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4-06-20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精选12篇)

篇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成都市青白江区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参会的同志们:

我谨代表青白江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向会议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2006年以来,在市人社局、市仲裁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仲裁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打造仲裁全新形象

2006年之前,我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为区劳动保障局内设的行政科室,初期仅有工作人员2名,既负责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审理,又承担了劳动行政的部分管理职能,影响了仲裁工作的有效开展。2009年,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进程相关规定,经区委九届59次常委会研究决定,我区于2月16日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劳动争议仲裁院,为区劳动保障局下属的副处级事业单位。同时,区劳动保障局积极向区编制部门协调,明确了机构编制,并配备人员和设施,标志着我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11月随着我区机构改革,整合了原人事局和劳动保障局职能,成立了青白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时整合了原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职能,将原区劳动争议仲裁院更名为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副处级事业单位。仲裁

院设有立案调解庭和仲裁庭,机构编制为12名,现有在职人员8名,切实充实了办案队伍。

二、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打造实体化仲裁机构 我局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市的安排部署,于“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工作,投入资金完成了仲裁庭、调解庭实体化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添置。为建设设施一流、庄重实用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审室,青白江区先后投入十多万元,配置了各种办公设施。庭审室借鉴了现化司法庭审室布局,划分了庭审区、旁听区、证人席和监控室,安装了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电脑网络和电子显示系统,能够对仲裁庭审进行实时监控并录制影像资料;通过大屏幕显示系统,在需要时,能够实现对外公开庭审相关情况。同时设置了调解庭场所,配置了美观大方的调解桌,用于当事双

方在仲裁员主持下开展庭外调解。为确保仲裁办公信息化建设,我局统一购置了工作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满足仲裁院日常办公需要。我区仲裁工作呈现有人办案、有钱办案、环境一流、设施齐备的良好局面,办案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三、加强仲裁制度建设,打造规范化工作流程。

2006年以来,伴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区仲裁院制订并完善了《劳动争议仲裁院工作职责》、《立案调解庭职责》、《仲裁庭职责》、《仲裁员工作职责》、《书记员工作职责》、《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程序》、《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办理流程》、《档案管理及保密制度》《劳动争议调解须知》等制度,以此规范工作流程。

此外仲裁院在显著位置设置了便民服务公开栏和宣传栏各一个,将工作职责、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指南、仲裁须知、工作流程、监督电话等上墙向社会公示,及时公告一周的庭审安排,进一步方便了仲裁当事人。

四、加强目标管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我区不断加强仲裁案件办结情况督查和目标任务对照管理。在案件数量急速增涨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结案率。2007年以前平均每年处理案件不到50件,办案量不能适应仲裁案件增加的需求。由于受劳动仲裁实行免费政策和金融危机裁员等因素影响,我区劳动争议案件量快速增长。2009年我区成立仲裁院后,随着仲裁独立办案职能的划分和软硬件的投入,在办案质量和办案数量上得到大幅提高。据统计,我区2006年~2011年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分别为:43件,48件,197件,423件,527件,403件。当期实际结案率均超过95%,超过市局下达的95%的目标任务,受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好评。

五、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大调解格局

我区按照成都市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不断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基层组织建设,现有各类调解组织243个,兼职调解员997人,已初见成效。

一是在全区11个乡镇均成立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区人社局对乡镇统一授牌并进行了工作安排,提供业务指导。及时化解劳动纠纷,构建社会化“大调解”格局。

二是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载体,建立村乡两级劳动保障调解组织。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将劳动保障基层调解工作同步下放到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制定了《劳动保障站工作职责》,明确了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具有初步调解本辖区劳动保障问题来信来访的工作职能,并负责本区域内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区劳动保障局对村、社区、乡镇各级平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劳动法律法

规政策的全面培训,切实加强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起到了较好的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是建立企业内部调解组织。指导区内规模企业成立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及劳动争议调解小组,依法调解公司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各种劳动争议。加强与区工会部门配合,指导区内企业成立并完善工会组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加强宣传,做好劳动法律法规普及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同志们上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的结果。回顾几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是劳动争议案件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处理难度增大,我区仲裁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客观变化的需要。

二是劳动争议案件信访化,特别是一些集体争议案件不通过仲裁和诉讼,直接上访市委、市政府的信访部门,甚至以过激方式上访成为现阶段一个特点。三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仲裁的时效延长、受案范围扩大、调解仲裁程序的优化,尤其是仲裁不收费等使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加,办案人员、办案场地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法律法规层面还存在一些不细致地方。有的企业为了减轻用工成本,采取多种的用工形式,以达到规避法律风险的目的,比如劳务派遣作为一个新的用工形式现在越来越普遍,而《劳动合同法》对对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的规定不够细致,给仲裁办案适用法律造成困难。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维权的路会比其他劳动者走得更艰辛。

