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波作文

2024-07-17

美食之波作文(通用10篇)

篇1:美食之波作文

美食节,那汹涌的浪刚消失在回忆之海的边缘,而而班里的美食课又像饕餮捕捉猎物一般汹汹。

先说没带的。我们都说他是求饭的小伙;不思进取的小伙。虽然说这话,但是我们看她们怪挺可怜。就慷慨解囊给他们一些吃的。我破门在推销自己带来的的东西时。陈振宇的声音简直气壮全班,因为他的美食名字太劲爆了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爆炸小丸子!进过美食路,

 

终于可以开始吃美食了。首先目标锁定美食第一道轮回路。走着,走着。哇!好多寿司。就让杨凯给我一个。吃着吃着。里面的饭十分柔软。而咸里带着甜。那味道简直是一级棒。来到陈小宇[陈振宇]的店铺。用我的361搜索软件寻找着牙签,一下子就把它灭了。没味道?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于是就慢慢的品尝。NICE!咸味不多,也不少,刚刚好。而肉切得十分均匀,多而不腻,少而不难吃。这样一来回,尝遍班里所有的美食。老师叫二班他们来尝。幸好咱们足智多谋,力挽狂澜半他们赶出。

美食好吃是好吃,吃多了会肥胖。但是我们认为那些都是神马浮云。之期盼着下一次的美食地到来。

篇2:美食之波作文

厦门航空公司的各个航班主题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著名的《鼓浪屿之波》。厦门环岛路上有同名音乐雕塑――鼓浪屿之波,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五线谱音乐雕塑”,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是厦门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鼓浪屿之波简谱]

篇3:美食之波作文

微型活动作文课, 正是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 打破了以往严肃、死板的课堂气氛, 同时, 解决了习作无米之炊的问题。正是因其“微型”, 具有用时少、周期短等优势, 更适合作文教学的课时要求。但是, 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一样的活动, 不是有了活动的愉悦就有了习作的轻松。这就要求, 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 巧妙地处理好活动开展与习作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让学生玩得高兴、说得流畅、写得具体的境界。

那么, 如何精心设计、优化活动情境, 以实现上述目标呢?教师要像美食大师那样, 善于调味、精于制作、勇于创新, 让微型活动作文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迷你美食。我在微型活动作文《魔术——超级感应》的教学中, 努力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贴近儿童, 添加活动表演的调味剂

我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看到一个近景魔术, 名字叫“超级感应”。节目中, 五六个十来岁的孩子静静地围坐在魔术师的周围, 魔术师将一张A4纸几番折叠、撕开 (按九宫格的样式) , 得到九张大小差不多的纸片, 接着请一位小朋友在其中的一张纸上轻轻地做一个记号 (不透过纸背) , 再将九张纸片背面朝上打乱, 魔术师通过“感应”准确地找到了做了记号的那张纸片。当我看到孩子们专注、惊讶的表情时, 心想, 魔术表演对孩子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在参与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 习作时也就有话可讲, 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习作素材。但是,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 教师在讲台前给五六十个学生表演这个魔术, 很多表演环节坐在后排的学生是看不清的, 那么他们的参与热情肯定会大打折扣。此外, 课堂上如果仅仅是教师在一步步地表演, 学生静静地观看, 气氛一定很沉闷, 学生写出来的习作也会很平淡。

于是, 从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出发, 我决定给魔术表演添加调味剂, 在表演过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 随机选一个学生做小助手, 让他把自己所做的记号告诉大家, 解决了部分同学因为看不清楚而兴趣缺失的尴尬。在教师找那张做了记号的纸片之前, 先随机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找, 让他们真切地感知要找到做了记号的纸片的确不容易。同时, 还加进了故弄玄虚的动作、调侃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等等, 整个魔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 他们都能踊跃参与, 积极思考, 大胆猜测。

二、巧妙融入, 推出习作指导的招牌菜

魔术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写作。如何将魔术表演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是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节习作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人物表情、心理的描写, 体现魔术的神奇。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观看魔术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关注自己的心理呢?如果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刻意指导学生习作, 甚至给学生提出很多项注意点, 这就如同让学生戴着镣铐去跳舞。因此, 需要精心策划, 将习作指导巧妙地融入魔术表演过程。课堂上, 我通过自然而然的采访, 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情, 使得魔术表演过程匠心独运、别有意味。

例如, 我通过以下对话来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师:九张纸片静静地躺在讲台上, 哪张是做了记号的呢?你能一下子把它找出来吗?谁愿意上来试试?

师:哇, 小手如林, 我来采访采访。你为什么想上去找?

生:我感觉我能找到。

生:我想碰碰运气。

师:你觉得他能找到吗?

生:我觉得不能, 因为那么多纸片, 看上去都一样, 其中只有一张是做了记号的, 一次要把它准确地找出来, 不大可能。

生:我觉得能, 因为凡事皆有可能。

多么理智的学生, 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就这样, 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学生, 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大胆地表达出来。同时, 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观看魔术表演时去猜测、去惊叹、去怀疑, 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心感受。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的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的:

师:你猜猜他找对了吗?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生:他没有找对。因为他翻开纸片的时候, 一点都不兴奋, 而且眼睛里流露出了失望, 嘴都翘起来了。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 连台上同学的表情都注意到了。

可见, 魔术过程中穿插采访, 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习作的重点、难点, 避免了生硬的提醒打断魔术表演的气场, 让习作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趣味。这样的习作指导, 堪称吸引眼球的“招牌菜”。

