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因此,只有领导重视和政策法规到位,图书馆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学校也是如此,学校领导更应重视图书馆建设发展,图书馆是衡量一所大学文明的重要标志。

2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1 从图书馆数量上看

美国每两英里的圆周内都要有一座图书馆;日本政府规定一个社区应有三个必要的设施,即超市、健身房和图书馆,服务半径为1~1.5公里;南非国家的法规规定,每5公里就要有一个藏书量在两三万册左右的社区图书馆;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社区必须有图书馆,且由国家图书馆和社区基金会联合设立;台北市规定市内各行政区人口超过7万者应设1个图书馆分馆。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2个,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5.1平方米,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5册,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1]。

2.2 从读者人数看

深圳市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之一,于2003年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发展规划。截至2013年底,深圳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22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人均藏书量2册的目标,同时还布点20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彰显了现代都市的书香氛围,构筑了快捷便利的阅读通道[2]。笔者所在的乌鲁木齐市是一个拥有320万常住人口的中型城市,在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向社会开放之前,乌鲁木齐市图书馆28余万册的图书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虽然还有自治区图书馆近300万册的图书可以补充,但毕竟自治区图书馆还要面向疆内其他地州开放流通。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

3 推动全民阅读,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无论从国家大局还是对每个公民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新为发展的驱动力,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的首要表现是阅读,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但要系统学习还是要开展阅读。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氛围,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应该是全民读书。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如果社会能为人们提供充分的阅读条件,让人们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那么人民就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及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图书馆数量少,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我国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我国公民使用图书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但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美国洛杉矶图书馆用七种文字开宗明义地宣传服务全民的宗旨:“图书馆满足您家中每一分子之需要,无论您是青年或是老年,您可在洛杉矶图书馆找到知识、情报、娱乐及休闲。”有人说,美国人是由图书馆陪伴着长大的。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提倡母婴教育是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大特点。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开辟了儿童阅览室,孩子在刚学步时就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图书馆,与父母共同感受文化的氛围。苏联青年图书馆主要为14~21岁青年提供服务,青年图书馆会经常组织各种适合青年群体的活动,包括座谈会、文学作品欣赏会,绘画、音乐、电视讨论以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等,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国3.67亿儿童人均拥有图书1.3册,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以色列的1/50,日本的1/40,美国的1/30[4]。

4 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美国遍布全国的图书馆网络是人人称羡的,但这个网络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多年努力奋斗的结果。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家庭,那时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也很少,而且对馆藏资源也很吝啬。卡内基很偶然地发现了一家由退役的上校安德森先生用家中藏书创办的免费的私人图书馆,他每周都会去上校家借书,一个神秘的知识世界将卡内基引进一种崭新的生活,从此,他立志“如果我拥有了财富,我将建立大量免费的图书馆”。1900年,卡内基功成名就,他决定用自己巨大的财富做他早已想做的事,他为了报答那位上校对他的帮助,在安德森的私人图书馆原址,盖了大会堂和图书馆,并立碑纪念这位恩人。同时,以卡内基公司的名义捐款5616万美元,在世界各地修建了2509座图书馆。1901年,他又为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提供520万美元用于修建65个分馆。这一义举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形成了以立法为基础的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支持体系。卡内基也因此被人尊称为“图书馆恩主”。始建于19世纪末的纽约图书馆,也是调动了一切社会力量,从政府到富人、穷人、企业和基金会等都行动起来,很快凑足了29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亿美元),图书馆工程得以启动。美国总统下台后都会建一个图书馆,这一传统始于罗斯福总统,美国现已有10余座总统图书馆,美国总统图书馆多为民间捐资建造,不失为一种将民间财富转化为文化积累的好办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邵逸夫先生先后捐赠巨款,在中国兴建高校图书馆,迄今为止,捐款修建的高校图书馆已有百所,现在越来越的个人、基金会投资捐建图书馆,这些投资捐建者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对图书馆的需求是全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的需求,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关心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还很有限,图书馆事业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图书馆馆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员的工作曾经(包括现在某些部门)被人们所认识的只是借借还还,无所谓学科和专业。有些领导和读者把图书馆看成是养老和收养闲人的地方,这些偏见的存在使得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坚定的信念。

