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

2024-08-29

池塘养殖(共14篇)

篇1:池塘养殖

摘要:池塘养殖作为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得到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如何充分利用池塘搞活搞好养殖,是广大养殖户比较关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池塘的选址、养殖的品种、养殖的方法及日常的管理做个简单的介绍,为池塘养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质;养殖方法;管理

池塘养殖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殖方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这种养殖方式由于投入小、收益好、产量稳定、易于管理等特点,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占据了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

它主要是基于一种小型水体,多为人工开凿或自然水体改造而成,这种小型水体由于相对的封闭,自身形成一中静态的生态系统,对于鱼类的养殖带来很多的方便。

1 池塘的选址

池塘养鱼,最关键的要看池塘的水质。

池塘的水质好比人体里的血液,只有好的血液才能让人健康生活。

池塘的水质是水体生态条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饲养的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鱼塘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找到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1.1 池塘位置

第一,要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好;第二,要经济实惠,不要投入过大,可以选在荒滩废地上;第三,交通位置要比较方便,这样有利于鲜活鱼类的销售和运输;第四,土质要好,池塘的土质最好是粘壤土,这种土质对水源和肥料的保持性能较好;第五,周围地区要方便鱼池的改造及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

1.2 水体条件

池塘养殖,是一种高密度的饲养方式,这就对水源和水质要求较高。

在池塘附近要确保没有污染源,尽可能的远离工业园区,确保水质自然生态,符合池塘养鱼用水标准。

其次要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并建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旱进涝排,确保池塘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做到旱涝保收。

而池塘水体的深度也影响着鱼类饲养,池塘饲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适合不同类型、不同习性的鱼类共同生长。

所以,池塘必须保持一定的深度,就目前我国饲养的淡水鱼类来看,深水鱼较少,整个池塘的深度保持在2.5-3.0米之间。

如果池水过浅,就会使得单位载鱼量过大,影响鱼类的正常生活进食,而且也会导致水温、水质不稳定。

所以,要经常监测,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改造,保持一个健康的水源体系。

1.3 池塘的整改

在前期的水质调查、选址确定后,在放养鱼苗之前,要对池塘进行仔细的清理。

在没有使用之前,池塘底部淤泥较多,使的水体空间变小、变浅,影响着池塘自身调节能力,消弱了保肥、护肥的能力。

在以后养殖的过程中,也要根据科学技术的指导,定期对池塘进行清理和消毒,这样才能长久的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

篇2:池塘养殖

成为养殖户首选的养殖方法。

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达到养殖数量的最优化,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鱼饵料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池塘养育生产潜力。

混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充分发挥鱼类共生互利的优势,鱼类吃剩的残饵和粪便,可以供大量浮游生物消化,使水质变肥,同时一些食肉性的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对控制水中的浮游生物的数量有这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可改善水质条件,促进其他鱼类的生长。

这种混养方式,也是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的一种有效方法。

3.1 多品种混养

可根据水产生物特性及生态特点等原理,进行鱼、虾、蟹、鳝等多品种混养,采取仿纯自然生态的养殖环境,发挥各类水生动物的优势,多数品种常年轮捕,达到四季均有特色产品出售。

3.2 吃食鱼与肥水鱼混养

吃食鱼一般是食草性鱼类,主要生活在浅水面,而肥水鱼与吃食鱼恰恰相反,他们在食性和活动水层上的不同,可以一起混养,且混养还能达到两类鱼的相互促进。

在进行混养时,必要要先了解清楚各类鱼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确定混养的主鱼种,结合主鱼种的特性,配备其他鱼种,使其能产生互利关系,综合利用各鱼种的特点。

这些混养模式还要与饵料来源、养殖习性以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养殖的规模和效益的最优化。

4 池塘的管理

池塘养殖的成功,关键是靠日常的管理工作。

日常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水质的监管、饵料的投放、鱼类的防病、池塘的整理等工作,还需要定时巡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天气异常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根据水质、浮头情况随时加注水增氧,防范缺氧泛塘。

篇3:嘎鱼池塘养殖

一、水花培育

1.育苗培育池要求

鱼苗培育池面积3~1 0亩, 水深1~1.5米。池塘宜为长方形, 池形规整, 水质符合国标要求, 注排水方便, 淤泥厚度不超过15厘米, 池底轮虫休眠卵数量不少于100万个/平方米。在鱼苗下塘前5~6天, 用三合一药物 (硫酸铜、硫酸亚铁和敌百虫) 清塘。水温低, 轮虫少, 清塘时间可相应提前, 反之则宜错后。

2.饵料生物培养

清塘后2~3天, 注水0.5米深, 用0.5毫克/公斤的敌百虫全池泼洒, 杀死枝角类和桡足类。若池水中轮虫较少, 可适当全池泼洒有机肥或化肥。注水后搅动淤泥, 促进轮虫休眠卵萌发。随着轮虫数量的增加, 水渐呈豆绿色;轮虫继续增加, 水色变淡, 透明度增加。可通过注水、施药等方式降低轮虫密度。用施肥、搅动淤泥的方法增加轮虫密度。搅动幅度根据轮虫休眠卵数量而定, 轮虫数量宜保持在1万/升左右。

