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2024-08-01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共12篇)

篇1: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很少把学生的情感因素纳入教学设计的策略中,注重传授,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使学生们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并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感因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有些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智商低、经验少、学习能力不强,也不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如人意,更不是因为教师的要求不严格,威信不高,突出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学习上缺乏热情、动机和毅力,以至于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一、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近年来,很多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不清,教学手段较单一,只相信严师出高徒;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有极个别老师的动机不纯。

(二)设计策略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于智育,忽视和回避情感;教师很少把情感要素纳入教学设计策略之中,认为情感与课堂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只重视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检查评价,却忽视了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得出认识。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短平快”地达成教学目标,不设情景,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直接传授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然后让学生做习题练习。例题讲解后,就让学生做大量习题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所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课堂反应麻木,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完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而且,在反馈与评价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错误,有的老师没有恰当评价,反以批评讥讽为主,进一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类似现象的经常性重复出现,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学习中,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力,情感理智相互作用,以支持或抑制学习。因

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表明:学生在加工所接受的大量信息之前,必须在生理和情感上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必须把学生的安全感放在首位。同时,教师还应尽可能通过创设一种鼓励学生冒险的积极氛围来促进他们在情感上的安全感,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想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放任他们做错误的事。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敢实验、敢猜想、敢判断;千万不要只注重听话与否,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要简单否定,以免使学生成了“受审的被告”,产生过度紧张情绪,而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学生获得尊重感。

受人尊重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受到老师尊重是学生的基本情感要求。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应该遵循的 教育规律。受人尊重是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当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只有个体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尊重感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冷嘲热讽,甚至辱骂,还自以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长期存在,还会造成师生情绪对立,关系冷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学会改正错误,获得尊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当我们的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时,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使学生有愉悦感。

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悦耳的音乐符合人类的需要,会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愉悦情感同样会对学习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产生抑制作用。数学课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纳税》新课前,老师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纳税知识,了解纳税的意义和常见税种、税收的作用等信息。教学时,通过故事讲解导入,通过纳税知识竞赛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并给出恰当的评价和表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让学生复习百分率的知识,自主推导出税率公式:税率=应纳税额÷收入。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计算父母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等,及时进行归纳、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爱的错误”,“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我们教师不应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的优点、发现和进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使用教具、学具(一张大圆纸)去摸索怎样用学过的多边形知识来计量圆的面积,通过监控调节,层层深入,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s圆(转化)s近似长方形 s圆=s长方形=长×宽=c圆÷2×r=2πr÷2×r=πr2 然后再通过反馈迁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转化成多个三角形。学生经过观察、操作,尝试得出结论:如,s圆(转化)s近似平行四边形=底×高=c圆÷2×r=πr2 s圆(转化)s近似三角形=底×高÷2=c圆÷4×4r÷2=2πr÷4×4r÷2=πr2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当时的课堂,人人动手,个个发言,气氛极其活跃。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收获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切实注意学生的安全感需要,重视学生的尊重感需要,积极营造有助于增强学生愉悦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美)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2版.[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版.小学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4

篇2: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现在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集中在认知目标上,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来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来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篇3:作文教学应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

“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决定了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倾“情”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投入情感的养料, 才能让课堂氛围活跃, 才能让学生情感丰富。

刘勰《文心雕龙》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袁枚《随园诗话》说:“作者情生文”, 可见, “情”是写“文”的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无情即无写作动机, 无写作动机就谈不上写出好作文。所以说, 情感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那么如何将情感因素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呢?

一、写作提示中渗透情感

淮南子曾说:“同师而超群者, 必其乐之者也。”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感受到美, 体验到乐, 使学生做到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 真正做到“我要写”、“我想写”。

(一) 命题中渗透情感因素。

命题, 涉及面广泛, 但要尽量渗透情感因素。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者命题, 题意所合。”命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激起他们作文的欲望, 让学生一看到题目, 心里就有许多要说、要写。在作文教学中, 我往往是列出几个文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最熟知的来写。而所有的命题力求做到新颖独特, 富有生活情趣。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或者规定一个写作内容, 由学生自己命题。例如:放寒假了, 要求学生写反映寒假生活的作文, 其中就有一些较新颖的, 而且创新意识较强的题目, 如《都是过年惹的祸》、《真想年年十六岁》、《过年, 让我欢喜让我忧》。通过认真反复训练, 学生根据生活实践、自己经历的事情, 有感而发, 写出了一批贴近生活, 反映现实的好作文。

