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2024-07-16

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精选10篇)

篇1: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关于毕业生派遣的通知

各位毕业生:

根据学校就业工作进程安排,学校决定于6月19日17点关闭学校就业网派遣系统,请未填写派遣信息的同学尽快填写信息。以下是对几种情况的政策解释:

1、考研、读博

学生已经确定被录取,登录就业网填写派遣信息并及时将录取通知书交到就业指导中心

2、出国

①户口、档案放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毕业派遣截止日期前拿到签证的,学生自己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档案和户口事宜,并提交《出国留学不就业申请》到就业指导中心,在就业网上填写派遣信息。

注:档案和户口必须同时转过去,如果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无法同时接受户口和档案,则转回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②户口档案回原籍

学生提交《出国留学不就业申请》至就业指导中心,并在就业网上选择户口、档案回原籍选项。

以上两种情况的区别:户口和档案放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毕业生没有报道证,户口和档案回原籍的学生有报到证。

以上两种情况的共同点:学生完成学业归国将享受国家关于出国留学人员相关政策待遇,具体情况请登录

http:///

3、签署三方协议

学生将签署完毕的三方协议第一联交到就业指导中心,并在就业

网上登录填写派遣信息。

如果已经签署三方协议,6月20日前没有返回就业指导中心的,提交用人单位证明及《户、档暂存申请表》交至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网下载专区提供下载),学校可以延缓派遣时间至8月10号,如果没有提交《户、档暂存申请表》,学校将统一派遣回原籍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4、签署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证明、自由职业等就业形式

学生从辅导员处领取《毕业生选择去向表》,并选择相应的就业状况,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至就业指导中心。

注:学生可以自行联系档案接收单位(如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也可以按照就业网默认的各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填写,户口转寄地址为家庭户口本第一页详细地址。派遣的原则为户口和档案不能分离。

5、未就业

如果派遣截止日仍没有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从辅导员处领取《毕业生选择去向表》交到就业指导中心,同时登录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填写二分回生源地的派遣信息。没有填写派遣信息的毕业生,学校将根据入学学籍将毕业生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关系回到生源地后,学校继续为其就业提供帮扶,各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如当地人事局)也会为其提供就业帮扶并办理相关手续。

未就业的北京生源毕业生,档案将由学校统一转到生源所在区的人事局。

根据北京市教委规定,未就业二分回生源地、没有落户的毕业生,如果2009年12月31日前,在北京找到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学校将为其提供改派手续。

毕业生派遣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希望广大毕业生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毕业派遣工作。如果因为没有及时填写派遣信息影响到学生升学、出国、毕业,一切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

北外就业指导中心

2009-6-16

篇2: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2009-4-28 22:15:05

相关毕业生就业派遣政策解读

一、毕业生网上签约及就业率统计的有关规定

根据山东省人事厅规定,毕业生就业自2006年开始,全部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进行,具体程序如下:

1、毕业生注册

根据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符合派遣规定的毕业生,于每年11月下旬登陆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毕业生注册。

2、毕业生登陆

毕业生根据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个人信息维护、电子简历制作、发布求职广告、职位搜索、签约解约等操作。

3、毕业生网上签约

1)已经在山东省就业信息网注册的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共同登陆山东省就业信息网,根据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发出签约邀请,毕业生同意,签约即可完成。

2)尚未在山东省就业信息网注册,毕业生要协助用人单位到当地就业主管部门(人事局)办理用人单位的注册(需要带营业执照和技术监督代码证),然后共同登陆山东省就业信息网完成网上签约。

3)尚未在山东省就业信息网注册,用人单位又不愿意在信息网注册开户,毕业生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纸质就业协议书,然后利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协议书录入功能,将协议书内容进行录入。

4)已在省外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到招生就业办公室领取统一编号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签订后,利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协议书录入功能,将协议书内容进行录入。

5)就业协议书的效用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网上签约的要求用人单位打出纸质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各一份);签订纸质就业协议书的一式四份(毕业生、用人单位、鉴证机关、学校各一份);省外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各一份);纸质就业协议书加盖单位公章后,于5月20日前送交各系部,各系部汇总后送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据此编制就业方案,报省人事厅审核并办理派遣手续,派往签约单位,户口和档案也随着转到就业协议书约定的接受地点。

4、劳动合同

已落实就业单位但不能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签订后,将劳动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红章)后,于5月20日前送交各系部,并将劳动合同内容录到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系部汇总后送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报省人事厅审核,审核合格后记入正式就业率,但不作为派遣依据,户口和档案回生源地人事局。

5、升学

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将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和出国护照复印件,于5月20日前送交各系部,并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录入“升学”,各系部汇总后送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报省人事厅审核,审核合格后不进行派遣(不打印报到证),以减少毕业生数量的方式记入正式就业率。

6、出国劳务

对于出国就业的毕业生,将与国外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出国护照的复印件及中介机构的书面证明,于5月20日前送交各系部,并将劳动合同内容录到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系部汇总后送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报省人事厅审核,审核合格后记入正式就业率,但不作为派遣依据,户口和档案回生源地人事局。

