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2024-08-03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以禄劝县为样本

提纲 摘要 关键词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五)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以禄劝县为样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农村中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小变大”“大变闹”“民变刑”的状况,在这样状况下,农村治安治理也因此变得愈加复杂,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犯罪,铲除了一批乡霸、村霸,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但是,从当前刑事犯罪情况看,涉农犯罪、农村人员犯罪仍呈高发态势。笔者通过对禄劝县近年来农村基层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进行调研、分析,查找了存在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索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安;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北部,距昆明城区72公里,面积424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是昆明市国土面积最大的所属县。人口约44.6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37%,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21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56%;苗族1331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6%;傈僳族1454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33%;其它少数民族人口1077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5%。据2015年统计禄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640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9965万元,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86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83万元,比上年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4:32.8:35.8。

禄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贫困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分散,少数民族较多,社会综合发展落后于现代化小城镇,比较昆明周边较发达的区县,也存在一定差距,反映到社会治安状况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作者在所在地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及对周边乡镇的实地走访,禄劝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治安问题,也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盗窃、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连年来我县政法部门多次联合进行专项治理和集中打击,并加强了防范措施,但由于盗窃犯罪是一项全国性的治安顽症,致使盗窃案件边打边冒,仍然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盗窃犯罪不仅直接对当事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加重了农民负担。

目前农村留守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而这部分人自我防卫能力较差,极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盗窃案件在所发的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占第一位,一是入室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由于农民意识,在外打工挣得的现金不存入银行,都是放在家中保管,所以成了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白天农民家中无人之机,驾驶摩托车大肆进行“白日闯”作案,有的还转化成抢劫案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盗窃通信、电力设施案件居高不下。随着铜材等金属原材料的涨价,一些犯罪分子利欲熏心,窜至农村地区大肆进行破坏通信、电力设施犯罪。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前我国农村由于留守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封建思想较为严重,遇到什么事情就烧香、祷告,以求心理上的安慰,更有的请巫汉神婆给家人治病,最终导致轻病拖重,甚至不治而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与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在一些农村中,一些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闲之机无事可做,思想空虚容易接受信教人员的鼓动宣传,极容易入教。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邪教的本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各类邪教的危害性,被各类邪教披着“让做个好人”的外衣所蒙骗。还有极少数非法活动者伺机聚敛钱财,发展组织,活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而迷信活动又容易造成村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进而产生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大量资料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影响日益扩大,有的甚至影响了局部稳定,动辄聚集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群众,上访闹事,给地方党委或政府施加压力,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这一切与宗族势力参与地方事有很大关系。由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冲击甚至打破,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农村改革建设中逐渐显现,涉及征地、拆迁问题,群众往往因补偿费不到位而与地方干部发生冲突,群众堵路,阻工等事件不断上升。加上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有的流氓恶势力甚至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也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

另外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因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1.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有上升趋势

以前,不少农户种上几株、几十株罂粟只是为了开花好看或给家禽治病。经过前几年的专项整治,非法种植的农户相对少了,但近年来又有所抬头。

2.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向农村蔓延

发生在乡镇农村的涉黄涉赌案件主要是卖淫嫖娼和聚众赌博等。近年来,一些年龄较大的卖淫妇女专门到农村从事卖淫活动,而农村的一些孤寡老人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在自己嫖宿的同时又干起了从事介绍、容留卖淫的勾当。另外,一些长期从事赌博活动的人员,因为在城市不容易隐藏,为了逃避打击,专门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聚众赌博,有时聚集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赌博,造成当地群众上百人围观,严重败坏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坏。

(五)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农村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严格管教,部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思想空虚、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是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创业上,而是沉迷网络,崇尚暴力,迷恋色情,少数人逃学、辍学,沉溺网吧,混迹社会,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违法犯罪群体。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是对犯罪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盗窃犯罪分子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由于对犯罪的认识不够,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实施盗窃行为。二是村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庄“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而且,农户中安装防盗门窗的寥寥无几,仅凭一把挂锁很难挡住犯罪分子的黑手。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

2、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风俗问题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因素。例如,两家大门的大小不一致,房屋烟囱的高矮问题以及分到新的宅基地就把旧的宅基地不拆或卖掉的问题等等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原因;在村委换届选举或村里有重大措施(譬如调地)之前,一些对选举不满的人,烧了被选举人家的大门,毁坏其庄稼。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普法教育不力,法律意识淡薄是发生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受地方法制建设投入财力少、法制宣传形式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制宣传不够,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相当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他们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特别是纠纷时,往往不愿意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稍不如意,便操戈动刀,大打出手,极易导致恶性案件发生。

