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2024-07-25

美国文学文献综述(共6篇)

篇1: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从《富兰克林自传》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

摘要:富兰克林的《自传》是自传体文学的上乘之作。它简明而引人入胜地叙述了美国第一位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者由贫苦卑微而跃至富有、闻名、发达的故事,忠实地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本文从《自传》所传达的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三个方面下手,带领大家深入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

关键词:富兰克林成功要诀,民主与平等信念,美国梦

一、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

1、至善至美的个人品质

勤奋、乐观、永不放弃是富兰克林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清教徒的家庭,青少年时期就从家庭接受了请教信仰。清教强调‘天职’的观念,即:人的职责就是把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才能得愿于上帝,所以是应该加以最大限度发挥的。人不应该安守自得,满足于呆板的生活。”《富兰克林自传》描述了富兰克林所面临的种种坎坷遭遇。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他不可能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富兰克林早年离家出走的冒险在《自传》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茫茫大海上的暴风骤雨,还是漫漫人生中的凄风苦雨,富兰克林都经受住了考验。”他曾经因为在船上因为发烧而差点被死神夺走性命的经历对他的努力造成了巨大的干扰。但是,“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必然经历诸多考验一样,富兰克林同样面对一切可能的挑战。”富兰克林也非常努力,“学徒期间,他早晨上班前读书,晚上下班后读书,礼拜天全日制读书,甚至饭间休息也挤出时间学算术。”

2、严于律己是富兰克林自我完善的法宝。

“富兰克林对新世界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自己朴素的看法,他认为道德是建立个人与社会幸福的关键。”所以,富兰克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很高的道德操守。1931年,富兰克林提出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公益计划,建立一个图书馆,用以改善美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会话、交谈,使得普通的工人,农民变得如其他一些国家的大多数人一样文明、聪明。

在书中他还列出了当时他认为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少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闲聊);秩序(每样东西应放在一定的地方,每件事物应有一定的时限);决心(当做必做,决定之事,持之不懈);节俭(于人于己有利之事方可花费勿浪费一切东西);勤勉(勿浪费时间,时刻做些有用的事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行动);诚实(不虚伪骗人,思想要公正纯洁,讲话亦如此);公正(不做有损他人的事,不要忘记你应尽的义务,做对人有益之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别人给的伤害,将此视作应当承受之事);清洁(力求身体衣服和住所整洁);镇静(勿因小事、平常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节欲(为了健康和生育后代起见,不常行房事,切忌过度伤体,以免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谦虚(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善于正确看待对手、合理利用朋友资源、善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善于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等。富兰克林认为,虽然对手对自己的事业造成压力和阻力,但若能理性地看待对手,吸收其优点,并借鉴其缺点,就能获得更大的进步。朋友就是人际关系网,合理利用人际关系网是富兰克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富兰克林具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能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可谓是他处世哲学的最好说明。在富兰克林要连任议会秘书时,一名新议员发表了反对他连任的演说,并且推荐了别人。这位新议员是“一位有钱的、受过教育的绅士”,在议会里比较有影响力,富兰克林就想结交这位朋友,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但是富兰克林并未简单地奉承讨好,而是以向这位议员借书的方式,煞费苦心地向这位议员主动示好并争取他的‘主动帮助’,事后又表示出特别感动。最后终于‘拉拢’这位‘权杖’朋友。”富兰克林谦恭、中庸的处世技巧,隐藏了锋芒,创造了“人和”的局面。他认为:“把自己打扮成一项有益的计划的倡导者是并不聪明的。当人们抱着各种目的需要别惹帮助时,一定要牢记:万万不能让

人们认为你想在公众中出任头地,沽名钓誉。因此,我尽最大努力不那样做。”此外,富兰克林还善于巧妙地打造个人形象,赢得公众的好感。

二、民主与平等的信念

《富兰克林自传》表明富兰克林坚定的民主与平等信念,在美洲新世界这块充满机遇的大土地上,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艰苦奋斗和明智的运筹而致富和成功,“一个有相当才能的人可以造成巨大的变革,可以在人世间成就伟大的事业。”

福兰克林是酷爱和平和自由的,他和杰斐谁共同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句名言至今仍然有其深畏的意义。福兰克林在这宣言公布的第二天(1775年7月5日)就写信给他原来的英国朋友斯脱来亨说:“你是英国国会裁员,而你是站在要毁灭我的国家的一边。你们已经在我们的城市里放火,屠杀我们的人民。看看你的双手吧,它是染满了你的亲属的血啊!我和你从前是好朋友,现在你是我的仇敌!”这是多么严正的态度。富兰克林在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去巴黎担任美国胜法大使,当时他已是71岁的高龄了,但他仍努力取得国际援助,和法国定了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虽然在“富兰克林自传”中对他在1757年以后的活动情况没有能够写下去,但富南克林的伟大的政治家的风度,爱好和平、自由的热情以及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是为广大人民所称颂的。

