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2024-09-03

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精选8篇)

篇1: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附件6: 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推动全省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云南省会计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各单位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评价工作(以下简称评价工作),促进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推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三条 评价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省财政部门负责全省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评价办法、标准的制定,负责对省直各主管部门及省属企业集团总部的评价工作;省直各主管部门及省属企业集团总部负责组织实施所属单位的评价工作;各州(市)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评价工作;无主管部门的单位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省直各主管部门及省属企业集团总部、各州(市)财政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根据本办法制定细则并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

省财政部门、省直各主管部门及省属企业集团总部、州(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评价认定部门),要细化评价任务、落实评价责任,为评价工作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

第四条 评价认定部门实施评价认定,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评价认定部门应当制定年度评价认定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并积极推动各单位评价工作正常开展,规范会计行为。评价认定部门应将评价内容和具体标准下发至每个下属单位,作为各下属单位对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自我衡量的依据。

第二章 评价内容和评价依据

第五条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规范管理等方面。

第六条 评价依据:评价工作依据《云南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评价指标》和《云南省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以下简称《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指标》详见附表)。

第三章 评价的组织

第七条 评价采取单位自我评价和评价认定的方式开展。各单位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打分,自查自纠、整改完善,达到规范化要求后,向评价认定部门申请评价认定。

第八条 评价认定部门根据实际工作安排或者单位申请开展实地 评价工作。评价认定部门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应当成立评价工作组,并指定组长。评价认定部门根据需要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或选聘财务工作骨干组成评价工作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评价工作。

第九条 评价工作组成员应由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各评价工作组成员不得少于3人。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全面掌握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熟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严格按照《评价指标》,统一尺度、统一程序、统一方法,做到客观公正、据实评分。

评价工作组成员在评价中应严格遵守《财政检查工作办法》有关纪律规定。

第十条 被评价单位应向评价工作组提供下列材料:

(一)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化、内部控制规范等实施方案;

(二)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自我评价报告;

(三)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自我评价评分表;

(四)单位近三年来接受审计、税务、财政等监管部门检查出具的检查决定、结论及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等;

(五)单位上一年度的会计资料及其它相关材料;

(六)依法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单位应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评价工作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复制。

第十一条 实地评价应以被评价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为主,按照以下步骤开展评价工作,评价结束后由评价部门下达评价结论。

(一)座谈了解。与被评价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会计人员座谈,了解单位会计工作基本情况及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自查自纠、整改完善情况。

(二)实地查验。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实地查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相关管理制度及其他会计资料等,将相关评价内容和事项予以记录和摘录,编制评价工作底稿,并量化打分。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单位,可聘用专业人员对会计软件有关安全及专业问题作咨询及鉴定。

(三)评价评议。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实际情况,工作组提出评价的初步结论。结论及意见应包括被评价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规范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评价结论等内容。

(四)交换意见。评价结束时,评价工作组应与被评价单位、主管部门交换评价意见。评价意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单位的基本情况;检查计划及检查过程;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意见;要求单位整改的时间及下次复查的时间;评价初步结论等。被评价单位自收到评价意见征求函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的,视为无异议。评价意见经评价工作组组长、被评价单位签章后交评价认定部门。

(五)评价认定。评价认定部门根据工作组提交的评价意见,指 定专人予以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在对评价意见和复核意见审定后,下达评价结论,认定评价等次,提出整改意见。

第四章 评价结果的认定

第十二条 依据《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满分为100分,评价实行扣分制,评价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依据评价结果,80分以上(含80分)的单位为“合格”等次; 60分以上(含60分)不满80分的单位为“基本合格”等次;低于60分为“不合格”等次。

第十三条 实行二级核算或者三级核算的单位,评价认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下属单位达到“合格”等次单位数量应不低于70%;评价认定为“合格”等次的,下属单位应全部达到“合格”等次。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认定评价等次,参照前款规定。

第十四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应评价为“不合格”等次:

(一)《评价指标》中,某一评价大项分值为零的;

(二)应依法建账而未建账,或者虽建账,但长期不记账、不对账,会计账目混乱的;

(三)会计凭证不真实、不完整,情节严重的;

(四)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失的;

(五)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的;

(六)评价前三年内,经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确认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

(七)不按规定时限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准则的;

(八)未在规定时限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

(九)提供虚假考核资料,或有隐瞒不规范会计行为的;

(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

单位涉及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接受有关部门调查,尚未有明确结论的,暂不进行评价。

