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2024-09-06

申论热点指尖公益(共7篇)

篇1: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公益岗申论热点:记得住乡愁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后,在多次政府会议中,总书记又一次次的重申乡愁。什么是“乡愁”?它对于我们申论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在考试当中,如果出现“乡愁”,我们又应该从哪些角度展开思考? 解读

乡愁指的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在新时代,乡愁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乡愁”就是指离开家乡的人们陷入了“逃离和眷恋”的怪圈,一方面,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收入离开了乡村,可来到城市面对的问题是备受歧视、格格不入,人们开始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乡村也悄然发生改变,不再是过去的模样,熟悉的记忆开始变得陌生。进不来,回不去,人们如同漂泊的落叶,找不到根的方向,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愁绪,而这也就是乡愁。

乡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两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1、社会保障不足。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虽然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收入,但是无论是购房资格、医 疗报销、子女入学都有重重“门槛”,外来人口享受不到流入地的社会福利,备受“歧视”。

2、生态环境恶化。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塑料袋横飞,垃圾遍地、污 水横流、农药化肥滥用,水土流失。青山不在、绿水难觅,人们记忆中乡村的美景已经悄然不见。

中公教育

3、传统伦理瓦解。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元观念的碰撞和融合,现代化冲击下,农村情感、养老、和 传统习俗崩解,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盛行,文化和知识得不到尊重。农村已经远离了宁静,失落了亲情。对策措施:

1、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景观,打造美丽乡村,尽可能在保留原有村庄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

2、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继承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习俗;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构建清朗的道德文化氛围。

3、要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外来人口本地化,完善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向流动人口推出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需求。

中公教育

篇2: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文化复兴需要精进力量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古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它的语言文字、礼仪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还在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但是当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现代读者评为最懒得看的小说时,在提出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复兴的当下,应该使人警钟长鸣。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传统文化本身,应需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进力量。我们要精进于保护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还不能墨守成规,要精进于创新性挖掘经典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永恒魅力。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立与清醒。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然而,近年经常出现电视剧基本靠“宫斗”来吸引眼球的现象。如此不仅不是保护传统文化甚至是对经典文化的玩弄和扭曲。相比之下《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恰恰是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成果,这样的节目将经典再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年徐志摩先生将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就是使国人对它更为倾情,这座欧洲小城似乎就带有中国文化之美,甚至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展现。徐志摩先生将中国文字的古典与优雅嫁接至西方建筑之上,不仅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无缝对接,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强精神。所以文化复兴,需要在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纯粹性上做足功夫。

精进创新传统文化,延续文化的价值与生命。百年同仁堂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文化,并将之代代传承,同时将无形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之中,让传统企业焕发现代活力,既能卓尔不群,又可济世救人。另外,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就要时刻与广大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曾勉励广大文艺创作者,文艺创作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可以看到,我党在为人

中公教育

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性地形成了大量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从“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到“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到 “中国梦”的提出,都是我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所积累,沉淀,创造的文化。

文化复兴,需要积极精进的力量,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坐在传统文化的高台上墨守成规。只有积极保护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经典文化,在劳动生产和经营服务中创新文化,时刻与广大人民紧密联系,才可增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信只要我们要乐于专研,勤于思考,敏于行动,中华文化才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

篇3: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移动互联的平台资源正在成为公益的新舞台。相较于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公益活动的App,“米公益”的模式更进了一步。

通过“米公益”App,用户可以通过完成不同的健康任务获得虚拟“大米”,然后在米公益的Web端,选择感兴趣的公益活动,并用手中的“米”和其他用户一起兑换真实的公益物资,捐给米公益的合作公益组织。

“‘米公益’立足基础在于人们对手机应用的碎片化特征与公益的契合度相当高,通过手机互联应用,让人们随时随地做公益。”“米公益”创始人王子介绍,目前一个深度参与的用户每天可以创造12元的价值,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7月17日,“米公益”的软件在安卓系统正式上线;8月2日,这款应用在App Store上线;8月14日,“米公益”登录微信平台。目前,“米公益”的用户已达2万,捐助物资累积约20余万元。捐助的公益组织包括孤儿、孤寡老人、流浪动物等。

