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2024-07-26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通用8篇)

篇1: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得分率低题目的讲解,把握做题的方法规律。三,教学难点:鉴于出题角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试卷特点

这份试卷包括了2011年四个省份的诗歌鉴赏真题,题目涉及鉴赏题目一般会考到的几个方面,如作品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形象特点、语言赏析等。通过这份试卷,可以相对全面地向学生补充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二)试卷讲评

让学生分小组,交换评阅试卷,对照自己的答案,以及教师公布的正确答案,寻找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提升自身鉴赏水平。

请学生代表列举同学们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请同学讨论自由发言,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应如何提升答题水平,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学生在做题中表现出的问题有:

答题技巧欠缺。需要学生自己在做题中感悟,教师随时补充、点拨; 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有局限性;

鉴赏术语积累不足,下笔时没词可用。平时训练中应该注意自己积累,老师在讲授唐诗宋词选读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感受诗歌创造的意境。

(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四)答题模板:

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五)今后注意问题: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大题量的练习。

(六)典例练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⑴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⑵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

五,课堂小结:本课重点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及在鉴赏时大胆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

六,作业: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附:板书设计

一,试卷讲评

二,诗歌鉴赏五步法 五必看(题目、作者、题干、注释)三,答题模板(画卷情感、艺术特色、表达效果、类型)四,练习

篇2: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寻找准确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寻找解读古典诗歌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讨论下面五首诗,争取找到解读每一首诗的钥匙。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 狱 咏 蝉 骆宾王(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约 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唐)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经 五 丈 原 温庭筠(唐)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经过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后,总结解读古典诗歌的钥匙:

三、即时演练

早 兴 白居易(唐)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提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画堂春 秦观(北宋)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提问:(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篇3: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这几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的三个问题, 具体操作起来却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

一、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 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杜甫的《客至》, 由注释得知, 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 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由此可知, 本诗所写之事必是朋友来访, 所抒之情必是喜情。

二、审读作品, 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1.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在这里, 一个“垂”字引人注目, 一个“涌”字引人注目。唯有在广阔的田野上才可感到“星垂”, 唯有“星垂”才能见出原野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 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 也只因为江水的流动, 才能感到“月涌”。这两个字以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 塑造了一个宏阔平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2.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 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这一轮月是“山月”是“秋月”, 月色特明, 一个“半”字, 写出了月从青山中露出半张脸来, 给人“青山吐月”的美感, 要比整个一轮圆月露出的效果更好, 更优美。

3. 特殊词:在诗文中, 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如叠词的运用。例:“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作者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飘飘”二字, 就很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三、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 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 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如:《旅夜抒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 可以更好地帮助体现诗情。

四、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如《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月”。“月”, 在古代诗词中是思乡 (或思念) 的代名词, 本诗中也是取了“月”的这一常用意义,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与人万里相随, 夜夜可见, 更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语文教学 (尤其是阅读教学) 必须以教材文本为“本”, 其他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那么, 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就一定要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 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 要“以本为本”, 做到“取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 切忌“舍本逐末”。

摘要: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这几个问题。为此, 我们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审读作品, 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篇4: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

【关键词】诗歌鉴赏;思路方法;诗歌特点;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近年高考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有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针对学情,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一致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二、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信息的契合点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合而为一,将浓缩为数字、数十字、数百字的众多内容充分调动开来,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杜甫《登楼》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其中“锦江”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玉垒”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浩荡时空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篇5: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检测考生古典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解读诗歌鉴赏题中的诗歌,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解题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出五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的把握不准;②鉴赏思路不清晰,缺乏整体阅读的习惯;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善于从字里行间深挖隐性信息,答题时习惯跟着感觉走;④答题规范意识不够强,答题技巧欠缺,答案要点不全,缺乏应有的概括和提炼。⑤鉴赏方面的知识建构不够牢固,缺乏相关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常常以感代析。

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宏观把握全诗为前提,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尽可能在解题时做到 “瞻前顾后”,这样,利于考生较准确地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试题回放:

1、PPT显示诊断考试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以及第2题。

浣 溪 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曰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PPT展示扫描的两份试卷上的学生答案,请同学们对答案进行现场点评。

