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2024-07-23

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精选8篇)

篇1: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公共基础知识属于综合性考试,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庞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都详细看一遍是很不现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从近几年的公共基础科目考试命题的特点来看,公基考题越来越灵活,考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快速掌握指定考点、有效提高应试成绩是每个考生颇为关注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复习备考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精于阅读,把厚书变为薄书。“读薄”的目标是将百万计的文字读成十万计的文字,把零散的知识点读成网状知识图,对每个部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准确定位。“读薄”的方法是“一纲五点”——“一纲”即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梳理;“五点”是指紧抓常见考点、高频考点、新增考点、易错考点和热门考点。

善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已有。在“读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融会贯通,把“他有”真正变为“已有”,真正达到“读懂”的目的。公共基础知识不仅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广大考生要勤于思考,深入领会,通过复习备考,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公务员应具有的必备知识。

勤于练习,把理论变为考分。对于考生而言,掌握相关知识十分重要,但获得考试高分更为关键。因此,复习备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书“读透”,把理论转化为高分。把书“读透”最管用的方法是潜心研究历年真题,洞察命题规律,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这样才能将重要考点牢牢掌握,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本公基笔记就是立足上述指导思想,秉持“奉献实用精品、搭建成功阶梯”的专业精神,为广大考生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该书适用公务员招录考试、事业单位招考、军转干考试、大学生村官考录以及其他各类选拔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复习备考。

本书虽经长期打造、精心准备,但仍有可能存在疏漏的地方,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概论

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备考,重点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公基考什么?

关于公基科目的考察要求: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具体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二、公基怎么考?

公基怎么考实际上是考试题型的问题。综合各省市的题型来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纠错题、简答题、论述题、实务题、作文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材料处理题等。具体题型可参考招考大纲及本地的历年真题。

三、公基如何复习备考?

综合各地的真题来看(因部分章节考点交差融合现象较为明显,故有些分值很难机械划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考点的主次:法律、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经济与科技、时政、职业道德、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哲、毛概、历史等。建议大家按考点的侧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备考建议

1、根据报考类别潜心研究历年真题,掌握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并进行系统复习。

2、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重要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

3、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1、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的实施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2、放火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司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决水罪(刑法第114条、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决溃蓄水或者防水堤坝,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4、爆炸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使用爆炸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5、投放危险物质罪(取消投毒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6、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7、失火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是指行为人因过失而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8、过失决水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造成水利设施被破坏,引起水患,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9、过失爆炸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引起爆炸事故,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0、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取消过失投毒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1、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2、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已经或者足以使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3、破坏交通设施罪(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已经或者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4、破坏电力设施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或者发生严重后果的行为。

15、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6、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第124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7、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9条第2款),是指行为人因过失造成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的倾覆、毁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8、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9条第2款),是指行为人因过失造成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的倾覆、毁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9、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刑法第119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造成交通设施的损坏,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0、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7条第1款,第2款),是指秘密窃取或者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1、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7条第2款),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枪支、弹药、爆炸物或者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2、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罪(刑法第128条第1款),是指违反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规定,私自携带或者隐藏枪支、弹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刑法第128条第2款、第3款),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私自出租、出借枪支;或者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4、丢失枪支不报罪(刑法第129条),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5、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30条),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管理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交交通工具,情节严重,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26、重大飞行事故罪(刑法第131条),是指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7、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2条),是指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铁路运营事故,后果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8、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刑法第123条),是指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

29、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刑法第125条第1款),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规定,未经批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0、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取消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刑法第125条第2款),是指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1、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9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造成电力设备的损坏,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2、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刑法第119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造成易燃易爆设备的损坏,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3、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第124条第2款),是指由于过失造成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的损坏,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4、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第120条),是指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组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5、资助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是指以金钱或者其他物质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行为。

36、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121条),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7、劫持船只、汽车罪(刑法第122条),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只、汽车,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篇3: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正因如此, 《基础》课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何将课本中严肃、严谨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教学体系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格, 这就需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下功夫。

一、学情分析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

教学对象的分析也就是学情分析, 是任课教师做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想保障和认知前提, 通过分析, 掌握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心中有数, 备课中才能做好取舍, 安排好教学对策, 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 我们来分析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跨进高职院校的一年级新生, 这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接受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了, 他们对道德观有了初步的浅显的认识, 但都所学不深。毕竟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 而且在实际录取工作中, 有部分考生甚至是降分录取的, 因而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素质参差不齐,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不能讲授的太深奥、太抽象。