“喜欢这么简单的公益方式,随手做公益感觉很实用!”下载用户认为,在“宅”时代,“米公益”让公众可以在不花钱、不流汗、不花时间的情况下,简单做公益。作为移动互联领域第一家虚拟货币计价的公益平台,“米公益”也受到了公益基金会的肯定与众多企业的关注。

用虚拟货币计价

移动互联成就新型公益平台

“一说到公益,大家都觉得无非就是捐钱或者支教,但是,对普通大学生而言,这些公益活动的成本都比较大。”米公益的创始人王子在手机游戏“捕鱼达人”的创业团队工作过,他和同为“米公益”创始人的莫子皓都觉得把公益和移动互联网联合起来,是解决现有公益活动问题一个很赞的方式。

于是二人集合了二十几位热爱公益的同学。这群自称“米农”的小伙伴们,于去年12月用10万元奖学金迅速打造了“米公益”这一用户、公益组织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公益平台。

这与2009年搜狐推出的公益应用 “绿光森林”相类似——用户在搜狐白社会的“绿光森林”种植一颗树,白社会、安利(中国)就将拿出一角钱捐献给基金会,每邀请一名好友加入“绿光森林”植树,将拿出一元钱捐赠给基金会,作为植树造林的费用。但相比之下,“米公益”与用户互动的方式具有趣味性与持续性,可执行的公益项目也更为灵活多元。

王子介绍,“米公益”的团队为此策划了20多个模块。比如背单词、做运动之类的。最后他们先选择了“米知”(趣味冷知识阅读)、“米妈妈”(和亲人通话)、“米有氧”(定位追踪有氧运动数据)、“米伸展”(肩部保健)、“米扭扭”(颈椎运动)这5个模块,其他模块会以合适的方式再慢慢引入。

简单来说,“米公益”是让企业和个人一起做公益,他们会主动寻找需要帮助的团队,也会承接合作企业的意向活动,在公益基金会里找到相应的适合资助的组织。在这一链条上,用户更像是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催化剂和转换器,企业捐助的物资在用户这里获得了品牌的宣传效果,而用户则是以碎片化的游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公益机构更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资,三方各取所需。

目前与“米公益”合作的企业有十四五家,包括京东、当当这类知名电商,而接受捐助的十几家公益机构覆盖的类型非常广,其中不少是小规模专门服务于某个领域人群的机构,如湖南长沙的蝴蝶之家儿童关怀中心,又如关爱自闭症儿童的以琳青岛自闭症研究会等。

“米公益”实际运营了4个月,实现了20万以上公益物资的流转,“我们到年底的目标是100万”。

“无论是企业提供还是去购买,‘米公益’只接受物资,并通过企业的监督和第三方物流直接到达公益组织手中。” 王子称,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平台的“透明可信”。

平台构建基本完善

自身造血维系平台运营

目前,“米公益”的性质是实体注册的公司,定位于社会企业。

体系搭建的完善使“米公益”正式进入“烧钱”阶段。

“米公益”广州的团队主要负责基础运营工作、IT开发,“人员还是不够,还要招聘从事IT开发的全职人员。给出的工资待遇是低于行业标准的”,王子介绍说,“‘米公益’还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做市场教育的工作,长久的付出积累用户以后,平台才能更好地共享出去。”面对“公益应用”的空白,自然增长和曝光都需要一大笔资金。

因此,在保证做“透明”公益平台的前提下,“米公益”必须形成“自身造血”功能,才能使自己走得更远。

9月份开始,合作企业会在物资之外向“米公益”交付执行费和服务费,“‘米公益’目前的打包方案包括在互联网平台以及线下帮助资助方的企业做宣传,企业通过做公益活动的曝光使品牌受益,所以我们会收取一笔低于公关公司的费用。”王子说。