(二) 努力创造条件, 诱发学生情感。

1. 环境熏陶。

教师按照作文的要求, 带学生深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地观察体验, 让美好生活本身去拨动写作的心弦。

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 我说:“假如, 我就是你们最喜欢的老师, 现在请大家观察老师的外貌特征。”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当我指导学生描写老师的外貌时, 一位同学满怀自信地答道:“老师长着一个浅浅的酒窝。”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了, 因为我的脸上本无酒窝。我于是启发大家观察、思考, “每个人都有酒窝吗?”学生回答:“不是的。”我问:“酒窝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呢?”学生答:“说话时和笑时。”学生安静下来后, 我又回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上, 表扬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积极, “浅浅的”一词用得好, 也指出一些存在的错误, 趁势说:“如果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就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我们请他再为大家说一遍。”话音刚落,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响起了。

2. 美育诱导。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作文前点明要写内容的自然美、意境美、社会美等, 也会激发学生的作文表现欲望。

在指导学生写作《美丽的秋夜》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想一想, 秋天的夜晚, 朦胧的月光, 河边的树林, 无人的小路, 远处的房屋, 闪烁的灯光, 热闹的蛙鸣……”当我用诗一般的语言, 形象描绘出秋夜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时, 学生已获得了深刻的印象。

3. 哲理启迪。

哲理, 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经验的深厚积淀和精美表达。恩格斯说过,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者的精神。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人生哲理, 正是这种最美的花朵。作文前, 对所写的人和事进行讨论, 发掘其哲理性, 也能达到诱发情感的目的。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沉默是%%》时, 说:“大自然是沉默的, 但却充满了生命之力。大海是沉默的, 但沉默之后掀起的惊涛骇浪却更为壮观。黑夜是沉默的, 但黑夜烘托出的一轮朝日却无比灿烂夺目。太阳沉默, 光焰无际;蓝天沉默, 极目高远;高山沉默, 巍峨耸天;大地沉默, 广博无边。沉默不是软弱, 沉默不是妥协, 沉默不是无奈, 沉默更不是死亡。沉默是准备, 是孕育, 是充实, 是坚强!”这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美的语言, 强烈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在这样的语言的感染、启发下, 学生积极投入到写作中。

4. 形象再现。作文前, 对要求学生写的人和事中, 感人的部分, 用优美的语言进行重点描绘复述, 引起情感冲动。如在《我的母亲》的作文写作提示中, 我说:“母亲, 世

上最无私的人;母亲, 世上最伟大的人。家庭总有你忙碌的身影, 菜园总有你亮丽的风景。是你, 让家庭和谐, 是你让世界美丽。”通过我饱含情感的语言, 塑造了母亲的形象, 学生不仅感触深, 而且感悟也深。

另外, 教师的表率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想感动别人, 先感动自己”。在作文指导中,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自己放进去。老师写出好的作文, 可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事实上, 身教往往胜于言传。

二、作文批改中渗透情感

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 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 披文以入情。”

学生的作文, 很多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流露, 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教师应该满怀热情, 与学生交流思想、传递情感。

(一) 作文批语。

我曾给学生这样的批语:“读你的这篇文章, 有如夏夜凉风拂面———清爽极了, 让人真想枕着你的文字入眠。”又如:“劳动, 本让人苦累, 但在劳动中, 你是多么的积极, 干劲冲天。老师有你这样的一个学生感到十分自豪, 父母有你这样一个孩子, 该会感到多么的幸福。”该生学习劲头不足, 成绩不理想, 作文水平也较差, 但我敏感地发现自那次作文下发后, 他学习积极多了, 每每我上课时, 他都精神饱满, 作业勤于完成, 对我布置的各项任务都认真完成。在以后的每一次作文, 我都“紧追不舍”, 在考上高中后, 他特意来拜访我, 说是我的作文批语给了他巨大的动力和信心。

2. 当面批改。

这是一种师生感情交流的极好形式。教师边讲边问边改, 学生看着、听着、思考着, 师生共同讨论, 感情相通, 倍感亲切。

如在批改《一件悔恨的往事》时,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讲述了他因丢了语文课本而偷了同学的书, 后来感到十分懊悔, 寝食难安。面批时, 我向他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因肚饿而偷挖了人家的蕃薯, 说明任何人都不是圣人, 谁都会犯错误, 但自己要正确对待, 能认识更要改正。这位同学从此卸掉了包袱, 并且在几次作文比赛中获奖。