7、入伍

等待相关政策出台,在没有新政策之前,仍按原规定执行。

二、相关就业政策规定

(一)报到

1、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省内院校毕业生和省外院校山东生源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单位要求的有关材料直接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须持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书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当年的招生大表(复印件加盖学校印章)到山东省人事厅办理审核、签转手续后,再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和落户等手续。

2、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省内院校山东生源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使用“网上报到”栏目,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报到”后,持签发到各市、县人事部门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证书和户口迁移证到相关的人事部门办理报到、落户等手续。

3、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省外院校山东生源毕业生回省报到的(含报到证签发到省人事厅报到的),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注册后,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直接到生源所在市(设区市)人事部门办理报到、激活网上账号和落户等手续,省人事厅不再办理签转手续。

(二)二次派遣

二次派遣是指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人事局的毕业生,在规定期限(自派遣之日起2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后,由负责鉴证的人事部门办理的派遣手续。二次派遣自7月16日开始。

1、省内院校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手续办理流程: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接收单位在网上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暂不具备网上签约条件的,可签订纸质就业协议书。具体操作如下: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入个人专区,使用“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功能,将接收单位信息录入到网上并下载打印出来),网上鉴证后,打印出来并加盖相关公章------>到生源地人事局开退函------>带以上材料到负责鉴证的人事部门办理派遣手续。

2、省内院校毕业生出省就业的手续办理流程:向学校申请省外就业协议书与接收单位签约,并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录入签约信息------>到生源地人事局开退函------>带以上材料到省人事厅办理派遣手续。

3、省外院校山东生源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手续办理流程:持原学校发的就业协议书与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到负责鉴证的人事部门办理鉴证和派遣手续。其中异地就业的(含人事代理的),须出具原报到地人事部门同意其异地就业的函。

4、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在省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手续办理流程:持原学校发的就业协议书与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到负责鉴证的人事部门办理鉴证手续,经省人事厅审核同意后办理派遣手续。

(三)调整改派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就业报到证已签发到接收单位,在改派期(1年内),因特殊情况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申请回生源地就业,由各级人事部

门办理的改派手续。调整改派自8月15日开始。

1、省内院校毕业生在省内改派手续办理流程:毕业生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可通过“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走网上解约流程,打印出解约函------>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接收单位在网上签订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暂不具备网上签约条件的,可签订纸质就业协议书。具体操作如下:毕业生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入个人专区,使用“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功能,将接收单位信息录入到网上并下载打印出来),网上鉴证后,打印出来并加盖相关公章------>就业协议书鉴证和派遣手续由新接收单位的同级人事部门办理。

2、省内院校毕业生出省改派手续办理流程:向学校申请省外就业协议书与接收单位签约,并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录入签约信息------>与原就业单位的解约函------>带以上材料到省人事厅办理派遣手续。

3、省外院校山东生源毕业生在省内改派手续办理流程:持原学校发的就业协议书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与原就业单位的解约函------>带以上材料到新接收单位同级人事部门办理鉴证和派遣手续。

4、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在省内改派手续办理流程:持原学校发的就业协议书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与原就业单位的解约函------>带以上材料到新接收单位同级人事部门办理鉴证手续,经省人事厅审核同意后办理派遣手续。

5、解约后回生源地的改派手续办理流程:省内院校山东生源的毕业生带报到证、解约函到生源地市级人事部门办理;省内院校非山东生源的毕业生带报到证、解约函、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接收函到省人事厅办理;省外院校山东生源原就业单位在省内的,带报到证、解约函到生源地市级人事部门办理。

篇3: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一、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部分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2]就业能力不强也使他们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实际上劳动派遣的对象也主要是就业弱势群体, 劳动派遣对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有助于保障就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权益。“总体上, 当前我国劳动力仍处于供大于求阶段, 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就业多为灵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 劳务派遣在开发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劳务派遣存在的市场基础。”[3]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首先保障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 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派遣是自由之法、权益之法, 这既是劳动派遣法的本原, 也是劳动法的归宿。”[4]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的具体适用情形, 即其只能适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前几年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整体低迷,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期性失业;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可谓稳中有增,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则是摩擦性失业。它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暂时的或偶然的供需失调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5]。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也适应了他们未就业或者说失业的临时性特点。劳务派遣并不是一种僵死的就业体制和用工形式, 在实践中某些优秀被派遣员工被用工单位相中, 在劳务派遣其结束后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未就业毕业生毕业时可能达不到用工单位要求, 但通过二年劳动派遣合同期内的工作实践历练, 其经验、能力将可能大幅度提高, 有可能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

劳务派遣的工作岗位在用工要求上大多并不高, 毕业生即使未就业也基本能达到这些岗位要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合同期为两年以上, 而且劳务派遣公司在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 应当按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意味未就业毕业生一旦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约, 在合同期内即使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公司, 后者也必须至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报酬。曾经有人建议给予未就业毕业生以失业保险金。但按我国《社会保险法》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 领取失业保险金应以已缴纳失业保险费为前提, 故未缴费的未就业毕业生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且最低工资标准无论如何都高于失业保险金, 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他们实际收入将高于有人建议的失业保险金额。更为重要的是劳务派遣是以“劳动”为前提的, 能避免给予未就业者失业保险金所造成的惰性。

二、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设想

运用劳务派遣制解决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们具体设想了两种不同形式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是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二是通过招标交由民营劳务派遣公司具体实施。两者各有利弊。

