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2024-09-03

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精选9篇)

篇1: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摘 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其林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问题;建议;定边县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是一项一退一进的工作,退耕还林能促进人和自然长期和谐发展,也是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直接途径,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现实生活和长远利益。而后续产业的发展将是对退耕还林的有力保障和巩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就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陕西省定边县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成立初,定边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5%,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完成造林任务7.17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90万hm2、荒山荒地造林5.27万hm2。2010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0.73万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69万hm2;2010年,种草累计保留面积6.67万hm2;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0.08万hm2,飞播造林1.67万hm2,封山育林0.25万hm2;完成薪炭林工程造林333.33 hm2。各项政策兑现已基本落实,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林地面积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有了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该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些问题,影响着后续产业开发和建设速度。

1.1 缺乏引导带头企业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虽然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生产较为分散,并且规模偏小,产业链节短,缺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后续产业开发样板工程,林副产品深加工滞后,难以做强做大,辐射面广的项目几乎空白;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开发工作。同时农民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依赖性,造成他们更多的关注自身短期利益的实现,对后续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

1.2 科技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科技投入较低,使林业科技装备落后,林业的科技进步相对滞后,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劳动生产率较低,林业基础脆弱,致使森林环境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林木生长率不高,林业凸显生态失衡问题。

1.3 管理、培育不足 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和森林培育工作无法有效跟上, 不少农户只注重国家钱粮补助,不注重苗木抚育管理,存在造林和管护脱节的问题。

提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

2.1 培养龙头企业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而实施的工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提升传统林业,把发展后续产业同林副产品开发、加工结合起来,培育对退耕农户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企业,以基地连农户,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从而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的林业产业体系,真正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2 提高林业科技投入 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等问题,首先作为地方政府,应认识到科技是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不断完善林业科技的立项机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林业科学研究、林业成果转化与林业成果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应用,鼓励涉林企业参与到林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及实施活动中,促进其林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资金流向林业科技。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林业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展林业科技的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林业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定边县林业生存布局及其林业产业结构应及时全面地予以调整,改变以往对森林资源地过度依赖情况,结合定边县资源优势,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本地的林业产业潜力。实现种苗产业与多种经营的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出森林的各项功能,例如,根据定边县分布大量拧条灌丛的特点,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推动本地牲畜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对该县丰富的沙柳、花棒、红柳等林木资源进行合理地平茬利用,在不影响生态效益,不破坏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轮流平茬,获取大量薪材,这些薪材是牲畜人造板材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将沙柳、花棒、红柳等林木资源的合理用于发展板材加工业,不但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造林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篇2: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加盖公章)

二0一一年三月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榆林市靖边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点: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乡

(三)项目法人名称: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

(四)项目法人代表:刘志高

(五)项目主管单位:靖边县发展和改革局

(六)项目性质:改(扩)建

(七)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达到存栏良种母猪380头,给退耕还林农户供应优良仔猪3600头,出栏商品猪7600头,带动退耕还林农户300户。

(八)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引进优良种猪100头,购进产床50套,装设监控设备1套,布臵40平方米展室1处。

(九)项目建设期及进度:本项目从2012年3月开始实施,2012年12月结束,建设期限为10个月。

(十)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90万元,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补助资金65万元,企业自筹25万元。

(十一)项目效益

该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纯收入 万元,使300户退耕还林户可获 万元的纯收入,户均 元,占退耕还林户年总收入的比例占退耕户年总收入的 %,可使300个退耕还林农民就业。

(十二)编制单位 靖边县富海养殖有限公司

二、可研报告编写依据

(一)《关于申报2011年榆林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同志》(榆政发改„2011‟258号)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资料

三、可行性研究结论

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建设要求。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涉及20多个省区,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明星改善,但如何巩固和保持,就必须让退耕还林农民转移到国家政策鼓励、在当地优势的产业中来,生猪产业正是有这种良好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产业。

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位于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空气、土壤、水源极少污染,建设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条件优越。养殖业是靖边县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全县约有70%以上的农户从事家庭养猪,养猪业收入是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则滩乡作为全县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2011年底,全乡生猪饲养量达106663头,猪肉产量4922.9吨,养殖业产值9845.85万元,农民人均养殖业收入10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养猪业生产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退耕还林农户发展养殖业一是缺乏良种仔猪源,效益相对低下;二是缺乏标准标准化饲养意识,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三是缺乏疾病防疫技术,很难抵制疫病的风险;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用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建设猪场,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养殖业发展,提高退耕还林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需要 靖边县富海养殖有限公司是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的省级龙头企业,该场与300多户退耕还林农户已签订了长期优良仔猪供应合同,育肥猪销售合同,该场目前的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是适应形势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

(二)项目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效方法

退耕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仍较快增长状态,加之退耕区有着很强的垦荒动力,因而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成果的保持受到威胁,退耕区农户退出林地后,除了外出务工,基本没有较好的致富项目,生猪产业作为靖边县的优势产业之一,是退耕还林农户转产增收的最佳选择。但农户家庭养殖,猪的品种较差,育肥期长,防疫做的不到位,利润低、风险高,我场为退耕还林农户提供优良的仔猪和技术服务,指导农户防疫,同意协调购进饲料兽药,统一组织销售育肥猪,通过“仔猪→技术服务→防疫→育肥猪→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形式,分工协作,精细管理,降低了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退耕区劳动力过剩问题,引导退耕区农户养殖致富,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三)项目顺应靖边县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的项目建设,在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为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良仔猪,同时带动了周边退耕还林覆盖区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可见,项目建设顺应了靖边县及靖边县的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现状

