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2024-08-03

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精选5篇)

篇1: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2013.4.12

陈湛匀教授 德国制造业经理和模式给中国制造业很好启示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学者、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德国制造业经理和模式给中国制造业很好启示”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德国的经常项目有着持续的大量的、盈余,这显示了德国的国家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主要来源之一:占德国总体经济比重很大的强盛的制造业,这点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值得借鉴的。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据数据显示,德国占欧盟GDP总量的1/5,占欧元区GDP总量的28%,德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德国实施的是社会市场经济,这种模式要求市场经济受到宪法等约束,德国一些模式和经验值得学习。

德国的经常项目有着持续的大量的、盈余,这显示了德国的国家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主要来源之一:占德国总体经济比重很大的强盛的制造业,这点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值得借鉴的。

1.德国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使得占德国产值的70%中小企业受益很大。政府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不同的产业聚集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高度重视行业和工业的附加价值;

2.德国有一套很有特色的产学研融合和发展的模式,比如德国的弗朗霍夫模式。政府积极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比如大学占了所有科研20%,企业作为主体占了60%,还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包括德国的著名研究机构的强力支持;德国很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双轨制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学生中学就进入了职业教育的体系,由于大规模发展职教,大大提高了一线工人素质,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力;

3.德国企业有独特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比如宝马、保时捷等企业能有今天的品牌和时尚,是因为持续努力的结果,它已传承上百年了,这种传承体现两个特点,a.家族长期控制和职业经理人管理;高达70%的德国遗产税对于一个企业传承者来说,只要他允诺继续经营,他就可免交遗产税;b.传统的工艺、传统的科技得到了很好地保存。企业成功的持续复制,使得德国不少企业基业长青。

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快速向以研发为主基础的制造?上述德国积累的实践经理给了我们很好的其实。

篇2: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作者: 来源:《市长参考》 添加日期:10年04月22日

文化创意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文化创意经济较少地消耗自然资源,所以是开发人类自身的主体资源,所以是一种高增长、高附加值和低消耗的发展方式,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近年来日益受到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本国文化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经济颇有启示。

一、德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德国经济史学家熊彼得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先驱。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已从当初注重发展文化含量高的相关产业部门逐步发展到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在内的整个经济体系,进入了创意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一个涉及面广、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涵盖音乐、图书市场、文化艺术市场、电影业、广播电视业、设计业、建筑师事务所、新闻出版业、表演艺术市场、广告市场、软件与电子游戏产业等11个领域。近年来,德国文化创意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具有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建筑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工程技术与城市规划)、会展咨询策划(咨询策划、会议及展览服务)、文化传媒(动漫、电影、音像、网游)、研发设计(包括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和时尚消费(时尚设计、旅游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名牌。据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创造产值630亿欧元,实现销售收入1320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全德国共有23.8万家从事文化创意经济的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占德国就业总人数的3.3%,其中个体户占28%,典型的创意人士大多揣着自己的创意点子单干。从下表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德国文化创意经济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还是销售总额,均持续增长。

2004年至2008年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经济部、联邦统计局

德国文化创意经济依托地区经济、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民间节日、会展、评奖和文体比赛等大型活动,塑造有特色的品牌,从而提升国际知名度,逐渐培育和发展成国际品牌。柏林电影节是与嘎纳、威尼斯齐名的三大国际影展,也是各大传媒的盛事,每年吸引约15000名专业人员参与。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最大民间节日,也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每年吸引600多万游客和观众。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和最成功的版权型书展,堪称“出版业的奥运会”。每年一届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迄今已举办了46届,被誉为“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二、德国政府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措施

德国文化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德国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促进措施密不可分。德国虽是联邦制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属于各州政府管辖的范围,但联邦政府设立了文化国务部长,每年的联邦政府预算中都有一笔数额可观的文化事业经费。近年来联邦政府不断提高文化事业预算,为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009年德国文化事业预算为11.4亿欧元,比上年增加3.5%,这是德国连续第4次提高文化事业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20%。庞大的政府预算资金为促进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德国政府还不断完善法规,使相应的法律规定适应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使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有法可依。近几年,德国修订了《专利法》、《外观设计法》、《规范信息社会著作权法》,简化了德国专利商标局及专利法院对专利和商标的行政程序,加快了专利法院对有争议专利的审理程序,赋予知识产权拥有人对侵权人的知情权,规定了律师向侵权人发警告信的收费标准上限。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单一产业层面,因此德国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跳出了初期主要依靠文化部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局限,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经济部牵头负责促进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为探索扩大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空间,德国政府最近几年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2007年秋季发起的“文化创意经济行动”。该行动由德国联邦经济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参与,联邦政府文化媒体事务专员与经济部负责运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和相关行业听证会等活动搭建文化创意经济从业人员与政界交流的平台,探索在政策上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邦文化创意经济职能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德国经济合理化和创新中心(RKw),主要任务是构架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倾听全德国各地的从事文化创意经济的企业、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想法和建议,举办信息和经验交流会,介绍德国政府促进文化创新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人开展合作牵线搭桥。2010年,德国联邦文化创意经济职能中心将在德国成立8个地区分部,以方便与当地文化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具体帮助。