3.鱼苗选择及适时下塘

鱼苗应来自国家级良种场。当池水水温、水质适宜, 轮虫生物量达到1万/升左右, 鱼苗能摄食且卵黄囊未完全消失时, 鱼苗可以下塘。判断鱼苗下塘的标准:水花有零星浮头, 鱼体颜色由灰色变成黑色, 1升水花数在180~250尾之间。水花下塘前应用15毫克/公斤的高锰酸钾浸泡15分钟, 然后再入塘。

4.池塘管理

(1) 投放隐蔽物。刚下塘鱼苗喜在浅水处活动, 有集群习性, 易缺氧或被敌害侵袭。为此, 我们可在鱼塘岸边1~2米处, 每隔2~3米投放一个草把、树枝等无毒隐蔽物。 (2) 定期注水, 控制水质。鱼苗下塘后, 每2~3天注水1次。水温最高时最好注入地下水。注水量是使水往上升5~10厘米。通过开增氧机等方法, 保持水中含氧量充足。 (3) 鱼病防治。鱼苗下塘每隔4~5天泼洒0.7毫克/公斤铁硫合剂1次。 (4) 分塘。在鱼苗长至2厘米左右时, 应及时分塘。避免鳍刺变硬后, 拉网造成鱼体损伤。

二、夏花培育

1. 种苗选择

优质夏花鱼苗标准:全长2.5厘米以上, 规格整齐, 体长偏差小于0.5厘米。体色为褐色, 外观似成鱼, 体形正常, 体表光滑, 鳍条完整。游泳活泼, 离水挣扎力强。

2. 彻底清塘

鱼苗集群底栖的特性决定了其敌害生物众多。泥鳅、河蚌、螺蛳、蝌蚪、蜻蜓幼虫、青苔等敌害生物一定要彻底消除。常规清塘效果不好, 用新建池塘培育嘎鱼夏花效果较好。

3. 培养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物质, 对水质具有改良作用, 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 改善水下光明条件, 增加水体溶氧。同时又可以作为鱼苗的隐蔽体, 并提供一定的饵料。

4. 补充饵料投喂

随着鱼苗体长增长食量增加, 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鱼苗营养需求, 因此需要投喂冰鲜鱼糜、水丝蚓等, 以补充鱼苗饵料。

三、秋片培育

1. 池塘清整

池塘面积5~10亩, 水深1.5~2.5米, 清塘程序同常规鱼类。

2. 秋片放养

(1) 放养时间。华北地区放养时间在7~8月份。 (2) 放养规格和密度。当鱼体体长为4~5厘米, 体重为1克左右为佳。此时可吞食0.5毫米的微型颗粒, 并且有抢食能力, 易于驯化。鱼苗放养密度与出塘规格、饲养期长短及饲养技术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当年培养10克以上大规格鱼种, 亩放夏花3万~5万尾为宜。 (3) 搭配放养。嘎鱼鱼苗经驯化可以上台吃食以后, 可以在池塘中搭配放养鲢鳙夏花300~400尾/亩, 以利于保持水体生态平衡及合理利用。

3. 饲养管理

(1) 饵料搭配。饲料蛋白含量应保持在35%~45%之间。小规格鱼种饵料蛋白含量在40%~45%之间;大规格鱼种饵料蛋白含量在35%~40%之间, 因此可以选用优质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饵料成分。 (2) 投饲。鱼苗下塘后可通过渐进投喂法驯化鱼苗上台吃食。可以先在料台附近投喂少量鱼糜和水丝蚓等, 当鱼苗聚集多时, 加大投喂量, 然后逐渐减少鱼糜等的投喂, 加大饵料投喂, 慢慢的变成全部投喂颗粒饵料。驯化成功后, 每日投喂2~3次。时间一般为5~7点, 10~12点, 18~19点。因嘎鱼为夜间觅食习性, 若投喂两次, 可选择早晚投喂。投喂量控制在鱼体体重的3%~15%, 并随水温高低相应变化。

4. 池塘管理

(1) 早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及吃食情况、水质、水色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 水质调控。适时注入新水, 以保持水质清新, 并控制水温;适时加开增氧机, 以保证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根据水色和浮游生物情况, 合理施肥、用药, 以控制浮游生物数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培养水生维管束植物、搅动淤泥、使用水质改良剂或增氧剂等办法对水质进行调控, 以利于鱼体生长。

四、鱼种越冬

1. 越冬池准备及水质管理

越冬池面积10~15亩, 水深2.5~4米。池形整齐, 不渗漏,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水源为合格地下水, 水量充足。用生石灰清塘后, 加水施肥, 培养浮游生物, 使其量不低于20毫克/升。若在原池越冬, 水温降至10℃时, 全池泼洒漂白粉1毫克/公斤;水温降至5℃时, 再用1.2~1.5毫克/公斤漂白粉泼洒1次, 并在晴天搅动底泥, 泼洒漂白粉。

2. 越冬鱼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越冬鱼种必须健壮无伤, 规格整齐。入池前, 用15毫克/公斤的高锰酸钾或2%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放养密度为500公斤/亩, 最大不超过1000公斤/亩。

