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2024-07-15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精选5篇)

篇1: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9〕16号 【发布日期】2009-05-18 【生效日期】2009-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2009〕15号文件的通知

(哈办发〔2009〕16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根据市委领导同志意见,现将《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黑办发〔2009〕15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5月18日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黑办发〔2009〕15号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21日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省报刊出版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必须看到,当前报刊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报刊主管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少数报刊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松懈、出版导向时有差错,少数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8〕27号)精神,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我省报刊业更加繁荣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载体,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一)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敌对势力通过包括报刊在内的宣传工具加紧对我进行舆论战。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这势必反映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给人们思想意识带来影响。所有这些,都使报刊出版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单位切实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和提高,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报刊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是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文化消费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当前,我国报刊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人均报刊拥有量尚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农村地区报刊出版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报刊出版单位和管理部门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报刊阅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报刊。

(三)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刊业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报刊出版许可制度。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和据此制定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创办报刊及设立报刊出版单位坚持出版许可制度。由符合规定条件的主办单位向主管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报刊出版单位、从事报刊出版活动。

(二)强化报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职责。报刊出版实行主管主办制度。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是隶属关系,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监督和推动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对所属报刊出版内容和出版形式的审读,考核并任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确定其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并监督其各项经营活动,切实把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落到实处。

(三)加强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必须由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报刊出版业务的在职人员组成。报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包括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社长、总编辑、主编),对报刊内容质量和经营行为负有直接责任,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熟悉出版工作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报刊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业务,具有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资格。

对于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主管主办单位要及时更换。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对属地报纸期刊的主要负责人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对于主要负责人不具备任职资格的,要建议主管单位尽快任命新的负责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新闻出版重要岗位的职业资格制度,在对报刊实施年检及对新批报刊审核时,应认真审查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和审批;要加强对报刊主要负责人的岗位培训,严格审核参加岗位培训人员的条件,不得接纳不符合岗位培训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报刊主要负责人应在任职前、任职当年或任职后半年内参加岗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任命时政类报刊负责人,除按干部任免程序履行审批、符合任职资格和岗位条件外,还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并填写任职资格备案表。对经营性报刊,要按转企改制的有关规定程序推荐或变更领导班子。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不得在报刊出版单位担任主要负责人。除政府所办用于发布政府信息、免费赠阅的《公告》、《公报》等期刊外,党政部门的公务员不得与报刊出版单位从业人员混岗。对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报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由主管主办单位按照党纪政纪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四)加强报刊采编队伍建设。完善报刊采编人员准入退出制度,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和岗位培训才能取得从业资格。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岗位培训,着重提高报刊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修养、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报刊出版单位要切实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和考核关。依法规范用工制度,对符合新闻出版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应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定期做好在职教育和培训工作,并为其及时申领新闻记者证等相关证件。对不符合新闻出版从业资格条件的采编人员,报刊出版单位应及时解除聘用关系。

要加强采编队伍管理,规范职务行为。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当持有新闻记者证,在互联网开设个人博客应符合有关管理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能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性活动,报刊社记者站不应从事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以办事处、工作站等名义设立的派出机构不能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对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利用新闻报道敲诈勒索等违纪违法活动的从业人员,报刊出版单位必须及时作出严肃处理,报刊主管主办单位也要认真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或吊销其新闻记者证,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新闻采编活动中重大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建立新闻采编人员不良行为数据库,将违法违规人员记录在案并实施重点监管。

(五)坚持正确的报刊出版导向。报刊出版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努力提高我省报刊的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制定和部署宣传工作要点,组织报刊出版单位开展重点宣传报道,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报刊审读、阅评等监管机制,加强审读和舆情分析工作,及时掌握报刊出版动态,在内容和导向上把住关口。提高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在重大紧急事件的宣传上,要统一宣传口径,缜密稳妥处置。