2.设立“电影促进基金”。该基金于2007年成立,德国联邦政府每年出资6000万欧元,以返还在德国支出的电影制作费用的形式鼓励本国影视艺人创作,并吸引外国制片商到德国拍片。截至2008年,该基金已向约198个项目提供了1.185亿欧元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电影业的发展。2008年,德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升至1/3以上。此外,德国还开通了“电影网站”,该网站由德国电影研究所负责运营,作为网络中心平台提供全面的德国电影信息,成为德国开展国内外影视试点与合作项目的主要渠道。

3.成立“音乐倡议行动组”。2007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成立了音乐倡议行动组,旨在促进德国摇滚、通俗和爵士音乐的发展,特别在国外推广德国流行音乐。迄今已有146个音乐艺术家和46个相关项目获得资助,联邦政府2009年为音乐倡议行动提供了200万欧元促进经费。

4.通过联合组团赴海外参展、表演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如连续多年组织中小企业联合参加法国嘎纳国际音乐博览会(MIDEM);2010年首次以德国联合演出方式参加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举行的西南西国际音乐节(SXSW),推广德国流行音乐。

三、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德国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有关方面在发展文化创意经济中学习和借鉴。

1.将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纳入国家创新战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力。德国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对鲁尔工业区的改造。鲁尔区曾是欧洲以采煤、焦炭生产、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重工业区,也是全球在煤炭基地形成综合工业生产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单一经济结构和工业污染的弊端日益显现,鲁尔区便开始了漫长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除联邦政府采取政策干预和财政补贴外,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结构政策计划,扶持创新和文化科技发展,对被废弃的商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或建立工业文化博物馆如埃森的煤矿博物馆,或创办园艺展,将老工业区改造成服务业中心和旅游目的地。2010年,德国埃森市与鲁尔区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鲁尔区53个城市和乡镇联手将这个工业区打造成文化和旅游的统一体。德国将以文化、创意为角度,在全球重点推广“创意之国”和“鲁尔2010”两大主题。

2.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以2006年举办德国足球世界杯为契机,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合作共同推出提升德国形象的“德国——创意之国”工程,开通了“德国——创意之国”网站,在世界范围内推介德国,向世人展示一个蓬勃向上、具有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制造能力的德国。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经济界共同出资2000万欧

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最著名的是在全德国开展“创意之国的365个地点”竞赛活动,共有1200多个文化、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最后评选出365个文化创意之地,每天向公众推介一个地方。德国政府还印制了介绍德国创意产业的台历,翻译成多国文字,由德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向全世界散发宣传。该活动自2006年起一直保留至今,不仅改善了德国的国际形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3.重视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规模小、个体经济成分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德国建立了全国性、跨部门的促进机构和协调机制,制定了支持中小创意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知识产权保护与运作、培养年轻创意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4.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设立基金或举办大奖和大型节庆活动提升德国文化创意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德国几乎在所有文化创意领域都设立了“大奖”,如iF设计大奖、德国电影大奖、回声音乐奖等。事实证明,设立大奖不仅能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而且有助于扩大品牌的知名度。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还联合有关行会设立了奖金高达60万欧元的德国电脑游戏奖,以促进德国电脑游戏产业的发展。

篇3: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2011年, 德国举办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并在此次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的概念。随后, 德国政府、产业界和科研院所不断加大投入精力, 于2013年4月发布了《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 同年12月, 德国又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德国工业4.0成为德国政府确定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由此, “工业4.0”逐步被人们广泛认知。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强国之一, 迫不及待地加快“工业4.0”战略制定和实施,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实施路径如何?同时, 作为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的中国, 正在实现“中国智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制造业有什么积极意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什么启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二、关于德国工业4.0

