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2024-07-24

《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精选6篇)

篇1:《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一转眼走上音乐教学岗位已经三年了。三年来,在师傅们的帮助下,我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深知,这些进步远远不够。工作上稚嫩的我面临着知识结构、教学观念、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暑假期间,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老师的指导下,我拜读了李虻老师的《音乐教师实用手册》一书。这本书从识谱教学、唱歌教学、演奏教学、音乐鉴赏教学等方面作了深入讲解,现将我在书中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唱歌教学。唱歌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愉快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既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又学会自信、自然、有表情地唱歌。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悟音乐的丰富内涵,热爱生活和音乐,培养健全的人格;通过歌曲的齐唱与重唱,增强群体意识,培养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和共同参与的团队意识;通过理解歌曲含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了解并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唱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表情地演唱;形成科学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唱歌姿势,轻松、自然地发声;歌曲中的轮唱、合唱,通过训练后尽量做到音高准确、音色统一;防止过度用嗓和喊唱。反思:在我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用自信、自然地声音演唱,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了解音乐的内涵,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想这方面略微倾斜。

二、演奏教学。演奏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演奏教学要求合理选择乐器、从简单的乐器学起、独奏与合奏相结合、避免过度强调技巧练习、重视个性差异等。反思:每次演奏教学都会毫无章法,乱七八糟。反思发现,我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技巧练习,没有注重学生演奏兴趣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从兴趣入手!

三、音乐鉴赏教学。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评价和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鉴赏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富有启发性,并与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相结合。针对小学音乐鉴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应该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活动,引发想象和联想,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反思:音乐欣赏课一直是我的弱项,在我心目中,要上好一堂欣赏课太难了。在实际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生对欣赏课很有兴趣,可是设计好一堂欣赏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每堂课都这样设计几乎不可能,尽量上好每堂欣赏课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本书解决了不少我工作中的困惑,希望能在不断学习中找到更多“黄金屋”和“颜如玉”!

篇2:《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美] 蔡伟忠著

作者介绍

蔡伟忠老师

美国加州大学学前教育博士

资深幼儿园培训师及教育环境设计师 二十八年培训国内外幼儿园教师经验

广东和深圳幼儿园讲师团的首席导师(即培训那些培训幼儿园老师的老师)、广东学前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执行主任,深圳学前专业委员会理事,协助制定相关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方向,曾任北师大客席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地方教委和多所师范大学认可的专家,也参与到制定教育部相关教育策略。著作有:《唠叨以外的教育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跳出传统思维的园本教研》等

个人博客:524816626.qzone.qq.com 邮箱:524816626@qq.com 微博:t.qq.com/caiweizhong

我把幼儿园建立常规的深层意义归纳为这几点

第一,利用低幼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想法”的特点,运用环境塑造“有价值的行为习惯”;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即不会灵活变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隐藏着规律,孩子自有生命开始就有秩序感,但往往在出生后遭到破坏),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 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

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是“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够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

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

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

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形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

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经验基础上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通过由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从少到多地交往、逐渐适应。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封闭区域中,区域与外面是隔开的,孩子在这个封闭的区域内跟少数孩子(一两个)交往,这样孩子就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不受打扰地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也不用一下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只是在小组里处理问题,影响面降低,管理工作相对就容易一些。这些阻隔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孩子乱跑的几率。

当这些孩子能够在小范围里遵守常规,懂得交往的方法、技巧后,我们就把这些区域从封闭逐渐扩展到开放,可能一开始区域里就只有两个孩子,慢慢增加到三个、四个,最终到大班时根本不存在区域的形态,区域只是在心里,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的口诀是:“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形到无形”。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多方兼顾,既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盲目服从的人,丧失自主性,又不会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常规的含义

一、学会听老师的指令

二、按照时间表和要求进行活动

三、遇到问题如何处理

四、按照规定取放物品

五、不能够做的事

“还有五分钟就要收拾玩具了”,不如“你们还可以多玩五分钟”

孩子不遵守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看到有些老师要求小班孩子收拾一大筐雪花片,但小班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做到,于是做一下就失去耐心了。另一个经常碰到的例子是老师要求孩子排队,队伍太长,等待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耐心,孩子开始还能够保持安静,但是等久了就开始说话。这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勉强去做,只会让孩子厌恶、讨厌,根本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常规。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孩子前一晚睡得不好,或是饮食不好、身体不舒服,这在小班经常碰到。因为情绪不好,所以不想做。老师要根据孩子平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孩子平时都很守规则,今天突然不同了,老师就要注意让他到隐私区休息或在旁边休息,别给他太多压力。

第三种情况是幼儿在家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我曾经见过孩子喜欢跷脚,就是因为在家学习了父母的坐姿。还有更严重的是用积木模仿打牌,这些都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角色转换法,即告诉孩子他的身份是这个班的孩子,他是独特的,和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父母)做的事是其他人的事,他只能按照这个班规则去做。这种思维能够让孩子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免疫能力。