三、作文讲评中渗透情感

一位哲人说得好:“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澄澈甘甜的泉水, 那世间是多么的美好啊。”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股澄澈甘甜的泉水, 等待着老师去捧掬、去播撒。所以, 在作文讲评时, 教师不仅要讲出该次作文的优缺点, 更要以真心实意激发学生的情感, 把消极方面转化为积极因素, 做到以“情”激“情”, 达到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与水平。

(一) 宣读优秀作文。

托尔斯泰曾说, “感染越深, 艺术则越优秀”。反过来, 艺术越优秀, 感染则越深。宣读优秀作文, 这是一种促进学生写好作文的良好手段, 既能起到表扬优秀文章的作者的作用, 又能让其他学生更好地知道, 这些出自同学之手的作文, 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老师的真诚表扬和鼓励会使更多的学生写出更多创意新颖的优秀篇章, 让同学们来欣赏, 逐步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 文、人结合。

教师在作文讲评中要尽力表扬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 尤其是对后进生,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评讲《我第一次做饭》一文时, 我对一位调皮、成绩差的学生说:“如果你不调皮, 你的学习一定会像你做的饭一样, 味道好极了!如果有机会, 老师真想到你家尝尝你做的饭。欢迎吗?”“欢迎!”该学生由衷的高兴。

作文教学,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怕作文, 老师怕改作文。但只要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渗透———运用老师的真情, 拨动学生的“情”弦, 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作文教学就能走进五彩缤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2][加]江绍伦著, 邵瑞珍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7.

[3]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9.

[4]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篇4: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的意义、途径等进行阐述,力求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02-02

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本文拟对如何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作了点粗浅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感体验的定义

什么是情感体验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金胜华教授认为“可以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可分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痴迷状态就可以说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是相当积极的;另一个学生提起学校就感到害怕,不愿意去学校,表明该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也就是基于上述对“情感体验”的阐释来理解其内涵。

二、情感体验的意义

(一)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情感体验是动机系统的基本成分,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闸门,在缺乏必须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人的理智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体验健康与否,对其学业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的强化记忆过程,提高无意识记的效果,增加有意识记的效果,能够激发儿童对过去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把对过去知识的追忆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还能提高活动效率,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儿童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二)情感体验是德育有效性的桥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切道德教育,都需要在学生的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与个体的价值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个体的行为。要使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真正融入生活,情感体验是基本的桥梁和纽带,德育只有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中产生共鸣,成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引导的依赖时,它才是有效的。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已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原则。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的青少年大多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甚至与同学、老师、父母、长辈发生冲突,很难发展起健全的人格。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少年儿童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深远影响。而小学语文课程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它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机结合。

三、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学生的智慧、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向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迈进。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甚至可引导学生仿写一篇《草海风光》,也展示一下贵州高原明珠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2.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情去悟理

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总之,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振绍、金盛华.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教育科学研究》2009,1.

[2]岳修龙、徐秀华.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亮点.《教育交流》2009,1.

篇5: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体验

由于担心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白,我们数学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把课本知识给学生分析一遍又一遍,板书一黑板又一黑板,当下课时再看学生:有的是似懂非懂的看着老师,有的是事不关己的等着下课!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使得我们心酸与落寞,而且也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扮演好这三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有主动去预习、自学的意愿,才能进一步通过学习寻找规律,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他们现成答案,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享受“辛苦”后的成功感,同时及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会独立分析题目、思维混乱的现象。所以,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任务读题:“

一、这个题目的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二、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三、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联系在哪里?

四、我应该怎样去做?”在他们有自己对这四个问题的想法后,教师才适当的引导他们纠正与归纳。经过反复训练,他们单独面对题目时,才会临危不乱、有条不紊。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快乐的求知者。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他们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使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在组织教学时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鼓励他们表达,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同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他们去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分享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提出的新方法、新观点,使他们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为学生请了一位最好的“老师”,难道还担心他们学不好吗?要真正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 “做”、“玩”、“练”上下功夫。

