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价值和意义

2024-07-25

研究价值和意义(共8篇)

篇1:研究价值和意义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二)按照进度计划,我们对102家单位进行了相关调查与信息收集工作。①定量调查:确定调查表格模板、确定取样单位及其代表性、确定质量要求、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②问卷调查:确定问卷调查模板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③座谈调查:确定座谈提纲、确定取样单位、座谈人员类型及数量、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④个案调查:确定个案调查对象及其代表性、确定个案调查提纲、进行现场调查;⑤信息收集:进行分析资料查新、确定资料收集要目、确定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篇2:研究价值和意义

1、“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锻炼能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健康体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青少年洋溢着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担负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像阵阵春风,让全国亿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生机勃勃、增强体魄。

2、作为农村边远地区,体育锻炼的条件较差、意识较低,加上近年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日常生活中劳动和锻炼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但存在的大家都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正成下降的趋势,学生的体质变弱了。农村学生中也出现了较多的肥胖者,可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迫在眉急。其次学生从运动之中学会和谐相处,彼此的了解,认识到阳光体育的活动使自己的体质得到了提高,同时又显示出拥有了充满阳光的心理。阳光体育运动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它倡导的是终身锻炼的理念,“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深人人心,阳光体育运动为他们带来了健康与自信。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从内心感知健康的重

要性,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个人兴趣,选择科学的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终身受益。

3、阳光体育运动蕴涵“生命课堂”的内在含义,在课堂理念上阳光体育倡导的“生命课堂”反映出了体育的本身价值,“阳光体育”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体育教师可以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旷达,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以此提升自我,打造具有高尚的教育品质和境界,努力锻炼民主、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和谐的阳光教育,追求体育运动的“生命课堂”,也体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魅力,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从生理上讲:(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2)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次从心理上讲:(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4)体育锻

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国家建设的后继生命力量,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将来如何开展学习和工作,如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可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小则关系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大则关到国家的未来建设。开展这一研究可以找到农村地学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足,找到附合农村学生体育运动的正确策略,为农村地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研究的价值:

1、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研究可以有效实施《国家体育健康标准》,找到附合农村学生体育运动的正确策略,为农村地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法。进一步实施《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而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运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2、近年来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日常劳动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出现了许多的肥胖学生,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也不断下降,加上农村地区体育设施条件差、体育运动意识不高。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研究可以找到农村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到适合农村地区学生活动的方法与策略,为提高农村地区学生 的综合身体素质,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差距。

3、培养农村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走进体育场地,走进自然、陶冶情操,增强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篇3: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广告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

广告舆论问题的提出, 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广告舆论现象密切相关。其学术意义首先表现在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到舆论发展的新走向, 也关注到广告传播的新景观。在广告市场多角关系的博弈中, 广告主、广告人、媒介用越来越强的声音制造舆论, 并引导和控制着舆论;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传播、广告传播形式有了更多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标准, 他们也往往公开表达自己的广告主张, 对广告内容、广告创意表示认同或质疑, 他们的意见表达往往以认知性广告舆论的形态出现;社会公众关心广告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利益制衡问题、管理体制问题, 他们也经常对广告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广告、重大事件广告、危机公关广告、公益广告、政治宣传广告加以褒贬, 在特定的时间段相对集中地发表评论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 形成群体舆论, 影响着广告传播的方式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公众无时无刻不处于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广告舆论的“舆论场”中, 广告传播正在帮助人们形成态度、意见以及价值观。广告舆论在广告实践中多有显现, 并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关注广告舆论问题, 特别有助于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广告传播社会功能和新的坐标来衡量广告传播的现实效果, 其学术意义重大。

