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主任职责

2024-05-08

中医科主任职责(共9篇)

篇1:中医科主任职责

中医科科主任职责

1.在业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中医科的医疗、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临床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业务能力。

2.组织并督促科室人员完成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确保医院政令的正确及时传达与执行,确保本科室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管理。

3.贯彻落实临床科主任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建立临床科室良好的工作氛围。

4.根据医院要求,组织制定和完善科室内部及与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执行流程,并监督执行。

5.制定本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向院领导提交工作总结。

6.定时查房,参加临床会诊和对重危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危重病人的急诊抢救。

7.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8.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

10.定期组织本科室员工做好医院内部各科室与本科室有关的协调工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11.建立和实施与医院质量改进计划一致的科室质量管理流程,包括报告和分析医疗缺陷,处理病人和家属抱怨及关注医疗安全等方面的事项。

12.负责本科室各类档案资料、文件的审核工作。完成院领导指派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篇2:中医科主任职责

第一条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本科医疗工作及提高教学工作。

第二条定期参加查房、专科门诊、病房疑难及危重抢救等医疗实践。

第三条在诊疗工作实践中培养下级医师,既保持中医特色,又注意中西医结合,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又不断创新总结提高。

第四条结合本科特点,开展临床科研及药物疗效验证,承担会诊、出诊。

第五条承担进修生辅导,实习生带教任务,并接受院部指令性任务。

第六条带头并督促医疗制度的严格执行。

第七条考核各级医生工作质量。

中医主治医师职责

第一条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医疗工作及带教、科研工作。

第二条每日参加查房,定期参加专科门诊或轮转门诊工作。

第三条参加疑难、危重病人诊治抢救,指导下级医师工作。

第四条工作中要保持中医特色,注意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继承发展提高中医学。

第五条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结合本科特点开展临床科研及新药疗效验证等工作。

第六条承担会诊、出诊、辅导进修和带教工作。带头执行医疗制度,考核下级医生工作质量。

中医医师职责

第一条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一定床位,担任住院、门诊、急诊工作。

第二条参加门诊轮转,病房值班。

第三条 接待病人、检查、诊断、治疗、书写病例、开医嘱,了解治疗反应。上级医师查房时汇报病情,落实诊疗措施。

第四条注意保持中医特色,尽量作好中西医结合,熟练掌握诊疗技术。

第五条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带教或辅导进修医师。

第六条请科外会诊时陪同视诊。请科外会诊,上级医师不在时先参加会诊,若有疑难再请教上级医师处理。

第七条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查视二次以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篇3:中医科主任职责

中医:从一枝独秀到身陷困境的蜕变

追溯中医的历史, 要从远古时期讲起。, 祖先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一些能消除病痛的食物。在此后的几千年中, 中医在医学领域“一枝独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 已经采用“四诊”, 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 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他已经对“八纲”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有所认识, 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 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收集5000多个药方, 并采用辨证治疗, 因医德高, 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 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 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 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 出版《图经》。

金元以后, 中医开始没落。明清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 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的另一高峰。自清朝末年, 受西方列强侵略, 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 (西医) 大量涌入, 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中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 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首选西医。原因有很多:其一, 西医见效快, 而中医疗程长, 短时间内难以见到疗效。其二, 医院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 一些医生迫于利益的驱使, 摒弃了成本低的中医疗法, 用药时也不再选择成本低但具有同样效果的中药, 而不惜开大处方用西药, 这就无疑把中医药推出了医院的大门。其三, 中医本来就深奥难懂, 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学识作基础, 而中医院校的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中医内容, 缺乏临床经验, 毕业生多数不会望闻问切, 在利益及各种因素的驱使下, 大部分本分人学生都希望从事西医方面的工作。这些都使得中医陷入尴尬的境地。但中医毕竟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也在关键时刻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最终决定将其保留下来。2003年“非典”以来, 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此背景之下, 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秉承传统应运而生。

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秉承中医文化之本

1999年, 地处青岛市海滨风景区内、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的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秉承传统医学之本建立中医科。中医科秉承传统中医文化, 不分科室, 全科治疗, 坚持用中药为人治病, 不掺杂中西医结合。从中草药的种植到中药煎熬, 为患者提供一条龙式服务, 力争给患者提供最有疗效的中药。自中医科建科以来, 保留所有患者病例, 随时为患者提供服务, 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中医科以“疗效至上, 诚信第一”为服务宗旨, 努力打造“中心”品牌, 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 以病人为中心, 视病人如亲人, 以实际行动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科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中医科先后为来自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全国30多个省市的病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治疗疑难杂症, 赢得了广大公众的信赖。因成绩突出, 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先后被济南军区联勤部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连续几年被青岛市评为“中医工作先进集体”, 被总后勤部评为“全军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等。中医科的累累硕果与任劳任怨、视病人为亲人的主任李富玉密不可分。

