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2O2结构中有O22-, 称过氧根离子, 其中两个氧原子以非极性共价键相结..."> Na2O2结构中有O22-, 称过氧根离子, 其中两个氧原子以非极性共价键相结"/>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

2024-07-05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精选6篇)

篇1: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刑事和解

在法律基础知识中,主要考察《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公安执法相关的法律常识。本文就《刑事诉讼法》的刑事和解制度做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共同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诉法第5编第2章第277至279条对刑事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进行了专门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纳入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范围。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这一程序。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四)第二百七十八条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五)第二百七十九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篇2: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

一、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调整对象

一、用人单位: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无个人用工,个人用工属于雇佣关系)

二、劳动者:自然人。

三、用工之日、劳动关系建立之日、劳动合同订立三者关系:

用工之日=劳动关系建立之日,劳动合同订立之日可早于、等于或晚于用工之日。

◆劳动合同的分类及订立

一、分类:法律规定下自由确定何种合同。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3、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1、协商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2、推定订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①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②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双十”原则。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且无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过错辞退和第40条第1、2项规定的非过错辞退而续订的。连续订立二次的计算:自08年01月01日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开始计算。

3、惩罚订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仍无书面合同。

4、补充订立:2008年1月1日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2008年1月1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集体合同

一、集体合同分类

1、普通集体合同: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提交职代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2、专项集体合同: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

3、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或者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二、集体合同的鉴定、生效

1、鉴定: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订立,没有工会,则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代表与用人单位。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2、生效: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3、约束力: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合同的标准

个体劳动合同标准 >= 集体劳动合同标准>=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三、集体合同违反的法律救济

工会可请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协商不成,可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四、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后果:

1、一般情况: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特殊情况: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条款及解释

一、必备条款:

包括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

注意: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约定条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三、劳动报酬及劳动条件等标准的解释

1、劳动报酬标准:协商——集体合同 ——同工同酬。

2、劳动报酬支付义务违反的后果: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②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③ 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④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3、劳动条件等其他标准:协商——集体合同——国家有关规定。

四、试用期条款解释

1、试用期限制

①试用期<=1个月: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②试用期<=2个月:1年<=劳动合同期限<3年。

③试用期<=6个月:3年<=劳动合同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④试用期禁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仅约定试用期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

⑤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⑥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双同一次”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2、试用期工资标准:

3、约束力: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二、集体合同的标准

个体劳动合同标准 >= 集体劳动合同标准>=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三、集体合同违反的法律救济

工会可请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协商不成,可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四、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后果:

1、一般情况: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特殊情况: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条款及解释

一、必备条款:

包括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

注意: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约定条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三、劳动报酬及劳动条件等标准的解释

1、劳动报酬标准:协商——集体合同 ——同工同酬。

2、劳动报酬支付义务违反的后果: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②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③ 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④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3、劳动条件等其他标准:协商——集体合同——国家有关规定。

四、试用期条款解释

1、试用期限制

①试用期<=1个月: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②试用期<=2个月:1年<=劳动合同期限<3年。

③试用期<=6个月:3年<=劳动合同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④试用期禁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仅约定试用期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

⑤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⑥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双同一次”

2、试用期工资标准: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三个不低于”同时满足。

3、试用期内解除合同 ①用人单位解除:

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情形; 用人单位预告解除中的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注意:应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②劳动者解除: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无书面要求)。

五、违反试用期条款的法律后果:

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六、违约金条款:

限定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约定竞业禁止时适用。

◆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及其后果

一、劳动合同解除

1、劳动者解除

①协商解除

②预告解除: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

③随时解除:无需提前通知解除。

A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B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C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D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E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F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另外: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事先通知。

注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解除

①协商解除

②预告解除: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A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为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B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C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③补偿解除: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适用情形与预告解除合同。

④随时解除:无需提前通知解除。

A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C严重失职,徇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D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E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F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注意:与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相比,主要增加了第(四)项和第(五)项情形。

⑤经济裁员解除:

A适用情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B裁员标准:需要裁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

C裁员程序: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D裁员优先留用对象: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E被裁人员的被录用优先权: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⑥用人单位解除禁止:以下情形不适用预告解除、补偿解除和经济裁员解除:

A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B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C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E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F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应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二、劳动合同终止

终止情形

①劳动合同期满的;

劳动合同期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延续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

A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B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D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例外: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终止,按国家有关工伤保险规定执行。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③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④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⑤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消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一、调解: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15日内调解结束。到期末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调解协议无必须履行力。

二、仲裁——必经程序:先裁后审,不裁不审的原则。

1、仲裁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计算。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

2、仲裁调解书具有法律执行力。

3、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重大,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三、诉讼

1、时效:自收到15日内起诉。

篇3:镁和铝基础知识和考点大扫描

基础知识:

例1 下列各项叙述中, 不属于金属通性的是 ( )

①导电导热性 ②延展性 ③光亮而透明 ④熔点都很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金属的通性包括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金属不透明, 有些金属熔点低, 如汞, 常温下为液态.答案: (D) .

