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2024-07-30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通用14篇)

篇1: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填一填。(28分)

1、2、这枝铅笔长()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4、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一端,再看物体的另外一端对着几。

5、用()作单位来量课本的长度,用()作单位来量教室的长度。

6、300厘米=()米8米40厘米=()厘米

4米=()厘米275厘米=()米()厘米

7、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40()厚约5()

高1()22()高70()

8、在里填上“>”“<”或“=”。

40厘米5米82厘米28厘米6厘米6米

2米200厘米3米30厘米495厘米5米

1米—20厘米80厘米40米+3米403米

二、选一选。(12分)

1.黑板的长大约是()。

①3米②3厘米③30厘米

2.小敏身高95厘米,小亮身高1米。小敏和小亮相比,()。

①小敏高②小亮高③一样高

3.一根跳绳长()

①4厘米 ②40厘米 ③4米

4.给出两个点能画()条线段

①1 ②2 ③无数

5.图中有()条线段。

①3②4③5④66、一根跳绳长()

①4厘米 ②40厘米 ③4米

为了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青岛版)

一、口算

24÷7= 36÷5= 8×6= 29÷4=

11÷3=46÷5= 72÷8= 7×5=

9÷9=23÷4=37-8=40+37=

24+60=67-9=64-9=46+40=

24÷8=25+50=58-50=37+4=

二、填空题

1.19根小棒可以摆()个小正方形,还剩()根。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计算的结果,()要比()小。

3.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有()个,其中最大的余数是()。

4.有31个乒乓球,要装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子的个数一样多,每个盒子装()个,还剩()个。

5.△÷8=3……□,□里最大是(),△÷□=6……5,□里最小是()。

6.一根绳子34米,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这样的()段,还剩()米。

7.做一个正方体要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个正方体。

8.□÷□=8……3除数最小是(),这时被除数是()。

9.□÷□=□……3,除数最大应是()

三、判断对错。(14分)

1、(4分)在线段的()里面“√”,不是线段的在()里画“×”。

()()()()

2、下面的说法对的画“√”,不对的画“×”。

(1)一枝铅笔长约20米。()

(2)妈妈的身高大约160厘米。()

(3)20厘米就是2米。()

(4)小明每分钟大约走60厘米。()

(5)一条线段长5厘米。()

(6)一个图钉长1米。()

(7)比70米少20米的是50厘米。()

(8)一棵树高6米。()

(9)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10)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四、计算小能手。(12分)

1、(9分)算一算。

23米-8米=()米38厘米+7厘米=()厘米1米-60厘米=()厘米

50厘米-4厘米=()厘米20厘米+80厘米=()米1米-9厘米=()厘米

35米-1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30米+15米=()米

2、(3分)把下列长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米5厘米5米50厘米66厘米6米60厘米6米5厘米

五、按要求画线段。(8分)

1.(2分)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2分)画一条比9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2分)画一条比6厘米少2厘米的线段。

4、(2分)画两条长度和是8厘米的线段。

六、解决问题。(26分)

1、(2分)估一估椅子有多高?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桌子说:“我高78厘米”。

凳子说:“它比我高一些。”凳子高()。

30厘米1米70厘米

2、(4分)小明身高1米35厘米,弟弟身高1米26厘米,弟弟比小明矮多少厘米?

3、(4分)亮亮的身高是80厘米,离1米还差多少?

4、(4分)新

35米48米

(1)兔子和松鼠,谁离学校近,近了多少米?

(2)从松鼠家走到兔子家,一共要走多少米?

4、(4分)一根绳子长85米,先剪掉了20米,又剪掉了15米,这根绳子短了多少米?

5、(4分)一根竹竿长13米,插入水中一截后,露在水面外的部分长5米,水有多深呢?

