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2024-07-19

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通用6篇)

篇1: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摘 要]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一定要更新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已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贫困农村中学,面对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的严重不足,如何开展化学信息化教学?笔者对农村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农村化学教学信息化学习模式做了探究,提出了几种模式。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我国的大部分中学尤其是贫困农村中学仍旧沿用着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就是教学用具,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 ,也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扼杀学生的个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符合当代中学生学习特点的。

20世纪以来,许多新技术成果都被应用于教育而形成新的教育技术,并对现在和未来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上,教育方面的网页很多,如“学科网”“高考网”“课件网”“新课标网”......老师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让“百度”回答,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发表自己见解。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一定要更新和发展,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但是,贫困农村中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中学现在几乎都有互联网,但没有组建校园网,所以没有足够的资源供老师们应用,老师们通过“百度文库”等下载下来的题或课件质量不高,使得效率大减。如何让教育信息集成和应用好?这是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将网络上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将中学化学教师在网络上联系起来,将学习化学的学生引进来。让化学教师利用网络工作,发表自己的教学论文和心得。使学生在网络上向专家、名师提出疑难问题,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化学人才。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时代的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以下问题: 1.在信息时代,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率。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中的融合点。

3.有了信息资源,有了网络,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方式的那些地方发生了变革。

4.信息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学习模式,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促进贫困农村化学教学的全面改革。

结合贫困农村实际,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做了如下研究:

一、农村化学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化的转变

(1)当代信息技术促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表现在“从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转变”“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当代信息技术促使计算方式发生了变革。传统的计算方式是以数学和数学教育为基础,从小学开始就借助于笔和本子,用“数学计算”,而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实现快捷的计算,使问题很快解决。

(3)当代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方式和写作发生了变革。从键盘输入到图文、声形并茂的写作方式,让信息化社会的教育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1、音像模式

在贫困农村中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美国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甚至有及个别的学校只有两三台,这样如果都进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实验,可以借助于电视和VCD、光盘等,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掌握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这样就弥补了由于实验条件和药品等缺乏的不足。

2、PPT、Flash模式

制作形象、生动的PPT课件,可以增大课时容量,同时学生也一目了然。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危险性大、难操作且不易观察清楚的实验内容,通过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化学中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主要有:原子核组成、核外电子运动、电子云、溶解和结晶、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电解池、原电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实验难以操作的、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主要有:氢气还原氧化铜、溴苯制备、乙酸乙醋的水解、氨的催化氧化等。

3、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电脑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它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教师可利用声音、图象、视频、动画、文字等进行教学,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可人手一机进行操作和演示。例如,在“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微机模拟电解,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及两极产生不同的气体、及一极附近出现红色,使学生认识电解池的本质。学生还可自行操作这个“电解池”,在操作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激发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农村化学教学信息化学习模式

1.自主探究式学习

“百度”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无论教师 还是学生,在有教育教学中和学习中的问题时,都在手机或计算机上“百度一下”,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现在的WWW,已经是时代的潮流,学生可利用Internet进行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并做出研究报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远程协助式学习

“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是我们现在并不陌生的名词,他们都是借助Internet网络而工作的。虚拟实验室是用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来模拟各种实验的全过程,有详细实验步骤,使用界面又形象生动。要做实验时,可以随时调出Internet上的虚拟实验程序,实验完成后还可以接受测验且保留实验结果,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将结果发送给老师和同学,让他们的评论和反馈信息。Internet上的“虚拟图书馆”用来来查阅全世界各地的馆藏图书目录、期刊、书籍、音像制品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等。

不管是“虚拟实验室”,还是“虚拟图书馆”,都是远程学习方式。远程学习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学习系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网络传送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来学习。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只要学生联入了Internet网络,但对于贫困农村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这种学习方式到目前还不能旁边推广。

3.协同式学习

俄国的契诃夫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流。”协同式学习是新的学习和交流模式的探索,当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受各方面原因影响:如思考不充分、分工不到位、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全面、内容不精选,效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网络上,难度更大,更难以操作。[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2]《中学化学教学论》 刘知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叙永县分水中学实验课题组