18世纪的北美洲各殖民地,虽然其形式有所不同,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受着英国严格控制,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富兰克林为了顺应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产生了统一各殖民地的思想。

纵观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过程,我们将会发现在每一重大事件上,都留下了富兰克林奔波的足迹,洒一下过他辛勤的汗水,“这个国家中没有比他为促进诸州的联合所做的贡献更多,他是邦联最早的倡议者,并为之不断地工作。”富兰克林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美国拱门上的冠石。”在美国独立革命史上当与华盛顿、杰佛逊齐名。

1754年北美7个殖民地的代表在奥尔巴尼召开有关军事问题的会议。富兰克林在这个会议上提出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联盟的方案—“奥尔巴尼联盟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殖民地组成联盟,建立一个联邦式的政府。联盟政府的行政长官—总主席由英国指派,各殖民地选派代表组成联盟的立法机关—大参事会,总主席可以按照大参事会的意见来决定宣战、缔约、司法和财政等重大问题。¹但该计划由于英王认为它过于“民主”而被否定,各殖民地代表又认为它“特权”过大未加支持,致使联盟计划流产。

富兰克林提出的这个计划并不是想使美洲殖民地从英帝国的统治之下独立出来,它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联合各殖民地的一个计划。“它所包含的一些胚芽后来在美国宪法中得以确立,„„它是一次温和行为的试验。”º的确,这项计划虽未获成功,却表现出富兰克林有政治远见,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它唤起了美利坚民族的觉醒,计划的内容开始深入人心,在美洲殖民地这块封冻着的土地上犁开了一条裂缝,播进了自治、独立的种子。

在富兰克林先进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和殖民地议会对于平等自由权利的要求日趋强烈,反对总督特权统治的斗争与日俱增。富兰克林的独立革命思想是随着殖民池民族经济毛,文化的发展以及反对英国殖民政策的深入而逐步产生、形成的。作为美利坚民族的典范人物,富兰克林在启蒙并导引北美殖民地人民觉醒、独立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富兰克林的美国梦

作为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富兰克林自传》 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详细记载了富兰克林在北美商业和政治环境下的奋斗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个人事业成功的原型。”“富兰克林在这部自传中,回顾了他自我奋斗的一段历史,实际上也是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美国梦的内涵。”他出身社会下层,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印刷厂学徒,但是他不甘贫贱,通过努力,他学到印刷技术,后来自己办了印刷厂,又创办了报纸,挣得了财富。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坚持自学数十年,成为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他还以很大的兴趣投入刚刚开始的电学研究,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他也热心公益事业,得到公众的信任,当选为费城市议员。他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每天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足,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富兰克林自传里出现的就是这样一位积极的、有理想的政治活动家,一位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实业家,一位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进步的大众思想家。美国梦是指通过完善自身、努力奋斗获得财富和名望的精神。美国人相信,只要勇于付出,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看法就是我们所谓的狭义的“美国梦”:“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富兰克林无疑为“美国梦”做了最好的注释:白手起家,最终成为最有影响的上层人,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德高望重。

富兰克林 1706 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清教家庭。他一生恪守清教所提倡的勤劳、简朴和节制等信条,坚信美国这个新世界充满了机会,任何人只要通过努力工作,合理管理,善于经营,就能摆脱贫困,建立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能力,人们一定能改变现状,铸成大业”。富兰克林被称为18 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极大的成就。他出身寒微,10 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 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自己创办了印刷所,且其业务涉及到几个州以及西印度群岛,成为北美洲印刷出版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加斐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光学、热学、声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有以避雷针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他还积极的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并投身于美国的独立战争去,成为唯一一个在四份美国建国的重要文件上签字的人,并被后人称为“美国之父”。

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尽管他出身贫寒,却终能获得成功,并获得了相当的财富、力量和名声。富兰克林的精神是美国清教主义传统中务实以奉上帝的思想代表,是北美移民开拓精神的继续和“美国梦”的集中体现,是同代人和后继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象征。他的思想浓缩成美国梦,成为美国人的信条和精神支柱。毫无疑问,因为有富兰克林的思想,美国梦得到了最强大的思想支撑,那便是获得物质上的成功。

总结:从《富兰克林自传》可以知道,富兰克林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极其重要。他的成功是美国梦的代表,他积极乐观,永不放弃,以他清教徒的思想改变着当时的世界。追求民主自由和平,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时代的楷模,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富兰克林自传与美国精神序》杨正润