另一方面,“米公益”已经准备开始迎进商业融资。事实上,作为移动互联领域第一家虚拟货币计价的公益平台,“米公益”一出现就曾受到资本的青睐。王子称,之前没有接受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争取到了两笔政府的专项性拨款,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整个体系还在搭建的过程中。“目前平台已经完善得差不多了”。

尽管“米公益”搭建的是一个公益平台,但是其商业化以及盈利的需求并不会与公益平台形成冲突,反而会成为“米公益”更坚强的后盾。据王子透露,“米公益”正在广州申请NGO牌照,目的是将长期的公益活动嫁接到在学校中的NGO进行操作。届时,“米公益”这家移动互联领域的公益“中介”,会将用户、企业与公益组织整合得更加亲密有效。

篇4: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2014选调生申论热点:新建办公大楼闲置 致行政资源浪费

为方便广大考生备考选调生申论考试,申论部分不仅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勤动笔练习,并使用适当的教材提升自己,也是掌握申论热点的基础和前提。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预测,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欢迎加入【全国选调生考试交流群: 156707386】和小伙伴们一起备考

近日,国家审计署对18个省(市)开展了彩票资金审计工作。福彩和体彩发行20多年来,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7万亿元,提取的彩票公益金已超过6000亿元,但公益金总体去向成谜;在局部可看清使用方向的地方,也是问题多多。(《京华时报》12月8日)彩票本质上是通过政府特殊事业向社会募集的公益基金,其目的不是经营牟利,更不是赌博娱乐,而是通过销售彩票来补充公益开支不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彩票管理的通知》规定,彩票公益金提取比例不得低于35%,彩票公益金一半上缴中央财政,一半留在地方。上缴中央部分按60%、30%、5%、5%的比例,分配至社保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留在地方的,也规定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5类公益事业。然而,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彩票公益金在使用上都存在问题。如2013年中央政府彩票公益金决算总数为303.08亿元,而用于补充全国社保基金总数为 276.65亿元,比例超过90%,用于社会福利、体育、教育、残疾人、农村医疗救助等事业则少得可怜。

一些地方在彩票公益金使用上,乱象丛生,据披露,这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趴在账上睡大觉或沦为“小金库”。比如,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体育部门有4.25亿元体彩公益金未使用,其中4个市、34个县未使用体彩公益金,占当年拨入金额一半以上;截至2010年2月,上海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计结余6418万元,占筹集公益资金总额过八成。二是被挪去盖大楼、买车等。上海市的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该市用于体育场馆改造公益金共1643万元,但有543万元彩票公益金,被民政、体育等主管部门拿来建楼、买车等。三是挪作办公经费。如湖北某市民政局曾挪用13万元彩票公益金用于机关经费,荆门市民政局挪用39.8万元支付工资。2004年审计报告国家体育总局带头用2.9亿元彩票公益金修建了大楼,1.5亿元公益金发放部门工资。

正由于使用管理不规范,滋生了彩票腐败行为,如国家体彩中心原副主任张伟华、印制处原处长刘峰等擅自增加环节,转手高价采购,致使国家彩票发行费流失2341万元;青岛市福彩发行中心原主任王增先曾斥资2000万元公款,购买当时国内最顶级豪华游艇等。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金,却日益沦落为权力部门自肥的“唐僧肉”,不仅使福利及体育事业资助力度减小,也违背了“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宗旨,使彩票业合法性受到质疑。

篇5:申论热点指尖公益

|背景链接*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与民间慈善意识的涌动,共同拓展着社会公益的空间。正是网络人群的快速扩大,让小额捐助凑成巨额善款;正是移动支付的逐步普及,让指尖滑动就能完成捐献;正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扁平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捐赠信任度。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从2016年实施一年多来,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在有些基金会,来自互联网的公众捐赠已占捐赠总收入80%以上。从线上扩展到线下互动,“互联网+公益”激发出越来越多的参与意识和慈善能量。

