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2024-08-03

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通用6篇)

篇1: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也进入了网络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各学校开始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分析如何进行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使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现有大部分平台开发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架构、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确保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

而我校是一所中职学校,从资金到技术都没有这个实力,校园网的安全性较差,因此设了两台服务器,把校园网站等对外网的信息放到一个服务器上,把数字化资源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放到另一个服务器上不对外网开放,这样不用怎么考虑外网的入浸。

二、注重技能培养需求开发优质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如何运用教育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资源的构成可以以技术应用型媒体资源为主,同时注重理论与研究型媒体资源的开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在专业资源库建设前期,经过充分调研后,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应用案例的收集与开发及相关工具的使用作为该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同时做好相关技术素材的整理与制作工作。

内容与技术是数字化资源建设从不同角度划分的两个层面,内容表示该资源要呈现的信息内涵,技术指具体资源用何种媒体、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一般专业教师,对自身涉及到的专业比较了解,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制作一些PPT课件还可以,但是要进行一些深层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开发往往就无能为力了。学校在进行数字化资源整体规划中,要明确哪些是重点资源,对于这些资源可以按课程或专业列子项目成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专业教师、IT方面或艺术方面的教师组成,专业教师负责具体资源的内容设计和脚本编写,然后由IT方面的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并实现。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涉及到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如何综合运用相关理论设计出实用性、适应性和艺术性强、交互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资源设计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具体资源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资源教与学的实际需要,选题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好合适的媒体表现形式,确定是制作一幅图片、一个动画或是一个网络版课件。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资源中的课件制作,不要做成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如何处理既适合界面美观性又适应教学对象年龄特征的媒体信息是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关键。数字化资源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多种媒体信息及文献、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通常在进行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单个素材的设计时重点考虑实用与艺术表现效果问题。进行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涉及的媒体信息越多,其相互间的协调就越重要,如果对它们间的关系处理不好的话,极易使人们的感官互相冲突,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媒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体是普通教师,各级别的资源库中存储(或使用)的最多的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表现效果,应以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设计的体现为基础,然后再从技术与技术角度考虑如何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数字化资源中的基本媒体素材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如果在资源制作过程中不精心选取素材表现类型,有可能会出现“体积”过大、不便在线播放、呈现效果欠佳等问题。在选择具体媒体素材时,需要了解该素材的属性信息,如动画类素材常见的文件格式有GIF、SWF格式,但两者又有所不同。GIF是最常见的动画文件格式,由多帧GIF图像的合成,SWF是基于Macromedia公司Hockwave技术的流式动画格式,具有体积小、功能强、交互能力好、支持多个层和时间线程等特点,但播放时需要插件。媒体形式确定好以后应尽可能把每一种媒体的属性用到极致,比如文字,要把其字体、字号、颜色等多种属性充分利用,就可以起到向学习者有效地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积极培训,加强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与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培训工作,资源设计工作,资源和人员管理工作,等等,适宜采用“一个中心,多个工作小组”的模式来管理整个系统。中心领导负责平台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程序等制定与监督,协调各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讲授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应用培训小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建设与维护小组,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维护小组等,分别对相关资源库进行开发与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顺畅,工作高效。

最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实质是为教师、学生创造了一个进行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资源中心,随着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它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对现有平台在安全体系结构、数字资源库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平台更加稳定、高效运行,尽可能发挥作用。

篇2: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旨在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充分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同时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建设原则指导下,认真贯彻“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共同建设、分级负责,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以需求为主导,以人为本,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信用评价、企业年检、消费指导、案件查处等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建立起由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标准、信息机构和信息人才等要素构成的全省工商信息化体系。

一、基本情况

工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将省市县网络和各业务线应用软件连接、整合,统一全省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到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工商系统信息化平台。为此,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坚持以工商系统业务为主导,以市场准入、经济户口、执法办案、企业信用监管等四大工商行政管理行为为切入点,结合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成熟、合理和专业化的解决方案。自2000年开始至今,浙江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致走过了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基础建设阶段(2000年—2002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根据全省统一的《网络建设技术标准》,集中资金,购置硬件,搭建了工商系统内网(专网)、外网(互联网)二个网络平台。二是应用开发阶段(2001年—2003年),在硬件基本配备、网络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经济户口准入系统、经济户口监管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政务系统、经检办案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并逐渐在系统内进行推广和应用。三是整合提高阶段(2003年—2004年),在业务应用的前提下,全系统着力做好应用与软件的整合工作,并先后形成了一批数据库。四是数据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建设全省数据资源平台,实行数据集中,建立了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并不断提升业务应用,为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打下了基础。五是全面提升阶段(2004年至今),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经济户口中积极推行企业数字证书,不断深化数据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努力,省工商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户口综合监管系统渐趋成熟

为配合全省商品市场流通领域整顿工作,建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和市场检测结果发布系统,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发布平台。以企业信用监管的功能提升和扩充为重点,形成了全新的信用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评价、警示、分类监管的全面互动。改造升级了工商所巡查监管功能,实行了移动办公。

2.推进了数字化工商所建设

根据数字化工商所建设纲要及考核办法,推出了“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把工商所的日常工作都列入工商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3.政务系统建设卓有成效

对省局政务系统内网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真正把政务内网改造成“宣传的窗口、交流的平台、指挥的中枢”。各市县也都已全面应用了OA政务系统,省局和大多数市县局都实现收发的电子化流转。

4.全省视频音频会议系统成功开通并顺利应用

省、市、县三级视频音频会议系统的建成,既节约了会议费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上下沟通更加便利、快捷。

