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勇气与经验的素材

2024-08-21

关于勇气与经验的素材(共10篇)

篇1:关于勇气与经验的素材

在鸭山的左近有一个湖——野鸭湖,那是鸭山之巅融化的雪水汇集而成的。几个世纪以来,每年的夏日,成千上万的野鸭飞跃两千里的群山、平原,从遥远的北极飞来此地度夏繁殖。那群鸭飞舞的景观令人震撼,让人感叹不尽。

鸭山山系横跨大陆,直接入海。数万年来,水栖生物的进化和自然选择,使这里生物多样性繁多。鸭鹰就是这里的一种猛禽鸟类,鸭山真正的王者。它具有鹰的敏锐和凶悍,更有隼的迅捷和威猛。每年都会有无数的野鸭葬身鸭鹰之腹。这是自然的力量,也是自然的选择。

在数万只庞大的鸭群里,谁会是被鸭鹰选择的那只呢?群鸭有自己的投票权,这个投票权就是健康和力量。唯一不受这投票权约束的是鸭妈妈们,它们为了幼小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与鸭鹰搏斗,于是在野鸭湖广大的水面上,会出现极其惨烈的现象,一只只受伤的野鸭近乎发狂的攻击鸭鹰,直到鸭鹰自己飞走或者野鸭死亡。那些漂浮的鸭羽,色彩斑斓的散浮在湖面上,就像一幅悲剧色调的画。

鸭妈妈们对于鸭鹰是有经验的,她们的经验来自于死亡的恐惧,她们的搏斗勇气却源自于母爱。每当看到单身鸭妈妈们独自面对强大于己的鸭鹰,伟大母爱战胜了死亡恐惧,你就不得不赞赏爱的力量和勇气的可贵。受伤后的鸭妈妈已经不能飞翔,她们只能游荡在浅滩和苇丛中,养育自己的孩子。此时,她们的羽毛已经蜕化成单一的褐色,为了生存她们进化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可是鸭妈妈们却已经没有了迁徙的能力,当鸭山进入寒冬,小野鸭长大飞走后,受伤的鸭妈妈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在生命的繁衍和进化中,生存来自于经验。经验可以给野鸭以勇气,这勇气让野鸭群飞越千里,历经无数的坎坷,而最终回到传统生殖繁育的故乡——鸭山。而有些勇气,是不能用经验来激发的,有些勇气源自于爱,源自于信念,源自于对真理的追求。经验得来的勇气,更近似一种为了生存而生存。这些经验可以保证活着,却无法保证野鸭或者野鸭的孩子能够生活的安全和幸福。而为了安全和幸福的生活,往往与勇气相伴生的就是牺牲。野鸭群的生息和繁衍靠经验,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安全的勇气。野鸭群的壮大和幸福却需要鸭妈妈们源自于爱的勇气,这勇气使鸭群能够得以延续和壮大。

篇2:关于勇气与经验的素材

我家通常总养有5、6条狗,是放牧的重要帮手,尤其是夜里。

有一条名叫“杰里格”(蒙语的意思是“勇气”)的狗,在家里的几条狗中享有特殊的待遇。总是在蒙古包中单独进食。如果让它与其他狗一起争食,早饿死了。

通常,狗是不让进蒙古包的。有的狗,从未进过蒙古包。“勇气”,不仅吃饭在包中,也经常趴在包中。

家中的狗会互相争斗。各家的狗也会时而遭遇,更可能发生恶斗。所有这些场合,“勇气”都表现得毫无勇气,十分窝囊。

这只狗是我的哥哥跑了上百里路从别的公社的牧民那里抱来的崽。我看者它长大。我知道它祖上若干代前有德国血统,也知道哥哥对它格外宠爱是有理由的。但长时间中是将信将疑。 后来,终于在围猎中明白了它为什么受到优待。我亲眼目睹了“勇气”的真正勇气。

每年围猎,常常是十几条狗围着一只狼,最后让狼跑掉了。这次,又是许多狗围住一只已经被连续追击疲惫不堪的狼。这只狼很大,“勇气”一口咬住狼的咽喉。只见狼通过甩头,象大人抡小孩一样把“勇气”抡得团团转。但是,“勇气”死死咬住狼的咽喉不放。哥哥下马冲上去,用巨大粗重的马鞭向狼的天灵盖狠狠一下,狼摔倒了。