图书馆馆员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坚信图书馆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知识和信息,能洗涤人生的智慧和灵魂,能为读者的个人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实现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基于此,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必须充分认清职业价值,坚定职业信念。

我们馆员不仅仅是在借阅台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还是爱书人和读书人,我们还可以成为读书、推书交流的典范。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坚定图书馆职业精神对于我们馆员们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坚定图书馆职业信念与信仰的精神追求。

6 结语

图书馆工作本身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需要的是一份用心。马德里“读书日”里随书赠送的玫瑰,新加坡图书馆里的“噪音警察”,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门廊的雨伞架,无不体现着图书馆人的用心。程老师在书中提到贵州遵义市有一个西西弗书社,醒目的条幅书写着温馨的标语:“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手太脏了,洗吧!书太贵了,抄吧!您有意见,提吧!”在这里,管理已衍生成一种内在的文化,服务也成为一种人文关怀,在倡导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今天,这寥寥几字给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信任从“我”开始。

我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在图书馆与书默默相处,与读者偶然相遇,为他们寻找每一本书,为每一本书找到一个合适的读者。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R].文化部财务司,2013.11

[ 2 ] 深圳图书馆2013年度工作报告[R].http://www.szlib.gov.cn/work-report-article/work-report.html?year=2014,

2013.3

[ 3 ] 2013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 4 ] 朱淑华.公共图书馆与儿童阅读推广[J].图书馆建设,2008(10):61-65.

[ 5 ] 汤传喜.浅谈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05-112.

[ 6 ] 彭年冬,贺卫国.我国阅读推广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3-97

[ 7 ] 王岚.基于多元合作推广少年儿童阅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113-115.

[ 8 ] 李晓敏.中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比较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6

[ 9 ] 程焕文.追逐流动的风景:读《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J].图书馆杂志,2007(4):55-56.

[10] 肖群.执著的职业情怀与追求:图书馆学专家程亚男先生访谈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1-3.

[11] 孙蓓欣.带一本书去“旅行”:读《流动的风景——图书馆之旅》[J].图书馆杂志,2007(4):53-55.

篇10:读《致教师》一书有感

张佃娥

读朱老师《致教师》一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见真实,见真诚,见理性,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我觉得这是一本基于教师“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

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教师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如今互联网信息与现代化科技水日新月异,然而书信却是一种传统而又亲近的交流方式,全书以纸面的书信交流,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一、成为一位成功、快乐的教师,关键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名初中女教师十分敬业、每节课都提前到达教室门口,课堂上讲课十分卖力。她有三个特点:一是上课经常拼命讲;二是经常批评学生;三是喜欢拖课——下课了把学生留下。然而她所教的学科成绩却不如其他任课老师。她总是想不通自己的付出为何得不到学生的感激。其实,这位女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在课堂上过分关注知识传递,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解题机器,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的厌恶,而成为不幸的人。回顾自己的教学也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况,我在课堂上激情四扬,激动地讲着,学生却呆若木鸡,毫无生气,我成了课堂的主角。有时看到学生不堪入目的作业或者考得一塌糊涂的试卷时我只会恨铁不成钢,大声责骂他们怎么那么笨,怎么不用心学习!忽视了心灵之间的沟通,忽视了最关键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三大秘方是:爱心、激情与微笑。平时经常对学生微笑;舍得花时间通过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有困难的学生找小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通过家长的嘴巴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道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快乐的学校生活,也让我们成为成功、快乐的教师。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和面向过去。朱老师认为应转变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和面向未来。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学策略。细细阅读之后,我觉得十分可行,这些新策略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校变成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比如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这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问题。