学生现场答案示例:清明时节雨水湿润了惨淡的香火,碧溪桥外的燕泥透着寒意。词人以哀景衬哀情,表达出自己惨遭流放的凄苦无助之情。

对比正确答案:以乐景衬悲情,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错因分析:对注释的关注度不够,影响答题的准确性(如“南渡”、“流落”);对作品中关键字的体悟不够深入,造成理解有误(如“春好”指向乐景);忽视题干隐含信息,造成要点不全(例如缺失艺术表现手法)等等。总而言之,不重视鉴赏题本身的隐含信息,造成了丢分失分。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挖掘隐含信息,巧解诗歌鉴赏题。

1、挖掘隐含信息第一步:析诗题

①明确诗歌题目的作用: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由诗歌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总体把握情感倾向。

②链接高考:PPT逐次显示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歌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推测诗歌大致的内容和情感。

如:【江苏卷】《春日忆李白》【福建卷】,关注“忆”,明确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关注“爱”,明确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晚泊岳阳》【辽宁卷】关注“泊”,明确作者的思乡之情。《春日秦国怀古》【全国新课标卷】,关注“怀古”,明确怀古之情。

2、挖掘隐含信息第二步:析注释

①明确诗歌注释的作用:解释生僻词语,帮助理解语句,疏通诗意;介绍背景,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本诗的思想内容。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浙江卷】《人月圆》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在无注释和有注释两种情境中认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人 月 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分析:关注注释,就不难发现“被迫仕金”这一背景透露出的情感主旨,再加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这一写作缘由,诗人亡国之隐痛,天涯沦落之感,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已尽然流露。

③从对比中明确: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3、挖掘隐含信息第三步:析题干

①明确诗歌鉴赏题题干的作用:指明了答题要求和思考方向。

②链接高考:PPT显示【福建卷】《晓至湖上》和【全国卷Ⅱ】《军城早秋》的问题设置,请学生解说题干的要求和答题的方向及范围。提醒学生注意要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③作业回放,学生点评:

PPT显示上次作业《征人怨》、诗歌鉴赏题的学生答案,请学生现场给分并点评,阐述给分理由。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提问: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分析:题干中的“句句”就明确了答案的范围,需从每句入手分析出“怨情”。

明确:复习中,很多同学习题答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盲目性或不够明确的地方,这正是因为大家忽视题干的指向性。题干不管是给出限制性条件,还是连续设问,都具有很强甚至很鲜明的指示性,其语义层次或设问先后,都明确地“规定”着组织答案的步骤和形式。学生在应考时可以利用题干的这一特点,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

三、小试身手:

1、学生完成学案上《送人归京师》、《楚江怀古》两首诗歌的两道鉴赏小题。

2、教师现场投影3份学生答案,大家共同打分点评,最后幻灯显示参考答案,指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分析总结症结所在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点滴的进步。

四、鉴赏小结:

如何挖掘诗歌鉴赏题的隐含信息?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注释破解难点 3.从题干明确方向。

此外,还可从抓意象,抓关键词句,如抒情句、议论句、典故等方面即宏观又微观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借助参考答案不断积累鉴赏术语、规范答题模式,从而在深刻体悟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所学修改上次学案作业;

2、完成学案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作业。★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比现代文鉴赏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很多考生表现出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畏惧。其实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准确把握好诗歌文本中的一些隐含信息,就能完整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就能较准确地评价作者的观点,就能轻松快速地解答诗歌试题.。

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有了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尝试在宏观把握全诗的前提下,从微观入手,挖掘标题、作者、背景、意象、诗歌本身、题干等的隐含信息,对以上内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归纳、综合,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尽可能做到 “瞻前顾后”,牢牢抓住命题者提供的情境与暗示;同时设计评改题,采用他评和自评的方法,把握考生容易遗漏的答题要点,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并结合学到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并补救做过的作业,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方 3 向,强化得分意识。

教学实践中,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分析点评他人答案时的认真与积极,对比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时的急切,在看到扫描卷上不够工整的字迹时的会心的笑声。这些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不再陌生与可怕。

当然,光有好的解题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代优秀诗词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得分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古典文化才有延续的希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联系电话:*** 4

