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2024-06-01

运输应急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药品运输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一、目的加强药品运输管理,制定应对措施,快速、高效、迅速处理突发运输事故,保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不受影响。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药品运输的应急管理。

三、职 责

业务部经理人(组长),企业负责人,质量副总,质量管理员,药品运输员。

四、内 容:

1、执行公司“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运输原则,运输中加强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将药品运输到客户方药品经营许可证上注明的法定地址。

要树立“科学预防、统一指挥、快速应对、及时处理”的理念,运用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运输风险进行评估预防,从而保障患者用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公司成立以业务部经理为组长的药品运输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员有:企业负责人、质量副总和质量管理员。

3、发货运输前运输员要按发货单进行检查。药品装栽要牢固,搬运要轻拿轻放,液体药品不得倒置。运输物件体积大小和重量等要符合运输行业的规定。要采用全封闭货车运输药品,防止药品日晒雨淋、受潮、光照、冻及热的影响等情况发生。

4、运输过程中要减少运输途中停留,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减少装卸搬运次数,力求运输药品货物损失和运输差错,降低药品损耗和运输费用。

5、特殊管理药品、冷藏药品的运输,按公司药品运输质量管理制度规定执行,冷藏药品,要在规定时限内送达。

6、药品运输中,遇人为突发事故、交通事故,或遇因暴雨、洪水、塌方或火灾等因素,造成药品丢失、严重损坏(特别是二类精神药品)时,运输员要拨打119、110外,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在第一时间报告小组成员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况及经过、可能发展事态和初步处理措施等。

7、领导小组组长或成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情况,进行现场救护处理。

8、运输员在事故处理中,要全力、及时留取现场证据、记录等。

9、委托第三方药品物流单位进行药品运输时,要审查其质量信誉、员工素质和运输能力等,审查其资质是否符合规定;签订委托运输协议时,要明确药品运输应急处理方案。

10、药品运输员要做好事故处理记录及总结,报组长审阅后由质管部存档。

篇2: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交通运输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所属行政管理机构、部直属机构(以下统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涉及交通运输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具体分级标准参照国务院制定的分级标准,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在各类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具体确定。

第四条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起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协调联动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 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指导下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第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应对超越管辖区域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职责分工、经营范围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

第九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程序及处置措施、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培训与演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十条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征询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由本部门发布,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需要有关部门配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发布。

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由本单位发布。

第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报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应当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预案应当与上级部门应急预案和同级政府相关预案保持衔接。交通运输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相关应急预案保持衔接。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完善重要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调拨、配送、维护和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国家级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物资储备基地。

地方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统筹规划辖区应急处置装备和物资储备基地,并纳入当地人民政府规划体系。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应急需求,储备应急物资和运力,配备应急装备,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

应急物资和运力储备、装备配备实行逐级报备制度,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报备,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向上级报备。

第十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统筹规划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建设。

交通运输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与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应急队伍,并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可以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应急处置需要鼓励和接受志愿者参与。

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应当建立与其它专业应急队伍的联合协作机制,加强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急能力。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为所属专业应急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风险。

第二十一条 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咨询、建议。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制度,制订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制订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估。

第二十四条 交通运输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开展交通运输应急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大对交通运输应急救援新成果、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的推广力度,依靠科技提高交通运输应急处置水平。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编制应急基本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应急基地建设、装备配备、物资储备等项目,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按实施。

第二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应急专项资金,编列应急资金预算,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安排应急专项经费,保障应急工作正常开展。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急专项资金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及日常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第三章 预防与预警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趋势分析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源管理工作,对风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评估,并责令有关单位定期进行检查、监控,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组织开展企业内各类突发事件风险源辨识、评估工作;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加强风险源监控与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九条 交通运输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设施和人员,对突发事件易发区域、事故高发点加强监测。