市场经济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近年来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更引起政府的关注, 为此教育部近两年都下发了专项通知做出要求。我们认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最好的办法, 就是将其组织起来运用劳动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由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因此可考虑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该工作。现在各地教育厅局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都建有毕业生就业市场且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 可由它们组建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这项工作。之所以由教育部门组建而不是由人社部门组建, 是因为未就业毕业生由高校移交教育部门较便利, 而高校与人社部门无隶属关系移交起来较困难。以往高校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只能听之任之。由教育部门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工作机制后, 高校可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 参加由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的招聘并成为其员工。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可广泛地联系各类用人单位, 为这些已成为其员工的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岗位。这种公司的国有性决定了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在维护毕业生权益方面必然优于私营企业;但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因其新设性难免经验不足, 在业务能力和客户资源上则明显不如私营企业。这种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本质上仍属于公共部门。“由于缺乏竞争, 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缺乏竞争的压力, 政府官员亦缺乏企业管理的理念, 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也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 这样导致经营的低效率。”[6]政府的这些不足也会蔓延到其设立的国有公司, 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管理中的问题。就此而言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也许能够做得更好。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人力资源领域逐步开放, 民营人力资源企业应运而生。“2008年, 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9万余家, 基本形成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7]这类企业传统上主要为民营私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但目前也开始涉足公共领域方面人力资源工作, 如承接未就业毕业生以劳务派遣安置他们就业。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与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相比较, 较早地涉足于劳动派遣业务因而更为熟悉业务, 同时也拥有很丰富的客户资源且运营效率较高, 可以更好运用劳务派遣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但是民营劳务派遣公司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以营利为目的, 则突出了劳务派遣单位的营利法人的属性。劳务派遣单位属于民法上的营利法人,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8]。这使人们对其能否维护被派遣者利益有所怀疑, 这是目前制约这类企业涉足该领域的主要障碍。其实人们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引入优质民营人力资源企业, 从业经验和市场声誉是其从事这类业务的保证。

三、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探讨

目前政府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而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教育部办公厅近两年下发有关的《通知》中, 列举了帮扶离校以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主要包括: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开展双向选择招聘活动、积极推进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征兵工作、持续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等。不可否认, 这些举措确实能促进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但这些举措都是间接的并且不能为毕业生供岗。对未就业毕业生采取劳务派遣方式以实现就业, 属于将他们吸纳到组织内直接提供岗位的就业, 明显优于前者。但是这种新方式还不成熟也难免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这种带有明显公益性的劳务派遣能否营利?该举措专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从这项举措的性质看带有很明显的公益性色彩。但现在劳务派遣公司在我国大多是营利性组织, 也确实能从所提供的劳务派遣服务中获得营利。劳务派遣公司如何处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二是劳务派遣能否真正维护未就业毕业生权益?设想运用劳务派遣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旨在维护毕业生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其它权益。但它在实际上能否解决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其中不仅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还受很多因素制约。例如派遣公司能否提供满足毕业生需要的岗位?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三是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实现所谓“兜底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下, 在这种机制下所谓“充分就业”其实只是理想。实施劳务派遣的目的在于实现毕业生兜底就业, 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9]。然而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在就业上“兜得住底”?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四是民营人力资源企业以怎样的方式承接业务?民营人力资源企业自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即使承接安置未就业毕业生任务也是要营利的, 但该工作又具有公益性可能要求企业不营利。这时应否考虑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给予一定补助, 解决营利性民企在从事非营利性业务中的难题。这个问题应当考虑。

四、结语

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由劳务派遣公司吸纳未就业毕业生以实现就业, 这种设想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上的需要。尽管这种设想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但是在总体思路和方向上应当是可行和正确的。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望能引起更多争鸣。

参考文献

[1]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80

[2]崔新生.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70-71

[3]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148

[4]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468

[5]刘帆.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63

[6]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6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10) [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 2010:295

[8]曹可安.劳务派遣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7

篇4: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金融危机激化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政府已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政策的杠杆效应将毕业生“撬”到基层,其效应是暂时的,只有通过长效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与保障,才能有效地防范毕业生“返城潮”的出现。

一、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石家庄、西安、广州五个城市共发放问卷1210份,调查对象为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1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7%。问卷采取封闭式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了解毕业生对下基层工作的态度。其中,男性有590人,占全体的48.9%,女性有616人,占全体的51.1%。回答问卷的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872人,硕士毕业生253人,博士毕业生81人,分别占全体的72.3%、21.0%和6.7%。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明显提高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今年找工作要比预期困难,他们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求职预期,不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高薪高待遇,会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参加工作。与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关注未来发展和薪酬待遇的现象有所不同,今年近70%的大学毕业生首先想先找到工作。

从具体数据来看,有622名本科毕业生、139名硕士毕业生和35名博士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工作,分别占此次参与调查的各学历样本的71.3%、54.9%和43.2%,占总体样本的66.0%;有25.2%的毕业生表示坚决不下基层。而且,学历越高的毕业生,愿意下基层的比例越低,对于下基层的热情越低。

(二)基层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为二次就业增加砝码(61.3%)”,其次是“今年大城市就业压力太大(52.6%)”,第三是“国家代偿学费和贷款(44.4%)”,第四是“考研深造可以加分(31.7%)”。因为“支援国家基层建设”和“基层更利于成长成才”而愿意下基层工作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1.9%和22.3%。这说明,今年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意愿。

