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2024-08-03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通用8篇)

篇1: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市,省内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低碳、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局限在工业领域。我国于2007年11月在新疆、四川农村地区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为四川探索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以及低碳农业概念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低碳农业的提出

(一)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传统能源的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对世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节能减排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正是一个由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农业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伴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应当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新修订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如何在缩小的土地范围内发展农业,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减排和固碳两种方式来实现。农业是天生具有固碳这一生态功能的产业,比如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湿地也具有巨大的固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然而,农业的生产功能是追求作物的高产、稳产、高效,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农业机械、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的面源污染,湿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土壤、湿地中的碳逐渐氧化分解,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这将大大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因此,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恢复农业生态功能,需要从农业生产环节入手,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的使用。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选择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可行途径。

(三)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的发展,它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如,鼓励将农业和林业的废弃物秸秆利用起来进行能源开发;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建立猪—沼—茶、猪—沼—田、猪—沼—菜等循环农业。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四)低碳农业是在WTO条件下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加剧,农业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认证转变为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它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量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1]这就要求企业不仅生产的最终产品质量要合乎标准,而且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都要达到进口国的单位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农业的内涵和多元功能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不同于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

(二)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1?农业生产功能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生产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低碳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既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化增添压力。不难看出,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功能。

2?安全保障功能

农业安全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已达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等问题已危及我国农业安全。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

3?气候调节功能

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农业以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毁林开荒、毁草开垦、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等都会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被毁坏林木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加[3]。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是低碳农业最核心的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减少化石燃料,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以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

4?生态涵养功能

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景观。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比如,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可以在农田附近污水集中的地方种植良性的水生植物,建立小型自然湿地,在村镇污水汇集处,根据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建立中型生态湿地,这既减少面源污染又能保护水资源。

5?农业金融功能

低碳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低碳农业有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每年将提供1?5亿~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意味着中国每年可能带来2?25亿美元的收入。[4] 三、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四川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其碳汇总量4478?5万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内蒙古、云南、青海和西藏。在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一)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将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面临土地、能源、环保指标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约束。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

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1?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

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但土地“小、碎、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低碳农业“三低、节约、高效、安全”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3?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省域内生态资源丰富,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长江生态屏障,而不仅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使得四川省的生态建设在整个长江流域担负起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推进四川省生态建设必须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污染问题,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4?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四川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四、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

(一)发展节碳固碳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遵循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研发并推广各种节碳固碳技术和模式。

1?重建农业湿地系统

美国湿地协会确定,农田周围应按14∶1的比例配置湿地,有利于增强土地的固碳能力。农业湿地具有吸纳碳的作用,其吸纳碳的能力远远强于森林和海洋。有资料显示,单位面积农业湿地的固碳作用是森林、海洋的9倍。这是因为农业湿地由于水分过饱和具有厌氧的生态特性,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6]目前,“农业湿地”已在美国和欧洲不少国家中广泛配置并应用。我国长三角地区也于2009年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农业湿地”,并陆续启动湿地保育、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行动计划。

2?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

目前,四川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农村生活以煤为主,农业生产大量依靠化石能源的资源结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消耗的能源逐渐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长。为了降低农村生产、生活中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必须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而实现农业低碳发展,需要调整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农业中高碳能源的使用,增加沼气等替代能源。

3?改良固碳型农业品种

四川在培植“气候防护”、“固碳型”作物方面非常薄弱,对发展新种子以对抗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据路透社引科学研究显示,亚洲与非洲将有上亿人口因为缺乏抵抗气候变化的气候防护农作物而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斯坦福大学食品安全与环境问题专家戴维?罗贝尔指出,虽然现在正在努力发展防洪和抗旱作物,但能长期暴露于高温下、扩大碳的吸收存储的农作物却未被重视。四川需要适应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培育或引进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作物品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碳吸收。

4?推广农业固碳技术

推广农业固碳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近年来,国际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护现有碳库,即通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加强农、牧、林、渔业的管理,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扩大碳库来增加固碳,主要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加植物的生产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品种,如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低碳农业强调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循环经济的深化形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即拓展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又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四川可以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的节地农业、节水农业、节能农业。如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林中套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林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从经济层面来看,建立低碳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效益实现的渠道畅通。