李富玉:医者父母心

人吃五谷杂粮, 也生百病。病中的痛苦、无助人们都体验过, 在最脆弱的时候, 期待的就是一位医术高超又和蔼可亲的医生带走病痛。李富玉主任便是这样一位医术、医德都堪称一流的中医。他10岁拜师名医, 赤脚乡里, 22岁参军入伍, 潜心自修, 博览经典, 从山沟部队卫生员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全军著名中医药专家。他50年追梦不止, 只为把军事中医理论发扬光大, 把国家中医事业做大做强。在那些中医药技术越来越不被世人认同和接受的岁月里, 他苦心坚守着“四诊八纲”, 著书立说, 创新突破, 自成医理, 医术独到。他一生勤奋, 仁术济世, 在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骨髓关节疾病、老年病、养生保健等方面, 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已为近20万军内外患者解除了病痛。他持守中医济世助人的快乐, 持守自我精神的锻造, 持守心灵的不断丰盈。

每逢节假日, 李富玉主任早早就来到中医科办公室笔耕不辍。平时因为患者多, 忙于接诊病人, 闲暇时便将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为以后学生积累经验, 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2009年时值国庆假期, 李富玉主任正当整理笔记时, 接到病人求助电话。山东青岛97岁老人潘作淑, 患有直肠癌, 开始便血, 并伴心力衰竭, 得知情况后李富玉便上门医诊, 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 给开了七付中药, 嘱咐煎药后, 把药汤当水给患者喝。七天之后, 患者女儿赶来答谢李富玉主任, 并送上锦旗, 上书“神医挽生命, 显中华神威, 九十六岁潘作淑家属”。原来患者喝了三天中药后, 大便就完全正常了, 自己也能坐起来喝粥, 七付中药之后, 身体完全好了, 目前是精神抖擞, 行动自如。

山东患者陈坤, 2004年6月因“左肺鳞癌”切除左肺, 2006年8月, 在癌细胞头部转移5个月后找到李富玉主任请求中医治疗。在李富玉的精心调理下,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已超过了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癌症患者自然存活五年既视为康复的”时限。

几十年来, 李富玉的办公桌上从来不放水杯, 他说喝水容易上厕所, 耽误给病人把脉看病。他很少用手机记录患者的电话号码, 而是随身带一个电话本,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病人的电话、地址和病情, 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 而且随便提一个患者名字他立马就能找到, 就能说出这人多大年龄, 得的什么病, 以前都给他开过什么药。正所谓:医者, 父母心。

治未病: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链

“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李富玉认为“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 可概括为“未雨绸缪, 保身长全”;“见微知著, 救其萌芽”;“料在机先, 阻截传变”。现代“治未病”切入点可以表达为:养生是基础, 体质是根本, 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是重点。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减轻医疗卫生负担、保障民众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实现中西医对话与交流等方面。

“治未病”, 一个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在中医学中, 它的思想光辉闪烁了两千多年。当今,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的再审视, 面对医疗卫生诸多问题的困扰, 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 “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 既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 也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志。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 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 构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链, 形成集预防保健服务、传统疗法服务、体检服务、咨询服务、特需服务、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务链。

研究生培养点:传承中医文化之根

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主任李富玉积极为全军中医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每年义务提供活动经费和场所, 并亲任导师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他把一个没有编制、只有11名医生的小小中医科, 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病重点专科”、“全军中医药技能培训中心”、“军队中医师承制研究生培养点”、“全军治未病中心”。他视病人如亲人, 视长者如父母, 见之必作揖鞠躬, 视幼者如子女, 见之必笑语相迎。

篇4:中医科主任职责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03-03

刘华宝主任中医师是重庆市中医院名中医,肝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进行了“肝为气之治(制)”,“肝脾两脏一体,门静脉系肝属中医之脾”“慢性肝病气分治脾,血分治肝”,“补肝气关键在于调气机”,“补肝气以化肝积,积重聚轻量各异”,“肝黄脾黄定轻重”理论创新。他强调中医治病的精髓是“整体观”,治疗思路的核心是“恢复机体五脏六腑各有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在行医中尤其强调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胜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以下是他提出的关于治疗肝硬化代偿期的论述。

