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2024-06-09

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精选6篇)

篇1: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1、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

2、未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

3、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八个具有”,即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恰恰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新观念。

5、(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6、最有价值的知识是那些(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

7、“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第一,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效益,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通过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保证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我们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违背了教育的原则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教育方向,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各个领域发展的需要。

8、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怎样的学习方式?

第一、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第二、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为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

第三、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新课程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写作能力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让学生通过参与式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9、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10、如何理解“读书是学习,实践更是重要的学习”。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的受教育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2)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只是才变得丰满、深刻。一项研究任务、一次汇报演出、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等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实践证明:酸甜苦辣咸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1)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2)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3)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4)按照课程计划,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

14、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是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体现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的素质教育观念。

四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

五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六是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人生机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七是强调合作与对话。

15、为什么说新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富有时代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了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素质教育观念。

16、新课程倡导的重要观念有哪些?

(1)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这是解决“是谁学习”的问题)

(2)探究性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怎样学习即学习方式的问题)。

(3)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途径的问题)

(4)注重情感教育的观念(这是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5)教学目标观念(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6)遵循教学规律的观念(这是解决教的措施与途径问题)

(7)终生学习观念(这是解决学习目的的问题)

(8)扬长教育的观念(这是教育策略的重要调整)

1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认知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流畅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申,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二、新课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民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运用热爱和尊重的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学生“学”的能力。

19、新课程强调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立足人的(本性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潜能开发),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0、针对学生的培养,新课程认为:“是铁矿可以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扬长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包括扬长避短教育、扬长补短教育。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或长于文史,或长于数理,或长于制作,或长于艺术,这是正常的情况。

第二、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只能蕴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因势利导,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是泥土可以烧威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可似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张扬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求全责备会导致平庸,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扬长”,就会压制那些奇才、怪才、偏才。

第三、承认差异,承认智力结构多维性和多元性,以及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多样性。扬长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是对整齐划一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必须从教育观念、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20、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乎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1、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校本教研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业研究人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23、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1)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自定个人教研学习、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2)同伴互助。以学科组和学习型办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的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现。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人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要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

人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优秀教师群体。

(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名刊和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要形成自己学校“优势专家群体”,聘请特级教师作为校本教研顾问。同时,将国家及本省市的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的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叙课”作为新的教研常规,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建立学校之间,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教研机构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合作教研氛围,逐步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24、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如何改革?

一、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体意识

三、在教学活动氛围上突出情感意识

25、评价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标准是什么?

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展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

(1)教学评价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还要看学生与教师在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2)要关注现代教学理念是否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能否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能否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

(3)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合理的顺序与秩序,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

(4)关注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要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要求来评价活动程序和活动节奏的科学性、合理性。

(5)关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体验,要从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去评价教学过程。

26、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和谐(感到安全、温暖、亲切、相互接纳、有归属感);活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民主(尊重学生,不搞一言堂,不让学生感到为难,);平等(朋友式 的关系,不是哄着学生去学习,而是让学生看到教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27、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有教学内容的要素(量)、课堂教学形式的要素(度、序、法、情、时)以及课堂教学效率要素(率)。

28、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理解,我市提出了“十个不等式”是什么?

第一、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

第二、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

第三、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学习

第四、重视能力培养不等于淡化双基

第五、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第六、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

第七、提倡鼓励不等于表扬越多越好

第八、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等于每节课都用课件

第九、教学评价不等于只评价教师的教

第十、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

29、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教师总结,只要是学生参与了,至于学生学得好不好就不重要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新课程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双基的内涵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而人们的观念却停滞不前,对双基的理解过于狭窄。

第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将基础扎实简化为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堆积,而且这种狭窄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还在不断升级、强化,变成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第三、我们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抓好基础,将学科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且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应当打好的基础。

第四、既要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活动中获得的。

30、有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在课堂上多做实验、搞搞小制作,多让学生动手,这就是探究学习。试分析一下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学习。

第一、探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要实现教学方式“中心”的三个“迁移”。要有“教”向“学”迁移,有“学”向 “悟”迁移。

第二、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第三、教师追求的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不应该是形式,更不应该做表面文章。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是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学习方式要花很多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31、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校,教案要采用电脑输入,实现网上备课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备课实效。

32、如何实现专业引领?

