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2024-07-19

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精选11篇)

篇1: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是现在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的挑战,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和概念。在这个新的领域里,需要更深层的发掘。关键词:信息、多媒体、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用到多媒体的地方越来越多,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一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但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方向的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只 限定在计算机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这一观点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覆盖信息技术的各项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限定在技术本身,将会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我们都在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整合应在整合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的学科课程教育,它是一门综合教育课,在它的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与数学、物理、美术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必须融人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等认知能力,必须建立信息技术与社会、工业、农业务社会经济环境间的联结关系。使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基础上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确定在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大、最广泛,涉及教育因素最多的技术。当前许多文章所提出的整合观基本都集中在方法论的范畴内,探索信息技术下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同于电视等教学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影响。它不仅是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科的课程的性质有关,针对不同的学科将有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是需要挖掘的。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在解题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时的数学教学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所以备课主要备老师讲什么,板书如何安排,布置哪些作业,教学计划是面对班级的整体水平制定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们认为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学生的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

作为一名现代成功的教育者,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还需要加强,让这一项领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4]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5]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2000,(3)

篇2: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获得理想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变革的进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课堂导入环节,成为了教师必须要着力探究的问题。过去中学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置方面,没有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么开门见山直接步入到新课的学习,要么是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并利用教材当中的习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简单直接,但是却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课堂体验,也不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给新课教学和课程导入的优化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积极改革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要导入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突出信息技术的课堂导入优势。例如,在教学计数原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票摇奖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思考要从1~33号乒乓球当中取出6个,总共有多少种可能,让学生在探索彩票奥秘的过程中步入到计数原理的学习当中。在导入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让导入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导入情境,例题的选择上选用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双色球彩票案例,这样的探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导入事半功倍。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习质量

中职数学教学当中涉及到不少的重难点问题,也有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遇到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再加上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够完善,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比较片面,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突破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改变不良的教学局面,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生动直观、具体形象等优势,把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然后用直观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优化对学生的指导。比如在嗯,对指数函数的图像以及性质这一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为了增加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就可以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展示底数a取不同数值时图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01时不同图像的形状,让学生在教师的直观展示当中感知指数函数图像是如何根据底数量变而出现质变的。再如,在教学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时,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操作和演示,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例如,小王一家在国庆节时自助旅游,想要从北京到广西,一日中火车车次有两个,飞机航班有三个,那么一天之中,小王一家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广西总共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教师就可以用电子白板平台操作演示,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方案并积累解题规律。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中职教育当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上,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不断的寻求突破和创新,最终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也需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信息技术和中职数学教学的整合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当中归纳经验和学习方法,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之下把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在课前为学生制作课件,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带领学生沟通互动消化吸收,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来自主发挥与成长。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育职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加快职业教育建设的支撑。国家目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在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密切整合,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保证互动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中职数学教师在探究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好调研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实际要求,让信息技术的功能在中职数学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忠梅.基于课堂实录分析的中职优秀教学课堂案例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6):92-93.

[2]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17(6):22-23.

★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 浅谈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

★ 浅谈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探索论文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途径探索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网友来稿)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论文

★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待优化

篇3: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 信息技术以先进的技术, 崭新的模式, 图文并茂的特点, 创造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信息教学空间, 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怎样更有效地在教学中整合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 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日臻成熟, 当今的教育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化。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效果的最优化, 不分课型、内容, 不顾实际教学需要, 盲目使用各种媒体, 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全部教学环节由多媒体呈现, 用电子数据代替教师丰富的情感交流语言, 用荧屏画面代替教师多种形体交流语言, 使师生间产生一种“教与学的阻隔”, 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 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 标志着新一轮中学数学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中学数学新课标》还指出教育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活动。所以整合的内容来自于教材和报章杂志、DVD、电视和网络中, 数学教材内容主要是由文字、数字、图表、图片和数学史等信息构成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学也应紧紧围绕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进行整合。