(一)地理位臵与范围

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位于海则滩乡海则滩村,占地200目,距张巴公里200米,四周均为草地,周围1000米内没有居民点及厂、矿企业。

(二)自然条件

海则滩乡地处毛乌素沙漠之中,距县城20公里,距古大夏国遗址白城则40公里,因境内遍布内陆湖泊、海则而得名。地貌属风沙滩地区,平均海拔1320米,位居东经37°45′10.6″,北纬108°53′3.9″。气候属干旱内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无霜期130天。区内交通便利,榆靖高速、陕蒙公路横贯全乡。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发展养猪业。早在东汉时期(129年)给皇帝的奏折中呈这里“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羊群塞道”。可见,当时这里是一片宜粮、宜牧的沃野。公元413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出游时来到这里,为这里的美景所迷恋,发出“美哉斯阜,临光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的感叹,这里曾是有名的、富饶的“卧马草地”。

(三)社会经济状况

海则滩乡位于靖边县城北20公里,南接张家畔镇、杨桥畔镇,东连横山县塔湾乡,北至红墩界镇、黄蒿界乡,西界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土地总面积312.7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二大乡镇。现有耕地3.8万亩,草地8.4万亩。辖7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2380户,9560人。201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11元,全乡生猪饲养量106663只,高居全县生猪饲养量第一位。

(三)劳动力资源

全乡总人口9560人,其中农业人口942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6%,全乡劳动力8027人,富余劳动力约2000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劳动力保障。

(四)退耕还林状况

全乡林业用地20.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56%以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乡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24亩。通过退耕还林,退耕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五)基础设施

榆靖高速、陕蒙公里横贯全乡,村村通公里里程达40.63公里,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逐步实施,广播电视率先实现。

二、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项目建设用地为200亩,由海则滩村划拨给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的。

三、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靖边县和海则滩乡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广阔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悠久的养猪传统,先进的养殖技术,便捷的交通,充沛的电力,非常适宜生猪生长繁育。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蔬菜为主,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靖边县委、县政府把生猪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和《关于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证。

该项目是在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内建设,无需办理征地、拆迁等手续,道路、水电设施齐全。该场在生猪繁育、养殖、销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规范的技术操作程序和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项目建设中涉及退耕还林农户,分布于全乡7个村委,退耕还林农户饲养水平不高,养猪技术掌握不全,养殖数量参差不齐,为此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部,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养殖技术难题,引导退耕还林农户进行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为目的,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以标准化养殖场为中心,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单位的品种、技术、市场销售优势,为退耕还林农户提供优良仔猪和技术、防疫指导,统一回收育肥猪,降低退耕还林养猪户的饲养成本和防疫风险,提供退耕还林养猪户的经济效益,解决退耕户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后顾之忧。

二、建设原则

项目建设要做到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备配套,防疫严格、管理规范,废污利用、排放达标的原则,达到安全、生态、高效、环保的要求。

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达到存栏良种母猪380头,给退耕还林农户供应优良仔猪3600头,出栏商品猪7600头,带动退耕还林农户300户。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引进优良种猪100头,购进产床50套,装设监控设备布臵40平方米展室1处。

1套,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

消防措施

一、环境现状调查

靖边县富海良种猪养殖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这里日照充沛、雨量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极好,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饲料饲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猪产业。

二、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

由于该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目前需要建设的内容不会破坏和污染现在环境。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

1、废水

拟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是养殖污水和员工的生活污水。该场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实行干清粪工艺。种公猪养殖污水主要来自于猪排出的粪尿、清洗圈舍和饲喂设备用水等,养猪污水中主要含有猪尿、猪粪和饲料残余等物质,CODCr、BOD5、SS、NH3-N均很高,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且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和蛔虫卵。员工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约为CODCr350mg∕L,BOD5250mg∕L,NH3-N35mg∕L。

2、废气

拟建项目运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养殖种公猪的恶臭气体。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猪的粪尿等排泄物,粪尿中所含有机物质可分为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成各种恶臭物质和有害气体,如氮气、硫化氢、硫酸、甲醛、甲烷和各种酸类的呢过,这些物质都有着某种特殊的臭味、酸味等。

3、噪声

拟建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机械设备的生产噪声和猪的叫声。

4、固体废物

拟建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是养殖场的猪粪。此外,生产性固体废物还包括少量病死猪的尸体。同时项目还有员工生活产生的垃圾。

三、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已建成了大型沼气工程,员工生活污水和猪粪便污水经处理后,将有机液肥输送至周边的农经作物进行浇灌,实现污水零排放。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消除猪舍有害气体可采用及时清粪、保持猪舍干燥、合理换气、使用畜用除臭剂等多种方法,减少臭气成分的排放。对储粪池地面进行水泥硬化处理;猪粪堆积发酵后作为有机肥使用,建设污水沉淀池以减少恶臭污染和危害。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饲料搅拌机、水泵的呢过机械设备选型上选择低噪声型设备,对高强度噪声源进行隔声、消声、减振等措施治理,在场界植树造林、建隔声带等。