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第一、校内:成立学校学科指导组织,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制”,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第二、校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搞讲座、现场指导。

33、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从以知识积累为价值取向转到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的教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着眼(诱导),着力(引导),着重(疏导)和(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互助的、合作)的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丰富多彩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起良好的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锻炼坚强意志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4、教学与教研有什么关系?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学,然而,自古以来没有一位优秀教师是只抓教学不搞教研的,实际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研,没有成熟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是不成熟的或者说是盲目的教学。教研搞不好,教学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搞教研也是在搞教学,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教学的深化,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它推动着教学理论、方法不断向前发展。教研有助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个性特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更健康地发展,使教学上水平、上台阶。

36、泰安市教研室阚主任提出了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是什么?

正确处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关系,必须将定不移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实事求是地评价传统教育。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双基为主,课改初期要特别注意防止双基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

正确处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间接知识为主,努力达成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融通和整合。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正确处理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考试为主,积极探索多元评价。

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正确处理教教材与用教材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材为范例教好教材,鼓励优秀教师探索用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

正确处理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扬长为主,积极做好扬长与补短相结合的工作。

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表扬为主,决不放弃批评教育。

36、“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对这句话进行分析。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

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人认为课改之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事实上,教学中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 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既要不断加强的问题..

篇2: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6、《纲要》、《实验方案》、《课程标准》的定制以及国家实验区的确定,标致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展开。

7、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8、本次课程改革,对幼儿园、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等三个学段的课程进行了完整的统一的设计。

9、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指导方针)。

10、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原则。

1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12、新的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3、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6、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17、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课程分类,与各类教育相对应,可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技能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根据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方式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9、已经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大致都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设、附录这样几个部分。

20、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1、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二、辨别正误。

1、校本课程是为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题是教师。()

2、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课程标准注重的是“精英教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大众教育”。(X)

3、新课程小学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重,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X)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过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新课程评价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X)

6、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X)

7、新课程要求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8、新课程倡导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9、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在新课程体系中被规定为选修课程。(X)

11、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12、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过去”,重在发展的评价。(X)

三、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课业的进程,系指教学的科目内容及教学进程。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4、综合课程、分科课程:(1)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2)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总览性。

5、选修课程、必修课程:(1)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2)指同一学年的学生必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6、校本课程:又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它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7、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基础。

8、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9、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基本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10、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①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鉴定”的学习。②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③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况,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

四、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全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是什么?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大众教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精英教育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着眼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大纲,着眼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上,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在课程管理上,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弹性管理,教学大纲则属刚性管理。

4、课程标准有哪些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什么是校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又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它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首创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7、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自主发展的伴随着教师是教育规律和现金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探究者。

五、论述题。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新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新的时代特点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先进发达的国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寻求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强国,经济强国,就必须抓住世界生产方式转型时期这一机遇加紧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建国以后我们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第八次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特别是从知识为中心应试教育,不仅紧要而且非常迫切!

2、你是怎样理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学生文本,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为了考高分,创名校,赚大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培养少数的学习精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只会考试的机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彻底转变课程功能,由关注知识传授的多少到关注学生是否有所发展。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具有个性的人。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3、你认为应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为什么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突破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局面。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要给足时间并加以引导。注意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手机信息,8、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建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式,这种转变,不仅是进行教学改革问题,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6、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的评价观的?新课程的评价观是发展性评价观:根据新课程理念,课程评价不仅是具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且具有激励的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通过评价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改进。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也使教师看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所以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7、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学生或课堂?新评价观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围绕学习这一把尺子,而是更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在考虑量化成绩,进行选拔的同时,更要将评价的功能从选拔,甄别转向促进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差异不是差,差异是一种财富,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财富,帮助其不断进步,一切为了美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止,反对否定性评价,强调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给与更多的赏识和赞扬,不要吝惜多说激励的话语,要让学生感受进步,感受阳光,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对课堂的评价,不能仅以教师表演得好,学生配合得好为判断标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学生的所获是怎样得来的。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对于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食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是债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新课程新的哪里?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10、你是怎样认识“多用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的学生”这句话的?这句话反映了新课程的评价观,我们对学生评价(衡量)不能采用一个标准(尺子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与差,优与劣。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方式。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智力特地,优势特长。我们如果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长,就会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就会使每个学生各展其才。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只不过他们的可爱之处不同。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存在种种缺陷和不完善,使即其正常的,正因为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所以才需要到学校学习,发展。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是不切实际,也是不正确的。正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克服不足,都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都可以获得成功,永远都不要对孩子失望。案例:

1、认真阅读案例,知道是一件什么事。答案:校长是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篇3:新课程理论学习提要

一、发现数学之美,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数学这门学科是一切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在解决问题的必不可说的工具。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 否则是寸步难行的。数学也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 用数学的思想方式看待问题可以培养人的敏锐思想, 体验数学的美与学生的应用价值。例如, “黄金分割点”, 它的比例是0.618:1, 人们发现艺术美与“黄金分割”存在着和谐之美。在几何学中, 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 这在数学中蕴含的和谐美。很多数学公式从外观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洁、整齐、和谐, 如 (a+b) × (a-b) =a2-b2, sin (A+B) =sin Acos B+cos Asin B等。数学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古希腊文化十分重视数学逻辑;我国古代《易经》中已经能在卦象中学会用数来表示。我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总会感觉到一种自豪感。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之美与体验数学价值的同时会形成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其实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探究知识过程, 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知识的构成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忽视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的传授只应该是引领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 并非教师讲述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的,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开展交流与讨论、探究与合作, 从而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例如, 在学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我就开展了一个叫“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即把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学生, 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朋友后, 就把另一个同学被“挤”出座位, 这样来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与有趣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于是积极地探究同类项合并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 其实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了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了什么是同类项, 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强调个性发展, 重视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的理想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而数学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是对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的高度概括, 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等。随着知识地不断深入, 在以后的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中还要逐步学习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中, 我们常用的思想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通过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生活起来了指导作用。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学这门学科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其他学科难以代替的, 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潜能、气质个性等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传统的教育只讲解先天的统一, 只重视学科的发展, 不重视以人为本, 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这与新课标要求大相径庭。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鲜明的数学人才。

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 但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本,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水平等, 努力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因素,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为目的, 以创设情境化学为手段, 以师生的情感为纽带来贯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例如, 在学习“圆的定义”这一内容时, 我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对圆的概念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圆的实例, 以及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谈谈对圆的认识。然后再教学圆的几何定义,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圆这种几何图形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圆的知识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密切, 更感受到学习圆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使学生态度得到端正,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总之,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的践行课改理念。这样, 就会让数学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发先.刍议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

[2]徐美琴.浅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J].考试:教研, 2011 (6) .

篇4:“证明”学习提要

二、 明确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命题的真假,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通过对一些命题的分析进行推理与证明.

三、 理解知识要点

(一) 定义与命题

1. 对一些名称或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规定,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详解:(1) 定义必须是严密的,要注意避免“一些”、“大概”、“可能”、“差不多”等含糊不清的词语,正确的定义要能把被定义的事物或名词与其他的事物或名词严格地区别开来.(2) 定义有不同的方式:① 词法定义:词法定义是描述一个词或者一个表达的意义,一般一个词法定义提供一个与原词相当的表达.如,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是反义词.② 情境定义:情境定义也称上下文定义.有些词无法清晰地定义,但可以通过为所有这个词出现的句子提供一个解释来为这个词做一个定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一个不出现这个词的句子来解释这个词在这个句子里的意义.③ 内涵定义:内涵定义是将一个物件与其他物件之间不同的所有特征列举出来.比如“所有小于20的质数的集合”是一个特定的集合的内涵定义.④ 外延定义:外延定义是描述一个概念或者词的外延,即所有这个概念或者词所包含的事务.(3) 给概念下定义的规则:① 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 不应循环;③ 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④ 应清楚确切.如,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对顶角相等.前者是对顶角的定义,而后者则是对顶角的性质.

2. 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详解:(1) 命题并不是数学所独有,凡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正确或错误的语句都是命题,即命题的基本特征就是判断.“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完整的句子,判别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就是看语句中是否含有判断的意思,即命题重在“判断”,如“人是高等动物”,“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等属于命题.反之,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事物做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你爱好什么运动?”等就不属于命题范畴.(2) 命题的组成:命题的组成,即命题的结构包括题设与结论.每个命题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事项推断出的事项.(3) 命题的形式:命题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有些命题的条件、结论不太分明,可先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条件和结论.(4) 命题的分类:命题可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如“直角都相等”和“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这两个命题中,前者是正确的,是真命题,而后者则是错误的,是假命题.