第四种原因是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这种孩子就是和他一起做,有耐心地慢慢教导。

最后一种原因则可能是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惩罚也是一种关注,所以有老师奇怪,为什么不管怎样惩罚,孩子都改不了他的坏习惯,其实是因为孩子就想老师关注他。家里缺乏爱和关心的孩子最容易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取代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不予理睬,冷处理,同时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取代错误的方法。当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时,老师立即处理,让孩子知道做了老师才会关注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正过来。

对于建立常规的忠告就是——建立孩子的常规,从老师个人的素质开始

高结构游戏:有固定答案 低结构材料:如水和沙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

二、缓解个体学习差异

三、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

四、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五、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

角色区老师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包括零散、不系统地投放材料,情景和材料不匹配,有材料没情景等

表演区的价值能够用其他区取代 阅读区老师给的空间太多了

KT板,大纸皮,水松板,泡沫板,有机玻璃,原木 洗手的照片能够提醒孩子认真洗手

孩子被动接受型的环境vs孩子与环境互动型

环境布置的维护人

直接教育功能基本就是传递信息 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 第二种是通告式的 第三种是感谢式的 第四种是记录式的

第五种是作品展示式(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

孩子从中得到宝贵经验包括:管理上的科学方法,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情感上的感恩,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受用一生的素质

间接教育功能,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 具体方法包括: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找关系法和操作法

一、分类法 1.矩阵分类 2.多级式分类 3.统计式分类 4.随机式分类

二、配对法

三、描述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说话的习惯

四、找关系法:

五、操作法:笔顺练习,绑绳结,剪剪贴贴,自画像,心情告白,天气报告

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

“主题动态环境布置” 步骤一,老师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任务,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任务就是随着主题的生成、变化,不断调整环境。

步骤二,引导孩子和环境发生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生成新的内容,环境就好像故事书,记录主题活动的过程。

除了个人卫生、日常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等知识是对幼儿产生即时影响外,其他的二手知识都不是很急于要用到的。

超前教育反而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期的孩子更多是采用模仿学习,无法通过一堂课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经验铺垫,为他们以后的理解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学如何丰富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当然同时要教育家长认同这种观念)

把“教学”过程视为包括“提供经验”,“整合经验”和“发展经验”三个环节的一个循环过程。

集体活动的特点

一、效率高:可以快速地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很多孩子

二、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之间互相学习

必须通过上课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直接传递一些知识给孩子

二、系统性的学科教育

三、帮助孩子整合经验

四、传授孩子学习(游戏)的方法

五、教导孩子运用区域材料工作纸(work sheet)的方法

指导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一、活动是否有必要

集体活动比较难以把握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得到的一般都是二手知识,而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手经验。

二、教学活动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价值。

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及意义。

“发展目标”和“活动目标”是两个概念,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可以没有绝对的相关关第,而只有相互依附的关系。

四、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限制最高的学习目标。

五、活动是否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阶段性建构。

阶段性目标的体现就是孩子从不会到会,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一路学习,一路提高。其他评价标准琮有: 1.材料投放的简易性

2.活动的可操作性、简便性、创新性,方便共享、学习3.老师预设的提问及难点的合理性 4.有没有照顾到个别孩子的需要 5.有没有体现孩子之间的互动

组织活动的难点是要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掌控孩子注意力的关键元素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活动(30个)、小集体活动(15-20个)和小组活动(8个)

好奇心:通过类似“猜一猜”的口吻引导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孩子的犹豫点(即最近发展区)代入感:先以一个小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主导活动目标,孩子主导活动内容

幼小衔接

·孩子要面对不同科目、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

·孩子的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要面对更多的抽象性教学; ·老师采用更多的提问式考核方式;

·孩子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更强的任务意识; ·孩子需要更强的倾听讨论能力

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预教的方法,可是预教了小学的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上小学时失去学习兴趣。孩子已经知道了内容,一、二年级还能够应付,到了三年级就容易出问题,因为一、二年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反正不学也会,到三年级就不会学习了。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紧密结合幼儿园活动教学的特点。

老师千万不能动摇对活动教学的信念,反而应该多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环节,加强目标导向,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的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幼儿阶段

在幼儿园老师的任务里,让班里“所有孩子”都理解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老师都知道“一个都不能少”

“内容延续”,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即不同教学活动之间有相关性、延续性 切割式的分科教学适用于高效率的知识传递,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教育,但对于以身心发展为主导的幼儿教育来说却行不通。

幼儿教育的目标更多是素质的培养,让孩子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使用多种学习手段围绕同一个内容,孩子得到的发展就全面

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延伸成多种发展目标的观念,产生了多种主题课程的模式。活动之间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连,延续性很强的。有些老师误会了主题课程的意义,结果变成了以单一的教学手段传授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知识

“小小爱因斯坦科学课程”由四个固定步骤组成:猜一猜、找一找、试一试及作品欣赏

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一、教育措施的阶段性计划

二、课程结构的规律为孩子提供了相关的学习经验

陈鹤琴把他的“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和检讨 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的课程结构是: 1.收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制作作品 4.检测反思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三种能力,包括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及评定结果四个阶段。