3. 越冬管理

篇4:池塘养殖

“池塘循环水养殖”,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将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原位修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养殖有机废弃物从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物质。采取进排水分离、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贝类、滤食性鱼类等多级生物间物能转化功能净化水体,有效消减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水体氮磷等营养盐通过食物链转化为人类可利用动植物的营养物质,在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保护水环境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池塘循环水养殖”项目优势与好处如此之多,逐渐转化与生成水产养殖业的新潜力,备受水产养殖业界关注。近年来,江苏在全省大力推行“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工程,在“增产、降本、增收、高效”的同时,促进了养殖区域内的水体环境保护,因而收获了养殖经济与公共环境“双增”的理想成果。

(涂俊明江苏溧阳市上黄镇名城景园213314)

篇5:池塘龙虾养殖技术

池塘龙虾养殖技术

介绍了池塘龙虾养殖技术,包括养殖前准备、虾苗选择、放苗、投喂、日常管理和捕捞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作 者:王全娥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寨县双河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安徽金寨,2373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4)分类号:S966.22关键词:池塘 龙虾 养殖技术

篇6:食草鱼类池塘养殖技术

食草鱼类池塘养殖技术

介绍了食草鱼类池塘养殖技术,包括池塘条件、池塘消毒、鱼苗放养、投喂、巡塘、分期加注新水和鱼病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S965.1关键词:食草鱼类 池塘 养殖技术

篇7:泥鳅池塘养殖新技术

1、池塘改造

将稻田开挖成0.8-1m深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水深0.6~0.8米,池壁夯实无渗漏。沿池四周用40目网绢围住,网片下埋30厘米,上端高出最高水位30cm,用木桩或水泥柱将网绢上下纲的绳子固定,其下端插入泥中50厘米,上端与池边相距30厘米,使池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也可有效地防止泥鳅钻泥和敌害生物侵入。设臵独立的进排水口,进水口为直径16厘米的PVC管,并高出水面25厘米,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要求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无污染。配备电力、机井等配套设施。

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2.1 池塘清整

4月初,清整鳅池,进水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80-120kg,浸水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者每亩按照水体使用2~3ppm的二氧化氯或者溴氯海因充分浸泡池塘,持续48小时后,将池水排净。

2.2肥水

放苗前10-15天,进水30~40厘米,使用益生素1公斤/亩,培养有益菌群。使用肥水素1公斤/亩,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经过10~15天的肥水调理,即可准备放苗。

3、泥鳅苗放养

泥鳅苗放养时间在4月下旬~5月份,每亩放养规格5克苗种1000斤。

苗种来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天,剔除死、病、伤个体,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

鳅苗入池前用,用3-5%的食盐水药浴10分钟,或用20mg/L-30mg/L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浸浴10-20分钟。

4、饵料投喂

4.1饲料选择 饲料全部使用无公害全价泥鳅专用料,粗蛋白含量在35%以上。

4.2日投饵次数 4-5月份,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1-2%,6月份以后,每天投喂3次,日投饵量为2-4%。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一般投饵量在1小时内吃完为宜。

5日常管理

5.1巡塘与记录 每天早晚巡塘2次,及时捞出病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泥鳅善逃,勤检查进、排水的滤网是否破损,破损要及时更换;泥鳅的敌害生物有肉食性鱼类、蛇、田鼠、蛙类、及水鸟,发现有敌害生物侵入要及时清除,确保泥鳅正常生长。每天做好养殖生产记录。

5.2水质调节 水质的好坏对泥鳅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夏秋季节,泥鳅摄食旺盛,排泄量大,导致水体内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对泥鳅构成较大的威胁,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在夏秋季节,经常向池塘加注新水是改良池塘环境、保持良好水质的简单有效方法。

一般在养殖初期,每半个月向池塘换水10厘米,6-9月份每10天换水一次。养殖初期保持水位在30-40厘米,高温季节可加到50-60厘米。具体换水时间,还应根据池水肥度、泥鳅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6、疾病防治

对于泥鳅的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1益生菌调控水质 养成期间,每10~15天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环境。剂量一般按池塘水深1米水体推算,首次施用益生素数量为1公斤/亩,以后每 10~15 天0.3 公斤/亩。

6.2益生菌改善对泥鳅体质 泥鳅养成期间,定期在饵料中添加EM菌等益生菌混合投喂,增强泥鳅体质,提高泥鳅

免疫力。

7、收获

篇8:黑鱼池塘养殖管理技术

1) 池塘:应采光良好、通风, 进、排水方便, 池深2~2.5m, 水深1~1.5m, 池底为泥质, 淤泥深10㎝左右, 面积不超过2亩。

2) 水源:湖水、水库水、地下井水等均可, 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

3) 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 池塘边的浅水处要种上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 便于遮挡阳光、避暑, 同时还能净化水质, 调节水温。在投放鱼种前必须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

2、养殖技术

1) 鱼种放养:选用10cm以上, 规格要一致, 无伤无病。放养时间9~10月上旬放养鱼种为好, 年后放养应在3~4月份。鱼种下塘前7天进行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必须严格消毒, 一般用5﹪的食盐水浸泡12min左右。一般每亩放养体长10~15cm鱼种1500~2500尾, 并可套养200~250尾大规格花白鲢鱼种, 用其孵化的鱼苗供黑鱼食用。

2) 饲料投喂:投饵要做到“四定” (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每天投喂2次 (8:00~9:00、16:00~17:00) , 饵料以鲜活物饵 (如淡水和海水小杂鱼、虾) 为主。在吃食旺季, 投饵量大约为鱼重的8%左右, 高者可达10%以上;吃食淡季约为3~4%。如果活饵料不足时, 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其成分为:野杂鱼肉酱、大豆粉、花生粉、酵母粉加少量黏合剂、维生素及适量微量元素, 饵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必须在40%以上。