1 强调扶正祛邪、兼顾标本

扶正而言,针对肝硬化肝之气血阴阳的不足,遵循“虚则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肝为体阴用阳之脏,对肝硬化的肝用表现为升发太过和不及。肝主升发,为肝之禀性,而肝硬化病程日久,肝之升发常不及。因此,补肝柔肝当为治肝常法;祛邪而言,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淤血阻络是其致病因素亦是病理产物,针对肝硬化病久入络而言,其意有四,首先属于病理状态,其次是导致肝外器官组织的广泛瘀血而发生的相应病理改变,第三是肝内瘀血导致肝脏自体的自内而外,由微至全肝的病理改变,第四是瘀血痹阻肝络所致的精微物质化生、吸收、营养的障碍。因此祛邪之化瘀通络是治疗肝硬化的常用治法。“瘀分轻中重三度,化从轻中重三剂”,针对不同程度的瘀络运用不同层次的化瘀药物乃通络之关键。且不同剂量的化瘀之剂,其轻中重的度各有不同。分而言之,化瘀轻剂,常予苏木、瞿麦、丹参、鸡血藤等。化瘀中剂,软肝汤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鳖逐瘀破结定为化瘀中剂。化瘀重剂,又如三棱、莪术、水蛭、蛴螬等;软坚散结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共识之一,代偿期肝硬化其病理特征是肝硬化结节或假小叶形成[1],属中医学“积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临证中治疗肝硬化多将软坚散结作为贯穿始终的常法之一。在临证中,对于软坚,常在经典的软坚基础上,加用润肝之法,考虑肝络肝叶枯而失养失润,非质厚多汁之品难为,如玄参、桃仁等。对于散结之法,因结性多见寒、热、痰、瘀和阴血亏虚,结合辩证,可适度给予温通、清热、祛痰、化瘀和养血滋阴之剂。关于软坚散结,临证中也当据情而定,精确药味、精当药量。如结属热、痰,选象贝、夏枯草;阴虚、热结者,主选鳖甲等。

2 强调善治末病,防治达变

《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肾”。《脉经·卷六》“肝病传脾,脾当传肾”。所谓首治邪已侵之所,先安未受邪之地,于肝脾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关系的实质:肝脾两脏一体。体现在肝之疏泄和脾之運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肝气的生发与脾主升清的相关性。同时,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濡养其疏泄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而脾运健旺,生血有源,肝藏血之防止血瘀、调节血量的功能才得运行。基于以上认识,健脾运脾实为治疗肝硬化的常法。脾健则肝气有源,肝升则脾得助而健;脾健则肝血肝阴有源,肝络肝叶得养得润而茂。肝硬化肝之病理,主要是肝阳、肝气渐微及肝阴、肝血渐枯;于肝肾而言,当知脾传肾,宜先固肾,《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据此可知肾脏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古人云“肝肾同源”:其义有三:其一,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即肝之阴血的化生和濡养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之阳气升发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微物质的阳施阴布方面。其二,指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其三: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邪肾”。

3 强调燮理气机,调整阴阳

燮理气机,主要针对肝气功能而言,在肝脏主要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其意有四:其一,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其二,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气疏泄有常,则脾胃气机调和,脾升胃降,运化有常。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之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在病理上表现为肝病定及胆,胆病未必及肝。肝能顺其性而为之,则胆之性也可复常。故治肝一般情况下,不必治胆;治胆疾一定要治肝。其三,调畅情志,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依赖于肝之气机的调畅,气机调畅则情志顺,即无抑郁亦非亢奋。其四,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此为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肝硬化病程中常表现为肝气机之疏泄失常,如疏泄太过或不及,或不循常道等,当予理肝,或谓疏肝解郁,或谓疏肝理气。对于肝气,视其虚实,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序。升肝之药,黄芪当为首选,其次有升麻、柴胡、防风、蝉衣、僵蚕,降肝之味有黄芩、大黄、姜黄、白蒺藜、猪苓和泽泻之属。方剂中如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4 典型医案