6、(4分)小明有一把旧尺子,只剩下4个刻度了,用这把尺子能画出哪些长度的线段?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姓名()分数()

一、填一填,你能行!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一个物体长度,一般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左端。

3、1米=()厘米

4、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身高120()。黑板长4()。

操场跑道400()。手指宽1()。

6、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30厘米()29厘米

1米()100厘米3米()2米75厘米

7、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

30米+15米=()米60厘米-16厘米=()厘米

1米-12厘米=()7厘米+8厘米=()厘米

30米+6米=()米21米 -4米=()米

90厘米+10厘米=()厘米 =()米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5、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6、5厘米比2米长。()

7、一根电线杆高8厘米。()

8、一本书厚3米。()

9、比38厘米短8米是30厘米。()

10、教室宽6米。()

三、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四、动脑筋。

1、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2厘米,这根绳子全长()厘米。

2、用一把25厘米长的直尺量1米长的纸条,需要量()次。

3、游泳池长50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米。

五、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⑴3个点可以画()条线段。

⑵4个点可以画()条线段。

六、解决问题。

1、爸爸今年42岁,小红今年比爸爸小24岁,20年以后爸爸比小红大多少岁?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本课围绕介绍家庭成员开展听说读写教学活动, 中心话题是“The family”, 语法重点是能用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第三方是谁。介绍家庭成员。教学内容为语法的学习和使用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同时也体现了语法项目与交际情景自然结合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单元所谈论的是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 这贴合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容易对本课产生兴趣。但初一的学生年龄仍然较小, 尤其在有人听课的条件下, 他们更容易紧张,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本课的难题之一,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 大胆发言,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本节课所设计的学习任务。

三、Teaching aims

1. Language goals

Make the students recognize different familym e m b e r s a n d b e a b l e t o u s e t h e s e n t e n c estructure “Who is /are…?”, and the key words“photo, have a good day”.

2. Ability goals

B e a b l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f a m i l y m e m b e r s b y l i s t e n i n g t omaterials.

Be able to talk about family members usingsimple structures.

3. Emotion goals

Make the students not only care about theirown families but also their classes, their schools…

四、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points

1. Different names of family members.

2.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o is …?”

3. How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o is…?” to describe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realsituations.

五、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operativelearning method

六、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blackboard

七、Teaching procedure

(一) Leading-in (5 minutes)

Show a group of the teacher’s own familyphotos.

Review the words that they have learnt lasttime.

(二) Listening exercises (12 minutes)

1. Pre-listening

Make a conversation in pairs.

A: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B: There are…

A: Who are they?

B: They are my father, mother…….

2. While-listening

2a: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2 b : L i s t e n a n d m a t c h t h e n a m e s w i t h t h e people.

3. Post-listening

Pair work

A: Who is the man in green?

B: He is Cindy’s…

A: What’s his name?

B: His name is…

A: Who’re the two old people?

B: They are Cindy’s…

...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s and make them know some simple listening strategies.

(三) Fun time: (3minutes)

Enjoy a short period of a movie named TheCroods.

Make the students relaxed.

(四) Reading (2d) (8 minutes)

1. Pre-reading

Talk about the picture in 2d with the students

2. While-reading

Read the conversation quietly and quickly and match the names with the people.

Sally’s sister Paul

Sally’s friend Kate

Sally’s brother Jane

Read after the tape and imitate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Read aloud together.

3. Post-reading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groups of three.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Learn how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五) Group work (12 minutes)

Help an foregingirl Amy to find a Chinese family to live with.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real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bility.

(六) Homework

1. 请给我写一封电子邮件, 介绍你的家庭情况, 邀请Amy到你家居住。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不少于40词)

(1)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3 ) What do you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40 words)

2. Draw a family tree.

My email address: 355415336@qq.com.

Make the students consolidate what they learnt today and improve the stud ents’ writing ability.

篇4: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篇5: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填空。

1、10×0.3表示(), 0.24 ×5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或 < ”

7.9×0.8()7.9 2.1÷1.02()2.1 0.89÷0.98()0.89 4.25×1.1()4.25

3、一个算式的商5.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是()。

4、在 0.868686

2.3737„

4.0515151„

12.136791„ 中,有限小数的是(),无限小数有()。

纯循环小数有()。5、3.2525……的循环节是(),用简便记法写作(),保留三位小数是()。

6、用5.4除()的商是3; 2里面有()个0.25。

7、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近似数是4.5,这两位小数最小可能是(),最大可能是()

8、把2.314314„、2.31444„、2.31414„、2.314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二、选择题