报刊从业人员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不为违反宪法,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歪曲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歪曲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的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刊发涉及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严格按规定履行立项审批、内容审核和保密审查等程序;刊发涉及军事、民族、宗教以及保密题材的作品,要严格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对涉及灾情疫情、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刑事案件、社会稳定等重大、敏感和突发事件,要按照有关规定报道,并严格执行新闻采编工作制度和稿件送审制度。要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自觉抵制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格调低下的内容,坚决杜绝色情淫秽、凶杀暴力、迷信愚昧等有害内容。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以及转载、摘编内部发行出版物的内容;未经批准不得作为境外新闻机构的直接新闻信息用户。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执行《黑龙江省报刊审读工作暂行办法》,切实履行对所属报刊的审读职责,确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所属报刊进行审读,定期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遇有重大出版情况要及时上报。

(六)规范报刊广告经营行为。报刊出版单位要加强广告的内容和刊发管理,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刊发广告,禁止向采编部门及人员下达经营指标,杜绝利用新闻报道牟取利益。报刊在职人员禁止创办或参股广告类公司,不得在广告类公司或社会中介组织兼职取酬。坚决制止虚假违法、内容低俗的广告。

工商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的管理。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中不得含有新闻报道、社会评论、文学作品等非广告内容。被鉴定为非法出版物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要依法取缔,并及时收缴或吊销其登记证。要把广告管理纳入报刊出版内容管理工作之中,工商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虚假违法、内容低俗广告的查处,对情节严重、整改不力的报刊出版单位,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七)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要认真研究报刊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报刊规划布局,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类报刊的功能和市场定位,促进报刊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地区性、行业性报刊及企业、协会所办报刊,要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严格其功能分工和市场定位。新闻时政类期刊原则上由省级以上新闻单位主办,今后一段时间暂不增加此类期刊,其他期刊不能擅自变更为新闻时政类期刊。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原则上限定在科技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维护我文化安全。

推动报刊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非公益性、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步伐,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3年内全部转制为企业。党政机关所属报刊转制为企业后原则上与主管主办的党政机关脱钩,通过吸纳各方国有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已完成转制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权责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出版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报刊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和出版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对转企改制后的报刊进行资源整合。支持有实力的报刊出版单位发挥资本资源优势,实现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党报党刊要坚持实行采编与经营分开,通过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作和营销,不断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推进采编与经营分开过程中,要防止社会资本通过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直接或变相进入采编业务,禁止采编业务与经营直接挂钩。社会资本进入报刊经营环节要依照管理程序进行报批。对报刊未经批准跨行政区域出版、合作出版、擅自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加强报刊出版管理。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建立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及报刊出版单位评估标准,逐步实施市场退出机制,让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报刊退出市场,实现报刊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不断提升我省报刊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严格报刊年度核验制度,对不符合年检要求的报刊视其情况予以缓检、不予通过,直至注销登记。严肃查处买卖刊号、转让出版权、一号多报、一号多刊以及擅自改变报刊业务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等违法违规活动。加大对报刊记者站的监管力度,建立记者站报刊样本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送缴制度,超过3个月没有正常开展新闻报道业务的记者站,将取消其设站资格。严肃查处记者站刊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敲诈勒索、违规经营等行为。

(八)切实加强属地管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地区报刊和出版市场的管理,增强工作主动性,掌握管理主动权。进一步完善阅评审读制度,把握好出版导向。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出版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制止报刊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严厉打击非法报刊。中央单位在地方所办的报刊,同时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跨地区合作办报办刊的,应首先明确报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并接受属地管理。股份制办报办刊的,应首先明确报刊的控股方,并接受属地管理。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敢于负责,敢于管理。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领导的责任。