(三)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顾虑

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77.1%)”、“收入和待遇低(68.9%)”以及“缺少挑战性的工作(53.4%)”。深入访谈发现,毕业生还有其它方面的顾虑,比如一部分硕博毕业生已经在大城市结婚安家,他们下基层就业需要考虑举家迁移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生活多年,积累了很多有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人脉资源,到基层工作难免“水土不服”,而且毕业生的家长大多不支持;某些毕业生的专业在基层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并且多数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烈的考研意愿,基层满足不了他们的成长要求等等。

(四)大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的年限

只有11.5%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10年以上”,有24.1%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10年”,有64.4%的人选择“在基层工作5年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刚毕业到基层锻炼一年半载是能够接受的”,再长时间的话他们会有顾虑,对他们而言“下基层”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临时避风港,不可能是职业归宿。

为了佐证上述调查结果,本文对北京某重点大学支援西部、下基层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2005年以来北京某重点大学有30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基层以及西部地区接受锻炼,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二次择业或继续深造,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是少数。

二、对当前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几点认识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2009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意愿变化并非是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取向发生变化,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激化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原有的结构性矛盾。

(一)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高学历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

表面上,高校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近年高校就业率明显下滑),但实际上是因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在某些地区严重短缺,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明显过剩。究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高等学历人才供给过剩、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考硕士,硕士找不到工作只好考博士,硕士、博士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令人担忧。研究生学历教育在一段时期能够起到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发挥“缓冲器”的作用,高校纷纷采取“入口宽、出口也宽”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高等学历发放数量和质量出现了极大反差,令大中型城市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以就业规模决定专业设置的模式弊大于利。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前年就业比例决定今年本专业招生规模。这种方式曾经对学科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导致综合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倾向热门专业,地方高校冷门专业减招甚至停办。如今高学历人才趋同现象日趋严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事实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预测,冷门专业或热门专业的冷方向可能在未来某一时点成为社会最急需的专业,但到时这类人才就会缺乏。另外,热门专业过度发展,冷门专业遭到排挤,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使社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深度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阶段,需要的是现有人才素质的大范围提高而不是人力资本低水平的数量型扩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依靠简单加工制造环节来实现产量的扩张,创新能力较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导致高学历人才闲置率逐年攀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体现了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互相不匹配,反映了我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光靠一时的政策无法根治,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着力疏通、因势利导。

(三)政府引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已有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从长期的人才发展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本着尊重人力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不但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选择。

而已有政策措施更多地着眼于缓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能否在促进人力资源更好配置、切实带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大学毕业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各种鼓励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升学和晋升机会奖励、奖学金和各种补贴等物质奖励,而且以短期政策居多,鲜有涉及5年以上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调研发现,下基层所获补贴和奖励难以补偿离开大城市就业、生活的机会成本,而且过了相应限期毕业生需要高校和政府兑现考研、考公务员的优惠承诺,两三年内大规模的毕业生“返城潮”必然会加大未来就业压力。

可见,积极引导毕业生下基层,不应该仅仅依赖短期的物质诱导,也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短期措施,而应作为一项关乎我国未来20年人才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

(四)将学历视为衡量人才有用与否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岗位与能力的匹配

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当一部分下基层的毕业生把在基层就业仅仅作为“跳板”、临时“过渡”,这种认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适应,与国家就业鼓励政策的初衷不符。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基层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不利于基层的发展,也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发展。

调研发现,部分基层政府根本不知该如何安置“空降”的高学历人才,如果直接安排到领导岗位可能因脱离实际而无法开展工作,如果不安排领导岗位既对不起高学历的名头又留不住人。所以,动员、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首要考虑的不应是提高多少就业率,而是基层如何使用这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才如何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基层需求与高学历人才供给之间的匹配,不是简单的数量和类型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

(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深刻

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不仅是第一份工作而且也是第一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机会,所以心理上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只有满足衣食温饱层次的较低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学历,但从社会适应性和财富积累水平来看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要容忍、体谅和关爱他们。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内心而言不愿下基层,只是迫于就业形势或政府鼓励政策引导才到地方去,因此不能以是否志愿下基层作为评断道德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激励、升学与晋升奖励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并不一定有利于引导社会对高学历认知观念的转变,不利于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性认知和诚信意识。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国家决策部门应当从我国长远人才发展和基层建设的角度制定系统规划和宏观政策。基层用人单位应制定并执行能够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优惠政策与长效机制,创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一)建议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协调机构,对自愿长期扎根基层的有志青年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新的情况,以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实际需要,制定新的实施细则。如对于自愿扎根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在工作一定年限(如10年及以上,拖长年限)后实行“参公管理”,即按照地方公务员标准进行管理,包括长期保障制度、对各种支边活动的长效考核机制等,切实体现、保障基层和大学生的真实意愿与现实利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现状。另外,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当员工连续两次与企业签订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或员工在企业工作满10年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如果能够在基层实行“工作10年以上参公管理”的措施,既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维持较为稳定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在基层建立、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制度

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阅历比较浅,“投奔”基层后,融入新工作和新环境需要较长时间,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需要持续地进行思想疏导、技能培训, 需要不断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积极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对各级政府而言,更为迫切的是,需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切实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基层创业、发挥真才实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5:就业派遣相关问题答疑

1、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就业单位接收学生的报到证,但不接收档案和户口,这种情况应如何办理?