在幼儿阶段不是要让孩子学得多,而是要让他学得好,促进他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孩子七八岁抽象思维完全发展了,认知的铺垫好了,自然就学得快、学得多。

蒙氏课程有三个特点:

一、相信并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预设的环境让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由孩子自己决定最近发展区,不要求孩子们都一样

二、采用幼儿教育幼儿的策略,混龄生活。

三、有效利用教学工具。

我国幼儿园条件有限,不能完全实施蒙氏课程。

一、蒙氏课程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会操作蒙氏教具便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以个人魅力影响孩子

二、社会环境的支持,蒙氏需要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帮助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但是我国大环境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主题课程有以下优点:

一、主题课程的结构和设计主题网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几乎只有主题课程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主题课程“内容延续性”的特点能够统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

三、主题课程“教学手段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让孩子在有兴趣的领域重新学习其他无兴趣领域学不会的内容,用高智能的领导带动低智能的发展,促进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是“幼儿不会识别与选择该学、不该学的内容,身边所有环境的影响都是他们学习的内容”

以暴制暴:谁打人?出来,你怎么打人?打人是不对的,打人多痛啊,你再打人到时候我就罚你

用爱和包容:另一种说法是: 他打人啊?我们知道他其实不想打的,我们一起来抱换他,让他知道他其实是想抱我们

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塑造孩子,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价值观,这些是没办法通过上课完成的,只能通过“长期固定的生活模式”来培养。

系统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

让孩子成功地被“塑造”还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孩子的心理状态要符合“被塑造”的要求,心理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受支配感,对这个环境的感觉是案例的。

二、其次,孩子不会受到相反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老师教孩子要用爱与包容待人,但是社会上的环境,如电影、父母等却教导孩子要以牙还牙,这就不行

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喜欢的教师。

假如孩子在幼儿园里,所有人都呵护他,从来没有人责备他,没有人说他不对,这个孩子到小学、到社会后还能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呢? 反之,如果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处被批评,批评以后又没有人加以引导,这可不是教育了,而是受罪

角色转移法

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元素

设计具体“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的原则

一、先想目标,再想方法

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设计策略

一、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

二、家庭教育里的生活教育元素

建立和谐社会从幼儿园班级常规入手是最有效的 常规的另一层意义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常规有显性的,就是身体安全、服从老师的指令等

隐性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伤害别人感受的事情

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能做到这些,以后进入社会就会积极、平和,就会健康、开心,面对挫折也会以平常心对待。

建立常规的两个原则

一、少数服从多数

二、即使你不同意,最终投票出来的结果不是你认可的,你也得全力支持

观察记录法

一、实时观察记录法

二、量表式观察记录法

三、作品观察记录法

观察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孩子知道被观察

二、做实时观察记录时,要实事实记

三、其他注意事项 重点环节在于 1.生活环节 2.区域活动环节 3.户外活动环节

4.模拟环境观察记录法

个性化教育方法包括:

一、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三、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实施的时候记住以下几点

一、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二、确定孩子明白老师的要求和指导

三、先情后理的原则

四、客观冷静

五、尊重孩子

六、同一立场

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描述性表扬

二、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假设性的提问

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行为改正法

二、冷处理

三、同侪教育法

四、正确示范法

五、换位思考

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一、带着孩子一起做

二、留点空间让孩子自己发现

三、全感官活动

四、作品欣赏法

正常孩子教育法和异常孩子训练法

个性化教育系统一、观察记录

二、利用幼儿发展档案对比分析

三、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拥有清楚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语言能力包括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包含了理性的要求和感性的感受。

这些能力可以用“明白”二字表达,即孩子明白老师的意思与感受,老师明白孩子的感受和表达的意思。

教育计划有三种

一、有关学科能力的发展

二、素质和非学科能力的发展,如: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育行为异常的孩子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一、用直观的示范或解说配合语言,丰富孩子对语言的理解

二、扩散式和凝聚式的提问:

扩散式提问是指那些天马行空、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例如:你喜欢哪些玩具? 凝聚式的提问是有导向的,例如:你喜欢小车还是小马

三、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安慰

假设性提问是要求孩子通过假设情景思考问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换位思考。也可以用于教学中,对科学活动的预测以及故事的角色代入等。孩子的形象思维到中班前后才形成,所以低幼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 同理心安慰是建立师幼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观察孩子的肢体反应,判断孩子的真实感受

幼儿语言的可靠性是不高,例如:孩子在不断地、无意识地玩弄衣角,眼睛看着地面等就说明孩子的情绪不安,这时候就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 规范用语,还包括正确地运用量词、名词和介词。老师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不要说一些不必要的口头禅以及松散、零乱的个性语言,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的严谨规范性,尽量做到表述准确,描述生动。