《读富兰克林自传》林星

《富兰克林和美国精神——富兰克林自传的现实意义》王羽青

《富兰克林及其自传》李瑞林

《富兰克林在外交上对北美独立战争的贡献》蒋维忠

《论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史上的地位》牛宏伟

《浅析美国梦的两面性》赵靓靓

《民族之父的身份认同<富兰克林自传>的叙事学解读》金涛

《身份的寓言<富兰克林自传>的结构分析》赵白生

《语境形式与神话<富兰克林自传>的叙事时间与身份构建》刘江

《不懈的追寻——从<富兰克林自传>看美国梦的变迁》李琳

篇2: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美国大学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制从19世纪中叶的理论探索和立法努力开始,经历了创立“土地赠与大学”和发展教育、设立大学实验基地并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设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于20世纪初叶基本形成美国今天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的雏形。以赠地大学为中心,联邦政府、州政府及郡政府相联合,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于一体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美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从联邦立法的观点出发研究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卡伯莱(EllwoodP.Cubberley)在其所著《美国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对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拨款兴办农工学院,促进农业教育发展作了阐述[e]。克尔和诺伍德(Kerr与Norwood)合著的《遗产:农业试验站 1887~1987的百年历史》(The Legacy: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Stat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1887— 1987)一书中,介绍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促成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对美国农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f]。斯丁浩斯(Stenhouse)在《启蒙研究标准的问题》(The Problem of Standards in Illmuminative Research)一书中,论述了内战后美国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得巨大发展得益于“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以及据此建立起来的农工学院,为美国农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二)对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美国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的著作不多,笔者搜索到的有美国学者 Shirley Wood著的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S.[g]。该书除介绍了美国农业和农业教育的情况,包括农学院的兴起、农业教育方向的变化、课程、农学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农村青年组织和职业教育等外,还专门介绍了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的运作。该书是笔者搜索到的关于美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介绍较全面的著作,但该书停留于现象的描述较多,没有展开专门的论 1

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进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农业合作推广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内容之

一。目前,现有研究已经对美国农业合作推广的组织体系、内容、资金来源及构成、推

广人员及立法等总体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推广的组织体系(合作推广服务体系结构及职能)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到相关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李远,孟晓宏

(2000)认为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推广站和县推广办、县推广理事

会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州农业推广站居核心地位[8]。张改清,张建杰(2003),冉瑞平

(2004),常富德,刘珍琴(2004),盖玉杰(2006)认为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

局、州推广站、县推广办和县推广理事会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的农业推广机构密

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联邦推广局向州推广站提供信息和帮助,负责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州推广站是体系的核心,由州立大学农学院

掌握,使教学、科研、推广三者融为一体。县推广机构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接受州

推广站的监督和技术指导[1] [3] [4][6]。

安 杰,孙境鸿,刘 顺(2010)认为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由联邦农技推广局、各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推广办公室和农学院四个层次组成立体结构体系。联邦农业技

术推广局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和规章,并进行管理,以保证合作

推体系高质量地服务于农业企业。他在美国农业推广体制中起管理统筹的作用。州农业

技术推广站归属于各州赠地大学农学院,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真正核心。县级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合作体系的最基层组织,也是该体系与农场主直接相联系的点,正是它们在这里制定具体推广计划并实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教育工作[2]。

范定先认为农学院的合作推广站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

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大都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双重任职;或教学—科研—

推广三重任职。农学院内的推广专家,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分别参加到推广站的有关项

目组,由项目主任组织大家制定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美国县级都

设立了农业推广站。县推广站为农学院的派出机构,站长由州农学院任命,推广员由农

学院雇用,工资由农学院支付,业务由农学院指导和培训[9]。

(二)关于推广的内容

搜索到的相关文献都认为,目前美国农业推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

技术推广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家政推广;四健青年推广,又称四健会青少年教育培

训项目;社区开发[2] [4] [6]【8】[9]。盖玉杰(2006),张改清,张建杰(2003)认为美

国合作农业推广系统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这方面服务主要是指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

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防止水资源的污染,保证食品

安全。

2、家政服务 主要任务是指导家庭经济,这是针对农村妇女而展开的农业推广活

动。

3、四青年服务 四健代表脑健、手健、心健、身健。四健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向孩

子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其获得知识,发展各种生活实用技能,使其成为会自我控制的、全

面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成员。

4、农业科技服务 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和重心,主

要是针对农村成年男子而开展的服务活动。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

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

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

5、社区开发服务 社区开发主要包括社

区开发的战略计划、政府机构工作能力的开发、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其目的是为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研究成果和知识,在其共同的努力下把所在社区建设

得更加美好[1] [3]。

(三)关于合作推广服务的资金来源及构成李远,孟晓宏,范定先认为美国农业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

另外还有私人团体和个人的捐款、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志愿者的服务[8] [9]。张

改清,张建杰(2003)认为合作推广体系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州和地方(县)的税

收,其它来源有私人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赠地学院的研究成果、农业部的推广教育工作