三、丰富资源, 提供说写内容的自助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习作要求中特别强调两点: (1) 留心周围事物; (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那么, 在魔术情境设计时, 我们就要考虑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让学生可以说和写的资源。“超级感应”这个魔术, 其最吸引观众的环节就是准确无误地找到那张做了记号的纸片, 即“找目标”。试想, 如果只有教师一个人找目标, 那么, 大家的关注点就很局限了, 习作也很容易千篇一律。所以, 我在找目标之前, 先随机请两个同学上来进行尝试。有了两个同学的参与, 不仅调动了气氛, 同时增加了大家的关注点, 习作时, 能写的内容也就增多了。当教师让他们在“找目标”这一环节中,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说说写写时, 他们既可以选择写教师找目标时的情形, 也可以写两个或其中一个同学找目标时的情形, 亲身体验了的同学还可以写写自己怎样找目标的, 呈现出来的片段也就丰富多彩了。这当中既有对同学未能找到“目标”时的遗憾, 又有对教师能不能一下子找准“目标”的担心;既有自己上台时的信心百倍, 也有走下讲台的垂头丧气。

丰富的说写资源, 就像是菜品多样的自助餐, 赋予了学生表达时的多种选择。

篇4:亚马逊之波散文

一条大河从雨林深处蜿蜒流出,在无穷无尽的绿色中开辟出黑色的水路。波涛涌动,潮水一重接着一重,义无反顾地拍打着浅滩和礁石,激发起有节奏的声响。在蓝天的掩映下,河面变得越来越开阔,河水流动愈加缓和,这一刻,船夫也关闭了发动机,任凭快艇随波逐流,仿佛是华彩乐章响起之前的片刻安静,预示着重要的变奏即将来临。

突然,河水变得狂野起来,在一片绿色的背后,另一条河流奔腾而至,与黑河相汇,变换的水流在两河交汇处激起一连串的漩涡。一边是黑色的内格罗河,一边是黄色的索里芒斯河,两股水流挤进同一条河道,相依相偎,却依然泾渭分明,不肯相容於对方。这是亚马逊森林里的重要时刻,雨林收拢着滋润土地的雨水,在这里汇集成更大的水流,向着南大西洋奔流而去。

这块土地离大海如此遥远,如同陷落在绿色中的诺亚方舟,在广袤的雨林中孤立无援,因为一条巨大而狂野的河流的经过,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在与大河的相伴中,马瑙斯渐渐长大。此时此刻,我正躺在诺亚方舟上,在亚马逊之波的安抚下慢慢醒来。

热带的清晨来得格外迅捷,太阳一旦升起,阳光便刺破厚厚的窗帘,争先恐后地从缝隙中涌入房间,一扫房中的幽暗。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宾馆里,每一块砖石都散发着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味道。黝黑发亮的方形立柱支撑起巨大的屋顶,窗户都安装了木质百叶窗,顽强地阻挡着炽热的阳光,让长长的回廊显得格外清凉。

餐厅的空调冷气充足,屋顶却依然缓慢地转动着铁黑色的电扇,配上佛朗明哥风格的背景音乐,这一切仿佛回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葡萄牙。早餐是巴西加印第安风味的自助餐,煎鸡蛋的女厨性感热情,一边不停地在铁板上打下几个鸡蛋,一边询问起我对厨艺的看法,也许在她的眼里,每个中国人都是厨艺家。这是抵达亚马逊丛林后的第一个早晨,除却地中海风格的建筑造型,庭院外的烈日和回廊的幽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宁波的夏日午后,家中的窗户总是管得紧紧的,窗帘拉起,室内幽暗凉爽,与室外逼人的暑气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暑假缓缓地流走。

马瑙斯很有些大规模建设之前的中国城市的影子,虽然贵为亚马逊州首府、黑河流域最重要的城市,却显得有点嘈杂和破旧。市中心街道狭小拥挤,人行道上不时可以看见出售廉价商品的地摊,其中的大部分商品可能正来自于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借助于亚马逊河的便捷,巨轮可以从南美最大的港口桑托斯直达马瑙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西禁止国外消费品和国内可替代商品的输入,只在马瑙斯设立了自由区,除武器、汽车、酒、香烟等有限的几项商品外,其它商品一律免税进口。由于这样一项特殊政策,使得马瑙斯变得相当繁荣,波涛滚滚的亚马逊河送走了马瑙斯的橡胶,也将国外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

马瑙斯城中最炫目的建筑无疑是马瑙斯大剧院。这座通体棕红色的建筑据说是仿造巴黎歌剧院建设的,金色穹顶和白色廊柱把整栋建设点缀得恢弘精致。在十九世纪末期,马瑙斯的橡胶贸易带给这个城市极大的繁荣,如今,这座建筑依然矗立在马瑙斯的市中心,成为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与马瑙斯大剧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岸边蔓延着的五颜六色的铁皮屋。这些铁皮屋造型各异、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地沿着河岸蔓延,为了弥补地势的不平,许多铁皮屋下面支撑起密密麻麻的木杆,远远望去,仿佛是从云南搬来的竹楼。真难以想象,在热带阳光的炙烤下,这些铁皮屋内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好在巴西人性格随和慵懒,易于满足现状,这样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麻烦,反而把外墙刷得色彩斑斓,倒也成为一条不容忽视的风景线。

快艇在涌动的潮水中缓缓地离开码头,驶向今天的目的地——亚马逊雨林,码头边海关大楼勾勒出突兀的天际线,离开视线越来越远,热带的天空总是如此湛蓝,容纳下全部的白云,依然显得那么广阔无垠。河畔停留的客轮即将启程前往桑托斯,在这些客轮里,没有客舱、没有卧铺、没有空调,只有一些支撑楼板的立柱。许多巴西人上船时并不携带多少行李,但总要带上一张绳床,将绳床的两头分别系在立柱上,人躺在上面,吹着亚马逊的风,晃晃悠悠地在船上挨过长达七天的漫长旅程。