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到3元免费午餐,再到今天形式多样的网络微公益,透过技术变迁带来的形式变化,更可以看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脉络。慈善主体从主要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协同努力、形成合力,社会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慈善方式也从单纯向受困者提供帮助,转变为更加常态化的互帮互惠、实时救济。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会捐赠能力明显提升,从2006年每年募捐不足100亿元发展到近5年每年超过500亿元。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来说,发展慈善既是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更是国家现代化与文明程度提高的集中体现。

故宫博物院自2004年开始,累计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次,服务公众60万人次、13万小时。有一位高中生根据自己当志愿者的经历,为故宫导览提出“分众化”讲解、“大文化”视野、“思辨性”互动的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大英博物馆的志愿者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人;日本也在持续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推广终身学习理念。

|中公分析* [权威论述]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习近平

要怀仁慈之心,行善义之举,倡导现代慈善理念和新型财富观,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使慈善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精神追求和行为方式。——李克强

[意义] 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是促使一些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稳定器,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促进器,更是社会价值的凝聚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使贫富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能够不断加深理解,这为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志愿者做公益传递着知识,也传递着精神。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往往需要养成宽容的心态和优雅的涵养,使人们在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时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可以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社会道德建设水平。

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让有兴趣的人更多地参与其中,现代公益为公益事业注入了鲜活而多元的力量。实际上,做公益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服务,而且是要让大家“共同参与学习并享受乐趣”,这样才有更精彩、更深刻的文化体验。参与公益事业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促进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识与自觉,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

[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 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中把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政府、市场、社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实践证明,三者分工配合、适度平衡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志愿机制是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补充。志愿服务组织要以政府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市场不能提供但群众需求强烈的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的特殊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从慈善事业发展全局中把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慈善事业是以援助弱势群体和促进社会公益为己任的社会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志愿服务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形式。要通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平台支撑。

从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大局中把握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定位。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既要遵循社会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特点,按照社会组织改革要求,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效能,彰显志愿服务组织动员社会参与、发展公益服务等功能;也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志愿服务为宗旨、无偿奉献社会的一类特殊社会组织,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培育发展、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扶持。

[对策措施] 第一,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促进志愿服务热情。志愿服务理念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力量源泉。在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的哺育和滋养下,志愿服务就有了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它深入并渗透到志愿者的心中,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成一种行为。

第二,建立多元监管体制,提高公益事业公信力。一要行政监督。政府既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二要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三要内部监控。慈善机构要完善自身内部管理监督程序。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公益文化和志愿者精神,树立典型,鼓励全民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公众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有效配置公益资源。通过志愿组织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使活动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用。充当政府与群众的中介,增强公众对自己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意识,促进公民参与。正如让“一滴水不干枯的办法就是让它融入大海”,组织将个人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一张牢不可破的大网,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文章素材* [标题] 1.保障信息公开透明 筑牢公益事业之基 2.重塑公益组织公信力 拓宽公益组织发展空间 3.信息公开透明 破除信任危机 4.致力公开透明行动 树起慈善亮丽标杆 5.中国志愿者服务应从心出发 6.公益心传递正能量 志愿者从小做起 [开头] 示例一

志愿者是一个公民社会的道德标尺。近年来,在系列公共事件中,中国的志愿者的表现,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志愿者的行为既是人内化的道德追求,也是外化的道德行为。志愿者行动无疑是一股社会的道德清流,它让爱心延续、助推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健康前行。

示例二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由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曾经感动了一代人,如今,这首歌所诠释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共谱中国梦的背景下,可谓点到了公益事业发展的核心。

示例三

有哲人就曾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你带着友善的微笑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着。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朋友、邻居相处。这是志愿者不可缺少的品质,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示例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从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志愿服务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千百万青年志愿者身上,也看到了这种“崇高的善”的复活。