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意义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校园网和Internet网、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将其与课堂整合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增强学生的认知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 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 而且促进了全校学生的合作交流,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 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 而且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5)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各学科间相互渗透, 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 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 以及应用问题组成,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1.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数学课程。互联网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 其内容丰富程度和搜索的便捷程度是人们难以想象的。网络资源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来说, 其价值不仅仅是指存在于各服务器内部的极其丰富的内容, 还在于网络是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具有平等、灵活、开放的特点, 这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专门收集和发布数学教学资源,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他们自己对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自觉性与质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创造———为互联网增添了新资源, 也就是为其他人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数学课程。多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载体和工具, 能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由于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上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讨论、提问的时间等。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客观上能够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促成教师、学生、教材、课件和媒体间的良好互动, 加快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 我利用几何画板设置了两个定点F1, F2, 一个动点P, 连接此动点和定点, 量出|PF1|、|PF2|的长度, 计算出|PF1|+|PF2|的值, 然后让动点P在平面上移动, 移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并且可以观察|PF1|、|PF2|的长度不断发生变化, 但|PF1|+|PF2|的值却永远不变 (是定值) 。通过动画效果, 同学们一方面很容易地感观出定义的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 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椭圆的定义。

五、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喧宾夺主, 哗众取宠, 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授课, 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数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逻辑经验学科, 在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学习,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有时也可以请教老师。

2.教师目前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比较单一, 应提高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及时更新自己制作的课件或从互联网上下载课件。

3.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也正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样学生会有更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 是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 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特点, 有利于教师克服目前的困难, 大胆地参与整合实践。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学校的具体条件, 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晋宾.谈怎样用《几何画板》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4 (7) .

[2]王健民.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3]上海市教委.改进中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2005年5月修订) .

[4]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

篇4: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谈谈自己的两点简单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规律,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而信息技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优势,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定义进行讲解时,单纯的语言描述会让学生觉得复杂、难以理解,所以,这时我们就可用动画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表示出来,如此,学生就能对垂直平分线的特点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起到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事物理解的良好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展示出来,并同时插入一些优美的背景图片、悦耳的背景音乐等,从而创设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从而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轴对称”这节内容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在电脑的投影屏幕上出示了多张形状的图片,如天安门、蝴蝶、窗花、脸谱等等,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学生回答出具有对称特征之后,我继续说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妙,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现在,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探索对称的奥妙吧!”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课题,为下面内容的讲解奠定了基调。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的优势作用,并大力探索、研究将二者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在这一教学工具的辅助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雪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6-05.

篇5: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甘泉小学  陈铁梅

内容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          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

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

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 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

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伯伯当裁判,小猫、小鹿、小鸟、小马依次围在大象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猫开始数起,小猫、小鹿、小鸟、小马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猫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鸟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猫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小鹿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 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

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

程,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

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

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

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

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

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

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

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军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          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

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 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 周围放置0~9十朵花, 请学生将绿叶

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上

篇6: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篇7: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正文】在新课改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的优势,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的欲望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可以说兴趣是促使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现代教育技术在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教学信息的展示上,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如:在中国足球队实现44年的中国梦,打入世界杯决赛圈时,我针对实事,把学生们崇拜的足球明星照片扫描入电脑里,并制做成课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你们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老师也是个足球迷,为大家请来了你们最想见的,可是,你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见到他们,有信心吗?”学生们,特别是男孩子简直兴奋得无法形容,整堂课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学习研究中,效果出奇的好。最后见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后,连我都被深深的感染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大信息量、开放、交互的优势,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兰本达所倡导的小学教育的“探索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所学的概念相联系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川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

生活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切合实际的讲解,会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和信服。教学尝试中,我领略到了信息技术对低龄儿童的独特魅力。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讲《商不变规律》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分桃”的课件,学生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小猴,立即提起了兴趣.“谁愿意扮演猴妈妈帮他们分一分啊?”“我,我……”学生们争着到黑板前来,在分的过程中我不时的变换课件,把学生分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我惊讶的发现了学生居然会想到那么多的分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研讨”,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兴趣幅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比如:教学“圆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教学设计时,我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圆形,然后让一只蚂蚁沿着它走一圈,问,小蚂蚁爬了多少米?它爬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然后,让学生照小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在空中学画一遍。充分感知,建立了“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架起了桥梁。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媒体演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扩大了学生兴趣幅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学习情境的整合-----现代教育

技术的应用,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可能

篇8: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 对于深化数学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 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 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 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可见, 数学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其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 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应用和迁移。这种整合, 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 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的过程中。

其二,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 教师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代切入点, 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 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其三,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体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因而, 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 而是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 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 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其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 若采用传统的板书则会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 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问题, 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数学教学手段, 在处理一些动态图象时只能用静态来表示, 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时, 则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 可制作一个课件, 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 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 形象生动地展示图形全等的内涵, 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其三, 在教学课堂教学中, 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 将整体分解细化, 充分展示局部特征, 将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之声、光、图、影、色的感官效果,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充分的想象, 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涉及数学课程的方方面面,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跳出教学视野的局限, 从数学课程发展的角度审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不只是一种促进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外在辅助工具, 同时也是数学课程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成分。