五是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作用有限。劳动者对其信任度不高,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不愿意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而是越过调解环节

直接申请仲裁;即使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如果对一方不履行还得通过劳动仲裁,延长了维权的时间。由于对达成的协议缺乏救助手段,劳动者也不会选择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自己提供帮助。以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上级要求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达到广大人民的期望。今后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能,切实发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调整劳动人事关系,解决劳资纠纷的调节器功能,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功能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功能,推动调解仲裁工作取得新发展,进一步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关系。

一、继续深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改善办案条件

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招商引资的急速增长,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企业,用工量的增长势必造成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急剧攀升。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要继续加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抓住劳动人事机构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人、财、物各方面,加大投入,为依法、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强化保障。加大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力度,有效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庭外调解率,缩短办案周期,实现尽快维权,从根本上化解目前案多庭缺,案件审理仓促的状况,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

二、继续完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加大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力度 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劳动行政部门要会同工会、企业组织等部门大力推进多渠道、开放

式的调解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包括企业调解、基层调解及区域性调解、社会调解的工作网络,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向村和企业内部延伸,切实抓好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力争将50%左右小额、简单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在企业、乡镇及社区。要不断完善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和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区仲裁院要加强对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掌握调解工作的一般程序、技巧和现行有关的政策法规,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做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强化劳资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三、继续加大仲裁办案力度,以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处理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不断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和程序,规范仲裁文书填写格式和送达程序,严格按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文件执行文书送达和签收。有效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庭外调解率,实现调解案

件占劳动争议案件总数60%以上。加强仲裁办案标准化建设,做好劳动仲裁与人民法院诉松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处理效能。要落实重大复杂案件合议制度,建立裁决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要认真执行仲裁档案管理和保密制度,严格按照正卷、副卷的要求将案件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完善案卷查阅制度,并逐步将仲裁档案纳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四、深入开展建设全省劳动合同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部署,积极参与和谐劳动关系乡镇街道的创建和四川省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城区的创建,配合局相关科室作好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同时区仲裁院将利用目前《社会保险法》集中宣传契机,继续开展企业内部宣传工作,深入区内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人力资源趋势,向企业和劳动

者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提出发展经济的合理化建议,指导企业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五、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调解仲裁队伍总体素质。按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化、规范化的仲裁员队伍。要强化仲裁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入门培训、提高培训、庭审观摩、学术交流、典型案例集体讨论、重点案例分析总结、复杂案件研究点评等形式充分调动仲裁人员学习热情,达到以案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切实提高仲裁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素养。坚持开展仲裁行风建设,实现对仲裁员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对外公布仲裁员的监督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从严要求仲裁员的职业操守和法律规范。要强化仲裁员聘任管理,建立仲裁员名册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制度性的仲裁

员考核管理办法,切实提高仲裁员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提高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水平。

2012年4月21日

篇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室加挂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牌子的请示报告

县编办:

自2005年以来,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X件,涉及人数达X人。随着我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一直以来既无机构编制,又无专项办案经费,目前具体工作由我局调解仲裁办承担,平时具体业务工作完全依靠仲裁办的2名人员来完成,开庭审理案件还需从县工会、经济局等单位抽人帮忙,严重影响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近年来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遇的新情况、新问题,致使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出现了案情复杂、处理难度大,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等新特点,而且我局调解仲裁科对内代表行政部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外代表人民政府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全县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这样的体制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完全体现独立、公正办案的原则。

依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人社部令第5号)

第十条‚仲裁委员会可以下设实体化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

1争议调解仲裁等日常工作‛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号)第四项‚加快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各地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要在稳定现有机构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争议案件较多的县(市、区),普遍建立以仲裁院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经费保障、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的实体性仲裁办案机构‛的精神、《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13号)第二条‚加强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切实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一)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的原则。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是指做实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该机构具体承担争议调解仲裁等日常工作。