(一) 工业4.0的含义

工业1.0起源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 蒸汽革命全面开始, 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工业2.0就是电力时代, 使得工厂生产流水线化、标准化;工业3.0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 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是在当前成功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工业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 (CPS, Cyber Physicial Systems) 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 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 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二) 工业4.0的主要内容

工业4.0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网络、两大主题、三大集成、三大转变、八大计划。

一个网络是指信息网络系统 (CPS) 。该系统强调虚拟和现实的联系和融合, 使用连接、云储存、虚拟网络、内容、社区、个性化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 从而创造出一个生产高度智能化的智能工厂。

工业4.0包括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智能工厂是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工厂进行互联, 实现数据互相交换和共享;智能生产侧重于高度自动化、人机互动、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全过程。

三大集成是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横向集成、制造系统网络化的纵向集成及生产过程中的端对端集成。由于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可能处于不同生产阶段, 价值链上的横向集成就是促使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IT技术相互沟通, 促使不同企业间资源互动, 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促进不同的企业更好地创造价值, 实现端对端的集成。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之上就需要网络的链接, 从而形成了纵向的制造系统网络化集成。

实施工业4.0可以促进生产分散化转变、产品定制化转变及客户全程参与转变。由于工业4.0高度网络化, 对于某一企业而言规模效应不在必要, 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向分散化转变。在未来, 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来生产, 甚至全部自动化、个性化制造;同时, 企业生产不再是企业的事情, 而是客户全程参与的互动式的价值创造。

按照德国发布的《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 八大计划是指: (1) 标准化———不同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网络建设, 否则就不能进行网络连接; (2) 管理复杂系统———工业4.0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管理系统; (3) 工业宽带体系建设———建立可靠、全面、高品质的工业专用网络; (4) 安全与保障———网络安全是工业4.0的核心; (5) 工作组织和设计———工业4.0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6) 培训和职业发展———通过建立终身学习计划, 不断地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优秀人才; (7) 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8) 资源利用体系———考虑环境制约因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 工业4.0的目的与实施意义

综上所述, 德国工业4.0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作出一个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制造模式。工业4.0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德国制造业从单纯的围绕产品生产, 向数据分析与应用基础上的智能模式转变。

三、我国制造业积极借鉴德国工业4.0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 当前面临着“前有拦截, 后有追兵”的紧迫状态, 加之已经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因此积极探索德国工业4.0是很有必要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是我国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必然选择。“两化”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着力点, 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但我国“两化”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问题, 如两化融合总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 集成协同应用水平仍较低, 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未能有效结合,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未能充分实现顺畅衔接, 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够, 对市场反应不灵敏, 作用和成效有限。而德国工业4.0高度重视信息化, 能为我国两化融合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二, 有利于确保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当前面对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 制造业出现“返巢”的现象,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 加之德国工业4.0全部智能化的影响, 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根据澎湃新闻网报道, 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在2013年出现亏损, 而中国排名第一独占16席, 亏损总额达到377亿元。因此, 积极应对德国工业4.0乃至整个欧美的再工业化, 取其所长, 对于确保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具有十分深刻的积极意义。

第三, 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主创新;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环境污染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面对这些问题, 德国工业4.0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工业4.0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战略选择,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端。我国积极应对工业4.0对于信息产业发展、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改造。

四、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一) 政府

1. 统筹规划, 加快制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国家战略在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 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同时, 可以预见, 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趋势, 因此国家要积极应对德国工业4.0, 制订符合国情的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计划。据21世纪经济报道网报道, 目前我国有关部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 该规划目的是将我国打造成现代化工业强国。同时, 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 我国应该走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的发展道路, 而非串行的连续道路, 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质量效益高、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新型工业道路。

2.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高质量融合

德国工业4.0更加注重网络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国要充分重视信息化发展, 积极推进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要重视与其他可以信赖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提高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3.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 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对制造业发展影响,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抢占国际话语权

标准一旦制定就很难更改, 因此在推进工业智能化、网络化的进程中, 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 积极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坚决不能被动接受, 从而使得中国标准在世界使用, 为我国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创造机遇。

4. 运用系统方法, 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 建立相应的配套系统

制造业发展不是单一的, 是整个系统的共同作用结果。因此, 要重视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运用系统、集成的观点对整个制造业发展体系重新布局。在工业4.0当中, 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也为我国产学研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5.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制造业的竞争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优秀人才的竞争。目前, 我国制造业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换代,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 产业层面