其次, 我们来分析高职生道德现状。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部分甚至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 父母过分溺爱, 从小娇惯, 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 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导致他们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淡薄;有的进高职院校是为了混个文凭, 没有足够学习动力, 缺乏进取心;有的因没考取本科而就读于高职院校, 心理上自卑失落, 思想上自暴自弃, 生活上消极厌世。所以我们一定要联系他们的道德实际、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思想、心理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最后, 我们要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道德习惯。高职生年龄小、可塑性强, 他们明辨是非、美丑、真假、善恶等方面的能力有限, 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是完全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良好道德习惯的。

二、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中心环节

在课程体例上, 从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的培养出发, 黑龙江职业学院2010年首轮课改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把现有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八个单元、六个实践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 即从教材的绪论至第六章, 通过这几年教学验证体系很合理, 内容上我们没有做大的改革, 只是把原有第五、六章的有关法律基础的内容抽取出来, 与后面的第七、八章放在一起进行整合, 同时根据教学模块, 还把第六章关于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抽取出来与第五章进行了整合。而法律基础部分 (主要是第七、八章) , 教材内容太过泛泛, 任课老师不敢越雷池半步, 造成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差。体例也不太适合教学 (编撰过程中出于把两门课程糅合到一起的考虑, 把相关具体法律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美德对比延展着讲, 之后才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体系、制度, 逻辑上显得乱) , 所以我们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全新的设计, 把其内容整合成六个专题, 即“法律基础总论、民商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社会保障法专题, 刑法专题”, 在教学中将案例分析教学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通过这样的重组, 极大地增强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实用性。由此, 实现了教学内容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现在, 新一轮课改正在设计论证中, 计划在2012级新生中进行试点。新一轮课改将更大刀阔斧地对教材内容解构重组, 增加实践项目, 设计更多更好的实践主题和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切实的情境体验中历练思维, 提高思想认识, 敦促其心灵成长。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要求

(一) 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和模式) 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论前提, 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避免单一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上, 我们的做法是围绕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 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序列化项目开发为重点, 构建起了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单向灌输式教学走向双向互动式教学,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从内心热爱《基础》课。

(二) 改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80后”、“90后”大学生的需求, 教学手段应在向多媒体与网络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资源为媒介, 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会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运用, 为拓展教学空间、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学网站可设置教案、课件、案例库、视频库、新闻、论坛等窗口, 方便学生随时登陆学习, 及时掌握教师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内容。教师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等与学生建立课下沟通渠道, 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加及时、充分。改善教学手段, 创设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平台,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使教学形式更加新颖、灵活,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四、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其素质和水平如何, 决定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水平和程度, 提高《基础》课教师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因素。

(一) 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 《基础》课教师应该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业来经营, 爱岗敬业,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做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

(二) 调整教师知识结构

整合以后的《基础》课, 从其内容结构上看, 是由“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的内容构成, 但“道德”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具有自觉性的规范, 而“法律”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具有强制性的规范, 两者具有内容相互协调和功能互补的特点, 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自我修养。在现有《基础》课的教师结构中, 原来上过“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师, 通常是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育, 缺乏相对系统的法学知识, 难以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习惯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 对于以前仅从事过“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 虽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 也需要补充伦理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基础》课更应注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 通过学历提升、专业培训、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精彩一课”等多途径, 根据每位教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行分工协作, 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优势, 做到取长补短,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05”方案中的“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方面的教学相得益彰。

总之, 构建高职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作, 只有从高职生思想特点和学习时间短的实际出发, 以培养高职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来进行《基础》课教学, 重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才能顺利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学情分析;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等是解决转化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9) :42-47.

[2]边和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6) :67-69.

篇4: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关键词]高职 公共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鲁建明(1967-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郭红(1968-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徐春阳,(1980-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政治与法律课程教学与研究。(江西 南昌 330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公共法律课程案例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赣教高字[2005]95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37-02