(二)实体化建设的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各地普遍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构建和谐劳动人事关系要求,体现高效、便捷、公正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特色和服务能力的实体化办事机构‛的要求、《2012年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要点》(吉人社办字[2012]42号)第二项第8款‚全面完成仲裁院建设任务。尚未建立仲裁院的市、县(市、区)要攻坚克难,抓紧建立。开展仲裁院建设专项督查,督促加快进度,2012年全省实现100%的建院目标‛的要求、《关于全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建设情况的通报》(吉人社函字[2012]32号)‚希望没有建立仲裁院的地方,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编办、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协调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确保上半年全面完成仲裁院建设任务‛的指示、《关于开展全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情况专项督查的通知》(吉人社办字[2012]69号)‚为进一步推进全省仲裁院建设,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仲裁院建设任务,省厅拟于5—6月对全省仲裁院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现参照我省大部分市、县已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实际情况,拟在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加挂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牌子,现将有关事项请示如下:

一、单位性质。拟成立的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是隶属于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的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的参公事业单位。

二、主要职责。负责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根据X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授权组成仲裁庭,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接待有关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对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宣传,指导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参与调解和仲裁涉及劳动

人事突发事件、群体、疑难及重大案件;负责管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文书、档案、印鉴及信息统计;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指导乡镇、社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工作;承办上级领导、组织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请求核定编制7名,其中副科级1名,股级3名。内设机构为三个,具体为办公室、立案调解庭、审理庭。

专此请示,请批复。

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篇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 总结五年来的调解仲裁工作, 最大收获是, 将加强效能建设作为调解仲裁工作主线, 着眼于争议处理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和基础保障四项基本要素,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系统推进, 努力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调解仲裁服务, 不断提高调解仲裁的社会公信力。经过多年努力, 全省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 从总体上看, 调解仲裁制度还不完善, 调解仲裁组织机构仍不健全且地区之间建设不平衡, 调解仲裁队伍力量仍然不足、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基础保障也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下功夫予以解决。

会议指出, 今年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争议处理效能为工作主线, 以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 认真学习借鉴郑州市仲裁院建设的经验,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积极开展“调解仲裁效能建设年”活动, 全面推进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基础保障建设, 进一步增强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 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仲裁支持。

篇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志明指出,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等新形势给调解仲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 “十二五”时期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预防功能健全、调解方式有效、仲裁公正权威、队伍充实专业的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

关于“十二五”时期特别是今年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进展,杨志明指出要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制定法律配套规章,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法律政策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多数争议案件用柔性化方式及时处理。三是加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基本建设力度,提升争议处理效能。四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同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五是加快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篇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郑劳人仲案字[2013]0408号

申请人周某,男,汉族,身份证号码:512XXXXXXXXXXXXXXX,住址:重庆市云阳县XXX村8组XX号。

委托代理人邹超,河南鑫苑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权限:特别授权。*** 被申请人XX省XX建设有限公司,住所:XX市XX街道XX路XX大厦东侧第X层。

法定代表人李某,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郭XX,河南XX律师事务所律师,委托权限:特别授权。

案由:工伤待遇争议

申请人周某与被申请人XX省XX建设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本委于2013年6月19日受理后,依法组成仲裁庭,并于2013年8月22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申请人周某,申请人代理人邹超,被申请人的委托代理人郭某到庭参加仲裁,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申请人诉称:2012年5月,申请人到被申请人郑州项目部工作。2012年10月3日,申请人在工作时被掉落的钢筋砸伤。2012年12月17日,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申请人所受伤害为工伤。2013年4月10日,经郑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九级伤残。申请人仲裁请求:

1、依法解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劳动关系;

2、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未与申请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77000元;

3、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停薪留薪工资35000元;

4、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550元;

5、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护理费1425.4元;

6、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63000元;

7、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27248.1元;

8、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4496.2元;

9、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鉴定费600元。

10、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2年5月至解除劳动关系期间双休日加班费60000元。

被申请人辩称:

1、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没有劳动关系。

2、申请人与上海厚实建筑安装公司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

3、申请人申请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伙食补助、住院期间的护理费等费用应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本委查明:

1、根据豫(郑)工伤认定[2012]0001021号郑州市工伤认定决定书与郑州市工伤(职业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显示:申请人2012年10月3日所受伤害为工伤,伤残等级为玖级,停薪留薪期为自受伤之日起伍个月整。

2、申请人所从事的工伤岗位月平均工资为7000元。

3、被申请人未与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

4、2011年郑州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35541元/年。2012年郑州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41480元/年。

5、2012年5月3日,被申请人以郑州项目部的名义为申请人参加了工伤保险。

5、申请人住院期间,被申请人未派人对申请人护理。

上述事实,有庭审笔录、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及相关书证为凭,证据确凿,足以认定。

本委认为:

1、被申请人郑州项目部作为被申请人的内设机构,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本委认定被申请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2、由于被申请人未提供有效证据证明申请人的工资标准,根据同工同薪原则,本委认定申请人月工资标准为7000元。