篇6:诗歌鉴赏之炼字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颜色色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颜色词

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PPT1.重点关照动词

2.关注修饰语(形容词为主、兼顾副词和数词)3.关注词的特殊用法(词类的活用)

副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三、品

对我们解题来说,光知道哪个字是最精炼传神的,仅仅是个开始。接下去的答题才是关键。下面让我们来看下昨天的作业,分值为6分。投影上有我们四个同学的典型答案。大家看看能给几分,要说得出原因。(PPT展示出)

(PPT展示的答案类型可能有①2分分析不充分情感理解错误②4分缺手法、啰嗦③5分缺通感分析将错误部分在每句后面标注出。)

这几个答案总有一些缺憾,都是不了解答题步骤造成的。根据正确答案和做题经验来概括答题要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请大家根据正确答案归纳出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同桌进行交流。(3min)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并板书。

答案: 答案: 两个字分别是“咽”、“冷”。(1分)

“咽”运用拟人手法,描述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人呜咽之声。(2分)“冷”运用通感手法,“日色”是视觉形象,“冷”是感觉,这样的描述写出了由于山林幽暗,阳光照在青松上,带给人阴冷的感觉。(2分)

两字营造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感受。(1分)(PPT炼字解题法)1.解释该字的含义;

2.指出该字的特殊用法(表现手法、活用、被动等)及效果(结合诗句描述); 3.这个字在全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简写: 1.释义

2.特殊用法及效果 3.意境或感情

四、练

在掌握答题要领以后,让我们趁热打铁,再来一题!检验下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请分析第三联中“递”“窥”两个词语的表现力。

第三联两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递”和“窥”。(1分)

①“递”运用拟人,将凛冽的寒风温柔化,仿佛它也对早梅充满了爱怜之意,写出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2分)

②“窥”运用拟人,将无知的禽鸟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2分)

两个字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丰韵,烘托了诗人的惊喜心情。(1分)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练习讲评,归纳总结出炼字题要关注哪些词类,是哪些?答题模式的步骤是?大家再回忆下,步骤应该是怎么样?第一步....(PPT呈现)。课堂上的练习并不够,需要课后巩固。

篇7: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考试内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2、高考考查诗歌特点: 1.材料多取自唐宋;(语料选用)2.以主观题出现;(考查形式)

3.鉴赏形象 语言 主题和表达技巧;(考点落实)4.注重理解与表述。(训练方向)

二、构建知识网络

1、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归类: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如《木兰辞》中的替父从军,孝勇双全的木兰,又如〈孔雀东南飞〉中坚守爱情,忠贞不渝刘兰芝;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或物象 A、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 如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幽静凄清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依、望月思归的游子形象。)

B、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塑造了忧国忧民的杜甫的形象)《归园田居 》。(塑造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陶渊明的形象)C、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中可见多种景物)。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D、偏重写一个景物的诗歌主要指物象(诗的标题一般就是所吟咏之物)。

例如:(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

名远播。)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例:(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题目: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无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与作品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复习方略】要对学过的诗人、词人的艺术风格进行大致的归类,并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理解:如自然、质朴、平淡、工丽、委婉、流转、直率、奔放、雄奇、雄浑、沉郁、清幽、风趣等。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1.谋篇布局

本诗中“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参考答案】本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后一句离情入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使诗情得到升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整首诗歌的谋篇布局,谋篇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形式。

【复习方略】考生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谋篇布局:开头的不同形式、层次和层次间的连接、结尾的不同形式。本题的实质考查结尾的方式之一——“以写景作结”。2.营造意境

解释本诗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复习方略】写作诗词要注意创造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意境是诗词必不可少的,但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诗词中有不同的形式。考生要了解下面的这些形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分列、景略情在、借事明理、托物言志等。

3、运用修辞

对本诗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005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诗歌的修辞手段。诗歌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略】考生要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省略、倒装、互文、借代、双关、比喻、夸张、对偶、衬托、重叠和反复、连珠和连环等。4.化用典故

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全国试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复习方略】用典,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应用。对用典的考查,一般不会超过考生学习的内容,考生只要熟悉自己学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一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考生要了解诗词中用典的不同形式: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明用历史故事、暗用历史故事。