5.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了省、市二级的数据交换系统及数据决策分析系统的建设,全面部署了全省经济户口系统的中间件软件,完善了全省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为全省业务软件的全面提升及经济户口数据的统计、挖掘、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网上便民利民服务富有特色

省工商局以“公开透明、快捷便民”为宗旨,以“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咨询投诉”为三大主题,在省局外网门户网站上推进了“网上办照、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网上交流、网上咨询”五大网上功能,公开了五类信息,实现了新设立企业的网上登记,在全省政府部门中率先使用企业数字证书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塑造了“便民、利民”的工商部门形象,促进了效能建设。

二、主要特点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探索和应用,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是基础

早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省局就立足浙江工商的实际,对全省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陆续出台了涉及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和管理规定,如《浙江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总体实施方案(1999年—2002年)》、《浙江省工商系统网络建设技术标准》、《浙江省工商系统数据建设规划纲要和数据中心方案》、《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规范》等,明确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架构、阶段任务、重点应用及远景展望、努力方向,这些文件的出台使浙江省工商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更加有章可循,对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的统一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应用是核心

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应用系统的建设发挥作用。省工商局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上分为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二大块,架构清晰,应用成功。

在业务系统建设上,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示范试点工程,以经济户口数据库为核心是我省工商信息化建设的一大创新,它通过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以经济户口管理为核心的、包含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工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跨地域的信息互通、综合执法和动态监管,逐步建立起上下关联、信息共享、规范标准的全局性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有效性。

在政务系统建设上,对内网,定位于“交流业务工作的中心,展现工商工作的窗口,指挥系统工作的枢钮”,建立了以行政办公与机关管理自动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商局的政务管理、应急指挥和宏观决策服务,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对外网,定位于“公开、咨询、办事”,开展网上工商业务,提供各项基本服务功能,实现政务公开、网上受理、投诉、审核、反馈等网上业务的办理,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做到便民利民。由于定位准确,政务内网在整个系统中的影响日益增大,每天点击率达到一万次以上。政务外网被列入省政府五个示范性网站之一,并在省政府组织的政府部门网站评选中名列第一,各市地工商局也都建立了工商门户网站,实现了与政府门户网站的联通。

3.整合是关键

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原因是大量资源未数字化,而大量数字化的信息却未标

准化,加之行政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极不利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省工商系统加紧了全省统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强化数据整合工作力度,先后在2002、2003、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的全系统数据整合工作。在整合数据上,针对数据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数据量大、质量和精度不一致、不完整等特点,省工商局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规范和整合。

首先是摸清家底,对原有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其次是对关键数据如企业登记信息、户口监管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等专门制定计划,早日建立框架;再次是明确信息整理的责任单位,规定信息整理以业务处(科)室为主,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四是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并联机制,加入数据质量和精度控制等级,做到各类业务数据贯通,并方便以后完善和更新;在此前提下建立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将所有信息尽快建库。目前,全省工商系统已实现了全省数据定时集中汇总,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监管体系,率先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在此基础上,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在省局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仓库,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

4.队伍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长期任务,它需要一支专业的管理与服务队伍,还需要一个职能明确的管理机构。在省编委的积极支持下,全省工商系统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信息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即各级信息办负责本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监督和管理网络经营行为;指导本系统信息化工作;收集、汇总工商系统的数据、资料等有关信息;承担信息咨询的管理工作。全省共有200多个行政编制用于信息化队伍建设。目前,一般的县区有2—3人,市地有5—7人,这支机构和队伍的成立,大大推进了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全省工商信息化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现实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省工商局的电子政务已具备了较好的设备和网络基础,目前正在朝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应用效果等方面推进,以期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与此同时,打造一个“高效、实用、便民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呼声已经越来越迫切地从政府、企业、公众等众多的层面传出。作为主管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机关,省工商局将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到目前全省各地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略。

三、加快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保障

工商信息化建设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省工商系统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积极关心、参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都从基础管理抓起,主要领导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形成扶持合力,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权威、懂行、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业务管理支持体系、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技术合作支撑体系,落实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为扎实推进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2.建好工商信息数据库是条件

工商资源信息库归根结底应该以服务于政府和社会为宗旨。省工商局在工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着力在完善和提高工商数据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在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下功夫,先后制定了建立工商信息数据库的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整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从而确保了工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为今后使工商信息资源实现畅通流转、共享创造了条件。

3.工商软件的开发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是关键

一项业务需求要在软件上得到反映,一般都依照需求调研、制定规划、硬件选购、软件开发、应用培训、调试运行、文档数字化等顺序按部就班地串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改进之中,因此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档数字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可以先行,应用软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请开发单位在模拟环境下先期开发。这样统筹规划,交叉安排,立体作业,可大大缩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开发软件时,做到循序渐进,开发人员要多征求和了解业务需求,业务人员要积极应用业务软件,并利用软件来安排业务工作,真正把信息化的应用与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出现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二张皮”的现象。

篇3:新闻教学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探微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实践平台,新闻教学

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媒介力量的崛起催生了全新的媒介景观。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如何顺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已成为国内外新闻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把媒介融合从传媒自发的主张和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战略, 体现了执政党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决心和意图。媒体融合的背景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记者要由过去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综合性的传媒人转型。新闻生产不再是一次性采集完成, 而是要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 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进行动态跟踪报道, 这对记者的个人素质、新闻视野、价值判断等都提出了挑战。[1]在媒介融合状态下新闻业务整合中的资源共享, 新闻载体性能的数字化, 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都要求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的壁垒以及传统专业人才割裂培养的人才模式, 以数字化的网络技术为核心, 整合各细分专业的教学资源, 培养全媒体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新闻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架构和教育模式就显出了面对新形势的不足。结合我国高校新闻教学的客观实际, 依托互联网, 构建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 改变一以贯之的“黑板+粉笔”、“讲义+PPT”的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以及毕业前依靠社会化媒体的单一路径的“粗放实习”的实践方式, 融教学、实践为一体, 培养复合式、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改之道。