在草原上,几乎所有的狗都有无数次的与狼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是。100条中有95条狗一生都没有真正下嘴咬过狼。其中,许多都是与自己同类撕斗中的英雄好汉。

篇3:关于教育中的实证与经验研究

一、究竟如何理解实证研究

在西方学术界,真正标榜自己所从事的是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的学者很少。 为何如此,这要从实证研究的源头实证主义(positivism)谈起。实证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孔德, 在19 世纪自然科学已经成为知识和文化领域主宰的氛围下,孔德提出了人类的智力与精神进入他所谓超越传统神学、形而上的实证阶段。 严格而言,孔德的实证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知识的哲学主张,而不是方法。 他认为对社会研究只有追随自然科学的规范与路径,以对人类感官可感受的现象观察为出发点,才能获得确定性、具有预见性的知识。继孔德之后,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立场,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一系列主张:所有合法的知识都源于经验,科学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辨别知识是否有意义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经验意义上的可证实性。但凡不能通过经验证实的如终极的精神和价值,统统都被视为形而上学而应该予以拒斥。

无论是孔德的实证主义还是逻辑实证主义,从立场角度而言,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排斥传统形而上层面的思辨研究,而逻辑实证主义则不独于此,在强调基于经验事实、把一切知识都还原为统一的物理科学的同时,也把社会科学研究中始终无法撇除的价值乃至价值事实逐出了合法性知识范畴,如此激进主张难免遭人诟病。由是,在现实之中,西方极少有人甘愿冒领这个多少有些极端的标签,把自己的研究归为“实证”, 而更趋向于认同一种 “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说法。 当然,即使有人愿意认领,要做到也委实不易。 因为如果循名责实,在社会科学领域恐怕除了少数如行为主义研究以外,几乎大多研究都难以符合这种近乎苛刻的条件与要求。

也许是由于中西语境差异,我国学术界称自己为经验研究者少之又少,这大概就与质性研究者不愿用“定性”说法的情形相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误解为工作总结性质的浅表研究。 故而,我们学术界中素常意义上所言的实证,其实大都不严格,甚至其规范程度未必能及西方的经验研究。那么究竟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所有研究都起于经验,所不同之处在于对研究的预期和对经验的理解存在差异。严格的实证研究所推崇的是自然科学研究路向,它强调主体与客体间严格的二分,即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对象化关系,通过基于远距离观察(即价值与情感无涉的旁观者),以综合归纳的方式寻求共性特征,即现象意义上的共相或“是”。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理论假设,并演绎推断出不同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以外在客观的经验事实来验证假设,进而揭示共相背后的机理也就是回答“何以为是”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通则即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结论一样,它具有确定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研究过程与结论具有脱域性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因而结论不仅不受情境的限制,而且也与研究者的立场、情感和价值偏好无关。

二、关于经验研究一解

由此,不难发现,实证研究其实是一种非常苛刻的研究取向,它更多代表一种理想化的研究范式诉求和立场主张。 而在现实之中,鉴于研究者本身以及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如同以物理学或生物学来研究社会的方式注定是臆想。即使存在某些共识性结论,它充其量也就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具有图像论一一对应的确定性。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秉持实证立场的人们也往往尽量回避实证说法,而给予更为弹性的提法———经验研究。 因此,经验研究实际上与实证研究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存在一种包容关系,即实证研究其实只是经验研究谱系中的一种极端取向。

经验研究的对立面是纯粹思辨, 与实证研究一样,它主张研究始于经验,但是,在此所谓的经验未必一定是外在的可观察到的事件和事实。 在我看来,诸如人们的主观感受、直觉、个体阅历、集体历史与文化体验、直接与间接经验等等,都不妨可以纳入经验的范畴。 进而言之,经验研究的观察方式可以是远距离的也可以是参与式的观察;它可以是带有因果推断的解释取向,也可以是带有意义理解的诠释取向;研究素材可以是带有客观化、可测量的数据,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文本和符号; 它可以是量化也可以是质性的,甚至二者兼顾;经验研究未必苛求于推断性结论的结论证实,它可能是解释性研究,但也可以是探索性、描述性和诠释性的研究。