雨林与城市并不遥远,几乎就贴在城市的边上,遮天蔽日的树木构成一个绿色的世界,亚马逊河的支流群如同生长在这个世界里的血管,成为沟通这个神秘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唯一通道。离开亚马逊河的干流后,河道渐渐变得狭窄,河水也平缓起来,越向雨林深处进发,河流就越安静,两侧的树木向着河流中心伸张,树冠在河面留下巨大的阴影,仿佛只要一伸手,雨林就触手可及。这时候,船夫也悄悄地放慢船速,任凭船只在水上滑行,生怕惊动了正在起网的渔夫。

河岸上开垦出几块小小的田地,种植上一些玉米,几头巴西牛专心地啃吃着田间的野草,对于不远处的游艇毫不在意。沿途不时可以见到当地居民的住所,有些象吊脚楼一样搭建在地岸上,有些直接就飘在水面上。单从外观上看,这些住所就十分简陋,拴在廊柱上的绳子挂满了衣物,一个竹竿挑起老式的电视机天线,显示出一点点现代的气息。有些房子索性连墙壁都省却,用“家徒四壁”四个字来形容似乎都是奢侈的。

附近的一处水上人家是垂钓食人鱼的好地方。放下钓钩过不多时,一条满口牙齿的水虎鱼便被钓出水面。关于水虎鱼的传说是如此骇人听闻,面对着这条巴掌大的水虎鱼,想象一下如果是数百条水虎鱼的集中攻击该是怎样恐怖的状况呀。我素来对钓鱼并无耐心,总是将钓鱼的时间留给吃鱼,无事可干,于是便靠着墙壁看着他人兴高采烈地欺骗水虎鱼,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瑞士卷作为礼物赠给主人家的孩子。孩子们的年龄大概从五六岁到十几岁不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接了一个瑞士卷后,试图再问我要一个,我自然微笑着加以拒绝。女孩子走进船舱,不一会抱出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这样的实诚真令我难以招架,只得将最后的一个瑞士卷塞到了婴儿的手中。有了手中的食物,孩子们都格外听话,一边一个倚靠着我,把我当成一起玩耍的伙伴。亚马逊的河水轻轻地流动,带着水上的陋舍微微荡漾,透过薄薄的墙板,可以看见室内简陋的陈设。我不愿意将一户人家的贫困记录在相机里,便将这一切留在脑海中。

在一处农舍前,游艇靠岸。这里的孩子们显然很欢迎游人的到来,争先恐后抱来树懒,希望凭借手中懒洋洋的宠物承揽到一笔照片生意。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拍着胸脯,骄傲地表示他熟悉附近最大一颗树的位置,愿意出任我的向导,并手脚灵敏地在前面带路。树中之王其实离开河畔的农舍并不遥远,步行数分钟便可到达。在河水泛滥的日子,周围一片泽国,小船可以直接划到大树底下。大树看起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巨大的板根支撑起高达数十米的树干和树冠,显得非常苍劲有力。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板根上留下斑驳的光斑,随着树叶的摇曳,光斑轻轻摆动,仿佛跳动的树精灵。小向导殷勤地在板根上敲打几声,并侧耳倾听,随即又召唤我尝试着敲打。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信息的沟通。

如今,雨林里已经几乎没有原生的印第安土著部落,人类对于木材的需求威胁着亚马逊雨林的生存,据说亚马逊流域每天都要损失19平方公里的森林,仿佛雨林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木料的需求,甚至巴西国名的本意就来自于一种红木的名字。伴随着雨林的减少,大批的物种也随之消失,其中包括人类可能尚未发现的物种。在这一刻,你其实很能理解“发展中”三个字背后不可承受之重,人们为了谋求更加富有的生活,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园和未来,而且,这一切不仅发生在亚马逊,也发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包括中国。

小向导显然无法理解身边的游客怀着罗马俱乐部般的悲怆与感怀,带着劳动所得的小费和我额外馈赠的龙虎油,蹦蹦跳跳地指引着他心目中的胜景。热带的阳光带给这里以巨大的热量,雨林丝毫也不愿意浪费,遮天蔽日的绿色,树冠连着树冠,如同拉起的天幕阻挡着炽热的阳光,只在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亮光,洒落在雨林下的泥土上。枝茎横梗之间,密密麻麻地伸展出无数不知名的宽大叶子,叶脉仿佛是空中的河床,汇集起每一滴凝结的水珠,滴在脚下的土地里。在雨林的覆盖下,阳光如同金子般珍贵,只有潮热的空气和急促的呼吸在林中飘荡。

一片幽暗中,木质栈道推开层层叠叠的障碍,一直通向遥远的地方。忽然,前方仿佛点亮一盏灯光,指明前进的方向。渐渐的,亮光越来越多,几乎就在一刹那,大幕完全拉开,所有的灯光全部打开,一起焦点都集中于此。这里是雨林中阳光最灿烂的地方,没有了大树的阻隔,阳光肆无忌惮地倾泻下来,照亮了麾下的一切景物。这时候,池塘如同绚丽的舞台,巨大的王莲叶子飘成浮岛,水草自由地挺立在水面,树木在水中梳妆,云彩变换着踪迹,光与影的互动在水面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

午餐将我从探险般的旅程中带回工业社会。河湾开阔处,一条游船靠泊在河边上,这是水上餐厅的所在。亚马逊的生活是简单和艰难的,以至于见到水上餐厅时都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餐厅提供了与雨林土著全然不同的餐饮标准,烤鸡翅、烤鱼块、牛肉、土豆、西红柿……,烤得金黄色的鱼排配上清凉爽口的瓜拉那,无疑是雨林里最好的美食。然而生活的差异依然是现实的,就在同一条河流上,这里有丰厚的食物,摆放得整整齐齐,还点缀上精致的盆花,如同宾馆里的自助餐,一切都唾手可得。转过一个河湾,那里是简陋的船屋,简易的家具,简单的生活,如果没有游客带来的额外收入,河流就是生活的全部。