篇11:读《若望一书》有感

生命的光轮在飞逝,回忆儿时,在碧海蓝天的乡村度过纯真快乐的童年,每逢主日,爸爸踩着那辆凤凰牌老牛车一前一后载着我和妹妹,饱览沿途美丽风景的同时,畅谈欢笑,一路上山花烂漫,阳光照耀下闪动着翩翩起舞的蜻蜓,还有那些清澈的河流,以及蓝蓝的天,棉絮般的云朵,漂浮在头顶,置身在大自然中,轻松愉悦,荡涤了一周上学带来的疲惫。主日的讲道和长长的经文,反复的吟咏,耶稣基督的名字从此进入了我的生命。从教会的学堂里知道了若望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中最爱的那位,其终身度独身奉献的生活。他的福音读来朗朗上口,义理好深邃,简单的语句,传递了最丰富的内容,一如《若望一书》的写作风格,用“光、爱、父”道出了天主的形象。

《创世纪》中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造了光,同时光也象征圣善纯洁,没有光的地方即是黑暗,黑暗象征邪恶罪过。光中没有黑暗,也容不得黑暗,光中没有遮掩的事,一切境况主全知悉。反思自己的生命光景,与主亲近时,这光便照彻心扉,容易行善避恶,与主疏远忙于俗事时,生活似乎没有了秩序,如同耶稣对玛利亚,马尔大说的,其实只有一事最重要,就是安静主前,聆听圣道,“信道是从听道得来的”,道的光芒驱逐黑暗,重塑一切公义的秩序。信实的天主知道我的软弱,跌倒后因耶稣基督的缘故仍仁慈的接纳我,拥抱我,直到我流泪悔罪,生命的亮光重新点燃。经上说“人点灯应放在灯台上,而不是斗底下”,一切善行都来源于真善美圣的根源――天主。

“浪子回头”的故事记忆犹新,天父的爱是这样的长、阔、高、深。小时候父亲用他那坚实的臂膀和厚实的双手养育了年少的我们,深沉的父爱是我们安全的避风港,有限的人尚且这样爱自己的孩子,无限的天主岂不更爱自己造生的我们吗?!这样也就很好的感受和体会了阿爸父圆满生命里的爱,喜乐,平安。耶稣来了,为我们带来了新命令,即是彼此相爱,宽恕敌人七十个七次,新约时代又一次宣称了这一“旧命令”,即使对不可爱的人爱不起来也要因他是耶稣的兄弟的缘故而彼此相爱,这是出自道成肉身的耶稣的新命令。同时想起了约翰·库提斯,残疾人中的伟人。生命的品质不在于享有多少财物,也不是健康的人都享有完美的生命,学会感恩,懂得施恩,快乐人生在于感谢主恩。穷寡妇倾其所有投上了她所有的生活费,慷慨的爱,必得到天主十倍,百倍的赏报。

在这最末时期,天父将他的独生子耶稣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我们借着他得到生命,耶稣升天了,又派遣施慰者圣神降来坚固我们所怀有的信德,为真理,为那光作证,并教导我们一切,生命由此焕然一新,从前的本我,换上了新心,五内注入了新的精神,那真理之神仿佛催迫着我去度圣洁悦乐天主的生活,实在的享有了天主子女的福分,为有份与天主的性体而感恩。圣神的七样美情:敬畏,孝爱,聪敏,刚毅,超见,明达,上智,着实改变着我的生命,顺服于主,让这位创造宇宙,万物和自然的陶工也来陶造我吧,惟愿成他合用的器皿。

篇12:读《网络素养教育》一书有感

最近偶然读了《网络素养教育》一书,感触颇多。网络素养教育,指的是网络使用者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未成年人及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规范、道德修养、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信息,但有价值的信息则极为贫乏,只有经过甄别才可能凸显;我们不缺乏经验总结,但好经验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则常常被埋没,只有受到“慧眼”的眷顾,经验才可能启迪智慧。

在这个媒体高度自由发展的社会,信息量呈爆炸式扩散,大到国际纷争,小到个人的言语行为,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与之相关联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对与错,好与坏,支持与反对,建议亦或是批评,如大浪拍岸,汹涌澎湃,让我们猝不及防,真假难辨,甚至连我们的思维,情绪受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也变得难以掌控。这使我们感觉“头疼”,心累,当然更有甚者盲目接受各种信息,难以客观理性分析解读,人云亦云,或义愤填膺,大放厥词;或不停转发,煽风点火 … 往往一件小事,闹得是沸沸扬扬,甚至