(四)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

猪粪堆积发酵后,可作为花卉、蔬菜、大田作物的有机肥。

六、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在整个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物经适当处理后均达到有关排放标准。所以本项目队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七、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涉及依据

1、国务院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2、劳动部颁布的《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二)劳动安全

1、职业危险、危害概述及防范措施

项目生产无易燃、易爆、无毒物,无人体危害。生产过程中有危险的是猪舍及饲料车间用电线路有不安全因素。

危险防范 对公司一切工作人员加强安全用电常识教育,有用电故障时,请电工及时解决,平时加强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检查。

2、建筑及场区布臵

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生活区防隔离,符合消防要求,净污道分离,车辆通行方便,室内外按消防规范要求设有消防栓或灭火器等。场区道路平坦,并设路灯。场址位臵区域中央,无特大洪水灾害隐患等地质灾害。建筑物设计规范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在蒸汽产生和泄露集中的工段墙面装有换气扇。

3、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的原辅材料均为非易燃、易爆、剧毒品,工人操作处于无毒、无害的环境。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布臵留出足够的操作面积和人行通道,便于工人安全操作。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地面防滑、防腐。蒸汽和凝结管道外哟保温层,以防烫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消除不安全因素。

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规范职工的操作,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三)劳动卫生

1、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卫生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按产品工艺要求设计,保证产品质量,建筑物和设施,在设计上可以防止有害动物隐藏,拍粪尿处设有漏逢地板,下水道口设地漏和铁栏栅。

墙和屋面设计为防水、防潮,便于清洗。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地面要求平整不积污垢,耐腐蚀,并有适当的倾斜度,冲洗后不积水。

圈舍及饲料加工车间要定期严格按照冲洗消毒制度冲洗消毒,防止微生物污染。

2、职工个人卫生

职工上岗前要经过身体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能上岗。职工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定期洗澡、勤剪指甲、勤更理发,并按时更换工作服。职工上班时间工作衣帽穿戴整齐,头发不露出工作帽外,出入车间更换工作衣、帽、鞋,经过消毒间之后,方能进入。

职工上班时间不能再车间随意走动,串岗,不能大声喧哗、聊天。不在猪圈内吃东西。

4、消防安全防护方案

场区泵房内设专用消防泵,消防贮水与水塔共用。室外设消火栓,室内臵灭火器。

第七章 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一、编制说明

(一)本项目兔子构成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估算。

(二)设备价格经过调查现行价格。

(三)安装工程费用安装现行价格及国家有关规定费率估算。

二、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90万元,其中安建工程投资估算40万元,种猪引进投资估算50万元。

(一)安建工程建设投资估算

1、产床50套×4000元∕套=20万元;

2、监控1套 15万元;

3、展室布臵400平方米×125元∕平方米=5万元

(二)良种引进投资估算

引进种猪100头×5000元∕头=50万元

三、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90万元,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补助资金65万元,企业自筹25万元。

四、进度安排

本项目从2012年4月开始实施,到2012年12月结束,项目建设期限为9个月。项目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2年4月),完成项目审批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5月—6月),完成勘察设计、设备订购等工作;

第三阶段:(2012年7月—8月),完成设备安装、技术培训等工作;

第四阶段:(2012年9月—11月),试生产。第五阶段:

2012年12月),竣工验收。(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本项目建设共设臵五个职能部门,包括办公室、财务部、销售供应部、技术推广部、生产部。

二、项目管理

1、公司办公会:是公司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分析与管理的决策机构。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临时会议由总经理认为必要时随时召开。

2、办公室:是公司办公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总经理秘书事物,日常行政事务及公司的信息、宣传、接待、传达、公关、协调等工作。

3、财务部:主管公司财务工作。负责公司投资管理、融资运作、分析预算、会计核算等业务,当好公司财务决策参谋。

4、销售供应部:全面负责公司的产品销售及物资采购供应工作。拟定和实施公司年度、季度、月度销售计划;做好给退耕还林农户仔猪供应、生产销售、运输、货款回笼工作;收集市场信息,反馈、处理顾客的投诉。

5、技术推广部:主要负责饲料、兽药质量的安全监测、监控体系的建立;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养殖技术规范的监控,技术人员和饲养人员及退耕还林农户养猪技术培训服务。

6、生产部:从种猪引进、饲料原料、兽药、饲养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测,监控生产过程,负责生猪健康,保障养殖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按照项目工程图纸设计严格生产、施工。

三、项目保障

(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由发改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项目实施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保证按方案实施。项目实施单位具体完成工程施工,负责质量监管工作。

(二)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人专账管理,接受财政部门和项目领导小组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发挥资金效益和项目顺利实施。

第九章 招标方案

一、招标范围:

根据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结合省、市有关政府的相关规定,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招投标管理,以保证该项目在建设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率、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时效性和规范性,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规事件发生。