患者王某,男性,50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年余而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在新桥医院予以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征。在本科住院期间,予中西对症支持治疗后,因经济问题,自动出院。其后间断在科室门诊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差,腹胀,双下肢及腰骶部重度水肿,阴囊水肿,活动后觉气促、疲倦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量少,约880 mL/天,舌红苔白腻,脉弦,舌下络脉青紫。中医诊断:①鼓胀(肝肾气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证)②水肿(肾气亏损,三焦壅塞,精微失约证)。辨证:①鼓胀:体用失调,气机失畅,肝络瘀阻,水湿内停。②水肿:脾肾阳虚,精微失摄。治则:①鼓胀: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②水肿:温阳化气而固摄精微,行水化浊而剔除阴毒。治疗首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肾阴为治法先服用甘露消毒丹方加减3剂。2诊患者腹胀,水肿消退不明显,胃纳可,夜寐可,尿量约1400 mL/天。舌质淡苔薄白,脉涩。中医调整以温肾行水,活血化瘀为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3诊用肝硬化Ⅰ号方加减:黄芪10 g,当归10 g,丹参15 g,鸡内金20 g,郁金20 g,白芍15 g,西洋参10 g,茯苓20 g,白术20 g,柴胡10 g,黄芩15 g,防风10 g,蒺藜15 g,鳖甲30 g,浙贝30 g,土鳖12 g,甲珠12 g,三棱6 g,莪术10 g,桃仁15 g,泽兰15 g,茜草20 g,佛手15 g,仙灵脾15 g,知母15 g,猪苓60 g,泽泻30 g。患者共服用肝硬化1号方15剂后症见无腹胀、乏力,尿量约2500 mL/天。查体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按:此患者初诊时见舌红苔白腻,脉弦,舌下络脉 青紫。辨证:肝肾气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肾阴为治法。2诊舌质淡苔薄白,脉涩。中医调整以温肾行水,活血化瘀为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共3剂)。3诊腹胀改善,双下肢水肿较前有明显改善,尿量约2000 mL/天。患者舌红苔白,脉弦。中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为治法,方以本科肝硬化1号方加减(共15剂)。该病辨证思路:肝气虚而及阳:在气机调畅方面,肝为气之治,肝气虚衰,疏泄不及,多见升而不达,出难泌摄,故阴精难以输布,清浊混杂,演生多端。在精微生成方面,肝脾两脏一体,脾为门静脉系肝脏,肝脾二气共同完成精微物质的化生,舒布,排泄等。现肝气虚衰,精微生成不足,故可见诸端变证。肝脾一体,与元气和水液通路三焦,和水液代谢的关系密不可分。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肾主封藏主入多静,肝主疏泄主出多动,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精宜藏而不宜泄,命门火宜潜而不宜露。现肾精泄而不藏,命门火衰,气化难能,清浊不分,终致变症丛生。方中黄芪、西洋参补肝助肝,燮理体用。西洋参为阴阳之药,主一身之气阴,取体用同调之意;黄芪补肝气,助肝升,两药合用,共为君药。以量小清轻合肝之常性,有和肝之求。柴胡、黄芩,防风、白蒺藜既助肝之升,又有监肝升太过,有升已而降之意,且柴芩相伍,升清阳,降浊阴,调转厥阴少阳、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防风、白蒺藜一升一降,燮理气机,共为臣药。甲珠、土鳖虫、三棱、莪术为化瘀重剂,取其量轻和络逐瘀,也为臣药。更兼丹参、郁金、桃仁等化瘀轻剂,强化和络逐瘀之效,为佐药。仙灵脾温肝助肝;浙贝母,鳖甲软坚散结;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当归,白芍补肝养肝;佛手疏肝理气;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其意有:①监制黄芪之温;②有制其所不胜而畅其性之意;③取其润,合西洋参、当归、白芍为肝升之用。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而兼以护阴。以上诸药共为佐使之用。此医案立“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之治,终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98.

篇5: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职责

2.拟定药材预算、采购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领导中西药材保管、加工炮制、制剂与调配工作,确保配发的药品质量合格。

4.催促和检查毒、麻、限剧、珍贵药品的使用、管理及中药材的鉴定工作,领导所属职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纵规程,确保药品安全有效,严防过失事故。

5.经常深进各科室,了解需要,征求意见,主动供给。积极组织职员参加危重病员的抢救,主动配合,做好药品供给。

6.组织所属职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考核,提出升调赏罚的意见。

7.组织中药的加工炮制和改革剂型,特别是中医治疗急症用药的剂型改革,展开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做好中药炮制经验的发掘继续工作,配合临床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

8.组织及指导中医院校中药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医疗单位药剂职员的进修等技术工作。