(二) 证明

1. 一些数学名词和正确的命题可以用来证实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这些数学名词和正确的命题都是属于说理的依据.

详解:我们已经掌握的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的有:(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用推理的方法证实真命题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详解:(1) 已经证明的定理就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2) 要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可有下列3个步骤:①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为了证明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字母或符号;② 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③ 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3) 几何问题的证明一般离不开几何图形,若题设条件没有提供图形,则应根据题意自己画出图形,这时一定要注意所画出的几何图形应具有一般意义,具有代表性,而不能画出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何图形,这样不但容易出现误解,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三) 互逆命题

1.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它的逆命题,即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详解: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题设改成结论,并将结论改成题设,便可以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但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未必正确.如,对于真命题“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此命题就是一个假命题.

2.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篇5:《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要

泰勒并不试图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和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这本身就构成了考察课程和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泰勒原理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指出了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方式与结果评价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泰勒原理批评最多的,是不满它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但有趣的

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事实上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里的一个范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

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评论中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有人把这本书看做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看做自#$*+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虽然影响巨大,但毕竟是半个世纪前的产物。我们从泰勒对“教育”“行为目标”“学生”和“学习经验”等所下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美国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说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读者阅读时当可明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此书自会受益匪浅。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

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教育目标选定以后,最好是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来陈述这些目标。例如,用“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社会态度”“形成广泛的兴趣”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哪些变化,然而根据已知的训练迁移的结果来看,为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富有成效的。仅仅论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提及从事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这是不恰当的。仅仅把“形成广泛的兴趣”作为目标,而不具体指出唤起和刺激这些兴趣的各个方面,这说明目标的阐述不够清晰。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通过尽可能清晰地界说那些预期的教育结果,课程编制者对选择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和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程序,便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事实上,也就是对实施课程设计的所有后继步骤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

二、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必然作出反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用的概念和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缓慢形成的。在某些方面,教育经验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效用的。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因为,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影响主要的教育变化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编制一组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项主要的准则。它们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的材料的技能是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顺序性则强调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而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以便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三个准则是构建一种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框架的基本指导准则。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

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含着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这有助于检核已组织和已编制的教学计划的基本假设的效度;同时也检核了特定的手段―――也就是教师和用于实施教学计划的其他条件―――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能

篇6: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主要内容提要

------本学期课程内容要点

学完一门课程,读者应该自己学会把握课程的重点。学习永远是自己的大事,任何人无法代替。但作为一种引导,现将本课程主要内容简要列出,供学习参考,互相交流!

绪论 初等数学研究概况

1.国内外初等数学研究的发展状况;2.数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

第一章数的扩张

1.自然数的序数理论:Peano(皮亚诺)公理化定义;四则运算;

2.自然数的重要性质:三分律;良序性-最小数原理;离散性;阿基米德性;

3.数学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4.整数的公理化体系:整数概念;四则运算;

5.有理数的公理化体系:有理数概念;四则运算;

6.实数概念:戴德金分割法;

7.复数的公理化体系:复数概念及其代数形式、几何表示、三角形式;欧拉公式及其应用;复

数的开方运算;复数的模及其应用。

第二章重要不等式

1.平均值不等式:几何平均、算术平均、调和平均与平方平均;

2.柯西(Cauchy)不等式与琴森(Jonson)不等式:加权几何幂平均不等式;加权幂平均不等式;Yong

不等式;HÖlder不等式;Minkowski不等式;

3.伯努利(Bernoulli)不等式与约当(Jordan)不等式;

4.排序不等式与契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

1.函数概念;2.初等函数的特征性质;3.初等函数的超越性。

第四章 方程

1.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2.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

第五章平面几何

1.几个重要定理及其应用: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笛沙格(Desargues)定理;塞瓦(Ceva)定理

及其角元形式;蝴蝶定理;九点圆定理等;

2.几何量的计算及相关重要定理: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面积、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

上一篇:农业气象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涯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