3、被申请人未依法与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双倍工资差额77000元(7000×11个月)。

4、被申请人已为申请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之规定,申请人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550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

5、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停薪留薪工资35000元(7000×5个月)。

6、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款之规定,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住院期间护理费1425.4元。

7、被申请人已为申请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项之规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63000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

8、被申请人已为申请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项之规定,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27248.1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

9、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项、《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七条之规定,应将2012年郑州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计算申请人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依据,被申请人应支付申请人16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共计41480÷12×16=55306.7元。

10、被申请人已为申请人参加了工伤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第九项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费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劳动能力鉴定费600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

11、申请人未能提供其2012年5月至解除劳动关系期间双休日加班的有效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九条之规定,申请人请求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2012年5月至解除劳动关系期间双休日加班费6000元的请求,本委不予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第三十七条第一项、第三十七条第二项、《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第九项之规定,裁决如下:

一、自本裁决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差额工资77000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55306.7元,停薪留薪工资35000元,住院期间护理费1425.4元,合计168732.1元

二、自本裁决书生效之日起30日内,被申请人应积极配合申请人办理有关手续,并协助申请人领取应有工伤基金支付的伙食补助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有关费用。

三、驳回申请人其他仲裁请求。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本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生效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仲裁员:康晓克

书记员:陈垚光

篇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仲字[]第 号

申请人:曹倩玉(方某){,女,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 被申请人:陈雪娇(机械厂),住所地:

委托代理人:李茜伦,女,年龄: ,(工作单位及职务或家庭住址):

申请人曹倩玉(方某)诉被申请人陈雪娇(机械厂)劳动争议一案,本案受理后,由仲裁员付娆依法组成合议庭,付娆任仲裁员独任审理.曹倩玉(方某)向本委提出如下仲裁要求:

经本委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篇7:合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规范指引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精神,公正、高效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统一裁审尺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人事争议司法解释,以及《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范指引。

一、程序问题

1.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受理劳动者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案件后,均应分别审查是否存在不服终局裁决或撤销终局裁决的诉讼,以避免级别管辖上的冲突。

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案件时,就仲裁申请中终局裁决部分和非终局裁决部分分别作出裁决书的,两份裁决书应视为同一裁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3.数个劳动者均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并案处理,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数个劳动者就同一仲裁裁决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后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4.仲裁裁决有数项内容,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仅就部分内容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对事实的审查不受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限制,应当对讼争的劳动人事争议事实进行全案审查,但对双方诉讼请求中均未涉及的仲裁裁决内容,应在裁判说理部分直接确认,并作为独立判项在判决主文中表述。

5.一方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未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提出超过仲裁时效期间的抗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此进行了实体性裁决,当事人诉至人民法院后,在仲裁阶段未做抗辩的一方当事人在诉讼阶段再以此为由进行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提交过的证据材料,在诉讼阶段当事人仍应根据举证责任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

7.劳动者的加班工资是劳动者工资的组成部分,其仲裁时效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工资时效的规定。8.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未办理社会保险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9.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发生争议,申请补缴住房公积金或主张住房公积金损失的,不予受理,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住房公积金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解决。

10.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协议》或《规章制度》的约定或规定,主张住房补贴的,属劳动人事争议,应予受理;用人单位以派送股权等方式进行用工激励或奖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该股权分配发生纠纷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属劳动人事争议,应予受理。

11.政府主导的企业改制引发的职工下岗、内退、买断工龄或者整体拖欠工资等争议,不属劳动人事争议,不予受理,应告知当事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解决;企业自主改制或企业产权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争议,属劳动人事争议,应予受理。

12.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断事由,自工伤认定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仲裁时效期间。

二、劳动关系 13.判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或建立劳动关系,应以是否用工为标准,而非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为标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劳动关系。

14.每名劳动者原则上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全日制劳动法律关系,但对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八条规定的四种情形的应认定为劳动关系。

15.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接受上岗前学习培训的,劳动者参加学习培训之日即为双方劳动关系建立的日期。

16.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的具体时点为用人单位当日营业截止时,最迟为当日24时。

17.已经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继续为现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初次到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双方之间的用工关系均按劳务关系处理。

18.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用工争议,按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由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承担劳动法律上的责任。

用人单位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或诉讼期间注销的,由其出资人对劳动者承担原用人单位劳动法律上的贵任。人民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有权依据劳动者的申请,将已注销的用人单位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三、劳动合同