1. 要组建跨界的研究小组

德国为推进工业4.0计划落实, 成立了政府、产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在内的“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小组。我国在推进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也要成立类似的机构, 其中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学家及企业代表等, 促进产学研的高效融合。

2. 合理安排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首先, 我国现在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要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政策加快产业调整步伐, 推进产业升级。比如2014年9月24日, 国务院要求有关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推进产业升级。其次,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可以发展一批具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最后, 加快产业布局空间调整。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 出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所以要充分预留产业链的伸展空间, 调整产业结构空间布局。

(三) 企业自身

1. 学习德国严谨理性精神, 重铸企业文化

要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正如张瑞敏所说:“中国人做事不认真, 不到位, 每天工作欠缺一点, 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严谨理性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 也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在中国企业实现“中国智造”的道路上, 更要积极引进德国人这种严谨理性的精神, 打造属于公司独特的制造文化。

2. 注重品牌和质量

从盈利能力和品牌地位来看, 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没有培育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品牌, 这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

3. 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德国工业4.0为德国制造业提出了更为复杂的管理要求, 中国也不例外。面对企业内部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众多生产要素, 企业管理者就要学会使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加强对各生产要素的组织和管理, 促进生产要素的互相协调。

五、结语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 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将人从原来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 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工业4.0只不过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扩张和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是欧美再工业化的一部分。回顾历史又不难发现,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后来总结出来。因此, 对于德国工业4.0我国还要高度重视, 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为我所用, 促进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参考文献

[1]彭瑜.中国制造应走工业2.0、3.0、4.0并行发展的道路[J].世界科学, 2014 (06) .

[2]陈艳敏.我国推动两化融合战略与德国“工业4.0”有机结合[N].中国电子报, 2014-05-30.

[3]王尔德.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7-04.

[4]李廉水, 周彩红, 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篇4: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斯特凡•泰尔.众厂之厂——德国制造业制胜全球化时代.装备制造,2008(4).)。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关键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此外,我们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和工艺,却不能造出原装(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葛树荣.从海尔文化到国民性改造.中外管理,2005(3).)

德国制造的产品特性

在中国,与“德国制造”最有渊源的城市,莫过于自1897至1914年曾经作为德国远东地区殖民地的青岛市。提及这段历史,中国人心中伴有隐痛,德国人心中伴有惭愧。而这段历史,客观上却促进了青岛的工业发展。而今,青岛啤酒、海尔等青岛品牌,还承载着“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涵。

据《青岛早报》报道:2006年,德国商人亨利安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而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经有三代生产齿轮的历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两人游览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走进塔楼里看到了教堂钟表依然在正常使用。亨利安说:“当我们在钟表上看到‘J.F.WEULE’这几个字,父亲就很激动,因为这是德国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钟表制造商。100多年前,J.F.WEULE钟表的齿轮,都是我们亨利安家来供应。”保证钟表正常运转的齿轮有小有大,总共20多个,每一个都如102年前设计者设计的那样,严丝合缝,正常运转。教堂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维修过这座钟表,就是每三四天都要给这些齿轮涂抹一次机油。亨利安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段海鹰.百年不用修还能跑三百年.青岛早报,2011.3.4(5).)

不仅如此,青岛啤酒厂100年前德国制造的酿酒设备、电机、变速箱、标贴机和选麦机等,至今还能使用。青岛老市区100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昔日德国总督府的家具、吊灯等每个细节的工艺都正如今天解说员面向参观者津津乐道讲解的那样神奇,引起听众阵阵唏嘘。

无论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还是今天的奔驰、宝马、双立人刀具,“德国制造”具备了如下四个基本特征: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这些可触摸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

德国制造文化内涵及关键因素对比分析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理性严谨”是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性严谨”是卡拉扬的手;“理性严谨”是德国足球;“理性严谨”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其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则可归纳为六大行业文化。

专注精神

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尹一丁.德国小公司如何征服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2011.3.25(23).)而有些则已经成长为大企业。“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恰恰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53年由DanielStraub先生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的小型金属制品加工厂,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WuerttembergischeMetallwarenfabrik),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今天则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其产品包括餐具、锅具、刀具、厨房器具、餐桌用品、咖啡机等,品种超过1.5万多种。WMF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的指定首选,并于近年来进入我国中心城市高档商场,是厨房中的“奔驰宝马”。

中国制造业乃至各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现象,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缺乏专注精神。而华为、万科等个别专注型企业则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希望和方向。

标准主义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哪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从A4纸尺寸,到楼梯的阶梯间距,我们今天时常接触的标准很多都来自德国。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可以说,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DIN标准涵盖了机械、化工、汽车、服务业等所有产业门类,超过3万项,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德国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戴安全带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其次是“标准为先”,亦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奔驰公司通过实施“标准为先”的质量文化,实现“零缺陷”目标。其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王小瑛.奔驰:质量基因裂变.商学院2006.6.)