[结尾] 示例一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曾经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以此来勉励每一位志愿者,不管你遇到什么误解乃至于社会不公,仍然要保持慈善之心,公益之心。对于社会公益组织来说,少板起面孔,少设置一些繁琐的功利性制度藩篱,多体谅志愿者的心情和难处,多安排一些公益性的绿色通道,才可以避免公益之殇。

示例二

志愿者精神是中国新公民的闪亮徽章。志愿者精神是最动人的时代精神。志愿者精神更加国际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努力倡导、造成舆论,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一定可以不断成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把志愿者精神发扬光大。

示例三

篇6:9月8日热点时评与申论热点

【热点时评:“送礼式尊师”风为何又刮起?】

教师节临近,这两天,西祠网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一经出炉就受到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发帖人是南京大厂的一位小学老师,她发帖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我希望家长不要太纠结了,放了老师吧。”

随着教师节的又一次来临,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又成了热门话题。一方面,放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希望借教师节的机会“表示”一下,以期在新学期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们“特殊”的关照;另一方面,一些老师担心“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也被送礼之风搞得身心俱疲。师生关系原本是非常简单透明的,一个用心教一个专心学;现在却变得复杂,掺杂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着实令人心理不安。

尽管“尊师不必送礼”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但给老师送礼的问题却没得到根本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思想作怪。古人云:“礼下于人,将有所求”。家长给老师送礼,大多数并不是出自对老师的尊重,而是希望能从老师那里换取“好处”。应当看到,在教师节送礼问题上,家长送给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的居多,给幼儿园老师送礼是为了让其更好地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给中小学老师送礼是为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将来的升学考试中能考取好的学校。因此,虽然在给老师送礼的问题上老师无奈、家长纠结,但社会风气如此,家长和老师都身不由己地被“推”着走。

其次,说明当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度在减弱。笔者认为,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不信任教师,不相信老师还会基于纯洁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这与当前的社会舆论对个别教育现象的不正确宣传有关。有人甚至错误的认为教师节就是给教师送礼节,导致有些家长觉得不送礼给教师不放心,有些家长是边送边骂,导致现在一提教育教师,就会招来无数非议,这是十分可怕的。事实上,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不会因为学生是否送礼而改变对他们的看法,而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排除确实有一些教师道德低下,对学生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现象,迫使家长送礼,但这样的教师是少数的,并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当前家长的盲目跟风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教师节送礼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只有剥去教育功利的外衣,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恢复原有纯洁无暇的师生关系。

【申论热点: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一、时代背景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社会各界真情关爱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鲜明确立起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制度框架,在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功实践,成为展示我国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的成功范例。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扶助的群体,残疾人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残疾人作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中之难”;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是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只有进一步加大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力度、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201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

展的指导原则、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并召开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予以强调贯彻。

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

1.“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组织供应500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2.“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100万人。

3.“十二五”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4.“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5.“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

6.“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200万人次补助。

三、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原因

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残疾人总体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残疾人工作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四、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途径

1.把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为残疾人基本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放在各项任务的首位,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贫困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制度安排,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2.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发展思路,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对重度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保障与服务。

3.加强做好残疾预防工作,提出实施残疾人预防的工作措施。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4.形成有利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对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加强残疾人组织、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等提出要求。

5.明确政府、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各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制定主要约束性指标评价体系,强化对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五、重要表述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当履行的义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本系统发展规划,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重点扶持。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培育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

篇7:申论热点(定稿)

【背景链接】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从201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约300万名普查人员将对中国1000多万户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约6000万名个体经营户进行入户登记。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这次经济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活动之一,同时又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经济普查。

【标准表述】

经济普查是我国5年一次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为摸清“家底”、掌握国情国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通过普查得到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貌的信息,能够为国家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意义]

搞好摸清“家底”的经济普查是国家与百姓的双赢,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因为经济普查得到的数据最终将用于国家的决策,而国家的每项重大决策都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开展经济普查,是履行政府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统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

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乃至实行电子政务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

[重要性]

服务于各级党政部门宏观决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必须掌握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国情国力、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需要通过普查取得在常规统计调查中难以取得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全面、准确地提供给各级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为宏观决策服务。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定位和生存,需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等信息,了解本行业及相关行业信息等,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关注程度。