让家长信服的专业能力

一、教育家长理解并运用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 如:幼儿从自我中心慢慢发展到适应群体生活,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就是老师面对低幼儿时不能够命令、支配孩子,因为孩子心里只有自己,老师只能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就是我说的“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如果老师强行支配孩子,孩子的行为就容易反弹,甚至可能产生叛逆行为,处处和老师对着干。第二点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到形象,最后才是抽象,这就告诉老师在和孩子沟通时就应该按照这个特点进行,要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总之就是遵循从少到多、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从直观到抽象的不变定律。

二、教育家长教孩子写字和学外语的正确方法 写字需要执笔,执笔需要强有力的虎口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所以学写字前要让孩子多锻炼这两种能力,比如让孩子玩橡皮泥、白纸、做家务等;然后是在绘画活动时教孩子画各种点和线,因为字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接下来才是正式学写字。铡开始用手指按照字形描写,如果有带字形的沙板更好,老师只要用胶水在硬 纸皮上写字,然后撒上少就完成了,可以作为游戏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指顺字形感受,这样可以建立孩子的触觉记忆,还不会影响孩子手指的发育。

开始执笔时要提供粗杆笔,最好是三角笔,因为孩子用三角形的笔才会清楚三个手指头的位置,而且刚开始不要用方格纸,而是用大白纸让孩子随便写,到用方格纸时也要从特大格开始。写的内容一定是孩子有经验,不求多,求好玩,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会写一手好字。

教孩子学外语就要了解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包括了“猜”和模仿发音。“猜”就是猜测发音的意思。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如果有条件就尽量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语言,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包括外语或方言)。同一个人不要用两种语言,宁可配合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还能拓展孩子以后学习语言的能力。

三、教育家长孩子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知识就是记名词,所以不断让孩子记忆物品的名称。其实知识不等于认知。认知越丰富,对知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就越强,这些认知要从经验里积累获得。所以不断丰富幼儿期孩子的认知经验,对他以后的学习能力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让家长跟从的方法

一、教育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第一是心理因素,这种行为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他需要别人关注他,或者是他想让家长或老师明白“其实我是重要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不想听话,他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可以支配你”或“我要你注意我、关注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够不够,是不是孩子在家里缺少关注。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不仅仅是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但没有跟孩子好好交流,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只是不断支配孩子,这样不但无益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不知道正确处理问题及表达需要的方法。比如争抢玩具可能孩子只会用原始本能的处理方法——打架,这种情况家长就只需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例如用语言沟通等文明社会允许的沟通方法。假如孩子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某件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创设模拟环境好好地和孩子一起做,多做几次,让孩子掌握正确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模拟环境教育法会在下文具体介绍)

第三种不听话的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一般家里都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小空间或隐私区,就是一个小纸皮箱或小盒子,让孩子躲进去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你不高兴,不喜欢人家打扰你,你就躲在里面,外面挂一个牌‘请勿打扰’,等你心情好了再出来,好不好”。如果情况很严重,可以给孩子一个枕头或拳击袋,等他发泄完,再跟他讲道理。

二、教育家长正确表扬的方法

表扬孩子不要随意,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表扬他,注意多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如孩子付出了努力或礼貌的行为等。

表扬首先是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关心,要用心才行

三、教育家长模拟环境教育法和其他方法 就像情景剧,然后让孩子演练 “跟我一起做” “冷处理” “取代法” “星星记录表”

每天反思,自找不足,找到问题,然后思考该怎样调整才能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

先表扬,然后再告诉他该怎样做才会更好。

孩子说不喜欢去幼儿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可能是和家长抬杠等

对孩子提要求,但这种要求不是支配、批评、体罚孩子

教育不是老师教孩子或家长教孩子这么简单,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大家都在学习,大家都在教育。孩子固然要跟老师、家长学习,但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大从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老师固然会向专家领导学习,但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影响更多;同样的道理,我们固然要直接指导家长,但家长更容易接受的是孩子、家长等对他们的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让家长直接听我们说该怎样做,更多是要让家长亲眼看到别的家长这样做效果更好

教育家长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又一个终级任务,要用心去做。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它能塑造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人、对事的行为态度,形成他本能的想法和反应。

幼儿教育的塑造跟青少年以后的塑造不一样的地方是,幼儿不会选择,只要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模仿学习,并对其产生直接、根本的影响;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常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有自我判断能力,会有自己的喜好,不是什么都学,而是通过选择再学。

塑造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环境的直接塑造,就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的塑造。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成功来之不易

第二种塑造是间接塑造(即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模仿。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的启示

一、保证幼儿模仿对象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二、学习怎样看待人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受益终生。

孩子出生后,神经系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作出取舍,只保留那些有需要的神经系统,不需要的就淘汰,这是人类神奇的地方

孩子和大人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学习是从无意识学习到有意识学习我们成年人学习则是从有意识学习到无意识学习。例如:成年人学习拼音输入法,刚开始是有意识地思考、分解、找按键,但熟练后就不用想,完全是条件反射,这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学习,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变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孩子的学习刚好相反,他们是无意识的学习,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理解和转换,这就是学习敏感期。

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才是有效学习,所以活动学习的秘诀就是让孩子在运用中学习。幼儿期不要贪内容多,而要注重深度。