招投标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中的建安工程40万元。

二、招标组织形式

项目实施单位采取自主招标的形式进行。

第十章 效益分析

篇3: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0年西吉县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 至2006年底, 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4.55万hm2, 荒山造林2.34万hm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退耕还林工程是投资最多、覆盖面最广、农民参与度最高、政策性最强的一项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性质决定了该工程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群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几个方面的关系[1],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建设, 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弹”的目标, 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虽然已经起步, 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该项目建设及后续产业开发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后续产业开发及发展速度。一是部分地方重视不够。一些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 对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返弹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开发力度不大[2]。二是树种选择单一。在退耕还林过程中, 树种选择过于单一, 不能做到适地适树, 降低了造林的质量和抗病能力, 对后续产业开发带来不利影响。三是管理、培育不够。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和森林培育工作跟不上, 存在着造林和管护脱节现象。四是缺乏典型后续产业。缺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及后续产业开发样板工程, 不能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进行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开发[3]。五是模式有待调整壮大。“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迈得不够快, 特别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带动退耕户增收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六是投入不够。科技投入较低, 后续产业建设资金短缺, 不能满足产业建设需要, 各种基地尚未发挥最大效益。

3 后续产业建设的途径

一是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从事关西部大开发预期目标能否实现、事关解决全县“三农”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尽快把重点转移到巩固造林成果和发展后续产业上来, 调整到从西吉县实际出发, 突出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上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防止退耕农户因停止补助而减收、返贫和复耕反弹。二是转变思维, 跳出就林业抓林业的传统思维, 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形式多样, 广开门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壮大后续产业;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积极解决农户稳定增收;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吃、住、用等基本问题, 在水、电、路、基本农田、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倾斜, 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开发。三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抓紧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 抓好示范, 促进相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以此加快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4]。

经过调查和总结,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发展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林业部门要加强退耕还林成果管理, 努力实现“稳得住”的目标。切实转变观念, 积极为退耕还林农户服好务;在造林模式上积极探索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 重点在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模式上做文章。选择生态和经济效益均比较明显的树种。二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对大量退耕的土地, 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管理, 进行产业开发,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木业、畜牧业、经果业。三是结合城市观光农业开发, 突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及以休憩果园为主的城郊休闲观光林业。以县城周围种植特色经济林为依托, 进一步加快“休闲农家乐”的建设和开发, 着重突出自身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 全面提高行、住、食、游、娱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四是着力实施以森林食品为主的林业绿色食品开发工程。加强良种、有机肥、有机农药的推广等森林食品的开发和驯化, 从试点到示范和推广, 推进林业绿色食品的稳步发展, 使农民在从事特色林业中增加收入。五是加大科技投入, 让基地早发挥效益。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并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术援助。重点是要加大对设施林业园区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力度, 促进农户尽快掌握丰产栽培、整形修枝等管理新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丽琴.浅议晋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J].山西林业, 2009 (5) :6-7.

[2]张维梅.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存在问题[J].青海农林科技, 2009 (4) :87-88.

[3]王斌.浅谈延安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90-91.

篇4: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思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四川省资中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退耕还林政策的存在,有利于更好地施行“西部开发 生态先行”的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背景下,资中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退耕还林建设方面。就资中县退耕还林而言,其工作重心为四大支柱产业(桑、竹、果、林材)。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资中县所坚持的思想为“三导、一重点、一效益”。基于此,资中县林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营模式趋于多元化,林业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此外,加工业、林下种养植业及特色产业(塔罗科血橙、枇杷、不知火、麻竹等)蓬勃兴起,为资中县经济带来了活力。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对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1 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开发力度

从产业开发力度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首先,未加大力度开发、利用花卉、林药、苗木、林下种养殖业等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1];其次,应用的技术较少,虽有川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单位在资中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但资中县在经营林木时仍习惯于采用粗放形式,在林业后续产业管理中仍沿用了传统经营思想,其重视建造林业、轻视林业管理及保护,没有充分落实林分工作,生产力较为滞后;最后,林副产品在创收额外效益方面效果不理想,终端市场所接收的原料大都为产品,其欠缺一定的开发性,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1.2 匮乏的技术服务

对于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特点来讲,其为迅速、短期。从事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的人员大都为农民,其文化水平较低,且在市场决策、经营技术、发展意识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换句话说,农民在经营、发展等中存有很大的区别。经济林业不断延伸与快速扩张背景下,由于闭塞,农民无法及时掌握发展动态,且受管理及经验的影响,导致林业后续产业建设及发展不尽人意。咨询服务尚未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有所欠缺,以致林业后续产业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潮流。

1.3 淡薄的品牌意识

最近几年,林果产业在资中县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其除了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越位置,还品质优良、种植规模大、具备高产量及附加值、类型多[2]。资中县以林果享誉省内外。然而,资中县在名牌果品总量方面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资中县具有很多优势林果(不知火、麻竹),但并未对其大力宣传、推广,新闻媒体并未意识到宣传的积极效应,长远发展与市场危机意识较为淡薄。

1.4 产业化程度不高

在实际调查中,资中县经过多年的发展,除塔罗科血橙产业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林果发展产业化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户的收益,不能充分体现林业的生态、社会效益。

2 加强资中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2.1 充分开发及利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资源

以四大支柱产业(桑、竹、果、林)作为发展着力点,并样遵循“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市场消费潜力及现有资源,在整合、筛选与规划过程中务必要合理,积极开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例如:木质竹编、种苗、林药和林香松化等,以促使新产业更为多元化,实现共振的目标。