1?国际碳汇交易机制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减排措施,目前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国际市场上已开展了几种碳交易活动,碳交易市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了加速碳交易市场化,有利于我国掌握碳交易的定价权, 2008年8月,我国首批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于北京和上海挂牌成立。四川作为碳排放量交易极大的卖方市场之一,面临着碳汇项目开发不足、卖价远低于国际价格的尴尬,这固然有当地重视不够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碳交易市场平台,没有建立碳汇交易机制,无法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公平合理定价。四川亟须搭建碳交易市场平台,使碳排放配额可以在该交易平台上公开出售,建立碳汇交易机制,促进碳汇经济的发展。

2?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

订单农业是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形式,农民通过与龙头企业签订产购合同,实现农业产销的市场化运作。碳汇项目在农业的推广与发展,大多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的。但从目前四川订单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而以政府或龙头企业替代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往往出现农户因订单而卖难,企业因订单而亏本的“双输”格局。同时,农业碳汇项目涉及国际交易市场,订单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为了更好地运用订单形式,发展碳汇经济,规避市场风险,农民需要通过合作组织来整合市场主体,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壮大经济实力。建立低碳农业的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就是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订单的形式,搭建农业碳汇项目交易主体———农户、公司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桥梁,并通过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金融功能,减少市场风险。

3?农民利益共享机制

低碳农业通过碳汇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而形成合理的农民利益共享机制是促进农业碳汇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碳汇项目订单后,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对碳交易获取的直接利益进行一次或二次分配,确保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业湿地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生产出大量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这些经济收益同样也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向参与的农户实施分配。这样,农民通过不同途径发展低碳农业,都能获得增收。

作者简介:李晓燕,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王彬彬,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四川成都 610064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提高农业竞争力,积极应对新挑战[N]?人民日报, 2005-1-7?

[2]王淏?美国蒙大拿州农民通过碳交易增收[DB/OL]?人民网, 2007-8-6?

[3]绿色视野杂志社?低碳经济的推手: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视野, 2008(6)?

[4]杜受祜?环境经济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9)?

[5]赵学敏?湿地:特殊的生态系统[N]?中国绿色时报,2005-2-4?

篇2: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低碳旅游是由可持续旅游、体验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发展的行动和结果,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低碳旅游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符合相关者的利益,也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有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和背景

低碳旅游是目前国内外大力倡导的,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是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崭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狭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的主导理念的转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升级的一种理性表达,是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暖进程的必然选择。低碳旅游不仅关注旅游者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更加注重的是降低碳量的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全面地认识低碳旅游,就要首先认识低碳旅游的起源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背景。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消耗化学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其实质是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与低碳经济类似,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也是多样的,包括摈弃二十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管理等,做到节能减排、转移排放、提高能效、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抵消以及提高社会节能意识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等。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低碳旅游作如下定义:低碳旅游是为保障气候的安全,旅游行业在不牺牲消费质量和体验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碳汇、节能等多种手段实现控制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发展

方式。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

1.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出大量的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导致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并加剧对红外线的反射,结果就是地表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在过去二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到2l世纪末将会上升至1.1~6.4℃。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增加,使得强降水、高温、干旱等极端异常天气频发,可能造成冰川融化、海洋风暴增多、生态系统退化、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严重后果,使地球生命系统变得脆弱和破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控制旅游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成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全世界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2.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平均能耗也略有下降,但在总体上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能源利用率。相比其他类型的产业活动,旅游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方面等都比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滑雪、主题公园娱乐和餐饮住宿等旅游活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能效,履行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就必须充分挖掘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巨大

潜力。

3.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产业运行相对景气,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入境旅游人数为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达1.14亿人次。如此规模的旅游接待活动所消耗的能源、所释放出二氧化碳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加速了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的损耗和巨大破坏。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中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干扰及破坏。因此,实施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对国内外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也是旅游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

选择。

4.符合相关者的利益

低碳旅游倡导着健康文明、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提升了游客的修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管理和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行节能减排的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不但进一步降了运营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对旅游消费者来说,实行降低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低碳旅游,可以亲近自然,获得美感、充实感、丰足感等精神体验。这种低碳行为顺应了环保运动和保护生态的时代潮流,也可能成为高品位的象征。发展低碳旅游也会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支付意愿,有利于一些生态的脆弱旅游区,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水土流失地区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来获得生态补偿,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生态保护以及环境建设