幼儿期要提高的是能力,让孩子以后用这这个能力学习更多的东西。

自由游戏就是没有要求,孩子自己设计目标与规则,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去玩。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重现过去的经验,重现的过程中重新建构形象思维,每一次重现原来的知识就产生了一次新的意义

这种自由不单只是个人的自由游戏,还有集体游戏,通过集体游戏,孩子能够互相定规则,创造出新的或不同的集体游戏,这种经验对孩子走向社会很有价值。因为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人之一,就是制定规则让别人去遵守的人,如果孩子幼儿期间就已有创建游戏规则的经验,长大了就有这种经验去创建规则。

传递技巧不是只让孩子学会模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将老师的技巧和自身的经验相结合,老师的责任是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老师的技巧只是方法之一,不是唯一的。

3岁之前的孩子头脑里的海马体还没有成熟,所以没必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且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你的话。3之前处于不听从语言指示的状态,到了差不多3岁,语言指示才开始有意义

5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抽象思维的,应该用量化的、很清楚的语言,配合动作来说明一些事,因为孩子在5岁时抽象思维才初步萌芽,大概朦朦胧胧懂得抽象语言的意义。

孩子在5岁之前的行为特点就是自发性行为,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喜欢受支配,不喜欢人家告诉他你要穿什么衣服或你该怎么样,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想做的,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孩子在5岁之前做的事情都应该尽量是他自己想做的,不是成人支配他做的。

所谓顺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直接支配小孩,就是要用环境约束孩子。

要让孩子顺利完成自发性行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自主权,也就是要遵循尊重孩子的基本原则。

学会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对象,学会跟谁学习

二、学会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自主探索、商量合作、被动接受、查找资料等。

三、孩子对符号(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四、学会判断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五、学会归纳信息、运用信息

六、对身边周围的信息敏感,有比较能力,有批判性、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育目标只能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感受、体验、经历,最后通过自身的内化成为孩子本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学习目标,更多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有价值的文明,是一些技巧类或者是一些知识类的信息,包括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可以传递的,而且必须传递,因为只有通过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不用花时间去探究。

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分,一个是过程的建立,一个是知识的传递,两项任务可以同时完成。

设计好幼儿园的课程: 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

第二注重孩子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性、整体性

只有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幼儿园才叫好的幼儿园。

篇3:《音乐教师实用手册》读书心得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向我们介绍了音乐编辑工作者的分工布局, 以及常用的音乐专业术语、谱例图式、演奏符号、音乐记号等。本书后半部分, 分为四大块, 文字规格、文字版式、校对工作以及出版、印刷知识。

如此的一本音乐编辑类的工具书, 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经调查, 关于音乐编辑的文章十分多, 但是关于音乐编辑的书籍少之又少。另外, 本手册的编写人员与其他书籍、著作相较之下人数众多, 约为二十多人。正文类述之前的“编辑说明”中提到:“手册所编内容, 大部分是我社建社四十年来音乐编辑宋作重点地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是全社同志长期工作时间的成果。”二十多名作者, 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音乐编辑手册》的专业价值、使用价值、实用价值可想而知。

其次, 该手册的作者们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 广罗经验和资料, 全书不仅对编辑人员的职责分工、编辑工作的过程和要求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同时通过大量的表格谱例对各类谱式记谱规格 (线谱与简谱) 、文字规格有着较为完整的阐释, 对各门类音乐图书的简单分类, 西洋乐器演奏符号和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符号也有相应的介绍。例如, 在本书线谱记谱规格方面花了大量笔墨, 从谱表、谱号到装饰音再到力度、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的中意文对译等共十大点, 一一例出在图书、排版中的格式、字体、字号等等, 详尽细致, 对于音乐学者们十分实用。除总谱记谱规格和钢琴记谱规格外, 作者将西洋乐器演奏符号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中包含了弓弦乐器、吹管乐器、手风琴、电子琴、吉他、口琴。在实际运用中, 大量的中国歌曲与民族器乐使用简谱制谱。本手册同样运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民族乐器演奏符号, 分为吹管乐器、弹弦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之后还成列了关于戏曲音乐的简谱记谱规格, 在其中更是列举出了在京剧中锣鼓字谱的运用。内容之全面之广泛, 实属难得。再如, 在分别介绍线谱和简谱规格之后, 作者很贴心的添加了整整两章的内容展示了线谱版式与简谱版式以及线谱与简谱的排版格式与注意事项, 这与本手册的主题与侧重相对应, 为的是使得读者在音乐图书编辑工作时更加的清楚明了, 可见作者们在编著时用心良苦。

例如, 在乐器名称缩写这章开头很清晰地进行了说明, “一、交响乐队中的常见乐器名一律采用意大利文;二、主要用于轻音乐队;三、中国民族乐器名采用汉语拼音;四、总谱中所用中国民族乐器名, 其缩写形式如与其它乐器相混淆时, 可在不常用乐器的缩写中增加一个字母, 例如:扬琴 (Yq) 、 (Yuq) 。”其中西洋乐器为乐器名、外文、缩写, 共57种, 民族乐器为乐器名、汉语拼音、缩写、注解 (英) , 共61种。均为平时常用的中西方乐器。