3) 日常管理:

(1) 每天早晚要巡塘, 细心观察黑鱼摄食和活动情况, 有无浮头预兆, 有无病鱼等, 注意水质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每15天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1次, 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5~1 0 k g, 溶于水后泼洒;漂白粉每次每亩水面用250g, 溶于10~15kg的水中, 全池泼洒。

(3) 春季每7天换水1/3, 高温季节, 每3天换水30%。

3、常见疾病与防治

1) 水霉病: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 保持孵化池水体清新, 捞卵不离水, 轻捞轻放避免卵粒受伤。放苗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 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2) 白皮病:发病鱼池可用1×10-6的漂白粉 (含有效氯30%) 或0.3×10-6的二氧化氯消毒药物化水全池泼洒。

3) 小瓜虫病:全塘泼洒2g/m2亚甲基蓝, 水温15~20℃。

篇9:池塘养殖刺参技术

一、养殖场的选址与建造

1. 养殖场场址的选择。一般刺参养殖池必须建在沿海水源方便、水质澄清、无污染,夏季海水水温低于30℃、冬季水温高于-1℃,无大量淡水流入的港湾、海汊及滩涂地。

2. 养殖池的建造、整修与隐蔽物的投放。①养殖池的建造。养殖池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好,单池面积10~30亩,池水深度保持在1.8~2.5米。池底以岩礁石、硬泥沙或硬沙泥较好,不渗漏,坡比以1∶2.5为宜。最好设高、低2个进排水闸门。盐度常年稳定在28~34,pH值为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克/升以下。池塘建成后,要翻耕池底,修筑环沟,以便于刺参栖息。②养殖池的整修和隐蔽物的投放。若利用对虾养殖池养殖刺参,应对虾池的底质进行改造整修,新开挖的刺参养殖池也要进行整修。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泥质和烂泥底质不适合刺参栖息生长。为了保证刺参栖息生长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定要把池底的污泥和杂物彻底清除。投放的隐蔽物主要有石块、水泥制件、瓦块、废旧轮胎、扇贝养成笼、废旧网片、陶瓷管、竹制品等。隐蔽物的投放时间一般在放养刺参苗种前的1个月铺设完成。

二、苗种放养前的准备

1. 清污、除害及池底的处理。在苗种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推土机将池底污物全部推出堆放于池沿,暴晒半个月以上。清除敌害生物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一般采用进水30厘米,每亩用漂白粉20~30千克或生石灰80~100千克均匀泼洒。对泥沙质池塘,尤其是新建或清淤后的池塘进行硬化处理,一般采取反复进水、暴晒的方法。

2. 安装增氧设备。一般采用微管增氧设备,它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3. 进水及饵料生物的培养。①进水。消毒药物失效后,即可进水。根据当地敌害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出现情况确定进水网的设置,一般用60目尼龙筛绢网做成的锥形网过滤进水。进水时间一般在放苗前的半个月以上,使池水充分沉淀,降低混浊度,利于刺参苗的成活。②饵料生物的培养。通常采用向池中施肥、进排水、移植等方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饵料生物不断繁殖生长。刺参的基础饵料可分为底栖生物和大型藻类生物两大类,底栖生物是指以底栖硅藻为主的单细胞藻类,大型藻类是指大叶藻、鼠尾藻、马尾藻等大型藻类。培养饵料生物一般从放苗前1个月左右开始,还要根据当地的水温、水质的肥瘦情况及饵料生物的繁殖特点等灵活掌握。方法是清塘后先进水30~40厘米,使用发酵后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每次用量为100~200千克/亩,分2~3次施入水体;或使用无机肥,如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每次用量为氮肥3~5千克/亩,磷肥0.3~0.5千克/亩。前期每3~5天施肥1次,后期7~10天施肥1次,当池水透明度达到60厘米时停止施肥。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褐、黄绿或浅绿色,以后随着水色的变浓和透明度的降低,逐渐添加适量的新水,并根据水色情况适当追肥。水深达1米左右时,使池水透明度稳定在50~60厘米。有隐蔽物的池塘,可移植大型藻类;泥沙底质的池塘,可移植大叶藻;水质较清、水深、温度低的池塘,可移植海带、石莼、裙带菜等。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不仅对刺参养殖池水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物等有分解作用,而且微生态制剂本身也是刺参的良好饵料。

三、苗种的放养

1. 苗种放养的池水条件。养殖池平均水深1米以上,浅水区50~70厘米,池水以呈黄绿色、黄褐色和褐色为好,透明度50~60厘米。水温5~15℃,突变温差小于5℃;盐度25~34,盐度差小于5;pH值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 苗种的质量要求。放养的刺参苗种要求个体大小均匀,体态伸展粗壮;颜色正常,体表有光泽,身体无溃烂、无伤害;离水后收缩正常,躯体硬朗,在水中头尾活动自如,爬行运动快,伸展自然;肉刺尖锐挺拔;排出的粪便不粘连,摄食快,排便快。