19.劳动者经他人代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代签经劳动者本人同意,或者劳动者明示接受劳动合同内容,且劳动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应认定双方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0.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到期后约定续延并确定续延期限的,视为双方已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1.用人单位自实际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因用人单位原因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但最长不超过十一个月。

22.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自劳动合同到期未续订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补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的二倍工资,但最长不超过十一个月。

23.劳动者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至补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前一日,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但最长不超过十一个月。

2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应支付的二倍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应当受仲裁时效约束,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计算仲裁时效)。

25.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因用人单位原因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不予支持。

2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连续订立二次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7.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并以此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的规定对劳动者是否能胜任工作进行审查。28.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未采用书面形式通知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贵任;采取书面形式的,应当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直接送交劳动者或者邮寄送达至劳动者确认的联系地址。在劳动者下落不明,或者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用人单位可公告送达。

四、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金

29.用人单位应当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发放或签字领取凭证,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问题发生争议时,在两年保存期间内,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贵任。

30.劳动者主张带薪年休假工资的,用人单位应当对两年内安排劳动者休年休假或未安排年休假但已发放年休假工资予以举证,不能举证证明的,应当支付劳动者带薪年休假工资。

31,对以下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的,原则上不予支持:

(1)与单位约定年薪制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难以用标准工时衡量工作时间、劳动报酬而与用人单位实行较高年薪制的劳动者;

(2)销售人员等特殊岗位的劳动者。

32.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的,人民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按照其正常劳动情形下的收入确定加班费的计算基数。但用人单位可自行决定给付的福利除外。

33.劳动者以个人原因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后又以用人单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情形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五、其他问题

34.已满法定退休年龄,不能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伤害,人社部门已认定工伤的,人民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但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不予支持。

35.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劳务派遣单位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就被派遣劳动者工伤保险责任承担有特别约定的,从其约定。

36.因第三人侵权而发生的工伤事故,如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应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或直系亲属)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侵权的第三人已全额给付劳动者(或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用人单位不必再重复给付。

37.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没有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的,应予受理。

抄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安徽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篇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的概念及作用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在依法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 并按规定立卷归档的各种文书、物证、声像及其他各种载体材料。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是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真实记录, 能够客观地反映仲裁办案的全过程, 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对仲裁员依法、公平、公正办案具有监督促进作用;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制度, 有利于规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三是完整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也会为以后的仲裁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研究工作提供原始的资料, 为劳动人事争议的法律诉讼提供参考意见, 所以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仲裁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仲裁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学习、宣传、落实的积极性不强, 对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 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整理、装订、保管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 只要保管好、不丢失, 能应付查阅、借调就可以了。轻视仲裁档案工作的思想, 说明一些人对仲裁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忽视仲裁档案工作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2. 人力不足, 素质偏低。

受人员编制数量的限制, 各级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所配备的人员较少, 加之近几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剧增, 仲裁工作一直处于案多人少的局面, 在职人员忙于办案, 根本无精力做好档案工作。很多仲裁机构招用临时人员或借用他人从事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 这些人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 劳动人事法律知识又相对欠缺, 对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保管等业务不熟悉, 对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只能边干边学, 严重影响了仲裁档案管理的质量。

3. 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很多仲裁机构没有专门的档案室, 档案室与办公室并用, 档案室建设根本不达标。缺乏档案管理必要的工具设施, 如计算机、打字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 导致纸质档案的转换、整理分析、加工处理等工作无法进行, 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根本无从谈起, 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排序、编码、组卷、装订等工作。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管理技术, 已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 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4. 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 对案卷的保存期限和正副卷内容做了规定, 一些仲裁机构也制定了仲裁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但不可否认, 很多仲裁机构还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有些地方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 但执行不严, 流于形式, 另外“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标准不统一, 监督指导不到位, 无法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三、做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 转变观念、增强认识,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认识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的基础, 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认识仲裁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明确做好档案工作是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者要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树立做好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服务民众的观念, 以增强服务意识, 做好服务工作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增加人员、提高素质,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应增加仲裁机构人员编制数, 选派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人员专职从事仲裁档案的管理工作, 同时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 提高仲裁档案工作的地位,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 使他们熟悉档案工作, 认识到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能够胜任新时期的仲裁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进而提高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的根本, 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 将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配置专用的档案室, 购置信息化管理所必备的计算机、打字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等设备, 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网络化运行, 使仲裁档案管理科学、仲裁档案信息共享, 提高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4. 健全制度、统一标准, 为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制度是做好仲裁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 应制定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办法, 对仲裁档案的收集、排序、组卷、装订、保管、借调等等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统一。同时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坚持制度的双向性约束, 仲裁档案管理工作要接受上级仲裁机构和同级主管部门的双重监督, 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充分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篇9: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5年9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和立法基层联系点征求意见,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征求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的意见,并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派员先后到绍兴、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湖州、南浔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当地省人大代表、政府及有关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法基层联系点、基层调解组织、企业等方面的意见,组织专家开展论证,并邀请若干省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草案的调研修改工作。11月6日,召开了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与内务司法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11月16日,省委常委会对草案送审稿进行了讨论。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着重调解原则。草案第二章对劳动人事争议的调解作了规定。内务司法委员会和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草案应当强化和完善着重调解的规定,以有利于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贯彻中央处理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为此,建议在总则一章中增加规定:“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遵循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机制”,并将草案第六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和调解体系,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健全预防和调解工作制度,发挥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在预防和调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作用”。(草案修改稿第三条、第六条)