答:这种情况应派到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然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为其办理报到证的改派。

2、我院每年7月初毕业生领取毕业证,有些用人单位需学生领取毕业证后方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今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不予缓派的情况下,如何办理这些学生的派遣工作?

答:这种情况先派回家,再改派。

3、如果毕业生的户口和档案迁回原籍,这种情况在3年内想改派,可以改派吗?

答:依据现行政策可以改派。

4、改派需要什么手续?

答:出具原单位的解约函,现单位的接收函,携带毕业证、报到证到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楼一站式大厅办理报到证改派手续。

5、报到证改派有时间限制吗?

答:依据现行政策在3年之内可以改派。

6、报到证丢失后补办有时间限制吗?

答:依据现行政策在3年之内可以补办。超过3年期限只能出具已派

遣过的证明。

7、签订灵活就业登记表的学生,可以派遣吗?具体的派遣方式有几种?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单位所在地一项怎样录?

答:可以派遣。派遣方式有两种,一是派回原籍;二是派到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单位所在地一项将录入派遣地所在的地址,在单位性质代码录为77。

8、填待就业登记表的学生,可以派遣吗?具体的派遣方式有几种?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单位所在地一项怎样录?

答:可以派遣。派遣方式有两种,一是派回原籍;二是派到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单位所在地一项将录入派遣地所在的地址,单位性质代码录为70。

如还有疑问,可以随时沟通。

篇6: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就业派遣相关规定及调整改派流程的通知

各相关部门:

为了做好2012届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及就业报到证调整改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近期的相关就业派遣政策及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将要求通知如下:

一、就业派遣的相关规定

(一)毕业生与行政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有人事权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派遣办法

已签订合同书、就业协议书、或有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录用或聘用证明书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报到证直接派遣到该用人单位。

(二)毕业生与私营企业等无人事管理权的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派遣办法

1.就业报到证直接派遣到该用人单位,由单位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户口等托管手续。

2.用人单位同意将《报到证》打到广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或南宁市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等人才机构的,按以下程序办理手续:

毕业生持:(1)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在接收证明里注明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及《报到证》开往委托管理该生档案、户口的人才交流机构;

(2)用人单位与人才交流机构的托管档案、户口委托证明;(3)毕业生本人同意《报到证》开往人才交流机构的文字说明材料。提供材料方式有以下两种:

(1)如果选择在“就业协议书”上出具接收意见的,要求样式如下: 样式:

在“用人单位意见”栏写明:“同意 聘用(或录用)该名学生。报到证恳请开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档案(及户口)委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

经办人:

(单位盖章)

毕业生意见:本人同意报到证开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并同意档案

(及户口)托管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个人签名)

“人事主管部门意见”栏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出具意见:“同意接

收人事关系及档案(及户口)。”

经办人:

(人才盖章)

(2)如果用人单位为接收的毕业生出具证明的,要求样式如下:

样式:

证明

(姓名**),(性别),****年**月毕业于**大学**专业,同意 聘用

(或录用)该名学生,并同意(姓名**)的档案(及户口)托管在****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报到证恳请开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特此证明

经办人:

(单位名称、盖章)

**年**月**日

毕业生意见:本人同意报到证开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并同意档案

(及户口)托管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个人签名)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出具意见:“同意接收人事关系、档案(及户口)。”(人才盖章)

经办人: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盖章)**年**月**日

(三)教育厅统一派遣前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派遣方法

1.在6月11日(星期一)前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报到证统一打回生源地,回生源地的具体单位名称依各省、各市、各区的具体政策办理(详见附件2、3)。

2.在6月11日(星期一)前未能落实就业单位,而又不愿意立即回生源地的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可暂时托管在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报到证暂不打印,待日后落实就业单位后再自行持托管协议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直接打印,并在该中心办理户口迁移及档案转移的相关手续(注:不可计算工龄和评定职称)。

(四)其他规定

1.教育厅规定我校统一打印报到证的时间为6月15日,因工作量较大,任务较重,请各二级学院6月11日(星期一)前将就业数据库和打印报到证所需的材料报送就业科。

2.毕业生确定报到证的去向,必须提供相关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材料不齐全或无效者,学校将按回生源地处理。

3.各二级学院请根据报到证去向审核表,要求毕业生对报到证的去向进行确认,并按报到证号的顺序整理相应的就业证明材料(无材料直接发回生源地)。将报到证号的后四位数字标注在就业证明材料上,作为材料的顺序号,留存于各二级学院。

如果需要将报到证开往人才机构者,必需提供相关材料(是协议书、合同的提供复印件;是三方证明的要原件,二级学院需复印一份留存),并按照报到证号的顺序排好,于6月11日交就业科。

4.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不需打印报到证。需要寄发档案者,需将就业协议书交回就业科。