第五章 评价结果的运用

第十五条 省级及州(市)财政部门应对当年取得“合格”等次的单位向社会进行公告,并作为下一年度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评价认定部门应对“基本合格”等次单位督促整改,整改期限为六个月,整改完成后由评价认定部门重新评价。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后仍未达到“合格”等次的单位,评价认定部门要督促单位建章建制,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直至“合格”。

第十七条 省级及州(市)财政部门应对“不合格”等次单位督促整改,整改期限为六个月,整改完成后由评价认定部门重新评价。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单位和相关人员给予以下处理:

(一)在本部门、本系统或本区域内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在相关媒体上曝光;

(二)对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云南省会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定程序进行查处,并会同有关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处罚、处分;

(三)单位不得参加先进会计工作集体和财政系统先进评选;

(四)单位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机构负责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会计人员,不得参加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高级会计师评审、会计领军人才和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选拔;

(五)将单位列入财政监督检查和《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重点检查范围;

(六)通报同级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作为扣减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六章 监督

第十八条 评价认定部门要加强对 “合格”等次单位的后续管理,逐步建立单位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档案,妥善保管好评价资料,并建立评价工作信息库。评价认定部门要按照评价认定与复核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定期复核制度,原则上每三年要完成“合格”等次单位的全面复查。

第十九条 评价认定部门复查后,单位仍达不到相应评价等次的,予以警示,并责令其在六个月内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相应等次的,撤销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等次,予以通报,并按管理权限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对未按照规定进行自查并申请评价认定的单位,评价认定部门按管理权限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并督促单位限期整改,组织评价工作组按本办法进行评价。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州(市)财政部门和省级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及〈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试行)〉的通知》(云财会〔1999〕18号)、《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合格证〉的通知》(云财会〔1999〕39号)同时废止。

篇2: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1997年7月10日财政部财会字23号发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和应当依法建账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各单位)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直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各地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等的管理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直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等管理权限,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条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达到下列要求的,可以向负责考核确认的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考核确认部门)申请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资格;

(一)法律规定必须建账的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总账、明细账、日记和其他铺助性账簿,认真进行会计核算。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核准可以不建账的单位不在此限。根据《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进记账的单位,应当视同建账。

(二)原有凭证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三)记账凭证的内容、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以及更正错误凭证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经有关责任人员审核签章,字迹工整,摘要清楚,装订整齐。

(四)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结账、更正错误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及时,关系对应,数字准确。

(五)各项目经济业务通过单位统一的会计核算。

(六)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现金和银行日记账按日逐笔顺序登记,结出余额,银行存款账与银行对账单及时核对、经调整无误。

(七)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并经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审阅签章。

(八)会计档案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调阅和销毁符合规定手续。

(九)建立并执行内容控制制度和其他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十)会计人员持有会计证,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五条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要求进行对照检查和自行整改,在此基础上,向考核确认部门申请考核,并向考核确认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对照标准进行检查整改的工作报告;

(三)考核确认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条考核确认部门应当定期分批组织对申请考核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考核确认部门应当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应当挑选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并明确分工,实行质量责任制。

(二)制定考核计划,明确考核重点。考核小组要认真阅读申请单位提供的资料,全面了解申请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现场作实地考核。对实行二级核算或者三级核算的单位进行考核确认时,对其二级核算单位的抽查考核面应达到50%。,对三级核算单位的抽查考核面应达到20%。

(三)考核小组考核工作结束后,应当提出书面考核意见。考核意见的内容包括:申请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情况;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考核结论;考核小组负责人签章等。

(四)考核小组的考核意见应当通知申请单位。

(五)申请单位对考核小组提出的改进意见,应当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并经考核小组复核。

第七条经考核或者复核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条件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验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印制。证书应当载明证书接受单位、验发证书部门、发证日期、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八条对申请考核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确认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单位。

(一)法律规定应当建账而没有建账,或者虽建账但长期不记账、不对账,造成账目严重混乱的;

(二)会计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情节严重的;

(三)账外设账;情节严重的;

(四)财务报告严重虚假,与有关会计账簿记录不对应,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失的;

(五)申请考核前二年内经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确认有重大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

第九条已经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第二年进行一次复查。对会计基础工作明显削弱、达不到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要求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责令其在三至六个月内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仍未取得明显成效的,由考核确认部门取消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收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

第十条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划,凡是列入当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范围而没有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证书的单位,当年不得参与先进会计工作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不得颁发其会计人员荣誉证书,不得参加高级会计师专业任职资格评审。第十一条考核确认部门在考核确认和复查中发现申请考核单位或被检查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经为期3—6个月的整改仍未取得明显成效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会计人员,可由当地财政部门作出或建议作出取消其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决定。被取消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二年内不得重新参加会计证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或评审。

第十二条对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成效显著的单位,由负责组织考核确认的地区或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