水平。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

1.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

景区要大力营造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包括海洋、森林、湿地等等自然旅游资源;运动休闲活动、康体活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也包括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低碳设施景观;以及低碳旅游服务等。营造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景区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大与其他低碳产业的合作,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湖泊、湿地、江河等高碳汇体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二是策划和开发低碳旅游活动产品。景区要依据自身资源的特色,开发和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低碳旅游活动产品要保证游客的参与性,引导和提倡游客去体验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景区要应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游客感受和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们所弘扬的低碳生活。三是通过低碳话技术,把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港区、低碳校区等等改造转化为低碳旅游设施。四是游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都要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旅游服务的低碳化。景区和当地政府、媒体注意通过发放宣传册、树立标识牌等加强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尽力传播低碳

理念。

2.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

由于餐饮酒店业占用了旅游消费中大部分的水资源和各种能源,发展绿色饭店就成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之一。绿色饭店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坚持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理念。绿色饭店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关注降耗节能和垃圾处理,引导消费者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针对我国的现状,发展绿色饭店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有关节能、环保、降耗、服务、宣传以及营销等环节的一系列绿色标准,并逐步把这些标准加以推广。二是采用和引进新技术,在供热、空调、照明、水资源利用和电器使用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客人宣传教育规范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旅游发展

第一,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低碳旅游发展纳入国家的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充分考虑借用和依托相关政策措施,争取得到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利用财税政策,运用各个部门减排技术和专项资金等,解决旅游业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瓶颈。第二,根据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绿色环保的发展需求,制定对不同级别的绿色企业给予相应税收支持,建立分级收取水电费等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第三,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运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制定相关工作的制度和规范,采取科学的措施,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第四,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制度建设,积极引导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消费。

篇3: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农业经济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现实选择

2006年全国两会确定两个约束性指标:“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截至2009年末, 黑龙江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达16.39%, 完成能耗下降总体目标 (20%) 的8 0.2 5%, 超过“十一五”年平均进度目标 (80%) 0.25个百分点。但作为高纬度地区漫长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 加上不合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形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焦点,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尤为重要。

2. 低碳农业经济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需要

到2015年,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要达500亿公斤。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粮食作物5%~10%的减产, 地处中高纬度的黑龙江省积温增加, 增温覆盖面地区占87%以上, 使农业气候区划的积温带发生变动, 寒冷带积温平均增加近180℃, 相当于北移近两个纬度。气候变暖, 导致旱灾频发、荒漠化进程加速、风害增加、农业病虫害流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蒸发量增大, 干旱程度加剧, 水分缺乏限制了变暖的正效应, 加剧不利影响,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寒地作物亚麻、甜菜、向日葵、马铃薯等喜冷凉, 较低气温可提高产品质量, 气候变暖使现有作物品种不适应, 发育速度加快, 籽粒灌浆期缩短, 成熟迅速, 生长量减少抵消了生长期延长的效果。这些, 必须通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来降低因气候变暖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3. 低碳农业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低碳经济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等燃烧为主, 能源利用效率低, 仅25%左右, 节能潜力巨大。《黑龙江省节约能源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普及推广户用农村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气发电、生物质 (稻壳、秸秆、枝桠) 气化、固化、液化、发电以及热电联产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资源发展清洁能源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在农村实施“一池 (沼气池) 三改 (改厕、改厨、改圈) ”生态富民工程获取新能源, 净化环境。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减少对商品能源依赖,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新农村建设。

4. 低碳农业经济符合实际是切实可行的

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如研发新型肥料、重视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肥料生物活化剂等。2009年黑龙江省开展省科技攻关项目“纳米增效肥料试验研究与示范”, 选择黑土、白浆土两种类型5个试验示范点, 使用纳米增效肥料在减少用肥总量30%情况下, 使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4种作物产量分别增长5.3%~10.3%、7.7%~12.8%、11.17%~31.83%和3.41%~8.42%。说明通过应用新技术、在肥料中添加新材料, 减施一定比例化肥不会降低粮食产量,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切实可行。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目标模式

1. 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

要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规划为基础, 加以延伸、扩展, 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不同时期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有所遵循。既要有到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也要有到“十二五”期末的阶段性目标, 还要有近3年实施目标;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 也要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重点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措施, 尤其明确相关政策扶持措施, 计算出各个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投入总需求和相关组成, 明确投入渠道, 提供政府补贴, 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2. 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创新研究, 选择和推行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努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普遍推行下列几大模式。