三、加强对报刊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中办发〔2008〕27号文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重申了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已有的报刊出版管理法规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出版行业单位、市场、职业、岗位四大准入制度和出版单位退出机制的具体要求。同时为适应报刊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提出了加强宏观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各地各部门和报刊出版单位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把报刊出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我省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报刊出版管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局。各报刊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单位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做到敢于管理、创新管理、有效管理。要熟悉报刊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保证报刊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各地各单位要对本地本单位报刊出版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和梳理,分析检查报刊出版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彻底予以纠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报刊管理、规范报刊秩序的具体措施和长效机制。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出版单位相关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各地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四)构建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报刊监管机制。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一手抓发展、改革,一手抓服务、管理,按照符合宣传规律、传播规律的方式,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支敢于负责、严格执法的监管队伍,构建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报刊监管机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9〕79号 【发布日期】2009-11-01 【生效日期】2009-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发〔2009〕57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9〕7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直、省属在哈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的意见》(黑政办发〔2009〕57号)予以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的意见

黑政办发〔2009〕57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切实提高兵员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征兵工作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征兵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要把征兵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各级征兵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征兵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运行机制。要加强征兵办公室建设,选派政治素质好、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人员负责征兵工作。市级征兵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少于8人,县级征兵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少于6人。各级兵役机关和宣传、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抓好征兵工作。

二、加大农村义务兵征集力度

农村义务兵征集是今年全省征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要把农村义务兵征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农村义务兵征集任务的圆满完成。根据《黑龙江省义务兵征集、优待、安置条例》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切实提高兵员质量的意见》(黑政发〔2008〕85号)精神,将农村义务兵的优待金标准由每人每年4600元提高到5400元。根据各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增长逐年作相应调整,现时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高于5400元的,按不低于5400元标准执行。提高标准后增加部分按原渠道解决,超过5400元标准部分由各市、县自行负担。各级财政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村籍适龄青年应征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其他加强农村义务兵征集的措施和办法。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期间,父母均无劳动能力且生活困难的,应优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严格控制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

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要严格按照省征兵办公室下达的农业和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进行征集,不得擅自扩大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根据全国2009年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专以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按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占征集地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对取消户口类别的试点市(地),在国家未出台正式相应配套政策前仍按应征青年原户口类别进行征集和优待安置。征兵结束后1个月内,各市(地)征兵办公室要对应征入伍青年逐一进行登记,将新兵名单报省征兵办公室、省民政厅。上报名单时要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青年要区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高中以下学历毕业生和其它条件兵等各类情况,由省征兵办公室、省民政厅按规定比例核准后下发各市(地),并下发《优待安置证》,拟定优待金发放计划。各市(地)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省征兵办公室和省民政厅将适时进行抽查,对擅自突破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的,将严肃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四、提高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各级兵役机关要合理调配任务,最大限度地多征集各级各类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征集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派专人全程参加征兵办公室日常工作,督导各级各类院校完成好征兵任务,按有关要求做好应届毕业生优抚材料的整理和呈报工作。各级各类院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征兵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参加所在地县(市、区)征兵领导小组,由学校武装部或指定部门抓好征兵工作,具体负责宣传教育、组织兵役登记、配合兵役机关确定预征对象、协助兵役机关组织报名、体检和政审等工作,并加强跟踪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对院校征集工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确保征集工作需要,具体标准由各市(地)确定。

切实落实《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3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9〕30号)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期间,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考虑;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服义务兵役期满后,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可享受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村村大学生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加分政策”等各项政策,激励更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

坚持优先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的原则,凡持有《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含省外就读应届毕业生)、入学前户口或现户籍属本辖区的,均享受优先征集政策。要为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报名、优先体检、优先安排去向。

建立学历审查制度,由县(市、区)兵役机关会同当地教育部门成立学历审查小组,对应征青年学历严格审查把关,大专以上学历由省教育厅进行复审。应征青年最高学历毕业院校要对其学历提出认定意见,按规定在《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相关栏目签字盖章。要完善学历档案材料,凡是有学籍档案的,在确定预定新兵后,有关院校应提交应征青年在校档案材料及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一并装入新兵档案。