相较于排斥性的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可能也追求自然科学研究所推崇的理论简洁和精致、有指向通则的偏好,但也不拒绝基于各种各类外在与内在经验解读所形成的片段性认识,甚至它可不以建构理论或提供理论解释为目的。譬如现实中大量被误作实证研究的量化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分析,就是典型的经验研究,这种看似无理论深度和品味的研究,其实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因为正是通过这种基于经验证据的归纳并形成的特征描述,我们才能够至少在现象意义上知其所是,从而生成理论问题,为何以为是的机制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实中,众多非理论取向的经验研究往往是严格实证研究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是严格实证研究问题与理论生成之源。

除此之外,诸如带有诠释取向的民族志、口述史和叙事研究,偏重于编码、归纳和理论抽样的扎根理论研究,注重现实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关注效果比对的实验、准实验研究与循证研究,如此等等,也大致上可以把它们纳入广义上的经验研究范畴。后文将对此做进一步展开论述。

三、关于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理解所存在的误区

鉴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人、事)的特殊性,以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来苛责和规范社会科学研究不过是一种奢望。 但是,无论在哪些领域,寻求确定性、稳定性与秩序性,以此来驾驭和控制周遭世界与环境变幻莫测的变化,这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偏好。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如上,我并不认可现实中存在一种理想意义的实证研究, 故基于名实相副的原则,姑且称之为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便多少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堂吉诃德式骑士精神。 在此,尝试对该取向研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略加以辨析。

第一,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并不排斥理论思辨,相反,它是做好研究所必备的素养。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旨在通过经验证实的路径揭示现象背后的因果关联机制。 这种因果关联并非源自人的直观经验观察,而是研究者合乎理性与逻辑的主观推断。故而,所有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的理论假设(变量关系)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概念抽象化到具体可操作化的演绎过程。由于研究起始的理论在先和过程中的理论渗透,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不得不求助于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学。 即使排斥它形而上的成分,但至少需要以之作为分析的工具。

第二,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的“中立”与“客观”,大多时候不过是一种迷思。 通常而言,实证取向经验研究始于问题,求证过程来自观察,但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观察过程却往往与个人的价值、信念、信仰与立场判断存在关联。 即使在研究过程中,例如测量工具的设计也往往难逃价值污染。 调查过程中问项如何表述,采用负面还是正面语义,应答者对题项的理解与当下心境与心态,都难免影响结论的客观性。

第三,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未必一定是定量研究。 可测量是实证取向的偏好所在,但这不意味着但凡定量就是实证,各种定量的描述性研究、趋势分析以及目前所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所关注的多为对现象的特征描述以及不同类项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因果关联的理论解释;同样,实证取向也未必一定就是定量研究,基于田野观察与实验设计,以定性证据对有关现象内因展开推理并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解释,我们也可以将其归为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

第四,目前广为盛行的循证研究,也未必是实证取向的研究。 循证的确关注经验证据,但是这里的证据更倾向于验证干预的效果而不是对内在机理的求证。 如传统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异研究, 它所关注的是干预手段不同所带来的效果检验,以干预是否有效与有用为目的,与实证取向的理论偏好迥然不同。前者意味着同样的效果可以通过不同手段来实现,这就如用筷子还是叉子用餐,而后者则执着于各种表象背后的统一归因。 现实之中,很多自称为实证性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如果没有关联到内在机理与机制的探究,是循证而非实证取向的研究。 但是,循证有益于实证取向的研究,可以为后者的内在机理探究提供索引与启发。

第五,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与诠释取向的质性研究并非存在对立关系。 传统上,实证与质性取向间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分歧,譬如,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客观实在? 这种实在是结构化的还是建构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指向还是为了达致意义的理解? 在经过长期的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状态之后,如今人们逐渐超越了本体意义上的歧见,越来越趋向于认同在方法意义上各有取舍的共融。实证取向不再回避其所关注的事实本身的人为建构性,它在强调对人的外显行为以及集体事件观察的同时,也赋予其关于人的动机、意图、情感和价值乃至生命意义的理解,因此,诠释自然也是实证取向无可回避的选择;同样,质性研究虽青睐特定情境中一切都可视为“文本”的深描和意义解读,无心外在效度,但它也未必排斥实证工具如定量方法的使用,譬如在内容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中对编码的统计分析和处理。甚而至于,它也不局限于研究的外在效度,而接纳不同情境差异中的研究结论的“家族相似性”。总之,至少在方法取向上,诠释也罢解释也好,并非水与火的关系,而是存在互补、互证甚至融合的可能性。如果非要执迷于一种本体论上的立场对峙,各自持守一端,则要么落入决定论的误区,要么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四、倡导多种方法混合与共融的经验研究