二、毕业生调整改派流程和具体要求

教育厅在6月份统一安排各高校打印报到证,7月1日以后受理毕业生个人办理调整改派手续,具体的受理部门为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一)毕业时未落实就业而暂缓打印《报到证》的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后需打报到证者,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1.需提供以下材料:(1)接收单位的接收证明(含合同书、或就业协议书、或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接收证明);(2)本人申请书一份,先到二级学院审核盖章,再到招生就业处开具调整改派证明;毕业生持以上材料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打印报到证。

2.毕业生持新打印的《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原《户口迁移证》到保卫处(明秀校区在鸿远楼一楼,长岗校区在办公楼一楼)办理户口迁移证的调整。不详事宜可咨询保卫处(办公室电话:3908093)。

需要调整党组织介绍信者,持《报到证》及原党组织介绍信到各二级学院学工办办理。

3.毕业生将《报到证》下半联(白色)交回二级学院。

4.毕业生持《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调整好后的《户口迁移证》到新单位报到并办理户口落户手续。

(二)已领取回生源地《报到证》的毕业生,如落实了就业单位,需要重新更改《报到证》的,按以下程序办理手续:

1.持原有的《报到证》、用人单位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如就业协议书、合同书等),以及本人申请书一份,到二级学院审核盖章,再到招生就业处开具调整改派证明;

2.毕业生持原《报到证》、就业证明材料和招生就业处开具的调整改派证明,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重新打印报到证;

3.毕业生持新打印的《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原《户口迁移证》到保卫处(明秀校区在鸿远楼一楼,长岗校区在办公楼一楼)办理户口迁移证的调整。不详事宜可咨询保卫处(办公室电话:3908093)。

需要调整党组织介绍信者,持《报到证》及原党组织介绍信到各二级学院学工办办理。

4.毕业生将《报到证》下半联(白色)交回二级学院。

5.毕业生持《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调整好后的《户口迁移证》到新单位报到并办理户口落户手续。

(三)原来已将《报到证》打到某一用人单位,后来需要重新改到另外单位的毕业生,按以下程序办理手续:

1.毕业生需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并取得相应的书面证明材料,写好要求领取新的就业协议书的申请,持原就业协议书到招生就业处办理解除协议的相关手续;(详情请登录就业信息网了解)

2.毕业生持:(1)原来的报到证(含白联);(2)解约证明(原件、复印件);(3)接收单位的证明(含合同书、就业协议书、或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接收证明);(4)《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核发申请表2》(原件,一式2份);(5)本人申请书一份,申请书先到二级学院审核盖章,再到招生就业处盖章;

3.凭以上材料,到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申请重新打印报到证;

4.毕业生持新打印的《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原《户口迁移证》到保卫处(明秀校区在鸿远楼一楼,长岗校区在办公楼一楼)办理户口迁移证的调整。不详事宜可咨询保卫处(办公室电话:3908093)。

需要调整党组织介绍信者,持《报到证》及原党组织介绍信到各二级学院学工办办理。

5.毕业生将《报到证》下半联(白色)交回二级学院。

6.毕业生持《报到证》上半联(蓝色)及调整好后的《户口迁移证》到新单位报到并办理户口落户手续。

三、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地址及联系方式

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地址为:教育路3号(原教育厅内,天桃实验学校正对面,广西艺术学院旁边)。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联系电话:0771-5320961

乘车路线:

明秀校区:到北湖路口乘80路车或30路车,到旧梦之岛站或艺术学院站下车,步行二百米左右即到(具体位置可下车后问路)。

长岗校区:乘坐86路公车,到艺术学院站下车,倒回来步行二百米左右即到。

附件:1.招生就业处2012年6-8月份就业工作安排

2.《师范类毕业生生源地派遣汇总表》

3.《非师范类毕业生生源地派遣汇总表》

4.《广西师范学院毕业生违约管理暂行办法》(桂师院学字[2007]16号)

5.《报到证开往委托人才机构托管档案、户口的审核证明》

6.《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核发申请表2》

招生就业处

篇7: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由于档案、户籍是国家人社系统、公安系统进行社会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毕业时,档案和户口必须有接收单位,即毕业生的派遣单位。就业派遣证和户口迁移证是毕业生在办理落户、报到、档案管理的原始凭证(类似介绍信),请妥善保管或交至派遣单位。

档案的重要性:其中记载了个人的社会履历和学习经历。

户口的重要性:个人办理社保、结婚、购房、乘火车、购机票、外出住宿、补办身份证所必须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最重要身份依据。

派遣的一般原则与办法:

1、如果学生在毕业派遣前,签约是: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含改制国企)等,这些单位有户口、档案保管权,就直接派遣至签约单位。

2、如果学生在毕业派遣前,签约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外资企业等,这些单位没有权限保管档案和户口,必须派遣到生源地或者单位所在地的人社部门。

毕业生先到人社部门报到并办理落户、档案事宜后,至用人单位工作。这类情况,要看协议书上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栏目,加盖的是:那里的人才市场公章,就向那里派;如果没有公章,就向生源地的人社部门派遣。

3、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没有派遣证,只有户口迁移证。毕业生持入学通知书和户口迁移证至考取学校报到。