五、抓好征兵廉政建设

要加强征兵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廉洁征兵的有关规定,确保新兵质量。实行岗位轮换制,对连续在征兵办公室工作3年以上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加强对征兵工作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征兵教育,提高防范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要把严格征兵程序、落实公示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廉洁征兵的关键环节来抓。严控报名、体检、政审、走访等重点环节,对预征对象要进行CAT(计算机辅助)心理检测,热点地区的非农业户口男性适龄青年要组织文化考试和体能测试,文化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择优确定。严格落实集体定兵制度,严防出现吃、拿、卡、要等问题;把征兵政策、条件标准、工作程序、征兵纪律向社会公开,预征名单、初检初审合格名单、体检政审合格名单、定兵名单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坚持“谁主管、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组建廉洁征兵检查督导组,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妥善接待群众来访等措施,加强对征兵工作的监督。对征兵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

二○○九年十一月一日

篇3: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十一五”以来,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大幅度提高,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树立全寿命期理念,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 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

1.新建建筑。

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 “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 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 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三) 基本原则

1.全面推进, 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2.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

3.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

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设计、建造、使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

4.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 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 选择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和技术措施, 切实避免盲目的高投入和资源消耗。

三、重点任务

(一) 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 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的衔接, 优化能源的系统集成利用。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 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修订工程预算和建设标准,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 加强对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监管。

3.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 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 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 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 发展大中型沼气, 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4.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 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 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 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 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二)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 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超额完成任务。

2.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 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 继续推行“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 完成公共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3.开展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十二五”期间, 完成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

4.创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机制。

篇4: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9〕13号 【发布日期】2009-04-30 【生效日期】2009-04-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信访局《哈尔滨市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处理暂行办法》和《哈尔滨市信访责任追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哈办发〔2009〕13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市信访局《哈尔滨市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处理暂行办法》和

《哈尔滨市信访责任追究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30日

哈尔滨市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妥善处理我市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预防和处理市为属地单位与中直省属单位为属事单位的交叉信访问题,以及区县(市)为属地单位与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为属事单位的交叉信访问题。

第三条第三条 处理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上下联动、有关方面互动、依法综合整治。充分发挥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的责任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及信访部门的协调推动作用,切实做到事要解决、人要稳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条第四条 处理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的原则

(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属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做好稳控工作,属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解决引发群众上访的具体问题,属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做好上访参与人员的教育疏导工作。不得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不得把本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

(二)以事要解决为根本,注重治本。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认真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属地属事单位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信访隐患和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解决;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救助救济、教育疏导与依法处理相结合,严防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内部问题社会化、个别问题群体化。

第五条第五条 属地属事单位要制订处理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工作预案,发现信访苗头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属地领导报告,明确专人负责信访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六条第六条 属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是教育稳控的责任主体,属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是处理问题的责任主体。

(一)属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引发群众上访的具体问题;对越级访,属事单位要积极主动接访,做好劝返接回工作,并承担相关费用。属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配合属事单位做好上访人的稳控工作。

(二)对属事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在属地的,由属地信访联席会议牵头,明确责任,积极协调其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支持配合。

(三)对信访人因属事单位对其信访问题不处理、不解决或认为处理不到位而进京到省上访的,只有其信访问题解决处理到位,有关方面已经给予终结认定的,才可由属事单位负责与属地相关部门进行对接、沟通情况,由属地部门配合属事单位进行稳控。

(四)对同一上访问题涉及多个属事责任主体的,各责任主体均承担化解信访矛盾的连带责任。如果发生越级访,各责任主体都要按照信访部门的通知要求,及时赶赴现场接待和劝返,不得以上访问题涉及其他责任主体为由推诿塞责。

第七条第七条 强化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意识

(一)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切实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到守法经营。

(二)深入宣传贯彻《信访条例》与监察部、人力资源和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和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提高全社会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第八条第八条 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要切实履行责任主体的责任与义务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切实加强信访稳定工作,积极妥善处理好职工就业、医疗、养老、安置补偿等社会保障问题,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加强教育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设立和健全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保障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公仆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三)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沟通与协作,及时通报信息,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支持。

第九条第九条 切实把解决信访问题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对已经办结并且群众对处理意见满意的信访案件,属事单位要及时回访,防止产生新的矛盾;对个别人员重新提出无理要求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