1、与91.2÷0.57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A、912÷57 B、9.12÷57 C、9120÷57 2、3.5÷0.01与3.5×0.01的计算结果比较()

A、商较大

B、积较大

C、一样大

3、因为63×78=4914,所以630×7.8=()

A、4919

B、491.4

C、49140

4、要使3.2×5.1+3.2×4.9的计算简便,应该应用()

A、乘法分配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

5、一列火车1.5小时行驶9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532千米要多少小时?算式(A、532÷90÷1.B、532÷(90÷1.5)

C、532÷(90×1.5)

三、判断题

1、一个小数乘0.01,就是把这个小数缩小100倍。()

2、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比1小。()

3、一个不为零的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一定比原数小。()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5、0.9除以8.1的商是9。()

6、3.999×0.5的积小数位数是四位.()

五、计算。

1、用竖式计算

3.45×0.36

91.2÷57

270.6÷1.5

验算:。)2.091÷1.02 0.2223÷0.65 1.5÷0.045(商精确到百分位)(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1、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20.9+10.5÷(5.2-3.5)3.5×0.7+5.5×0.7+0.7

10.64+7.65×2.4+11.76 6.2×9.9

9.83×(3.8-2.3)+1.5×6.17 21÷0.25÷0.4

+-

0.125×3.2×0.25

2、文字题

① 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② 4.8与2.7的和乘以3.62,积是多少?

③ 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六、应用题

1、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1.7千米,经过6.3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李江买2支铅笔和6本练习本一共用了4.20元,每支铅笔0.60元,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2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五年级某班的一次身高调查中。男生28人,平均身高1.42米;女生22人,平均身高1.45米。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米?

5、一批煤,按计划每天烧5.4吨计算,可烧50天。实际每天可节约0.4吨,这批煤实际可用多少天?

6、小玲的房间地板面积是14平方米,如果选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

7、用91.2千克花生可以榨出30千克花生油。现在要榨500千克花生油,需 要多少千克花生?

8、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42件,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能不能在3天内完成?

一、填空题。

1、欢欢坐在教室的第二列第4行,用(2,4)表示,乐乐坐在第三列第5行,用()表示,用(4,5)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行。

2、电影票上的“6排16号”,记做(6,16),则“10排10号”的前面一个座位记做(),后面一个记做(),左边一个记做(),右边一个记做()。

3、下面是一个水果店内水果摆放的示意图。

王强买的水果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王强买的是()。张明想买葡萄,他应该买(,)位置上的水果。

上面的水果中,你最喜欢的是(),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是(,)。

二、标出下面各点的位置。

A(6,6)B(3,9)C(10,4)D(4,8)E(5,10)F(7,3)

六、看图回答问题。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口算(8分)

400+700= 200+800= 120-40= 35÷7=

3000+6000= 3×7= 2600-1000= 5000-4000=

70-15= 48÷8= 2500+1000= 40÷5=

45÷5= 40+90= 21÷3= 4×6=

44-29= 36÷4= 32÷8= 48÷6=

1000-300= 800+600= 600+1000= 120-90=

54÷9= 14÷2= 54÷6= 81÷9=

25+46= 1500-500= 8×5= 56+26=

900-500= 300+1000= 20+80= 400+500=

1300-300= 13+38= 76+21= 12÷6=

6×7= 72÷8= 900+700= 1500-800=

3500+1000= 56÷7= 4100-100= 9×5=

1600-900= 3200-1000= 60+80= 18÷3=

47+38= 3000+7000= 18÷9= 20÷4=

34-17= 18÷2= 42÷7= 31-22=

1100-400= 4000-= 24÷8= 2300-2000=

49÷7= 9×9= 900+1500= 73-26

800+600= 24÷6= 8×9= 54-45=

57+42= 75-49= 38-19= 6÷3=

44+38-36= 24÷6×5= 21-(35-29)= 3+5×6=

二、填空(12分)

1、7000千克=( )吨 6米=( )分米

5千米=( )米 10厘米=( )分米

43毫米=( )厘米( )毫米 2分米5厘米=( )厘米

1米-4分米=( )分米 15厘米+25厘米=( )分米

5200千克-200千克=( )吨 8千米-2000米=( )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 )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 ) 一头大象重4( )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 ) 一盏台灯的高约2( )