放手给学生 “做”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体会到“成功”与“喜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曾经有一个叫小林的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的,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他做的几何体最得体、最漂亮,他高兴的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做了两个多小时!”;在学习《感受可能性》时,小晴做的转盘最大、最结实、最漂亮,她很自豪的说:“这是我和爸爸的智慧与劳动成果”。有的同学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少,在数学课上,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问题!正是有了这些亲身体会,他们打开了思路,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放手给学生“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学数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在“玩耍”活动中,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同学们的天性。例如,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时,我先让同学们玩自己制作的 “转盘”,他们玩得兴高采烈,在这兴奋的“玩耍”活动中,他们对本节知识已掌握,稍加整理、归纳即可。在学习“轴对称现象”时,我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模拟照镜子时的情景,其中一个模拟镜子里的像,跟着照镜子的人做相应动作,在一片愉快的欢笑声中,他们弄清楚了关于镜子成像对称性的相关知识。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放手给学生“练”的机会,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管是有理数、实数的计算,还是方程与函数的相关运算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十题还不如引导学生亲自做一题,他们只有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才不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

篇6: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内容提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

[1] [2] [3]

篇7: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整体素质教育观,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重视数学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正确理解数学素质的构成

“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层次构成的。”“心理素质是第二层次,它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作用、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可一分为二:即认识----智力因素和意向----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渗透。

数学素质作为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元的群体因素结构,其中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它包括知识技能、智能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和思想品质等,其核心是数学思维素质。从数学素质的结构的组成上看,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构成;另一部分由心理因素、思想因素等构成。这两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小学数学教学多重视数学知识的掌握应用及智能的发展,即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数学素质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数学素质的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十分不利。

二、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数学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二者都是素质的子集;而素质本身是由各种素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可见数学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又是交叉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内在制约关系。

因此,从数学素质的构成及数学素质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的学生数学学不好,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影响所致。只有很好地促成了数学素质与非智力因素最大限度地“交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因为这样,既可以促进大纲所规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的落实,又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逐步完善和提高。

三、切实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各种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渗透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数学教师也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在落实“双基”的前提下,重视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简称,属于人的非认知性心理系统,它包括兴趣、态度、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具有认知事物、处理信息的机能,而主要对于认知性心理系统起调节和催化作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下面主要就兴趣、意志、习惯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经常

篇8: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激发并使学生持久保持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金钥匙, 它能有效的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对于学生而言, 当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 就会强烈的去追求。然而数学的“阅读”内容枯燥乏味, 它没有曲折的情节, 没有感人肺腑的场景, 没有耐人寻味的收尾,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情况下, 孩子们从不主动去读。对此, 我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学情, 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策略, 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让他们通过“读”体验到给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变化, 使他们从“我不读”上升到“我要读, 我要读好”。

1.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当然这个问题要直对中心, 要问具体而精辟,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商不变的规律, 那比有没有什么性质呢?如果有, 比的性质是什么?它和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一些性质, 有什么联系呢?就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文本。通过“比会有什么性质”和“有什么联系”激发并使学生保持了读的兴趣。

2. 教师课前设计阅读提纲。

“先读后教”, 降低学生读的难度, 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激发并使学生持久保持数学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例如, 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设计数学学具模型等等, 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 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

二、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加强指导

教的宗旨是为了不教。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同时结合文本指导、点拨学生看书、阅读、自学, 特别是对他们的阅读过程中的“难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逐步使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事实上, 数学文本中抽象的概念、难度大的知识点, 半数学生在阅读时只能看到文字的表面, 他们摸不着高低, 钻不进出不来。此时, 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指导, 把知识点、重难点的讲授贯穿于学生阅读之中,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从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 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 灵活的设置疑问, 将疑点、难点进行拆分, 从而使学生带着零散的疑问, 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 逐步读出知识的本质, 提高认识。教学中, 许多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已经把知识牢记, 可始终不能自如、准确的运用, 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读, 没有透过表象读实质, 当然这个过程教师的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因此, 让学生看书自学例题、阅读有关结论, 提出同进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辩论。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验证探究、辩论总结, 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理解, 也使他们学会了拆散知识点、重难点, 减低阅读的难度, 攻克难关的阅读办法, 渐渐地使他们养成了科学阅读的习惯。

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空

现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完全没有给学生阅读的时空。虽然采用了精典的导入、精彩的诱发和启迪, 使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公式等等数学结论, 但数学课本似乎成了闲置品, 只有在做作业时, 才让学生翻开课本。这种离开课本的教学, 只会使学生阅读的意识淡薄, 甚至消失;同时也使训练和培养学生自读、自学能力的时机在无形中流失。我们应依据文本和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 提出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发展需要的阅读要求, 给足他们阅读的时空, 让他们采用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读后采用诱启、指导、提问、测试等方式进行检查, 并及时务实地点评出他们阅读中遗漏和误解的知识点, 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集体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感受。当然, 要给足学生读的时空, 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整合、聚焦, 不要眉毛胡子满把抓, 善于挤时间。