考点延伸:

1.由金属通性到合金性质

例2 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具有金属的通性 ②通过熔合而成 ③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 ④一般的说,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合金的各组分都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全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合金的性质.答案: (D) .

2.判断能否形成合金

例3 根据下列金属的熔沸点, 判断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 )

(A) Cu与Na (B) Fe与Cu

(C) Fe与Na (D) Al与Na

解析:根据合金的概念可知, 合金是熔合而成, 则熔合时温度须达到两种金属中熔点最高的金属的熔点, 但又不能超过任一组分的沸点.答案: (A) 、 (C) .

考点2:镁、铝化学性质的比较基础知识:

例4 1 mol Mg、Al分别与100 mL 5.0 mol/L的盐酸充分反应, 所得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关系正确的是 ( )

(A) 相同 (B) Mg放出的多

(C) Al放出的多 (D) 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Mg、Al分别与酸反应量之间的关系.由反应方程式和题给数据可知都是金属过量, 故放出H2的量相等.答案: (A) .

考点延伸:

1.增加其它金属 加大思维跨度

例5 1 mol Na、Mg、Al分别与100 mL

5.0 mol/L的盐酸充分反应, 所得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关系正确的是 ( )

(A) 相同

(B) Al最多, Na最少

(C) Al最多, Na和Mg相同

(D) Na最多, Mg和Al相同

解析: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知, 金属都过量, 而过量的钠还可以与水反应产生H2, Mg、Al则不能, 故Na最多, Mg和Al相同.答案: (D) .

2.巧判天平是否平衡

例6 托盘天平两盘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 内盛同浓度、同体积的过量盐酸.在左盘的烧杯中放入36 g镁粉, 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36g铝粉, 等反应完全后, 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 )

(A) 右边加入1 g铝

(B) 右边加入1 g镁

(C) 右边加入1.125 g铝

(D) 右边加入1 g铜

解析:本题在考查天平平衡计算和Mg、Al性质的同时, 着重考查了横向思维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和思维的方法.从Mg、Al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得36 g镁粉放出H2 3 g, 36 g铝粉放出H2 4g, 故要使天平平衡, 右边应再增加1 g.答案: (C) (D) .

3.忽略中间过程 寻找解题捷径

例7 将5.1 g镁铝合金投入到500 mL

2 mol/L的盐酸中, 金属完全溶解, 再加入

4 mol/L的NaOH溶液, 若要生成的沉淀最多, 则应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 ( )

(A) 200 mL (B) 250 mL

(C) 425 mL (D) 560 mL

解析:如果按照反应方程式分步计算, 将非常繁琐.但如果忽略中间的反应过程, 找出始态和终态的关系, 即可快速求解.当沉淀达到最多时, 有n (H+) =n (OH-) , 即0.5 L×2 mol/L=4 mol/L×V (NaOH) , 所以V (NaOH) =0.25 L.答案: (B) .

4.考查镁的特殊性质 (与N2、CO2反应)

例8 等质量的镁粉分别在过量的N2、CO2、空气中充分燃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分别为m1、m2、m3, 则m1、m2、m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

解析:假设镁粉为1 mol, 由镁的性质可知, 1 mol镁粉在过量的N2中充分燃烧生成13mol的Mg3N2, 质量为33.3 g;1 mol镁粉在过量的CO2中充分燃烧生成1 mol的MgO和12mol的C, 质量为46 g;1 mol镁粉在过量的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MgO、Mg3N2和C, 质量应介于46 g与33.3 g之间.故m2>m3>m1.

5.以“铝热反应”为载体设计框图推断

例9 如图1所示,

已知A、D、E、F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单质, B、C是氧化物, 且B的式量是232.请填空:

(1) A是____, E是____. (填化学式)

(2) 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 C电解时, 每生成1 mol A同时生成____mol E.

解析:单质A高温下与氧化物B反应生成单质D和C (离子化合物) , 故为铝热反应.又D高温下和水反应生成B, 则D为Fe, B为Fe3O4.