广告舆论问题的研究, 涉及舆论学、广告学、社会学、政治学诸多领域。其学术价值表现在问题的研究可在多维视野下, 综合多学科的成果来探寻独特的广告舆论传播现象。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广告舆论现象加以研究和解释, 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或建设性的看法, 涉及广告与舆论的关系、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异同和广告舆论的导向问题。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对广告舆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问题广告视角、广告伦理视角中大众媒介对广告舆论的引导问题, 学术视野相对狭窄, 从现实应用看, 广告舆论研究视野应关注到由广告传播所引发的所有舆论现象。涉及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 广告舆论的表现形态的描述;广告舆论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的勾勒;广告舆论环境、广告舆论场、广告舆论运行机制的探讨;广告舆论存在和传播模式研究, 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和波动规律分析, 广告舆论社会影响力探析等相关问题, 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广告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已普遍存在, 并为人们所关注, 在学理上应有相应的理论进行观照。把广告舆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 将其放在传播学视野下进行考量,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 从广告舆论概念内涵的界定入手, 探析广告舆论的产生过程、梳理广告舆论产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构建广告舆论学研究的学理框架;借鉴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 对广告舆论的形成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进行描述;运用传播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对广告舆论主体、广告舆论客体、广告载体、广告相关体等广告舆论要素和广告舆论的典型案例进行阐释性研究, 对广告舆论产生的机制、路径和影响力进行系统描述;结合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广告主对媒介的控制, 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受众意见的生成, 运用舆论领袖理论分析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 运用拟态环境分析广告通过制造舆论“表象”来引导舆论。在传播学视野下, 对广告舆论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及过程进行系统化论述, 理论意义重大。

第二, 拓展广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丰富广告学研究体系。传统广告学研究一直遵循传播学、营销学和艺术学的研究视角, 这搭建起了广告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 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创意浪潮的兴起, 病毒传播、全球传播、交互传播、社区传播、长尾理论、蓝海战略等新问题不断冲击着传统广告学的研究体系, 使广告学研究再次面临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重组的问题。近年来, 广告舆论的引发与广告自身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 通过对广告舆论现象的研究, 追寻问题广告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涉及广告功能的重新审视, 广告传播内容的重新认知, 受众在广告传播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价, 广告批评主体与广告批评对象的重新阐释, 这对于丰富广告学研究内容, 构建广告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三, 推进舆论学跨学科研究, 充实舆论学研究的内容。传统舆论研究一直囿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但由于研究视域所限, 舆论研究中的思辨研究、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往往要么流于意识流, 要么趋于边缘化。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化和主流化热潮的兴起, 使以新闻舆论为代表的媒体舆论研究成为焦点话题, 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传统媒体内容构成上, 新闻、广告、娱乐、知识、游戏以及它们的融合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媒体内容。新闻舆论是媒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广告舆论既有广告传播的特殊特征, 又有舆论传播的一般特性, 还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特性和时代特性。研究广告舆论则涉及广告传播的舆论学解读和舆论演变的广告学阐释, 涉及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研究内容的新变化等相关问题。也关联到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广告舆论与媒介舆论、广告舆论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解读, 对于理解新时期舆论的新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 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凸显。

首先, 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和广告传播的特性有关。在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下, 广告传播的时间、空间和领域得到空前加强;广告的强势传播、即时性传播、发散传播特性明显加强,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更宽泛的技术平台;在媒介社会化的传播背景下, 政治和利益集团对媒介的控制和利用, 媒介组织对媒介功能和效用的开发和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和批评都得到空前加强, 广告的组织传播、控制传播和导向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为广告舆论的生成、传播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媒介环境。关注这些问题, 在宏观决策层面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管理层面, 可以为相关部门构建广告舆论监管体系, 加强广告舆论的利用、引导和监控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次,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放大和广告传播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传播制度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有关。多年来, 广告传播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现代广告传播中, 广告主的意识形态、广告人的创意理念、媒体的传播模式以及广告受众的认同性意见或批评性意见都成为引发舆论或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情形:其一是广告传播方式受质疑。广告是一项单向信息传播活动, 广告传播方式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组成的利益集团所控制, 因此广告传播者往往以其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及受众的感受, 一方面, 广告控制加强, 广告的政治功能凸显, 广告传播主题受关注;另一方面, 轻视消费者智力、蔑视消费者自尊的无知广告传播也成为广告舆论关注的对象。其二是广告传播内容受抨击。虚假广告往往夸大广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企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失实、失真、夸大其词的虚假广告内容是多年来广告舆论密切关注的话题。其三是创意文化难认同。多年来, 因广告创意而引发的广告舆论占有较大比重, 较为典型的就有“丰田车陆地巡洋舰广告”、“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耐克恐惧斗室广告”创意事件。这些广告由于创意中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创意元素, 而使创意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许多网民对西方著名品牌的创意文化不能认同, 从而引发舆论并导致广告传播成为显性的公共话题。关注广告舆论的这些影响和变化, 对于进一步认识广告信息传播的机制, 追溯问题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渊源, 判断广告传播的走向, 全面理解广告批评的社会价值及正确评价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2].张金海、饶德江、刘珍:《略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功能》, 载《新闻传播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篇4:左联期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传媒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成了一门显学。关于当代传媒学的理论,我几乎一窍不通,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却不能不与各种传媒打交道。根据我粗浅的了解,传媒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几种类别:政治性的,学术性的,消费性的和先锋性的。我的这种分类,是根据传媒的存在根据而区分的。