一只猫重2( )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长( )分米。

4、1袋面粉重50千克,( )袋面粉重1吨。

5、3千克鸡蛋6元钱,1千克鸡蛋要( )元。

三、在 里填上“<”、“>”或“=”(7分)

600米 1千米 5吨 5000千克 4分米 39厘米

400千克+600千克 1吨 8000米-2千米 7千米

23厘米+27厘米 50分米 20厘米+90厘米 1米

四、选择合适的数量,把它圈起来。(4分)

一只足球重( 1吨 15千克 500克 )

一枚一元的硬币的厚度约( 2克 2毫米 2厘米 )

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 3000克 300千克 3吨 )

一艘轮船每小时行驶 ( 430千米 100千米 10千米 )

五、计算。

1、竖式计算:(12分)

340+430= 850-180= 900-260= 680+270=

2、递等式计算:(12分)

72÷8×5 7×9-17 (23+4)÷3 56+38-29

六、解决问题:

1、长江全长是6300千米,比黄河长900千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5分) 答:黄河全长是( )千米。

2、小红的妈妈比她高30厘米,小红是130厘米。她妈妈的身高是多少?

(5分) 答:妈妈的身高是( )。

3、蔬菜公司将运进大批蔬菜,见记录表:

名称 茄子 扁豆 南瓜 青菜 萝卜

重量(千克 ) 200 700 600 800 300

(1)如果需要1吨蔬菜,该选择( )。(2分)

(2)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蔬菜,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4分)

1号车运( );2号车运( )。

(3)一辆载重3吨的货车能一次将这批蔬菜全部运走吗?(1分)

篇7: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保康镇中心校

赵艳艳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3、认识米

用米量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五、单元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亲身体验法、讲授法、观察法为主,学法以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为主。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

六、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1角硬币、曲别针、正方体、米尺。

七、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课时)

3、认识米

用米量„„„(1课时)

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1课时)

八、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功身体会感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直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篇8: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篇9: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10: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一、填空。

(每空1分,共12分)

1、+++=()×()。

2、10个的和是();

12米的是()米;

3吨的是()吨;

0.6平方米的是()平方米

3、在○里填上“>”“<”或“=”。

×4○

9×○×9

×○

4、比24多的数是();比56少的数是()。

比5吨多吨是()吨;比10吨多是()吨。

5、边长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6、六(1)班有50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有()人,男生有()人。

7、一袋大米25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千克,还剩()千克。

二、选择。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8分)

1、“羊的只数是牛的只数的”,这里把()看作单位“1”。

A.羊的只数

B.牛的只数

C.无法确定

2、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

A.B.C.3、12×(+)=3+4=7,这是根据()计算的。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4、比28的多7的数是()。

A.15

B.14

C.1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m的3倍和1m的同样长。

2、3个比5个小。

3、a×=b×(a、b均不为0),则a<b。

四、计算。

(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

×24=

×=

25×=

2、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

×

××

五、解决问题。

(每题6分,共30分)

1、甲乙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了全程的,行驶了多少千

米?

2、一个果园占地20000平方米,其中的种苹果树,种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平方米?

篇11: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教版)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四、练习巩固:

.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五、知识运用:

出示练习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尺比较方便。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二、进行练习。

.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

30厘米+6厘米=()厘米

00厘米–40厘米=厘米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

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

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三、总结:

篇12: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63分)

1、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作单位,计算较大的土地面积用()作单位。(6分)

2、常用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排列为(),其中,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为(),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为()。(9分)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5分)(1)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2)杭州西湖面积大约是650()。

(3)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4()。(4)东北三省总面积约是80()。(5)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是420()。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33分)

3公顷=()平方米 10000平方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 20平方千米=()公顷 6500公顷=()平方千米 40平方米=()平方厘米 50公顷=()平方米 280平方米=()平方分米 9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21平方米6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千米。()

2、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3、一个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公顷。()

5、测量土地面积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6、一台计算机屏幕面积大约是780公顷。()

三、解决问题。(25分)

1、李叔叔承包了一个面积为2公顷的桃园。如果每4平方米可种1株桃树,班级: 姓名:

那么这个桃园一共可种桃树多少株?

