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的txt

2024-05-26

叔本华美学随笔的txt(精选3篇)

篇1:叔本华美学随笔的txt

叔本华的名言

·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许多事业。

·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篇2:试谈叔本华尼采音乐美学观

在叔本华看来, “音乐如果作为世界的表现看, 那是普遍程度最高的语言, 甚至可以说这种语言之于概念的普遍性, 大致等于概念至于个别事物的普遍性。”

叔本华的这一见解是重要的、独到的。做为艺术范畴, 尤其是音乐, 如此地难以言传呢?原来, 概念概括了个别事物, 尽管十分抽象, 但仍可理解把握;但音乐概括了所有的概念, 从总体上接近了意志, 因而它的美仅凭体验而难以言传得了。

在此基础上, 叔本华进而认为, 艺术, 尤其是音乐, 永远是悲剧性的, 悲剧性是艺术最高的美学原则。这是由于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的, 作为它的体现者音乐也注定与它同一。生命意志是无数欲望序列的冲动, 一个具体的欲望满足了, 意志的悲剧性得到了暂时的和解, 但欲望又开始了新的冲动新的追求。因而, 世界没有尽头, 生命意志的欲望序列没有尽头, 痛苦也没有尽头。音乐与生命意志的这一本质十分吻合, 简直便是生命意志的直接表露。叔本华认为音乐拥有何种旋律、何种节奏、何种和声, 它都是悲剧性的, 感伤的。“曲调的本质永远在千百条道路上协调分歧、变调, 不仅只变到那种谐音的各阶梯, 变到第三音阶和任何音调的第五音阶, 而且是变到任何一个音, 变到不调和的第七音阶和那些超量音阶;但是最后总是跟着又回到主调音。在所有这些道路上, 都是曲调在表现出意志的各种复杂努力。”真是一个新奇的绝妙的观点。从曲调的主音到任何度音, 再从任何度音回到主音的种种努力, 竟是意志的永恒冲动、欲求与解决。然而, “缓慢的, 落到逆耳的非谐音要在许多节拍之后才又回到主调音的曲解则和推迟了的, 困难重重的满足相似, 是悲伤的……。快板跳舞音乐短而紧凑的音句似乎是在说出易于获得的庸俗幸福……, 使人惊异的是一个半音的变换, 小第三音阶而不是大第三音阶的出现立刻而不可避免的就把一种焦灼的痛苦感触强加于我们, 而刚调恰又同样于一瞬间把我们从这痛苦中解救出来, 舒展慢调在柔调中达成最高痛苦的表示, 成为最惊心动魄的如怨如诉。”总而言之, 根据叔本华的上述阐述, 音乐绝好地体现了生命意志痛苦的全部历程。尼采的音乐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叔本华的影响, 但在许多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的主要观点都在其早期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中表露无遗。

尼采把人性的冲动分为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两种基本精神。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原指两位希腊神, 在此代表人类强烈的放纵不羁的激情与宁静的有节制的理性。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详细考察, 认为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完全是这两种精神不可调和的斗争的结果。在尼采看来, 狄奥尼索斯精神的最好体现是音乐, 阿波罗精神的体现则是造型艺术。前者是人性的“迷狂”状态, 后者则是一种虚幻的梦境。这是由于, 阿波罗艺术 (希腊雕塑、神话等) 往往创造一种与现实的痛苦世界脱离的充满着宁静、平和的虚幻世界, 借道理想以自欺;而真正的艺术家、哲学家, 总是具备狄奥尼索斯精神的, 因为它意识到阿波罗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梦, 于是进入现世的苦难, 处于“迷狂”而难以自拔。

尼采在对古希腊悲剧的考察中, 强调音乐精神即狄奥尼索斯精神才是希腊悲剧的真正本质。

篇3:叔本华的误解式贡献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这是叔本华的经典名言,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精彩写照。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始终以一种有异于常人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并且在充满主观、偏执、狭隘与自私的角度中,发现了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叔本华的所思所为,深受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佛学的影响,但事实上,他从未理解真正的佛学。

佛学的真义,是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自然解脱之道,那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本知智慧,可以在感觉中显现,但超越感觉;可以通过逻辑体现,但同样超越逻辑。面对痛苦与快乐、感觉与逻辑、情感与思维、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整体等等矛盾对立的东西,佛学完全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叔本华没有理解这种超越性的思维智慧。他掉进了矛盾对立之中,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举两个例子——

佛学说,万法唯心造。他说,生命的本体是意志。看起来一样,实际上不一样。佛学的万法唯心,讲的是心与万物是一体的,平等的,即“不二”。但是,叔本华所论述的生命意志,是唯一的,第一性的,完全凌驾于世界与他人之上。佛学说,人生皆苦。他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看起来也一样,实际上,还是不一样。佛说人生皆苦,但顿悟成佛,即可解脱,获得极乐。痛苦与快乐也是一体的,可以互相转化,可以超越。但是,叔本华所讲的生命痛苦,则是不能转换的,不可能有终结,也不可能超越。

叔本华一生的痛苦与无聊,根源正在于此。他背叛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像康德与黑格尔那样,用纯粹的理性建构一种崭新的完美生活。他走进佛学,却又误解了佛学,无法像佛佗那样,把痛苦转化为快乐,把爱己变成爱人,把自私、自大与狭隘变成平等、慈悲、宽容与博大。

不过,在片面化、极端化的思考中,叔本华也不乏真知灼见。在长达27年的独居时间里,他陆续出版了不少著作,如《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等。在音乐、绘画、诗歌、歌剧、美学等诸多领域,他都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其独特的灵感与思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包括很多世界一流的文化巨匠,如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萧伯纳、博尔赫斯,科学家爱因斯坦、达尔文,还有中国的作家鲁迅和国学大师王国维等。

在孤独、痛苦、倦怠与矛盾的徘徊之中,叔本华静悄悄地开辟了一条通往艺术与心灵的现代哲学之路。偏执与极端,也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毛概下一篇:有时我也想当一回差生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