是人心惶惶,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是什人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呢?网络的发展是科技化的成果,它带给我们的“利”远远大于“弊”,它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把这一现象的过错归究于网络的发展既不公平也不客观。那是不是全部归于部分人的居心叵测,任意妄为呢?不可否认,这些人在歪曲事实,故弄玄虚,甚至恶意扩散,引发网民躁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给了这些人提供了隐藏起来的环境,使他们恣意妄为,甚至嚣张跋扈,无所顾忌。当然这其中体现出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依然是法律的滞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我们对网络管理存在漏洞,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违法犯罪等,也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主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最广范最普通的网民身上。不传谣,不信谣,说起来多容易,做起来为何如此之难!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或是“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解清楚的事情,容易破解的真相,却让人以无法理解的速度扩散,究其原因,这些人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心里,选择一些有较大震憾力的新闻事故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却一直存在问题极易引发矛盾与冲突的方方面面,例如医患关系的紧张,教育不公,食品安全,部分地区就业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政府或其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等,这些压在百姓心里难以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往往在几个图片,几段话的大肆渲染之下,就会产生轰动性的效果,因为它触动了百姓已极易敏感的神经,触痛了他们的心。他们的不满在寻找渲泄的出口,他们也想用这种方式提酲我们的党,政府,这些问题还未解决,亟待解决,这些问题老百姓在时刻关注,在期盼得到满意的结果,他们也希望全社会都动员起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社会添砖加瓦。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只是有时候事于愿违!反而带来反作用。

篇13:读《超越自我》一书有感

谁是管理者?一所学校中, 是否校长才是管理者?彼得认为“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无论其是否有下属, 不论职位的高低, 主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 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管理者阵营的扩大有利于专业人员、知识工作者等生产力的释放与激发, 实质性地推动组织专业能力的根本性提升;同时, 也可以使“管理”褪去神秘的光环, 走下神坛, 成为一项被广泛掌握的能力。用这样的眼光看, 不仅仅是校长、中层, 教职员工也是管理者。

身为一名管理者, 重心不是该如何管理别人, 而是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 但管理者却可以管理好自己。

谁都可以做到卓有成效吗?彼得指出, 在他认识和共事过的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中, 有的讨人喜欢, 有的令人敬而远之;有超然世外、卓尔不群的, 也有遇人羞羞答答的;有的固执独断, 有的因循附和;有的能豪饮, 有的滴酒不沾;有的虽不是自私, 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却落落大方, 始终为人着想;有的专注于他的本职工作, 心无旁骛, 有的其志趣却全然在事业之外, 做社会工作、跑教堂、研究诗词、演唱流行歌曲;有的运用逻辑和分析, 有的靠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直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实践中, 经历一段训练后, 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而且, 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地方, 做什么事情, 这些训练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有效”是可以学会的。

那么如何学会卓有成效呢?他指出,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必须在思想上养成以下的习惯:

1. 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人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 而大多数人同时也是时间的浪费者。“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格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 是很难理解并做到的, 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可以做到的。记录自己时间的实际耗用情形。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 每天记录, 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有了时间耗用的记录样本, 便能自行检讨:

(1) 找出自身原因引起的浪费:什么事不用做, 做了也是浪费时间, 无助于成果;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劳而又不影响效果;哪些活动没效果但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各类会议检查就是很好的例证。

(2) 找出那些管理不善和机构缺陷引起的浪费: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形成时间浪费。事实上时间浪费是可以预见的, 同一种浪费反复出现, 往往是疏忽和慵懒造成的:是否人员过多, 时间没有花在工作上, 而是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是否会议太多;是否信息传递功能不健全。了解了时间用在哪里, 就可以着手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改良一些浪费。“你若不能管理时间, 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所以时间管理, 更多的是时间的概念及做事习惯的养成。