第三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完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报告、统计、分析、评估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与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第三十二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对突发事件的信息的内容、时限、要素、格式报送程序、处理流程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获取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后应当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进行会商,对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评估,研究确定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十四条 可预警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由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参照国务院制定的分级标准,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在各类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具体确定。

第三十五条 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布的可能影响交通运输的预警信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交通运输行业发布。

可预警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根据影响范围及时向交通运输行业和社会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

预警内容应包括:事件可能发生的地点、时间及延续期、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提醒社会公众应采取的规避措施等。第三十六条 进入预警期后,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宣布进入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二)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加强值班和信息报告;

(三)发布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

(四)通过当地政府或专门机构发布危害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提出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公布咨询电话,对信息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五)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工具,准备疏运转移车辆,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六)根据需要启动应急协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七)加强对交通运输枢纽、重点场站、重点运输线路的安全保护和保卫;

(八)根据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和上级指示,转移、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要求受影响区域的交通运输经营单位采取规避措施;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或者有关应急处置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其他必要的防护性、保护性措施。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对预警信息随时调整直至解除,并相应调整预警级别和防范措施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八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在事发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确保处置措施与事件造成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最大程度的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第三十九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部署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接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第四十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搜寻、营救遇险人员,疏散、撤离受威胁人员和运输车船;

(二)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控制,设立警示标志;

(三)调集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对突发事件造成影响进行消除,对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抢修、抢通或搭建临时性设施以满足交通运输正常运行需要;

(四)采取控制、防范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五)必要时请求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帮助,协调有关部门,启动联合机制,联合开展应急处置;

(六)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动员和自救互救;

(七)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事件情况和应急处置开展情况;

(八)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客观的向社会和媒体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九)其他有利于控制、减轻和消除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四十一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超出事发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处置能力或管辖范围,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向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请求启动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二)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应急处置支持;

(三)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派出现场工作组和专家、有关技术人员对应急处置给予指导;

(四)请求上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资金、物资、设备设施、应急队伍等方面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支持;

(五)按照已经建立的协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发生突发事件导致大规模的旅客滞留、物资短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根据各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指令,及时组织应急运力参与应急运输。

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四十三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宣布应急处置活动终止;同时采取或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终止,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对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向上级交通运输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评估内容应包括处置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内容。

第四十五条 对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设备、物资,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补偿。

第四十六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开展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妥善解决因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第四十七条 根据国家有关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影响行业和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实施,组织对受损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重建,或清理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逐级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和通报制度,对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通报。

检查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建立、应急预案制订及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风险源监测、信息管理和报送情况、应急培训及演练等内容。

第四十九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对辖区内交通运输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企业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十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并报上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影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或追究相应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篇3: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一、应急物流管理的含义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管理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 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 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质量效用。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 又强调物流的效益, 而应急物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效益的实现。

系统高效也是物流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我国物流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但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 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3月我国发生SARS疫情时期, 曾一度表现出应急物资保障紧张混乱得到说明。当然应急物流的主题还是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运输、储备、配送和分发等, 但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还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才可能真正实现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 使应急物资能及时、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二、管理机制以为政府主导

紧急状态下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主要包括:对各种国际资源、国内资源的有效协调、组织和调用;及时地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处理意见、措施或预案;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单位生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应急物资保障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政府主导管理机制可通过“突发性事件领导处理机构”来实施, 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给这些机构特定的权利和资源, 并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相应的专门机构、人员和运作系统。在国外, 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国家或地方政府协调机制, 美国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危机管理局 (FEMA) , 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组织, 其职责就是运用各种减缓、预防、回应和恢复等手段管理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性灾难:在紧急状态下联邦危机管理局的权力甚至比总统和国会还大, 可以终止法律、没收财产、中断交通系统、迁移居民, 可以在未得到任何批准的情况下拘捕公民。