咫尺之外就是城市,这些原住民就这样安静地在雨林中生活,似乎物质贫乏与否与之无关,雨林就是生活的中心。从淫浸于工业时代的人看来,很难理解这里的居民为什么不离开雨林前往十几公里外的城市,那里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有时候,生活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慵懒休闲的生活都可能是留在雨林中的理由。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发展作为生活的目标,并希望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有时候采取一些强迫的方式,要求别人也跟着这样的节奏起舞,甚至不惜破坏文化、环境和未来。如果生活的目的地是多样的,那么我们所刻意追求的唯一目标不是显得很可笑吗?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如同庄子与惠子关于鹓鹐的寓言,在一个人看来有意义的生活,对另一个人而言也许是无聊的。如此看来,或许人类的彼岸未必是富裕发达的天堂,却一定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乐土。

篇5: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西滨中学

汤文耀

一、教学内容:欣赏、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划拍视唱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2、难点:准确掌握附点节奏、弱起节奏、高音的科学发声。

四、教法:欣赏法、听唱法、示范法、图像法、创设情景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音响

六、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猜猜是哪里?

2、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鼓浪屿风景视频,介绍鼓浪屿的得名。

3、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鼓浪屿有关的歌曲。

(二)、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

1、播放《鼓浪屿之波》MTV,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情绪来演唱?

2、简介《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张藜、红曙、钟立民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在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三)、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划拍视唱简谱

3、学生跟着音乐用“U”模唱旋律,教师提醒学生“U”的正确发声,要求学生自行找出歌曲的难点,并由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旋律(一遍),然后进行填词演唱。教师提醒学生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正确地咬字等。

5、歌曲演唱情感处理:师生讨论后,课本中标出p----mp---f---p

6、学生完整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师及时给与肯定、表扬。

7、欣赏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多声部的音响效果。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介绍有关台湾的名胜古迹及歌曲

2、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大陆组、台湾组),大陆组表演诗歌朗诵《乡愁》,台湾组介绍《阿里山的姑娘》视频等

(五)、课堂小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隔不断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海峡两岸的人民日夜盼望着祖国统一,同学们,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我们共同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唱《鼓浪屿之波》

篇6:美食之波作文

《化石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 1

黄垓中学欢迎您

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篇7:美食之波作文

扬州烹饪技艺底蕴深厚、制作独特、影响深远、人才辈出。在中国四大菜系、五大餐饮集聚区中, “淮扬菜之乡”扬州一直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扬州菜属淮扬菜系, 完美地体现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 以养为目的”的本质特征。其主要特点是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刀工精细、风格雅丽、主料突出、追求本味、讲究火功、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口味清鲜和咸甜得宜。扬州厨师还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其菜品细致精美, 格调高雅。

扬州有很多享有盛名的菜肴, 如清炖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等。此外, 扬州小吃也极负盛名:三丁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被誉为扬州“三绝”, 扬州干丝、蟹黄汤包颇具特色, 除保持原扬州特色的菜点外, 还创新推出琼花宴、菊花蟹宴、八怪宴等一系列菜品。这些名菜名点不仅可在扬州美食一条街上尝到, 在冶春、富春茶社等老字号知名酒店也均有出售。

扬州美食机构的发展状况

21世纪以来, 扬州餐饮零售额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幅, 并在市中心形成文昌阁商圈、望月路美食街等各式餐饮。扬州在全国及海外开设近千家知名餐饮连锁店, 其中, 扬州人程正昌的熊猫快餐在美国达数百家。

产业规模

改革开放初期, 扬州市饮食业以国营、集体所有制为主, 在2000年前后, 餐饮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 自然人担任法人, 还有一些外商投股, 建立中外合资酒店。至此, 扬州餐饮行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 扬州规模最大的当属民营餐饮企业, 已成为餐饮的主流, 其规模是传统饭店的几倍。此外, 扬州还有规模不等的快餐业和多处大排档聚集区。2000年开始扬州餐饮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规范

2000年以后, 扬州市烹协和相关部门为规范和指导餐饮行业行为, 促进饮食业更好的发展, 在饮食业行业规范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包括技术规范与服务规范。 (1) 技术规范。2015年, 经扬州市质监局备案注册, 出台发布《扬州炒饭新标准》, 该标准具有一定强制性, 对于推进中餐标准化、品质可控化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此外, 扬州市质监局联合市烹饪协会还发布扬州“三头宴”地方标准, 扬州盐水鹅、芙蓉鱼片、酥焅鲫鱼、三套鸭等传统菜品标准, 已通过有关专家讨论, 即将出台。 (2) 服务规范。2007年, 扬州市烹协同市工商、物价、卫生、消协等相关部门联合颁布《扬州市餐饮行业消费争议解决办法 (试行) 》出台, 对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饮食业服务标准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宣传交流

先前, 扬州饮食业的对外宣传只是对个别著名菜品的宣传, 如富春茶社、三丁包、具有“中华名小吃”称号的千层油糕等。自2001年扬州被中国烹协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菜系之乡”, 才逐渐加强对扬州饮食文化的整体宣传, 使全国乃至世界对扬州美食有了新的认识。扬州市还多次举办美食节, 组织近百家饭店、名企展示展销名宴、名菜、名点和各类特色小吃, 举行瓜雕灯会等活动。其中, 红园举行的维扬食品雕刻瓜灯灯会, 展出作品近百件。

衍生产业

随着扬州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 和餐饮相关的日常百货行业也日渐兴盛, 如酒店用具业、厨房用具业等, 近年还衍生一些新兴服务产业, 如市场预测、厨师中介, 酒店设计等。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其兴起与发展均能带动扬州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存在问题