在本书后半部分, 分为四大块, 文字规格、文字版式、校对工作以及出版、印刷知识。在文字版式中介绍得很专业很细致, 文字稿的版式设计是对原稿的体例、层次、结构、图表等方面作艺术而科学的处理, 使书籍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形式既与书籍的开本、装订、封面等外部形式协调, 又能给读者提供阅读上的方便。关于版式设计大概包括, 版心面积、文字排列、字体、排版材料的选用、行间和段间的空距、版面的布局和装饰等都作了详细的解释。例如, 对版心尺寸的讲解, 版心尺寸是指每一版面上容纳文字的面积, 即从第一行文字至最后一行文字为半新的高度 (不包括页码) ;每行文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为版心的宽度。版心尺寸由字号、字数及行数、行距决定。正文294页, 列举出常见的几类:“16开, 正文五号, 每行38字, 每面33行, 行距7.875P, 版心尺寸为211×141mm (毫米) 。期刊每行40字, 每面40行, 行距5.25P, 版心尺寸为220×155mm。大32开, 正文五号, 每行28字, 每面25行, 行距7.875P, 版心尺寸为159×104mm, 期刊每行28字, 每面27行, 行距6.5625P, 版心尺寸为160×104mm……诗32开, 正文五号, 每行22字, 每面25行, 行空6.5625P, 版心尺寸148×82mm。”此类例子在书中数不胜数, 许多结论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其论述之翔实, 见解之精辟, 举例之恰当, 足以体现出本书的专业价值, 与实用价值。

在校对工作这一样, 特别地运用了三张插页, 其特点是, 运用黑、红两色套版印刷, 一张32开, 两张16开。一张是举例对线谱的修稿, 黑色的线谱, 红色手写字体进行修改。两张16开的插页的内容是“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1981年12月2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并附上使用方法。

该手册共附有十个附录, 这些是全书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是关于中外著名音乐家年表、国内外音乐赛事音乐节、常用音乐表演用语等。其中, 常用工具书目为第七个附录, 是有关音乐类、编辑、出版类、语文类等方面的综合工具书的简介。每一本推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例如, 音乐类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音乐舞蹈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 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简明音乐百科词典, 缪天瑞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茅于润等编译, 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编辑、出版类, 出版词典, 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收词目5937条, 分为“出版一般”“出版管理”“著作权”“编辑”等十二个门类, 另有“中国出版史大事年表”等九种附录。现今社会的信息再如何发达, 对于无论是电介质、纸质媒介、网络、电视、电源、广播音乐编辑者们来说, 这些书籍都是十分有使用价值的。

在附录中应特别提到得是, 作者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和“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也列入其中。出版权、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界定以及依法进行编辑出版活动等等, 对任何编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并且要熟知的, 编辑理论中应该著有这些内容, 所以《音乐编辑手册》作为编辑类工具书的一种, 也将这些内容呈示出。

“文物昌荣, 人才辈出, 构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渊源有自、风格独特又日具新貌的宏伟文化大厦, 历代电机及其编修、校勘、整理者之功, 实在不可泯灭。作者成书, 靠手抄本难以传之久远;著述得到出版问世, 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有利于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对民众的品格塑造与智能提高, 有利于各门类专才的教育与培养。”这是本书第一章音乐图书编辑工作的共性与特性的第一段的内容。本书的专业价值、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我在前文中已经讲述, 那么, 它的学术价值大体是在手册的前几章节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部分内容, 层次鲜明、逻辑清晰、内容深刻但是易懂, 从共性到个性, 从宏观到微观, 从简略概况到具体分析, 陈述了编辑作为具有第一鉴赏者与校理者资格的“把关人”, 应以敏锐的批判目光客观而审慎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书稿, 着重注意书稿的主要倾向、结构布局、存在问题及大的优缺点, 通过细味其中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心理、情趣与特色, 并可以适当的在文稿的基础上有所补益, 锦上添花。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具有一专多能、杂中求专、全方位发展的能力, 这是各类编辑的共同要求。想要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编辑, 首先应当通晓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排版的要求、规格, 例如书中谈到“音乐图书的编辑工作, 与一般图书的编辑工作有同有异:既有共性的规准, 又有专门的要求……但对曲谱本, 从大型的交响乐、歌剧总谱, 钢琴及其他乐器的独奏谱到带伴奏的歌曲、器乐曲谱及单旋律谱、活页曲谱……却须首先绘制或排出谱样, 线谱绘成后还需经过校改、制版才能入稿发排或付印;不但体裁、形式多样, 连版式、开本、设计都要有各自不同的考虑”。音乐编辑过程伴随着一个审美的过程, 这是音乐编辑区别于新闻编辑、学术编辑等其他编辑活动的标志, 是音乐编辑具有艺术缔构特征的基础。其编辑过程, 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排、读校样、信息反馈, 合称“七艺”。在这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审美活动伴随其间。审核的作品必须服从“双百”原则和审美性文化缔构的原则, 最终发稿时必须做到齐、清、定。