三、应急预案机制以监测预警为根据

监测与预警是一切应急事件救援、处置、处理的基础, 各级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相关信息, 并将有关信息上请下达, 形成联动。对早期发现的、影响可能较大的潜在隐患, 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性突发事件, 应通过主管领导或管理部门会同卫生、防疫、地质、气象、消防、防洪、环保等有关专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 提供预警意见,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 但由于应急物流的诸多特点, 决定了应急物流管理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与演练, 提高对应急事件的预警情况处置的快速反应, 做到“有备无患, 有患不乱”,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可能发生重大灾情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救灾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应根据本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在平时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物流保障预案, 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的建设, 按照预案实施应急演练和信息化建设。对可能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公务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专业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和防护培训, 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知识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实战应对能力、防护意识、敬业及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管理策略, 优化人员结构。

四、陆上运输机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 制定详细的机动方案

机动方案是组织指挥运输部队机动的根本依据, 只有平时就要把交通道路情况搞清楚, 把机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充分, 找出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才能制定详实具体的机动方案。确保一旦有事, 拿出方案稍加修改就能组织实施, 才能有效提高组织指挥效益。

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要搞好机动线路勘察, 要通过全程勘察或重点勘察, 了解掌握机动沿途的地形、交通、气候、水文、经济、通信、文化、宗教等情况, 尤其要搞清泥石流、洪水、雪崩、冰冻等自然灾害情况和道路桥梁的承重情况。为科学制定机动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二是要搞好重点、难点问题的实验论证。应急保障部队各种超高、超长车辆多;自身质量和载质量大, 如何通过各种急弯陡坡、险路和桥梁、涵洞, 以及如何处置各种特殊意外情况, 是机动组织指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通过小分队实地或在相似的道路、桥梁上进行机动实验, 充分地暴露和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对策, 把机动方案制定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三是要制定多个机动方案, 根据机动沿途自然地理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和敌空中、电磁精确打击的威胁, 以及敌特分子可能采取的破坏干扰等情况, 充分考虑道路抢修、安全防卫、后装保障等各种需求, 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 制定好多套机动方案, 并有针对性地搞好演练, “熟悉方案”提高组织指挥能力。

2. 合理安排机动序列

应急保障运输部队车辆装备数量多, 行军车队长, 往往是走起来一条线, 停下来一大片, 各种车辆装备型号杂, 加之驾驶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合理安排行军序列和行军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为:一是要合理编组机动梯队, 机动编组过大, 易造成道路堵塞, 遭敌空中威胁, 增大保障难度;机动编组过小, 部队过分分散, 又增大指挥难度。因此, 机动编组应采取大梯队, 小编组的方式, 适当拉大行军间隔。根据道路容量, 兵站保障能力和机动保障部队车辆装备情况, 可编组若干梯队, 同时, 每个梯队分别组建一个保障小分队配属行动, 以增强各个梯队的自身保障能力。在各梯队内, 应按照保持建制, 快慢交叉, 轻重结合的原则。科学安排指挥, 运动保障, 战斗保障, 先遣队, 设营队, 收容队等行军序列。二是要合理安排“三车”位置, 指挥车负责控制运行速度, 选择休息地域, 指挥通过危险路段等事宜, 保障车负责梯队运行中的技术保障, 收容故障车辆, 处理事故和其它事宜。交通调整车负责监控车队运行情况和调整交通秩序。通常情况下, 车队行进在开阔平坦路段和上坡路段时, 指挥车应处于队首位置, 以便控制车速, 保持行车队形。交通调整车在车队中穿叉行进, 实施跟踪指挥, 车队行进至下坡路段时, 交通调整车应调至队首位置, 指挥车处于队尾位置。以便指挥员准确掌握车队行进速度, 实施运行控制。当机动途中出现塌方, 水毁, 冰雪等特殊路段和不明情况时, 要及时派出交通调整车, 在重点路段设置调整人员。实施交通疏导, 确保车队顺利通过。三是要合理进行人员编配。在整个车队的驾驶力量配备上, 要力求前轻后重, 以便于开展技术互助。在干部力量配备上, 应注重前重后轻, 以便于管理和指挥。在警勤人员的配备上, 应突出前后两端, 以便于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