第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核准应当配合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对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并且在近2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其他专项检查中没有发现较大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于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具体工作由各级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在确定重点检查名单时酌情掌握。

第十四条考核确认部门应当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业务档案,记载考核确认、验发证书、复查等情况。

第十五条已经采取其他形式考核确认会计基础工作的地区和部门,由其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和原则制定衔接办法。

篇3: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1 提升会计基础管理质量的方法

1. 1 对财务部门岗位的管理与监督控制

第一,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完善,供电企业中对于财务信息化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各类业务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财务管理中的各个岗位之间的差异因此越来越大,专业性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中财务部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的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首先岗位轮换符合会计基础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需求; 其次,提高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 最后,定期进行周期性岗位轮换,使供电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在具体工作施展时,能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供电企业进行岗位轮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严格依照企业相关规定进行各项业务的移交和交接第二,在工作交接过渡期间,实施双人负责制,交接者和接收者两人共同对手头工作负责,双重保证,避免失误的出现。

第二,对于供电企业岗位管理优化的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建立A、B两种岗位制度。即对于同一工作任务,设置双人负责制,在平时,A为主要负责人,B为第二负责人; 在危机情况,同时A岗位的工作人员由于不可抗力而不在场的情况下,B可以代替A成为主要负责人。这一做法避免了在危机情况下,重要事务负责人空窗情况的发生。

第三,在对会计基础管理岗位的监督控制方面,通过设置实施内部奖惩制度,提高相关员工的积极性和严谨性。供电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即设置供电公司内部评优的评选活动,进行绩效考核,工资按照员工职级区分,对于积极主动参与自我职业素养提升活动的员工进行升职加薪,同时,在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业务知识课堂、讲座,鼓励员工再学习,全面有效地提高职业素质,进而提升供电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通过加强部门各员工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与供电业务部门的沟通衔接。集约化企业的发展,使供电企业的财务部门中各个职位和工作方向的集约程度不断加强,并且财务部门同业务部门集成程度也不断加强。在企业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在财务系统中集合在一起,所有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也以数据的形式直接体现到财务系统中。在这种大环境下,供电公司财务部对于加强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具有重要意义,财务部应对业务部等部门进行员工工资、日常报销、业务预算和现金支付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沟通,从资金源头上有效规范使用,全面提升财务数据指令。对于部门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如在2014 年,某供电公司财务部集中了整个部门的力量,鼓励员工加班加点,成功地在QC成功编写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并且通过此次部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部门员工的综合能力,使财务人员能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互帮互助解决问题,增加了财务部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和投入新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1. 2 对供电企业各项目进行准确核算

对于企业中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准确核算,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保证了以此核算数据为主要依据的项目分析,企业决策等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是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供电公司主要对会计凭证审核力度、企业对账和ERP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信息核对这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首先,为了加强会计凭证审核力度,供电公司将财务部副主任每月的归档进行集中审核作为一个新的审核环节。由副主任对会计凭证生成新的审核记录,列出问题,并将问题追究到具体的负责人身上。并且对于具体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后销号的全面整改方式。同时,对于财务人员当月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考核,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其次,形成集团对账模式,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专职负责集体对账工作,对企业进行业务集成操作,确保 “一键式”企业报表的生成,企业能高效便捷地合并抵销凭证和查阅账单报表。

最后,建立ERP系统,并将其同财务管控系统合并使用,形成资金报销、营销数据、税金单据、成本支出等信息的传递、交流。供电企业应安排专门的财务部员工对两套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核对,比较其一致性,确保两套数据的同步性。

1. 3 建立完整的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展现成果,主要呈现形式有财务快报、财务月报和年度报表。随着供电公司对于财务数据要求越来越精确和细致,财务报告所要展示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加强财务部与业务部等部门的协作有利于快而准地完成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即要求业务部门中各部门的相关数据的报送的及时性,其中包括营销部的电费电价数据,发展策划部电线损坏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的报送时间影响着财务报告最终形成的时间。所以,供电公司应加强各部门对于数据上报的重视性,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财务报告,为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添桥铺路。

其次是对员工职能进行细致化。由于财务报表的填报是一项全面的财务工作,其要求负责职员不仅对财务数据的了然于心,还要求对公司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分析其中的关系。所以报表的及时填写上报,必须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填写,提高填写的速度和准确性。

1. 4 供电企业会计档案的管理

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账薄会议报告等数据资料的保存。这些数据资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依据。随着国家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检查的不断增多,企业会计档案存放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规范性。供电公司应根据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于不同部门档案归档流程进行分析操作,加强对公司会计档案的管理。