篇9: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一、激发并使学生持久保持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金钥匙,它能有效的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就会强烈的去追求。然而数学的“阅读”内容枯燥乏味,它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感人肺腑的场景,没有耐人寻味的收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从不主动去读。对此,我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学情,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策略,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读”体验到给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变化,使他们从“我不读”上升到“我要读,我要读好”。

1.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当然这个问

题要直对中心,要问具体而精辟,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商不变的规律,那比有没有什么性质呢?如果有,比的性质是什么?它和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一些性质,有什么联系呢?就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文本。通过“比会有什么性质”和“有什么联系”激发并使学生保持了读的兴趣。

2.教师课前设计阅读提纲。“先读后教”,降低学生读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激发并使学生持久保持数学阅读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例如,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设计数学学具模型等等,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

二、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加强指导

教的宗旨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同时结合文本指导、点拨学生看书、阅读、自学,特别是对他们的阅读过程中的“难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逐步使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事实上,数学文本中抽象的概念、难度大的知识点,半数学生在阅读时只能看到文字的表面,他们摸不着高低,钻不进出不来。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过程进行科学的指导,把知识点、重难点的讲授贯穿于学生阅读之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灵活的设置疑问,将疑点、难点进行拆分,从而使学生带着零散的疑问,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逐步读出知识的本质,提高认识。教学中,许多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已经把知识牢记,可始终不能自如、准确的运用,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读,没有透过表象读实质,当然这个过程教师的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因此,让学生看书自学例题、阅读有关结论,提出同进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辩论。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验证探究、辩论总结,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理解,也使他们学会了拆散知识点、重难点,减低阅读的难度,攻克难关的阅读办法,渐渐地使他们养成了科学阅读的习惯。

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空

现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完全没有给学生阅读的时空。虽然采用了精典的导入、精彩的诱发和启迪,使学生掌握了数学概念、公式等等数学结论,但数学课本似乎成了闲置品,只有在做作业时,才让学生翻开课本。这种离开课本的教学,只会使学生阅读的意识淡薄,甚至消失;同时也使训练和培养学生自读、自学能力的时机在无形中流失。我们应依据文本和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提出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发展需要的阅读要求,给足他们阅读的时空,让他们采用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读后采用诱启、指导、提问、测试等方式进行检查,并及时务实地点评出他们阅读中遗漏和误解的知识点,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集体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感受。当然,要给足学生读的时空,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取舍、整合、聚焦,不要眉毛胡子满把抓,善于挤时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要做好上述工作,还有指导学生根据的需要从读课本延伸到读资料,学会读后整理归纳,学会与他人分享读的心得、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感悟、体验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读的效果和学习效果取得双丰收。

篇10: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摘要: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的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两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增强体质 培养人才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我们对学生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反之,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我从这几年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1、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呢?

1.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的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1.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

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2、意志的培养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2.1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

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2.2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在自由泳教学中,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让他们做一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让他们了解水、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如“好些”、“很好”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可先教原地吐气,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进而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2.3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

3、结束语

上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两点看法,希望由此能够引起大家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有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的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石 .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福建体育科技.1998.8 2.林文川 .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3.2 3.王为民 .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福建学校体育卫生 4.李秀丽 .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体育教学.

篇11:小学数学论文: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数学试题千千万万,要使数学学习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热情,还要遵循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方法使用得当,就可以少走弯路,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 者:冯永忠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江坝中学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2: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知解惑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如何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最终达成,所以,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发挥课堂教学组织的育人功能十分重要。在此,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可控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即使讲得再好,再系统,也只有通过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才能体现出来,而能否反馈出来起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故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在课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各方面了解、掌握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智力因素以及各自的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出现不同的差距,为此,要搞好课堂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重点培养、分别指导,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熟悉及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设问、设计练习、研究教学语言等,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对于双差生,则多给他们一点关心、爱护,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注意调节和改善教学程序、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信息畅通,使教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定和要求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以调动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抓好“减负”,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且又是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总是和动手操作能力,是 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减轻课业负担,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唯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核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上一篇:对支部书记的点评下一篇:农学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