二、关于仲裁工作体制。草案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分别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院、仲裁派出庭等作了原则规定。内务司法委员会和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提出,草案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职责规定不够清晰。为此,建议根据上位法的相关规定和我省的工作实际,增加有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仲裁院各自职责的具体规定,并明确仲裁庭为具体案件审理的主体,将仲裁派出庭的表述修改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出仲裁庭到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较多的乡镇(街道)、开发区或者工会、商会开庭,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劳动人事争议”。(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三、关于法律援助。草案第十七条对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单位、地方提出,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草案应当进一步强化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的规定。为此,建议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站建设,明确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派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工作站定期为劳动者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并增加规定:“集体争议案件和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

四、关于公告送达期间。草案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普通案件、重大集体争议案件的公告送达期间分别作了“三十日”和“十日”的特别规定。有的地方和一些专家提出,实践中企业主因欠薪逃避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临近春节往往会多发高发,但按照相关规定,对该类案件必须经过公告送达后才能继续审理,草案对公告送达期间作出特别规定,有利于快速高效处理矛盾纠纷,是必要的;同时提出该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宜对劳动者一并适用。为此,建议将公告送达特别规定的适用对象修改为仅限于“用人单位”。(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

五、关于社会保险费补缴。关于社会保险费补缴的案件是否纳入仲裁、民事诉讼受理范围问题,最高法院在有关解释和答复中将此类案件排除在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围之外,各地在实践上存在较大分歧,做法也不一致,群众意见较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和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许多地方提出,用人单位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既损害了国家社会保险费征缴秩序,也侵犯了劳动者获得社会保障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有权选择行政途径或者仲裁、诉讼方式获得救济。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并没有明确将社会保险费补缴争议排除在仲裁和民事诉讼案件受理范围之外,考虑到终局裁决制度可以快速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法院案件受理数量,特别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也明确规定,“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局裁决的事项。为此,建议根据上位法的规定,将草案第三十五条的相关内容修改为:“仲裁庭对社会保险费补缴、工伤保险待遇赔付等争议作出的裁决为终局裁决。”(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七条第一款)

六、关于仲裁监督程序。草案第四十条至第四十三条规定了仲裁的监督程序。一些单位和地方指出,草案规定的仲裁监督制度,体现了有错必纠的原则,但仲裁监督程序的设计应当根据问题导向,简便有效,充分发挥司法对仲裁的监督作用,重点解决实践中反映较为突出的虚假仲裁问题。为此,建议将相关规定修改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在仲裁活动中存在串通、伪造证据或者虚构劳动人事关系等行为,致使仲裁庭作出错误裁决、调解的,应当撤销仲裁裁决书、仲裁调解书。”并删除其他有关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二条)

此外,对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作了修改,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篇1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报告

受理案件通知书

吉市劳人仲字【200】第号

年月日提交的仲裁申请,本委于年月日依法受理,现向你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送达材料包括:开庭通知、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当申请人为用人单位时)、授权委托书、送达地址确认书、证据目录,请亲笔签收并注意查验送达材料,如未送达齐全,请于送达当日与仲裁委联系,逾期视为送达齐全。

二、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三、裁决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当自本委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结束。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人事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执行送达人:

申请人签名(盖章):

篇1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争议处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我部会同全国总

工会、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现予颁

发,请遵照执行。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正确行使仲裁权,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条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

第三条 地方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第四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第五条 未成立仲裁委员会的地方政府应按规定成立仲裁委员会。

第六条 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二章 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

(二)工会的代表;