为与传统的思辨和经验研究(即有关工作总结与体会性研究)划清界限,也是为了与西方研究话语以及范式接轨,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方法以及方法论热持续升温,方法似乎已经成为提升研究水平的不二法门。因为历来缺乏实证与量化传统,上世纪90 年代后我们在根本不同轨的时段,却将错就错地搭上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质性与量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末班车。 于是,在量化研究不过还是一个稻草人的语境中, 质性研究在我国也一度成为告别传统的显学。 进入20 世纪之后,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式微、带有实用取向的循证研究开始抬头,尤其大数据分析风行的环境中,我们方才发现,西方学术界中始终占据主流的实证取向(特别是量化取向)经验研究历来就是我们的短板。 由是,倡导教育的实证研究又成为一种风尚。不同取向不同风尚纷纷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意无意之中难免相互贬抑,都希望表演独角戏。 针对这种乱局与倾向,结合上述分析,在此尝试提出如下认识。

首先,倡导教育研究要面向现实与实践,开展广义上的经验研究。 如此,我们不会再纠结于严格实证与非实证、定量与定性、宏大叙述与日常生活叙事、共时性与历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各种取向间的内在紧张,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赋予各种“证据”及其内涵理解以合法性,认清不同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其次,教育研究需要重视方法,但是,方法与逻辑一样是作为研究者的素养,而不是探究未知的万能钥匙。 寄望于以方法及其规范,对日常教育现象甚至其中的一个片段的揭示或解读达到芝麻开门之功效,其实是方法(工具)至上主义的妄念。 须知:在方法与问题之间,永远是问题为王。而问题的生成、分解以及假设形成和演绎推断过程,却需要研究者具备必要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素养。 故而,以采用何种方法、取用和挖掘哪些素材,如何去审慎地求证,求证结果是否因为方法偏颇而存在局限性,这更多取决于研究者对现实的洞察力、问题意识与理论准备,方法本身不是做好研究的独门秘笈。

第三,方法有如十八般兵器,但拥有兵器却未必代表能够掌握十八般武艺。研究过程中究竟是采用定量还是定性,使用什么工具,取用什么材料作为证据,是各种数据、影像、田野观察记录、口述记录还是历史档案等等,这都取决于研究者基于研究问题和情境的心领神会,以及对不同方法的灵活取用。因此,围绕问题的研究并非是一种方法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方法的混合与共融。

第四,研究需要逻辑但更讲求证据,即在逻辑与事实之间,永远是事实为王。 然而,如何理解事实? 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现象与观察的事实, 其客观表象背后的内在机理却往往带有主观性。在教育研究中,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客观的,但它往往源于不同的主观意图与动机。 比如,辍学是两位学生共同的外在客观事实,但是,一个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一位却可能是因为班级中师生或同学关系。因此,研究如果不深入到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缺乏诠释的客观解释却极有可能与真实归因南辕北辙。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人及人的境遇的研究,抛开人所共同置身的场景及其历史与文化,研究者是否具备一种现实、本土和价值的关怀姑且不议,其所谓的客观结论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理论解释是否有深度,都很值得商榷。

总之,在如今一个越来越讲求方法特别是关注实证取向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方法本身不应是置于人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之上的樊篱与窠臼,而恰恰是被人们富有智慧与想象力掌控的策略与艺术。 执着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范式和立场之争,拘泥于刻板程序与规范工具主义取向,排斥各种方法间的互补性,并不会使得研究成果更可靠,更遑论它本应具有的生动、品味和厚重。这正如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所言:“一流的社会分析学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尽力发挥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想象力非常关键,不受方法与技巧的制约……,对一流的社会学家来说,方法与理论都不是独立的王国,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诚哉斯言!