2.2 建立及完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运行机制

发挥“三导”的作用。“三导”指的是:科技方面的先导、市场方面的导向、政策方面的引导[3]。此外,加大对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重视、投入力度,注重联系市场、信息与技术。对产业结构积极进行调整、优化,着重发展优势产业,整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等),给予主导产业适宜的扶持,以促使生产更具标准化、规模化,并大大提高其质量。同时,注重培养、发展龙头产业,以促进其他产业,深入加工林产品,促使产品额外效益大大提高。另外,建设相应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其所生产的产品与企业加工存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市场策划、营销,以创建自身品牌,进而提高销量,且使产业链延伸加长。如此,有利于形成良性产业化运行机制,对满足产品供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增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改革活力

为推动产业化发展,笔者建议有机地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及林业产业建设。鉴于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下理念:统筹兼顾、分类经营。同时,注重建立及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林业产业建设两者共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此外,重视建设速丰商品用材林。限制森林采伐的额度及区别对待商品林与生态林,在考虑市场需求与造林目的前提下,森林所有者可自主决定采伐及更新的时间,促使经营更具集约化,并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在政策取消征收育林基金等费用的大好形式下,政府须科学规划、制定政策,以给予林业发展更加及时、适宜的帮扶;趁正在实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东风,对产权经营关系加以完善,在有关部门及政府的协调下,科学处理林业发展中出现的产权经营问题,对产权做出明确规定,以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纵深发展。

3 结语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资中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严格遵循相关原则,注重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促使林业经营更为标准、规模更大,且提升林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而有效推动资中县各项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绪敖,查芳,何家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142.

[2]刘永祥,陈冬生.对镇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吉林农业,2012(4):168-169.

[3]李永彬.对武定县培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减缓山区贫困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120-123.

篇5: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发展项目资金申报指南

(暂 行)

依据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工作的意见》(陕发改农经〔2010〕1447号),设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资金。资金主要支持促进退耕农民增收的农村产业化项目,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一、支持范围

根据《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区包括10市97个县(市、区),详见规划。

二、支持原则

带动退耕农户普遍受益。通过组织退耕农民广泛参与项目实施,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使退耕农户普遍受益。

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省政府《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产业。支持带动退耕农

特色加工项目。支持广泛吸纳退耕农民参与、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

四、支持方式

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采用贷款贴息、补助两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以贷款贴息为主。贷款贴息支持一般1-2年,利率参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补助资金参照国家现行同类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30%。

五、申报条件

1、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条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2年以上,合作社成员50户以上;从事养殖、种植等相关产业2年以上,具备规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管理运行规范,产权明晰,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经营效益好,收益分配制度健全。优先支持全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

2、农业企业申报项目条件。应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事种植或养殖业2年以上,具备规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与退耕农民建立明确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在良种繁育、市场销售等方面带动退耕农户增收,带动退耕农户不少于100户。

3、技术推广单位申报项目条件。应为县级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实施项目的能力和经验,组织退耕农民选用良种、推广实用技术、开展市场营销、建设示范基地,参与项目实施的退耕农户不少于200户。

设单位实地考察,符合支持范围、原则、重点及申报条件的确认函。

七、申报程序和要求

1、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联合下发《申报指南》文件,同时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网站等相关网站发布《申报指南》,面向全省退耕还林地区公开项目申报条件。

2、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项目单位将申报材料报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经合规性审查、实地考察、综合平衡后,联合报设区市。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分别会同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对所报项目进行审查、汇总并填写“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附件1)”后,联合向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及相关厅局申报;扩权县项目可填写附件后直接报送省级相关部门,同时抄送所在市相关部门。

3、对各市、县和企业报送的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会同相关厅局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联合下达后续产业投资计划,并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网站公布。

篇6: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加盖公章)

可行性研究报告:XX年XX月

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布局图

一、总论

1、项目概要: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名称、项目法人代表、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性质、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期及进度、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效益、编制单位等。

2、可研报告编写依据

3、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条件

1、项目区现状: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资源、退耕还林状况、基础设施、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

2、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

2、建设原则: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项目建设目标: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

1、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

2、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按国家有关要求和相关标准编制。

七、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1、投资估算及编制说明:

2、资金来源

3、进度安排:确定项目实施年限,起止日期及项目的建设和进度安排。

八、项目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2、项目管理:

3、项目保障:

九、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自主或委托)

3、招标方式:(公开)

十、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预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简述项目的新增效益、年新增收入、运

行成本及盈余多少;退耕农户所得经济效益,占退耕户年总收入的比例等。

2、社会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与意义;项目受益人群、受益面、退耕户增收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提供社会就业人数,其中退耕户就业人数等。

3、生态移效益:简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效益、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效益等。

十一、综合评价

篇7: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一、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宕昌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宕昌县发改委 宕昌县农牧局

建设单位:宕昌县畜牧中心

建设年限: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

建设地点:宕昌县理川镇大舍沟村、何家堡乡白杨村、新城子乡老树川村、贾河乡坑里村。

建设规模:在以上四个村选择退耕还林户325户,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资金概算:新建暖棚畜舍325座10725平方米(其中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计429万元;引进良种1950头只(其中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每头(只)400元,计78万元;培训费6.5万元。以上三项总计513.5万元。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山地交汇地带,总土地面积3331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位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23'—33゜46'之间。2、气候