3、黑恶势力团体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闲散农民极易结伙,长时间不良交往,就形成有一定势力的村霸、乡霸、地痞流氓等团体,欺压群众,危害一方。甚至有的流氓恶势力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该乡发生治安案件中,危害人身安全的案件,大多是村霸地痞所为,4、对农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一方面公安机关主要把精力、警力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警力投放,导致出现部分治安控制薄弱环节。当然,作为农村派出所来讲,经费紧、警力不足,农村派出所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根本无经济能力承办治安管理和查处各类案件的双重繁重任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治安案件不构成犯罪,对村霸、地痞的打击力度也就相对较小,导致故意伤害类治安案件频发。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减少村民犯罪,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普法宣传应探索和丰富不同形式与内容,把法制宣传延伸到乡镇村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在农村积极开展送法下乡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定期宣传和不定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板报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预防违法和犯罪活动的发生。二是要注意法制宣传的针对性,根据事件发生的季节性、区域性和被袭击的对象的特定性,实行针对性的宣传,使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夏收季节应注意群众防火宣传,节日期间应加强对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赌博等违法活动的控制。三是要注意法制宣传措施的强制性,对一些经常发生事件的村队要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工作要求限期整顿,增强其防范工作的主动性。四是注重对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培养。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积极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要重视学校法制课的设置,充分发挥兼职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上法制课、设立法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搞好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普法工作,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违法敏感性,这也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继续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强化防范措施。借鉴城区治安防范的好做法,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特别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治安防范的做法,尽快向农村延伸。在村口和主要街道安装电视监控设备,采取全方位、全时制的监控,提高农村治安防范的水平和时效。

农村恶势力是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的主要根源。他们有的逞强好胜、伤害无辜,有的侵占资源、敲诈勒索,有的聚众斗殴、暴力抗法,有的撬门别锁,偷偷摸摸,严重危害了农村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一方百姓。大量司法实践证明,农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的松散和基层工作的不得力有关。因此,铲除农村恶势力必须从基层抓起,实行标本兼治。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对危害一方的恶势力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绝不迁就姑息,以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对基础政权的建设。基层政权组织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责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工作的新规范、新制度。三是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基层派出所要广泛收集信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大力加强基层思想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一是要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调整和充实基层组织,加强村(居)委会建设,配强配齐基层领导班子,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战斗力、凝聚力,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要重点抓好以治保会、调解会为主体的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尽力解决经济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发挥联防联控作用,借鉴其他地区综合治理中的先进经验,可以考虑以 5-10 户家庭为单位,成立联防联控小组,各管理小组推选出一名党员干部或者在村民中威望较高的人作为小组组长,负责掌握农村治安动态,化解矛盾,向公安部门提供犯罪线索,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积极排查各种矛盾,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经常深入各村屯进行全面走访,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敌情、社情、舆情,严密把握辖区治安状况脉搏,积极化解管区内各种矛盾,防止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关注辖区内社会动态,善于发现苗头性和潜在性的社会矛盾,随时准确收集情报信息,及时上报党委政府,以便正确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将矛盾控制在当地,并得到依法有效处置。第三是要积极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大调解”格局。调解是钝化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重要举措,基层政府要紧紧抓住区政府成立人民调解委会员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机制,配齐配强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将一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农村矛盾纠纷坚持早发现,早解决是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公安、法院等政法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早”:一是早一点排查,把排查做在前头,通过排查,掌握情况,预防问题,以便于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早定措施,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下,及早制定具体的控制目标,防范措施和工作责任;三是早排查,通过早发现,及早调解,严加防范,消除隐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对排查的重大问题,实行领导包案、专人包办是预防和妥善解决群众上访、闹事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只要各级领导实实在在替群众办事,就能达到解决一个问题,稳定一方民心的效果。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农村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保持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样需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治安。当前,禄劝县正处于脱贫攻坚和农村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将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诱发深层次的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进步。实践证明,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而综合治理则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措施。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为了老百姓的安宁,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要做到在第一时间第一个出现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地方,站好岗,勇往直前,临危不惧,明确自己的责任,超脱职务的困惑,才能理顺关系,赢得全局。

参考文献

[1]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冯丽波 2017(11):124-125.[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 韩真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3]新中国农村社会治安历史沿革与当代建设[D].曲海龙 吉林大学,2017.[4]山东省农村社会治安对策分析[D].刘晓静 青岛大学,2017.[5]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饶萍 南昌大学,2017