3. 苗种的计数。购买刺参苗种计数时多采用重量计数法。

4. 苗种的运输。刺参苗种一般采用干运法运输,即将刺参苗种装入聚乙烯袋内或直接放入泡沫箱中,在气温高于15℃时应加冰块降温。苗种装运量的多少主要根据路途远近、运输时间长短、气温高低而决定。一般运输时间在10个小时以内,保温箱装苗种的厚度不要超过20厘米。运苗种时气温最好不要超过18℃,如果温度过高应使用保温车,并采取降温措施,并要注意苗种不能与油污接触。

5. 苗种的放养密度、时间及成活率。①放养密度。刺参苗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池的条件、隐蔽物的数量、水交换条件、饵料的供应情况、刺参苗种的质量及成活率、管理水平、计划产量、资金状况等诸多因素而确定。苗种放养量可参考表1。②放养时间。苗种放养时间一般为春季或秋季。刺参的养殖大多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证养殖池内的存养量,使养殖产量连续、稳定,每年都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的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的池塘,在翌年的春季或秋季补苗。③成活率。在放苗条件适宜、苗种质量优良、水质正常的情况下,放养3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放养6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60%以上,放养1000头/千克左右的刺参苗种,成活率一般在40%以上,小苗的成活率往往不如大规格苗种稳定。

6. 苗种的放养方法。刺参苗种放养,应选择风和日丽

的天气,气温以5~18℃为宜,气温过高和大雨天气不宜放苗。可采用直接投放法或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均匀地投放到养殖池中,同时要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损伤苗种。①直接投放法。将体长5厘米左右的苗种直接撒到池底的石头或隐蔽物上,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但刺参苗种往往分布不均匀。②网袋投放法。将刺参苗种装入网袋,袋内同装小石块(以防网袋漂浮移动),由潜水员把刺参苗种投放到指定位置,打开网袋,使刺参苗种自行爬出逸散。

四、养殖期的管理

1. 水深。根据季节的不同保持一定的水位,一般1.5~2.5米(各养殖期水深参考表2)。

2. 饵料的品种及投喂。池塘养殖刺参,应根据池塘条件、养殖密度及刺参出皮率等掌握投饵量。一般池塘较肥沃、养殖密度较稀,可不投饵。养殖密度较大时,在摄食旺盛季节需适量投饵。①饵料种类。以鼠尾藻、海带等加工成藻粉并掺入适量多种维生素及添加剂,制成配合饲料投喂;将海带、鼠尾藻等藻类经浸泡、蒸煮后制成浆状直接投喂;或购买刺参专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②投饵时间。刺参摄食具有季节性和夜行性,一般3~5月份、10~12月份,水温5~20℃时,为人工投饵喂养期,最佳摄食水温为10~15℃。夏眠期(6~9月份)和冬季(1~2月份)不投饵,在投饵期每天傍晚投喂1次即可。投饵原则以适量为准,日投饵量为活参体重的2%~8%,并根据刺参排便多少、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3. 养殖池的水质调控。①养殖池水的环境指标。养殖期间水质的控制指标为: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8~8.7,氨氮少于0.2毫克/升,水色正常,透明度在50~60厘米,底层硫化氢含量在0.01毫克/升以下,化学耗氧量在4毫克/升以下。②养殖池水的调控。春、秋两季是刺参的快速生长期,代谢量大,水质极易变坏,要加大换水量,水位不要过高;夏季(水温23℃以上)刺参的生长已明显减缓,逐渐转入夏眠阶段,此阶段保持最高水位,使底层温度降低,要增加夜间、凌晨时的换水量,以降低池水温度;冬季低温期,由于刺参摄食量少、代谢差,可以少换水,水面结冰后(可不换水)要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并在冰面上打冰眼。具体换水措施参考表2。此外,根据池水情况开启增氧设备。一般在夜间22时左右(7~9月份为21时)开机,至翌日太阳出来后停机;连续阴雨天,提前并延长开机时间,白天也应增氧,尤其是雨季和高温季节(7~9月份),13~16时要开机2~3小时。

4. 日常管理。每日测量水温、盐度、pH值等水质指标;早晚巡池,注意观察水色、水位等参数的变化;每日观察刺参的活动、摄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投饵量)确保刺参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每隔10~15天下水探摸,测量、观察刺参生长情况;注意池塘堤坝的安全,尤其是多雨季节;注意防盗,发现吸附在干露池壁上的刺参及时将其放回到水中;做好各项记录。

五、收获

池塘养殖刺参,一般轮捕轮放,每年以3∶1的比例捕大留小。一般每年分两期收获,春季多从清明前后到6月初,秋季多从10月份到小雪或大雪。新年、春节期间,鲜参的市场价格高,可适量收获出售。刺参收获规格需达150克/头以上。

篇10: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1.苗种放养

(1)缢蛏苗种:3月29日,池塘水温9℃以上,天气晴好,池塘水深1.2米,苗种规格4780粒/千克,按蛏床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苗440粒,共放蛏苗70箱(每箱25千克)。播种时工人行走在蛏床边,将苗均匀撒播在埕面上。

(2)对虾:4月22日,池塘水温15.5℃,每亩放中国对虾“黄海1号”虾苗5000尾,共放虾苗80万尾。虾苗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体长1.0厘米以上,放苗时,将装有虾苗的塑料袋浮放在养殖池水面,使袋内外水温达到平衡,然后放苗入池。