一、实习资源的匮乏是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闻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社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是“来即能用”、上手快。所以新闻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新闻实践环节,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甚至规定, 教授新闻学的教师不一定是博士, 但一定要有新闻从业经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强调, 学习新闻和广告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实践。我国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实践一直以来依托社会媒体, 而社会媒体因体制、设备和场地的限制, 接纳学生新闻实习的能力有限, 渠道比较狭窄。即使有社会媒体接收学生实习, 也大都流于形式, 报社很难让实习生独立完成一个深度报道任务, 电视台更不可能让实习生独立拍摄一档专题报道节目, 网站也不会为实习生独立运营一个即时更新的栏目提供机会, 因而实习生很难正真进入实战性的新闻采编及制播流程, 学生实习主动性发挥不足, 浮光掠影居多, “被动实习”倾向明显, 甚至还存在“假证明、假实习”的现象。而校园数字化实践平台的建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互联网及新兴媒体传播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开放、协作和共享, 这与传统媒体所习惯的单向传播、传播者本位恰恰是相悖的, 这也因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实践空间。比如,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生自己创办、自我管理的长江传媒在线, 由学院提供支持并资助, 是集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报刊实践功能于一身的校内“准媒体”平台。通过“在线”实现了校园与媒体的对接, 成功承担了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赛事、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周星驰与李欧梵汕大对话等许多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 自创“龙新网”, 并以龙新网为依托, 打造了具有品牌效用的龙新系列媒体, 创办了《龙新之声》、《龙新时报》、《龙新播报》、《龙新周刊》等媒体, 春季还推出《龙新圆桌》的电视评论节目。湖北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创办通识广播电视台, 有校园新闻、晚会、活动直播以及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和热点话题讨论, 节目通过优酷视频网站上传, 每天有不俗的独立访问量。依托数字化的网络平台, 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不再是“纸上谈兵”, 而是“学以致用”, 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同时尝试多媒体的传播手段, 进行不同新闻形态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对于与媒体发展相伴生的新闻专业而言,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 开展互动式的新闻课堂教学和训练, 构建校园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使课外的模拟实训、校外的实战实习, 都能在高度仿真的数字化的实践平台上得到锻炼与演示, 无论是在理论探索上, 还是在专业实践上, 都应该引起高校新闻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实际运作。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倒逼数字化实践平台的搭建

媒介融合导致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千变万化的文字处理技术、视频音频技术、特效技术、动画技术以及存储、搜索、链接、上传、下载等技术, 是媒介融合强大的技术保障。因此, 在采编及录制新闻的时候, 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并能整合传播的全能型、复合型记者编辑成为媒体市场的急需人才, 数字化技术成为新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美国媒体很早就呼吁要注重培训一批技能融合型的复合型记者, 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报社就要求该报实习生学习多媒体报道技能, 每学期至少写作一篇运用多媒体报道的新闻稿, 而这也正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为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教学仍然偏重于传统媒体所需要的人才模式, 用培养文字记者、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惯性依然存在, 重理论而轻技术的状况还有待改变。正如有学者指出, “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 我们的课程尤其是实践环节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2]可以说, 媒介技术的发展倒逼新闻教学与时俱进, 而数字化实践平台正是搭乘技术高速列车的理想月台。高校的硬件环境可以为开展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如校园网的铺设、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完善, 在此基础上搭建新闻教学数字实践平台, 可以充分突出本专业实践性的特点, 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数字平台无纸化优势, 指导学生完成独立新闻采编及制作活动, 把技能训练贯穿教学始终。

新闻数字实践平台, 简而言之, 就是搭建一个为学生进行新闻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 在这个空间, 每一个学生既是传播者, 也是接受者;既是新闻发言人, 也是新闻评论员;既是内容提供者, 也是技术维护者,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激发学生参与新闻传播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媒介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 平台突出开放和互动、强调知识与技能,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新的媒介技术和应用技能, 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建立。例如, 新闻数字实践平台通过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项目规划, 在消息来源、新闻采编、论坛管理、博客编辑、微信平台、音 (视) 频制作、活动策划等方面既有宏观规划, 又对每项任务的完成上有具体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如音频制作上的数字转换、处理、压缩、存储、流传输和播送等技术, 视频制作中EDIUS、Premiere pro、VEGAS、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的应用, 在博客、微信和论坛上了解发帖习惯, 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华教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述评”中说到, 应对媒体用人机制的倒逼, 是所有新闻院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提倡应用型, 避免培训型是当前新闻院系在倡导应用型教学中应该切记的宗旨。现在, 有多家新闻学院都开设有“媒介融合”的专门课程, 尝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将各种媒体形态融合在一起, 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媒介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10月23日, 英国《卫报》利用维基解密的数据做了一篇“数据新闻”, 将伊拉克战争中所有人员伤亡情况标注于地图之上, 地图上一个红点便代表一次死伤事件, 鼠标点击红点后会弹出伤亡的具体情况说明。密布的红点多达39万, 触目惊心。一经刊出立即引发朝野震动, 在推动英国最终做出撤出伊拉克的决定中起了重要作用。[3]但是, 这样的工作新闻专业的学生现在在学校也可以完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课程作业就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以点线方式呈现中国二线城市GDP排名, 以柱、圆饼方式展示中国GDP增速, 以地图方式展现MH370搜救工作。[4]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可视化操作在校园里借助网络数字平台就可以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数字实践平台一旦走入良性发展, 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素养的试验田、技术学习的培训场和虚拟实战的大本营, 提升学生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 并可为以后学生的专业实践持续提供不断再生的空间资源和信息储备。