(三)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

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不符合规定的,由政府予以调整。

第八条 仲裁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

仲裁委员会委员由组成仲裁委员会的三方组织各自选派,主任由同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仲裁委员会委员协商产生。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委员的确认或更换,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仲裁委员会委员有特殊情况确需委托本组织其他人员出席仲裁委员会会议的,应有委托书。

仲裁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有关事项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参加。

第十条 地方仲裁委员会具有下列职责:

(一)负责处理本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劳动争议案件;

(二)聘任专职和兼职仲裁员,并对仲裁员进行管理;

(三)领导和监督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仲裁庭开展工作;

(四)总结并组织交流办案经验。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条例》确定。

第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在仲裁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劳动争议处理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承办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仲裁委员会的授权,负责管理仲裁员,组织仲裁庭;

(三)管理仲裁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

(五)向仲裁委员会汇报、请示工作;

(六)办理仲裁委员会授权或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仲裁员与仲裁庭

第十三条 仲裁员包括专职仲裁员和兼职仲裁员。

第十四条 仲裁员资格经省级以上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取得仲裁员

资格的方可在一个仲裁委员会担任专职或兼职仲裁员。

仲裁员资格证书和执行公务证书由国家统一监制。

第十五条 专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专门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人员中聘任。

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的人员、工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律师中聘任。

仲裁委员会成员均具有仲裁员资格,可由仲裁委员会聘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

第十六条 仲裁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作风正派,勤政廉洁;

(三)具有一定的法律、劳动业务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办案的工作能力;

(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三年以上或从事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有的(劳动、人事、工会、法律等)工作五年以上,并经过专业培训;

(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十七条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时,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

第十八条 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期间,由仲裁委员会给予适当办案补助,补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

第十九条 仲裁员的主要职责:

(一)接受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交办的劳动争议案件,参加仲裁庭;

(二)进行调查取证,有权向当事人及有关单位、人员进行调阅文件、档案、询问证人、现场勘察、技术鉴定等与争议事实有关的调查;

(三)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提出处理方案;

(四)对争议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五)审查申诉人的撤诉请求;

(六)参加仲裁庭合议,对案件提出裁决意见;

(七)案件处理终结时,填报《结案审批表》;

(八)及时做好调解、仲裁的文书工作及案卷的整理归档工作;

(九)宣传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

(十)对案件涉及的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二十条 仲裁庭在仲裁委员会领导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案一庭制。

仲裁庭由一名首席仲裁员、二名仲裁员组成。简单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

第二十一条 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负责人或授权其办事机构负责

人指定,另两名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授权其办事机构负责人指定或由当事人各选一名,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

第二十二条 仲裁庭的书记员由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指定,负责仲裁庭的记录工作,并承办与仲裁庭有关的具体事项。

第二十三条 仲裁庭组成不符合规定的,由仲裁委员会予以撤销,重新组成仲裁庭。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仲裁费的收缴及财政等方面的补贴。

仲裁委员会的经费应单独立帐,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成员离任后,其资格自行消失;是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予以解聘。

专职仲裁员工作调动后,如本人愿意并具备条件的,保留仲裁员资格,可聘为兼职仲裁员。

已聘请的仲裁员,不能胜任工作的,仲裁委员会应予以解聘。

第二十六条 仲裁工作人员如有违反本规则的行为,由所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仲裁委员会可予以解聘,有关部门可取消其仲裁员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篇12:南昌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仲裁裁决书

南劳仲裁字(2007)第05号

人:吴有德,男,汉族,1946年11月15日出生,家住南昌县向塘镇向东路602号,身份证号。***。

委托代理人:韩俊勇,男,江西江潮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邓义明,男,江西江潮律师事务所律师。

人:江西电力附件厂,地址:南昌县向塘镇东风一路259号。

法定代表人:黄国军,男,该厂厂长。

上述双方因退休待遇和补发工资问题发生争议,申诉人诉至本会。本会依法受理并组成合议庭于2007年4月3日开庭审理,申诉人、申诉人委托代理人及被诉人法定代理人到庭。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申诉方称:申诉人自1987年3月以临时工身份进入被诉人处工作,1999年10月转编为正式职工,每月工资为94.18元,被诉人也是从此时开始为申诉人缴纳社会保险。2006年11月15日,申诉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不久,被诉人告知申诉人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个人帐户的钱要被退回来。此后,申诉人向有关部门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被告知其工资数额太低,不符合江西省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申诉人工资方面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申诉人现在得不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被诉人必须承担责任,同时要求被诉人自1999年10月起按江西省最低工资标准补齐工资和给予补偿,向申诉人支付人民币40096.2元,并承担本案全部仲裁费用。