2. 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重视贡献, 我觉得跟重视结果是一个意思。过程固然重要, 然而结果, 或者贡献, 才是真正说明一切的硬道理。并非过程无所谓, 而是, 以最终结果为导向。作为一个管理者, 只有重视贡献, 才会作出大的贡献。因为, 只有学校之外的外部世界, 才是产生贡献的地方。管理者重视贡献, 必然重视外部世界。这样, 管理者不会限制于其本身的部门和工作, 而是从整体绩效考虑, 从整个组织对于外部世界产生的成果来考虑。只有站在这样的思考高度, 一个管理者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才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对于教职员工来说, 通常只考虑, 我被分配了什么工作, 而不是考虑我能做什么。当然, 完成既有工作, 这是无可推辞的;但在此基础上, 如果能考虑我能贡献什么, 那么, 无疑进了一大步——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员工, 而是成了自己的管理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是激发自我潜力非常重要的一步。自我贡献的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激励的源泉。即“跳出学校看学校”。例如, 我们现在提的如何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就是要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

3. 善于利用长处

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善于抓住有利形势,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 也绝不会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所谓的样样皆通, 实际上可能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往往缺点越多。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全能的人, 最多只是有某方面特别有能力的人, 教师群体也是如此。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避其所短, 用人之长, 则本身就是一位弱者, 结果是既完不成任务, 又缺乏有效性。

如何发挥自己上司的长处呢?主要是如何有效和上司沟通的问题。我们能左右上司的渠道不多, 没有行政命令, 那么只能沟通。抱怨和建议是两种方式, 但是抱怨只能让你看到不足, 建议则能诱发前景, 并按照你设想的方式前进, 所以沟通方式很重要。如何提出建议, 应该不光是轻重是非, 而是陈述的先后顺序。就如在寺庙里, 对方丈说“可不可在念经时抽烟”和“可不可在抽烟时念经”, 得到的回答各异的效果是一样的。

至于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前提条件是认识自己, 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刻地剖析自己必不可少, 也许痛苦但是必定有效。

4. 集中精力在少数重要领域

即要事优先, 有两个原则: (1) 摆脱昨天; (2) 先后次序。开始觉得奇怪, 为什么把摆脱昨天放在要事优先的章节中, 但是回过头看看, 什么对我们作的决定影响最大?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还是明天可能的结果?现实情况是, 大多数人是非理性动物, 不能很好地整理过去和未来。让自己的判断不受昨天事情的影响, 是很大的学问和能力。微软, 因为在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上的成功, 而忽视了互联网热潮;因为觉得自己还忘不了以前的女朋友而不肯停步往前, 都是昨天的因素影响了今天的行动和明天的未来。所以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应该暂时放到一边。如我们校长在前一个学校成功实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就没有完全带到博爱小学来。当然, 生活中没有这么绝对的, 人也不是那么容易摆脱过去, 不像电脑重新开机一下, 就是崭新的未来。这也就是把摆脱昨天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关于先后次序, 可能看上去蛮简单, 但是到了决策层面, 实际上很多东西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书中提到一点:“被搁置的事情, 实际上等于取消。”所以很多管理者, 不敢轻易将一件并不重要的事情缓行。而该工作可能占用关键资源, 问题相当矛盾。书中强调, 要事优先并不是我们平时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优先, 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已知的情况下去做一个有勇气的取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任何事情如果同时并进的话, 那么其结果可能是一事无成。比如, 这次博爱教育集团的成立问题, 如果博爱小学自身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 就直接和怡康小学进行集团化操作, 那么其结果是优势资源不能整合, 还会使博爱小学“掺水”, 所以放缓了集团化的脚步。

5. 必须善于作有效的决策

决策的重点不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这一点必须谨记在管理者脑中。决策是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的, 如果仅仅关注某一个问题点的话, 那么相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再犯。所以管理者要弄明白: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 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对于例行性的问题, 一定要搞清楚背后的产生问题的机理, 然后建立流程来避免例行性问题。策略性问题, 则宜用权变理论来对付。还有一类问题是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要求在还没出现问题的时候, 来看问题可能产生的环境。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战略部署。从B2B开始做, 市场铺垫, 诚信体系, 物流整合, 支付方案, 将所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在最开始就计划进去。然后选择合适的时候推出C2C的淘宝, 形成B2B2C2C模式。再到最近的阿里软件和阿里妈妈的广告平台。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但是从来不失战略性眼光。所以决策者要分清楚什么是战略决策, 什么是例行性问题, 什么是策略性问题。战略性问题是高层必须时刻谨记的问题, 中层和基层可以建议的问题。例行性问题, 是需要规范和流程来规避的问题。策略性问题, 是执行层要考虑到权变问题。