五、水上运输通道的快速建立方法

1. 设立临时中转站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使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惨遭重创, 许多国家和非政府组织都迅速加人了救灾行列。海啸发生后, 印尼的班达亚齐港和米拉务港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运送救援物资的船舶难以靠泊。

由于当地沿海受灾严重, 一时很难找到小船, 不能采用锚地过驳的方式卸货。附近虽然有几家港口仍能继续营运, 但这些港口多为接卸化肥的散货码头, 即使对救援物资开放, 也不适于接卸食品、药品等货物以及用于灾后建设的重型设备。因此在现场参与救援的航运专家建议, 与其等待数日才能靠泊码头, 然后再用十几天来卸货, 不如先将货物转至邦加岛的槟港, 再由驳船运往印尼各地。

2. 设立浮动靠泊设施

早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 英国国防部就发现, 尽管他们拥有大量的滚装船、重型坦克以及其他可滚动的机械, 但当时作为科威特最安全的港口舒艾拜港, 其码头结构并不适于滚装作业, 因此首要问题是如何使大型滚装物资尽快登陆。

英军首先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购买了一艘趸船, 并在27昼夜内制造了引桥、上部栖装设施和由浮箱组成的系泊装置, 在迪拜港安装后向北拖运至舒艾拜港, 选择了一处两侧岸壁呈一定夹角的位置, 将趸船系泊在一边码头上, 趸船上的引桥搭设到另一边的码头上。当一切安装就绪, 滚装船便靠上来, 船舶放下跳板搭在夏船上, 坦克就顺着坡道滚动上岸。

趸船长28m, 宽14m, 附带2个4m×7m的辅助浮箱, 与趸船永久连接。钢制上部结构和路面重达110t, 安装在趸船上面。17m的岸边引桥以铰接方式与趸船相连, 整个浮动靠泊设施使用缆绳系统固定在码头上。

这一靠泊设施不仅可以接卸战斗装甲车和抢修装甲车等最重型军用车辆, 也可以接卸重型设备运输车 (HET) 等长型军用车辆, 以及支努干CH4运输直升机等对道路的坡度要求非常严格、运输难度较大的军用货物。

结语: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对自然界认识与改造力度的加深, 一些自然灾害已能被预测和预防;然而, 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突发伤害事件却不断增多, 只有深入研究应急物流管理问题, 才有可能把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欧忠文, 李科等.甘文旭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 (9) .

[2]屈渭, 汪川.浅议应急保障部队远程机动的组织指挥问题[J].汽车运用.2007 (3) .

篇4: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关键词:铁路运输;职工业务素质;应急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 U2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于铁路运输职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针对于职工的业务素质要求还是针对于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都随着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而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快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铁路运输部门职工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己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 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1.1 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加强对职工的业务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要建立以及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对职工的培训效果。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培训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要提高培训过程中的针对性。首先,管理部门要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加强各种物力的投入,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其次,管理部门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于不同职能的员工应该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如管理层员工和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而且铁路运输员工的年龄跨度较大,在制定培训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员工的年龄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因为比起年纪较大的员工,年纪较小的员工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而且大部分年纪较大的员工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比起年轻的员工,他们所需要接受的岗位培训会比较少。故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1.2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针对与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全员化原则,一个是日常化原则。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该培训是针对全体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职工的,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全体职工的出席。职工的安全素质在发生应急事件中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木桶效应”所得,只要职工中有一名职工大的安全素质低,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就会影响整个团体的安全程度。所以,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定时地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还必须要强制定规定员工前往学习培训,确保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针对于职工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要很好地体现出日常化,也就是说要结合实际,对职工开展日常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只有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定时地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让安全教育培训形成日常化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1.3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