扬州饮食产业虽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模式雷同, 缺乏创新。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发展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和壮大, 在扬州餐企中存在模式雷同和创新不足的现象, 尤其在经营内容上, 易跟风, 缺乏创新, 当下流行什么菜系, 餐馆就模仿什么菜系。跟风是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放弃, 如今在扬州专做淮扬菜的特色饭店往往难觅踪迹, 想要品尝的当地菜肴永远停驻在几样单一的菜品上, 缺少创新, 这就需要继续探索和弘扬本土文化,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大众的需求。 (2) 产品标准化差距较大。扬州饮食业的规范制定, 在全国数一数二, 尤其是蛋炒饭的标准, 已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但仍有很多菜品在制作技艺的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 还需要对更多的产品制定规范以强化管理;同时, 标准与执行的关系还需加强研讨, 有标准不执行等于没标准, 完全按标准执行又制约饮食文化的个性与发展。

厨师业的发展状况

被史家叹为“富甲天下”的扬州实则是名厨美馔的摇篮, 扬州自古就有“天下文人, 半集维扬”的赞誉, 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独特的淮扬美食。淮扬菜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高雅、精致、融和、时尚、养生的特点, 实属名菜迭现、名宴荟萃。

扬州有着丰富的烹饪资源。自古扬州厨师布艺四方, 名师辈出, 从宋至清许多文人赋诗歌颂扬州厨师, 均从侧面反映扬州厨师的人文、人格与技术魅力。当代扬州的烹饪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相关数据显示, 每年扬州向全国各地及130多个国家地区输送数以万计的厨师, 从厨或开设淮扬餐馆。扬州烹饪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到目前已成为全国烹饪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目前拥有烹饪院校7所, 烹饪专业教师400余人, 形成一支产学教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 从20世纪70年代起, 扬州向全社会培训和输送中高级厨师达10多万人次。目前扬州有餐饮店150 0多家, 从事餐饮职业厨师800余人, 每年扬州烹饪界专家、学者都会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赛事评判, 去多地举办美食节, 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及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地区。

面临的问题

虽然扬州的饮食业各尽繁华, 名厨英才辈出, 但仍存在多种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加以整顿和改进, 相信扬州的美食业定会更上一层楼, 更加的发光异彩, 扬州饮食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品牌之忧

在2010年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中国餐饮百强榜上, 扬州无缘榜单。不难发现, 除富春、冶春等餐饮老字号外, 扬州几乎没有在全国餐饮界叫得响的现代餐饮品牌。品牌经营意识薄弱是扬州餐饮行业目前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扬州餐饮经营管理者的心态, 未意识到核心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极少人愿意投资餐饮品牌的打造。二是缺少政府方面的政策扶持与支持。实施品牌战略, 是扬州饮食业发展的方向, 是树立扬州餐饮品牌形象的关键, 更是扬州餐饮行业走出全国, 走向世界的前提。

品牌之思

当前困扰扬州饮食业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经营成本过高、消费客单价过低、缺乏高级管理人才。扬州当下的餐饮企业, 普遍存在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尤其是淮扬菜餐企利润过低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很多餐饮企业放弃淮扬特色, 开始向高端消费市场进军, 只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单价。此外,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是扬州饮食业当务之急。一个企业拥有高素质人才, 才会有专业而又职业的团队, 饮食业同样, 拥有高级的管理团队才会让企业免于困顿, 走地更快。

品牌之困

扬州的餐饮连锁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淮扬菜企做大做强的一大重要原因。从中国餐协公布的百强数据来看, 实行连锁经营的餐企, 销售额普遍较高, 这直接体现出连锁经营的优势。连锁经营的方式可提高和统一管理水平, 形成一套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烹饪技艺, 有利于对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扬州饮食业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扬光大, 必须将连锁经营作为主攻方向。尽管在专业化操作和中心厨房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但并非完全不可实现。

扬州美食业的发展

篇8:美食之波作文

一、学重点、记纲要

加强学习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要深刻的领会“歌唱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二、认真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

1、提炼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方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要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

2、设计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合作参与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否积极参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制作科学合理、有实效性的课件。

我为此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欣赏独唱版本,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和独唱这种表现形式,(2)进行歌唱训练,包括气息、声音等,使学生了解多声部合唱的循环呼吸的方法,(3)循序渐进地演唱三声部的《鼓浪屿之波》,感受合唱的魅力,(4)鉴赏《鼓浪屿之波》合唱版本,了解一些合唱基本知识,能较好地对比出独唱与合唱在音色、音域和表现力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加热爱合唱这种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本节课始终围绕歌曲中所表现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环节: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三、初听:

1.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寄托着海峡两岸深情的歌曲《鼓浪屿之波》请同学们考虑:a.谈谈你听后的感受?b.通过歌词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

2.下面我们就先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课件:看介绍鼓浪屿录像--后面有背景音乐《鼓浪屿之波》)

3.鼓浪屿享有音乐之岛、钢琴之岛的美誉。这就是鼓浪屿的音乐厅,这里正在上演音乐会,这张图片就是鼓浪屿的钢琴博物馆,这里收藏了许多钢琴。---课件

4.介绍图片:这跳动的音符用水泥砌成,印在路旁的草丛上,绵延一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乐谱。这段曲谱就是歌曲《鼓浪屿之波》,他仿佛静静的指引着每一位来鼓浪屿的游客,“鼓浪屿”与音乐那种千丝万缕的情缘就从这里开始。

5.歌词中还提到了台湾,通过歌词你能看出台湾和鼓浪屿又是怎样一种位置关系?你对台湾都有哪些了解呢?

6.老师这里有几幅台湾风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这就是台湾的著名景点:日月潭;

四、演唱:

1、通过歌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把歌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课件:朗读过程中配背景音乐《鼓浪屿之波》)

2、好!下面我们就把这种情感,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哼唱后问:哪句旋律给你的印象最深?