一、新教材中有关公共法律基础知识的范围

根据新教材、新大纲的要求与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构成了新形势下高职学院公共法律课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领会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学生对我国的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制度的了解和熟悉方面。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法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高职公共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公共法律基础课程,我们认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在新教材中,法学基础理论与宪法,以及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主要部门法构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其授课时间仅为24课时。因此,造成了法律基础课授课时间与其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第二,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与它作为非专业课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矛盾。法律基础课是必修课,学生必须要学,教师必须要教。但作为非专业课,学生不重视它,在他们看来,法律课可学可不学,教师有时也因此而心灰意冷。第三,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与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无法兼顾之间的矛盾。如果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提问法,必然会造成由于课时少、学生多,教师教学“蜻蜓点水”、顾此失彼、有“启”无“发”的现象。由于存在着上述三个方面的矛盾,因此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法律基础课教学需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将许多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应用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将成为实施法律基础课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它是运用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运用的、有着强烈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模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所追求的不是急于要求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创造性思维,增强消化、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讨论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同,它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讨论,最终发表见解,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述《刑法》中的犯罪和违法问题时,可分别展示犯罪和违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可使所学知识更牢固、清晰。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法律课教学理论性较强,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有着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内容,生动、逼真,没有那么多抽象、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心态下进行探讨,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拓展思考空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四)缩短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教学中展示的书本世界和真实世界往往有着很大差距。现实生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现实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情,身临其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认识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间的距离。

三、案例教学的实践做法

案例教学的运作,可分为两种方式:主导型和辅助型。主导型是指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案例进行;辅助型则仅仅是作为常规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一般来说,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全部采用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并通常采取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教师导向,出示案例

教师通过投影、录像、讲义以及其他多媒体形式把准备好的案例出示给学生。出示的案例应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新颖性,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如在学习《民法》的基本原理——“诚实、信用原则”时,我们就设计了有关大学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贷等案例。在学习《劳动法》时,我们设计的案例是有关劳动合同的正确签订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等问题。在学习《婚姻法》时,我们又通过案例的形式让同学们就教育部允许大学生结婚的规定,从法律、道德价值目标比较的层面进行讨论。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篇5: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国子监齐名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割据政府于都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名字的来源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时称嵩阳寺,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石鼓书院】

篇6: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羌人分布地区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类: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匈奴贵族虽然没有老祖宗称霸草原三百年的雄风,却也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类,他们是受压迫的反抗者。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的苦难自东汉就开始了,昏聩官僚的压迫歧视导致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由于狭隘的复仇心理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类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中国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以下讲一下匈奴的情况:自东汉以来南匈奴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到了魏武帝曹操执政时,将匈奴的呼厨泉单于留居邺城,派右贤王去卑返回南匈奴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设汉人司马掌握实权,匈奴基本上划入了中央政府辖下。而此时的匈奴贵族也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在政府中效力。例如匈奴汉国的皇帝刘渊就曾跟随上党儒生崔游学习,并在成都王司马颍手下供职。他的儿子刘聪也精通汉学,能熟背《孙子兵法》。匈奴贵族虽然在“五胡”中算是过的不错的了,但久居人下毕竟不是“天之骄子”们的作风,他们时刻等待着时机好征服中原,终于,机会来了。“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腾驻守的邺城,司马腾不敌,刘渊献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刘渊永兴三年(304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寸土之业,自诸王侯,亦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之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刘渊的字)资器绝人,英武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也就是说,我匈奴要打倒你西晋,恢复权力,顺便替老亲家汉朝复仇(实际是要夺取中原),谁领着我们干呢?自然是俺大侄子刘渊啦!这一番话搞的匈奴人摩拳擦掌,意图起事。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白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王弥等人,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晋的巨大浪潮。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败退。后刘渊死,刘聪杀太子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阳。永嘉五年西晋摄政兼最高军事统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王衍等人竟扔下晋怀帝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全歼。七月,洛阳失守,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开始。

篇7: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1.确认性规范

确认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认定,其主要意义在于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立具体的宪法制度和权力关系,以肯定性的规范存在为其主要特征。确认性规范依其作用的特点,又可分为宣言性规范、组织性规范、授权性规范等形式。

2.禁止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指对特定主体或行为的一种限制,也称其为强行性规范。这类规范对于宪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中表现宪法的法的属性。

3.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主要是在调整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为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提供依据。

4.程序性规范

篇8: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律

为进一步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提升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省档案局于近期举办了全省档案系统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 全省共220 名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培训。

省档案局局长齐秀娟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她指出,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她还深入分析了全省档案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提出进一步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的措施和要求。

这次培训邀请了国家档案局、省法制办和省委党校的优秀专家和教师为学员授课, 重点讲解了依法行政、行政处罚和档案执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等内容。参训人员通过培训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培训结束后, 220 名执法人员统一参加了考试, 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换发新的执法证。

上一篇:变电断路器防误动安装改进方法论文下一篇:试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