9.组织实施药品登记、统计工作,催促检查各科室的药品使用管理情况。

篇6:第六节中医科医师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职责

1、在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充分发扬中医传统优势,制定本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医务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领导本科有关的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6、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临床病例讨论。

7、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药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8、组织中药质控人员监督中药的质量采购、保管、供应和加工炮制。

9、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医药科研和技术革新,改革剂型、及时总结经验。

10、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11、指导并实施对本科人员的“三基”培训、安排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组织临床教学工作。

(中医科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中医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突出中医药治疗特色,指导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中医药的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

(中医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三、中医主治医师职责、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在临床中突出中医药的治疗。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中医药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中医药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四、中医科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新毕业的医师实行三年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工作。

3、书写病历。并负责病员住院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5、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治疗意见。请他们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7、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中医药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8、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篇7:中医科各岗位工作职责

中医科主任职责

1、在中医科主任和质量控制部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的医疗、护理、科研、预防保健、健康宣教及日常行政管理工作,2、督促本科人员严格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恪守便民措施及精神文明用语,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防止医疗纠纷、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负责组织拟定本科业务技术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医疗护理质量的监测控制,检查监督,总结汇报。

4、负责组织本科业务学习、人才培养、规范操作和技术考核;负责本科医疗质量管理的一级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

5、负责解决本科疑难复杂问题,组织并参与、指导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诊治,并及时报告院领导和主管部门。

6、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时总结经验。

7、负责安排并参加值班、会诊、出诊、门诊工作。决定本科病人转科、转诊、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8、负责本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本科人员医德医风、行为规范、廉洁行医、医疗安全教育。

9、负责安排本科人员调休和休假。

中医科医生工作职责

一、在医生组长的领导下,认真做好中医科诊疗工作。

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医疗质量,严防医院感染与差错事故

三、在临床工作中,继承、发展、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积极采集、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中医疗法进行推广应用。

四、负责针灸、理疗工作。

五、在社区积极推广中医药治疗,做好社区人群宣教工作。

六、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参加社区内科研工作。

七、参加节假日的门急诊医生值班工作。

中医科护士长工作职责

1.协助护理部做好所属科室的临床护理、教学、科研及护士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2.根据护理部护理工作计划制定科护士长护理工作计划。

3.根据各项护理工作计划,每月至少二次对所管辖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反馈、整改并做书面总结。

3.参与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对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4.每月一次与护理质控护士长共同完成在院护理病历抽查工作。

5.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科室护士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交流经验,共同讨论护理缺陷的整改措施,并做书面总结。

6.每月组织本系统业务或行政查房一次,并将查房内容及时上报护理部。

7.解决所管辖科室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并指导危重、疑难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及实施。8.根据教学目标,督促科室护士长做好临床带教和实习工作,每月召开临床带教组长及护生座谈会,了解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

篇8:中医科主任职责

1 分型论治

1.1 结胸热实, 气滞血瘀

证候为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心下急、呕不止、右胁下痛、呃逆、呕恶、胸憋、胸闷、心悸、舌质红苔黄厚、脉左寸微关弦滑。治宜和解少阳, 泻结活血。方药予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 g, 黄芩12 g, 白芍12 g, 半夏12 g, 枳实12 g, 桃仁12 g, 大黄6 g, 郁金12 g, 九香虫9 g。并予清热解毒之清开灵40 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及活血化瘀之复方丹参液20 ml加入10%葡萄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

1.2 枢机不利, 瘀热内羁

证候为面色缘缘正赤、胸胁满闷而痛、躁烦、短气但坐、发热、微恶寒、微呕、心下支结、时如结胸、胸憋胸闷、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宜和解少阳, 清热化痰活血。方药予柴陷汤加味:柴胡15 g, 黄芩12 g, 枳实12 g, 桔梗12 g, 瓜蒌30 g, 黄连9 g, 天花粉12 g, 元明粉3 g (冲) , 九香虫6 g。静脉滴注清开灵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如上法。

1.3少阳里实, 心脉瘀阻

证候为胸胁满而烦, 呕吐苦水或痰涎, 日晡所发潮热, 胸憋短气时心痛, 舌质淡红, 脉弦。治宜和解少阳, 泻热活血。方药予小柴胡加芒硝汤加味:柴胡18 g, 黄芩12 g, 半夏12 g, 人参9 g, 炙甘草15 g, 生姜9 g, 大枣12枚 (擘) , 当归12 g, 元明粉3 g (冲) , 三七粉3 g (冲) 。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如前法, 川芎嗪注射液3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