3、下面我们就来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同学们要轻轻的唱,像朗读歌词一样有感情的唱,注意咬字要清楚。

4、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篇9:妈妈的美食

真的是当了妈妈, 才更加体会到了妈妈的心。看着女儿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当初我的妈妈又何尝不是这样?

记得在外地读卫校第一次回家, 正好是哥哥结婚, 喜事办完后, 妈妈很神秘地拿给我一袋子油炸花生米, 说特意留给我的, 只因为我喜欢。

每次回家, 妈妈都会做一些我们小时候念叨得多, 却因为嫌麻烦而做得很少的食物, 比如糯米粑粑、南瓜粑粑。因为那时候没有现成的糯米粉买, 需要跑到几里外的磨坊自己亲自磨, 糯米磨成浆, 又要挑回来沥干水分, 家里没有纱布, 只能把糯米浆倒在一个大木盆里, 上面盖一床干净的床单, 再在床单上铺上厚厚一层稻草灰, 这需要花上一天的功夫, 中间还得换草灰。所以在以前要吃上一顿糯米粑粑, 那得有闲工夫, 还要耐得烦。对于这样的美食, 我们平时是不太敢奢望的, 求得好就好, 求得不好是要挨顿骂的, 是好吃懒做的表现。可是后来我每一次回家, 妈妈都会做糯米粑粑吃。有时候我人还没到家, 糯米浆已经在家里等着我了。二十多年了, 糯米粑粑成了我回家的一道必备美食, 现在女儿也知道了, 一去外婆家, 准有糯米粑粑吃。这两年妈妈还把糯米粉嗮干让我带回家, 让我想吃的时候就自己做着吃。看着这沉甸甸的行李, 老公急得不行, 暗示我回家去超市买省事得多, 我却什么也没有跟妈妈说, 妈妈的心意我照单全收。

粉蒸肉也是妈妈的必备菜单, 因为妈妈知道我们在学校缺肉缺得很厉害。腌制好的五花肉, 炒香了的糯米, 拌在一起用柴火蒸几个小时, 期间还要用筷子戳动几回, 主要是怕糯米饭在一起蒸不透。快熟的时候, 满屋子都飘散着粉蒸肉的香味, 勾得我们口水直流。真的端到了饭桌上, 那是有差不多脸盆那么大的一个蒸砵, 热气升腾着, 香味弥漫着, 糯米因为沾了油, 变得更加晶莹剔透, 饭糯香, 肉咸鲜, 入口及化。我后来参加工作有了自己的家以后, 也曾亲自做过几回粉蒸肉, 但都没有妈妈做的好吃, 也许是蒸的时间不够, 也许是五花肉不够肥, 也许是盐调得太少, 反正都不是妈妈做的那个味道。

篇10:凤庆美食六题

“弟兄七八个, 围着柱子坐, 大家一分手, 衣服就撕破。”这是记忆中关于大蒜最经典的谜语, 在故乡云南凤庆, 大蒜虽然不是粮食作物中的扛鼎之作, 但餐餐吃蒜、家家种蒜却是雷打不动的事实。

“栽蒜不出九, 出九独蒜头”这是农人的格言。每年秋天, 是种蒜的最好季节, 人们选用瓣大而且大小均匀、色正的蒜头, 剥去外衣, 剔除烂瓣、蒜盘、蒜薹, 用清水浸泡后, 将蒜瓣栽在平整好的土地上, 再盖上潮砂、沙壤土或树叶, 从此, 蒜就在这温床上日复一日地生长, 直至来年的夏天开始收获。

我儿时并不喜欢吃蒜, 因为吃蒜除口臭外, 更受不了它的辛辣味。长大后, 离家外出打工, 在骄阳之下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 落在地上的汗珠冒得起白烟。有时, 因饮水不洁, 诱发肠胃炎, 又转至慢性胃炎, 中西药吃了不少, 可胃痛常伴。此时, 母亲从乡下寄来一包大蒜, 说是在火灰里烧蒜吃可治胃痛, 照母亲说的去做, 一段时间之后, 胃病竟真的好了。

于是, 吃蒜不再是我讨厌的事, 特别是母亲在故乡腌制的蒜, 嫩皮白蒜经糖醋浸渍, 蒜瓣透明如玛瑙, 酸甜清脆, 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放开吃生蒜是在有幸也不幸加入吃喝族之后, 肠炎常犯, 一些小店不腌蒜, 只端一小碟生蒜瓣, 开始浅尝辄止, 觉无害有益, 方渐入佳境, 不想也吃出妙处。暑天正热, 二三瓣辣蒜入肚, 有珍珠状汗水从毛孔渐渐渗出, 遂遍体通泰, 头疼脑热竟能减轻, 对蒜萌生爱意已不为怪。出门带蒜, 餐桌唤蒜, 朋友有小疾, 常推荐吃蒜。在饭店吃饭时, 让店家做过煮鸡蛋舂蒜泥, 想不到, 这竟成为店家的保留菜目。

《本草纲目》中载:“蒜, 菜之美者, 性味辛温, 有消毒, 理胃, 温中, 除邪痹毒气, 解诸毒”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大蒜中含有大蒜素, 有解毒、消痈、防治肠道疾病之功效。医学专家在研究中也发现:吃肉又吃蒜, 能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维生素B1在胃肠道的吸收率和体内的利用率。而“吃肉不吃蒜, 营养减一半”, 由此看来, 吃蒜还有养生保健之道。

姜之舞

我的故乡在滇西的一个僻静小村庄, 据说姜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然而, 姜在故乡却一直没能形成气候, 在许多人眼里也并没有太重的地位。对城里人而言, 姜充其量也只是做菜的调料, 他们洗净姜, 切成片或丝或块, 要么用油炒, 要么用水煮, 给炒菜去腥增鲜, 吃不完的就倒掉。农人零星种植的姜大都自给自足, 剩余的才拿到街上换几枚生活的硬币。