摘要:带有自然科学化倾向的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概念,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并不广泛,反倒是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概念因为其变通、开放与包容性而更为流行。即使是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我们对其日常理解也存在众多误区。鉴于教育研究问题以及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更倡导方法多元、混合与共融的经验研究。

篇4:关于勇气与经验的素材

[课堂缘起]

这天,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发了一些往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取得一些“真经”。看完之后,学生发表的意见竟出乎我意料的一致:“这些作文中运用的材料我都知道,但是让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算想到了也不知怎么用。”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干脆就挑了几篇进行讨论研究。在阅读了《赤兔之死》、《刺秦》、《宝钗的哭诉》等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如下:这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并非凭空臆造,它们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课文,来源于一些经典名著,或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只是它们早已散落在记忆的角角落落,被我们暂时地遗忘或尘封,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火星,让记忆之火重燃,让尘封的历史片断重现眼前。

[课堂设计]

为了寻找点燃灵感的火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以话题为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搜索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每人至少讲一句。

2以上一个步骤为基础,在所搜索到的素材中进行纵深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对材料进行归纳与挑选。

3进行片断再训练并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要求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扬长避短,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训练一] 搜索经典中的“思念”——

学生:思念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破旧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学生:思念是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无声的叹悔。

学生:思念是女词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沉吟。

学生:思念就在东坡先生幽梦还乡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

学生:思念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悲哀。

学生:思念带着摩诘先生每逢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

[课堂训练二] 搜索经典中的“感动”——

学生:感动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

学生:感动是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

学生:感动是虞姬挥剑热血洒的坚毅,是孟姜女恸哭长城倒的震撼。

学生:感动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与信念。

学生:感动是杜子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遥想与牵念。

[教师小结]

果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一个话题打开了记忆大门的重锁,思想驰骋在“经典”广袤的土地上,令同学们浮想联翩,灵机闪现。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围绕以上这两个小话题,我们都联想起了把一些经典著作、诗歌及历史史实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却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将它们组合,也不过是单纯的堆积材料而已。我们可否先勒住思想奔跑的缰绳,好好地驻足留意一番,对我们所搜索出来的经典碎片做一些理性的、纵深的分析呢?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到,我们所想的必须是别人没想到的,或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我们要做富有个性的自己。

随之,一个新的话题抛了出来——经典中的“火”。

[课堂训练三] 纵深分析经典中的“火”——

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人民几百年的精神财富,目的是为了雄霸中原,专制独断于天下,这是一把自私、愚昧、偏隘之火。

项羽打败秦军后,又以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以为自己是彻底毁灭了敌人的根基,哪知阿房宫本无罪,它是千万名能工巧匠几十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把火亦属愚昧、鲁莽、无知之火。

学生:邱少云大火焚身,苦不堪言,惟将嘴唇咬破,惟将十指深扎土中,依旧稳如磐石。你是否可以想像,大火由衣服烧到皮肤,由皮肤烧到原本鲜活跳动的经脉、血肉,直至烧到骨髓,这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这样的苦痛非钢铁般的意志不能坚持,非群山般厚重的信念不能支撑,非海洋般深邃的灵魂不能承载,非天空般高远的品格不能抒写!

学生:林冲风雪中于山神庙中求一线生机,逆来顺受,忍辱偷生,哪知仇家斩草还要连根拔,一把火一直追烧到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但天不遂恶人愿,林冲不但没被烧死,相反的,这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潜在的愤怒的火苗、复仇的火苗、反抗的火苗。正是这把火重塑了林冲的性格,也正是这把火将他带到了梁山水泊,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传奇。

[课堂总结]

一、运用联想延展阅读面的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将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既为写作文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素材,又展示了我们宽广的阅读面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正是考场作文受到青睐的有力保证之一。

二、运用辩证法展示对素材理解的深度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适当地运用一些辩证法于文章当中,可以展现作者对素材理解的深度,从而展示出你思想的独特之处。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挖掘文章深度的极好工具。

三、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写出特色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张扬个性,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经典中的人物翻案辩说,或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他人的认识与看法,或联系实际,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鲜明的观点与爱憎都融入其中,写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文来。

目前,考查考生阅读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考查文章内容的思辩性与灵动性已成为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也是评判一篇考场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如果我们的素材肤浅而单薄,那么请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经典著作吧,因为,精彩源于经典!