基金以及广大志愿者的服务。其中在主要经费来源上,国会农业立法规定,各州应提供

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农业的推广,这从法律上保障了农业推广所需经

费。从推广经费的构成看,来自联邦的经费约占20—25%,州政府经费占50%,县政府

经费占20—25%左右,私人捐赠占一小部分。为了保障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美联邦政

府还作出规定,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增加预算,联邦政府用于

各州的推广经费,要求各州按1:4配套。州县政府同样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的自愿捐款[3]。冉瑞平(2004)认为

资金来源多元化。国会通过各种立法确定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主体地

位,承担了农业推广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另外,法律允许并鼓励通过社会上私人、企业

或其他组织的捐款或信贷等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场主和农村居民不需要负担或负担少

量的资金就可享受各种科技推广服务[4]。林凌,刘世庆指出,美国的农业推广制度从一

开始就要求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提供配套资金.现在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大致占30%.州和地方政府需要提供另70%的资金由此形成一种各级政府合作的体制和机制[5]。

(四)关于推广人员

张改清,张建杰认为美国有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专职农业推广人员相对较

少,但素质很高。为了维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美国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志愿人员

推广队伍[3]。冉瑞平认为美国农业推广人员文化素质高。大约还在20世纪20年代,美

国法律规定,县级农业推广员必须具有正规农学院的学士以上学位。因此,早在20世纪70

年代,美国州级推广人员53.7%具有博士学位,37.3%有硕士学位,9%有学士学位;县级推广

人员1.3%具有博士学位,43.3%有硕士学位,55.4%有学士学位。目前,美国要求县级推广员

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冯赫指出美国的农业推广人员全部来自大学。这些人员可分为

三种类型:(1)推广工人和助手;(2)项目专家;(3)管理和监督者。项目专家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或研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身兼三职:教学、研究、推广[7]。李远,孟晓宏认为美国专

职推广人员少,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多,并且推广人员素质高。早在70年代州级推广人员

53.7%有博士学位, 37.3%有硕士学位, 9%有学士学位;县级推广人员1.3%有博士学位,43.3%有硕士学位,55.4%有学士学位[8]。

(五)关于推广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推广更易于被农民接受,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巡访、讲

座、远程教育、大众媒体等手段,若遇到专门问题还要举行小组讨论、县级会议、区域性

会议。这些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不同要求和知识水平,是一种完全从农民角度出发的“自

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推广理念[7]。

(六)关于推广的立法

在美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美国国会为此曾先后通过了三个著名的相互联系的法案。第一个是1862年第37届国会通过的,摩里尔法(即赠地学院法),第二个是1887

年第43届国会通过的汉奇法(即农业试验站法),第三个是1914年第63届国会通过的史

密斯和勒沃尔法(即农业合作推广法)。根据这三个法的规定,美国50个州都先后创办了

赠地大学(即州立大学),并在赠地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下设立了农业试验站和农业合作推

广站。安杰,孙境鸿,刘 顺(2010)认为1862 年、1887 年和 1914 年美国先后颁布

了 《莫雷尔赠地学院法案》、《哈奇法》、《史密—利弗法》这三个法案奠定了美国以州

立赠地学院为依托,联邦推广站为枢纽,州推广站为核心,县推广站为基础的教育、科

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模式[2]。夏之莲教授在《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中也

对促进美国农工学院大发展的四部经典法案作了具体的介绍[a]。杨克瑞在《美国高等教

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年“莫里尔法”再探》一文中,分析了立法的艰难历程,介绍了

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b]。续润华等在《农工学院的创建及其对内战后美国农业经济

腾飞的影响》一文中,介绍了为适应西部开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美国通过立法

创办“赠地学院”的过程,指出这是美国农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c]。

三、小结

对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制的现有研究较为片面,且多是静态的描述。系统、动态地说

明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研究不多(常永才,《农业推广教育制度的革

新:美国案例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22卷第1期)。

从实践及操作层面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而集中于州一级合作推广体系及其实践的研

究,则更为缺乏(王玺,西爱琴,《美国州立农业推广体系分析——以肯塔基州为例》

2011年ADF第6期)。由于农业推广本身就是实践性的工作,因此从实践角度和操作

层面对美国州一级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进行剖析,系统考察其资金来源及构成、组织

机构及职能、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具体操作性环节,深入探究美国农业推广服务的实践,对我国农业推广服务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林业经济,2006年9月,总第80期。

[2]安 杰,孙境鸿,刘 顺,美国农业推广发展及启示,商业经济,2010 年第 7 期

[3]张改清,张建杰.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4]冉瑞平,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及其启示, 《生产力研究》No.10.2004

[5]林凌,刘世庆。美国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制度考察[J].瞭望

[6]常富德,刘珍琴,浅谈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与启示,宁夏农林科技2004年第6期55