三、数字化实践平台的架构是新闻教育课改及教改的延伸

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教学现状来看, 各新闻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传统新闻学训练和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之间进行侧重和选择。但是, 不管是传统新闻学的基础训练还是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培养, 都可以依托网络数字化平台来进行。作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学的实验平台, 可以被称为一个“多媒体的实验室”, 应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丰富庞大的信息资源;2.全息的实践模式 (数字环境中的各种表达形式, 如音频、视频、纸媒电子化等) ;3.新颖的参与形式 (强调开放与互动, 交互式教学与生生互动相结合、自主性新闻实践与课堂任务目标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 确立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 如首页 (home, 国际新闻扫描、国内新闻聚焦、校园采风等) 、新闻课堂 (BBS) 、学生档案 (Group) 、行业精英 (Space) 、媒体在线 (Media) 、学子博客 (blog) 、新闻案例库 (Cases) 等。数字化实践平台的运作由教师指导和监控, 师生共同维护和管理, 各版块版主或负责人可以由学生担任, 让学生得到规范的实践机会;新闻实践成果涵盖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等各种形式, 因此, 在编辑采访、录音录像、装帧设计、图片处理、版式设计、排版制作等各个方面, 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理论知识, 还要学会应用各种设备和软件并熟悉网络操作规范;实践成果在数字化实践平台可得以充分陈列和展示, 所有作品的数字化, 避免了之前需要固定载体 (如打印物、印刷物、光盘等) 表达的弊端, 因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条件, 在学生的常规新闻实习过程中, 将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素材、新闻资源、新闻作品等上载, 同时也有大量学生的实习成果展示, 这对新闻常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同时, 实践平台的搭建, 还可以改变传统新闻教学单向的评价体系, 促进师生互动, 促使评价信息的反馈与交流。1.学生实践作品评价。学生的新闻作品, 有老师的点评、自己的认识及同学的讨论。对作品的分析, 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作品的质量等级、分数量化, 将在这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予以确定。2.学生实践参与度评价。根据学生在数字实践平台中的动态表现, 如管理服务、发表作品、提供议题、跟帖讨论、转载作品等, 细分相关分值, 得出学生新闻数字实践的综合成绩, 这个成绩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加全面和科学。3.学生实践发展评价。数字平台建有每个学生的详细档案, 根据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实践成绩, 结合同一群组的实践表现, 设计详细的评分量表, 对学生的新闻数字实践进行发展性评定, 肯定成绩, 指出差距, 鼓励进步。

对许多高校而言, 以校园网为平台搭建新闻数字实践平台, 不涉及复杂的技术基础, 对内容的上传、浏览、下载等操作, 也不是难题;文字新闻汇编、视频、音频新闻展示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 内容来源更不是问题。另外, 学生中还可以发掘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或邀请计算机专业中的新闻写作者的参与, 共同探讨网络实践平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因此, 无论是从可能性, 还是从必要性来看, 这都是值得尝试, 而且必须尝试的教改之路, 它虽然不能代替学生新闻社会实践,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为学生新闻实战能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培训准备和心理准备。

注释

1[1]谈媒体融合:来看看你大学的教授都说了些啥[EB/OL].传媒评论, 2014-09-17, 微信号cmpl8849.

2[2]新传媒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EB/OL].传媒评论, 2014-05-04, 微信号cmpl8849.

3[3]我们从“大数据”中得了什么好处?[EB/OL].电商天下, 2014-08-13, 微信号dianshangtianxia.

篇4: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55-03

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重大改革。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基础环境建设的主要方面。同时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所进行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已逐渐开展。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著名高校的差距。

我国的教育已经迎来了受教育者入学高峰,教育设施、经费、师资诸方面将面临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需要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参与者在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近几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有了相应的支撑系统信息数据库,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网络已经覆盖到办公、教学、科研、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上教育真正实现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学习(e-Learning),e-学院(e-College), e-大学(e-University),e-学位(e-Degree)等。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和组织模式,具有改善教育现状的许多优点。数字化学习注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教学资源重点解决了计算机技术更新快、 授课对象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规划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全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边建设边使用边提高。全局规划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应用服务,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最充分运用,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浪费。在建设中,要高起点,要有长远目光,按照一级学科统筹规划,按二级学科进行分类,以研究领域为基础,订立统一标准,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设计,实现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在实现方法上集思广益,进行具体实施的各种论证,以二级学科为建设单元,实行自下而上的建设。

二、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1.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依托校园网络。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系统、安全备份、高速网络交换机、专用防火墙、核心系统软件及数据库、门户系统、认证系统和中间件系统的应用开发平台。数据中心是实现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提供基础的、共享的、统一的信息处理的平台。通过数据中心可以把附加在各独立服务器上的应用系统、存储系统及其结构模式,改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价格便宜、易于管理、高度共享的信息处理、存储和安全备份的平台,使分散的数据能集中处理和集中存储管理,从而整合资源、优化资源、提高系统效率和应用等级,并为建立超级计算系统和网络计算、开展数字化教学科研奠定基础。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数字化教学平台

依据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数据库、软件库、文献库、案例库和试题库。规划建设精品课程,制作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收集相关教学内容的国内外教学资源,并实现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该平台建成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课程通知,阅读课程介绍,完成课程学习、网上作业和同学间的交流学习等;教师可在网上实现教学资源发布和共享、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和主持讨论等。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多媒体的教学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校园网及网校的优势,各学科教师合理分工,进行网络授课、答疑、交流,学生在教师不能面授的情况下,树立在信息化条件下自主、探究、交流与协作的学习观念,自主、有序地学习课程。