[教学感悟]

一、注重作文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试图以多样化的话题为引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读过的经典名著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与联想、分析与归纳,去开启他们厚重的写作思维的大门。

1建立发散性思维与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话题的启发下,回忆联想之机开始运作,或沿着时间、跨越空间,回溯历史的天空与大地,或寻求逻辑、探索心理,追求不同素材、不同人物身上的异同点,真可谓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维的火花向着四面八方喷洒.照亮了一方夜空。

2建立不懈探索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为了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最终的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专门针对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进行了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对有关素材进行客观、理性、纵深的分析,从而使文章充满思辩的色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高考作文创新性的一种体现,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独到的思考则是文章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节课要求学生扣紧话题,抓住一个最能体现自己非凡见解的突破口,深入挖掘,“推演”出新的思想闪光点,然后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反馈,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

经典著作中的内容或史实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强的故事性及可读性,从这些经典中搜集素材并加以运用,无疑为平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文色彩与历史的厚重感,并使其文章富有灵性与新意。同时,他们逐渐会对这些经典产生兴趣,会去阅读,去留意,去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自己的知识面宽了,写的文章也像样了,如此再去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情感表述的习惯。一味地注重理论的灌输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思维,指出方法,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发现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历程

篇5:经验与勇气的作文

不要被以往的经验所困,也许我说到这儿,很多人就开始反对,会认为我是傻子,说我错了。不,我没有错。现在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在经验的约束之中,不懂什么叫创新。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为了用四张扑克牌搭一个小纸房试了无数次,一般的人肯定第一次不成功就不会再试第二次,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成功,因为他不会被经验所困,不会被经验所折服,他知道试一千次必然有一次会成功,所以当别人以为他不行的时候,都瞧不起他的时候,他成功了。经验是导致人们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一组研究人员到一个鲨鱼非常多的地方抓了一个小鲨鱼,这个小鲨鱼抓来之后一直吃的是鲜美的鱼,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研究人员在它的旁边放了一块玻璃,然后把几条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鲨鱼看见鱼,就迫不及待的上前去吃,结果撞到玻璃上了,小鲨鱼又试了几次,还是这样,就再也不敢去吃鱼了,研究人员把玻璃取掉了,小鲨鱼只能望着鱼在自己身边游来游去却不敢去吃,小鲨鱼就是有了前面的教训,所以就再也不敢去吃鱼了,假如小鲨鱼不被经验所困,它还至于吃不到鱼吗?

现在的人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家长老是给孩子说他们都是过来人,什么都要听他们的,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会逼疯多少孩子,这些家长们全都活在古代,他们听古人的,再让孩子听他们的,完全没有一点创新意识,说到这儿有些家长会骂道:“我说了这些话,肯定我会创新,都问我怎么没有做到。”其实我的家长也是‘古代人’,他们每次都把我即将要创新的心压了下去。难道我不想吗?我也想。可是我说了这么多有谁会听呢,没有人支持我,都认为我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在你们的思想里,我所说的创新,只是让孩子们玩,你们错了,那不是玩,那只是一个过程,难道你们没听过玩出来的科学家吗?就比如说爱因斯坦小的时候门门功课都不及格,天天在跟他的朋友们玩,他后来就是在玩中发现一些奥秘,从此爱上了物理,提出了相对论,如果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不足以证明我说的这些话是正确的,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蕴藏着无限的潜力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如此,你们当然也不例外,多尝试以下,就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21世纪的爱因斯坦。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这些规矩都是根据经验设下的,我们难道真的是经验的奴隶、仆人吗?不,我们都要站起来,打败经验,战胜经验。

篇6:经验与勇气的总结提升

2013年6月5日组织去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十米高空、信任背摔、卓越圈、毕业墙。在十多米的高空中我们相互加油相互打气相互传授经验,一个个在队友的鼓励下战胜自己,战胜对手完成一个个不可能,站在那么高的高空中如果没有队友的加油打气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完成的。

没有一个项目是我们之前体验过的,我们所有的队友也都是之前不认识的,但是在今天我们把组成了一个团队一起挑战每一个不可能,我们都敢把自己的安全交给我们的队友,我们一起分享我们体验后的感受!

其实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卓越圈的时候,我们队中因为一些人的失误让我们单薄的队长做了进一百个俯卧撑!他有很多次都是已经跪到了地上可还是在坚持,直到最后我们所有的队员一起配他做,那时的场面很感动也很心酸,但是他并没有责怪我们什么反而是对我们的鼓励。

最后我们有一次挑战了极限为他也为我们自己!在后来的分享中教练告诉我们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得找对方法!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

晚上公司老总对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核心观的培训。当然我们帅气的老总也讲了很多故事,因为他是一个擅长讲故事而且有很多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含义的。其实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就是:大道理每个人都会,但做到的是高手!确实如此啊!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大堆道理来可是有几个人做到了呢?还有很多都引我们深思。所以这次拓展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

篇7:经验与勇气作文

有为哲学家这样说过:“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要付出勇气的,也是最可贵的。”人的一生就像庄稼的一生,并不是每天都风调雨顺,我们总会经历晴天霹雳,或是风雨交加,各种各样的灾难总会接踵而来,让我们防不胜防,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去承受,去挑战!