政治性的传媒是根据国家政治的需要而设立的,不管是否由国家直接出资兴办的,也不管是否直接接受国家政府机关的领导,但总体方针都是为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正确、及时地将国家政治的意图贯彻到社会群众之中去,以保证国家政治对社会民众指导或领导的有效性,是这类媒体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学术性的传媒一般是在学校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或科研机关的需要的基础上兴办的。学术关注的是国家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未必完全符合国家政治的现实需要,也与广大社会群众的现实需要没有直接的联系,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学术圈子之内发挥作用的。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教育拨款和科研经费,其作用主要在于知识的传承、交流和创造;消费性的则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公众的消费需要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类媒体首先着眼于经济效益。

严格说来,政治性的、学术性的、消费性的媒体也都有可能具有先锋性质,但先锋性在所有这些媒体中都不可能成为主导的倾向;这是因为在任何历史时代,先锋性的文化都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多数人的文化。多数人在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就能顺利接受的文化,就不是先锋性的文化了。先锋性文化大都首先产生在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阶层,是这个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少数人。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在主流意识形态可控范围内的现实社会的文化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当他们在现实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追求、新的思想乃至新的主义,并且又从这个新的角度感受和认识现实社会文化的本体的时候,他们的文化思想就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差别,从而也具有了某种先锋的性质。在这时候,他们较之社会上的任何一类人,都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他们在本能上就需要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理解和同情。但是,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固有的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的保守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政治性媒体对那些有可能危及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异端思想加以排斥;学术性媒体是建立在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之上的,不在固有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不论是多么深刻的思想和多么显在的事实,都无法被纳入到学术讨论和学术论争的范围。在中国古代,女子改嫁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法权问题。表面看来,消费媒体是最自由的媒体,各种不同的文化信息都能够通过消费媒体被传播开来,但实际上,消费性媒体往往是一种最保守的媒体。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多数人的媒体,而不仅仅属于这些有着独立社会追求的少数人。少数人不是不能介入这种媒体,而是一旦介入便会陷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成为社会公众的消费对象,而带着强烈的消费欲望进入消费媒体的社会公众,很快便会将少数人这种严肃的独立社会追求转化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乃至笑料,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而不会发生长远的影响。在这时,这少数有独立追求的人,就需要有主要属于自己的媒体。他们要表达和传播的是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是争取社会公众对自己及其独立社会追求的同情和了解。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媒体带有更纯粹的文化性质。只有先锋性媒体不是根据任何外在的要求、而是根据自我的内心要求。这种媒体并不常常是成功的,但它带给一个民族文化的一定是一种新的质,并且对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的保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

依照这种分类方式,我认为,也理应意识到媒体研究的这样一个根本要求,即依照其媒体自身的存在根据对媒体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解读。在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研究政治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学术发展的意义上研究学术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经济发展的意义上研究消费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上研究先锋性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当前,似乎有一种将所有的媒体混在一起加以研究的现象,这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起不到研究活动本身应该具有的研究价值。例如,很多人主要从学术的意义上而不是从提高收视率的经济意义上看待电视上的《世纪大讲堂》,这就把不同的价值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上,它是一个消费性的媒体,而不是一个学术性媒体。就其目的,它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增加经济收入;就其效果,它是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文化的一种消费形式。而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纵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脑力劳动,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对新一代人的非盈利性的培养和教育,其接受者也必须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而不能只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接受。电视上的主讲人则更是一种艺术表演,电视听众对主讲人的艺术表演是一种感官享受,是不须调动自身思维活动的积极性的。它有自身的作用,但其作用主要不是学术的,正像电子游戏的价值不等同于儿童教育的价值一样。