3.数字化科学研究平台

建立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根据现有学科人才培养方向及内容,收集与制作相关科研基本数据资源与文献资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资源、软件资源,并对数据资源进行系统化集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提供保障。建设不同学科的BBS,就有关主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为了更好地开展广泛的学科研讨与交流,教师在做示范课、研究课时,观摩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进行教学的远程评估与交流,达到方便快捷、提高效率、共同研究的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制订计划、搜集素材、制订方案,在信息化平台下利用学科知识进行实践与创新项目。

4.数字化虚拟实验室

针对在现行的条件下难以实现,或者仅靠理论讲解学生理解困难的计算机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实验内容,在利用现有的实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系统地设计与制作相关的虚拟实验内容,实现对现代新实验手段与技术的形象化诠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数字化虚拟实验室除了可以辅助高校的科研工作,在实验教学方面也具有如通用性强、利用率高、易维护、可以做一些常规教学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等诸多优点。例如:计算机电路方面的基于Lab VIEW的通信专业远程虚拟实验室,基于Multisim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室,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开发实验室等。

数字化教学实验室相对与传统实验室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它的实验实习内容全面、硬件投入少、学生可自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损耗小、与工程实践最为接近。

(1)内容全面

在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可以进行实验的内容包括软件部分,也包括硬件电路部分。对于需要软硬件协调工作的实验项目,其优势明显。同时,采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硬件电路固定、学生不能更改、实验内容固定等方面的局限性,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硬件投入少,经济优势明显

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板的教学实验,由于硬件电路的固定,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要涉及不同的电路系列,那么为了教学必然要投入多种实验教学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电路元件,也需要有较大的投入和储备,以利于实验的进行和在实验过程中元件损毁后的更换。数字化教学实验室集多个实验于一身,其通用性更强。数字化教学实验室所提供的元件库中,大部分可以直接用于接口电路的搭建,同时该软件所提供的仪表,不管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可靠和经济的。如果在实验教学中投入这样真实的仪器仪表,仅仪表的维护来讲,其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采用软件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经济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3)学生可自行实验,锻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验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工科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需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学习了理论后,要想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其难度是比较大的。采用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后,学习的投入变得比较小,而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先在软件环境中模拟通过,再进行硬件的投入,这样处理,不仅省时省力,也可以节省因方案不正确所造成的前期硬件投入。

(4)与工程实践最为接近,可以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进行课程设计或进行大实验时,可以具体地在数字化教学实验室中做一个工程项目,并最后将其移植到一个具体的硬件电路中,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仿真软件和具体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的了解和学习。

(5)协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一个比较大的工程设计项目,是由一个开发小组协作完成的。了解和把握别人的设计意图和思维模式,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在数字化教学实验室中进行仿真实验时,所涉及的内容并不全是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因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虚拟的环境下学生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环境对自己的创新思路进行实验验证。

5.数字化考核与评价平台

特点: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学习的过程。包括在线考核平台和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在线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判卷等功能。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反映、学习行为跟踪、学习成绩分析、任课教师自评、督导教师的评价等。图2是某个班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网上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今后的分级教学、层次教学课程体系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平台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化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各校争先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本身就证明了信息化对于教学的迫切性和趋势性。但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存在着盲目性和认知上的偏差。

一是在“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中,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忽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严重滞后,造成了设备投入的浪费。

二是先进设备与先进教学观念要同步引入教学,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来获得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明.开放式数字校园网的设计与建设[J].微型电脑应用,2007(1).

篇5: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规范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规范

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集合点在于应用平台的建设。学校信息化平台集合于网络、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形成数字化校园管理与应用整体构架,实现教育信息化效能优化。平台集学校管理、教学空间、资源应用各要素于一体,与互联网、国家省(市)教育管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园网相联通,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高效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概述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应与国家和天津市教育管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相对接,校际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建设采用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贯穿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多层次的增值数据服务。平台采用SOA和开放平台架构实现“信息孤岛”的整合与数据流转,以集成创新、梯度扩展优势,通过集成(深度整合),将各分散的、独立的软件集中起来,统一应用,不仅解决“信息孤岛”难题,而且实现1+1>2的创新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 应用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平台建设必须在遵循上述6项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应用平台建设规范,从平台建设的构架、内容、功能等方面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发挥平台应用的最佳效能。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平台建设做到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全覆盖,实现各要素信息互联互通;

2、平台建设的各项内个和功能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际需求;

3、平台建设要页面美观、操作简便、运行快捷、用户体验舒适;

4、平台建设突出实际效能,能减轻师生教学负担,能帮助师生提升教学质量;

5、平台建设具有前瞻拓展性,能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更新;

6、平台建设与国家、市云教育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与校际平台互动互联,形成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教科研部门、社会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链接。如下图所示:

三、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建设包括构建“学校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班级空间、学习空间、家长空间”等内容。其核心功能在于:成为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支撑。形成数字化校园认证门户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学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质量诊断服务等要素的信息链,构成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接、全互动、全员参与的整体架构,实现学校教育信息的高效流转。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基本构架如下:

(一)学校空间

“学校空间是学习信息处理与管理的集成系统,是学校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的信息化办公手段。系统强化校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形成便捷、高效、公正、科学的学校政务运行体系。

1、教育行为管理

教育行为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法规检查;上级文件制度执行;学校安全管理;学校教育活动;教师师德评价;学校荣誉成果;学校事故的惩处等。系统具有评价功能。