篇2: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一、农村治安的突出问题

1、暴力冲突有所增加。由于部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心胸狭窄,有的因口角发生争执,有的因承包地、排灌水、收种农作物和宅基地边界等发生冲突,常常用拳头解决问题,因得不到司法的适时介入,从而使一些小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演变为刑事案件。如2002年年底,南郊镇某村村民薛某和钱某因为宅基地的划界问题而大打出手,薛某将钱某打成轻伤,后被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

2、侵犯财产犯罪日益猖獗。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欲望的膨胀,为达到对金钱和物质占有,部分外来打工者选择广大农村作为作案地点。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在区域上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在犯罪对象上分为鸡鸭、羊及农用物资;在作案方式上呈现团伙作案、流动作案;在赃物处理上表现为转移迅速、消化快捷、不留痕迹,往往在盗窃或抢劫后几个小时内就把赃物处理掉,销售渠道畅通,销赃远,隐蔽性强。笔者在司法机关了解到,2002年他们办理了一件外地打工者结伙行窃、收赃的案件:陈某等8名外地打工者因觉得赚钱不多,便结伙到几十个村庄大肆进行偷羊、偷鸡鸭,然后将偷窃的赃物销给2名本地人王某、赵某,短短半个月内,有上百户农民家的家禽家畜失窃,一时间人人自危,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可谓不言自明。

3、~势力有所抬头。流氓恶势力抬头,村霸乡霸不断出现,他们为所欲为,无所顾忌,鱼肉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封建宗教宗族活动十分频繁,续家谱,修祠堂;非法宗教活动频繁,宗教信徒队伍不断壮大。如2002年5月,陈某、彭某等利用自己在乡里的恶名,寻衅滋事,先是利用非法手段禁止金某在其乡里收购猪小肠,迫使金某无奈只得向他们交纳保护费才能做成生意。

4、黄赌毒等迅速蔓延。在读书无用论和一切向钱看等不正确思想的误导下,贫乏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充裕的农闲时间,为黄赌毒提供了便利条件,淫秽物品泛滥。最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日盛,参赌范围越来越广,赌资越来越大,赌博上瘾,难以自拔,赌债高筑,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治安。2002年9月,公安机关在城厢镇某村破获一起10多人聚赌案件,收缴赌资竟达20万余元。

5、集体上访时有发生。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重大决策不民主,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干群关系紧张,加上有的村干部挪用集体资财,打击报复有隔阂的村民,导致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二、产生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引发的: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与物质需要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是相对落后,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原始的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意识,致使农村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同时,大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以后,已不满足于温饱水平,看到部分农民通过劳动致富及开始享受高消费,使他们产生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消费欲望的膨胀在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满足之后,便用不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违法犯罪就成为必然。

2、社会管理任务的加重与社会控制弱化之间的矛盾。农村土地承包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婚姻、家庭、生产、生活等民事纠纷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管理的任务和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的相对削弱降低了基层组织的支配力,部分村干部不再愿意担当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导致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处于不健全或瘫痪状态,民事调解组织工作力度不够,民事纠纷调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造成矛盾升级,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农村的治安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治安保护的作用;刑事案件不能得到及时侦破,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导致对农村管理处于无序与混乱状态,农村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不稳定,治安案件多发。

3、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部分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他们把物质利益的获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而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机制不能及时调整,运转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未摆脱贫困的农民子女辍学,文盲、半文盲不断增加;村组很少召集开会,也很难召集,集体教育已经很难落实;教育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使部分农民的错误观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遇事不顺,处理不当即可能演化为违法犯罪。

4、农村人口增长与农村土地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农村人口仍未按计划生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宅基地的扩张,耕地的减少,使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提供不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变得过剩,终日无所事事,势必给治安造成消极影响;生活物质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为生存、生活,在不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财产时,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尽快

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教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法治理念教育武装全体农民,积极搞好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认真抓好科普和移风易俗工作,培养广大农民的文明法治意识。利用生动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在农村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农民文化生活,在帮助他们学科技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矛盾的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地用法、守法。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用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塑造人、感染人、凝聚人,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把村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村委班子领导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向村民公开,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规范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搞好农村可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减少群众担忧,把农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从而达到稳中求富,富而思进,繁荣农村的目的。充分发挥干部、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的联系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务实肯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帮助他们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村民积极自我创造机会,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发展家庭经济,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尽快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农民确实看到违法得到处理,犯罪得到处罚,以震慑违法犯罪,取信于民;同时,提倡见义勇为,鼓励农民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弘扬正气,使广大农民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违法犯罪的查处工作,息民怨,平民心,把工作做到基层,把矛盾消化在村里。