首先是明确会计档案装订的时间性节点。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不同的部门在同一时间产生的数据凭证量不同,有的数据时效性高。需要得到及时的装订归档,以便财务部进行归纳填报,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运行发展。财务部需要针对不同的时效性,制定会计档案装订时间进度表,明确各个部门、各个时间段所应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会计档案归档之后的管理。会计档案归档之后并不是就简单地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明确档案的归档范围,将档案按照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和其他类进行分类。在供电公司一阶段的工作结束之后,这四大类档案分门别类地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保存。并且形成严格的借阅审批程序,在国内外检查或是借阅时,经过相关程序的审批后,由借阅人将相关借阅信息填写清晰之后才可进行借阅。

2 总结和展望

2. 1 存在的不足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纸质档案这种传统的保存手段已经渐渐被历史所抛弃,本文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研究则是建立在纸质档案上的,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

2. 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供电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普及电子凭证,并提升会计核算的集成化程度,重新设置会计档案的保存工作。

参考文献

[1]高玉青.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袁杰.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3.

[3]权利,薛武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现状与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1(4):153-154.

[4]吴艳.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业务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48-149.

[5]翟珂珂.基层供电企业如何全面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以济源供电公司为例[J].会计师,2015(3):76-77.

[6]贺继文.基于ERP环境的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市场,2014(49).

[7]苑学兴,陆华玲,等.新形势下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5(28).

篇4: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关键词】基础规范管理;财务组织体系;流程

一、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范围

1.制度建设是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保障。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离开了制度建设,财务工作就会失去方向。

2.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是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是一项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并实施,加快了我国会计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步伐。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接受新概念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3.细节规范与流程优化是基础工作的保证。基础工作从岗位设置、会计交接、规范核算和强化监督四个方面,将经济业务从凭证的制作、审核、付款、传递、装订、报表的编制、归档等业务流程予以固化,保证经济业务核算准确、完整、真实可靠。

二、会计基础规范管理的具体实施

1.健全财务组织体系,理顺财务机构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门以服务单位为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不适合集约化财务信息指标的需要。调整组织架构,以专业业务分组进行管理,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需求来说很有必要。应建立打破以核算单位分组的传统格局,按照财务业务主线成立专业化、集中化和扁平化的业务分组来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质量。这一系列的健全和理顺彻底改变了原来财务人员多层级管理模式,打破了财务人员“各自为政、各为其主”的工作局面,提高了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度。

2.明确管理流程,制定统一标准

建立符合自身管理模式的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管理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为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的规范操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优化会计基础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线上检查为主、现场复查为辅”的方式,以具体业务会计核算为主线,融合会计政策、账务处理、原始单据等管理规范,开展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平台建设。

三、规范业务操作,规避考核风险

1.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巩固提升工作要求,梳理明晰营财业务界面与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统一业务管理规则、账务核算规则以及数据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实现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和考核等体系的动态匹配。从源头入手将会计基础管理及内控要求植入营销业务流程全过程,提高了供电收入管理实时化水平。

2.运用双向传输强制检测功能,构建凭证实时传输机制,优化ERP财务管控数据互传机制,杜绝凭证单向生成,确保套装软件与管控系统账务数据实时一致,提升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与及时性;运用往来款项多维查询管理功能,通过客户/供应商、时间、合同等多维度核算与展示往来款项,实现系统自动清账与账龄分析表自动生成,有效提升公司往来款项管理工作水平。

3.制定工作标准及管理规则,加强与业务部门协调沟通,优化规范工程建设“两端”(设计端、结算端)“三线”(合同线、成本线、资金线)等前置环节业务流程,同一资产设备管理数据标准,消除项目转资时资产与设备录入信息差异,实现设备台账与资产卡片同步创建。

四、开展“一周一课”,加强内部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1.注重内部复合型人才培训。在引进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公司“搞活存量”, 加强财务专业学历非在岗人员的管理,建立财务人员信息库,利用内部培训资源,有目的地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开展通用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建立财务知识信息库,每周开展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制度、政策、规范、管理办法等业务知识培训,及时将新制度、新政策用培训的方式推广开来,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业务能力。

3.开展专项业务知识培训。除常规培训外,公司按照业务类别,结合实际通过财务专责授课方式,开展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培训、日常报账业务规范培训、资金支付业务培训、税务知识特别是“营改增”讲座等,让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以考试结果验证培训效果,提高全体财务人员知责、懂法、依法履职能力。