我校《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叙永县第四批立项的普教科研课题,从即日起正式开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化学符号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的科学符号,它们在化学学科中有特殊的化学含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符号常常被称为“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敲门砖,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科学技术的有力工具,是人们理解物质化学变化最简捷的符号表达系统。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明确其意义,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各地教师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都比较重视,但因为化学用语的出现比较集中,化学用语的落实与其它内容教学相冲突。因此中学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常常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拿我校11级来说吧, 本届共有毕业生378人,毕业考试后约一半学生离开了学校,剩余约179人继续学习参加中考,在中考前的适应性考试中,我们对学生考试中有关化学用语的题目解答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全体学生化学用语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不到50%,约有10%的学生化学用语(总分16.5分)得分在3分以下, 更不要讲由于化学用语书写错误导致化学计算得分受影响的情况。2011级学生毕业前,我们制发了问卷调查表对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掌握状况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掌握较差并且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化学用语教学从理论和实践去研究探索,找到适当的策略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他们学好化学语言,从而学好化学。

叙永是国家级贫困县,分水中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边远山区,交通较为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历年的初三学生中考,化学科成绩往往均处于全县同类学校的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经我们几位化学教师分析总结,学生化学用语学习掌握较差是导致化学整体成绩不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何解决现状,成了摆在我校初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我们山区的实际,为了促进我校化学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经实验教研组老师认真讨论,决定以“化学用语教学”为突破口,开展对化学用语教学进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贫困山区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进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科教师的科研理念,促使课题组教师坚持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形成开展科研的意识和技能。

2、探索出一条能减轻老师工作,减轻学生负担,变学生死记硬背化学用语为理解记忆,轻松掌握的学习策略,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在确立课题之前,我们通过广泛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对化学用语教学研究,各地均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基本上都是经济发展地区或城市地区的,对于贫困山区的研究极少,而且其它地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这类贫困山区学校。基于目前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贫困山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贫困山区初中学校和学生实际,易于操作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贫困山区化学教学质量。如果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该成果能在全县及更大范围推广,必将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一)以化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研究化学用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学生第一次接触元素符号的时间,是集中教学还是分散教学等)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着重进行下列研究:

1、研究学生开始接触化学用语的时间。

2、研究分散元素符号、化学式教学的具体模式。

3、研究化学用语分散教学后,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形成体系。

4、研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

(二)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1、对比试验法:拟在我校初2012级、2013级及2014级中各确定三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方法进行化学用语教学,其余教学班仍按教材体系教学。

2、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途径,关注影响化学用语教学因素变化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化学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在研究的前期,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情况,全面了解当前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基于新课程下的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4、案例分析法:注重个案的积累并进行分析。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成为今后的运用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意识,让课题组成员了解进行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1、确定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分析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

2、组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到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4年7月)

1、在做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准备的基础上,实施课题研究。2011年6月在2012级学生放假离校时,布置试验班学生利用假期学习元素符号(27种),来期开学时进行过关检查。2、2011年9月至10月中旬在2012级的试验班中有计划地介绍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并加强落实。同时在常规班按教材体系开展有关的化学内容教学。3、2011年10月下旬(开始物质组成的表示的教学后)至2012年6月,实验班依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有关化学用语教学及复习,常规班仍按教材体系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及复习。4、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3年6月——2014年6月分别在2013级、2014级中按以上安排进行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修订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7——8月)

在认真总结前期成果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优秀案例,形成完整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资料,以达到对课题的提升作用,从而圆满的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制度方面:学校有专门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实施进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我们还将与县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2、人员方面:实验组课题研究组共有9名教师,老、中、青结合,既有经验又能创新,人心齐,干劲足为课题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

3、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

4、经费方面:学校划拨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用于教育科研日常开支和成果奖励。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贫困山区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资料;

2、学案例;

3、育研究论文。

七、人员分工及安排

课题组组长:肖朝清

课题组副组长:程从军 主研人员:肖朝清、程从军、张顺昌、肖

庆、郑绍辉 协研人员:朱

刚、陈启涛、蒲强生、李帮玲 具体研究内容及负责人员:

1、综合调查统计:

程从军(组长)、陈启涛、肖

2、元素符号教学策略研究:

张顺昌(组长)、郑绍辉、肖朝清、蒲强生。

3、化学式教学策略研究;

庆(组长)、张顺昌、程从军、李帮玲。

4、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研究:

程从军(组长)、肖朝清、张顺昌、肖

庆、郑绍辉。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结题所需资料收整:

肖朝清、程从军、张顺昌、肖庆、郑绍辉、蒲强生、陈启涛、朱

篇3: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一、分层教学管理理论依据与发展现状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先贤们早有研究。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 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理论”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和践行分层教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初, 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 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征。分层教学最先出现在美国。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后期的英美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学生根据能力大小分到不同的班级学习所有的课程。7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 并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分层教学研究出现赞成与反对的两大对立观点。到了90年代, 美国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中, 并且形式多样, 有基础班、提高班等, 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如北京十一中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1993年福州八中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1999年广东东莞塘厦理工学校实施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的分层教学实践成效显著,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2002~2003年的分层教学实验 (分A、B层次) 大大提高了两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率, 沈阳市的八所职业学校2000~2005年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等等。这些教学管理研究的实践不同程度地证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

二、分层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对策

纵观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校内分层教学的管理实验, 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 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研究和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分析, 分层教学管理即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分层识别,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以及方法, 实施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的有效管理和优化管理, 从而提升管理效果, 避免管理资源浪费。在多年的教学管理研究与探索过程中, 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分层教学管理, 一定程度上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起到了排忧解难的作用,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分部管理和任务落实

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条件, 学校首先进行分部管理, 即初中部或高中部分开管理, 各明确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初中部或高中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面对着各自的工作对象, 在学校统一办学思路、管理模式和工作计划的前提下, 分管领导具体组织本部的三个年级组长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三个年级组长直接对分管领导负责。这不仅简化了管理程序, 而且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团队意识和竞争力更强。

2.学校制度明确, 管理到位, 奖惩分明

年级组长是本年级工作开展的主要管理领导, 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年级组长在开展工作时, 必须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年级组长职责》《年级组管理考核考评细则》和《年级学科组分层备课制度》等执行。学校在配备各年级教师和年级组工作人员 (2~3名) 时, 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跨部、跨年级组。同时, 各处室分别明确一名中层领导配合该部的三个年级组长工作。

年级组管理充分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在校长室的领导下, 学校考核领导小组按计划对各年级教师或年级组长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目标量化考核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对本年级教师和年级组长的绩效考核。这有效地推动了年级组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了对年级组工作的管理。当年级组长不能胜任时, 由校长室提名候选人交该部分管领导组织本年级教师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新的组长。

3.年级组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管理

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不仅要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 还需分析教师的性格特点, 以及从学生、家长入手, 全面考评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在优秀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以及有效实施“青蓝工程”和绩效考核评比的公平性, 对综合评价较高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资源原则上不能担任同一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因此, 年级组在落实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管理之前, 要非常注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确保综合评价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

4.分层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激励

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工作, 首先要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避免出现差生等词语,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层教学管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师生双方都要作好心理准备, 好的心理是一切改革措施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因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对整体性地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既关注了相对优秀层次的学生, 也兼顾了基础层次的学生。这样, 尽可能地避免了部分学生因学习能力和基础问题, 未完成学业就被留在了学习生涯半道上的悲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受教育的乐趣, 有效完成自己的学业。

分层教学管理将会因学生成绩的改变而自发引入竞争机制。如A层次班级的同学不愿降到B、C层次的班级去, 同时B、C层次班级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A层次班级, 或C层次班级的同学还希望能升到B层次班级次等。这种自发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到教学竞争机制之中, 是符合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

分层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细心揣摩, 潜心探讨。

5.分层教学管理是大班额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需求

分层教学就班级而言, 是班级任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相对进行分组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分层备课, 二是分层提问, 三是分层作业, 四是分层辅导, 五是分层检测, 六是分层评价。通过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 使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面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 为了尽可能避免在各环节中因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差距过大, 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以及增加教师工作的困难和烦恼, 采取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年级组分层设班教学管理模式, 使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多层次大差距的教学难题。因此, 分层教学管理是大班额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需求。

三、实施分层教学管理的成果展示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 大班额现象突出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笔者执教学校2003年就开始了。2008年学校实行年级组管理以来, 这项探索与研究工作通过年级组分层设班的教学管理方式得到了落实。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 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分层教学管理模式是科学合理的, 是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分层教学管理的实践中, 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实现了学生成绩低进高出的喜人态势, 并得到社会各界“以二流的办学条件创一流的教学水平”的高度评价。