(3)海蜇:采用多茬轮捕养殖法。5月7日,池塘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放第一茬苗,共放养10000个;5月27日,放第二茬海蜇苗5000个;6月10日,放第三茬海蜇苗10000个;7月20日,放第四茬海蜇苗10000个。累计每亩放苗量219个。

(4)牙鲆:6月2日,放养规格3厘米牙鲆苗4万尾,每亩放苗250尾。

2.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以控制水色、透明度等为重点,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温、溶解氧、盐度、pH值、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氨态氮、透明度等指标。透明度以50~60厘米为宜,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8.6。前期以加水为主,每汛加水20~30厘米,水位控制在1.2~1.4米,中后期逐渐将池水加到2米左右,每汛换水量20%~40%。加水、换水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带进饵料生物。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确定是否肥水,以透明度60厘米为基准,小于60厘米不施肥,大于60厘米施肥。前期,水温较低,池水透明度超过了80厘米,使用硅藻王和藻速王进行肥水,共泼洒硅藻王4次、藻速王20次。每汛换完水后使用溴氯海因消毒池水,2~3天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改善底质和水质。各种微生态制剂交替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每月使用一次,底改剂类每月使用2次。8月份以后,当水中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使用增氧片作应急处理。

(2)饵料管理:蛏苗投入10天以后,因池水透明度变大,补充投喂豆浆,将黄豆粉碎成浆,每天投喂50千克(干豆),共投喂黄豆1000千克。虾苗入池10天后,开始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沙里钻(玉筋鱼)、鳀鱼,日投饵2次,投饵量根据对虾胃肠道饱满度、生长情况和饵料盘剩饵情况等确定,前期投喂量较少,每天每亩投喂0.3千克左右,随着海蜇苗和牙鲆苗的放养,绞碎的鱼糜投喂量逐渐增加,最多时每天每亩投喂4.5千克,共投喂杂鱼68000千克。鱼糜中大颗粒鱼肉可被牙鲆、对虾利用,小颗粒鱼肉可被海蜇利用,微细鱼肉可被缢蛏利用。日常管理中,严防饵料过剩。

二、结果

1.收获

6月25日收获海蜇34000千克,7月5日收获海蜇9000千克,7月14日收获海蜇7000千克,7月24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日收获海蜇29500千克,8月20日收获海蜇17000千克,9月15日收获海蜇10960千克,共收获海蜇136960千克,亩产856千克。9月23日收获缢蛏49600千克,亩产310千克。共收获对虾2800千克,亩产17.5千克。收获牙鲆大规格鱼种9280尾。

2.效益分析

海蜇平均售价10元/千克、产值1369600元,缢蛏产值813440元,对虾售价70元/千克、产值196000元,牙鲆大规格鱼种越冬未出售。总产值2379040元,亩产值14869元。总成本为912140元,分别是地租480000元、苗种费84100元、饵料费176800元、药品费61240元、人工费60000元、水电费45000元、防护网等其他费用5000元。扣除成本后,利润1466900元,亩利润9168元。

三、讨论

1.多茬轮捕养殖法有利于提高海蜇养殖产量

本试验采取了不对称多茬轮捕养殖法,海蜇苗种放养只有4次,而拉网收获高达7次,这种养殖法的关键是通过控制放苗批次,形成大、中、小多种规格同塘养殖,与同步放养同步收获相比,海蜇存塘量明显增加,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生产力。

2.海蜇养殖要严控池水透明度

篇11: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1.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由进水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由于直接在养蛏池内施用肥料进行培养缢蛏的生物饵料或直接向养蛏池补充豆浆等人工饵料,因而不设专用池塘用于其饵料培养。受到人工施肥等因素限制,需留用较大比例的中央沟、蛏畦间沟,蛏埕面积实际占到养蛏池面积的1/4。

1.1.2独立供饵式缢蛏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系统由进水渠、生物饵料培养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主要可分为生物饵料培养和缢蛏养殖两个功能区。由于不受人工施肥的限制,中央沟和蛏畦间沟的宽度较传统养蛏池小,所建蛏埕的面积达到养蛏池面积的1/3。生物饵料培养池设计水位高于养蛏池。养蛏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按面积1∶2和按数量1∶2配比。生物饵料培养池引入经过筛绢过滤的海水,经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当生物饵料达到较大培养浓度和位于指数生长期时,不安装滤网,直接交替向养蛏池不间断供应饵料,经缢蛏摄食后外排。设计播种密度为传统播种密度除以该系统中养蛏池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例。

1.2养殖试验

1.2.1池塘整修,选择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尾围垦区的1口平均池深1.0m、面积6.0ha的海水池塘(#1池塘),通过分割改造成3口面积各为2.0ha的池塘开展试验。其中2口作为缢蛏生物饵培养池,1口作为养蛏池。池塘底质为泥质,进水以纳潮为主,每月进水时间大于20d;水源附近无生活和工业污染,水温8~32℃,盐度12.6~20.3,pH7.6~8.5,溶氧5mg/L以上。养蛏池通过整埕、耙埕、平畦等工序建好蛏埕。养蛏池畦宽4~5m、长10~20m,畦高于原滩面0.7m左右,各畦间沟宽4~6m、深0.6m。蛏埕面积占养蛏池面积的35%。纳水淹没蛏埕10cm,再用30g/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消毒7d。

