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2024-08-24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精选5篇)

篇1: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趣味地理

气候与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人们为了适应各种气候特点,建造了多种形式的房屋。房屋形式的差异,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房屋的形式除了与气候密切相关外,还会受到当地所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和人们生产方式的制约。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的形式各有差异。

无窗房——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很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屋前搭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繁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好。

高脚楼——热带季风气候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除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做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等的侵害。

窑洞——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仓房——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排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的,可以用来晒粮。在秘鲁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成为露天仓库。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而不用担心雨淋。

篇2: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3.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 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 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 和、欧洲以及 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 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 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人们借助语言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 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 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珠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青藏高原

8、人种的划分主要依据是()A、居住地区 B、体质特征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属于()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棕色人种 D、白色人种

10、下列地区,以黄种人为主的是()A、欧洲及美洲的大部分 B、大洋洲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亚洲东部

1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2、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4、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的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5、伊斯兰教徒被称为()A、神父 B、和尚 C、穆斯林 D、喇嘛

16、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多信仰()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喇嘛教

17、世界上第三大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三、连线题

1、人种及主要分布的大洲 黄种人 非洲 白种人 亚洲 黑种人 欧洲

2、主要语言与使用的地区或国家对应连线

汉语

俄罗斯 英语

欧洲

俄语

中国

法语

法国

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西亚

四、读下面世界地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地居民主要通用的语言是

,主要的人种是

。⑵图中B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

。⑶图中C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E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⑷图中D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

篇3: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开放题教学由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转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学习乐趣。运用开放题教学有利于营造广泛参与、大胆质疑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动口、动脑、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促进了语言、个性的发展, 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开放题教学还可以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

开放题的研究始于数学专家, 逐渐被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者所关注。本文尝试将开放题引入《居民与聚落》的教学实践中, 希望能探索一些可行的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一、《居民与聚落》一章进行开放题教学的可行性

1.开放题的特征

开放题的特征是具有开放性, 一般来说, 这类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一是问题条件的开放性。这是指对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 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太多框框。二是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或无固定答案,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和观点。三是问题评价的开放性。这是指地理学习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四是问题内容的开放性。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 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自然、社会学科相互联系。当前地理学的一些前沿领域为我们在地理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开放题教学的可行性

《居民与聚落》一章是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的第三部分“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中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内容, 注重人地关系的处理, 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涉及面广, 不局限于教科书的知识, 符合“问题内容的开放性”这一特征。

在本章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 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 以开放题为线索, 让学生接受启发、主动思考、习得知识。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见解也不会相同, 得出的答案自然就多样, 符合“问题解决的开放性”这一特征。

可见, 《居民与聚落》这一章节的内容, 符合开放题的特征, 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居民与聚落》一章的开放题教学

1.“人口问题”的开放题教学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的前两部分分别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 这两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征, 重在地理原理和成因的分析, 开放度不高。第三部分是“人口问题”,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能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 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涉及内容较多, 知识体系不明显, 但是涉及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可以设计成以开放式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活动教学。首先教师制作网络课件, 收集展示人口过多和过少产生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 对该部分知识有简单的了解, 同时开阔了视野, 为下一步活动埋下伏笔。接着设计两个开放题辩论活动:“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 围绕中心辩题进行准备, 汇总并整理己方观点, 选出辩手参加辩论陈述观点,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人口发展的适当水平。辩论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 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在学习中快乐成长的目的。

另一种形式的开放题教学可以设计为给出两段关于人口增长导致的问题的文字和数字材料, 让学生根据材料, 提出地理问题。题目看似简单, 但是仍然会有学生不能抓住中心问题, 或者提出的不是地理问题, 需要教师指导纠正。通过这种人人都有能力参与的形式, 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意识。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的开放题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了解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及其分布, 三大宗教概况及主要分布地区。在宗教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挖掘蕴含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 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在介绍三大宗教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题:“各大宗教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和神造人的传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 到底是神创造了人, 还是人创造了神?”通过讨论, 学生就会理解宗教和人类的关系。在课堂学习之外, 教师可以设置课外拓展的开放题:“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 我们如何看待宗教信仰?”“三大宗教中你认为哪些理念具有生活哲理?”也可以给出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问题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思考:“有人说, 宗教信仰成了阻挡印巴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 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教育学生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社会和文化现象, 为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这些开放题的答案多样, 单靠一个人很难得到最终的结论, 需要多人的集体讨论, 实现思维的碰撞。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竞争,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 使学生更好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中。在这种集体学习中, 学生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又要聆听别人的见解, 学会尊重别人, 认识和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节的开放题教学

本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 主要讲述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在聚落与环境部分的教学中, 主要要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 此部分内容量大, 涉及地区多, 因此开放题的设置要有难度和梯度。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的网络链接, 将任务分成若干循序渐进的小步骤, 并就每个步骤向学生提供短小清晰的建议。学生通过读课本, 上网自主查找资料, 寻找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 分析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以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然后做成图文结合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制作的过程中,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最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增强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 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手段,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真正贯彻落实地理教学新理念。相比于一般的由教师展示讲解的授课方式, 开放题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进行开放题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这些都是开放题的优势,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在进行开放题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开放题的设计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表现多样, 有个性心理方面的, 有能力基础方面的, 有环境教育方面的。教师在设计时要承认这些差异的存在, 可以事先进行学生情况的起点评估, 在此基础上灵活设置开放题。另外, 题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要让学优生、学困生、中等生都参与进来, 都有所发挥。此外, 在开放题的评价上也应该是多样的, 这是尊重学生差异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 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

2.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设计新颖有趣的开放题, 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一些和地理有关的、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话题,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习惯。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向的信息交流, 要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敢于质疑, 善于转换角度探索不同的答案。开放的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置身于猜想、发现、探究的情境中,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度。

4.把开放题和封闭题结合起来

开放题不是完美的, 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如开放题在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上费时费力, 效率较低, 在教学时易受课时的制约;在课堂上易出现学生的思维在低层次上重复的现象, 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不易推广等。而进行封闭题教学, 教师可以得心应手, 并且封闭题在巩固知识、技能训练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开放题和封闭题结合起来,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互相取长补短, 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开放题使学生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高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全程参与问题的解决中来, 唤醒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学生以广阔的心理和思维空间, 体现“人人成功”的教学观。开放题和常规封闭题在教学中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更有利于发挥师生作用, 创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志.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曾昭鹏.开放性地理问题设计三例[J].地理教学, 2011 (24) .

篇4: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识点总结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篇5: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趣味地理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但是真正关心、研究天气和气候相关知识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也是关注生活的一方面。【重点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课题“天气和气候”。方案二:同学们,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在开幕式上有绚烂的烟花燃放,因此,现场的观众最担心哪方面会影响到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及烟花的燃放?(学生回答)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1.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 风和日丽

暴风骤雨

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探究结论】 天气 气候 区别 天气:

1.短时间的 2.多变的

气候:1.较长时间(多年的)2.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2 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 1.自主学习: 阅读P5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解决以下问题:(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2)回想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3)记住图4-1中的主要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欢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4)读图4-3,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5)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天气符号中风力、风向怎样表示? 【教师精讲点拨】播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

【探究结论】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4【讲授】合作探究3 学习任务(三)P59阅读材料

1.自主学习:阅读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总结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结论: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上一篇:订购车辆协议下一篇: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