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 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 大力推进免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建造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提高饲料投入产出比, 降低能源消耗。

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 在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地区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在稻米加工区开展稻壳炭化制造高效燃料、米浆水提取淀粉再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稻米生产基地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氨化后喂畜、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发展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秸秆发电等技术;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沼气工程, 减少农业污染。

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模式:黑龙江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较轻, 森林面积大, 耕地面积70%以上为黑土, 是世界上仅有的3大黑土带之一,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开展植树造林, 增加森林碳汇;继续“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制定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山特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靠加工增值, 拉动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山区半山区土地分散, 适宜发展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要积极开展具有寒地特色的立体种植、养殖, 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 拓展生物生长空间, 增加农产品产量, 提高产出效益。积极推行苗木立体种植、果树下间种牧草等模式, 发展食用菌栽培和林蛙养殖等林下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水资源集约利用模式:缺水和干旱给农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井灌又极大地消耗了能源。推广普及节水技术可增强综合抗旱能力, 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 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 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 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地面塑料软管输水灌、坐水种等技术, 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大中城市周边大力推广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在大中城市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如赏花型、采摘型、垂钓型、农家乐型等, 努力构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 全年农家乐”的观光休闲农业大格局。

3. 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围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制定科技攻关规划, 有重点、分阶段地研究解决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力度, 研发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及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等环保型技术, 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发展低碳农业观念, 使农业科技成果让广大农民共享, 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4. 把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纳入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考核

篇4: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的产业,它最直接地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加剧着气候变化。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低碳经济”的方兴未艾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1.气候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新危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根据中国科学家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等异常灾害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由于农药、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以及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费用的增加,因而农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2.农业源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在讨论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把农业当成是受害者。我们的惯性思维会将施加者和受害者独立起来,于是便很少考虑到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实际上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阐述,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14%。农业排放甲烷(沼气)占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总量的46%,氧化亚氦占58%。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17%,因此也是“排碳”大户。

据专家估算,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5亿t,如果将各种温室气体换算成CO2当量,会占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其中包括: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等和动物粪便甲烷排放量为1414万t,相当于3亿t CO2;动物粪便氧化亚氮排放量为19万t,相当于0.6亿tC02;稻田甲烷排放589万t,相当于1.2亿tCO2;农田排放氧化亚氮78万t,相当于2.4亿tCO2:放牧、秸秆燃烧等排放COg当量2.3亿t。以上的计算过程还未考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农业生产作业时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3.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然而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面对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粮食和石油市场的不稳定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农用化学制品而保持持续的供应能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部,2009)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逆生态的生产过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种顺生态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基础之上的,通过土壤营养物质的调节,保持碳库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笔者认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变施肥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

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大碳库,它储存的有机碳量约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四分之三,储存的形式就是土壤有机质。也就是说,要让土壤多存碳,就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护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具体方法有:

增施有机肥。老祖宗保持地力,地力常新壮一个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最常见、来源最广是动物粪肥,其次是可直接作肥料用的饼肥、油料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以及土肥、泥肥、绿肥和骨灰、骨粉。这些传统的肥料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

推广秸秆还田。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m--氧化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美国秸秆还田率近90%,我国仅约15%,其结果是,美国农业土壤中有机碳量逐年增加,而中国土壤有机碳量逐年减少。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由当前的15%增加到89%,中国农田的碳平衡将会转亏为盈。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将其埋入土中,秸秆腐烂分解后就成了滋养地力的有机肥。

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简单地说,就是先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一个氨、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的配方,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如绿豆、豌豆、蚕豆都很常用,此外苜蓿、田菁等也是很好的绿肥。施用也很简单,就是种植以后,直接将新鲜的植物茎秆叶等就地翻压埋入土中,或者沤肥、堆肥后移到其他地块施用。

推行缓控释肥。缓控释肥被称为2 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代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缓控释肥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可以控制和放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作物的需求同步供给养分。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证明,如果用缓控释肥料,在减少氮肥30%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减产。如果肥料质量更好的话,减少50%用量也是可能的。

3.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其精神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在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粮食核心区,建设长期稳固的大粮仓,藏粮于田,这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点。

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建设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