4、如果企业为毕业生在企业所在地人才市场办理了“入户通知书”或在协议书上加盖了“当地人才市场”公章,派遣单位就是那里的人才市场。

5、派遣单位就是就业派遣证的抬头单位,档案和户口将发往该单位。而签约单位的名称则体现在就业派遣证的备注栏。

如果单位是国企等有档案户口接收权,档案和户口就直接发往单位了,就业派遣证的抬头单位就是用人单位。

特例:签约至北京、上海等地的毕业生,受户籍政策影响,一律派遣回生源地的人社部门。

6、未落实单位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均回生源地,派遣单位就是生源地人社部门。

篇8: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关键词:毕业生,派遣,问题,对策

为了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教育部提出以政府为主导,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取代了原有的统包分配办法。但是, 统一制作就业方案、统一打印《报到证》的毕业生就业派遣模式依然延续,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体制, 毕业生派遣已制约了人才的流动, 影响了档案迁移和户口办理。

1 大学生就业派遣现状

1.1 签订就业协议书

为了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 约束用人单位履行承诺, 毕业生在就业前需签订就业协议书。

1.2 派遣

派遣一词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 大学生毕业后, 由学校相关部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派遣本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 并发放《派遣证》。目前《派遣证》已由《报到证》所取代, 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报到的书面证明。

1.3 改派

办理了《报到证》的毕业生, 若有工作变动, 需要到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更改《报到证》的手续, 即改派。毕业生需持以下材料到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手续, 一是毕业生原报到证;二是原接收单位的解约函 (证明) ;三是新签订劳务关系的用人单位出具的接收函 (证明) 。

2 派遣报到证的作用

按规定档案不能由个人私自保管, 需凭《报到证》转递到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保管。

《报到证》分上下两联, 上联部分由毕业生个人自行保管, 作为到用人单位报到、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的重要依据和凭证。下联部分放入毕业生档案, 如果用人单位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 那么毕业生《报到证》可以派往用人单位, 档案也相应存放在用人单位;如果没有, 毕业生则需将档案存放在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省市人才市场或毕业生原籍人社部门。

《报到证》目前仍在中国人事管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落户和介绍信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以下几点。

一是证明持有《报到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二是证明毕业生干部身份。

三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 凭《报到证》报到以后, 开始计算工龄。

四是《报到证》是办理档案投递、接管、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的重要依据和凭证。

五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凭证。

3 现有就业制度下报到证的弊端

从2000年起, 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同时用《报到证》代替《派遣证》。但是, 目前《报到证》所肩负的这些功能, 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体制、日益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不相匹配。严重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

3.1 不适合社会的需求

一是若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不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 毕业生就不能将《报到证》派往用人单位, 只能将《报到证》派到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省市人才市场或者毕业生原籍人社部门, 毕业生的报到地点与实际工作地点不一致, 《报到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且此类学生数量较大。

二是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 毕业生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 若毕业生《报到证》报到地点是原用人单位, 则需要办理改派手续, 且手续复杂;若毕业生《报到证》报到地点是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省市人才市场或原籍人社部门, 则毕业生工作单位的变更对他本人并无影响, 《报到证》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是毕业生无法凭《报到证》到限制户籍的大城市用人单位报到, 据不完全统计, 仅北京市, 有90%以上异地户籍毕业生档案仍然在户籍所在地保管。这种《报到证》有何实际意义。

四是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 由于某种原因离职了, 他们在未找到新的接收单位之前, 并没有上报学校更改就业协议书, 因此造成了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与学校制作的就业方案中的就业单位不符,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的就业方案和《报到证》并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就业情况, 也不能满足社会人才不断交流、快速发展的需要。

3.2 不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是《报到证》标明毕业生报到的期限原则上为一个月, 毕业生领取《报到证》以后, 必须尽快到工作单位或人社部门报到, 超过报到期限没有报到的, 需要重新改派, 造成了时间、金钱上的浪费。

二是若有毕业生遗失报到证, 需要登报申明报到证丢失, 然后再到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如若毕业生在外地工作, 也需要到毕业院校所在省市办理改派, 往返两地, 耽搁时间, 影响工作, 十分不便。

三是若有毕业生需要办理改派手续, 需持毕业生原报到证、原接收单位的解约函 (证明) 、新签订劳务关系的用人单位出具的接收函 (证明) 到毕业院校所在省级教育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手续, 手续繁琐, 而且浪费了毕业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在就业中经历的管理环节过于繁琐, 毕业生不得不在高校、高校所在地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户籍人社部门之间奔波, 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就业手续的办理上, 而不是用于寻找工作方面, 浪费精力, 浪费物力, 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在高校毕业生派遣的过程中, 人档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 《报到证》是造成人档分离的主要原因, 更无法解决人档分离的问题, 因此, 《报到证》制度已经过时, 根本不适应高校毕业生自由选择、更改工作的需要。

4 改革对策

一是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取代《报到证》, 作为接收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接管、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的依据。在毕业生更换就业单位时, 不涉及到重新办理《报到证》, 而只需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即可。手续简单、实用, 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跑就业市场找工作。

二是取消用人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利, 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为高校毕业生统一办理档案的保管、组织关系转移。一旦毕业生变更工作单位, 涉及到省外工作的, 只需提供劳动合同即可办理档案及户籍迁移。

参考文献

[1]王政忠.浅谈现行大学生就业派遣模式的局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 :51-53.

[2]赵东.现行大学毕业生派遣手续办理办法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3 (9) .