针对于铁路运职工培训评价的方法,管理者依旧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式的方法来对职工进行考评,这样就让员工在接受职业素质培训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无法提高职工的培训效果。因此,铁路运输管理者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方案,结合不同的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例如,在对职工进行安全应急措施培训的时候,可以运用行为评估的方法,通过模拟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来考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除了要加强对职工培训的评价外,管理者也要应该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调查,进行有效的培训反馈,进而帮助培训者更好地完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2 提高职工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分析

2.1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不管是列车在发生故障前还是发生故障后,员工都应该要具备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列车发生事故之前,员工就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相关的检查,避免列车发生安全事故。在列车发生事故后,员工要提高对事故的重视程度,及时地处理事故,只要列车一旦发生事故,无论事故大小的程度,列车相关负责人都要立刻对事故进行处理,不能等到事态变得严重后才进行处理。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以及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例如,一旦发现列车负责人没有立刻对列车发生的事故进行处理,不管事故大小,对列车运行产生的影响大小,都要对列车负责人进行相关的问责,进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应急处置观念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编制规范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处置预案的学习,进而更好地提高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应急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工的工作职责,并且时刻要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职工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借鉴各种应急事件的发生情况来对现有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不断地更正和完善,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实用性。针对于大型的应急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等,铁路运输管理部门领导更要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职工对于应急事件的认识和处置。

2.3 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建设进行优化

针对于应急事件,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应急事件的出现;然而一旦发生应急事件,我们则要立刻采取相关措施,来将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应急事件的发生以及降低应急事件造成的伤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优化应急处置管理网络。针对于不同模块的系统要进行完善,如运输模块、机务模块、电务模块等都要完善其网点布局。为了更好地降低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害,铁路运输管理部门也应该配置好各个部门的相关配置,如现代化的抢修机具、通讯工具等。除此之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完善铁路内外的网络资源共享,确保对外联系,进而更好地确保应急事件发生的求救措施。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应急处置管理网络进行优化管理,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个网点的人员配置,提高配置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配置人员能够处理各种应急事件。

2.4 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为了更好地应对随时发生的应急事件,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就要组织职工定时开展常态化的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预案演练的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演练。首先,针对不同人员所开展的不同应急演练是不同的,如针对基层人员与生产指挥中心人员的应急事件演练是不同的。除了要制定好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以及开展好应急预案演练外,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评价体系,进而更好地对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评,帮助员工更好地发现演练中存在的错误,并且改正,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2.5 对职工开展应急素质以及能力培训

要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就要加强对职工的应急素质以及能力的培训,因此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注重对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目前主要发生的应急事件,然后制定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应对措施,加强对职工关于这些应急事件的处理应对,进而提高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例如,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对职工开展关于事故救援、设备故障抢修、火灾现场、突发性事件等进行心理素质以及能力上的培训。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减缓职工在遇到应急事件时的慌张程度。其次,加强对职工关于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实际处理能力,将应急事件损害降到最低。

总的来说,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职工来说是一件好事,因此铁路运输部门应该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帮助职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水平,促进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俊启.论铁路职工素质是安全管理之本[J].品牌(下半月),2015(06):168-169.

[2] 马振.铁路运输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9):98.

[3] 段安祥.浅谈如何提高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6-7.

篇5: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于2011年9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第10次部务会议通过,2011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9号公布。该《规定》分总则、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监督检查、附则7章47条,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七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

2011年第9号《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已于2011年9月22日经第10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部长 李盛霖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等活动,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交通运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交通运输设施毁损,交通运输中断、阻塞,重大船舶污染及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等,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疏散或者救援人员,提供应急运输保障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第三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协调联动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

体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加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编辑本段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六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并发布国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级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储备应急运力,相关内容纳入国家应急保障体系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并发布地方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建设本辖区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储备应急运力,相关内容纳入地方应急保障体系规划。第七条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社会危害程度以及可能需要提供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监测与预警、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恢复与重建、培训与演练等具体内容。