[7]冯赫,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 2000年第12期

[8]李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世界农业2000.2(总250)

[9]范定先,完善的美国农业推广体系

[a]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 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一1862年《莫里尔法》再探[J1.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一4

[c]续润华.农工学院的创建及其对内战后美国农业经济腾飞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7):147一152

[e] EllwoodP.Cubberley.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f] Kerr&Norwood.The Legacy: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State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1887— 1987.University of Columbia,1987.[g] Shirley Wood.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S.Scientific Technology

篇3: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四朝代》是克立·巴莫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但在中国和泰国研究《四朝代》的文献并不多, 目前笔者搜集到的主要有发表在《思想战线》1996年第2期周婉华写的论文《泰国历史小说<四朝代>中拍怡性格的文化意蕴》作者通过分析拍怡这一女主人公形象来看她性格折射的文化意蕴, 周婉华觉得克立·巴莫着力倾心打造了拍怡这样一位典型人物, 就是要告诉我们, 文化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 文化会表现为一定制度制约中的礼仪规范、传统思想和那些伦理道德, 必然有时代的制约性。

李健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总第83期) 泰国小说《四朝代》主题论考中得出《四朝代》的主题应是这位具有高贵出身的皇亲国戚, 自幼生于皇宫长于殿内的亲王, 在封建皇族复兴的50年代初期, 写了这样一部篇幅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以王宫为背景, 以王室贵族为主要人物的作品, 无疑会带有歌功颂德的色彩。

四川师范学院的李欧和黄丽莎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上发表了《泰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述评》提到了泰国亲王文学家克立·巴莫的著名的作品《四朝代》, 这部宏大的作品通过精心刻画展现了曼谷王朝从五世王到八世王四个朝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气势磅礴, 在文学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除了这部长篇小说以外, 作者的短篇小说等作品也都有着独特的风韵, 文章选材都是匠心独具, 创作和构思缜密, 感情充沛, 极具浪漫色彩, 以上特点在其另外两部作品《断臂村》和《厨房杀人犯》中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位文坛巨匠笔耕一生, 为泰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是泰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文学艺术界都对克立·巴莫及其作品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这些作品的分析大多从帕洛伊这一女性形象出发, 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只是侧面涉及了男性角色的地位和权力, 还没有从正面来分析《四朝代》中的男性形象的作品和论文, 因此本论文也正是填补了这一点空白, 具有它的创新意义。

在中国, 巴金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对于巴金及其《家》的研究可谓是不可胜数。从巴金作品的思想意义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人在研究, 巴金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解读, 因此巴金也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 对其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分析也有一些。

如易传礼的《以大哥为切入点看巴金<家>的创作心理》, 从作品塑造的大哥的性格与行为, 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轨迹来分析, 巴金创作《家》的最初动机是由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驱使, 作者无意中就把自己的“大哥”看成了自己的父亲, 然后又通过《家》这样一部作品间接地来达成杀父的目的。当然作者自身也是既矛盾又忐忑的, 对自身的思想行动有深深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也在作品写作过程中表现为负罪、自虐、救赎等的心理变化。

李玲在《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中指出, 作家巴金在四十年代以前所写的小说作品, 从总体上看都是把男性青年群体作为主人公来塑造的现代的启蒙小说, 一般女性都居于从属地位, 和那些封建大家庭中的纨绔子弟比起来, 她们表现出的大都是无知、不觉醒的, 男性依然是主体, 居主导地位。

她尖锐地认为巴金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当中, 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道德, 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 巴金也把女性看成是男性主人公在精神自我拯救时无生命特征的一种抽象符号。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思想, 充分暴露了现代启蒙文学和中国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这样的致命缺陷。

黄小珍在其论文《小说<家>长子、幼子形象与传统文化意识》中提到长子高觉新和幼子高觉慧的出现具有很高的文化意味, 作为一种国民的劣根性, 长子高觉新性格当中丧失了那种人格奴性, 和阿Q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巴金写高觉慧, 也说道我就是要写一个家族的叛徒, 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高觉慧的这种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大哥高觉新, 也影响了这个《家》中的别的青年人, 让他们能够重新看待他们自己、家庭和外面世界, 唤醒他们身上“叛逆”潜能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从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个封建社会转型的曲折历史, 同时也看到了隐藏在我们文化中的变异的新元素。这些不同的新元素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对顽固的旧文化、旧传统、旧礼制等的叛逆, 这也正是代表新文化的新生力量, 是我们社会变革的希望所在, 是旧文化的终结者。

《家》中觉新的性格与觉慧的叛逆与《四朝代》中的达岸的性格与奥德的反叛精神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尤其是在达岸与觉新的婚姻悲剧中和奥德与觉慧的反叛出逃方面情况极为近似。也很有比较的意义及切入点。

虽然在泰国和中国对克立·巴莫和巴金这两位作家都分别有着很多各个方面的研究, 但对巴金和克立·巴莫这两位中泰文坛上的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文章, 希望通过比较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摘要:《四朝代》是泰国克立巴莫亲王的代表作, 描绘了泰国曼谷王朝五世到八世四代王朝的贵族社会, 这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规模宏大, 人物性格鲜明, 讽刺辛辣, 语言流畅、幽默, 其笔下男性形象与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男性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地位上有颇多相似之处, 可以相对照来分析。

关键词:泰国,四朝代,男性,形象,家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克立·巴莫.四朝代 (上下册) [M].高树榕房英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3]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社会科学献出版社, 1998.