教师评价流程图例:

教学评价流程开始学年学期设置学期评价方案评价指标设置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领导评价评价结果数据结束

2、资讯文档管理

资讯文档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发布通知、公告、新闻、教育动态和文件下传、校长信箱等。系统具有资讯定向发送、文档储存、文档下载和回复等功能。

3、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管理,其中包括学生、班级信息、教师任课信息、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总表分表编排、教师考勤、组织集体备课等。系统具有数据统计、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检查教师备课等功能。

课程编排示意图:

4、教育质量监测

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测评,运用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等。系统具有各类信息数据录入、统计计算、标准分析、出具报表和查询等功能。

教育质量监测流程图:

学生综合教育质量评价流程图:,5、财务工作管理

财务工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对学校经费、资产等进行全面、跟踪管理,其中包括资金的申请报告、资金使用计划、资金使用效果、资产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资产设备的登记与损耗等。系统具有信息数据录入、计算统计、出具报表及查询等功能。

6、后勤工作管理

后勤工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后勤保障全方位支撑,其中包括学校安全、校舍修建维护、教材资料购置、师生饮食供给等。系统具有信息数据录入、计算统计、出具报表、查询及警示等功能。

(二)教师空间

教师空间是教师运用网络平台为自己建立起的一个服务于教育教学办公系统。教师凭借这一系统,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操作简捷,不仅能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且能以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网络备课

网络备课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建立自己的网络备课本,在网上进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和跨校备课等。系统具有按备课要求内置丰富教学素材、动画教具、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试卷等课程资源,为教师个性化资源管理、学科组协同备课、备课成果共享交流提供高效、便捷空间通道等功能。教师网络备课图例:

2、教育资源下载上传

教育资源下载上传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内置与教育教学相配套的各类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应用和收集储存机制等。系统设置专门通道,具有教育教学资源即时下载、上传及储存等功能。

3、网络互动教学

网络互动教学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运用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机其它移动设备)运用平台系统程序与学生进行直观。教学互动,或与学生电子书包连接,形成教学信息人人通的学习机制等。系统具有教学信息全覆盖,教学过程全员参与,因材施教定向教学等功能。

4、学生学习质量诊断

学生学习质量诊断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系统设置专项程序,教师对学科、班级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和诊断,其中包括常规教学质量分析,如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等;现代教育测量分析诊断,如给出有效分、标准分、标准差、闪光点、薄弱点及成绩分布等数据。系统具有网上阅卷学生数据自动导入,手工阅卷学生信息录入,数据自动统计计算,出具学生学习质量诊断报表,数据网络查询等功能。师生教学质量诊断图例:

5、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的主要内容是:为教师设置优质资源储存空间,为教师开辟网络授课窗口,打破原有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师能随时在自己的网络授课窗口为学生授课(开设微课程、翻转课堂、答疑辅导)等。系统具有声音图像同步传播,课件图片自动播放、学生听课意见反馈、课程实播、复播、点播等功能。

(三)学生空间

学生空间是学生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记录学习过程的空间系统,也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阵地。通过引导学生网络空间的建立,创新学习观念,更新学习方法,达到培育学生信息化学习和生存能力的目的。

1、学生成长档案袋

学生成长档案袋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教育综合质量的指标要求,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其中包括德、智、体等诸方面要素的记载,教师为学生所写的评语,为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阶段评价提供素材数据。系统具有信息数据录入、统计计算、查询等功能。

2、教学资源推送下载

教学资源推送下载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准备各学科同步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下载等。系统具有自动推送、学生选择下载等功能。

3、学习质量测评

学习质量测评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以知识点为节点,为学生提供同步学习质量的检测,并为学生建立网络错题本,学生可每天提交当天学习的训练作业,系统给予判断评价,给出学生学习差距,促使学生补差提高等。系统具有自动出题、自动判别、归类评价等功能。学生学习质量测评示意图:

4、学习质疑问难

学习质疑问难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与教师网络互动教学系统相链接,学生通过电脑、电子书包、其它移动设备等于教师互动,随时随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还可与同学交流,相互释疑解难等。系统具有一对一、一对n及定向交互等功能。

5、网络在线作业

网络在线作业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建立网络作业本,提供无纸化作业程序,教师能进行网络批阅,及时反馈作业结果。系统具有提供作业所需各类公式定律、符号、图形,支持电脑、电子书包(平板)、其它移动设备打字、手书、笔书录入及上传、下发等功能。

(四)班级空间

班级空间是学校各个班集体活动的阵地,是班主任协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展示班级成果的平台。

1、班级成员

班级成员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由班主任组建班集体,其中包括学生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家长、住址、爱好特长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信息、学生座位编排、班干部成员信息及设计的班徽、班级精神口号及学生考勤等。系统具有各种信息录入、学生座位自动、手动编排、与学生空间联通、信息查询及班干部、优秀学生网络投票推选等功能。

班级空间示意图:

2、班级课程 班级课程系统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学生(选课)课表、任课教师、临时调课通知等。系统具有课表下载、课程调整、选课申请(批复)及查阅等功能。

3、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班级活动计划、记载活动内容、开展小组活动竞赛、进行活动创意讨论等。系统具有活动信息录入、活动管理评价(批评、点赞)、活动资料上传下载、活动讨论互动及活动信息查询等功能。

4、班级成果

班级成果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储存、展示班级获取的各项成果,其中包括班级荣誉、班级竞赛成绩、学生个人荣誉、学生各类竞赛成绩、媒体和社会宣传、评赞稿件、信件等。系统具有文字、图片、视频录入、保存、查阅、播放并与学生空间相联通(为学生成长档案袋输送信息等功能。