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就是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和循环利用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状经济系统,以“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通过现代技术耦合、循环生产工程、管理方式刨新和机械配套等,改造并完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方式,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单元,推行绿色有机投入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形成各种各样物质、能量梯次和物质、资源、能量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的农业经济体系和产业化结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市场顺畅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清洁的一种生态循环型现代网状经营体系,是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和谐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发掘新型资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一个户用沼气在南方高温地区,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

篇5: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关键词:低碳农业,多元功能,推进对策

1 低碳农业的含义及其功能

2003年, 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的概念, 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由低碳经济的概念, 我们很容易理解“低碳农业”的含义, 它就是一种以能源与资源的低消耗、环境与产品的低污染、废弃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形态。低碳农业功能具有多元性, 第一可以保证农业生产, 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 既能保证农业高产稳产, 又不会对环境保护增加压力;第二, 可以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 保障农业安全;第三, 可以改善气候条件, 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最后, 可以发挥治理农业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功能, 涵养生态环境。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低碳经济在农业中的实现形式

低碳经济是得到全球共识的生态经济, 是当前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农业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发展低碳农业, 就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

2.2 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天然的固碳生态功能, 发展低碳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碳汇能力, 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因为, 低碳农业是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发展新模式, 也是提高农业固碳功能的重要途径。

2.3 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之路

发展现代农业与碳农业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农业生态物质能源, 既可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又不会对气候和环境问题造成压力。因此, 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 积极加大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力度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新事物, 首先需要让广大农民从观念上对低碳农业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所以, 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多种传播媒体的作用, 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方法与途径, 积极推介低碳农业的成功做法, 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鼓动广大农民参与到低碳农业建设中来。同时, 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引导农民和相关人士积极投身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来。

3.2 科学建设低碳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的目标, 要积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彻底淘汰农业生产中的落后技术, 加强农业规模生产设计, 延长农业产业链, 大力开发农村风能、地热能和水能等低碳能源, 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同时, 要以循环农业为核心, 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加大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投放力度

推进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大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投放力度, 切实建立成熟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这就需要改进传统农业生产工艺, 优化农业生产工艺结构,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碳储存与碳循环利用,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可利用率, 减少其中的碳含量, 然后将这一低碳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在农村大面积的推广及应用。

3.4 努力推进低碳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低碳农业, 也必须加快推进低碳农业产业化, 有效地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 推动低碳农业向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品牌化方向发展,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 促进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3.5 建立低碳农业发展考核监管体系

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监管体系, 制定约束性指标配套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还要构建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估体系, 将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中, 并构建起技术可靠、方法科学的碳排放监测技术方法, 切实保障碳排放监管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自身大力做文章, 更需要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市场监督管理的完善等多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广泛深入宣传, 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 通过多方面通力配合, 相信低碳农业就能够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震峰, 王军, 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25 (5) :348-351.

[2]冯之浚, 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9 (8)

[3]张莉侠, 曹黎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基础、挑战与对策[J].农业经济, 2011 (4)

[4]漆雁斌, 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 2010 (2)

[5]李飞, 庄贵阳, 付加锋, 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2)

篇6:四川现代农业:四大途径促发展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四川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优势特色产业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现代农业主体虚位,现代农业的投资不足和融资难。因此,当前要通过以下四大途径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途径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四川现已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川西蔬菜、川西南名优茶产业等优势种植区,而“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叶”、“蒙顶山茶”、“张飞牛肉”等享誉全国,品牌效应显现。2010年全省有300多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近一半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主要有下几项对策和措施:

一是明确农业功能区划,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连片建设,合理布局产业节点。进一步做大川西蔬菜及四川泡菜、川西南名优茶、龙泉山脉特色水果产业,加快打造川中柠檬、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攀西设施蔬菜等产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兴建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集聚,最终建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特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推动四川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梯队。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商贸区,引导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合,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途径二:加快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首要生产要素。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三大体系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内部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科研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三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人均服务耕地达1072亩),且知识结构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等,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当前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

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农口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破性、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当前应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为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提供机会和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及农业咨询机构,为地方农业科技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研激励引导机制,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做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工作,创新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途径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一是明确培育对象的范围与重心。当前应明确将培育范围界定在“正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和“将来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的两大类人。前者主要“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五类人群;后者主要是“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职业农校学生和高校涉农毕业生”两类人群。