“德国制造”的标准主义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第一载体。德语语法就是德国的语言标准。德语是世界语言中标准最多的,如名词“性数格”、动词变位等严格规定。一旦掌握了德语语法,就可以造出完美的德语句子。中国人学习德语的困难,与学习“德国制造”的困难如出一辙。

对比德语,汉语属于慧性文字。(熊春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团结出版社,2009.)在智能文明主导的时代,难以发挥优势。汉语语法的“多义性”与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变通性”有着密切关系。德国人无法面对和处理“不确定性”的性格,必然演变出其对于“标准化”的依赖。而中国人,对于“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似乎降低了标准化的必要性。这种能力体现在体育项目上,越小的球以及越是具备不确定性的项目,如:乒乓球以及跳水、体操等,是中国队的压倒优势。

精确主义

对于标准的依赖、追求和坚守,必然导致对于精确的追求。而对于精确的追求,必然反过来提高标准的精度。前述“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是世界上最高的工业标准。

德国人做事讲究精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很突出。在德語口语中,Genau,类似于Yes、Ja,即“是”或“对”,在口语交谈中出现频率最高,表示“精确”、“准确”。德国人不精确的话不说,不精确的事情不做。不少来华安装设备的德国技师,使用带水准仪的四脚梯子,先将梯子调试水平,再保证设备安装的水平。作家刘震云亲自经历了德国式的精确:“我问他们,莱茵河有多深,这让德国人很犯难——春夏秋冬四季,河水深度都不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最精确。”(范宁.“莱茵河有多深”难倒德国人.楚天都市报,2009.10.25(17).)卡拉扬的手,曾经以德式精确,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重新演奏德国古典乐曲。他要求每个音符必须精确无误,容不得半点含糊。是他把该乐团带入了交响乐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

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必然会带入其制造业。据《欧洲时报》报道,德国制衣业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测量和统计有关德国人身材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制衣尺寸。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

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则是:“差不多”,在表现出中国人驾驭“不确定性”功力的同时,则也显示了一种负面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中国制造普遍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就包括这个“差不多”文化。

完美主义

在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递进发展中,必然产生完美主义。这四个文化要素具有明显的递进包含逻辑关联。“完美主义”,是“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综合表现;而“完美至臻”则德国制造的根本特征。

追求完美(Gruendlichkeit)的工作行为表现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这已经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哲学家费希特在“至德意志民族”演讲中强调了这个民族性格——“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德语有一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国人做什么都要彻底到位,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也不论是职业工作还是做家务,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1984年底,海尔总裁杨绵绵负责到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她曾回忆了德国工人认真的工作表现:“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干得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段晓东.青岛“20人的20年”海尔杨绵绵:1984开始奔行.青岛日报,2004-05-24(1).)后来就开始了以“砸冰箱”为序幕的海尔制造文化再造,并由此引进德国制造业文化。

必须指出的是,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情怀。“这片土地,饱受欧洲古典音乐浸润滋养。”(陈晋总撰稿.大国崛起.中央电视台,2007.)我认为,在以古典音乐为主要艺术形式的审美熏陶中,德国不仅像霍尔德林所言“诗一般地栖息”;还“美学地生活和工作”。记得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曾看到一位小伙子在墙上陶醉地挥舞刷子,犹如乐手登台演奏。我起先以为是艺术系学生在作画。后来发现他是个油漆工,在粉刷外墙。这与前述海尔杨绵绵总裁所提到的那个“眼光里充满欣赏的工人”,都是在“美学地工作”。由此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秩序(程序)主义

“标准主义”的时间维度表现是“程序主义”,其空间表现则是“秩序主义”。而广义的“秩序”概念却涵盖了“程序”,是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德语“秩序”(Ordnung)一词,与本文相关的含义有:整顿、整理,整齐,调理,规则、规章,次序、顺序,制度,(转)安宁、秩序、纪律。