篇4: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教学管理 实施策略 分层教学 教学质量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限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需求成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一大难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备、师资队伍青黄不接且不足、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大班额现象突出等问题和困难,都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影响。面对教育需求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等客观情况,大多数学校都在研究和实践大班额条件下如何有效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分层教学管理理论依据与发展现状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先贤们早有研究。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理论,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理论”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和践行分层教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征。分层教学最先出现在美国。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后期的英美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学生根据能力大小分到不同的班级学习所有的课程。7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并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分层教学研究出现赞成与反对的两大对立观点。到了90年代,美国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并且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如北京十一中分层教学效果显著,1993年福州八中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1999年广东东莞塘厦理工学校实施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的分层教学实践成效显著,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2002~2003年的分层教学实验(分A、B层次)大大提高了两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效率,沈阳市的八所职业学校2000~2005年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等等。这些教学管理研究的实践不同程度地证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

二、分层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对策

纵观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校内分层教学的管理实验,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研究和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管理即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分层识别,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以及方法,实施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的有效管理和优化管理,从而提升管理效果,避免管理资源浪费。在多年的教学管理研究与探索过程中,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分层教学管理,一定程度上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起到了排忧解难的作用,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分部管理和任务落实

根据学校的办学性质和条件,学校首先进行分部管理,即初中部或高中部分开管理,各明确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初中部或高中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面对着各自的工作对象,在学校统一办学思路、管理模式和工作计划的前提下,分管领导具体组织本部的三个年级组长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三个年级组长直接对分管领导负责。这不仅简化了管理程序,而且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团队意识和竞争力更强。

2.学校制度明确,管理到位,奖惩分明

年级组长是本年级工作开展的主要管理领导,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年级组长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年级组长职责》《年级组管理考核考评细则》和《年级学科组分层备课制度》等执行。学校在配备各年级教师和年级组工作人员(2~3名)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跨部、跨年级组。同时,各处室分别明确一名中层领导配合该部的三个年级组长工作。

年级组管理充分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考核领导小组按计划对各年级教师或年级组长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目标量化考核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对本年级教师和年级组长的绩效考核。这有效地推动了年级组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了对年级组工作的管理。当年级组长不能胜任时,由校长室提名候选人交该部分管领导组织本年级教师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新的组长。

3.年级组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管理

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仅要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还需分析教师的性格特点,以及从学生、家长入手,全面考评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在优秀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以及有效实施“青蓝工程”和绩效考核评比的公平性,对综合评价较高和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资源原则上不能担任同一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因此,年级组在落实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管理之前,要非常注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综合评价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

4.分层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激励

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避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层教学管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师生双方都要作好心理准备,好的心理是一切改革措施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因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相对整体性地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既关注了相对优秀层次的学生,也兼顾了基础层次的学生。这样,尽可能地避免了部分学生因学习能力和基础问题,未完成学业就被留在了学习生涯半道上的悲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受教育的乐趣,有效完成自己的学业。

分层教学管理将会因学生成绩的改变而自发引入竞争机制。如A层次班级的同学不愿降到B、C层次的班级去,同时B、C层次班级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A层次班级,或C层次班级的同学还希望能升到B层次班级次等。这种自发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到教学竞争机制之中,是符合社会对学校教育要求的。

分层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细心揣摩,潜心探讨。

5.分层教学管理是大班额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需求

分层教学就班级而言,是班级任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对进行分组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分层备课,二是分层提问,三是分层作业,四是分层辅导,五是分层检测,六是分层评价。通过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使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面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为了尽可能避免在各环节中因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差距过大,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增加教师工作的困难和烦恼,采取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年级组分层设班教学管理模式,使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多层次大差距的教学难题。因此,分层教学管理是大班额条件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需求。

三、实施分层教学管理的成果展示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大班额现象突出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笔者执教学校2003年就开始了。2008年学校实行年级组管理以来,这项探索与研究工作通过年级组分层设班的教学管理方式得到了落实。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分层教学管理模式是科学合理的,是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分层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学生成绩低进高出的喜人态势,并得到社会各界“以二流的办学条件创一流的教学水平”的高度评价。

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普遍会面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备、师资不足、大班额现象突出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但是,农村中学贫困的客观条件永远阻止不了学校管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我们要让大山里飞出金凤凰,就必须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上做足文章,迎难而上、负重前行,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途径。比如笔者执教学校开展的以“部级化”为主要管理单位的分层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需求,才能有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