答案: (1) AlΟ2 (2) 8Al+3Fe3Ο4=4Al2Ο3+9Fe (3) 0.75

考点3:铝的“两性”基础知识:

例10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烧杯中, 各加等质量的铝, 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5∶6, 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 )

(A) 甲、乙中都是铝过量

(B) 甲中铝过量, 乙中碱过量

(C) 甲中酸过量, 乙中铝过量

(D) 甲中酸过量, 乙中碱过量

解析:由反应:2Al+3H2SO4Al2 (SO4) 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等物质的量的铝完全反应生成等量的氢气, 等物质的量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与足量的铝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比为2∶3. 答案: (B) .

考点延伸:

1.铝、铁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质量分数

例11 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 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出沉淀, 经洗涤、干燥、灼烧, 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 g, 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

(A) 70% (B) 52.4%

(C) 47.6% (D) 30%

解析: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 生成了Al3+和Fe2+, 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 Al3+转化为AlO2-, 留在溶液中;Fe2+生成Fe (OH) 2沉淀.过滤出沉淀, 经洗涤、干燥、灼烧, 得到红棕色粉末为被氧化和分解生成的Fe2O3, 铁在反应过程中是守恒的, Fe2O3中氧的量等于合金中铝的量, w (Fe) =112160=70%.答案: (A) .

2.利用图像加大思维跨度

例13 在硝酸镁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 直至过量.下列表示NaOH加入量 (x) 与溶液中沉淀的量 (y) 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 )

解析:因为Al (OH) 3可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 故最后只有Mg (OH) 2沉淀.答案: (C) .

3.利用框图推断考查性质

例12 某混合物A, 含有KAl (SO4) 2、Al2O3和Fe2O3, 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图2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判断:

(1) 固体B所含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

(2) 固体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

(3) 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解析: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一般活泼金属的性质有差异之处, 即Al2O3可溶于NaOH溶液, Fe2O3不能;KAl (SO4) 2是一种复盐, 可溶于水, 完全电离, 加入氨水可生成Al (OH) 3沉淀, Al (OH) 3在强碱溶液中溶解, 而在氨水中不溶解.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展开思维, 推出答案.

答案:

(1) Al2O3

(2) (NH4) 2SO4 K2SO4

(3) AlO-2+CO2+2H2OAl (OH) 3↓+HCO-3.

篇4: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

[关键词]高职 公共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鲁建明(1967-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郭红(1968-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徐春阳,(1980-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江西 南昌 330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公共法律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赣教高字[2005]95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37-02

一、新教材中有关公共法律基础知识的范围

根据新教材、新大纲的要求与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构成了新形势下高职学院公共法律课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领会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对我国的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制度的了解和熟悉方面。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法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高职公共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公共法律基础课程,我们认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在新教材中,法学基础理论与宪法,以及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主要部门法构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授课时间仅为24课时。因此,造成了法律基础课授课时间与其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第二,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与它作为非专业课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矛盾。法律基础课是必修课,学生必须要学,教师必须要教。但作为非专业课,学生不重视它,在他们看来,法律课可学可不学,教师有时也因此而心灰意冷。第三,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与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无法兼顾之间的矛盾。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提问法,必然会造成由于课时少、学生多,教师教学“蜻蜓点水”、顾此失彼、有“启”无“发”的现象。由于存在着上述三个方面的矛盾,因此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法律基础课教学需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将许多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应用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将成为实施法律基础课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它是运用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运用的、有着强烈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模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急于要求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创造性思维,增强消化、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它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讨论,最终发表见解,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述《刑法》中的犯罪和违法问题时,可分别展示犯罪和违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可使所学知识更牢固、清晰。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法律课教学理论性较强,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有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内容,生动、逼真,没有那么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心态下进行探讨,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拓展思考空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四)缩短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教学中展示的书本世界和真实世界往往有着很大差距。现实生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现实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情,身临其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认识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间的距离。

三、案例教学的实践做法

案例教学的运作,可分为两种方式:主导型和辅助型。主导型是指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案例进行;辅助型则仅仅是作为常规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一般来说,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全部采用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并通常采取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教师导向,出示案例

教师通过投影、录像、讲义以及其他多媒体形式把准备好的案例出示给学生。出示的案例应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新颖性,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如在学习《民法》的基本原理——“诚实、信用原则”时,我们就设计了有关大学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贷等案例。在学习《劳动法》时,我们设计的案例是有关劳动合同的正确签订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等问题。在学习《婚姻法》时,我们又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同学们就教育部允许大学生结婚的规定,从法律、道德价值目标比较的层面进行讨论。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篇5: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点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申论万用句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

村工作的中心;

篇6: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

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混淆。因此,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分析。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注意: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上一篇:核电知识初学者适用下一篇:解除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