申诉方向仲裁庭提供了吴有德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工资存折两项证据,以证明被诉人为吴缴纳养老保险和在单位的工资 1 待遇的状况。被诉方对两项证据的真实性予以认可,但说明工资存折所记载的只是吴在编外和内退期间的生活费,且不是生活费的全部。仲裁庭对两项证据的真实性予以认定。

被诉方辩称:吴有德是1999年10月从南昌雄狮劳保用品厂调入我单位的职工,入厂后工资额在400元至600元左右。2000年3月吴向单位提出要求编外,经分厂领导同意后吴编外在家休息至2002年6月,单位每月发生活补贴100元并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金。2002年7月单位按照《厂职工内部退养暂行规定》为吴办理了内部退养手续,每月发给退养生活费150元,继续为其缴纳各类保险。2006年11月吴年满60岁达到退休年龄,单位为其向社保机构报办理退休手续,但因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5年,社保机构按规定做了一次性支付个人帐户储存额,同时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的处理。申诉人因不能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多次找被诉人,被诉人也多次和社保机构交涉,要求对吴办理退休给予照顾,但均因不符合政策规定而无结果。申诉人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是法律政策规定,被诉人并不存在过错。申诉人在正常工作期间,单位已发给了正常工资。在2000年3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吴一直在家休息,没有付出正常劳动,也就谈不上最低工资的问题。所述月工资94.18元的问题,实际是吴请假编外期间和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在扣除社保个人应缴部分后的余额。

被诉方向仲裁庭提供了吴有德的劳动合同书,招工登记表,申请调动工人情况表,1999年10月至2000年2月工资表,内部退养申请书,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一次性支付审批表,耐磨分厂关于吴要求编外的证明等证据材料。申诉方对上述证据提出了“证据只反映了吴有德在单位1999年以后的情况”之异议。仲裁庭经合议对该组证据予以采信。

经审理查明:被诉人江西电力附件厂为江西省电力系统集体所有制企业,申诉人吴有德自1987年3月进入该厂工作,因属临时工身 2 份,在后来参加养老保险时单位未将其列入参保人员范围。1995年12月申诉人经南昌市劳动局批准招收为南昌雄狮劳保厂劳动合同制工人,1999年8月10日正式从南昌雄狮劳保厂调入江西电力附件厂,此后单位开始为申诉人缴纳社会保险,工资待遇按本厂同等同类人员享受。2003年1月申诉人向单位请长假回家休息。2002年7月,申诉人申请经单位批准办理了内部退养手续,期间按相关规定每月领取生活费150元,在扣除缴纳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后,存在月实际领取94.元的情况。2006年11月15日申诉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单位为申诉人申办退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定申诉人的缴费年限不符合享受退休养老金待遇条件,并为申诉人办理了个人帐户一次性支付手续,向申诉人支付帐户资金4811.15元。申诉人在多次向社会保险机构要求养老金待遇无果后,认为被诉人对此负有责任,遂向本会提出养老、医疗保险和工资待遇争议申诉。

本会认为:按照《南昌市非全民所有制职工养老社会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县以上大集体所有制企业非全民所有制参保人员应当是劳动合同制工人。申诉人1987年3月至1995年12月在江西电力附件厂做临时工期间,不属于单位参保人员范围。1995年12月申诉人经南昌市劳动局批准招收为南昌雄狮劳保用品厂合同制工人后,虽一直在被诉人处做工,但其人事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均在南昌雄狮劳保用品厂,仍不属于被诉人的在册合同制工人,被诉人从申诉人的人事和社保关系均转移到本单位后开始为其缴交社保,符合该办法及相关政策法律的规定。因此,对申诉人因缴费年限原因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被诉人无过错责任。申诉人诉称从1999年10月开始每月工资只有94.18元与事实不符,申诉人在工作期间享受了单位职工的正常工资待遇,而在请假和内退期间,由于未向单位提供正常劳动,不符合享受最低工资标准待遇条件。申诉人要求被诉人按江西省最低工资标准补发工资并给予赔偿的诉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会不予支持。

经对当事人双方调解无效,现依据《南昌市非全民所有制职工养老社会保险试行办法》第2条,劳动部《最低工资规定》第3条裁决如下:

1、驳回申诉人的申诉请求。

2、本案仲裁费600元由申诉方承担。

当事人如不服本裁决,可自接到本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到南昌县人民法院起诉,期内如不起诉,逾期本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首席仲裁员:涂柳明 仲

员:熊任凌 仲

员:陶卫兵

南昌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员:马

上一篇:浅谈如何增强党刊可读性下一篇:入党会议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