篇5: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翁建红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研究》是镇江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渐形成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学生对化学史也有了一些兴趣。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智慧”。化学史知识中不仅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同时蕴涵大量的科学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的渗透,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简单的化学史,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也有一定的要求,但目前由于化学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老师对此不太重视,尤其在农村中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化学史的教学。为了提升学生对化学史的关注,我们这学期在高一年级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学习兴趣小组。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渗透教学,让学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化学史的渗透,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学好一门学科,就要了解这一学科的历史,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这一学科的历史,知道化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艰难和不屈服的精神,了解化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对于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化学史的渗透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中化学所有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的发现之旅,还可以包含对化学家的成果、为人处世及生活态度等的介绍。例如,在《氯气》一节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舍勒,介绍他的生平及其成果,介绍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类似这些的例子既便于化学史的渗透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另外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我们甚至可以将所有的高中化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复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老师化学史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一些与化学史有关的书籍、期刊,多看最近其他老师发表的有关化学史与中学化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文章,还可以通过网上查阅国外的一些译文,更多的了解与高中化学教科书上有关的化学史。2.组内老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化学教科书,尽可能多的找出书中所涉及的化学史的内容或化学家的生平资料,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本年级的教学计划中直接体现。

3.按照备课组进行分工合作,组内每个老师针对一到两个单元的实际内容,在备课中逐渐渗透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化学家的杰出贡献,还有他们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或者化学家发现某一现象或物质或理论的过程。并将所找的化学史渗透到日常化学教学中。每个单元的负责主备的老师要及时将本单元有关的化学史打印出来,在备课组会上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形成教案。

4.高一的兴趣小组每一到两个周,针对这一到两周的课堂内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史料、化学家以讲座或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学期结束,结合所讲内容,建议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或个人感想。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这一方法将运用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老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从而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文献的研究,比较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方向与趋势,比较异同更好地指导本课题的开展。

2.行动研究法:这是贯穿于本课题实施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参加的老师始终要有将化学史渗透教学的意识。

3.个案研究法:这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对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在进行化学史渗透教学之后,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研究。4.问卷调查法: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化学史渗透对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前人研究综述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课题就农村中学中目前忽视化学史教学的情形而提出的,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变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的现状。化学史中对于一些物质的发现特别是几经曲折的发现之旅,对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有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它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化学史是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化学科学的历史,是化学科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2.有效学习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于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而兴起于90年代,是一种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建构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念改革的先锋,它的出现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它在多种学科中进行了渗透,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向多元化转化,教学不是教师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而对于学习,建构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过程从传统被动接受向主动构建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构建转变。化学史既是科学史的一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演变史。在有化学史融入的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要求我们要敢于质疑和创新,强调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发展的演变过程,最终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前人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化学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19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促进主席就公开发表倡导:如果要教给年轻人什么,如果是科学结论的话,还不如是科学史重要。1895年德国科学家马赫(Mach)宣称: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BAAS在1917年的年会上再次提出:科学史教育是融合学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然而,国际科学界对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的研究却历经曲折。一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化学会长史斯、哈佛大学康奈特、著名的科学家贾菲等人在反复论述化学史的重要性后,科学史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我国化学史教育的起步较晚,但是我国老一辈的化学家、教育家也很重视化学史教育。上世纪 30 年代,丁绪贤先生首次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程,主要讲授世界化学史,并撰有中国第一本化学史专著《化学史通考》,而后,袁翰青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主讲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1981年,由陈耀亭教授撰写的《化学教学法》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历史主义的重要性。我国的很多期刊杂志也有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比如《化学教育》,自 1980 年创刊起就设有“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专栏,另外《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也分别设有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的专栏。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教师的价值观念,改变目前教师对化学史知识不重视的现状,通过一些理论书籍的阅读和相关化学史知识的培训让老师们形成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

2.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从对化学史的几乎一无所知,到认识化学史最后慢慢喜欢了解化学史,并逐渐转变高中学生的观念。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史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形成坚韧的品质。3.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从而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课题从2003年12月开始到2015年12月结题,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为课题的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调研、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夯实基础。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及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多次组织集中学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化学史的相关书籍、论文为辅。同时课题组教师也加强了自学,并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化学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4.专家引领,以点带面。课题组指导专家——市教研员石明亮,多次组织开展与课题相关的专题研讨学习,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外校听课、学习,名师的讲座、课给课题组老师很大的启发。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到2015年9月):

1.学期初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争取每学期都有关于课题的相关活动,并针对学生对化学史的兴趣及了解设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兴趣小组。

2014年-2015年的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有:

(1)开展组内说课。要求每个年级在备课组内先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每人进行一节“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研讨课”;要求每人积极参与听课与评课,认真总结教学法特点,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3)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韩招娣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继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反复研讨、论证,从而提炼出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5)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比如校级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莫波、曹凤芹、董泽梅、翁建红),扬中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韩招娣、莫波、翁建红、曹凤芹),市级优质课(曹凤芹、韩招娣、施爱萍),市级“青年基本功大赛”(翁建红、施爱萍)等等。

然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是老师从研究中获得提升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上了大量的公开课,经过研讨、实践,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围绕如何设计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撰写教学设计,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发现渗透化学史后对学生的影响。现在有老师的论文都经发表或者获奖了,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推广,课题组的老师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实实在在的得到了提升。

2.在学期结束时,课题组的老师针对一学年化学史渗透的情况再次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进行论文及其他形式成果的交流讨论。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研究的中期考核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我们收集了(1)典型教案、教学设计(2)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3)有关课题信息、动态(4)集备活动记录、记要(5)心得体会、随笔(6)资料性照片。另外,所有的材料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理论学习论文、每次的活动记录、课题的工作报告、老师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开展课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等等。我们的文本材料还包括老师们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学习笔记等。

2.课题组成员上扬中市级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就此进行研讨。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深刻的研究性成果。4.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5.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课题组教师的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法,针对“农村中学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渗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点:①从教育思维的角度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化学知识,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以化学史渗透为载体搭建的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教育中一些原理、概念发展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及培养技能;化学史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形成;总之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②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通过化学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高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化学史中化学家探究化学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③化学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将这些穿插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达成;④化学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学化学。2.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做法 新课程改革比较重视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中学化学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这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方面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同样提出,化学课程要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化学史渗透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的方式有多种:

(1)化学史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老师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的故事引入课堂,学生就会对氯气的性质产生兴趣,从而可以很快融入课堂。利用化学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利用化学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 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往往源于对科学产生的兴趣, 同样, 兴趣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直接动力。纯理论的化学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呆板。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有关化学史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极大兴趣。例如,在讲《苯》一节中苯的结构时老师可以穿插凯库勒晚上因梦见蛇首尾相连而受启发得出苯的环状结构。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并从中得到启示。(3)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化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史中有不少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将自己发现的84号元素以祖国波兰为名,命名为Polonium(波兰)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

(4)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化学史离不开化学家的活动历史,化学史中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化学家的成长历史,他们的成长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科学的高峰。例如在讲《溴、碘的提取》时,我们可以将李比希与溴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后来又接受教训,善于从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试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终于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吓到,要用于挑战困难,战胜自己。

七、课题的研究成果

1.备课的内容增多,形成有本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过去备课只备课堂所需的化学知识和课后习题,很少涉及到化学史。现在如何将化学史的内容有效渗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并形成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氧化还原反应》、《苯》、《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工业合成氨》等。

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家们的坚韧的品质、对科学的执着,还可以通过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学会化学的学习的方法。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课题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斐然:

贾钧少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施李玉璋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仲康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刘欢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朱旭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第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4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老师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2013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赵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许超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朱一凡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殷劲宇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蔡沁珊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冯海娟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陆佳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张煜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丁颖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徐丽丽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于翔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顾子莲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唐文卿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奚晨轩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朱晨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郭旅丰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3.教研活动更加丰富,该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内涵,调动了教师的课题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追踪化学家》、《趣谈化学史》。

4.教师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化学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教科研水平有了提高。获奖论文有: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的《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小议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获省师陶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发表论文有: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2015年1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发表了《渗透化学史,让学生爱上化学》。

多名教师在扬中市级及以上的各种课堂竞赛中获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教学案例类评选活动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在2014年扬中市“生本教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在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曹凤芹老师在2014年扬中市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另外有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市命题比赛中获奖。

八、研究反思

1.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本课题组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人格魅力。

2.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化学史的渗透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有时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在一些化学史渗透后乘机讲话、思想开小差,小组讨论时故意岔开话题使得课堂秩序变乱,进而影响教学进度。这需要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3.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渗透化学史,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的方法也不相同,这需要老师通过平时的研讨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参考文献

篇6: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1998年全国高考化学科实验题的考查,反映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实验素质、实验意识的全方位考查,而我省考生解答严重失误(仅27题平均分为1.1分),我区考生在该题上失误情况更为严重,使我们感到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现阶段,我省、我区的实验教学工作改革缓慢,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怎样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尽量挖掘人的潜力而提高我区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此项调查的目的,为此,在我区3个县(其中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所高级中学对高三毕业班163名学生,24名高中教师及安顺师专98级新生9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问卷设计