前些年, 急于脱贫致富的乡里人邯郸学步地照搬外地经验, 三七价格上涨的时候去种三七, 亚麻价格好的时候来种亚麻, 就是烤烟、红花、蚕桑乡里也种植过, 然而, 等缺乏市场预测意识的乡里人种出产品的时候, “马鹿”早已经翻过了“山”。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并没有挫败乡里人的斗志, 痛定思痛之后, 他们渐渐发现, 皮簿、肉细、丝少、味浓、营养成分高、耐贮藏的姜才是可以鼓起他们钱袋子的摇钱树, 于是, “大田栽秧四四方, 种了辣子也栽姜。辣子没有姜好吃, 拔了辣子全栽姜”成了故乡生产姜的真实写照。

随着姜产量上升, 人们把姜加工成了姜芽、姜汁、姜粉、姜片、姜油、姜酒、姜饮等, 既可生食, 也可做馅, 既炒食, 又下酱, 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了。故乡特产的青姜所含的对人体有益成分比外地产的黄姜还要高, 于是, 青姜便成了客商们青睐的无公害食品。

医药上说, 姜在抗衰老、抵御“现代文明病”上有较大作用。夏日的生姜是佳品, 又肥又大, 水分充足, 可做成许多美味, 是食用的最佳季节。生姜含有一种类似水杨酸的有机化合物, 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防凝剂, 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塞有特殊作用。生姜中的姜酚能利胆, 可防治胆囊炎和胆结石。常吃生姜可除“体锈”, 生姜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的姜辣素有很好的对付自由基的本领, 能及时清除体内致衰老因子——自由基, 它的作用比人们熟知的抗衰老能手——维生素E强得多。

我的童年是在姜地里长大的, 每年谷雨时节, 是栽姜的最好季节, 小孩跟在大人们的背后, 将姜深埋进黝黑的泥土, 种下一年的希望, 心中留下一缕馨香。

菌之美

天下的美味是蘑菇, 我一直这样认为。我的家乡在云南临沧, 这里群山连绵横亘, 万顷松涛碧波荡漾, 秋露一凉, 故乡野生的蘑菇就这里一簇、那里一片, 争先恐后地在山野中抛头露面起来, 那胖乎乎、圆嘟嘟的形状, 让你感觉比鲜花还要美, 比炉火还要暖人。

云南的蘑菇多种多样, 头顶呈绿色的叫青头菌, 青头菌是家乡人最喜欢食用的蘑菇之一, 可与韭菜、葱、蒜炒吃, 也可与辣椒、蒜泥清蒸, 就是只用碳火也可抹上点盐巴烧吃。那汤色之稠、味道之美, 常常令人爱不释手。铜锣菌的得名源于它色如古铜、状如铜锣。铜锣菌是一个大家族, 只要找到一朵, 便可寻到一大片, 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成员让你越采越欢心, 越采越有劲, 铜锣菌吃起来有股干香味, 但缺少滑腻感。牛肝菌与羊肝菌色黑如墨, 但与肉丝炒吃既清香不腻, 又脆嫩可口, 真是内容超越形式, 味美不可言语。奶浆菌呈黄红色, 用手将它分开, 就会从中滴出乳白色的浆来, 将其洗净, 卤干, 撒入草果、香料、盐巴等放入瓶中腌制, 几周后取出来或油炸, 或清蒸, 或煮汤, 酸甜可口, 生津润嗓。家乡蘑菇的味道让人说不清也道不完, 红菌鲜嫩, 鸡油菌色黄味酐, 刷把菌苦中含腥, 麦杆菌滑中带腻……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绿色食品。

然而, 不知何时, 村里竟兴起了垦荒种粮的高潮, 成片成林的树木被伐倒, 大片大片生长野生蘑菇的荒山被苦荞、青稞所代替, 刀耕火种的方式自然未能改变故乡人贫穷的命运, 广种薄收的结果反而使故乡山体滑坡、水土流失、贫上加贫, 曾经男女老少上山采蘑菇的情形逐渐遥远, 成了传说。

今秋回到家乡, 正逢街天, 没想到街头到街尾野生的蘑菇可谓琳琅满目, 青头菌、牛肝菌应有尽有, 特别是那种叫作鸡枞的蘑菇, 它柄粗叶厚, 形似小伞, 味美似鸡肉, 是家乡独有的土特产品。人们将它晾晒后, 拌上香油、辣椒、香料等制成油鸡枞, 成箱成车的销往四面八方, 家乡的美名也传遍四方。乡亲们心里明白, 如果不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这些野生的蘑菇哪会有这样舒适的生长环境, 我们的生活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改变。时代在前进, 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 但幸福是需要健康的, 健康取决于生存的环境, 取决于所有与人类相处的一草一木。

柿之甜

常言道:“七月枣八月梨, 九月柿子上满集”。农历九月, 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 金灿灿的柿子就像红灯笼似地挂满枝头,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我的家乡, 柿子树成了一种普遍生长的果树。柿子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从不挑剔生存条件, 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 都长得枝繁叶茂。柿饼好吃是众所周知的, 咬一口, 甜丝丝的, 让人回味无穷。然而, 加工柿饼却要经过一道道非常复杂的工序。首先是分拣, 母亲和我们兄妹几个把柿子按好坏分开, 然后开始削皮, 这一道工序常常是由母亲来干。母亲用一个自制的小刀来削皮, 那是一种农村很普遍的极简陋的削皮工具。削皮的活只能放在晚上来干,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 母亲就在一盏煤油灯下给柿子削皮, 忙的时候几乎整夜干活。有时候一觉醒来, 看到母亲被油灯亮光放大的影子在墙壁晃动, 我就会难过得彻夜睡不着觉。