人类总在不断完善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了摆脱地心引力,人类不断向天空冲击,为了了解海洋,人类不断向深海进发。为了挑战,无数人受伤或是失去生命,但这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这种勇气是永生的,是深入骨髓的,人类正是因为这勇气才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但是单有勇气是不行的,有勇无谋是莽夫。所以说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吃一见,长一智”,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使人在真正的进入社会后少走弯路。这又让我想到现在不少招聘单位总是强调被招聘者要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却不去想,年轻人哪来那么多经验?同时,许多单位在实际用人中,又常常是对于年龄一过四五十的人就不再重用,却不去想,这些人正是经验丰富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时候,勇气和经验少有并行,所以说选经验还是选勇气,似乎真的很难。诚然经验和勇气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但有时他们也确实不太可靠。一头驴过河,第一次它驮的是盐,不小心摔倒了,盐溶化,驴背上轻了,第二次过河,驴驮的是棉花,它故伎重演,棉花吸了水,驴再也没有站了起来。年轻勇敢不可靠当属项羽,他28岁做统帅,那时刘邦48岁,鸿门时,项羽最终败在自己太“勇敢”。

篇8:关于急诊科质量管理的经验与探讨

1 急诊急救的特殊性

1.1 急诊业务范围广泛, 医师不可能对各系统疾病都深入了解;急诊

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年轻医师多;急诊患者流动性大, 且往往病情急重、变化快, 医师很难在极短时间利用有限检查手段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同时,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 患者的文化层次差距很大。急诊医疗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 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至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 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导致急诊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增加。

1.2 诊治过程风险性高

医生诊治患者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 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 不同于有三级医生查房观察病情充分, 因此, 易造成诊断不全面, 甚至出现漏诊及误诊的现象, 风险随之增加。急诊病人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危急、抢救几率大, 护理操作频繁, 工作预见性难。而护士的急救技能又是具有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 具有高风险性并承担着较大的法律责任。

1.3 医疗纠纷易发.当前患者看病难, 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 医患关

系较为紧张, 而急诊就诊时间短, 患者及家属情绪紧张激动, 极易发生投诉和纠纷, 甚至是医疗事故。

1.4. 急诊医生流动性大, 不宜管理, 各专科医生出急诊不能长期固

定, 对门急诊工作不重视, 易出现迟到、早退、急诊病历简单潦草的现象。

2 急诊质量管理的重点.

2.1 加强急诊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 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 医师梯队结构合理。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 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全部固定, 其中医生18名, 护士27名, 主任医师4名, 副主任医师10名, 主治医师4名。医务人员的固定, 有利于科室的管理。

2.2.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

急诊科重点应优化如下流程: (1) 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 (2) 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 (3) 危重患者抢救流程, 保证"绿色通道"畅通, 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 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4) 危重患者转运流程, 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 (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 , 转运接收单位沟通, 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 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3 措施与体会

3.1 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把急诊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急诊工作的特点, 决定了其在医院服务上的重要性, 每个医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力的挑战, 加强急诊工作在巩固和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也是医院加快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趋势, 同时, 提高医护人员、尤其是领导对急诊工作的重视, 使其真正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 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 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 要求急诊医务人员, 加强学习, 切实认清形势, 纠正医患错位, 强化服务意识[2]。使急救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 并做到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随时为急救病人提供方便。

3.2 建立健全急诊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完善和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完善而严谨的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病情交代制度和病历书写制度。首先, 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接诊医生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 对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人, 要始终负责直到明确诊断;需专科治疗、住院或转院的病人, 首诊医生应合理、稳妥地转交给其他医生;其次, 要严格执行急诊交接班制度, 严禁迟到、早退甚至脱岗现象发生;严格执行急诊会诊制度, 及时请上级医生或专科医生会诊, 并详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