篇3: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

1 充分认识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就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加强法制,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稳定和治安环境”。这是当前我们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尤其要解决有些同志对农村社会治安认识不足的问题,纠正“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治安问题就自然会好起来的错误观点”,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现阶段,农村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其矛盾核心还是指向物质利益问题,许多案件和纠纷都与经济发展不快或群众生活困难有关。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把现行体制中不够完善的方面或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变革补充完善,使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了,一是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二是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稳定了他们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三是由于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使党和政府的农村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农村不安定因素。

3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由于部分乡镇干部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思想,在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道德腐败,思想自由化,生活腐化、堕落,享乐主义盛行,致使人丧失斗志。所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村镇干部要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带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要加强引导村民向善、向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指斥、制止,帮助村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安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首先,要组织落实、责任到人。其次,要充分发动群众,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热烈氛围,变“维护治安人人有责”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提高农村干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

4 建立新型农村干群关系,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建立新型的农村干群关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具体做法为:

(1)各村委、支部要坚持实行“四公开”“三表决”“两监督”制度。“四公开”,是指政策和办事制度公开和村干部考评结果公开。“三表决”,即群众代表参与公益事业规划及实施方案投票表决,参与增加公益统筹投票表决,参与村重大事件投票表决。“两监督”,即群众坚持对村委特别是对村长(支书)执行民主议事制度的监督和坚持对村委及村干部执行其他制度情况的监督。

(2)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一是对村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挥霍公款、激起民愤的腐败分子必须给予严厉的惩治,以平民愤;二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将那些为了个人目的而聚众闹事、挑衅干群关系的人绳之以法。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时表彰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的先进典型以带动广大群众遵守法纪。

(4)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村干部的工作和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之中。

5 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的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

(1)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经验和办法,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民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

(2)规范台账,建立村民档案。按照简明、清楚、方便、实用的原则,由乡镇一级“综治办”统一印制村民档案登记卡、表,实行每户一档、每人一卡,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存档并落实专人管理,让组织随时掌握各户或各人的基本情况。

6 发动群众,严厉打击农村刑事犯罪

目前,我国对农村刑事犯罪活动打击的严厉性、持续性不够,其主要原因有:经费和警力不足,公安部门除了对较大的案件进行侦破外,难以顾及一般性的刑事案件;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方便,居住分散,通信方式落后,往往在案发后案件发现时间慢,报警不及时,犯罪分子有足够的时间消痕潜逃,影响了案例侦破的最好时机;未能充分发动群众自保自治。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要实施对农村刑事犯罪活动的有效打击,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必须做好以下2点:

(1)明确树立“打防结合、管治同行”的指导思想,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治理。

(2)发动群众联防自保。建立妇孺有责的治安防范网络。一是在村级成立治保会,组建护村、护寨队;各自然村设立治安小组。二是制定各种治安防范措施和村规民约,让家家户户张贴《治安须知》,老少妇孺人人皆明治安的措施及其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动群众,共同维护好本村寨社会治安,减少案发机会和条件,把问题解决在案发之前。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相继出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解决和处理农村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仍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篇4: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风险社会;体制壁垒;风险特征;体制差异;风险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9-01

一、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现状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1]当时的中国丝毫没有贝克所言及意义上的风险社会表征,在传统单位制的生活下,几乎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在单位模式下进行,生活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惯习,单位人的日常行为几乎都由家庭、单位和国家通过各种制度计划和安排,国家通过严格的计划管理牢牢掌控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这种秩序下的单位人生活稳定且单一,国家包办一切,个人不必承担社会风险。然而这种制度环境并没有长期存在,1994年全面经济改革,国家逐渐放开手中的权力,对资源管理和分配习惯性大包大揽的单位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从那时起中国社会对于风险的认知几乎与改革步骤比肩并起。风险的集聚区首先是集中在经济改革的核心区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体制外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再到改革的边缘区内陆和体制内的国企改制,随着市场化的脚步逐渐扩张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和下岗失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议题突显出来,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风险社会特征:基于中国体制视角的观察

(一)风险的人为再分配逻辑。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逻辑将会取代以阶级为基础的财富分配逻辑。不过中国要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国情,毕竟在发展进程上要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温饱问题至今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型期的中国式风险最大的社会特点在于其人为干预分布,[2]以资本和权力的集中者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完全具备风险危机转移的能力,把风险危机由体制内群体转移到体制外群体,这同时也遵循了以阶级为基础的财富分配的逻辑。因为体制内往往代表权力和财富的中心,体制外群体则是体制边缘化的群体。风险的人为分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生产和规避的山头主义,利益集团作为风险分配的主导者将风险再分配、分散以及转移。