五、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和改进

1.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

(1)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方法。主要根据省公司及本单位制定的文件规定进行自我评价,或市公司组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评价。还可以通过财务稽核、内部审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2)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具体包括:原始凭证合法、有效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交接手续,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内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3)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步骤。首先制定会计基础管理评价工作方案,明确评估的事项和依据;其次按照评价的内容开展自查整改工作;第三在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打分表进行评分;第四逐项分析会计基础管理存在缺陷的主要环节、原因和影响,提出完善建议,撰写评价报告;第五编制整改建议书,跟踪落实整改。

(4)会计基础管理的评估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电网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国家电网公司原始凭证管理办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会计基础管理改进的方向

会计基础工作改进的思路和方向:围绕“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现代化”核心目标,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深化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加强财务标准化建设为保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篇5: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1997年7月1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务院各部、委(财务司):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巩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成果,进一步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广泛开展,我部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予印发。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环节。从去年以来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所暴露的问题看,一些单位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地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助长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影响了单位经营管理的开展,削弱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正常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突破口,也须切实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实行独立核算的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符合《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记帐、算帐、报帐工作符合制度要求,会计工作秩序规范有序,会计工作水平稳步提高。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各基层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整改,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记帐、算帐、报帐工作,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

三、要把抓会计基础工作与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结合起来

各地区、各部门在组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要注意对基层单位遵守国家财经纪律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一方面,要把申请考核单位近二年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财经纪律问题作为重要否决指标之一,列入考核检查标准中,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对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并且在近二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其他专项检查中没有发现较大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于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具体由各级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在确定重点检查单位时酌情掌握。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与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机构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免检单位的审查工作。

四、加强管理和指导,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取得实效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本地区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直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的管理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要积极取得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本着坚持质量和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考核标准,规范工作程序,认真抓好考核、确认、复查等工作。对《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考核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要严格执行《办法》第八条关于否决指标的规定。同时,要抓好基层单位规范化前的整改和规范化后的巩固、提高等环节的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等工作中,严禁向基层单位乱收费、乱摊派。

(三)抓好基础,促进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从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的实际状况出发,当前应当集中精力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因此,我部近期暂不进行高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的考核。会计基础工作较好或者规范化工作进展迅速的地区和部门,可以在《办法》基础上制定旨在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更高考核层次和考核标准,报我部备案。

(四)建立联系点和信息交流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和整改情况,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进行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和推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3到5个基层单位作为会计基础工作联系点,定期了解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见。同时,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方面的情况沟通和信息交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每半年向我部通报一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开展情况。

以上通知,请予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我部联系。

附件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和应当依法建帐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各单位)应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第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负责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直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组织实施。

各地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等的管理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直属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确认、发证、复查等管理权限,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条 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达到下列要求的、可以向负责考核确认的财政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考核确认部门)申请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资格:

(一)法律规定必须建帐的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助性帐簿,认真进行会计核算。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核准可以不建帐的单位不在此限。根据《代理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代理记帐许可证书的其他代理记帐机构进行代理记帐的单位,应当视同建帐。

(二)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三)记帐凭证的内容、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以及更正错误凭证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经有关责任人员审核签章,字迹工整,摘要清楚,装订整齐。

(四)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助性帐簿的设置、启用、登记、结帐、更正错误方法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及时,关系对应,数字准确。

(五)各项经济业务通过单位统一的会计核算。

(六)帐证、帐帐、帐表、帐实相符。现金和银行日记帐按日逐笔顺序登记,结出余额,银行存款帐与银行对帐单及时核对、经调整无误。

(七)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帐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并经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审阅签章。

(八)会计档案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调阅和销毁符合规定手续。

(九)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十)会计人员持有会计证。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五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要求进行对照检查和自行整改,在此基础上,向考核确认部门申请考核,并向考核确认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对照标准进行检查整改的工作报告;

(三)考核确认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六条 考核确认部门应当定期分批组织对申请考核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考核确认部门应当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应当挑选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并明确分工,实行质量责任制。

(二)制定考核计划,明确考核重点。考核小组要认真阅读申请单位提供的资料,全面了解申请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现场作实地考核。对实行二级核算或者三级核算的单位进行考核确认时,对其二级核算单位的抽查考核面应达到50%,对三级核算单位的抽查考核面应达到20%。

(三)考核小组考核工作结束后,应当提出书面考核意见。考核意见的内容包括:申请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情况;考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考核结论;考核小组负责人签章等。

(四)考核小组的考核意见应当通知申请单位。

(五)申请单位对考核小组提出的改进意见,应当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并经考核小组复核。

第七条 经考核或者复核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条件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验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印制。证书应当载明证书接受单位、验发证书部门、发证日期、证书编号等内容。

第八条 对申请考核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确认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