3.3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坚持从提高人员的素质入手, 以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等多形式多途径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3], 巩固了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诊疗水平和紧急救护能力, 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 (1) 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内容是急诊急救的常用技术操作和各种抢救流程; (2) 学习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3) 聘请院外专家来院讲座; (4) 组织医务人员到其他医院交流学习; (5) 参加各种国内、国际急诊急救学术交流会。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应急能力, 确保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 使医护人员在配合抢救中变被动为主动, 保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4 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的学习, 落实好患

者知情授权书签署制度。急诊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多, 医护人员紧张忙乱, 家属焦急, 情绪激动, 医护人员来不及与病人或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短时间内不能满足病人的所有需求, 导致矛盾或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针对病人心理特点, 以关心、细心、耐心的态度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掌握技巧,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4]。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及时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费用等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说明, 并及时填写知情同意书。

总之, 通过加强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有效地控制了不良因素的发生, 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优质、安全。

参考文献

[1]于学忠, 郭树彬.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128-130.

[2]杨云芳, 王一, 高玉培.急诊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与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9) :860-861.

[3]李奇林, 熊俊.如何培养专科医师急救能力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 (5) :457-458.

篇9: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扬用自己的勇气打破了沉默,然而之前她也曾犹豫过,因为要指证日本人的战争罪行,就要把自己的惨痛经历公布于众,这也意味着会打破原本的平静生活。已定居澳大利亚多年的她只是一名普通人,在当地学校任教很长时间,深受学生尊敬,除了已故的丈夫外,连两个女儿都不知道这段悲惨的遭遇。她不知道家人会不会接受这个事实,世人会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她。最终,正义战胜了情感,扬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在了日记本上交给两个女儿,并告知她们自己要去东京作证。扬是幸运的,她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

“宽恕比复仇更需要勇气。”扬就是这样一位具备十足勇气的人。在1992年第一次作证时,一开始扬就向所有日本人民声明:我并不是带着愤怒和仇恨来这里作证的,而是带着宽恕的态度来的。扬认为,这种态度才是触动日本人民内心的正确方式。扬没有忘记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罪行,但是一味的仇恨只会加深与日本人民之间的隔阂。她没有要求血债血偿,而是要日本军国主义者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同时,扬没有把日本侵略者和普通的日本民众等同起来。她至今也没有忘记在“七海屋”(慰安所)帮助她免受日本军官蹂躏的善良日本人——洋次,虽然这种帮助只持续了短短的几晚。

扬是充满勇气的“斗士”。很多慰安妇的痛苦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而是继续无情地影响地着她们后来的人生。很多女性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身体残疾,无法生育;世俗的偏见更是迫使许多受害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因被日本人玷污而变得肮脏,早已失去了享受婚姻生活的资格。扬在叙述中,使用的是“原‘慰安妇’”,因为她认为这个称呼不应该伴随她们一生。扬清楚地认识到,强奸决不能再被视为战争的必然产物。因此,她作为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受害者,奔走于日本、美国、欧洲等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日本战争罪行,为维护战争中受害妇女的权益呐喊。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仍在极力否认对“慰安妇”犯下的罪行,《沉默50年》一书就是最有力的回应和声讨。

篇10:经验与勇气作文

一个商人有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上面却又一些瑕疵。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很多有名的工匠都不愿尝试,因为他们的丰富经验告诉他们切割这块宝石失败率极大,于是他们都放弃尝试。直至一位年轻工匠勇敢地站了出来,完美地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商人非常感谢他,他的师傅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是的,有时面对困难,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经验,更需要抛却顾虑的勇气。

人生亦是如此,当我们面对千千万万次困难后,就能总结出生活的经验,然而光有这些经验是不够的,你也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人生有100步,有1步是阴暗的,那么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就会有99步光明在等着你。所以,我觉得经验与勇气应该同在,你才可能会成功。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动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唯独只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很不满意的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爱因斯坦说:“有的。”它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得……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得。虽然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如果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没有勇气,就不会用行动证明他的努力;如果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没有经验,就不会这第一次第二次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板凳。

小溪不会因为路途艰难而不去大海;历险家不会因为辛苦而不去探险;爬山者不会因为山路滑而不去山顶;航海家不会因为惊涛骇浪而不前进……

就拿前段时间徒手攀爬张家界“百龙天梯”的马今来说,他不会因为危险而赴约,他勇于挑战,经过两次的试爬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如果想要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就要牢记:经验是捷径,勇气是翅膀。

上一篇:教育就是唤醒答案下一篇: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呼秀珍先进事迹报告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