1.2.2生物饵料培养蛏苗播种前5~7d,生物饵料培养池用80目筛绢滤网进水60~80cm培养生物饵料。第1次按碳酸氢铵30g/m3、过磷酸钙15g/m3施肥,以后根据池水水温、藻类生长繁殖及向养蛏池供饵情况,按首次施肥量的1∶4~1∶2比例追肥,一般每3~4d追肥1次。

1.2.3蛏苗播种播种的蛏苗平均规格4000粒/kg。养蛏池排干池水后,播种蛏苗45.0kg,计180×104粒。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的总面积计算,平均播种密度为30×104粒/ha。播种时间为202月10日。

1.2.4日常管理蛏苗播种后3d,生物饵料培养池向养蛏池排放池水20~40cm以供给饵料。养蛏池排放池水后,即从生物饵料培养池补充饵料。养蛏池根据缢蛏摄食情况每2~4d排放池水1次,每次排水10~30cm。刚放养期间,养蛏池水位控制在20~30cm,随着水温上升,水位控制在30~40cm。每月测定缢蛏体质量。养殖前2个月每次取100粒测定总质量,计算个体质量,以后每次取20粒逐个进行体质量测定。1.2.5试验对照选择试验组周边2口传统缢蛏蓄水养殖的池塘为对照,池塘编号为#2、#3,分记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比较两种养殖模式在缢蛏养殖生长速度、池塘单产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对照组的播苗时间、投放苗种来源和规格、日常施追肥与管理,与试验组相同。

2结果

2.1养殖单产

试验组(#1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年6月10—6月27日。对照组1(#2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2013年6月13—6月25日,对照组2(#3池塘)为2013年7月15—7月28日。试验组共收获缢蛏19360.8kg,按养蛏池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9680.4kg/ha,分别是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412.11%和402.60%;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总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3226.8kg/ha,分别比对照组1和对照组2提高37.37%和34.20%(表1)。

2.2缢蛏生长情况

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至2013年6月20日,试验组缢蛏平均规格达到16.13±1.49g/粒,比对照组1、2分别提高3.93g/粒和4.50g/粒,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规格较对照组整齐;养殖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前期的2个月生长速度差异不大,之后两者的差距明显增大。在同等商品规格条件下,试验组比对照组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时间。《渔业现代化》第41卷第6期192.3养殖经济效益试验组单位产值9.36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5.64万元/ha的166.0%和对照组2的6.25万元/ha的149.7%;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2.03万元/ha的270.26%和对照组2的2.42万元/ha的226.7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单位成本差异不大。

3讨论

3.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局限性

缢蛏属滤食性底栖贝类,食物以浮游性弱而易于下沉的硅藻和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有机碎屑。传统的缢蛏池塘蓄水养殖,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容易产生诸如应激反应、生长停滞、藻类繁殖过快、池水过肥、底质恶化等问题。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由于生长速度较慢,一般养殖周期为7~8。近几年,高温期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有池塘底质老化有机物积累、施肥盲目与控制不当、养殖密度过大与饵料不足等。

3.2其他几种常见缢蛏池塘养殖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缢蛏养殖模式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为提高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开展了缢蛏与其他生物混养、轮养等基于缢蛏养殖的池塘综合养殖生产性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缢蛏混养等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养殖产量。但在养殖过程中缢蛏的饵料直接或间接来自投饵,给生态与环境的稳定性带来风险。而且,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氧上会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操作。

3.3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优越性

篇12:浅析微藻与池塘养殖关系

浅析微藻与池塘养殖关系

本文探讨了微藻在池塘养殖的作用及影响微藻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养殖过程中保持良好藻类密度和状态的管理方法.

作 者:王桂春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处刊 名:苏盐科技英文刊名:JIANGSU PROVINCE SALT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1“”(3)分类号:F3关键词:微藻 补偿深度 限制性因素 初级生产力

篇13:毛蚶池塘养殖技术

1 苗种中间培育和越冬

1.1 暂养池塘处理

暂养是采用36×667 m2池塘将稚贝装网袋吊挂方式。池塘边打木桩,架浮梗,间距3 m,将池塘四周用塑料布护坡。塑料布高于水面0.5 m,池塘经过消毒,消毒药物为漂白粉。在稚贝装袋入池前15d左右,开始肥水,施肥量为氮元素1 mg/L,磷元素0.1 mg/L,逐渐进水至2 m。暂养期间应视水色和透明度适时追肥。

1.2 吊挂暂养

附着稚贝在室内经15~20 d的培养,规格达0.8~1.0 mm时,装袋移入池塘中进行吊挂暂养。网袋分1级(60目)和2级(26目),规格为47 cm×29cm, 33 cm×20 cm。1级网袋每袋装入棕绳附着基为一帘;网片附着基4片,每一吊绳捆9袋,分3层,网袋间隔20 cm,垂绳下端挂坠石,下层网袋离池底超过30 cm,吊绳间距为0.8~1 m。当稚贝规格达到2 mm时,将1级网袋换成2级网袋,按2 000粒/袋装稚贝,每袋内装50~100 g网衣,将原附着基上的稚贝全部刷洗下来,取出原附着基。每一吊绳捆16袋,分4层。

1.3 日常管理

洗刷袋:稚贝下池后,前7 d不用洗刷袋,以后每隔2~3 d洗刷袋1次,避免网袋因网眼密阻塞,使稚贝缺饵,缺氧造成死亡。换2级网袋后,3~4 d需洗刷袋1次,洗刷袋时要求操作要仔细,避免稚贝受伤、破损造成死亡。