德国人严守秩序。有一谚语:“秩序是生命的一半。”德国人特别依赖和习惯于遵守秩序,离开了秩序就会感到焦虑和寸步难行。

这个秩序感首先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德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册《日程日历》(Terminkalender),每天各时段的活动,乃至圣诞节做什么,一切日程提前计划,而不是临时即兴决定。德国社会以及企业都是在时间坐标轴上理性地运转着。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严密关系的人,才能理性地驾驭人生和工作,并有所成就。康德那钟表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就是典型。

秩序主义在具体工作中则主要表现为流程主义。例如:在某企业德国设备安装现场,六名技师先是对着图纸和流程图开会研究,然后开始工作。看不到闲散窝工者,也看不到忙乱无措者。一切按照程序悄然推进。总之,德国人无论是擦玻璃、做饭,还是加工零件、安装设备,“不论干什么都离不开雷打不动的两个前提:一个是程序,另一个是工具。什么程序必用什么工具,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程序,不得有丝毫变通。”(赵彤.德国:擦玻璃也追求完美.家庭保健报,2010-04-01(15).)

秩序主义的空间表现,则是物品放置的条理性。无论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还是领带、衬衣,乃至工作场所的文件、工具等物品,都摆放井然有序;否则便找不到东西。所以,加上德国人的洁癖,在德国企业无需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切都在自觉之中。

厚实精神

(拙朴厚实的德国餐具引自:WMF官方网站)

以上“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是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工具理性”层面。而“德国制造”的坚固耐用,还有其深刻的“价值理性”基础。这就是曾一度被誉为普鲁士精神,并继而成为全德意志人精神的“责任感、刻苦、服从、可靠和诚实。”(陈俊森,樊葳葳主编.外国文化与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7.)其中的“责任感、可靠和诚实”,可以用中文的“厚道实在”表达,简称“厚实精神”。这使得“德国制造”在设计和材料使用上,实实在在地考虑用户利益,注重内在质量,胜过外观和华而不实的功能。德国汽车的安全系数和耐用性,明显超过一些竞争对手。

“责任感、可靠和诚实”使得德国无假货,并且货真价实。“责任感”使得德国严肃地承担战争责任,而得到国际社会接纳,并于目前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德国人对工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并以人的可靠和诚实,保证了产品的可靠和真实。总之,“德国制造”的厚实外观与表现,来自于其制造者的厚实精神。

中国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借鉴德国六大制造业文化,中国制造业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进行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重点是“理性”,难点是“国民性改造”。

万明坤指出:“德国人并不把勤俭务实、遵纪守法当作是一种对自己难受的约束;也不把忠厚诚实、信守承诺看作是一种付出。他们自觉地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考虑,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社会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应有的素质,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标志。一个理性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季羡林等著,万明坤等主编.旅德追忆: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0:503.)费孝通也呼吁:“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艺复兴’一段,缺乏个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这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吴增基等.理性精神的呼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总之,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而这方面,“德国制造”做出了典范。这个“理性化”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这五大工具理性,是我国制造业必须经由德国引进的。

建设严谨理性的制造业文化,最大的障碍是近现代国民性。我们的老祖宗,并不是今天的样子;我们的明清家具,钉是钉、铆是铆。(该观点受益于与农行系统一位干部的交谈。未知其尊姓名,在此特表感謝。)只是在近现代,由于离道失德(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加速,出现了所谓颇具负面含义的国民性问题。当年鲁迅曾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问题,并特别提出,“不认真和做戏”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必须改掉。

关于国人不认真的一个经典观点来自美国人亚瑟•史密斯所著《中国人德行》。他指出:“中国人不守时、不精确、不认真,是对待事物特有的幽默。”(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中国人德行.新世界出版社,2005.)鲁迅对此书极为重视,并称此书足以“立此存照”,希望国人把它当做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赞赏,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鲁迅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民性。然而,在宏观社会层面,文学只能描写国民性,并无法改造国民性。

在微观的社会组织层面,我们可以用企业文化来改造国民性。张瑞敏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求是,2005(20).)海尔员工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就在于利用企业文化,改造了海尔员工的国民性。张瑞敏对于中国人的做事习性曾作过准确概括:“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海尔以“砸冰箱”文化仪式为序幕、以OEC制度为落地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最大限度地根治了不认真的国民性,建立了认真文化,并成就了一个世界名牌。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海尔经验,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