(一)法律规定应当建帐而没有建帐,或者虽建帐但长期不记帐、不对帐,造成帐目严重混乱的;

(二)会计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情节严重的;

(三)帐外设帐,情节严重的;

(四)财务报告严重虚假,与有关会计帐簿记录不对应,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失的;

(五)申请考核前二年内经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确认有重大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第九条 已经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每二年进行一次复查。对会计基础工作明显削弱、达不到本办法第四条规定要求的单位,由考核确认部门责令其在三至六个月内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仍未取得明显成效的,由考核确认部门取消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收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

第十条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划,凡是列入当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范围而没有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证书的单位,当年不得参与先进会计工作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不得颁发其会计人员荣誉证书,不得参加高级会计师专业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一条 考核确认部门在考核确认和复查中发现申请考核单位或被检查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经为期三至六个月的整改仍未取得明显成效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会计人员,可由当地财政部门作出或建议作出取消其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决定。被取消会计证、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二年内不得重新参加会计证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或评审。

第十二条 对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成效显著的单位,由负责组织考核确认的地区或部门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

第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核准应当配合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对取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证书并且在近二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其他专项检查中没有发现较大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于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具体工作由各级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在确定重点检查名单时酌情掌握。

第十四条 考核确认部门应当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业务档案,记载考核确认、验发证书、复查等情况。

第十五条 已经采取其他形式考核确认会计基础工作的地区和部门,由其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和原则制定衔接办法。

第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篇6: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

第三条 绩效评价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

预算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含省级派驻外省及境外办事机构)、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类组织原则。绩效评价工作接受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由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做到客观公正,标准统一,依据真实,程序规范,方法科学。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订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预算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或目标;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预算安排、申请和分配财政资金的相关文件,包括预算批复、项目或财政资金申报书、立项评估报告及批复等文件;

(七)预算执行或决算报告、其他财务会计资料;

(八)项目报告、竣工验收报告;

(九)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十)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管理与组织实施

第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级次、行业和项目特点分级、分类组织实施。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管理行为,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机构。绩效评价机构组织绩效评价不得向评价对象收取评价费用,实施绩效评价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确定评价项目,指导、监督、检查各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预算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

第十条 预算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负责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所属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资金使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规定及要求制订绩效目标,对本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并向主管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可聘请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

第三章绩效目标

第十三条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应编入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六条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 绩效评价内容和指标选择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其实现程度,财政支出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第十八条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选择最具预算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评价。

(四)可比性原则。对绩效目的相似的评价项目应选取相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相互可比性。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是为考核基本绩效状况而设置的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设置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五章 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方法

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二条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基本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预算为评价期,实施评价。专项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以项目建设期为评价期,实施全程评价。项目规划期间,应进行必要的绩效预评估;项目建设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预算或建设中期为评价期,实施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第二十三条 绩效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具体反映财政支出效益的大小,定性分析反映财政支出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及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有关内容制定量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做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全面评价。

第二十四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绩效结果、历史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价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项目绩效评价。

(六)其它评价方法。

第二十五条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 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程序是指从确定评价对象至完成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工作总结四个阶段。

第二十七条 绩效评价工作准备阶段。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根据政府工作目标和预算管理要求及有关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对象。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在绩效评价对象确定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评价组织机构下达评价通知书。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依据、评价实施机构、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事项。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式,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绩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以及其它情况,决定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或按有关规定选择确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或成立评价工作组及专家组开展绩效评价。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拟定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报经评价组织机构批准后实施。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拟采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的提供、有关工作条件等。

第二十八条 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

(一)资料收集和初审。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全面收集基础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审查和分析。基础资料包括被评价预算单位的基本概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自我绩效报告等。

(二)现场考查。评价工作组根据具体情况到现场勘察、询查,核实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

(三)综合评价。评价工作组根据工作方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二十九条 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根据被评价预算单位的绩效报告及相关资料,对其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绩效考核,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二)提交报告。评价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委托单位、评价组织机构和上级有关预算单位,并将评价结论通知评价对象。

第三十条 工作总结。

评价工作组应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将工作背景、时间地点、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评价委托机构或评价组织机构备案或确认。评价实施机构还应妥善保管工作底稿和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第三十一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编制部门预算和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预算单位。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

(一)根据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议,并督促有关预算单位落实,或根据需要提请有关部门进行重点审计。

(二)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同类项目的预算安排、立项审批的依据。对于跨的重点支出项目,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向同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程序批准调整支出预算。

(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奖惩机制,对绩效好的部门和项目,对其以后申报的同类预算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决策不科学、管理混乱、绩效水平低下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的部门和项目,在编制部门预算或制定项目资金计划时对同类支出给予必要的控制。