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复杂。西部高山地带寒冷潮湿,东南部峡谷地带暖热微干,半山地带微温湿润,气候明显的呈垂直分布,海拔1138—4154米。年平均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34.3℃,绝对最低气温-16.9℃,年降水量482.5—775.8毫米,≥10℃积温2628.8℃—4212.2℃,年日照时数1950—2085.1小时,年均无霜期160天。

(二)社会经济情况

理川镇大舍沟村位于理川镇中部,有4个合作社,205户1310人,耕地面积1426亩,人均1.1亩,人均纯收入1490元。

何家堡乡白杨村位于何家堡乡中部,有2个合作社,105户427人,耕地面积564亩,人均1.3亩,人均收入978元。

贾河乡坑里村位于贾河乡北部,有6个合作社,280户1381人,耕地面积3255亩,人均2.4亩,人均收入710元。

新城子乡老树川村位于新城子乡南部,有2个合作社,130户563人,耕地面积448亩,人均0.8亩,人均收入1350元。

项目区畜牧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文化素质高,且气候相对冷凉,适宜于暖棚养殖。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户享受国家直补政策,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户的生活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困境,由于我县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土地瘠薄,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广种薄收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住退耕还林成果,使其“稳得住,不反弹”,就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2、我县天然草场和牧草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很好地管理和维护,草场退化严重。通过发展暖棚养殖,可以促使退耕农户对现有牧草资源的管理、养护和合理利用,使退耕还草成果得到巩固。其次,发展暖棚养殖,还可以调动退耕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县退耕还草面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我县是典型的农牧业县,农牧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畜牧业又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项目区农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优越的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发展暖棚养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由于近年农副产品市场低迷,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逐年增加,边际效益下降,实现粮食和秸杆转化增值,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趋势明显增加,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宕昌县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国道212线贯通全县境内,交通运输便利,信息网络发达,为项目产品的外销和降低运营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4、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科学规范。项目建设单位宕昌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人,中级技术人员6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全县25个乡镇设有25个畜牧兽医站,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可从牧草基地建设、草种选择、良种引进、暖棚畜舍建造到全程运营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逐步形成无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使每一个生产环节到最终上市产品均达到国际无公害产品标准,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四、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退耕农户为对象,坚持农户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普遍规划与集中布局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规划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计,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项目规划与退耕农户相结合,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及退耕地没有收益的贫困退耕农户。

2、合理布局,成片规划,相对集中,稳步推进。

3、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五、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1、贾河乡坑里村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80只(每户6只)。

2、理川镇大舍沟村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20只(每户6只)。

3、新城子乡老树川村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引进良种猪600头(每户6头)。

4、何家堡乡白杨村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引进良种猪450头(每户6头)。

六、设计方案(一)暖棚设计方案

1、规格:长5.5米,宽6米,后墙高1.8米,顶高2.5米。

2、方向:暖棚背北朝南。

3、设计要求:(1)饲料道水泥摸面,要求光滑,便于清理。

(2)畜床水泥打底,表面粗糙。(3)内墙水泥摸面,要求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

(二)生产技术方案

1、借助项目实施,推广以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为主要内容的“五良”配套生产技术。

2、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改良当地品种。

3、青贮工艺:青贮原料铡短——入窖——压实——发酵——出窖——饲喂。

4、氨化工艺:麦秸铡短——溶化尿素水喷洒——入窖——压实——出窖——饲喂。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1、贾河乡坑里村发展退耕农户80户,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0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2.8万元,农户自筹52.8万元);引进良种羊480只,每只400元,投资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6万元,农户自筹9.6万元)。共计投资12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4万元,农户自筹62.4万元。

2、理川镇大舍沟村发展退耕农户70户,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6.2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引进良种羊420只,每只400元,投资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4万元,农户自筹8.4万元)。共计投资10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6万元,农户自筹54.6万元。

3、新城子乡老树川村发展退耕农户100户,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6万元,农户自筹66万元);引进良种猪600头,每头400元,投资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万元,农户自筹12万元)。共计投资15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万元,农户自筹78万元。

4、何家堡乡白杨村发展退耕农户75户,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9.5万元,农户自筹49.5万元);引进良种猪450头,每头400元,投资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万元,农户自筹9万元)。共计投资11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5万元,农户自筹58.5万元。

八、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

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对我县畜牧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全部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1、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发改委、农牧局、县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及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规范、资金使用等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并对项目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督察,及时发现和解决方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健全管理制度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暖棚养畜建设项目建设的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追究制。实施农户由村委会提出,乡镇政府、农牧局、畜牧中心共同审核确定。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开展,确保及时完成项目建设。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由农牧局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直接面对项目农户,经项目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下拨补助资金,制作农户签字花名册报账。

4、人员培训

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事暖棚养殖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基础。乡镇政府与县畜牧中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退耕农户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环境保护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粪尿虽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如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微循环,促进该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1、通过退耕还草和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豆科绿地,减轻放牧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通过积肥发酵、沼气发酵方式,对粪尿杀菌、消毒、脱臭,从而减轻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十、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从第三年开始,每年可出栏肉羊5000只以上、肉猪2000头以上,退耕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加快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退耕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解决我县肉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并能大大促进我县草产业和草食畜的开发,同时又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3、生态效益