[4]周婉华泰国历史小说《四朝代》中拍怡性格的文化意蕴[J]思想战1996年第2期

[5]李健泰国小说《四朝代》主题论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篇4: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述略

关键词:美国苗族;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I71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3-0099-04

一、时代背景

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经战乱和迁徙的世界性民族。1975年越战结束,大批老挝苗族难民迁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西方国家,苗族一直努力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英语文学并成为多样性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万华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展开其自身进程时,往往二十年左右一个周期。”这一观点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苗族作家Dia Cha与美国白人学者Nor-ma J.Livo在1991年合著出版的《苗族民间故事: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民族》(Folk Stories of theHmong:Peoples of Laos,Thailand and Vietnam)算起,迄今为止,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历了20多个春秋。随着英语在美国苗族中的普及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创作已由荒芜逐渐走向了繁荣。美国苗族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英语写作并屡屡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涌现出了渐成规模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劳伦斯·布尔在《(跨国界)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走势》一文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创作由于各少数族裔文学的一系列复兴——如非裔美国文学、犹太裔美国文学、亚裔美国文学、拉丁裔或西班牙裔美国文学以及土著美国文学的复兴——而得以更新,被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全可以说,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也会逐渐成为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这样一个历经20余年积累而形成的规模宏大的文学作品集合以及隐藏于后的较为庞大的创作群体也理应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文献分析

近20年来,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在国外文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1994年,面对苗族人在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失声”这一尴尬处境,美国苗族女作家Mai NengMoua创办了以发表苗族文学作品为主的刊物《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该刊物以尊重本民族历史,珍视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为己任,旨在鼓励和扶持海外苗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发现和培养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从而发展和扩大海外苗族文学的队伍。与此同时,一些小型出版社如HaivHmoob以及《苗族论坛》(Hmong Forum)等刊物也会出版苗族作家的著作。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还散见于报纸专栏、当地社团组织印发的小型期刊、大学校园的简讯以及某些文学艺术刊物。进入到21世纪,编辑出版界出现了第一批谋求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加以研究的文学选集。2002年,Mai Neng Moua在《苗绣之声》(Paj Ntaub Voice)的基础上出版了《橡树丛中的翠竹: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Bamboo Amongthe Oaks:Contemporary Writing by Hmong Ameri-cans)一书。该书是第一本由苗族人创作编辑出版的文学选集。作者大多是通晓苗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了解苗族和美国两种文化的海外苗族年轻人。这部文学选集的出版代表着海外苗族作家在有关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主流出版物中发出了苗族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反映了海外苗族文学发展的速度以及苗族对文字书写的需求,因此这本集合了短篇故事、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于一体的作品集被喻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编者在该选集的序言中还指出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面临的现状,阐明了自己出版这部选集的初衷,总结了选集中22位苗族作家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并对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寄予了希望。2008年,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凭借其作品《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获得“明尼苏达图书奖”纪实文学类的最佳奖以及“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成为美国亚太裔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并于2010年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分校英语系聘为教授。2011年出版的《路在何方——美国苗族文学作品选集》(How Do I Begin?A Hmong American Literary Anthology)一书收录了17位美国苗族作家的作品。该书试图将美国苗族的经历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该选集反映了当代美国苗族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折射出美国苗族人在强调同质性的异域文化中所遭遇的尴尬,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移民家庭中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选集的末尾还对书中的17位美国苗族作家及其创作情况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

同编辑出版界相比,批评界和学术界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要稍晚一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白人学者和美国苗族学者都相继发表了一些相关的书评或是学术文章,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以及论文集中。此外,一些关于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述性报道在近年也不断出现在New York Times,Asian American Press.StarTribune等知名报刊中。1998年,Robin Vue-Ben-son围绕Lillian Faderman与Ghia Xiong合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从头来过我的生活:苗族及美国移民的经历》(,Begin My Life All Over:The Hmong andthe American Immigrant Experience),在著名的以研究苗族为中心的电子刊物Hmong Studies Journal上发表了以“A Mosaic of Voices”为题的书评。Robin Vue—Benson指出,该书作为一部口述史,记录了36名美国苗族移民的真实经历,作者选取的口述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年龄阶层,这为阐释苗族流散经历中的不同阶段和主题提供了多重视角。同时,该书的作者在书中将36个片段精心编织成一个整体,使得全书有很强的连贯性。此外,文章作者还评价说:“在下一个一百年之后,作为出现在美国的新移民群体,今天的苗族后代有望通过此书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祖先的经历。而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他们急切盼望的开始,那就是苗族的故事已逐渐融合到美国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作为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书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界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nlc202309051135