1.4 心胆俱病, 火热内结

证候为颜面潮红如醉, 胸胁胀满呕恶, 胸憋胸闷心悸, 舌质红赤如朱, 苔薄黄, 脉浮大滑数。治宜清心利胆, 化血心瘀。方药予清热地黄汤和小陷胸汤化裁:水牛角粉9 g (冲) , 生地30 g, 白芍12 g, 赤芍30 g, 丹皮18 g, 瓜蒌30 g, 黄连9 g, 桃仁6 g, 郁金12 g, 竹叶12 g, 牡蛎18 g, 元明粉3 g (冲) 。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如前法。

1.5 胆热心虚, 气阴两亏

证候为胸胁若满、胁下支结、体倦乏力、口苦心悸、唇口干燥不欲饮、舌体胖大齿痕如裙边、舌苔水滑、点片剥落。治宜清热利胆, 益气养阴。方药予柴胡黄芩汤合方化裁:柴胡12 g, 黄芩9 g, 白芍15 g, 黄芪18 g, 猪苓12 g, 云苓12 g, 泽泻12 g, 滑石18 g, 焦槟榔12 g, 阿胶12 g (烊化) , 三七9 g (冲) , 九香虫9 g。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如前法。

1.6 心虚胆怯, 虚实互见

证候为胁下痞胀、胁下支结、胸憋、短气但坐、心虚胆怯、腰膝酸软、肢厥畏寒、舌质暗胖苔薄白、脉寸微关弦尺弱。治宜温阳散寒, 利胆柔肝。方药予桂枝加附子佐加益气利胆:桂枝12 g, 白芍15 g, 炙甘草6 g, 附子15 g, 干姜12 g, 黄芪30 g, 枳壳12 g, 山茱萸18 g, 焦槟榔18 g, 九香虫6 g。辅以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如上法。

1.7胆热脾寒, 虚实互见

证候为胁下痞胀、口苦心烦口渴、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恶食生冷、舌淡胖苔薄白、脉左微关弦滑尺沉。治宜温中散寒, 养心利胆。方药予柴胡桂枝干姜汤辅以益气软坚之味:柴胡15 g, 黄芩12 g, 桂枝12 g, 干姜9 g, 天花粉12 g, 牡蛎12 g, 炙甘草6 g, 茵陈12 g, 黄芪30 g, 党参15 g, 九香虫6 g。辅以静脉滴注川芎嗪如上法。

1.8 少阳胆热, 少阴心虚

证候为头痛发热、微恶寒、胸胁苦满、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撑作痛、胸憋短气、舌质淡苔薄、黄, 脉弦滑。治宜和解少阳, 益气养心。方药予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味:柴胡15 g, 黄芩12 g, 人参9 g, 炙甘草6 g, 半夏9 g, 白芍12 g, 生姜9 g, 大枣10枚, 九香虫9 g。肢厥恶寒加附子12 g, 龙骨、牡蛎各12 g。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如前法。

1.9 胆热内郁, 心肾阴亏

证候为胁下支撑作痛、胸胁苦满、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滑数。治宜清热利胆、育阴安神。方药予小柴胡汤与黄连阿胶汤合方化裁:柴胡15 g, 黄芩12 g, 天花粉12 g, 生牡蛎18 g, 元明粉3 g (冲) , 黄连6 g, 白芍12 g, 阿胶12 g (烊化) , 鸡子黄2枚。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如上法。

1.1 0 胆热内郁, 气虚血瘀

证候为胸胁刺痛、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胸憋胸闷、体倦乏力、恶心纳呆、心下痛、舌淡暗苔黄滑、舌底静脉迂曲充盈、脉寸微关滑。治宜利胆清热, 益气活血。方药予小柴胡汤丹参饮佐益气之品:柴胡18 g, 黄芩12 g, 半夏12 g, 丹参12 g, 檀香6 g (后下) , 砂仁12 g (后下) , 枳壳12 g, 党参18 g, 炙甘草6 g, 元明粉3 g (冲) , 九香虫6 g。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如上法。