(二)中国式个体化与原子化。

个体化与原子化是风险社会表征之一,工业化时代集体化向个体化逐渐过渡,西方社会的个体化以高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担保,即使个体化和原子化之后个人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有国家协助分担。中国自传统单位制逐渐解体后,一直处于个体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中国政府在提出市场化改革后,一直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从国家转移到个人,鼓励个人自由选择和灵活应对;另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来分担个人的风险。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政策从起初的建国初期的包分配到80年代大批工人被买断工龄和下岗失业,再到现在主要依靠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自由择业和竞争热门岗位。“这样的就业政策也意味着再分配政策,并创造新的不安和不平等。工人从工作中得到一点点自由是以新的束缚和不安全感为代价。”[3]

三、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体制差异

体制内国有垄断场域群体在风险感知上明显弱于体制外市场竞争场域群体,而在风险承担能力上强于体制外场域群体。其中国家依据单位的不同行政级别和规模效益,采取体制外市场化和体制内国有化的策略,体制内群体在单位制消解后形成了对单位的新的依附关系,对单位行政级别的权力关系依附和对单位经营效益的生活基础依附,导致体制内外在享有国家资源分配和福利待遇上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职业声望、经济地位、收入水平、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等等。相对于体制外场域,体制内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性系数更高,其中包括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的有保障性和福利的多样性。体制内场域群体所在岗位调动或变化的可能性较小,这里主要强调工作的稳定性,亦即大家通常所说的“铁饭碗”;体制内工资收入更平均、差距小,收入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广,保障了员工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员工相对剥夺感低;体制内尤其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系统和大型国有垄断性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除了享有工资收入和基本保障外,还包括公费医疗、住房津贴、年终奖和各种产假、育儿假、病假等多元化福利待遇。

四、议论与思考

我们研究中国的风险社会状况,不仅需要将其放置于世界风险社会大背景下,亦应充分考虑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转型下特有的运行逻辑和方式,因此本文从中国特有的体制差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体制内外的风险差异状况。面对当下的体制分化和由此形成的体制内外地位“差序格局”现状,中国社会所呈现的独有的“中心-边缘化”的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风险分配和转移趋势,权力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于体制内所导致的体制内外风险承担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差异现状,值的我们对当下的体制改革和国企改制的成果所深思和反省。毋庸置疑,市场化道路和国企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将是贯穿“十三五”时期的主线,国企改革无疑是重头戏之一。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案、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等,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总之,体制改革需要壮士割腕的魄力,更需要上行下效的执行力,尽管改革的道路阻力重重,但不言自明的一点是体制庇护和壁垒、利益垄断在今后市场化深入改革中亟需被打破。虽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不能一蹴而就,而应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效转变目前体制差异现状。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郑永年,黄彦杰. 风险时代的中国社会[J].文化纵横,2012(5)。

篇5: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一、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

一是刑事犯罪递增。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犯罪占整个犯罪比例的78%。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大幅上升,而盗窃犯罪始终居于首位,成为农村社会

治安的主要问题。作案分子多系农民,盗窃对象从盗窃家禽、耕牛、农机物质等到盗窃国家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和铁路运输物质等,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盗窃“专业户”。在铁路公路沿线,抢劫案件、“车匪路霸”案件上升幅度陡增,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仅次于盗窃案件的一大“祸害”。

二是团伙犯罪突出,暴力犯罪增多。近年来乡镇恶势力活动猖獗,出现了一批“两劳”释放人员、村棍乡霸、地痞流氓组成的犯罪团伙,从事敲诈勒索、强拿强要、持械伤人、结伙盗窃抢劫、侮辱强奸妇女等违法犯罪。

三是宗教、宗族势力在一些地区有所抬头。有些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打着宗教自由的幌子,趁机蚕蚀和渗透农村阵地。一些犯罪分子还骗财骗色,散布反动言论,搞乱农民思想,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四是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发展蔓延。在豫南地区,赌博活动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不仅有一般农民,还有农村党员干部。卖淫、嫖娼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蔓延,尤其在集镇、铁路、公路沿线的路边店,卖淫、嫖娼活动更为严重。

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村社会管理任务加重,基层政权组织较为涣散。二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大量增多。三是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减弱,社会治安防范机制不健全。四是农村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与农村治安形势严峻,预防控制犯罪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五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整体预防犯罪机制。首先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恢复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治保、调解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有人指导、有人负责、有人管理的局面。其次,要建立群防群治的防范网络。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法制观念,提高思想素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6: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逐步增多,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对此,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按照业务分工,整个公安机关可分为社会治安管理部门、侦察预审等专门工作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管理部门等部分;按照行政层级,整个公安机关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县(市)级机关和基层组织等部分,按照社会效益,整个公安工作可以分为群众性、公开性的基础工作和职能性的、保密性的专项业务。