服务于统计基础工作。充分利用普查资料,为搞好定期调查和开展抽样调查奠定基础。

[措施]

一是要坚持依法普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质量。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巩固和拓展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成果;积极推广使用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减轻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是要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应会同宣传部门认真做好普查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情况。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广泛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报道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普查,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家风建设

【背景链接】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派出几十路记者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不少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有不少人甚至说,家风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标准表述】

[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因分析]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的培育,强调制定和传承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伦理道德方面的劝谕和规范。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流失。原因有三:

第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第二,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第三,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使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重要性]

家风不仅是家庭的风气,也是社风民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就是重拾温暖与信念。家风,是每个家庭的事情,关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同时家风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风做派都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的言行最终也将成为他人评价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家风可以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对社会治理而言,其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法律和规章制度不能取代的,它影响着一个人从家庭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时,对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恪守程度。家风正,则官风清、民风淳。

[措施]

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酝酿、构思、规划、培植再建新家风。再建的文明新家风,包含了健康向上、积极创新的元素,时代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最能够与时俱进领跑时代,最能够彰显特色独树一帜,最能够融合贯通形成品牌。因此,再建文明新家风任重道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崇德向善的家庭工程。

另一方面,必须重建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家庭不该是总被牺牲的角色,而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为大家”无需“舍小家”,恰恰相反,只有“为小家”才能“为大家”。

“地球之肾”衰竭退化

【背景链接】

过度捕捞、污染、基建占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空间正被不断挤压。2013年1月13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中的一组数据须引起高度关注:近10年间,全国湿地面积同口径下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337.62万公顷。此外,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化,河流湿地转为人工库塘等情况也很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但从总体看,面积在减少、功能在退化。当前,湿地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围垦之后湿地直接消失,二是湿地污染。湿地最大的功能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但污染一旦超过生态承载力,湿地就变成水下荒漠,对生态系统是毁灭性的打击。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功能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当前,威胁湿地生态状况的主因从十年前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三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素。

[存在问题]

从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措施]

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

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国家应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湿地分类管理。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加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等,扩大湿地面积。在候鸟迁飞路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重要湿地,优先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完善和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研究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务。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是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开展湿地保护和资源忧患意识宣教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

农子弟就业问题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原因]

农村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的难题,不论是工作待遇,还是失业率,一定程度上是积弊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就业和教育领域的反映。因为跟就业挂钩的,除了毕业生的家庭背景,还跟毕业生在教育程度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有关。城乡二元化是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根本就在于阻滞了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稀缺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大大影响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综合质量,以及其后的发展。城乡在师资力量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距,无疑使得农村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落下了。

[表现]

城乡不同出身的学生所接受教育质量之良莠,求职人情背景之厚薄,工作待遇之高低,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直观反映。面对数量庞大的求职大军,某种程度上供过于求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显然较为严峻,“最难就业年”“难上加难就业年”显然并非只是媒体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求职过程中“没有背景”的后天缺失,使得他们更能感受到就业压力之严刻。此外,教育的畸形产业化消解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从大学生毕业没工作的新闻一再见诸媒体可以看出,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并非没有深刻根源。

[影响]

在基于家庭背景和学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中,农村学生的弱势地位显而易见。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那些没有背景、就业弱势的农村毕业生,将毫无悬念地成为社会固化的垫底者。发展平台的桎梏,上升渠道的狭仄,城乡二元化痼疾未见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阶层再生产造成的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更凝滞了社会发展活力,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就业等方面的不平衡叠加起来,必将使得马太效应在社会发展层面的效力无限扩大,一定程度上将消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启示]

“农村毕业生失业率高”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于毕业生就业而言,公平就是要确保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同样的机会、对等的权利,避免人情与关系对公平的破坏,对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侵害。遗憾的是,尽管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都表示,要确保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但口号是一回事,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不久国土部的招聘,要求北京户口,这样简便的一个条件,就人为制造了不公。而在各种现实利益的博弈中,农村学生因为社会资源的缺失,自然就处于先天的劣势地位。