(二)对已按政策处理并已办结的案件群众仍不满意的,属事单位要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

(三)对已经到期但未办结的案件,属事单位要及时约访,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主动向信访人说明原因,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属地信访部门要及时督促,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条第十条 切实加大疑难案件处理力度

(一)对久拖不决的重复访疑难案件,实行市领导包案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专题研究,落实责任主体,由信访部门跟踪督办协调。

(二)对已拍卖改制无主管部门的企业发生的信访问题,由信访部门牵头,召开由维稳、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从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要求出发,规范和约束其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依法解决非正常访问题。坚决防止和果断制止采取极端手段的非法上访,以及

打条幅、拦堵交通、围堵党政机关等非正常访。一经发生,由信访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对上访人员进行教育疏导和带离;对不听劝阻的,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对幕后组织和带头闹事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

(一)要把信访工作纳入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文明单位、创安单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各项创建活动之中,作为其评选劳模单位、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等评优创先的主要内容;作为评价其领导班子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日常表现和评选优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评选劳动模范、进行非公人士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对不重视信访工作、不配合处理信访问题,致使发生重大信访和不稳定问题,造成重大影响的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不予提名推荐劳模单位、文明单位、创安单位、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先进党组织等,不予提名推荐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建立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信访工作信息通报制度

(一)市信访部门要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信访工作情况,有关部门要将其作为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依据。

(二)每年省、市人代会和政协会期间,市信访部门都要通过市人大、市政协及时向我市的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报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信访工作情况,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价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

(三)人大、政协和维稳、组织、宣传、统战、纪检监察、机关工委等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要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积极支持、配合信访部门工作,促进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认真履行信访工作责任。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严格监督考核管理

(一)市信访部门要加强对中直单位信访工作的督导检查,并适时向其国家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二)建立省、市信访工作互动考核管理机制,由目标考核部门负责,于每年的6月、12月底将省直单位信访工作情况向省目标考核部门反馈,并协调省目标考核部门对省直单位(含所属单位)进行考核,将其纳入责任目标考核管理。

(三)建立省、市信访联席会议与省国资委信访工作互动考核管理机制,由市信访联席会议负责,每年12月底通过省信访联席会议向省国资委反馈省直企业信访工作情况。

(四)完善市、区县(市)信访联席会议考核机制,强化对属事单位的考核。考核信访工作要以立案率、结案率、息诉率为依据,注重信访问题的处结质量和群众停访息诉率。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一)按照《信访条例》和《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完善并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度,加大问责力度。

(二)对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权益、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问题久拖不决、矛盾激化升级的越级访、群体访实行责任倒查,对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依法依纪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加强沟通协调

(一)建立高层协调制度,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形成所属地区、责任单位、业务部门、信访机构、公安机关等联动的应急机制,合力化解矛盾。

(二)建立省信访部门参加,省和市、区县(市)协调处理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联动机制,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

(三)建立省信访部门参加,省和市、区县(市)属地属事交叉信访案件联席专题研讨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

(四)建立省信访部门参加,省和市、区县(市)信访部门与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信访工作专题对接会制度,健全信息通报交流制度,及时衔接中直省属和市直单位信访工作。

(五)完善处置进京访闭合链条机制,做到预警及时、劝返迅速、稳控有效、解决彻底。

(六)省、市信访部门会议确定的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好牵头带动作用,积极协调其他责任单位,共同解决信访问题。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信访联席办牵头,成立由人大、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和信访、维稳、组织、宣传、统战、纪检监察、机关工委、公安、国资、劳动保障以及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处理属地属事交叉信访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市信访联席办及信访局负责做好相关日常工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信访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力度,根据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各级党委、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和有权处理信访问题责任部门的责任,预防和惩处信访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第三条第三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遵循依法、公正、公平、公开、及时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四条第四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形式。

(一)对个人的责任追究形式:政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党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其他处分,包括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深刻检查。