因此,经治安、基层、基础三重限定之后的“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就有其特定的含义:

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是由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的基层实战单位直接实施的,对整个社会治安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公共安全工作的总称。

一、当前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防范网络相对松散,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由于基本待遇无法解决,大部分自然村的义务巡逻处于停滞状态。城市的情况要比农村好,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防范网络,但群防群治基础信用证十分薄弱,就专门保卫力量而言,一些特困、亏损企业保卫组织名存实亡,一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根本没有保卫力量,群

防群治工作在这些地方失去了依托。就居民小区而言,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村院巡逻。楼栋守护落空,即使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义务调解会等组织,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开展工作。

虽然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综治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但一些基层单位因人员编制的问题,还没有配备专职的综治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重要阵地控制存在疏漏,从目前情况看。对特种行业的管理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一些重要阵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为现实打击犯罪服务的作用难以发挥。从一些宾馆、旅社发生的刑事案件分析,除了流窜犯罪的不确定性外,身份证查验,楼层守护和从业人员识别能力等控制手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案件证据难以获取,线索无法查证,特别是废旧收购站、典当行管理的失控,致使罪犯销赃渠道无法堵截。个别暂住人口无有效证件也办理了暂住证,使出租房屋失控,致使其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基层内部管理比较薄弱。虽然人口信息已录入微机,但是部分派出所仍然没有入四级网,实现信息共享,为现实打击犯罪和治安管理服务的作用不太。一些基层单位值班登记和接处警登记底数不清,登记不齐,台帐较乱。

(四)重业务工作轻群众基础。把管理工作当作单纯的公安业务,没有很好地贯彻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方法、方式上未发生明显转变。

(五)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技防体系还不完善。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原因,技防覆盖面还不完善,特别是林场(所)、矿区、旅游景点的监控设施还没有与公安局达到同步联网。根据新时期防范工作要求,技防设施覆盖网络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派出所民警对基层基础工作认识上有偏差。部分民警在思想上还存有“重打击、轻防范”,“重业务工作,轻群众基础”等旧观念,认为基层基础工作成效不明显,存有急功近利的观念。基层民警成天忙忙活活的,注重打击破案,查处案件,觉着出成绩,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人口调查、管理防范和群众工作,造成了基础工作弱化和“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

二是部分民警群众意识树的不牢。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的不够好,只注重自身执法,没有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

三是部分民警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总是凭老经验、老方法来工作,浮在面上,不深入实际,将基层基础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割裂开来,认为基层基础工作是簿、表、报、册方面的建设,应付检查的多,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少。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派出所普遍存在的警力不足、装备滞后的现象。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不足和装备滞后的现象,有的还比较突出。“大机关,小基层”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加上装备缺乏,办案经费无保障,很难应付复杂的治安局面。这些问题既在客观上制约

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指导管理工作乏力。多年以来形成的“重打击、轻防范”的观念束缚了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思想和行为,基层基础工作受到“冷遇”和弱化,在实际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主管部门抓得多,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少,基层基础工作流于形式;浮在面上多,深入实际少。有的派出所长人为地把基层基础工作和其它业务工作割裂倒开来,抓点典型应付让级检查。这种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良思想影响的现象在调查中并不少见。

三是民警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当前,一线警力不仅相对偏少,而且素质偏低,一些基层民警不懂得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的工作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和公安事业发展的需要。有的民警群众观念淡薄。不能深入群众。

三、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广大民警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认清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从公安工作现实需要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创新中弘扬群众路线,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等优良传统,坚决摒弃“重打轻防”、“重业务、轻群众”的旧观念,能够严以律己,勇于奉献,甘于吃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派出所工作做扎实。

2、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要充分认识派出所在公安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确立派出所以管理、防范为主要任务,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派出所的工作方式,运作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控制辖区的治安能力。要适应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和优势,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立足辖区,稳固基础,扎根群众,保一方平安。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1、切实解决好经费不足、警力不足的问题,要在经费和用人机制上对派出所给以倾斜,使派出所能够高速、高效的运转,关键时刻能拉得出、冲的上,打的赢。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素质。政策既定,人是关键因素。要以人为本,要向素质要警力。民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警的形象,民警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和公安工作的成败。必须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全员培训学习,开展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使民警学会做基础工作,成为既擅长打击又精通防范的多面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坚决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主旋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好驾护好航。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按照区两办下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广和借鉴张山子镇的经验做法,本着“重心下移,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要加强镇(街)村(居)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发挥好治保会维护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注意做好治安协管员分流后的辅警力量建设,认真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使其在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4、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综合治理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组织力量把本地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排查清楚,逐一登记造册,逐一落实责任,逐一跟踪督办,切实有效解决。要不断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和重大决策风险全优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提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正确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抓准、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内部,解决在始发状态,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事件。