2 小结

张导师认为, 治疗胆心综合征, 辨证立法必明辨心胆两脏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 胆为中清之腑, 附于肝、贮精汁而转化水谷, 以通降下行为顺, 喜清畅、恶热壅, 胆囊疾病以热证居多, 胆热久羁、耗阴伤血, 过食寒凉而致胆热脾寒心湿之变证;心为君主之宫, 藏心神运行气血荣养五脏, 心喜温通切忌凉遏。两脏俱病, 张师临床用药原则:苦寒太过, 血脉凝涩;温补不妥, 助热生火。补虚泻实, 寒热并投, 权衡剂量, 扶正驱邪[4]。其单味药的应用体会:元明粉3~6 g润燥通腑泻邪热, 中病即止。0.5~1.0 g则利胆消炎, 与槟榔、郁金合用排石之效相得益彰。正虚邪微, 枳壳与人参、生炙甘草各半, 使之补气行气消胀而排石;九香虫其性咸温, 入脾、肾、肝经, 利肝胆之气, 降胃中之浊, 补胃温阳[5]。胆石症合并胆囊炎, B超所查单个结石直径>2.4 cm, 多个结石单个直径>1.2 cm, 或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 内服药疼痛不止, 炎症不消则是外科手术治疗范围, 切勿贻误病机。

摘要:本文对张安富主任中医师辨证治疗胆心综合征的经验做一总结, 张主任认为胆心综合征治疗方法及原则应依据胆、心两脏所喜所恶所欲及生理特点, 病理转化机制, 病性的寒热虚实, 明确标本缓急, 分清胆心综合征内科和外科的治疗范畴,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本文详细归纳了张主任所分十个证型的理法方药, 旨在从中医辩证论治角度指导本病的治疗。

关键词:胆心综合征,辨治,体会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123-134.

[2]刘瑞霞.从胆论治胆心综合征.山东中医杂志, 2006, 25 (4) :250-252.

[3]徐正福, 曹卫, 陈五三, 等.辨证辨病治疗胆心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 7 (2) :83-85.

[4]金秀伟.中药治疗胆心综合征的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6) :98.

篇9:中医科主任职责

【关键词】脂肪肝 邹增平 名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75-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该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有报道我国成人脂肪肝发病率在5%-9%,20%-30%肥胖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脂肪肝虽然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但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可并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脂肪肝是指一种或多种因素引发的,以肝脏脂类物质堆积为病理变化的肝脏疾病,也是可逆转的一种病症。从分子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说,肝脏对脂类物质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失去平衡,而诱发脂肪肝。脂肪肝的具体诊断标准是脂肪的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以上,或从组织学上讲,肝细胞脂肪化高达50%[1]。由于脂肪肝起病隐袭并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故对该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仍存争议。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降脂保肝,但因目前尚缺乏理想的针对性药物,所以疗效较低,副作用较大,并且停药后易出现反弹。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范畴,而中医药对脂肪肝治疗具有多向调节,疗效平稳等优势则逐渐凸现出来。

邹增平主任医师是山东省名中医,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内科疾病的经验方法。笔者随师出诊,对此有较多的体会和思考,现将其诊治脂肪肝的经验浅述如下。

脂肪肝的病因很多,有过食肥甘;过量饮酒;劳逸失度;邪毒滞留;素体肥胖等,但其基本病机则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运行紊乱而致痰、热、湿、瘀互结,阻于肝经成为脂肪肝发生的病理基础。

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范畴,其发病机理,从正虚而言,不外肝脾功能失调;从邪实而言,主要是痰湿热瘀阻于经络,结于胁下而成。肝郁脾虚,痰湿瘀热为脂肪肝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为主,自拟方冬瓜子消脂汤,处方如下:冬瓜子30g 芦根15g 炒苍术12g 生薏米12g 黄芩9g 胡黄连5g 淡竹叶9g 青皮9g 大黄3g 山楂15g 枸杞子15g加减方,如湿邪较重,加土茯苓30g 车前草10g 泽泻10g 肉豆蔻10g 加强清热利湿化痰作用;肝郁较重,加佛手9g疏肝解郁;如热邪较重,加蒲公英15g 栀子10g加强清热作用;如瘀血较重,加丹参20g 红花10g 川芎10g等加强活血化瘀作用。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42岁,2013年4月15日就诊,形体偏胖,烟酒史12年,单位体检发现脂肪肝6年,未予重视。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隐痛不适,劳累后加重,头沉,少动,口渴多饮,痰多,晨起为著,小便黄,大便溏,日2-3次,舌胖质暗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胁痛 肝郁脾虚 痰湿瘀热内蕴 西医诊断:脂肪肝