此外,在价值理性层面,中国不像西方,以宗教文化为基础,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文摘,2007(19).)中国以道德文化为特征,“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尊道贵德,弘扬民族固有的“厚道精神”,以制造出厚道的产品。

篇5:德国制造的文化标签

德国人的专注精神

德国人的认真、专注、敬业是德意志民族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之一。在德国的生产制造行业中, 企业提倡应当专注在某一项产品领域, 并力图将产品和企业做到最强, 这样才能真正地成就企业。德国人经营企业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不追求企业规模有多大, 而是追求企业的实力强, 在市场上才会有竞争力。德国企业界数十年甚至是数百年都坚持这一信条。这就是所谓的“专注”, 这种敬业的精神, 使得德国企业和产品在业内受到尊敬。这些大业者, 有些今天仍是中小规模, 但却是真正的强者。

位于德国沃尔斯堡的克尼西鲍沃尔集团, 生产的印染压缩机已有百年的历史, 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印刷设备生产商。德国路德—李格和蒂茨链条有限公司 (简称德国路德公司) , 创建于1875年, 该公司成立已经超过140多年, 一直致力于链条及其组件制造技术设计与创新, 如今德国路德公司被视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链条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路德” (RUD) 商标是全球公认的圆环链质量标志。如今路德公司的产品被全世界广泛应用于起重、吊装、输送、轮胎保护、雪地和山地等领域。凯驰公司是1935年德国工程师阿尔弗雷德·凯驰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郊区的巴登康斯塔市组建的一家公司。现在凯驰公司生产的吸尘器在全球清洁行业领域也是行业领袖。德国企业的经营文化理念中, 将企业做大并不是经营的最终目的, 而是将企业做强之后取得的自然成果。

重视标准化

德国人理性、认真、严谨的民族性格, 在生活中与工作上常常表现为所谓“标准主义”。从德国人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按标准来做事的例子, 例如:在烹饪中佐料和配料的添加量、对垃圾箱的分类进行规范、居住区里规定居民具体在什么时间段不能制造噪音、火车停在哪个站台的具体线路和具体时间。德国人标准化性格特点也纳入德国的企业文化之中。例如, 我们现在流行的A4纸尺寸, 楼梯的阶梯间距, 都来自于德国的标准化。同时, 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国际机械制造业的标准也大约有2/3来源于“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涵盖了汽车业、服务业、机械制造、化学工艺、电子产业等门类, 超过3万项, 成为“德国制造”的基础。德国企业文化中以标准为尊。在生产的过程中, “标准”代表着准绳和法律。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遵守标准、尊重标准, 就像驾驶员要遵守红绿灯和要戴安全带一样, 习惯成自然。同时, 在具体的企业生产制造中, 德国企业也会先确立标准。例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实施生产有服务标准化为主的质量文化, 其中心思想就是详细地完善生产汽车的每个环节和零部件的标准。目的是实现奔驰汽车产品“零缺陷”目标。从文化渊源上看, “德国制造”的标准主义也来源于德语语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第一载体, 也是行动、思维的重要工具。德语是目前全世界语言文化领域中标准使用得最多的, 例如德语中对动词变位、名词“性数格”等都进行严格地规定。只要人们掌握了德语的语法规则, 就能编造出非常完美而且丰富的德语句子和文章。

追求精确

在工作和生活上, 德国人做事情非常讲究精确、准时。甚至德国人可以对不精确的话一般都不说, 对不精确的事情绝对不做。比如从德国来到中国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安装梯子时一般都使用四脚梯子, 因为这种梯子带水准仪, 他们首先用水准仪将梯子调试到水平状态, 然后保证机器设备安装的水平。因为德国人做事情习惯于对标准的追求, 因此做事追求精确。而追求精确, 又会提高做事情标准的精确度。

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卡拉扬, 曾经以德国式精确的手势, 指挥德国柏林的爱乐音乐剧团进行演奏。要求乐队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要精确, 丝毫不允许出现半点含糊。正是德国式精确把德国古典乐曲奏得完美, 走向世界交响乐的巅峰。正是德国人做事的认真和精确, 并将这些习惯和行为带到工作、带到德国的制造业。例如一家德国服装生产企业, 为了获得准确的服装设计的尺寸、型号, 设计出适合顾客需要, 特别委托一家市场调查研究所对德国人身材的有关数据进行重新调查和测量。因此可以这样说, 正是认真和精确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给德国制造业深深地打上了精密的烙印。