5、健全完善治安防范体系,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治安防范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是平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和专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全面的动态管理,整合各种治安防控力量,优化警力配置,最大限度的把警力放在一线,扩大对社会而的防控范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村(居)治安防控网络单位内部防控网络,卡点堵控网络和科技防挖网络,全面加强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平台,以巡逻卡民警为主体,以群防群治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打防控于一体,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区形成指挥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治安防控机制,努力提高治安防范水平,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

6、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以此带动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特别要在组织领导、工作方式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健全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建立起重视基础,狐防范,依法管理,促进打击,服务群众的良好机制。对人口管理、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管理,案件审理、调解纠纷等基层基础业务,要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加强督促,切实把工作做到位,不留死角,不留空白。要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基层干警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每天都与群众接触,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政法队伍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委、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对基层干警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意引导大

家认真学习做群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水平。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发挥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监督、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抓好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干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象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抓好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1、要抓好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实行“一把手“工程。各镇(街)主要负责人是抓基层基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班子其它成员也都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到从一把手到班子成员,既有主管又有协助,既有分工又有合力,责任一起担,工作一起干,成果一起要,为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与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

2、要抓指导,以点带面。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各个层次都要有自己的榜样,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此推动全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平衡开展。

3、要抓投入,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倾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各基层单位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增添交通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同时要搞好后勤保障,解除基层同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提高对专兼职治安员和综治信息员工资待遇,配备适当的工作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有条件办事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要抓奖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基层基础工作是一项硬任务,今后日常考核外,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专项评比活动,对抓基层基础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对基层基础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领导班子要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不负责任,渎职失职,出现重大失误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XX大队XX区

篇7: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李善君

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南充、达州接壤,辖巴州、南江、通江、平昌一区三县,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98.57万,其中农业人口328.92万人。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认真履行综治维稳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以稳粮增收为目标,强化惠农支农政策兑现,着力减轻农民群众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一、基本做法

一是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着力减轻农民负担,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39元,比上年增加115元,同比增长14%。一是督促相关部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民工培训补贴,以及移民后期扶持、退耕还林、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救灾救济等各项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户、落实到人。二是坚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项目资金整合优化工作,强化农业项目资金监管,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项目工作的指导。一季度,全市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26个,其中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9个,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均已完成。三是切实加强对农民负担管理,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行为,对农民生产性收费项目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

二是全力做好农民工工作,维护农民权益。今年以来,为克服金融危机对农

民工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巴中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工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力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年初,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十佳明星”进行了隆重表彰,并组织到农民工集中地进行走访慰问,向农民工发出慰问信。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帮助,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扶持范围。研究制定与农民工创业阶段相适应的特惠政策,支持帮助农民工创业。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建立市、县、乡农民工失业返乡统计监测、输入输出地联动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一季度,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3万人,比去年同期略为增长,其中市外劳务输出9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94元,共培训农民工4.1万人。同时,认真做好劳务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利益。一季度,我办先后受理民工维权求助事件46起,委派专人到山西、山东、江苏、陕西、浙江等省帮助农民工维权13次,为民工挽回经济损失460多万元,得到广大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扎实抓好移民安置工作,确保库区稳定。认真传达了省移民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文件,先后多次深入到平昌、通江等县区的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移民工作的调查研究,积极向上争取移民扶持资金,及时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今年全市已下达2009年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到村项目资金计划,并在巴中日报等新闻媒体公示,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发挥项目资金效益,确保移民库区、安置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市没有出现因移民安置问题而引起群访群集的突发事件。2009年全市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到村项目共涉及移民库区、安置区10个乡镇34个村,资金总额248.4万元。

四是积极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创建平安机关。坚持把强化综治维稳工作作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充分履行职能,全面推进综治维稳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着力创建平安和谐机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年初,针对我办领导及部分干部职工工作调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市委农办维稳综治防邪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本单位综治工作各项制度,坚持治安防范登记制、定期排查制、责任追究制、节假日值班制度。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工作,建立健全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工作制度,坚持每月向市综治办报送情况和报表。三是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做好登记、承办转办、跟踪督办、处理回复、结案上报和立卷归档,将所反映情况认真记载,依照政策回复处理,确保了无群体性上访和闹事事件发生。四是强化单位职工素质教育。坚持把维稳、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干部职工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教育,大力提倡见义勇为的好风气,不断丰富职工健康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优美工作环境,确保单位治安良好、安全稳定。