(二)对责任单位的责任追究形式: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诫勉谈话、重点管理、“降档”、“一票否决”。

第五条第五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对象是指在履行信访工作职责时,疏于职守、工作不力或失职、渎职的责任单位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与直接责任人。

第六条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的信访工作职责

(一)《信访条例》和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信访工作职责。

(二)党和国家关于信访工作的政策中明确规定的信访工作任务或工作要求。

(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关于具体信访工作的部署或要求。

第七条第七条 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及市直相关单位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工作。区、县(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内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信访部门应根据相关单位或个人信访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及时提出责任追究的建议,报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第九条第九条 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目标考核等部门,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工作中,应依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按照自身职责、分工,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条第十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程序

(一)对相关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责令相关领导作出深刻检查的,由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建议,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由信访部门执行,并报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二)对相关单位领导进行诫勉谈话的,由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建议,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三)对相关单位实行重点管理的,由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建议,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以同级党委、政府名义通报,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重点管理单位主要领导的提拔使用进行监督。

(四)对相关单位实行“降档”或者“一票否决”的,由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建议,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由目标考核部门执行。

(五)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纪检监察机关应依职权办理。由信访部门提出书面建议的,需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并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后,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依法依纪处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对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相关领导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

(一)对职责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不认真接待、不主动处理或者推拖不办,矛盾上交的。

(二)对上级关于信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未按要求落实或者行动迟缓,经督促、催办后仍无重大进展,影响全市工作大局的。

(三)对上级机关和信访机构交办、督办的重要信访事项未按要求认真办理,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按规定反馈办理结果,无正当理由办理超期,办理结果政策依据不足或存在重大错误的。

(四)不认真执行上级机关、信访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对重要信访问题的处理决定、意见,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给予处分等建议的。

(五)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办人情案,作风粗暴,弄虚作假,激化矛盾的。

(六)矛盾排查不到位,信息报送不及时,或者对排查出的重大不稳定信访矛盾不及时化解和落实稳控措施,导致在重要敏感时期发生越级进京、到省、到市集体上访或其他恶性信访事件的。

(七)未按要求进京、到省、到市跟踪做信访人员的接待、稳定、劝返工作,造成恶劣后果的。

(八)在处理群体访和突发信访事件中,不听从统一指挥,不积极主动工作,影响工作效果的。

(九)在处理群众到省、市非正常上访时,未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的。

(十)在履行信访工作职责中,有其他疏于职守、工作不力或失职、渎职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一)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在重要敏感时期,因稳控工作不力,发生进京到省到市滞留缠访、闹访的。

(二)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发生越级访、滞留缠访、闹访或群体性事件,群众被劝返后,因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办理、答复上访群众,或者稳定工作不到位,导致群众再次越级上访的。

(三)群众到省、市集体上访后,相关单位领导不按信访部门通知的时限赶赴现场进行接访、劝访,造成后果的。

(四)年内单位被信访部门通报批评两次(含两次)以上的。

(五)在全省上访量排序中列前十位的区、县(市),被省有关部门通报后三个月内未能扭转局面的。

(六)对因决策失误、工作失误或者不重视信访工作引发进京、到省越级集体上访20人次以上(含20人次)、到市上访50人次以上(含50人次)的。

(七)在履行信访工作职责中,有其他疏于职守、工作不力或失职、渎职行为,造成严重影响的。

上述

(一)、(二)、(三)款,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后,须经同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相关单位或工作人员存在违纪违规、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等问题,方可启动责任追究程序。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单位目标考核结果实行“降档”处理,即在当年评优晋级中降一档。

(一)发生10人以上(含10人)越级进京非正常访或者发生2次以上个人重复进京非正常访的,发生2次以上堵路、游行等突发事件的,发生3次50人以上(含50人)到省集体非正常重访的,发生5次以上到省非指定接待场所滞留缠访的(含个人访和集体访)。