上霜是加工柿饼最关键的程序, 削了皮的柿子要凉晒在阳光下, 晒果是柿饼加工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成品的品质。因此, 在晾晒期间, 搭的木架最好是南北走向, 并选择搭在通风、干燥、向阳的地方, 以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晾晒7-8天, 使果肉收缩, 颜色变褐即可。当柿果已晒至软化时, 就要用手工捏。第一遍捏不能用力过猛, 以免捏破外皮, 影响外观整形。隔2-3天, 摊放的柿果果面干燥, 呈现皱纹时, 继续捏第二遍。这一遍捏是果品整形、果质好坏的关键。捏时用力要重些, 将果肉硬块全部捏软。再隔2-3天, 果面出现粗大皱纹时, 才捏第三遍, 最好选择早晨晴天进行。因为夜间受露, 最适宜果肉水分外移, 使果面返潮有韧性, 不易捏破, 果肉捏软后, 整形成铜锣边, 完好无损, 形状重叠整齐美观, 为优质产品。把晒成的柿饼装入缸内或堆在板上, 用塑料布盖住, 经4-5天, 柿饼回软后, 在有风的早晨, 取出放在通风阴凉处摊干, 果面一干, 便有柿霜出来。

上霜的柿饼远远高于柿子的价格, 于是, 聪明的家乡人就开起了专门加工柿饼的作坊, 柿饼加工业成了家乡人的“聚宝盆”。

肉之香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 少年时代能吃上一顿大块肉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据说, 小时候的我特别能吃肉, 三四块指头厚的肥肉, 我吃起来就像嚼萝卜片一样。那咀嚼肥肉的过程, 绝对是一次享受的过程。把一块煮得透烂入味、肥而不腻的肥肉送到嘴里, 牙齿稍稍用力, 肥肉里的油液便顺着牙缝往上爬, 痒痒的, 如同赤足踩在水中草地一样, 只是能这样吃的日子一年中也许就是一两次吧, 反正在记忆中并不是太多。

在乡下, 最好吃的肉自然是乡亲们自制的腊肉了。每年的腊月, 乡下人都有杀年猪的习惯, 一头年猪, 那可是一户农民一年的荤食啊, 中年以上的人都经历过猪肉稀缺的年代。那时候, 餐桌上时常是冷清清、干巴巴的, 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的时候, 乡下人才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腊肉招待客人, 那份热情那份纯朴是用尽言语无法表达的。

豆之醉

“土里生, 水里捞, 石头中间走一遭。变得雪白没骨头, 人人爱吃营养高。”这是记忆中关于豆腐最经典的谜语。

据县志记载, 家乡制作豆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了。逢年过节, 故乡人都要做豆腐, 做好的豆腐是赠送远亲招待客人的上好礼品。闲时, 不管男女老少, 故乡人喜欢带上家人, 邀上亲朋到豆腐摊上小坐, 咬一口豆腐, 品一口梭椤茶, 其中滋味, 不可言传。山里来的彝家汉子, 卖掉手里的山货, 相约到集贸市场豆腐摊上, 一碟豆腐、一杯老白干, 就能让一群山里的彝家汉子比神仙还快乐。

故乡豆腐声名远播, 它的胜处在于取材于境内特有的天然井水 (俗称“酸水”) 作凝固剂, 酸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豆子选当年本地产的上好黄豆。俗话说得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故乡人烤豆腐特别讲究, 用来烤食的豆腐, 要用新鲜豆腐发酵2~3天, 再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 这样烤出来的豆腐皮黄而不焦, 豆腐膨胀如馒头, 掰开来看, 熟透的豆腐气孔如麻, 清香四溢, 再配上精心调制的佐料, 保准让你胃口大开。

但真正让我饱尝豆腐宴的却是在一家宾馆, 走进大堂, 气派豪华, 完全不见豆腐的“小家子气”。上楼入座, 服务小姐照例先送上饮料。嗨, 这饮料不是茶水, 更不是可乐, 居然全是豆浆, 品尝之下, 味微甜, 还带有豆花香味。

上菜了, 从冷盆到热炒, 从汤菜到煲羹, 其“内容”无不与豆腐相关。豆腐干丝, 切得细、拌得匀, 黄白的干丝上配以碧绿生青的香菜, 秀色可餐;“细料豆腐”菜色金黄, 鸡脯余香, 味道鲜美;“芙蓉豆腐”看似豆糕, 豆腐洁白如芙蓉, 色泽协调悦目, 香菇与鲜菌留香, 鲜香爽滑软嫩, 尤胜荤制一筹;“八宝豆腐”红、白、黄、绿诸色相间, 看上去就眼馋, 荤素相济, 入口清鲜滑嫩;“豆腐雄鸡”犹造型如一种艺术, 或许是菜中留有香菌、香椿等配料之故, 醇香美味, 清爽可口, 美食美色, 畅快淋漓;再尝尝“翡翠珍珠球”, 这道菜名取其形, 一口咬下去, 唇齿间有一种从漠然到豁然开朗的体验, 味觉的矜持也在瞬间崩塌, 余下无穷余味, 别处是吃不到的;“肉糜豆腐”选料考究, 口感鲜美, 风味独具;“麻婆豆腐”上来了, 雪白的豆腐浸润在鲜红的油汤中, 面上还有胡椒颗粒, 用汤匙舀上, 轻轻一吹、一尝, 乖乖, 只觉鲜美无比, 少顷, 又觉嘴唇、舌头发麻。青花瓷盘行着胡椒酿豆腐, 白瓷汤碗盛着黄葱豆腐汤, 条盘里装着的是黄韭拌腐丝…….有甜有辣, 有甘有酸, 如章似句, 五彩纷呈, 囊括了东西南北风情。

上一篇:水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下一篇:“十一”黄金周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