通过大量养畜可以促进草产业的开发,草产业的开发又能保持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同时又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使人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整体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附件:

1: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2009年度资金概算表 2:宕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2009年度工程项目明细表

篇8: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思考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关系到百姓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 恢复了森林面积, 恢复了生态环境, 但为了要发挥生态效益, 还需要加强协调各项产业的发展, 使农民能够从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能够促进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实现多项产业综合发展。

1退耕还林产生的作用

退耕还林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 农民的耕地面积虽然有所减少, 但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善了生态状况, 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使得农民能够尽快脱离贫困线。同时, 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推进, 也提高了百姓和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 使群众能够更好地领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具体说来,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 增加森林覆盖率, 退耕还林是将低产农地、荒地进行合理规划造林, 通过这项工程, 增加了森林覆盖率。第二, 有助于改善气候。森林对调节气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增加了森林面积, 对于调节气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 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很多农民开始外出务工, 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农民逐步走向精耕细作, 退耕还林之后, 发展了一些其他的产业, 这些产业都需要相应的技术,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 使得农民掌握了更多先进的技术, 从而实现精细化耕作, 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 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由于退耕还林实施的时间还不够长,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对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而且农民的收入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 这些都是退耕还林之后存在的一些问题, 急需解决。

2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策略的探讨

退耕还林使得耕地面积减少, 但为了要确保农民的收入, 必须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认识

退耕还林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这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因此, 还需要加强各项产业的发展, 让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对此, 应该要把握国家补助的机遇, 推动退耕农户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通过调结构, 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 也应该要对退耕还林及其后续的产业发展进行宣传, 从而使各项产业的发展能够不断推进, 让退耕农户能够从新产业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标。

2.2 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发展产业类型

退耕还林之后森林的面积逐渐增加, 因此林下产业、林间产业等, 都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经营模式, 实现产业化发展。比如林草间作、林经间作、林药间作等, 都是不错的经营模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这些经营方式在造林初期和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上可以实施, 但有很多地区退出来的耕地质量不高、立地条件比较差, 尤其是随着林木的逐渐生长, 仅仅是在林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则很难实现产业发展。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林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比如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 也可以成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选择合适的产业的时候, 应该要与市场接轨, 拓展产业范畴, 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

2.3 对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进行完善

在退耕还林之后应加强各项产业的发展, 必须对产业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布局, 对后续产业政策进行完善, 从而不断拓展产业范畴, 逐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对于退耕还林之后的产业发展, 还应该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保障机制, 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的宣传,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 弱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 通过政府的各项政策的扶持, 提高产业发展的动力。另外, 还应该要对产业链条进行延伸,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龙头的带动作用十分重要, 为了要提高产业的发展动力, 需要加强对各个产业的龙头的培育, 从而使龙头企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情况, 加强对“公司+ 农户”、“基地+ 农户”等模式的应用, 使各项产业的布局能够不断优化, 实现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2.4 确保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和人力需求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充足的资金,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积极加强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的筹集, 可以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等方式, 满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一方面, 政府应该要为产业发展过程提供充足的资金, 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设施设备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 还应该要融合更多的社会渠道, 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以及物资进行满足。在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 可以争取更多的国际机构、组织的援助, 扩大退耕还林的投资来源, 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同时, 还应该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 通过各种政策对农民进行税收优惠, 进行信贷支持, 切实保障退耕还林之后的各项产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合法权益。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退耕还林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 需要培育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在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 要加强资金的整合, 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延长产业链, 使得退耕还林的各项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全省, 谭鹏, 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9)

[2] 冯德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现代园艺, 2015 (12)

[3] 莫芬.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家顾问, 2015 (10)

篇9: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图分类号:S7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3-0069-03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生态工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所处的地区多属沙漠、戈壁、盐碱滩地带,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异常恶劣。40多年来,兵团延续革命精神,在漫漫的黄沙地上播撒绿色的种子,实现了农区条田林网化和居民点绿化,特别是2000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将绿化工作推向高潮。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兵团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效益,注重质量、稳步推进和先易后难、逐步突破的原则,让退耕还林工程真正改善生态、提高职工收入,发挥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进的良好带动作用,为兵团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兵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之路,截至2008年末,兵团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658万hm2,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面积1128万hm2,封育153万hm2,工程实施单位涉及兵团14个师、12个团场,共享受国家政策补助资金1669亿元。据调查,兵团退耕地还林保存面积1103保存率977%,合格面积837万hm2,合格率75.9%,达到了国家干旱地区造林标准;宜林荒地封育保存面积1554万hm2,保存率963%。

1兵团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

兵团退耕还林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既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草场的沙化、荒漠化和盐渍化,同时大幅度提高广大职工的收入。新疆是中国特色经济林的重要产区,为发挥当地光热资源丰富、品种资源独特等优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原则,兵团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种植、乔草结合、灌草结合、灌木林种植等4种种植模式,取得较好成效。