《音乐编辑手册》无论从分类框架、篇章结构、内容设计、研究方法、思维视角等方面来看, 都可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完整和详备的一部关于音乐编辑方面的工具书。但是, 本书再版后仍用的是铅字印刷, 有些字因为印刷时的施压不同, 导致个别字的笔画粗细不均匀。由此书是由多位作者共撰而成的, 所以有个别错别字的出现, 例如第32页正文第二段中的“恰如其份”中的“份”字运用错误, 应为“恰如其分”。

在排版已经微机智化的今天, 这本的书的有些章节有些过时, 全手册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出版图书的视角出发的, 但整体上它还有其相当的价值, 排版设计很朴素, 但对于乐谱写作的特定读者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

本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音乐编辑的工具手册, 难免在内容的整理、收集、阐述方面存有遗漏和问题, 正如本书开篇编辑说明中写道:“由于时间仓促, 有的部分写出后虽经有关部门传阅并征求了意见, 却未能更广泛地组织讨论, 也不可能再回到实践中去做进一步的检验, 加之编辑小组的经验不足, 水平有限, 因而本手册肯定会存在不足和缺点,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不断加以充实和订正。”既然总编室如此承诺, 那么就让我们期待这部手册的再版。再伟大的成果也不可能地完美无缺, 人类正是在不断总结过往中修正时蔽、在反省沉思中开创未来, 在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室二十多位作者总结过往四十年的工作经验所共同编著的这部成果中, 我们应该为他们的所得欢欣鼓舞, 更应该对其中留下的空白与不足做更为深入的思索。

《音乐编辑手册》对音乐编辑方面的人员、学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有多帮助, 对专业音乐人还是业余爱好者也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因为, 它主要介绍音乐编辑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及各种乐谱的记谱规格、版式规格, 并简单介绍了出版和印刷的知识, 可谓是学习音乐编辑的必备教材。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手册侵润着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室二十多位作者历经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是全社同志长期工作实践的成果。

摘要:《音乐编辑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社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9月北京第1版, 2007年5月第二次印刷, ISBN978-7-103-01203-1。32开本, 6插页, 13印张, 407页。全书包括编辑说明、正文类述及卷末附录;另有随文谱例多首、图表多幅。

关键词:音乐编辑,音乐专业术语,排版设计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室编.《音乐编辑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9月北京第1版, 2007年5月第二次印刷.

篇4:欣赏多元音乐文化的实用手册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读研,主修音乐教育专业。在其所研修的音乐教法课程中,介绍了当前在俄罗斯的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情况。在俄罗斯使用的多种教材中,《音乐》是使用最多历时最长的。作者对这套教材进行了研读,并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撰写此文。在此把它介绍给国内的音乐教师,打开一扇了解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窗口。

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新一代《俄罗斯音乐文化》是俄罗斯一部较为综合的音乐教材,是为普通学校1-9年级开设的音乐课所采用的。意在使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这套教材建立在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基础音乐理论等广泛的音乐文化基础上。教材包括教科书、练习册、音像资料、教师用书、文选。

一年级的教材是引领学龄前儿童正确、系统地入门。教材恰当地分为两章节《音乐在我们周围》《音乐与你》。而在二——四年级的教材统一分为七个部分:1.俄罗斯 我的故乡2.丰富的一天3.教堂之歌4.晴朗,晴朗,不要消失!5.在音乐剧院6.在音乐会上7.音乐家需要的才能。编者之所以这样划分章节,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音乐形式而编写,希望教师在正确运用音色这个框架内自由调配。一部分反对者指责编者,说过多注意了爱国主义教育,编者则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在道德与精神上已被侵蚀,文化已经位置偏离”,作为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加以保护,把孩子们的目光重新吸引到文化的发源地上。

在《俄罗斯 我的故乡》篇章中,让学生认识了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大自然,歌唱祖国的土地。卓越的教师、作曲家格里格在一次研讨会上感谢教材作者编写二年级的歌曲《我的俄罗斯》创作手法独特,受到学生欢迎。

《丰富的一天》中用音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普希金的诗歌,博物馆里的雕塑,参观修道院等。

在《教堂之声》部分中,让孩子们像爱惜自己的宝贝一样,轻轻触摸神圣的教堂音乐,认识伟大的人物如公爵、彼得一世、彼得二世,以及伴随他们的音乐。

民间创作部分《晴朗,晴朗,不要消失!》,告诉孩子在世界上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民歌,了解本民族的传说、传统节日让孩子忏悔节、相遇春天的节日(和中国的立春类似)。

在《在音乐剧院》这一章节,引领小学生到音乐童话中游玩,交响乐《彼得与狼》,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普洛科菲耶夫《灰姑娘》。

《在音乐会上》这一章节中,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地投身于室内乐和交响乐经典作品中,如:肖邦波罗乃兹圆舞曲、格里格的组曲、贝多芬奏鸣曲。