[3]赵连喜.浅谈高校毕业生《报到证》的档案管理[J].现代交际, 2013 (2) :77.

篇9: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择业、就业、创业当下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热衷的话题。但如何更好地择业、就业,或创业,同时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随着每年日益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旧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择业及就业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或就业后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或觉得自己的能力无用武之地。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时的这类想法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从而对自身的择业和就业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就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创业及相关环境、前景、问题等的研究,为即将准备择业、就业或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们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

1.择业及就业的定义。

所谓择业,就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理想及职业能力,从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从事职业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任何一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工作领域选择一份适合自身的特定职业。在这一看似简单的选择过程中,择业者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人的需求、兴趣、能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诸多因素。所谓就业,就是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2.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对于择业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可谓是时代变换的晴雨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身的择业观和择业意识,但需要服从国家的分配。而到了80年代末,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开始更加注重适合程度与个人成长。随后,从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开始关注职业的稳定性及酬劳等。90年代中后期至今,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逐渐开始强调和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及个人才华的展示,所以在择业的时候与具体某项工作相比,更加看重整体的平台或发展空间。从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3.高校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特点。

如今的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崇尚自我为中心,虽然敢想、敢说、敢干,但是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以及宝贵的实际操作及实践经验,更多看重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及才华的展示,太想凸显自我的心态让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只愿成为主角,担心一旦成为配角的话会埋没自身的才华,会被大材小用。所以,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就成了普遍现象。

4.面对择业,面对就业。

万事皆难以十全十美。对于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生活的高校毕业生们,在进行择业的时候,更加注重的应是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和个人才华的展现;更加关注的应是行业及自身的成长性,而不是眼前的薪资待遇;更加在意的应是与职场同事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与团队精神培养,而不是主角或配角的担当。就业时,应努力做到工作认真细致、虚心好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二、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

1.自主创业的背景及原因

创业是发现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使其转化为具体的某种形态或产品,从中获得利益并实现价值的一个过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颁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创业俨然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教育部也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同时,随着大学扩招,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千千万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加之此前毕业后待业的毕业生及原本社会中寻求工作的人群,整体的待业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年来,许多高校毕业生开始萌生自主创业的想法。

2.自主创业的相关问题

自主创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业者的综合能力强弱。就现有大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论是在教材内容或知识结构,还是课程体系或成绩评价的设置上都过于传统,一定程度上都滞后于培养及教育目标人群的变化,这使得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有一个适合的环境锻炼及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资金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比其他社会人士更为严峻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园的时候基本是零资产的状态,更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人脉关系,从而很难从社会中寻求到用于启动创业项目的投资资金。

经验的匮乏很大程度阻碍着高校毕业的创业之路。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多数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初期常常步履艰难。这一般体现在人才团队的组建和管理,以及对市场发展的预判和变化的把握上。缺乏此类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容易忽略一些潜在的创业风险,从而导致创业项目的失败。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创业相关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现今的年轻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价值的体现,思考问题相对极端。因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年轻人很容易错过原本属于自身的一些机会,容易导致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学会冷静思考,换个角度或从多个角度看待原有的问题,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就择业、就业、自主创业而言,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选择了择业和就业,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自主创业。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行业进行就业,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在自主创业中不可或缺的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端正态度

高校毕业生不论是在择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都应该抱着再学习、再锻炼、再提高的态度虚心且耐心地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步一个脚印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日常工作中日积月累地完善自身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司文学.大学生择业意向对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8).

[2]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2007(01).

[3]孙光宗,陈曙红.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与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篇10:关于毕业生就业派遣相关问题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今年我校共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15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7人,硕士研究生1461人。为切实做好2011届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抓紧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逐一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对于已确定就业意向,但尚未签约的毕业生,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督促毕业生于6月10日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由用人单位出具接收证明,并交至研究生院,以编制就业方案。

2、对于尚未确定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做好就业推荐工作。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加强与导师的联系,进一步调动导师推荐、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

二、根据省教育厅有关通知精神,在就业派遣时,对于未落实接收单位、申请京沪两地户口未获批准、出国出境等情况的毕业生,原则上不予缓派,学校不予保管户口、档案。户口、档案的处理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实行人事代理。毕业生可携带就业协议书到安徽省或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在人事代理期间,人才服务中心可以出具户籍、档案存放等相关证明材料,提供办理社保、职称评审等服务。为方便

毕业生,合肥东方英才人才服务中心将于6月8日上午9:00-11:00来我校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学校也将安排专人集中解答毕业生就业派遣问题(见附件),地点:龙河校区研究生会办公室(游泳馆旁)。请有意向代理的研究生届时携带就业协议书办理相关手续。咨询电话:5113441。

2、派回生源所在地。毕业生未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在派遣时派回生源所在地,落实工作单位后予以办理改派手续。其中由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生源所在地是指读大学本科前家庭户口所在市(县);由工作单位考取研究生的,生源所在地是指原工作单位所在市(县)。

三、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于5月26日到研究生院领取《安徽大学研究生毕业登记表》(一式两份)、《201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方案校对表》和《2011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统计表》,并于6月10日前将以上材料送交研究生院,地点:龙河校区行政北楼219。

特此通知。

附件:安徽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常见问题答疑

研究生院

上一篇:药品不良反应总结报告下一篇:“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