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题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诗歌的思想内容针对作品表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而言,一般可分为抒情、说理、言志三类;无论抒情、说理、言志,这情、这理、这志到底是什么。

目前,高考诗歌试题选材的思想内容基本以“抒情”为主,2005年春夏季高考共18道试题,全部为抒情诗。虽同为抒情诗,“情”有性质上的不同,不同诗歌抒发的不同感情,应该是具体的,应该是属于“这一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一种感情(亲情);“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马致远《汉宫秋》),是一种感情(恋情);“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一种感情(友情);“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一种感情(爱国情);“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一种感情(热爱自然之情)„„我们正面对的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属于哪一种?考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1.写人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此诗中的“征人”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一、二句),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三、四句)。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

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可见,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2.叙事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3.绘景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作为一首“绘景”诗,此诗属于最为基本的范式,重在描绘实景。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4.状物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4年高考北京卷)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设臵不恰当的选项是A。这是一首言志诗,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5.咏史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2003年春季上海卷)

甲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题华清宫(宋)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甲诗是通过描述送荔枝一事,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兴废、更替)的感慨。

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4年高考北京卷)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

《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题目: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复习方略:

1、逐一落实考点——五个考点,细分为14个知识点。

2、多做高考真题——2000年以来,各省市共有48道试题。

3、归纳知识体系——如创造意境的方法——触景生情、寓情于 景、以景托情、情景分列、景略情在。

4、构建答题模式——如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

1、读“题”读“文”,抓住意象,整体感知,确定思想内容。

2、读“题”读“文”,瞻前顾后,抓住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3、把握“要点”,慎重答题,默读“答案”,做到简洁规范。

三、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①整体感知,辨清类别;②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③体会意境、体察形象;④突出技巧,明辨特色。⑤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篇8:诗歌鉴赏讲评课教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偏失

1. 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查方式的引导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 注重传授解题技巧, 追求解题数量,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 或解剖肢解课文, 或捆绑学生的思维, 或灌输学生自己的观点, 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 严重阻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 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围绕一个字“分”, 他忽视了诗歌鉴赏甚至是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 积累浅薄化。

在解读诗歌时, 如果老师仅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 那对于学生来说, 仅仅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 老师没有感情, 学生自然不会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诚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来激发人, 好像磁铁吸铁一样, 有多大分量的磁, 便引多大分量的铁, 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 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 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家, 他需要把自己所了解的, 通过适合所面对的学生的方式来讲述给他们听, 而不是如机器一般的读字而已, 而所谓的感情充沛则源于教师对这首诗词的了解与热爱。

3. 鉴赏模式化。

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 课堂上的诗歌鉴赏也变成了一次次真题讲解。“一解词、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3]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大卸八块”, 对于诗歌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 在意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 而对于诗歌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分析不透, 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 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 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 眼泪全没了。”的现象, 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究竟我们为什么来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诗歌鉴赏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诗歌鉴赏教学是来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令人陶醉, 透过诗人相隔千年的文字, 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赞叹, 引导学生个性走进文本,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才是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所在。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俗话说:“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 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作为师者, 最不该固步自封, 所以在教学期间, 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 关于文学常识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有数。另外, 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用“平等中的首席”来表明教师的作用, 就说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也要负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灌输, 让学生听你说, 而是从教师的角度, 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 比如诗人生平、时代背景灯, 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角度, 再体悟诗歌。

2. 提倡吟诵。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 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很多“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 去咀嚼诗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视频, 或者发挥范读的作用, 也可以举行朗诵会或者吧学生诵读制成影像播放等, 增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

3. 调动想象。

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 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氛围, 用诗意的语言, 启发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 在特有的氛围中, 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另外, 除了语言外, 我们还可以配合绘画和音乐, 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诗词的优美, 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诗歌鉴赏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的个性化审美过程。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尊重诗歌鉴赏的规律, 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 多一些吟诵, 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快乐, 少一些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 少一些微言大义。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 在语文教学中, 诗歌鉴赏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反思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 积极地发挥诗歌鉴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幸兴.近三十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2]刘学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情感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李莉.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下一篇:圣诞宣传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