(二)对中央和省、市交办、督办的信访案件未按规定时限和质量要求办结并反馈结果2次(含2次)以上的。

(三)对中央和省、市重大信访工作决策或部署落实不到位,受到中央和省、市书面批评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单位,列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单位,管理时限为半年,期间对其党政一把手和主管领导不提拔、不重用。列为重点管理的单位必须确定一名领导专职负责信访工作。

(一)同一内单位主要领导被诫勉谈话2次(含2次)以上的。

(二)在重要敏感时期发生进京到省非正常上访,造成恶性信访事件,或酿成非法聚集,堵塞、阻断交通,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重大事件,给我市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的。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被省列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单位的,实行“一票否决”,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街道、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单位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委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5: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8〕15号 【发布日期】2008-03-14 【生效日期】2008-03-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明传〔2008〕7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8〕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知的通知》(黑政办明传〔2008〕7号)予以转发,请按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知的通知

黑政办明传〔2008〕7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积极推进全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将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日常指导、监督和综合协调。各地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把国办发明电〔2008〕15号文件精神和2008年2月20日省政府安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落安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主体责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充分运用限期改正、停产整顿、实施关闭和行政处罚等手段,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加快重大隐患治理进度。

三、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的四个重点内容和重点时段,进一步强化对重大隐患的监督和管理,要对重大隐患实施分级管理,实施重大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四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8〕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和单位事故隐患突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认真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落实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各项工作要求,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2007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地区、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到2010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排查治理范围:各地区、各行业(领域)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1.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2.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3.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场所及设施;

4.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超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6.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

7.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二)排查治理内容:在继续落实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有关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营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7.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8.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9.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l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

11.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

l2.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实施,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三)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深化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工作以及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结合起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生产、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与加强应急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三、重点时段

第一时段(2月至4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抓紧整改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3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也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2.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针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以及冬春季节用煤用电增加、春运高峰等因素,认真组织好煤矿、运输、电力等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安全管理,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

3.严把节日放假停产检修煤矿复产安全验收关,严禁停产煤矿未经验收批准擅自恢复生产,严防已关闭煤矿死灰复燃。特别要针对南方部分煤矿受灾停产造成瓦斯积聚、积水、供电不正常等突出问题,督促复产煤矿严格执行安全规程,严防事故发生。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重大隐患,全面排查治理交通运输方面的隐患,确保春运安全。

第二时段(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台风、暴雨、洪水、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把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隧道和其他地下设施,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威胁的露天采场和建筑施工工地,存在溃坝溃堤危险的病险水库、河流、尾矿库等作为排查治理的重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洪防汛、防坍塌、防泥石流、防火等各项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加快治理和除险加固进度,确保汛期到来前整改到位,因工程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的,要加强监测,制定预案。

2.以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抓住容易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加大治理力度。煤矿要重点防瓦斯、防透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要防冒顶、防爆破伤害,化工厂、加油站、危险物品运输要防火防爆、防泄漏防中毒,建筑施工要防坍塌垮塌,道路交通要防超载超限超速,水上交通要防碰撞防泄漏。

3.加强对奥运场馆、设施设备、代表团驻地以及宾馆饭店、商(市)场、旅游景点和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和整改,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时段(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1.坚决查处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三超”行为,加大对无证勘查开采、以采代探、以掘代采、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火工品、烟花爆竹等的力度。

2.指导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寒风大潮、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以及道路和水上交通防滑、防雾、防碰撞等措施。

3.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企业、政府两个层面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安全监管监察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特别要全面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健全工作机制,确定牵头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迅速制定下发具体实施意见;各省(区、市)要在2月底前对这项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组织开展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制订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隐患。隐患排查治理要突出四个重点,即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地区;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全国“两会”、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要组织对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好联合督查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程序,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加强督促指导。要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发动职工群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万里行”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单位,深刻认识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隐患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五)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管理与监督。要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制度和隐患数据库,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事故案例,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要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治本之策,加快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

二00八年二月十六日

上一篇:岳阳楼记练习题下一篇:完善体制 提高素质 努力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