2、某条高速公路长是420千米,宽是50米,这条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一台收割机每小时行驶6千米,收割的宽度是2米。这台收割机一天工作5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公顷小麦?

4、通翔街心广场面积为9公顷,如果用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花砖铺地,需要用多少万块花砖?

篇1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当今世界, 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 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 关注科技语文, 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 要超越文本, 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 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 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 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上出“语文味”, 使学生能够接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熏陶, 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这正是科普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宗旨。

正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 当它们被选入人教版二上语文教材时, 便成了孩子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引导孩子们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 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故事。同时, 也成了孩子们在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环境中, 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课文介绍的三种活化石之一“银杏树”。

2.通过有效的图文资料和实物, 识记、理解“化石”“活化石”“辨认”等词语。

3.通过放大细节、比较运用、辨认实物、自学交流等手段, 在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 学习科普说明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体会银杏树的古老和珍贵, 激发珍爱银杏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置, 揭示课题, 走近活化石

师: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殊的朋友, 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是活的?对, 是恐龙化石, 已经没有生命了。再给大家看几种动物化石。

师:除了动物化石, 其实还有植物化石, 看, 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化石。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动物和植物, 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 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所以,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板书:化石) 注意“化”的第一笔, 撇到田字格的横中线, 第二撇从田字格的交叉点穿过去,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靠近竖中线, 起笔一样高。书空一遍。

师:可是有一些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摆脱了重重磨难, 顽强地生活到现在。它们非常珍贵, 科学家们叫它们—— (板书:活) 想知道有关活化石的故事吗?好, 今天就来学习第33课, 一起读课题。

(视点:将图片资料适时引入, 给学生学习科普文章提供了内容性的支撑, 为两个世界的转换提供了帮助。在较短时间里, 唤醒了学生对课文即将展示的活化石强烈的阅读期待, 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妙!)

二、整体感知, 摸清思路, 目标定向

师:打开课文, 快速地读读课文, 找一找,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珍贵的活化石? (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师:谁能把这三种活化石的名字读准确? (正音:银yín杏xìnɡ鲟xún) 一起来读, 记住这三种珍贵的活化石名字。

师:大熊猫, 现在我们在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中华鲟呢?就离我们更远了, 在江河里也难觅它的踪影。只有银杏树生活在我们身边。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习银杏树。

(视点:层次清楚, 是科普选文很明显的特点, 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朗读, 采用设置重点问题法, 明确读的任务和指向, 还可以借助板书提纲, 只用很短时间, 摸清行文思路, 明白课文是按照哪几个层次写的, 大概介绍哪些知识。)

三、了解样子, 感悟珍贵, 言语学习

1. 放大细节, 渗透说明方法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银杏树?大声自由地读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师:看, 老师把这一段中的三个词请到了大屏幕上, 一起读。

正音:

师:什么叫珍贵? (宝贵) 这一自然段, 哪句话介绍了银杏树非常珍贵? (师课件出示这一句)

师:银杏树只不过是一棵树, 为什么那么珍贵呢?你能从这句话中发现什么秘密吗?

师:你很会读, 读出了一个重要的数据。 (板书:几亿年前)

师:你觉得离我们现在到底有多远? (生表达不清)

师:是的, 确实很难具体说清楚, 我们可以画个图来比较一下, 如果这一小格表示我们现在, 那么银杏树生活的时间就是…… (课件动画演示条柱形上升。学生“哇”地叫起来, 教师抓住时机马上问:你为什么“哇”地叫起来?)

师:是呀, 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板书:太遥远) 我们还能从资料上查到, 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板书: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它被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 (板书:世界第一活化石)

师:你们看, 课文通过一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银杏树的古老, 这种方法就叫—— (板书:列数字)

(视点:列数字, 是科普文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出现的数据, 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 对孩子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数字十分抽象, 将“几亿年前”这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 从视觉上形成强烈对比,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并及时将列数字方法的指导蕴涵其中。)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银杏树珍贵的原因吗?