第九条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急预案涉及其他相关部门职能的,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与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应急预案衔接一致。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公共交通工具、重点港口和场站的经营单位以及储运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交通运输企业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属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情势变化和演练验证,适时修订。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维护、管理和调拨制度,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和运力,配备必要的专用应急指挥交通工具和应急通信装备,并确保应急物资装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第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际需

要,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应急队伍。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队伍。

第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应急队伍应急能力和人员素质建设,加强专业应急队伍与非专业应急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及演练,提高协同应急能力。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与其他应急力量提供单位建立必要的应急合作关系。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辖区内应急装备、应急物资、运力储

备和应急队伍的实时情况及时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备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将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运力储备和应急队伍的实时情况及时报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所有列入应急队伍的交通运输应急人员,其所属单位应当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人员的人身风险。

第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鼓励志愿者参与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机构,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相关意见和支持。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制度,并结合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织开展交通运输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按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制订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工作。

第二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根据本地区、本单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扶持研究开发用于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情况,编列应急资金预算,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安排应急专项经费,保障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应急专项资金和经费主要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及修订、应急培训演练、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日常应急管理、应急宣传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编辑本段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

第二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分析、报告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与各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与交通运输有关的突发事

件信息。

第二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交通运输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同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评估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害,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制定应对方案。对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危险源管理工作。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交通运输企业应当组织开展企业内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危险源辨识、评估工作,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危险源监控与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基础信息数据库,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设施和人员,对突发事件易发区域加强监测。

第二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第二十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应急值班制度,根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实际需要,配备必要值班设施和人员。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宣布进入预警期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

当根据预警级别和可能发生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特点,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相应的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根据需要启动应急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三)按照所属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交通运输企业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四)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加强值班和信息报告;

(五)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发布相关信息,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提出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人员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的运力和装备,检测用于疏运转移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应急通信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七)加强对交通运输枢纽、重点通航建筑物、重点场站、重点港口、码头、重点运输线路及航道的巡查维护;

(八)法律、法规或者所属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的其他应急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以及所属地方人民政府的决定,相应调整或者停止所采取的措施。

编辑本段第四章 应急处置

第三十二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三十三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部署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十四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或者参与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运力

疏散、撤离受困人员,组织搜救突发事件中的遇险人员,组织应急物资运输;

(二)调集人员,物资、设备、工具,对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抢修、抢通或搭建临时性设施;

(三)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控制,设立警示标志;

(四)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五)必要时请求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启动联合机制,开展联合应急行动;

(六)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

(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委托或者授权及相关规定,统一、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和媒体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八)其他有利于控制、减轻和消除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三十五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超出本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处置能力或管辖范围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应急处置需要

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资金、物资、设备设施、应急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地周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支持;

(三)请求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派出现场工作组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

(四)按照建立的应急协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

第三十六条 在需要组织开展大规模人员疏散、物资疏运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令,及时组织运力参与应急运输。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企业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应急设备、设施、队伍的日常管理,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应当接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调度和指挥。

第三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可以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交通运输工具、相关设备和其他物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编辑本段第五章 终止与善后

第三十九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人民政府的决定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

施,并按照有关要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第四十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向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四十一条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影响行业和地区发展的政策规定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恢复重建规划,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恢复重建计划并组织实施,重建受损的交通基础设施,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

第四十二条 因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被征用的交通运输工具、装备和物资在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物资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补偿。

编辑本段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应急组织机构建立情况;

(二)应急预案制订及实施情况;

(三)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五)危险源监测情况;

(六)信息管理、报送、发布及宣传情况;

(七)应急培训及演练情况;

(八)应急专项资金和经费落实情况;

(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情况。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交通运输企业等单位应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影响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有效进行的,由其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或追究相应责任。

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活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篇6:运输应急管理制度