[措施]

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此,专家建议:

一方面,加快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打破城乡二元桎梏的基础上构建公平统一的社会发展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让全体民众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教育既要与内部环境相适应,也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所谓教育的内部环境,就是教育对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所谓外部环境,就是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说,就是既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也要与农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相适应。

召唤道德回归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份,两则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10日洛阳一商店门前,一老人突然跌倒,热心店员小刘上前将其扶起,不料被老人噎了一句“你害我干啥”?一口咬定是小刘把她推倒的。警方调取监控显示,老人是自己不慎跌倒,小刘确实是做好事。真相大白后,老人连句谢谢也没说,就被家人接走了。

12日在宁波,郑女士赶公交车时不慎摔倒,骨折旧伤复发无法起身,路过者多是看一眼之后就匆匆离去。郑女士大喊“我是本地人,是我自己摔倒的,谁帮帮我”,但喊话20多分钟仍然没有人上前帮忙。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无论“假摔倒真碰瓷”,亦或“扶不起、躲得起”,皆暴露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骨子里的诚信、正义与善良在时间的磨灭下,刻下可有可无的印记,渐渐被摈弃,渐渐消失于心。假如每个人正义之心、善良之心健在,每个人诚实守信,消失的就该是“假摔倒真碰瓷”和“扶不起、躲得起”。

一方面,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是一种爱心欺诈。“学雷锋、做好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优良品德,不仅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怪象:做了好事不但得不感谢,还有可能因此被冤枉诬陷,更严重时可能还会遭遇骗局。正是因为有一些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利用“同情与爱心”行骗,才使得人们无法分辨那些求助是“真需要”还是“装可怜”。

另一方面,呼救20分钟无人理会凸显社会道德感弱化。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行为乃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需要救助的人,绝大多数的公众应该会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而温暖的双手实施救援。只是年来,形形色色讹诈事件的发生,让更多公众在行善时产生了戒备心理。也正是最近几年此类意外事件的频繁上演,一些地区或者部分高校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为勇于行善而受到讹诈的百姓进行“撑腰”。可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公众仍然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加之社会上仍有少数人总是想法设法“碰瓷”,这样一来,才会最终导致“摔倒者呼救20分钟无人理会”的闹剧。

[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情势下尤为迫在眉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措施]

有人摔倒了,路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绕道而走,这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危险信号。“扶不扶”问题表明,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对此,专家建议:

首先,我们都应当自觉地从我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面对他人需要救助时,我们不要心存冷漠,而应当尽己所能给予他人帮助。另外,对于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来说,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形式来引导公众增强公德意识,并通过出台更多有效制度来呵护公众的爱心与善举!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塑社会信用体系,重建人们之间的信任。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评选活动,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回归道德理性,回归善良本性。

群租房安全管理

【背景链接】

2014年2月21日,海淀区林业大学北路文成杰座小区B座3单元6层一间公寓发生火灾。经现场急救人员证实,公寓内有一男一女两名居民身亡。据同单元居民称,发生火灾的公寓为打了隔断的群租房。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群租之所以受捧,除了中介、房东、二房东之间的利益驱使之外,本质原因是其价格便宜,方便了不少外来就业的普通白领、找工作毕业生、民工等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早在2011年2月1日,住建部便出台了《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对市场中将房屋分拆、隔断“化整为零”的群租行为明令禁止,要求出租住房应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出租住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问题是,对于群租现象,一纸禁令就形同虚设。

而群租房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群租房逐渐向家庭旅馆方向发展,容易发生变相逃税、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对社区内群租现象难以管理,容易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火灾就是其一。因此,对群租房进行适当的行政和立法干预是必须的。

但问题是,法律和制度不能忽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和生存权问题,而生存权和居住权是每一个城市居民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对于群租房问题,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综合治理,在加强政策立法和行政管理的同时,也需要一些人文关怀。