为比较全面地了解贫困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以便能探索出符合我区实际的改革思路,我们针对各校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师生的实验意识、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情况等设计了三类问卷:

第一类:贫因地区的实验教学状况高中生问卷,共l5个选择题。第二类:教师的实验技能及素质情况问卷,共15个选择题。第三类:学校化学实验室建设情况问卷,共10个选择题。

以上各类试题答案均不唯一,被调查对象独立完成,统一回收。为使学生和教师回答问题具有客观性,我们采用不记名答卷。

1.3 数据的统计整理

我们根据被调查对象对每个问题所选择的答案分类(如该小题有A、B、C、D 4个选项,按各选项人数统计)统计后与被调查的总人数比较,得出各项的百分率,用百分率来说明问题。第一类问卷我们共发放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第二、三类发放随卷各24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在下面的结果分析中,限于篇幅,我们仅对各类问卷中比较典型或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教学的状况

我们调查的对象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县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故设计的问题均按《贵州省中小学常用实验手册》三类实验要求考虑,所以起点较低。

问题1:你在高中阶段使用过下列仪器吗(题后数字为使用率)? A.托盘天平(93.1%)B.容量瓶(88.7%)C.铁架台(8 7.9%)D.酸、碱式滴定管(69%)E.分液漏斗(80.2%)F.烧杯(91.1%)G.干燥管(48%)H.圆底烧瓶(81.5%)I.温度计(78.6%)以上这些仪器均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用到的仪器,而学生使用率最高的也仅达93.1%,最低为48%,说明在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没有使用过,也间接地反映了有些学生实验是没有做过的。

问题2:高中阶段你做过几次学生实验? A.0次(11.7%)B.1至5次(29.8%)C.6至10次(25%)D.11至15次(16.9%)E.16至20次(10.9%)按三类学校要求,学生实验应为11至15次,而被调查的学生仅16.9%的达到要求,10.9%的按二类学校也基本合乎要求,但约66.5%的没有达到,还有11.7%的学生没有做过实验,可见大多数学生约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

问题3: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是否按教材全部进行? A.做一些简单的(25%)B.做大多数(52%)C.全部做(8.87%)D.基本没做(8.47%)按《手册》要求,三类学校高一应完成21个,高二应完成17个,高三应完成12个,而全部做的仅8.87%,基本没做为8.47%,说明教师演示实验的开出率同样存在问题。问题4:你知道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吗? A.知道(26.6%)B.不知道(20.2%)C.知道一点(28.2%)D.基本了解(30.6%)学生对实验报告的填写知之甚少,显然更不会处理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这只能说明学生实验机会少和学校对实验工作的检查机制力度不够,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验,但做实验的目的没有达到。

问题5:化学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课安排的内容是: A.完成课堂上做不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15.3%)B.讲述高考实验题,以强化学生的实验知识(37.9%)C.指导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弥补课堂教学实验不足(15.7%)D.补课,以应付高考(43.5%)在课外活动和自习课中,教师主要安排补课,对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实验探索和实验能力培养方面显得相对薄弱,这是普遍现象。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一是学校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的不足,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二是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验意识教育,不能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一种顺其自然的现象,结果必然是实验水平低,实验技能差,更不具备应用实验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师的实验技能及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在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落后,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发挥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弥补其不足,并对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的认识作了相关的调查。

问题1:你会配制各种常用试剂、指示剂和标准溶液吗? A.会(65%)B.会一部分(35%)C.不知配方、没有配过(0)作为高中教师,按要求都必须会配制,且配方各种化学手册上都有,只要肯动手动脑,应该会配。但问卷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

问题2:高中化学实验的各种常规基本操作你都掌握了吗? A.已掌握(45%)B.部分掌握(55%)C.未掌握(0)虽然只有55%的老师部分掌握,但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化学教师对基本的实验操作还都存在问题,怎样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问题3:在实验教学中对于不易成功或较复杂的实验,你采用的方法是: A.放弃(0)B.列出(画出)装置,讲解反应和操作原理.但不演示(30%)C.给学生讲清这个实验的难度,要求学生理解原理,但可不做(30%)D.动脑筋改进装置或参阅各种资料提供的方案,尽量给学生做(40%)目前,实验改革中,以上问题属于改革思路的范畴;但只给学生讲解原理和方法而不进行实验的探索改革,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问题4:学校不具备一些实验条件,作为任课教师你的态度是 A.不具备条件就不做,在课堂上讲实验内容(25%)B.积极写报告,要求学校拨款解决(30%)C.自己动手和发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些代用器材解决部分实验(45%)D.涉及到没有条件的实验就回避不讲(0)从该题的结果看出,教师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只要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能够解决一些实验问题的。