(五)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是教师与学生资料查阅,自主选择性学习和研修的中心。师生在学习空间进行教学的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同时是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继续教育研修学习的平台。

1、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库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最新电子课本、教参、教案、学案、课件、训练题、考试题等教学应用资源。系统具有按教学进度和需求适时推送师生最需用的教学资源,提供“同步”的全方位训练和“异步”的多方位训练资源,资源库与日常教学和“班班通”无缝对接,为教师与学生全方位提供查找、选择各类教学优质资源,为命题组卷提供智能化机制等功能。

2、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国家和省市重要教育法规、文件;各类电子工具书; 各类电子图书;各类教育、教学辅助电子用书;教育教学专题科研文章;教育期刊;教育影视(名师课堂);教育图片素材等。系统具有图书资料上传下载、图书资料搜索查询、撰写阅读心得、进行阅读检查计分评价等功能。

3、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网上组织教师专业化学习,设立教师团队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教师网上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开辟网上优质课(录像)观摩、评选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开展网上原创教学资源比赛活动等。系统具有组织教师专题研讨、教师课题申报、教师论文作品上传下载、教师投票和专家评分等功能。

4、教师研修中心 教师研修中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教师的学历达标管理、学力提升管理、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等模块,设置“专项培训、主题研修”等专栏,其中包括师德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师学科培训、管理干部培训、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等。系统具有学习项目选定、学习对象确定、组织培训团队、专家答疑、学习进度资料查询、学习互动、学习计时、学习考核、学习检查等功能。

教师研修中心结构图例:

(六)家长空间 家长空间是学校向家庭、社会铺设网络信息化交互通道,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实时沟通的信息化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信息交流实时便捷的优势。

1、学校教育动态

学校教育动态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通过平台相家长发布教育政策文件、学校和班级公告通知、学校和班级教育活动、召开网络家长会等。系统具有信息全员、定向、定时发送信息,支持手机等移动设备查阅、接受学校信息等功能。

2、家长意见上传

家长意见上传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家长建立意见反馈的专门通道,通道与校长信箱连接,同时与班主任建立沟通通道等。系统具有选择对象上传意见、与校长、班主任互动交流、家长网络校访、教师网络家访等功能。家校互联互通示意图:

3、孩子信息查询

孩子信息查询系统的主要内容是:家长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询自己孩子成长档案袋中的全部信息,其中包括孩子的表现、评语、历次考试的成绩、荣誉获奖情况等。系统具有查阅、下载、给出分析报表等功能。

4、家长委员会活动

篇6:司法行政数字化平台建设论文

司法行政数字化平台建设论文

摘要:“数字城市智慧xxxx”是xxxx市委、市政府着眼推进xxxx科学发展、奋进跨越、加快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xxxx市司法局深刻领会数字城市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规律,充分调研、合理规划,按司法部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应急指挥和全市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特殊人群管理等各项社会管理工作以及局机关日常办公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了监管、服务、决策、办公的智能化。

一、xxxx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简介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xxxx市司法局同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管理对象、业务联系部门及其他部门信息交流频繁,日常办公、视频会议、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网络和数字平台,才能更好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城市智慧xxxx”的战略要求。

2010年起,xxxx市司法局依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建设一个安全、先进、灵活,高带宽、高可靠性的多业务应用的综合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安全高速的数据共享、智能分析、应急预警、远程协助、办公协同等功能,尽可能地简化办公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充分发挥职能,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xxxx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建设由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办公应用三部分组成。

应急指挥调解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内部语音通讯系统;

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安置帮教信息系统;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包括:OA自动化办公系统、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门户网站系统。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xxxx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已初步完成了日常办公应用、应急指挥和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推广应用。平台逐步覆盖市司法局、8个县(区)司法局、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全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形成一个便捷、高效的数字应用平台,基本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高速共享、传输和应用。

二、主要做法

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框架下,xxxx市司法局综合考虑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统一的传输交换标准体系,并根据全市司法行政部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职能和特点,科学规划、优化调整,合理改建、扩建,实现了硬、软件资源的集中、整合、共享,建立起统一的共享网络,组织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平台,坚持边建边用,协调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

(一)组网建设。

xxxx市司法行政系统依托政法三级、四级网实现市、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互联互通。在市司法局建立中心机房,市司法局及8个县(区)司法局建立视频会议室。目前已完成市、县(区)司法局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高速、可靠、安全地传输,网络覆盖面继续向乡镇司法所、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等深入。

(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为提高沟通效率、办事效率,减少内部办公会议、业务培训所产生的会务、食宿、差旅费用,节省人力、物力,实现多部门集中协调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业务培训、考试、双向会议、案件会商、工作管理、远程技术支持、应急呼叫、案件实时监控等功能。xxxx市司法局依托政法专网建设政法视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目前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建成政法视频应急指挥室1个,视频会议室4个,市、县(区)司法局均开通VOIP内部语音通讯电话。

(三)业务系统建设。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已全面启用司法部的“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和“安置帮教信息系统”。xxxx市司法局自主研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评估管理系统”、“xxxx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xxxx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xxxx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市推广使用。“xxxx市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xxxx市司法行政各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数据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数据自动分类、智能分析、自动统计、预警跟踪,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直观的效果反映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xxxx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

2010年,xxxx市司法局立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矛盾凸显、各种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法专网和数字化建设,立足于《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定义、计量原则和标准,制定了社会矛盾纠纷分类、分级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规范了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评估、化解流程,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并开发“xxxx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利用网络系统,采用直观的电子图示形式,准确记载各种类型矛盾纠纷及其在空间区域、历史时段上的分布,科学分类、综合分析评判,刻画各种矛盾纠纷的演变轨迹,把握社会矛盾纠纷性质及发展变化规律,有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可预警、可控制,为党委政府掌控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情况提供决策参考。