(四)采取适当方式,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预算单位予以表扬,对绩效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四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根据相关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本预算单位以后财政资金支出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五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应当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报评价部门备案,并根据评价结果和评价部门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六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对其所提供的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八条 被评价预算单位无故拒绝或拖延提供与绩效评价事项有关资料,拒绝、阻碍绩效评价工作正常开展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财政部门依法对其开展财政检查或提交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第三十九条 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参与绩效评价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经评价工作组织单位批准同意,不得擅自对外透露评价结果;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其他参与绩效评价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如发现有违反工作纪律或国家有关职业行为规范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资格;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评价工作组织单位建议该专家或中介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绩效评价中若发现被评价预算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或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篇7: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相关资料,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询提供便利。

第七条 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纳入政府建设工程管理程序的其他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

第八条 下列建设工程(具体项目见附件)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通讯工程;(四)公共设施工程;(五)特殊工程;(六)其他重要工程。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第十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概算。

第十一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不得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十二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必须重新评价,并承担所需费用。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得使用。

第十三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采用的资料和有关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全面;

(三)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收取评价费用,不得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或者停工的建议。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验收。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城乡结合部村(居)民建房的管理,引导村(居)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等工程时,应当保证工程及相关村民房屋建设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和标准。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三)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国家工作人员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附 件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交通工程

1.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地下铁路和中长以上隧

道,高架桥、立交桥,公路与铁路干线的大桥、特大桥;

2.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铁路干线的车站、铁路枢纽的主要

建筑,机场航空站楼、航管楼、机库。能源工程 1.蓄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大坝和位于城市市区内或者上游的Ⅰ级挡水坝;2.抽水蓄能发电,风力发电,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或者规划容量8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项目和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项目;3.省、省辖市的电力调度中心,330千伏以上的变电所和220千伏枢纽变电所的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就地继电器室。

通讯工程

1.功率2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发射台、电视台(包括电视差转台、电视播控中心、电视发射塔等);2.省辖市以上长途电信枢纽、邮政枢纽工程及其相关设施。公共设施工程 1.供水、供热、供电、供气、贮油项目的干线和主要设施,长线输油、输气管道及输送设施工程;2.大中型粮油加工厂、冷库和15万吨以上粮库;3.县级或者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建筑和防疫、检疫设施工程。特殊工程 1.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重要军事设施以及易燃、易爆物质生产车间和仓库等工程;2.研制、生产、存放剧毒物品、放射性物质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的设施工程。

其他重要工程:

1.各类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学用房、学生公寓楼,县以上人民政府及所属各类救灾应急(含公安、消防等)和指挥机构办公用房;2.人员集中的大型影剧院、体育场馆(中心)、展览馆、大型商场和宾馆等场所,存放国家一、二级文物的博物馆等公共建筑;3.高层建筑(坚硬、中硬场地,高度80 米以上;中软、软弱场地,高度60米以上);4.各类大型企业的生产用房和主要设施,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新建大型工矿企业、开发区和移民安置区;5.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区域或者第四纪活动断层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工

程,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研究程度及资料详细程度较差地区的重要建设工程。

主题词:法制 地震 管理 办法

分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委各部门,省军区,驻豫部队,部属有关单位。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院。

篇8:云南省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评价办法

会计基础工作是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 包括凭证审核、记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档案管理等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 以及相关配套工作。1996年, 为指导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我国财政部颁布并实施了普遍适用于传统会计环境下的手工会计工作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迄今为止, 该规范并未修订。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 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 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迄今为止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 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

“财务集约化”由集约化管理引申而来,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通过集合人财物、管理等生产要素, 进行统一配置, 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趋向,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 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在国家电网公司, 财务集约化主要围绕“五集中” (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 、“六统一” (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成本标准、统一组织体系) , 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标准体系、制定配套制度、加快财务应用建设, 增强财务管控能力, 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

二、ERP环境下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有待提高

ERP环境下, 财务会计模块与管理会计模块在系统内实现了无缝集成, 财务会计模块的标准化与管理会计灵活性结合的同时, 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ERP系统中, 近乎80%的会计记账凭证都是在管理过程中自动集成化生成的, 即只要前端业务在ERP系统中发生, 会计子系统就会按照会计事项确认的标准和原则自动核算会计信息。自动集成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前端业务在ERP系统中被正确及时操作, 那么产生的会计信息是及时、相关的、可靠的。一旦前端业务被误操作, 产生的就是及时的不可靠、不相关的信息。