二是加强培养机构的建设、拓展与评估。农广校和农职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主渠道,涉农高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是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四川应重点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适度强化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其他社会机构建设,组织力量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同时,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资质与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估,优胜劣汰,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三是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应根据四川农村、农业和农民实际,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用进村办班、入户指导、现场培训、田间咨询、半农半读、集中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农村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百千万工程”等大型农业培训项目,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四是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降低经营风险的制度保障。尽快制定和落实四川省农民职业教育补贴制度;加速制定符合四川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职业技能认定与退出制度;抓紧研究制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从创业、风险保护、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上入手,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途径四:积极推进农业投融资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总体上看,现代农业建设中投融资体制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投融资力度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借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构建财政支农投融资新机制,提高资金增量。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整合存量加大增量,以项目为纽带,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和金融机构的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投、建、管分离机制,以财政资金为主,组建政策性的“现代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依法授予政策性投资公司代政府履行投资主体职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框架。

二是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扩大农业贷款比率。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进一步落实县域内银行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篇7: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先是英国人提出来的。2003年,英国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在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世界经济得益于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显现复苏迹象之时,如何在重振增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美国从维护其全球经济地位出发,把节能环保产业推到国家战略的前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经济刺激计划》,在7,870亿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绿色经济投入达1,500亿美元,预计新增500万个就业机会。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4月公布的财政支出达15.4万亿日元的《经济危机对策》计划,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通过主导国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技术领先,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对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领域追加投入。欧盟将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亿欧元,用于创新型制造技术、新型低能耗建筑与建筑材料、环保汽车及智能化交通系统三个领域的科技研发。英国把今后十年的产业技术重点确定在6大领域:低碳工业、低碳汽车、信息网络、生命科学、医药和先进制造,并专门成立了国家低碳技术投资公司。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APCE会议上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当前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三分之二。

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具体讲:

一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是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三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态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四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是高消耗,高排放。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又比如,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二)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四)以节能降耗为推手,推进低碳消费。

戒除嗜好,提倡低碳生活,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2009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的意义不只是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篇8: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一、发展低碳经济,拓宽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

新兴产业是区别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作用的另外一种产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形成新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而形成的新产业等等。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以及观念的改变,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但是由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原因,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仍有限,尤其是依靠新技术突破的产业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即低碳产业甚至非碳产业,例如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潮汐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仍未取得理想发展。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術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无约束、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其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并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其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流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流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

从这一内涵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等等。低碳经济比传统“高碳经济”涉及更多领域的开发与发展,这就意味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甚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将极有可能得到新的技术投入与政策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也使低碳产业甚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成为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产业。

二、发展低碳经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技术和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内在动力,即新兴产业的创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到产品生产并进一步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一系列活动。现有技术条件为新兴产业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也决定其创新的能力、方向和创新的潜在空间。而且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在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目的就是“高效能、低排放”。而要做到技术创新,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那么发展低碳经济,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是单纯能效的提高,而是整个产品的生产体系、生产过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必须由技术来支撑,这就是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技术的高效能性和低排放性,使得它成为未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构建节能、减排、降耗、增效、长效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在欧美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各国都已经认识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自然会成为业内的领先者与主导者。因此,许多国家已经纷纷投入巨资开始低碳技术研发。而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发展阶段的我国来说,低碳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利用十分广泛,例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IGCC) 、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在交通领域,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因此我国要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消费和节能重点领域逐步从工业部门转向交通和建筑部门以及加快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目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第十一届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可见,低碳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新兴产业是一种边缘化的产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不是一种技术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是多种学科技术,多种文化背景,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交融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产物,具有开创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没有经验可循。而我国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体制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尚在萌芽中,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原先沿用的一些制度规范出现抵触。另外,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且都处于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动态环境中,增大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性。正因为新兴产业的综合性和高风险性,其发展更需要各种制度作为保证,才能实现有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经济政策推动,即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种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等不断建立和完善,如制定低碳教育政策;在低碳经济政策方面,制定推行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等;在低碳管理政策方面,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在低碳技术政策方面,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发展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低碳投入政策方面,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完善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积极性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制度和法规等的制定和完善,无疑会给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性,实现其有效、有序的发展。

上一篇:师德标兵个人事迹《爱在无声处》徐英下一篇:新建项目尽职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