课件出示:因为____________,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世界第一活化石,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

(视点:此处, 适时的句式训练既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 又能让学生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 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精神。不露痕迹地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2. 比较运用, 体会用词准确

师:珍贵的银杏树到底长什么样呢?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树叶。你能快速地找到哪张是银杏树叶吗? (出示实物)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哦, 通过课文插图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师:还有别的办法知道吗?根据课文句子来辨认。

出示课件: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 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师: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非常特别的数量词, 能找出来吗? (一片片、一把把) 像这样的数量词, 你能举例吗? (一棵棵、一个个……)

师:的确, 这样的数量词很多。那么, 我们是不是随意可以拿来放到这样的句子中呢?比如换成一个个叶子、一颗颗扇子?

师:对, 看来运用数量词, 我们要看和谁搭配, 运用要合适。老师这儿有几幅图, 你能用上合适的数量词, 再加上一些优美的词语夸一夸图上的这些事物吗?这叫学以致用。

(视点:用词准确, 是科普文一大特点。教学时应重视语感教学, 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引导学生, 初步明白怎么个准确、怎么个严密……从中感知语言精妙。这组训练, 层层递进, 调动学生已有的词汇储备, 看图语言实践, 精彩纷呈。在获得“语感”的同时, 也获得“美感”和“情感”。)

3. 借助实物, 凸现修辞特点

师:同学们, 你们看, 这句写银杏叶的话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所以, 我们能从那么多叶子中找到那一片像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这个判断发现的过程, 我们就可以用句子中的一个动词来表示。是哪一个呢?对了, 是“辨认”。

师:那么, 同学们, 课文在写银杏叶的时候, 用了一个打比方的方法, 把它说成是像一把把小扇子。 (板书:打比方) 你觉得, 银杏叶还像什么呢?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不同形状的银杏叶——像蝴蝶的小翅膀……像我的小手掌……像飞翔的小鸟……)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连起来夸一夸银杏叶吗?

课件出示:银杏树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像 ( ) , 像 ( ) , 真 ( ) 呀!

(视点:句中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的修辞方法, 掌握起来不难。而后让学生看课件展示大自然中不同形状的银杏叶, 说说它还像什么的时候, 学生想象的翅膀腾飞了, 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语言训练中, 学生们对银杏叶的喜爱油然而生。)

师:看来, 银杏树可以像很多东西, 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小扇子打比方呢?

(视点:打比方在科普文中很常见。“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小扇子打比方?”教师此处的点拨非常重要。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打比方, 要选择我们最熟悉的事物才最容易辨认。这就是科普文运用这种方法所特有的严谨性。而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孩子明白:选择的这个熟悉事物要具有代表性, 能让读者迅速作出判断。)

4. 自学交流, 拓宽视角

师:那么第2自然段除了告诉我们银杏树的古老和银杏叶的与众不同之外, 还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

课件出示:银杏树长得慢极了, 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 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 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 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师:什么叫慢极了?怎么知道慢极了? (板书:举例子)

师:老师换个例子 (请位女同学) , 如果你小的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 一直要等你当上—— (女孩嬉笑着说“奶奶”) 才能吃上它的果子。 (学生哄堂大笑)

师:怪不得, 它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名字叫—— (公孙树)

师:看来, 要想吃上银杏树果子还真不容易呀!这果子叫什么名字呢?藏在哪句话中呢?

师:既然银杏树的果子叫白果, 所以银杏树的另个名字就叫—— (白果树) 知道白果的营养价值吗? (反馈课前搜集的学习成果)

师:的确, 银杏树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树。它不仅古老, 而且对人类的用处很大。难怪课文写道, 读——

课件出示:银杏树, 又叫白果树, 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 十分珍贵。

师:现在,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棵银杏树, 喜欢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图片)

师:是的, 长得很美。

师:课文中的这位小作者, 在《活化石》这篇课文中, 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杏树的古老。我班同学还搜集到了一篇关于一棵美丽的银杏树的文章。想读一读吗? (提供同学课前搜集到的文章)

篇14: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上一篇:贷款业务员工作计划下一篇:秋游之世界之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