决策的5个要素如下:

(1) 了解问题的性质, 经常性问题, 用规范和流程解决。

(2) 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

(3) 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4) 确定的解决方案是必须可执行和贯彻的。

() 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反馈。

对于第二个要素,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解决问题的边界, 不是说解决到哪一步就可以了, 而是要确认, 什么样的答案是不可接受的!最简单的例子是:欠了信用卡的钱, 是赚钱还, 还是办另外一张信用卡来还这张卡!答案很明显, 后者只会让你成为卡奴, 但是如果仅仅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这个手段也解决了该问题。对于第三、四个要素, 需要指出:先考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再考虑可实施性。如果在问题的一开始, 就考虑可实施性, 那么把很多可克服的问题都当成不可克服的问题, 从而排除在外, 实际上采用的是一个最差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 有几个要素必须时时考虑: (1) 要做什么; (2) 怎么做; (3) 由谁来做; (4) 何时完成。执行反馈, 这个每位管理者我相信都深有体会, 没有反馈就是没有执行!

有效决策:书中提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是从见解开始。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我仍然认为事实基础上的见解来得更有说服力。但是在事实基础上,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如果我举双手赞成, 而又没有反对意见的决策, 十有八九隐藏着更深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领导者不能轻易发表意见, 一旦他发表意见了, 那么下属很可能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 诤友很少, 更何况是下属!有效的决策还取决于有效地执行。如果一个决策作出, 那么必须执行。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出现反对声音的时候, 管理者提出“让我们再研究研究”, 则说明要么管理者没有作出一个有效的决策, 要么管理者缺乏胆识, 因为小错误而停止全盘的策略。

篇14:读《工作就是责任》一书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工作就是责任》一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与我以前看过的有关销售方面的书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培训书,作者用的语言浅湿易懂而所阐明的道理却很深刻,而且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更是增强了说服力,让我更加懂得责任的意义。可能我们经常把责任二字挂在嘴上,但责任二字的解释我还真的不是很清楚,为此我查了下字典,它对责任的解释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所以我觉得作为我们一线销售人员责任就是把我们的产品销出去,这就是我们分内的事。我也是刚进公司不久,对公司和产品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就是要尽快的融入公司的大家庭,以便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我目前的责任这所在。

在这本书中的第二章提到了换位思考,担当责任这个观点,我颇有感触。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推御责任多而勇于担当责任的少,当困难来的时候都是各扫自己门前雪,却很少为他人着想,也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可能在工作中经常会抱怨老板抱怨公司,可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有没有真正站在老板或公司的立场上考虑过呢?俗话说:将心比心,我认为说的非常好。一个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主动的去帮别人把事情做好,这些其实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心,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把责任这个词理解片面。只要愿意承担起责任,并对其未能履行职责引起的后果负责时,其地位和影响力也会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公司一线的销售人员,公司把好的.产品交给我们去销售,我们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要争取业绩最大化。可能我们有时工作中也有一些畏难的情绪或是有一些松懈的想法,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把工作作为责任来看。如果我们把工作作为责任来看待,我们就会去想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工作做细,比如说有时候确实有些客户不是一下就能拿下来,如果有责任心的人就会去努力想各种办法来,最终把客户变成我们的真正的客户,而责任心不是很强的人可能就会去想,拿不来就算了,我再去找其他人吧,但是其他人就那么容易拿下来吗?我们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不要做一半就放弃了。我个人觉得人没有能力大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能不能勇于承担责任之分,只要能够勇敢地担负起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分内工作,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就会成功,就会获得尊重和认可。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能让我们战胜懦弱,责任能够使人们变得勇敢和坚强。我们作为销售人员就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市场做好。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要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要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去做事情;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要为企业分担忧虑,为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要自动自发,最完美履行我们的职责。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在捍卫企业荣誉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责任心,增强了自己的荣誉感,同时也受到了他人的尊重。