系统终端延伸到乡镇(街道)司法所、专业性、行业性纠纷调委会及有条件的村、企业调委会。将所有社会矛盾纠纷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中。通过合理的分级分类管控,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管控工作向类别化、差异化转变,向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源头预防”转变,向各种调解机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解转变。通过及时客观的收集社会矛盾纠纷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在解决矛盾纠纷统计真实性、实时性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基础统计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的空白。

目前,该系统在全市所有乡镇运行率达到100%;评估机制被入选为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软科学项目;司法部派出调研组来xxxx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国家级刊物《人民调解》对评估机制的运行模式、试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河南郑州市、新乡市、山东威海市、浙江杭州市、江苏南京市等及川内部分地区司法行政机关都专程来雅学习考察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工作深度,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后劲,客观上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态势。

2.xxxx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

此处指的特殊人群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两类人员。针对此类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研究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特殊人群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xxxx市司法局探索建立了“特殊人群社会危险性评估暨重新社会化机制”,研发“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影响特殊人群的众多社会危险性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归纳抽取出对其重新犯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结果确定其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小,对其社会危险性强弱作出趋势性判断,预测其社会危险性及社会危险性的突出方面,以此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分类处置,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和干预,促使其及时调整心理、矫正行为,回归到对正常社会秩序规则的遵守状态。

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全面掌握特殊人群底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特殊人群电子台账、特殊人群统计数据库等,既全面掌握辖区内特殊人群总体情况、详细信息,又能通过系统智能判断管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对特殊人群实施社会危险性评估后,分别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和帮教或矫治重点方向,每季度对帮教或矫治的效果进行跟踪掌握,实行动态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通过该系统,做到分类管控、跟踪研判、实时反馈、有效监管,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

目前,该系统在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全面使用。纳入系统管理的特殊人群共2039名,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071名,三年内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968名。

3.xxxx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高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提升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xxxx市司法局组织研发了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法律服务人员及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证照审批、投诉惩戒、案件登记、跟踪监控、咨询服务、报表统计、信息交流、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掌握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事务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度、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等,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内案件类型及数量的变化,通过系统智能汇总分析,科学研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预判其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系统主要由管理和应用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由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通过系统对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日常事务、业务报表、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应用平台由全市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负责录入机构及人员信息、工作动态、日常事务及各类业务报表等数据。基本实现了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数据信息共享,确保了数据完整统一。对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xxxx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

为落实司法部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公证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需要,xxxx市司法局组织开发了公证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公证业务流程、诚信执业管理和机构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公证法律事务逐年增加,公证机关在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开展公证证明活动过程中,从公证申请、受理、立案、出证的过程中,涉及大量档案、文书处理,各类档案、文书的制作、管理、检索要投入大量人力。为方便当事人,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证档案文书在录入、修改、审核、打印、出证、归档、分类、统计、检索等的自动化,xxxx市司法局结合全市公证管理工作实际,开发了“xxxx市公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通过终端IE浏览器进行智能管理。

公证管理的数字化是促进公证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市各公证处推广应用,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公证行业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公证效率、降低执业风险,推进公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市、县(区)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办证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办证类型及数量,实时监督办证质量。并通过各地办证情况,发现公证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合理调整工作部署,有效推进公证事业发展。

(四)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电子化、数据化的办公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xxxx市司法局建立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方便司法行政全体干警、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及各级党政领导,能随时关注、收集、上报、处理、发送业务数据、文件材料以及各类信息舆情等。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基于PC终端的综合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开通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基于政法专网的全省内部语音通信系统;系统内部的移动短号V网服务等。有效实现了单位通讯、会议服务、信息应用、信息服务、文件传阅、公文处理、工作督办、计划安排、信息发布、移动邮件等多种通信功能的有效集成,进一步提高了内、外沟通交流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理、降低成本。

2011年,xxxx市司法局互联网门户网站(http:///)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融入“数字城市,智慧xxxx”建设中。xxxx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开辟了反映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常规版块,以及三个专题栏目,一是“服务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专栏,及时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服务于xxxx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举措、成效向社会发布,让公众知晓;二是“‘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专栏,及时展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及先进典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三是“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专栏,将此项由xxxx首创并已由司法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的工作机制运行取得的成效向公众呈现,积极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切实提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经过一年运行,访问量已达7万余人次。

三、成效与启示

建设“数字城市”,构建“智慧xxxx”是一项系统工程,xxxx市司法局结合自身职能,充分调研,与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应用平台建设,将数字化延伸到日常办公、业务工作、法律服务、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切实提升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由于全市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法律服务组织均未与司法局实现线路互联和资源共享。市司法局的文件需要各县(区)司法局打印成纸质文件派送或邮寄到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以及近百家法律服务机构,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浪费资源。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要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288名干警、343名司法助理员、17269名人民调解员,230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人员,召开各类业务培训、讲座、会议等近30期,会务组织工作、材料印刷、租用会场、安排住宿和餐饮、以及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合计超过150万。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合,极大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有效地节省了行政资源。

2.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市153个司法所和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是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是与广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组织,他们掌握着最基层的舆情和动态,如遇突发事件、群众性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必将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党委、政府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科学、有效地决策处置提供保障。因此,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当前社会矛盾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3.有利于促进和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更有利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法制宣传效果和覆盖面,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如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通过可视电话将亲情和法律知识送给监狱服刑人员等。

上一篇:食用菌重点总结下一篇:称赞练习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