教师问卷结果告诉我们,教师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是具有工作热情的,基本上能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但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力,并加强对教师的基本实验能力的继续教育和提高是当前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任。

2.3 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

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出人的潜力因素和学校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这就取决于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措施,故该卷的问题主要涉及实验室硬件情况和管理情况。

问题1:学校有化学实验室吗? A.有,但药品、设备缺口较大(65%)B.有,且能满足实验需要(20%)C.没有(0)D.只有药品、仪器存放室,没有学生实验室(25%)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实验的开设问题仍是贫困地区实验教学中的主要薄弱环节。

问题2:对不能开设的学生实验,学校领导的态度是: A.条件限制不能开就不开,在课堂上讲实验就行(35%)B.不过问,只关心老师是否在课堂上讲了有关内容(15%)C.了解情况,但无力解决(25%)D.组织教师座谈会,集思广益,寻求解决办法(35%)学校经费问题制约了实验教学,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问题3:对化学实验室的器材、药品管理,分管的学校领导是否按期或定期检查? A.定期检查(20%)B.不定期检查(60%)C.不检查(10%)D.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才进行检查(25%)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加强对各种有限的器材和药品管理、检查是有效使用器材药品的得力措施,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也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问题4:学校领导对教师在实验上的改进,采取的态度是: A.口头支持,但没有行动(15%)B.给予鼓励,并加以宣传、推广(55%)C.不过问(20%)D.支持教师进行实验革新,并拨少量经费支持(25%)对于实验的探索改进,是我们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验改革的重要组成,应给予重视。3 调查后的思考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实验教学工作因经济力量薄弱而发展滞缓是客观现实,也是在短期内不能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和努力创造条件解决实验问题是本文提出思考且正在努力从这些方面探索的思路。我们认为,根据实验情况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意识的教育和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先挖掘学生和教师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树立起实验教学的观念,才有利于改变实验教学发展滞缓的现状。

3.1 关于学生的实验意识教育

实验意识是对实验工作一种本质上全新的反映形式,是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活动,并且能够将实验工作在头脑中产生的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其行动更具有目的方向性和预见性的实验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实验意识大致可分为“实验准备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实验知识的迁移应用意识和实验的创新意识”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意识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进行以上几方面的教育,在我们调查的结果中可看到,多数学生是曾经做过相当次数的实验,但这些实验做完后是否真正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作用,或者学生是否真正地对实验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从贵州省1998年高考27题的平均得分仅1.1分说明了我们实验教学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在我们抽查学生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看到学生一边看教材,一边做实验,实验中经常损坏仪器、浪费药品及不规范操作而导致许多实验做不成功等现象。在实验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新方面,学生更一愁莫展,给出的实验知识迁移,信息方面的问题(如高考实验题、竞赛实验题等),有的学生连题都不能理解,更不可能完成。因此,在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使有限的器材、药品能充分发挥其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是一重要环节,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珍惜实验机会,对要做的每个实验真正从理论上、装置的安装、操作上、结果的记录和处理上,每个实验要求掌握的目的、意义上进行实验前的精心准备,然后再做实验,这样实验效果就会好得多,学生每做完一次实验就会学习到许多相关的知识。当学生的这些意识形成后,教师可设计出一些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探索方案,通过这类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可以弥补实验条件和不足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的。3.2教师的继续教育

通过调查发现,我区一些高中教师在高校毕业后任教至今,因实验条件所限而开展的演示、学生实验不多,故原来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知识已不适应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教师本身的素质建设。(1)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目的是使教师在传授知识韵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和随时校正自己的教法,因人、因材施教,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追求立足于一较高视点,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意识。

(2)开展教研活动,重教重研,以研促教教研工作是对教育规律、教法改革、教学效果的检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对教法、学法进行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校正和创·造,而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重教轻研,科研意识、教学目标意识、成果意识淡薄,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总结教学成果,不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对于教材中比较复杂的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缺乏某些器材的实验不进行探索改进,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意识的培养。

(3)挖掘教师潜力,努力改进,创新实验

上一篇:天津历年高考语文题下一篇:技术总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