[措施]

首先,应对《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取消对群租房的禁止性规定,增加规范群租行为的相关条款:包括对房屋群租作出界定、明确群租房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和义务、设置必要的出租条件和禁止条件。

第二,通过税收等手段对群租房进行市场调控,主要是对部分逃税人群加大查处力度,加重处罚。此外,通过“业主公约”中对群租现象进行规范,比如,在《业主公约》中进行约定,本小区物业不得群租、转租等。

第三,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对于群租房,要形成“疏堵”合力。政府及住建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综合治理群租房的同时,将主要力量花在加大廉租房建设上,使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更多的人群。一方面,保证廉租房的建设数量,增加社会供给,起到减缓高房价对低收入人群冲击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则要降低廉租房准入门槛,不仅要向城市低保户和困难户开放,也应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廉租房,用于社会低收入的学生、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入住。

开征遗产税的思考

【背景链接】

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透露,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而在2014年2月,国务院已同意并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遗产税是指以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为课征对象,向财产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上世纪50年代曾设想开征遗产税,1950年《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就将遗产税作为拟开征的税种之一。但后来由于条件不具备没有开征。遗产税开征63年未果,难在哪里?中国尽管已经出台了物权法来保障公民私有财产,但当公有物权和私有物权产生矛盾时,前者还是大于后者。目前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没有对私有产权给以清晰的保护,这就使得不少企业家和富人赚了钱就会去国外投资,而不是在国内继续扩大投资。

10多年来,中国大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城市房价较高,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一个家庭只要在一线甚至部分二线城市拥有一套普通住房,往往就能达到数百万元以上的标准,远超过遗产税草案规定的80万起征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民众对土地并没有所有权,只有70年左右的使用期限。而且民众在购房时已经一次性交纳了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如果再缴纳遗产税等同于重复交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房子下面的土地没有所有权,对其房屋没有完全的所有权,那么按理说就不能向他征税。因为税是建立在拥有完整所有权的基础之上。如果要征税,就应当先让购买者拥有自己房屋下面土地的所有权,即从土地使用权转化为土地所有权,取消70年期限。

【标准表述】

[分析]

遗产税是针对个人在死亡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财产,向其继承人和被赠与人所征收的一个税种,这个税种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国家的税收总量,降低我国的税收负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一定的资金支持。针对这个税种我们需要客观、理性的来看待。

首先,征收遗产税可以通过这种税收调节的手段来降低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遗产税主要是针对中等收入群里及富人所设立的一种税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纳税额,减低其收入,从而弱化贫富差距。

其次,征收遗产税可以为我国财政增加更多的税款,可以把新增的这部分税款投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去,刺激我们经济的活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注入强大的资金支持。

第三,征收遗产税是对于我国税收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遗产税的征收是在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亟需相应的税收调控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反应了我国在税收制度上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

[影响]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伴随着遗产税的征收可能会相应的产生一些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一,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一种将财产遗留个子女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开征遗产税可能让大部分民众表示不理解,共同抵制这一税种。

第二,遗产税的开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富人的财产观念,可能会使某些人为了逃避国家的相关法律而将个人财产转移到国外甚至移民,造成大量资本的外流,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我国在现阶段没有明确的公民财产登记情况,公民个人的财产无法有效的核算,造成该项税种在征收上难度很大。

[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开征遗产税方面也要相应的有一些辅助措施:

第一,尽快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通过公务人员的带头作用逐步向全社会推广,尽快完善公民的个人财产登记情况,在国家有关部门登记备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申论热点指尖公益】相关文章:

公益岗申论热点:文化复兴需要精进力量08-01

热点申论06-21

申论热点07-31

2019申论热点06-21

申论热点预测07-15

申论热点解析09-20

申论考试热点06-03

申论时事热点04-28

申论热点总结07-03

2024申论热点07-30

上一篇:党校自我总结下一篇:计量检定工高级理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