篇9: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7-0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包括信息技术本身、信息资源、信息采集方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既包括构建信息化教学实验环境和处理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也包括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与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工具,数学知识仍是核心,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的综合和展示原有的教学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信息工具自主地探索发现、获取答疑、验证总结,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加大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了学习效率及正确率。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问题,脑海中清晰地形成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且及时的和新知识的应用接轨。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及其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广泛运用,数学科学的发展愈发的离不开信息及其技术。信息技术在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不可比拟的作用。

(1)首先,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利用极大的丰富了数学课程中实例的范围。教学中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等的网络资源中获取到比书本上更新更全面的教学和学习资料,知识总结的范围更加全面。

(2)其次,利用科学的信息创建和展示技术,可以将书本之中的重难点内容及书本之外的课外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3)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数学规律的探索和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可以利用软件让学生自行测试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多次测验得出函数图像。

(4)最后,信息化平台方便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有效利用QQ、微信等方便的网络通讯工具来方便学生在家中学习时也可以询问老师进行习题的探讨与解答,教师也可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布置相关电子试题,方便快捷,功能强大。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尽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更加高效与便利,但在多年来的使用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

(1)过分依赖信息工具导致传统教学丢失。

没有计算机的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多通过老师板书讲解和学生自行研读课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学过程中对讲课质量更加重视。然而当人们发现计算机能够有效的承担一部分传统教学中的机械性工作时,大量的PPT课件教学代替了传统且高质量的板书教学,教学由原来的“人教”逐步变成了“机教”。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知识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并不是只通过机器的一味展示就能够使学生完全领会并且弄懂的,和其他文科性的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更需要老师更为细致的思路引导和实操教学,因此教学中不能够本末倒置,颠倒主次,还是应该以课堂和学生领会为主要教学目标来进行授课,一定的课堂互动仍然不可少。

(2)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导致学生吸收慢。

由于多媒体设备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运用,较之前传统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多,大量的知识性信息频繁的从学生眼前展示,容易使学生大脑混乱、无法准确吸收与记忆数学知识点。不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出现了以上问题,过分重视规定课时内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的情况。

对于此类问题,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以学生能力为主导,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应用多媒体时需要注意知识容量的控制和知识点的穿插运用和练习。

2.学生方面。

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能力有所差别,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没有对计算机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进行相关的说明,导致由于工具的使用不便造成的课堂效率降低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方面的学生,依赖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答案的搜索,快速完成了作业却没有丝毫的练习和提高的效果。

对于前一类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工具使用的教学,并且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方便于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交流互助。后一类问题目前情况较为严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的限定时长内完成典型习题训练,或者在选题上多花些功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开发出好的数学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需要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冯光庭.高中数学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8.

[2]林子彬.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 2012, (17):73-76.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62.050.

[3]姚建强.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7):109-110.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12.07.109.

篇10: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张定强

【摘要】数学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程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学课程理念、数学内容选取、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11: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的目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探究、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整合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例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通过多媒体动画再现买卖货物的情景,如一个学生拿2元钱买单价是1元4角的圆珠笔,售货员怎样找钱?2元等于多少角?1元4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钱?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行程问题》教学时,借助动画演示相对、相向、背相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感性的动画世界中进一步体会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更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在这些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整合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素材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教师的思考和智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一瞬间。假如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整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相反,整合学习方法的目的正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节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再拼组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转化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由于学生直观的观察了圆转化成长方形之间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圆的面积公式,也领悟了“圆的半径决定圆的面积大小”这一规律。这样有效的整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传统教具不能达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其它知识也产生了疑问。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习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学生还可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还可以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比如:在讲《商不变规律》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分桃”的课件,学生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小猴,立即提起了兴趣.“谁愿意扮演猴妈妈帮他们分一分啊?”“我,我„„”学生们争着到黑板前来,在分的过程中我不时的变换课件,把学生分的方法进行了演示,我惊讶的发现了学生居然会想到那么多的分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研讨”,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整合“网台”资源,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教师充分利用“湖北教育网台”这一教育资讯平台,大量应用和整合“网台”资源,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战略。在教学过程中把“网台”提供的优质课件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优秀教案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然后应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之中。有时,老师甚至采用拿来主义,把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刻录下来,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空中课堂”带来的名家教学风采。老师最喜欢“网台”提供的优秀课件,经常把优秀课件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应用于到数学教学之中,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上,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上一篇:心理健康述职报告下一篇:党课自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