2004年,美国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英语系教授Jennie Chiu在College Liter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向我的族群精神致敬”:自述体民族志书写——美国苗族文学的创新》(“I Salute the Spiritof My Communities”:Autoethnographic Innovationsin Hmong American Literature)。Chiu通过对The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Dia’s StoryCloth,Trails Though the Mists以及Bamboo Amongthe Oaks这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与对比提出了“自述体民族志”(Autoethnography)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文章作者指出,很多有关美国苗族的研究都用到了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类学家须彻底置身于他所研究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并以此做全面的调查。这样一来,他们势必会保留着自己在某些边缘文化上的偏见,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作出观察和研究。而早期的美国苗族历史书写都被“局外人”所掌控,所以,苗族的历史长期以来都是从外国人的角度叙述的。自述体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对于历史书写来说是一次转变。“虽然(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他们与民间传统以及(故事人物)流散之前经历的紧密结合却彰显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减轻了边缘化的意识,加强了个人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感”。该文章第一次从比较的角度对几部较早出现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有别于以往民族志书写的全新的文学体裁,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意义。

从2010年开始,美国文学研究界对于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开始增多。当年,明尼苏达大学博士Lisa Dembouski与玛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教授Karin Aguilar-San Juan分别就美国苗族青年女作家杨嘉莉(Kao Kalia Yang)的成名作《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 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撰写了书评。前者按照章节的顺序回顾了全书的内容,即以作者一家为代表的苗族难民家庭从老挝丛林到泰国难民营再迁移美国的历程。文章作者指出,该书不仅仅记录了沉甸甸的家族往事,还向读者介绍交流了苗族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文化习俗,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祖母去世的落寞与遗憾。此外,作者还评价说,杨嘉莉以一种清新隽永并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述说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苗族数代人跨国跨世纪痛彻心扉的流散经历。书中各种精妙的细节无疑对整个苗族文学的体系起到了有益地补充。文章作者还针对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认为:“书中的故事对于所有将美国视为‘家园’的人们来说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映射作用。”后者将美国苗族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迁居到美国的欧洲移民以及亚裔美国移民相比,指出3种移民群体的区别,强调该回忆录让读者更好地关注和了解苗族的生活。文章作者还认为杨嘉莉把家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相结合,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命运遭遇,世代苗人都将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先辈所经历的人生苦难。该书作者通过“书写本族流离失所、历经坎坷的历史达到了挑战和重构主流社会对过去的认识以及思考的目的”。然而,这两篇书评只停留在对作品较为简单的介绍和评价上,缺乏深入的论证,因此学术性并不强。

同年,美国苗族学者Vincent K.Her与美国白人学者Mary Louise Buley-Meissner共同撰写并在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发表了题为《苗族的声音与回忆——论(橡树丛中的竹子:当代美国苗族作品集)里的身份、文化和历史》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作者通过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个案研究,着重反映了美国苗族社区所经历的变迁,并指出自从第一代苗族难民在20世纪70年代末移居美国以来,“在美国作为一名苗人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就成为家庭、社区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苗族英语文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绝大多数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年轻人并未将自己拘泥于一块孤立存在的文化“飞地”(en-clave),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积极地构建双重文化身份,并投身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种族和社会建构当中。两位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试图达到3个主要目标:通过《橡树丛中的翠竹》探讨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记忆在个人及集体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阐明年轻的美国苗族人正用文学作品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期待、担忧和抱负。这篇文章对《橡树丛中的翠竹》一书进行了文本细读,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了该书中的几个主题,并就美国苗族族群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发表了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美国苗族学者Aline Lo同样围绕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撰写了以《书写公民身份:杨嘉莉(梦归家园)中灵活的归属方式》“Writing Citi-zenship:Flexible Forms of Belonging in Kao KaliaYang’s The Latehomecomer”为题的长篇评论文章。文章在参考与借鉴政治理论家Michel Laguerre以及女性主义者Bonnie Honig两人关于一种更为灵活的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杨嘉莉的《梦归家园》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这种叙事否定了以国家为归属的身份认同以及美国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的神话,并提出自我认同的概念。文章作者指出:“书中自我身份认同的概念并没有建立在单一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了家族成员的情感纽带上。与此同时,杨嘉莉也在写作中找到了慰藉。”该文章第一次运用理论对《梦归家园》一书中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今后的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2013年,Monica Chiu在其与他人合编的论文集《流散过程中的多样性: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苗族》(Dwersity in Diaspora:Hmong Americans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中发表文章“Haunting andInhabitation in Yang’s Latehomecomer:A HmongFamily Memoir。文章作者从剖析苗族在历史和文本两方面为何一直被忽视的原因入手,指出早期美国亚裔自传作品和苗人传记以及《梦归家园》的区别,并对杨嘉莉的写作方法和叙事风格进行了评价。作者指出:“尽管美国苗族也在他们的故事中证实了自身遭遇的屠杀和死亡,叙述了他们在躲避战争、折磨、老挝和越南共产党以及暴力再教育后得以幸存下来并且移居美国的艰难历程,但是他们(与其他亚裔美国人相比)并未在公众当中引起同样的注意……杨嘉莉的《梦归家园》揭露了苗族被忽视的历史事实。但是在形式和功能方面,该书并非简单地模仿20世纪90年代所记载和翻译的民族志传记的普遍标准……在以短暂性和流动性为其特点的难民生活中,杨以一种优雅超凡和飘逸灵动的笔调构建了一个根基。”文章作者还评论,杨的作品并不像其他移民自传一样遵循自述体民族志的书写模式,即将大量关于文化习俗的解释性文字写进自传中,也没有试图博取读者对饱受战争摧残的难民的同情。该文章并未拘泥于身份认同这一热点问题,而是另辟蹊径,着重从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和叙事风格人手,因此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学术走势与展望