县交通运输局2018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8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及市县政府安委会和市交通运输局关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我县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管理水平,夯实应急工作基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我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2018年应急管理方面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8应急管理主要工作情况

(一)明确组织领导,形成应急管理长效机制。

我局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保障了全局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畅通信息渠道。在全局各股室、单位,客货运输企业、施工企业等组建了应急信息员队伍,形成了完整的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确保应急信息及时报送,迅速反应。三是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股室、单位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修订完善预案,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补充完善了《**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应急预案的通知》,对交通运输系统内突发公路交通、水上交通等公共事件如何应对、处置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升了系统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重大交通事故和严重交通堵塞发生。制定了《**县交通运输局2018年防汛抢险工作预案》,为做好全县交通运输系统汛期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为道路运输安全和公路设施安全畅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应急值班,确保通信联络畅通。

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保障能够及时掌握、准确处理应急事件,进一步明确了值班责任。一是是明确处理程序。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应急值守事务接受、处置、反馈等处理程序。同时,连同部分县直部门应急值班联系方式,在局值班室上墙公示,确保值班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化。二是严格督查考核。对应急值班工作实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并将相关情况在全局进行反馈。对值班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由带班领导向局党组做出书面检查,确保了值守工作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四)落实应急队伍物资,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组建应急队伍。组建了60人的应急救援突击队,组成了30辆货车、20部客车的道路运输应急车队,同时储备了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吊车等应急抢险特种车辆,落实了铁锨、应急灯、棉衣棉被、雨衣雨鞋等应急物资。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应急领导小组下设一室四组,即:应急抢险办公室、干线公路养护组、地方道路养护组、道路运输组、后勤保障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立即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抢险救灾、运输保障、恢复公路交通等紧急事项任务。

(五)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6月,我局组织开展了防汛抢险应急综合演练,此次演练模拟气象台发布当每小时降雨量达到100mm以上或日降雨量达到1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或接到上级红色预警时和接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通知,进入Ⅰ级紧急防汛期,导致山体出现滑坡、塌方事故,造成道路交通中断,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分危急,防汛抢险应急队接到防汛抢险应急指挥部命令后,快速集结,到达指定地点,在重要路口设置锥形标、绕行标志,对险情路段实施交通管制;技术专家组、应急抢险组、后勤保障组通力协作,迅速调度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清通塌方、抢通道路,经过抢险应急队近1个小时的紧张抢险,受损道路被抢通。此次演练共出动抢险人员100余人,抢险指挥车一辆,装载机6台、挖掘机5台、推土机1台、压路机3台、运输车3台、发电机2台。通过本次演练,加强了交通系统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积累了应对突发事故的经验,为今后快速、有效地处置汛期突发事件,确保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加强源头防范,提高风险排查力度。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积极组织力量集中做好应急隐患排查工作,促进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每季度对交通运输各行业领域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七)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应急良好氛围。

一是将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列入全局培训计划,通过观看应急教育片、干部上讲台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应急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县内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方面培训,普及应急知识和基本常识,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二是通过在车站悬挂横幅,出租车、公交车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应急工作,时刻保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二、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全县应急工作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类应急物资和救援设备购置时间长,部分已需进行填充或更换。二是近年来,全局应急值守等各项工作相对比较完备,未发生突发事项,应急处置的紧迫感、防范意识等有所松懈。三是应急演练的覆盖面还不够全面,演练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等。

三、2018年应急管理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切实抓好信息报告和应急值守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应急事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按有关程序迅速上报。

(二)进一步抓好隐患排查工作。积极组织力量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局重点部位、客货运输企业、危险品企业等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加大应急演练力度。积极拓宽应急演练范围和参与面,使全系统保持应急工作的警惕性,做到突发应急时间发生后,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发展、实施紧急救援。

(四)进一步丰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对应急物资及时进行填充和更新,建立物资储备台账,确保应急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上一篇:高考考前动员大会演讲稿下一篇:公司员工风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