二、存在问题

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懂法守法意识较弱,遇到问题还不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普遍,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群防群治的能力较弱。三是一些农民工集中地缺乏的劳务服务组织,农民工权益一旦受到侵犯,不能及时得到救助。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宣传,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强化农民群众守法意识,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健全各项相关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落实、以制度促发展,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协调督查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移民安置、劳务维权、农村政策落实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抓扎实。五是加

强内部管理,强化干部职工的法律教育,规范职工行为,使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到综治维稳工作中来,努力创建平安和谐型机关。

通联:中共巴中市委农办

篇8: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庆城油田小区地处庆城县城,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陈旧,居住环境人员相对分散,安全设施薄弱、社会治安状况较差等,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着众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成立应急小分队,做到人员、器材到位,通讯联络畅通。二是实行小区保安队伍24小时值班制,全面担负起油田小区治安保卫工作。充分发挥保安队伍的作用,科学布置警力,对重点区域、小区盲点、死角进行便装蹲守。制定完善的保卫责任制,责任到人,严格人员、车辆出入管理和出入登记制度。三是加强人口管理,尤其注重小区流动人口的身份信息登记与备查,四是强化督导,加大检查力度。

二、强化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措施

(一)制度到位是基础.

1.建章立制把握“三化”原则.在制定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章制度过程中,既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又要立足生产生活实际,做到合理化和科学化、规范化,与其他标准有机配合,同时与油田生产统筹兼顾,形成体系。2.建章立制把握“三级”原则.兼顾小区、企业、国家三个级次的利益,通盘制定油田小区内部安全防范、领导巡查、治安保卫责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等,切实提高油田小区治安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3.建章立制把握“三合”原则.在制定油田企业治安治理规章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结合,群防群治与齐抓共管的结合,党政工团集体参与与干部职工着重整合的结合,彻底扭转过去“单打一”的治理局面,确保油田小区治安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宣传到位是前提.

1.运用媒体武装头脑.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想加强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媒介使治安治理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多种培训学习形式,组织群众、领导干部、治安治理专门人员进行定期学习,掌握有关犯罪分子不法行为的最新动向,为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2.广泛宣传人人发动.通过黑板报、小区广播、画廊、企业内部刊物等宣传形式,从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法制观念等基本层面加强人们守法护法意识的培养和熏陶,加强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3.坚持不懈形成氛围.新形势下针对油田企业的犯罪行为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把握作案主体的复杂性、目标多样性、手段极端性等特征,综合运用多种宣传媒介与形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防范体系,并坚持不懈齐抓共管,警钟长鸣,群防群治。

(三)责任到位是根本.

1.通过“四必须”落实工作职责.所谓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四必须”是指必须有风险防范超前意识、必须抓住关键时机与关键问题、必须树立不发生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的风险隐患意识、必须掌握油田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关系,只有做到上述方面,才能在发生风险事故时及时上通下达、协调各方利益、发挥群防群治整体功能,处理好油田小区自身稳定与支持油田企业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2.各部门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部门各司其职,例如对人事的调查和考核、工会的维权职能、各部门的宣传教育等,治保部门作为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参谋部和职能部,在处理和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必须具有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和权利,按照责任制度的规定和预案要求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坚持教育为主,惩治为辅,将矛盾解决在基层,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措施到位是手段.

1.软硬齐抓.软的措施方面,油田小区治安治理部门应该坚持用企业化管理的思路进行小区安全管理,注重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如领里纠纷、婚丧嫁娶、突发事件、失足青年。硬性措施方面包括添置必要的消防器材、技术警报装置等的加装,只有同时做到软硬齐抓,才能强化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2.预防为主.油田小区社会治安治理工作需坚持定期考核、奖惩分明,预防为主原则,将治安治理纳入正规化轨道运作,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放过事故处理原因分析,不放过对责任人进行教育,不放过对防范措施的查漏补缺,这样才能环环相扣,做到教育与宣传、防盗与堵漏、检查与整改、训练与防治及帮教与管理的结合。

(五)奖惩到位是动力.

首先保证经费。油田小区需根据自身实力,确保经费的落实。加强思想教育环节的落实,正确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治理手段,在有限的经费内尽可能发挥各种调节手段的合力。

其次做到激励先进。对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与集体,见义勇为等事迹,要进行专门的表彰,力争营造人人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尽可能细化,根据考核目标及结果制定奖惩办法,并保证奖惩兑现,以达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结语

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有助于以点带面、促进社会进步;又有利于将法律法规不健全可能带来的很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最大程度凸现出来。

摘要:油田小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油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否展开及经济效益目标能否实现,笔者对庆城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庆城油田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查

参考文献

[1]牛咏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油田企业中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11).

上一篇:读《小飞侠》有感下一篇: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