通过简要评述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方法、研究成果和影响,笔者发现对于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证明在美国文学研究界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并把它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加以研究。但是,纵观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现状,迄今为止,无论是在各类学术刊物,还是在学术著作中出现的论文都只关注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中的某个方面,或仅仅是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因此,从整体上梳理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情况、创作主题、创作风格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学术界在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拓展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的视野并丰富其内涵,又可弥补我国民族文学研究界在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严重不足。

篇5:美国文学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篇6:博弈论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虞斐.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J].时代金融(上旬).2010(11):43-45.(6篇参考文献)

陈文斌,钱苹一.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影响因素研究---采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7.3(2):343-354.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4):11-14.朱武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4月号:49-53.2、黄晓磊.IPO过程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09(6):22-24.(5篇参考文献)

黄玉启.IPO抑价理论综述.浙江社会科学.2006(3):196-203.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抑价的程度与原因.金融研究.2006(8):1-12.3、谢宏标,李家伟.博弈论在IPO市场上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4):128-130.(4篇参考文献)

刘江会.我国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4):47-50.陈海明,李冬.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假说的实证研究.华南金融研究.2003(05):33-46.4、李喆.基于行为金融的IPO抑价分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57页(21篇参考文献)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与中国IPO抑价.经济研究.2005(5):55-59.5、王鸿.IPO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08(35):85-87.(5篇参考文献)邦雪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企业技术开发.2005(10):99-102.6、周静.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博弈分析.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2.59页.(69篇参考文献)李广存,陈海明.中国新股短期发行抑价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16):35-39.

顾昱,郑淑华,刘嘉炜.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52-56.

张新杨.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2008(26):22-26.

崔涛,李昆,武婷婷.中小板块与主板IPO抑价度和短期走势比较.现代商业.2008(4):49-53.

7、江永众.我国A股市场IPO长期收益的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11.73页(45篇参考文献)宋逢明,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的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金融研究.2001(2):94-100.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03(6):33-44.8、罗曦.IPO抑价----一个行为金融学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67页.(41篇参考文献)

9、李攀艺, 蒲勇健.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软科学.2007.21(2):138-141.(18篇参考文献)

10、贺薇.我国IPO定价机制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11.01.67页.(20篇参考文献)

于栋.股票1PO理论研究新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4):36-41.11、黄春铃.证券监管和承销商声誉:基于中国IPO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03.155页.(157篇参考文献)

谢建国,唐建平.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世界经济.2005(2):45-49.12、徐宝林.赴美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6(4):62-64.(4篇参考文献)

13、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12.01.137页.(86篇参考文献)

毛立军,李一智.我国IP0定价、抑价及长期表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75-380.毛立军,李一智.新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的探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1-336.14、沈志军.对我国IPO机制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5):42-44.6篇参考文献)

韩德忠,陈静.中国IPO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统计研.2001(4):29-35.区域经济学 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国文学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英语文学论文文献综述06-16

美国文学介绍06-13

美国文学选读08-04

美国南方文学08-09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05-02

美国文学读书报告07-09

美国文学教案105-07

美国文学史07-26

美国文学简史中文笔记04-21

美国文学论文英语版05-10

上一篇:万科物业管理服务指南下一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同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