换水:换水靠水泵利用涨潮抽水,汛期交换量为150%左右。尽量在大潮期间纳水,纳水时要避免纳入赤潮水,注意盐度变化不要太大。

施肥:视水色变化情况,适量施肥,施肥量为氮肥1 mg/L,磷肥0.1 mg/L,阴雨天不施肥,水色较深不施肥。

1.4 越冬管理理

11月中、下旬天气变冷,将池塘中暂养稚贝网袋刷洗干净,挂入育苗室内越冬,室内越冬期间,换水日交换量为10%,水温控制在2~3℃,盐度变化范围在24~28,平均每个月将网袋洗刷,倒池1次,翌年3月。随着水温升高换水量加大为50%~100%。

2 成蚶养殖

2.1 养殖池塘处理

选择塘底平整,无淤泥池塘3 200×667 m2,有进排水闸门,放养前进行施肥,氮肥1 mg/L,磷肥0.1 mg/L。

2.2 苗种底播

4月上、中旬起捕幼蚶,将幼蚶均匀播撒于池塘中,播撒实际面积占总面积的70%。有效放苗密度3.66万粒/667 m2,平均55粒/m2,即170 kg/667 m2左右,规格2.0~2.5 cm, 210粒/kg左右。

2.3 养成期间的管理

适时换水、追肥:换水靠水泵利用涨潮抽水或自然纳水,凭借养成水环境条件,掌握池内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并根据水色来考虑追加肥料,避免赤潮水的纳入。池塘水位保持60 cm左右,高温雨季应适当提高水位。

水色和水质调控:水色过老、过肥,应尽量换水控制,水色过清,透明度过高,则要采用肥水处理。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 cm左右,水质主要监测盐度、pH值和溶解氧,保持良好水质指标。

病害防治:养殖期间,防治病害多采用泼洒漂白粉和生石灰的方法,漂白粉用量为1 mg/L,生石灰用量为10~15 kg/667 m2左右。

依据养殖品种,适时起捕,在冰封上冻前清蚶结束。

3 结果与讨论

在东港市北井子镇和五四农场3 200×667 m2毛蚶池塘养殖,采取清塘消毒、换水肥水、掌控蚶苗播撒时间、密度和防病等技术措施,成蚶总产量达126.1万kg,平均规格59粒/kg,产量403 kg/667m2,成活率93%。

3.1 吊挂式中间暂养和室内控温越冬能有效的提高稚贝成活率

室外土池经肥水后,饵料充足,并且池塘的水环境空间较大,采用吊挂形式,能有效避免敌害生物的伤害,提高成活率,起捕比较方便,不存在漏捕损失。不足的是稚贝在袋内密度过大,网眼易阻塞,影响水交换及稚贝摄食。洗刷网袋等操作过程中易造成稚贝破损。特别是在60目网袋的培育中,影响尤为明显。因此需要加强此阶段的培育管理,及时换袋和疏苗,控制合理的培育密度,加强水质交换,加快稚贝的生长速度。在水温降低到3~5℃时,移入育苗室内越冬。室内控温越冬易于管理,能有效提高稚贝的成活率,实践证明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3.2 合理的苗种播撒密度、有效的水质管理能提高幼蚶和成蚶的养殖产量

篇14:池塘养殖新贵——长臀鮠

1.生活习性 长臀鮠为亚热带河溪底层鱼类,喜清澈流水环境。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喜在水流缓慢的河口、深潭中活动,冬季在靠岩石或有乱石的深水处越冬。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常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较温驯,有集群活动的习性,易捕捞。其生存温度为0~38℃,最适生长温度为15~30℃,正常生长要求水的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当溶氧量低于1.5毫克/升时,开始出现浮头。适宜的pH值为6~8.5,最适pH值为6.8~7.5。长臀鮠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贪食,喜欢群体摄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在天然水体中,幼鱼阶段摄食水生昆虫和小虾;成鱼阶段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小贝类等。人工养殖可投喂禽畜内脏、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长臀鮠生长速度快,在原产地最大个体重可达1公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繁殖的鱼苗养殖1周年体重可达到500克/尾的上市规格。长臀鮠3年性腺开始成熟。

2.池塘条件 养殖长臀鮠的池塘条件与其他鱼类大体相同。鉴于该鱼对溶解氧要求较高,因此,应选择排灌方便、水质清新的池塘。若使用旧池塘,一定要清淤。池塘面积最好为2001~4669平方米(3~7亩),水深1.5~2.0米。根据长臀鮠喜阴的特点,在池塘上应搭盖适当面积的遮阳棚,也可以在池塘一角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便长臀鮠在水底栖息。高产池塘还必须设置增氧机。

3.苗种培育 培育池宜采用长方形的池子,规格为长20米、宽3米、深1米。放养量在200~600尾/平方米。饲料以投喂水蚤为主,当鱼苗长到体长5厘米时,可转食水蚯蚓、红虫等水生昆虫。在鱼种阶段,逐步驯化其摄食鱼浆、鳗鱼料等人工饲料。规格5厘米的长臀鮠鱼种,培育2个月左右,养至10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时再放入成鱼塘饲养。

上一篇:质量宣传月下一篇:论青年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