文学媒体在其整体的性质上原本属于消费媒体,文学的娱乐性使各种形式的消费媒体都愿意加以利用。但当文学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文学媒体也就有了类似于以上四种类别的划分。有些文学媒体是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虽然也有某种程度的娱乐性,但从总体上更接近政治性的一类(如上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派的文学期刊);有些文学媒体是以发表在现行审美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为主的,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带有一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则更接近上面所说的学术性的一类(如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杂志);而像上世纪3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的杂志,则明显属于消费类的媒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上世纪左翼期刊杂志,实际就是当时的先锋派的文学媒体。

毫无疑义,上述四类的媒体,都有研究的价值,但我认为,对于先锋性媒体的研究则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性、学术性、消费性媒体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体系,它们的运作方式完全可以根据其目标体系推论出来,并且使其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其具体的运作方式,呈现着相对有序的特征,其研究的价值也就相对薄弱得多,而先锋性媒体就没有这样明显的规律性可循了。它往往以无序的形式呈现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序性,像早春的青草一样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又像彗星一样在自己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尾巴,影响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后来的发展,但又最终消失在这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具体研究这类媒体的生生灭灭及其演变轨迹,不但对于媒体的研究,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仅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上,迄今

为止有这么三个转捩点:其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以《新青年》这个先锋性媒体为标志的;其二是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在那时则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先锋性媒体群落的左翼期刊杂志,呈现着较之《新青年》更加复杂也更加多变的性质;其三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严格说来,那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先锋性的媒体,其先锋性是分散在多个本质属于政治性、学术性的媒体中,此后更逐渐消失在消费性的媒体中。在中国现代媒体的研究中,《新青年》的研究是最为充分的;新时期以来的媒体,逐渐加强的是其消费性,先锋性的特征正在逐渐模糊。这样,作为先锋性期刊的左翼期刊,就有了不可代替的重要研究价值。

一种研究活动,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完全根据研究者的意愿而进入学术的历史的。从上世纪20年代未期左翼文化的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左翼文化作为先锋性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格局中挣扎求生的年代,不论是它自身还是属于不同文化派别的人们,都不可能对它进行整体的、有超越性价值、有较高客观性品格,并且也有较高确定性内涵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它的主要传播媒体——期刊杂志的研究;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左翼文化是在政治革命的胜利中像鹞子翻身一样在刹那间便具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和地位的,这也意味着它已经退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范围,任何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都会有损这种文化直至左翼文化运动参加者的崇高形象,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在中国当代史上掀起的大波大澜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文化是在消解乃至颠覆左翼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这一方面带来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改革和开放,但也同时带来了对在中国生成并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左翼文化的遮蔽,带来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史描述的失重。左翼文化包括左翼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并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界的重视,在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那里,好像扔掉一个“错误”一样扔掉了中国的左翼文化,而不是在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它所存在和发展的那个历史阶段。我不相信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正、反、合”的那种平面化的研究思路,但不能不说,中国现代左翼文化已经具有了进入研究对象范围的历史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我们既可以不将其作为不可分析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崇拜和歌颂,也可以不将其作为一个绝对的错误而予以鄙弃和抛弃。它是一种存在,作为存在,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却不是唯一的存在,因而它的合理性也不是唯一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研究,需要分析。

左文是我的博士研究生,他的这部著作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没有评价它的权利,但我至少认为,它是值得向当前的研究界推荐的。它大概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左翼期刊的专著,也是对左翼期刊涉及范围最广、收罗最丰富的著作。左翼文化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化中唯一的文化,但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文化。现在好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人的发财之路,同时也是中国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国中下层人民群众进入中国历史的创造之路。当我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种生活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并且未来的生活仍然要靠我们的创造。

好书超市

《哈佛看中国:经济与社会卷》,张冠梓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42.00元

篇5:研究价值和意义

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可以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家长的成长,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2、家校互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面积转化差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一些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并形成理论利于家庭教育大发展。

(4)让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为建立和谐校园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总结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传递给家长,从主观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向前发展。从行动上有章可循,利于操作。

三、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基本理论

1、研究目标:

(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

(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4)探究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利于以后教育。

2、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理论。

(2)家庭教育理论。

(3)心理教育理论。

篇6: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篇7:项目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1)按时间完成项目计划

2)按费用完成项目计划

3) 按目标完成项目计划

2. 证明企业的专业背景和资质

篇8: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 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 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 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

2. 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

3. 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 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

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

[4]傅成红.从物流本质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22-123.

上一篇:我们的学校作文500字参考下一篇:初识的朋友的美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