(二) 财务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规范

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与填制记账凭证有关的人员对相关书面文件应签名盖章以示负责。而ERP环境下操作均会产生操作记录, 系统视同操作均已经过认真审核, 因此, 要做到每张凭证均要签名和盖章将是一个成本昂贵而作用有限的举动。在单位制度不健全, 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 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凭证,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混乱。

(三) 内部监督面临挑战

ERP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参考作用。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让会计人员无法干预, 只要系统前期配置正确, 业务人员数据录入无误, 凭证就不会有误。但是, 若基础做法和规定不能很好地适应ERP系统的内在要求, 这将会制约会计功能的发挥。因此, 必须严格内部会计监督, 确保所有系统操作严格按核算规范进行。

(四) 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尚未优化

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根据手工会计工作过程的性质相似性和方便处理和监督来设计会计岗位, 如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会计岗位。ERP环境下由于很多凭证自动集成, 报表自动生成, 会计数据的确认和采集到各种项目 (科目) 的统计 (归集) 和输出完全是一个数据流程的整体行动, 不可能按手工会计的思维将系统割裂开来而由个人各管一段, 需要根据企业ERP的特性自主设置会计岗位。

(五)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ERP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得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会计数据主要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 会计工作的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内部控制措施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让所有操作人员熟悉会计制度和操作流程, 并且降低人员的流动性, 方可减少操作错误。

三、电力公司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

(一) 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主要建立和健全了7项会计管理制度, 即一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按照实际情况, 建立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包括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 会计机构及会计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 会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组织形式, 账务处理程序等。二是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按照岗位设置要求, 制定具体岗位设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岗位轮换、对各岗位的工作交接、工作考核和学习培训等办法。三是各类业务处理流程标准。根据内控等制度规定、财务信息系统设置和实际情况, 明确各类业务从业务发起至记账确认全过程的办理流程、岗位、权限, 会计凭证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等。四是会计核算办法实施细则。包括统一会计政策、信息标准、账务处理标准、会计账薄和报表等。五是稽核制度。明确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 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 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等。六是财产清查和管理制度。具体明确现金和银行存款、有价票据、往来账款项、正常和废旧物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负债的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核对制度。七是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考评制度。明确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评价、考核的具体流程、内容、标准和方法。制定统一的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考评制度。

(二) 加强规范会计机构与财会人员管理

统一制订财会人员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人员配备的方法, 配备合适的财会人员。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组织财会人员开展岗位学习、集中学习, 鼓励财会人员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 全面培养精通会计和财务、懂生产、会电脑、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提升财会人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保持队伍稳定并吸收高素质人员加入财会队伍。定期组织财会人员交流学习, 组织分管领导和财会人员学习基础工作先进单位的经验。

(三) 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公司以二级单位为会计主体, 三级单位为内部核算主体, 各单位通过信息网络在线集中处理所有会计数据。逐步优化核算流程, 改进报告模式, 构建基于公司级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实现会计政策的统一和会计业务的标准化处理, 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 强化会计监督

严格执行国家会计法规、公司有关制度、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预算、业务计划, 加强对原始凭证、财务收支的审核和监督, 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对凭证不完整、审批手续不全等业务要及时退回, 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纠正和报告。充分应用ERP系统, 逐步对所有财务收支进行事前、事中的预算控制和合规控制, 全面追溯检查已发生业务, 及时对下级单位的业务进行分析, 更加主动、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五) 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考评

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考评常态机制, 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考评, 重点检查会计制度建设、会计人员资质、业务审批流程、会计核算标准、会计档案管理、财产清查管理等方面,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考评, 评估会计基础工作的效果, 并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划适时修正。

四、启示

(一) 应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传统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所谓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大多在表面上发挥某种形式的控制作用, ERP环境下,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面临很多问题, 当按这种常态规定无法持续运转会计信息化时, 应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完全可通过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设置的尽量将相关规定固化。放弃目前一些看似合理而实际无效的“基础规范”, 而增加保证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控制流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相应规范。

(二) 加快整改各项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管理过程,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分阶段抓紧抓好对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规范和整顿, 力求各阶段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巩固成果。在ERP实施完的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初步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规范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 稳定会计人员队伍, 统一会计政策和业务处理标准, 构建集中核算体系, 切实整改各项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第二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 建立考评机制和组织自查整改, 进行往来清理和人员培训。第三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全面开展检查、考核评价和经验交流, 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 提高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能力和水平。

摘要:在财务集约化、信息化的背景和ERP环境下, 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有待提高, 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规范、监督不严格状况有待改进,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做好信息化时代会计基础工作, 电力公司应加快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加快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考评, 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以确保信息化系统操作规范有序, 及时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集约化、信息化,财务会计,基础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部.电网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汇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水上飞机练习下一篇: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