治疗前:2013年4月10日查B超:中度脂肪肝;血脂:TG 3.1 mmol/L CHO 6.5mmol/L LDL 4.2mmol/L;肝功:ALT 108 U/L AST 78 U/L GGT 92 U/L;体重指数29.2kg/m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理学组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区胀满疼痛。②TG>1.71mmol/L,ALT>40U/L,AST>37U/L。③B超:轻、中、重度脂肪肝。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ALT、AST升高。[2]

治疗方法:口服中药自拟方冬瓜子消脂汤加减,处方如下:冬瓜子30g芦根15g 炒苍、白术各12g 生薏米20g 黄芩15g 胡黄连5g 淡竹叶9g 青皮9g 大黄3g 山楂15g 枸杞子15g 土茯苓30g 蒲公英15g 红花10g 川芎10g 15付 水煎服,日一剂。二诊服药半月后自觉腹痛缓解,痰较前明显减少,适量运动,小便偏黄,大便成形,舌体偏胖质暗苔薄黄腻,脉弦滑。处方如下:冬瓜子30g 芦根15g 炒苍、白术各12g 生薏米20g 黄芩10g 胡黄连5g 淡竹叶9g 青皮9g 大黄3g 山楂15g 枸杞子15g 土茯苓30g 蒲公英15g 红花10g 川芎10g 15付 水煎服,日一剂。三诊1月后无明显不适感,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腻,脉弦。处方如下:冬瓜子30g 芦根15g 炒苍、白术各12g 生薏米20g 黄芩10g 淡竹叶9g 青皮9g 大黄3g 山楂15g 枸杞子15g 蒲公英15g 川芎10g 30付 水煎服,日一剂。四诊无不适,二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脉弦。上方继服30付。

同时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减轻身体重量。避免一切影响治疗因素,如过量饮酒,过食肥甘油腻食物,乱服药物。在服药前、过程中、结束后接受检查。

治疗中: 2013年5月16日查B超:轻度脂肪肝;血脂:TG 1.45 mmol/L CHO 4.82mmol/L LDL 3.2 mmol/L;肝功:ALT 37U/L AST 33 U/L GGT 30 U/L;体重指数28.5kg/m2。

治疗后:2013年7月18日查B超:肝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血脂:TG 1.31mmol/L CHO 4.5 mmol/L LDL 2.8mmol/L;肝功:ALT 28 U/L AST 27U/L GGT 20 U/L;体重指数26.1kg/m2。

该患者临床治愈,嘱日常饮食、运动调理。

讨论

脂肪肝是指一種或多种因素引发的,以肝脏脂类物质堆积为病理变化的肝脏疾病,也是可逆转的一种病症。脂肪肝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范畴,中医治疗脂肪肝存在优势,目前已明确证实有降血脂,改善肝功能,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肝纤维化等作用。邹师认为脂肪肝的病因有过食肥甘;过量饮酒;劳逸失度;邪毒滞留;素体肥胖等。肝郁脾虚,痰湿瘀热为脂肪肝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为主。方中大剂量冬瓜子清热化痰利湿为君药;炒苍术燥湿健脾、生薏米健脾利湿,共为臣药;大黄、黄芩、胡黄连、淡竹叶、芦根清热;大黄、山楂活血化瘀兼有疏肝解郁作用,上药共为佐药;枸杞子入肝肾经,滋补肝肾,配伍在大堆清热、利湿、活血、清热药物中消补兼施,为使药。全方紧扣病机,共奏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之功。

现代药理试验研究发现,生薏米、炒决明子、青皮、大黄、山楂、枸杞子、泽泻等均可降低TG、TCH水平,抑制肝内脂肪的沉积,从而起到抗脂肪肝的作用;大黄、决明子可以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泽泻可减少合成胆固醇原料乙酰辅酶A的生成,山楂可增加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活力,同时山楂、枸杞子等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脂质代谢;蒲公英、栀子、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可以减轻肝实质炎症,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可以增加肝血流量;山楂、乌梅、青皮、佛手等酸甘化阴可改变肝细胞周围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ALT的释放;大黄、车前草、淡竹叶等清热利湿药物有较好的利胆作用;枸杞子等滋补肝肾药物既有保肝作用,同时可以调整白球蛋白比例。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着广阔的前景,鉴于笔者跟师时间较短,对于邹师治疗经验感悟有待于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建高,曾民德. 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9,8(2):149 -155,160.

上一篇:施工成本控制毕业论文下一篇:如何爱国演讲稿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