1.1经济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种植

兵团第一师十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林业投入,稳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十团北缘垦区风沙、风灾严重的9333 hm2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开展“六万亩红枣基地”建设项目。如该团职工龚孝军承包20 hm2的土地,2005年水资源较为充足时种植沙枣,后因水资源匮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全部改为栽植红枣,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其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沙枣和红枣种植模式及产值分析见表1。

1.2乔草结合

兵团第八师一三四团共有退耕还林地1 6667 hm2,该团确立了生态立团理念,提出建设兵团生态示范团场的目标,抓好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设,保护天然植被,开展退耕还林和农田林网生态治理工作。该团职工张兵承包了10 hm2退耕还林地,以杨树林套种苜蓿的模式为主,同时发展生态养殖业,年收入达8万元,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拓宽了增收渠道。

1.3灌草结合

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园艺场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种植枸杞、苜蓿4667 hm2,同时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了以草养牧、以林促农,农林牧结合的发展模式,让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据了解特色养殖就让职工年收入人均增加1 500多元。该团职工李杰承包了8 hm2退耕还林,种植枸杞和苜蓿,利用苜蓿养田园鸡,综合收入达到了15万元,明显超过外出打工或单一种植收益。

1.4灌木种植

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某职工承包该场一处地域偏远退耕还林地,该地缺树少水,是农场有名的风灾区,实施退耕还林后,通过栽植耐寒、抗盐碱的柽柳,并利用冬季雪墒进行种植,如今昔日的弃耕地披上了绿装,成为农场一道靓丽的景观,显著改善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可以减少春季风沙对作物的损害,增加作物亩产量约150 kg,实现每亩产值500元。

2兵团退耕还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重造轻管”现象突出

尽管兵团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办法,各师林业局、团林业站也不同程度地加大管护工作,并落实了“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但由于管护措施要落实到一家一户,操作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从自查验收情况看,有些地块“年年检查,年年补植,年年兑现”的现象依然存在。

2.2干旱少雨的气候严重影响林木成活、生长和保存

兵团很多退耕还林地属于坡耕旱地,例如第九师的绝大多数垦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性天气频繁,仅依靠250~300 m左右的年自然降水量,且主要为冬季降雪自然降水,基本上“十年九旱”,加之蓄水设施少,生长季节降水更少,远远满足不了林木种植需求,造成该地林木成活率低和生长不良。

2.3确权发证工作进展缓慢

林权证是退耕还林者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重要法律凭证,是否发放及时直接关系到承包户的合法权益,影响其造林、抚育和管护积极性。目前,兵团普遍存在林权证发放滞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4档案管理不规范

工程档案是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和国家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工程档案要求完整、准确,然而实际上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截止目前,兵团退耕还林只具备了部分图、表、卡、册,未形成规范的管理系统,少数团场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合格的检查验收资料和齐全的规划设计,有的甚至随意改动材料,导致上下不一致,个别连队未按要求建立台帐,导致资料不全,家底不清。

2.5缺乏对后续产业的培植

nlc202309031225

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退耕以后诸多问题缺少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只注重目前生态利益,替代产业的培育未能跟进。目前大部分地区生态林比例占了工程建设的98%以上,经济效益特别低下,长期以“输血”为主,缺乏“造血功能”的培育,一旦国家减少政策扶持力度,甚至工程停止后,职工利益必然会受到影响,势必会出现反弹和复耕现象。

3对兵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加强抚育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见成效,退耕地林木管护是关键,因此,一要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动员退耕户对历年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补造,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二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可行有效的管护办法,明确林业站、连队以及退耕户的责、权、利关系,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三要建立健全师、团、连三级管护网络,明确职责,严格奖惩兑现;四要依法治林,加大对各种毁林案件的查处及打击力度。

3.2加快退耕还林工程林权证发放进度

要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配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时按户发放退耕还林林权证,使退耕户吃上“定心丸”。 各师、团场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并抓紧落实林权证发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手续。

3.3规范工程档案管理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既是财政和粮食部门兑现粮款的依据,也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强化行业监督的依据,搞好档案建设,利于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对历年退耕工作进行跟踪检查,也有利于对退耕职工的统一管理和政策兑现,因此要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各林业站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档案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工程建设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栽植、检查验收、粮款兑现、林权证发放等各种技术、文书等档案进行登记管理,确定专人负责、专柜保存,做到图、表、卡、册、证齐全。

3.4加快后续产业培育

加大后续产业的培育,是保障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确保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兵团要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培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退耕还林附加值,增加退耕户收入,一是适当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经济林的种植比重,在南疆、东疆垦区以红枣、核桃、杏等兼用树种为主,搭配一定比例的梨、苹果等经济林,北疆则以枸杞、山杏为主,搭配一定比例的沙棘生态林;二是推广和应用退耕还林的有效模式,推广应用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技术,间作苜蓿、薰衣草等适生草,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合理局面,通过林草间作、舍饲养殖、发展沼气能源,栽植食用菌,既能改善生态,又能发展养殖,解决农村能源,促进职工增收。

参考文献

[1]柳吉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3个问题及几点建议 [J ].新疆林业,2007,(4):21-24.

[2]李志.镇平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J ].现代园艺, 2011,(3):13-14.

(责任编辑:唐 岚)

上一篇:工业局机关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