完美主义

德国人的专注精神、重视标准化的思想、做事的认真和精确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其最终的结果必然产生行为方式的一种完美主义。也就是追求完美的工作和行为, 追求完美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做事情一丝不苟、对每一件事情都坚持地做彻底, 也就是对人、做事都要认真。追求完美已经深入德国人的骨髓之中, 成为德国人区别于别的民族的明显个性特征。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戈特利布·费希特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了德意志民族性格——其中原话是“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 丝毫不得有半点漫不经心和轻率态度。”因此, 在工作和生活上, 德国人一定坚持把事情做得非常地到位和彻底, 不存在别人监督与否, 德国人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家里做家务, 如果做得不够完美、做事情存在瑕疵, 他们都会感到忐忑不安。在上世纪80年代, 为了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技术和生产线, 青岛海尔公司组织一批员工前往德国时, 海尔的员工们至今还能回忆起德国工人工作认真、完美的场景:一个普通的德国操作工人, 正在做一个装水果的钢盒子, 每一次用心地注塑一个钢盒子出来后, 他都要仔细地欣赏一下。

这名德国工人的动作准确地说应该叫做检查, 但是从他的眼光和神情来看, 也可以说是一种欣赏和喜悦, 看得出他是在欣赏自己辛勤付出的劳动成果。当这名德国工人欣赏完自己的得意之作后, 兴奋不已, 又继续围着这台机器忙活一阵子, 似乎为了下一台干得更出色作好准备。德国人的完美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海尔员工。海尔人要想改善、发展、做强, 首先就要从认真做每一件事情开始。到后来发生了以青岛海尔总裁张瑞敏“砸冰箱”为标志的海尔企业文化再造, 青岛海尔集团从此走上了引进德国制造业文化的新生之路。

讲究秩序

在德国, 各种维持秩序的警示、标志到处可见, 要求人们对各种规定、秩序严格遵守, 而且非常的详细。无论是道路、建筑物、垃圾桶、田野还是商业、社区、文体活动等都布置得井然有序。

秩序在德国人的眼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规则, 时时、事事、处处都严格恪守秩序。德国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也规定得非常的细致, 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日常社交活动的应酬费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规定企业每一次招待来宾、客户的时候, 企业都要将招待的具体事项如实记录, 把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参与原因和具体的金额全部记录在案, 以备将来有关部门随时核查。德国人开会也非常强调秩序, 开会之前议程就安排好, 讨论的主题, 发言的顺序, 都有规定的时间。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般都不迟到, 准时开始;会议必须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讨论些什么、研究什么、决定什么, 必须在会议上解决完。

踏实不浮夸

很多在德国学习和生活的外国人, 经常观察德国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方式、生活习惯, 以探究和分析德国制造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德国人办事有较强的责任心, 平时做事情都按照规则、规章行事, 对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德国人交往时私下可以互敬烟酒, 不分彼此, 但在办公事的时候却坚持公私必须要分明, 严格而且冷峻。在德国有句流行的俗语来形容这种情形“烧酒只是烧酒, 公务还是归公务”。他们在与德国的各方面打交道的时候, 不管是公司企业、政府机构、民间团体,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并不高。办事总要填写种种手续表格, 名目繁多, 显得非常繁琐。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期的程序工作, 虽然貌似没有必要, 却能够推进全部工作的整体过程顺利进行, 并且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和效果。这实际上就是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支持短期的行为, 因此德国人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和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在做事情时在迈出第一步之前首先要考虑往哪个方向走, 朝此方向走下去是否还能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甚至走得更远。德国人的这种认真劲儿有时候会显得很“呆板”。例如, 曾经发生在德国的建筑工地上, 一位监理工程师检查大楼的电梯井道的预埋件时, 他发现实际尺寸与工程的图纸有一定的偏差, 立即重新核对图纸, 认真查找出现的问题, 然后标好方位, 当场喷漆作警示标记, 并且在监理工程单签署书面意见与解决方案。有关部门按照监理工程意见书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好, 至于怎么解决、花费多少、花多长工时, 监理并不关心, 他只对监理执行的结果负责, 如果没解决处理, 就不会签字。同时交工段长签字, 最后监理工程意见书送到监理公司及有关部门存档。因此, 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不会因为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而受到影响。

上一篇:远离手机释放自己下一篇:通信工程督导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