篇15: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

失业保险处绪涛

拜读了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触动颇深,进而引发了我对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些思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年轻一代的我们风华正茂、激情似火,我们为能够成为这条战线上的新兵倍感骄傲和自豪!干好工作只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不断锤炼思想品格和政治素养,强化“六种意识”,树立“四种风气”,始终关注民生,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需要我们把握规律,运用“捆绑式”工作法,形成协同作战、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更需要我们扑下身子,躬耕为民,从细节入手,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并不是说在这个部门工作有优越性,而是说我们做的工作面广量大,做出了成绩,老百姓记在心里;但稍有不慎,工作出现了疏忽、纰漏,老百姓也看在眼里。所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注细节尤为重要,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1

每一个人只有花大力气,多动手,勤动脑,多总结,把小事做细、做实,工作才能做好。

借鉴该书的一些观点、理念,我个人认为在工作中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要深刻理解“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的区别和联系。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写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什么是认真?我从来自然地认为认真是一种美德,未曾有过半点哪怕是一刻的怀疑,因而,我没有觉得十几年求学路上有多么艰辛,也并没有觉得在酷暑和寒冬中苦读是一种多么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不过,那时的认真更多的成份仅仅是源于自然的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让我在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了认真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今天的认真,从某个角度来说则正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工作细节。什么是用心?我认为用心是认真的更高层次,是具有了责任心和灵活性因素、追求更好工作成效的认真。比如说,处长安排你起草一些书面材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工作,从未出现过差错,可以说你干工作是认真的,但还称不上用心;如果在起草材料时,你再能够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注重结合平时了解的实际政策操作情况,换位思考百姓的所思所盼,那么你干工作不仅称得上认真,更重要的是你真正用了心,你的工作肯定会干得更好,领导也会更欣赏你。我想,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每一个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踏实认真是我们都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态度,而注重细节、用心做事正是这一原则和态度最好的诠释,是更高意义上的认真。

二要细化工作目标,提升执行力,探索建立细节成效问责制,提高工作流程效率。汪中求先生在书中写到,“工作中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书中众多事例证明,在细节对目标成效影响逐渐凸现、细节制胜的年代,工作导致失败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已从过去多为决策失误层面向今天多为细节失误层面转移,经常发生的执行不力和普遍存在的细节不到位也反过来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因而,我们要消除工作中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对工作目标尽可能地细化,制定出工作细节完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升执行力,强调执行效果,对于安排的工作,每一个人都要做到转身即办,事事有回音,办就要办好,把细化的工作目标做细、做深、做透;可探索建立细节成效问责制,对于具体工作细节方面的疏忽或失误,不要不了了之,当然也未必求全责备,以促进反思改进为主,引导大家去更多地关注细节。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工作流程上每一个环节上的效率就会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也会提高,整体目标自然而然就能够圆满完成。

三要善于在细节上寻求创新点,举一反三,由点到面,养成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有人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事物的重复,这种观点只承认了其面广量大,却并没有看到其博大精深,不懂得“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道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群众性,涉及面广且政策性强。其实,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就是一种眼光和智慧,就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注重每一个细节对于提高做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读完该书第二部分,仔细品味关于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差距的内容,让我对工作有了更深的反思。例如,失业保险处每周都召开处务会,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会上每名同志汇报上周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提出本周工作计划和打算,处长逐一点评,大家相互之间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既使每名同志全面了解了处内工作,又推动了各项具体工作的高质量落实。我认为,这就是工作细节和方式上的创新。我觉得大家都要好好整理一下,养成经常琢磨细节、在细节上寻求创新点、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改进工作的好习惯。

“滴水映世界”。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关注细节,从小处着手,大处自然见效。最后,我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

上一篇:阅读以及答案_感冒吃药有讲究下一篇:留守老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