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音乐家才能》这一篇章中,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学习较高技艺的作品,自己是小小演奏者同时也是一名听众。教材提供了里姆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还有一些现代音乐和电影音乐。认识学习音乐的过程,熟悉各种音乐活动,成为音乐主人,这和学校音乐教育培养方向相吻合:演奏简单的乐器、参加音乐活动(合唱、独唱)、参与即兴作品创作(诗歌、声乐、器乐)、了解戏剧的主要特点、独立地学习和运用好的音色、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增强思维能力。

《音乐》五——九年级让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尝试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把握艺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中学教材,还加入了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过程,透过音乐反映人类伦理道德。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知道二者之间是相互的。掌握一种或两种民族乐器,创编作品,学习电影音乐等。

五年级教材分为《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两大部分,让学生把这些艺术形式与音乐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这在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练习册中对学生也有明确要求。一些相类似的主题也被予赋更广泛的意义,或是学习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或是将造型艺术作品更多地在教材中运用。

六年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交响乐等各种形式。音乐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也可以用声音的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学习自然的发音方法,并区分世界文化的不同特点,一起认识其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古典及现代音乐。此时学生正值青春迷惘期,在教材和练习中安排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欣赏《罗米欧与茱丽叶》中的音乐片断,柴可夫斯基《序曲》《幻想曲》,普洛科菲耶夫的芭蕾,著名电影等等,让他们从这些优秀艺术作品中得到启发。

七年级教材以内容丰富的《古典与现代》为主题。在学习《戏剧舞台音乐的特征》《室内乐音乐特点与交响乐》后,了解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特点、民族特征和作曲家的特点。分类比较是教材主要的分析作品方法,把莫扎特和普洛科夫耶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一层感受现代与古典音乐之美。

到目前,编者还在为八、九年级编写教材,不断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学习音乐的发展过程体现在这册书中。从幼儿时期学唱儿歌到逐渐长大学习进行曲,这些在书中都有鲜明例子,在《音乐的多样性》中有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级所选用的音乐都是现当代艺术,音乐喜剧《大神米诺》《或者》《地铁》《幻想歌剧》《巴黎教堂》,或是不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如摇摆舞等。

九年级接近完成初级教育阶段,安排《世界艺术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在书中分为两个部分《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人物》《传统音乐风格与民族音乐风格的昨天 今天 明天》。知识的学习从很多方面可以吸收,音乐也能帮助处在困惑的青少年走出误区。哲学中常见的问题“在生活中什么是真实、善良、美丽”,用普洛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NO.5),现代音乐剧《犯罪与罪犯》就能回答。让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后,能够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篇5:音乐教师读书心得

寒假中,除了享受节日的喜庆外,我还不忘对自己的业务素质加以提升。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李玉平教授主编的《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一书,读后深受启发。这本书,主要以案例展示,理论拓展两种形式,对当今实施新课标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及解决的方法策略作出了详尽而全面的剖析。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很值得一读。在此,我只对本书中感受颇深的几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课前准备

传统的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等。而现在这个名词已经被“教学设计”所代替。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在第一种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程式化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学法引导,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等。这种设计,对老师而言,只不过是教学程序的一个文本体现,具体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言而喻。再看看第二份乌老师的教案,你很难找到上述提到的那些条条框框,而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学生风采”一栏。

在这栏里,详尽的记叙了学生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及教师的感受。看完后,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份教案。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对教案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教案是上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的记录,是课前的准备,我们需要将它设计的无缺。乌老师正是打破了这一“常规”,她认为教师对小学内容早已“熟烂在胸”,用不着写成详细的文字材料,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创造,这是最珍贵的。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为学生的表现预留出空间来。乌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课改的一个很好的示例。我想今后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是否也应向这方面发展呢?

二、合作学习

一提到分组合作,我们自然会想到小组合作。于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场景。有些教师甚至将一些毫无讨论价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而有些教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就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讨论,也不进行指导和调控。细想想就不难感受到,这样的讨论有多少价值,在浪费了时间之后,学生又获得了多少收获。

其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犯过类似的毛病。在学习完本书后,我才终于找到了病因。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对合作学习的概念不甚了解或了解的不够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于合作学习的作用,认为它无所不能。

2、过于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概念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3、组织形式不确定,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讨论和交流具有随意性,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

4、对于课堂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表现欲强;而学习不好的“搭便车”。课堂学生参与不均衡的现象,主要是教师在合作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优势互补,在角色安排上也缺乏明确的分工。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为此,我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我认为:

1、教师要对合作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并指向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的。

2、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提出有挑战性,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小组研讨。

3、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4、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研讨,备课。老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指导。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5、课堂评价时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更要关注学生的团体,对于积极合作,善于合作的小组,老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6、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我们一般要强调异质分组,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

7、教师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光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一次航海旅行。那么,教师是“指南针”,学生才是真正的“航海家”,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去做。

篇6: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上一篇: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比赛优秀下一篇:难以抛却的那份情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