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书笔记

2024-07-19

《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书笔记(共11篇)

篇1:《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1

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的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当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教师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她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学生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师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做朋友。在与学生嬉戏游戏时,老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的美好的动机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寻求心理满足。但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把孩子们做的动机好效果坏的蠢事,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是智慧之处。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正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幅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

童心于教育弥足珍贵!没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没有完美的教育!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2

读书的氛围已不知不觉围绕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闲暇之余,我静静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

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很多。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使缺点的杂草最后无立足之地。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与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更贴近学生,更适合我的学生,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驾驭课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灵活,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3

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让我喜欢它,而且我永远不会厌倦阅读它。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其中一句话让我开悟:也许你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最勤奋的,也许你不是最富有的,但是最富有的,也许你不是最美丽的,但是最受尊敬的你可能不是最美丽的,但是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是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可能不是最富有的,但是如果你可以是最充实的,你可能不是最流畅的,但是你可以是最乐观的;因此,如果你是工人,你应该是最熟练的工人;如果你是销售人员,你应该是服务质量最好的销售人员;如果你是医生,你应该是最熟练的医生;如果你是教师,你应该是最负责任的教师。即使你只是个体户,你也应该是最受顾客称赞的工人!你可能不出名,也不出名,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数百万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做最好的自己这意味着你应该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水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让我成为了最好的老师。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从我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寻找标准,但直到读到李振喜先生写的“最好的”是“更好”这句话,我才找到最好的答案。虽然这个“最好的”永远无法实现,但一个接一个的“更好的”将成为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好的”,它突然打开了强调自我和自我比较的“成为最好的自我”。昨天的自我与今天的自我相比,不断超越自我。李振喜老师说:“我不知道;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我都在与自己比较并坚持,所以我不断向境界靠近;“最好的老师”“当我看到那里时,我想到了我自己。老实说,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缺乏信心。我总是觉得我和一个好老师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对于同样的问题,李先生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只能当老师,所以我会感到悲伤和快乐。当然,我选择了后者“是的,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所以最好向李老师学习:多想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全天干净的教室,节日期间温暖的信息,课外活动的活跃姿态,艺术节上精彩的表演。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只要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益,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试着与他们成为朋友,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言行,这样学生就可以“亲吻老师,相信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级的“独裁”,这样学生就可以遵守他人的规则并避免他们。这样,当你每天生活在一个预期的环境中,你怎么会不快乐呢?

在这本书的所有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予的”一章最让我感动。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第二感觉是认可。回顾我的教学生活,当我以“教师的尊严”严厉批评学生时,我没有感受到他们真诚的钦佩。相反,仅仅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动作和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就让他们离我更近了。正如李先生在他的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真正尊严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崇拜和情感依恋。

经过思考,我意识到教育中的爱不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做出的姿态。它是一种思想、情感和氛围。如果运用得当,它自然会把“爱”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静静地反映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蓝天下,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我。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4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写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当然,李镇西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其他名师相比,而是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你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你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

显而易见的,一名好老师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上课的哪个环节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个环节怎样做会显得更好,效果更突出,学生更乐于接受、吸收呢?反复的钻研自己的教案,一遍一遍的思考,寻找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面对小学生,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童心,不要觉得小孩子没有什么思想,在一起叽叽歪歪的惹人厌烦。其实,小孩子都有一颗纯真的心,也许他说的天马行空,完全是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或者话语说起来幼稚的让成年人感觉可笑。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记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发明家,我们不能遏制他们的思维发展。也许你对那种重金属摇滚音乐并不太感兴趣,但你的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听听,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

除了有童心,我们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然,对学生的爱,最终还要体现在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技能和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将来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中立足。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的特别快的孩子,也会遇到怎么也学不会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用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差生,我们不能对之置之不理,而是应该积极地去引导他,教育他,而不是给他贴上一个差生的标签,任由其自生自灭。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不管这个孩子看起来多么无可救药,我们要相信,在他的内心是想要做一个好孩子的,也许由于各种因素,他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积极的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要和孩子建立感情。不要让他自己认为他是被孤立的,和学生有了感情,有了信任的基础,再调皮的学生都愿意听你的话。接下来,我们要对差生降低要求,先给他制定短期能实现的目标,给予他自信心,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帮助他提升自己。最后,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要懂得团结好集体的力量。老师要融入学生之中,鼓励孩子们相互帮助,不要忽视表扬的力量。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自己专业方面的“专家”,除了有出色的教学艺术,还应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在保持人格魅力的同时,对学生热爱科学、不断进取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同时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在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应是一位“心理学家”。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老师5

曾经有老师告诉我,一个教师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发自内心认同教师这个行业。热爱教书,喜爱学生,友爱同事。年轻的我如同一只蒙着双眼的雏鹰,四处乱撞,撞伤了,撞疼了,责怪环境不够优越,自暴自弃。今天的我,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帮助,适应了教师这个行业,也慢慢如那位老师说的那样,认同了自己这个职业。我发自内心想做好,发自内心想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位让我成长的老师就是李镇西老师。

这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李老师针对我们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修养提出了许多建议。的确,青年老师要有所作为,关键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李老师在书中建议青年教师应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在日常的教育琐事中学会思考、研究、解决问题,因为往往是这些常被我们嫌弃、忽略的班主任工作,总能为我们从事教育科研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接触学生机会多了,越能了解学生,牵引学生。其次,青年老师要学会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成长的方向。因为只有确立了奋斗的目标,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为成功拼搏的快乐。哪怕遇到困难或逆境,也能树起信心继续前行。第三,青年老师要乐于请教。人不是天生的智者,是需要在一次次失败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年长的老师或班主任拥有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只要青年教师诚心请教,乐于多问,多学,不管形式是交谈也好,听课也罢,哪怕偷学,跟班,也能潜移默化吸取到优秀的教学教育方法。最后,多读书,多积累,勤于笔耕,更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那么看什么书好?我认为感兴趣是最为重要。教育类的书能帮助我们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生,教育名家的书籍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我觉得一位优秀的老师还应当多了解除教育之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给学生,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自己先爱上阅读,才能以广泛的兴趣来感染人,以丰富的知识来培养人。当然,阅读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而要将这些东西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青年教师还应多提笔写作。平时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各种总结,都是我们提升自我理论水平的基本方法。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一个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微的感情都需要青年教师自己慢慢去体会,尽管会充斥着非常多的遗憾与酸苦,但那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且行且看,生命过程中总有一些美好与遗憾。

篇2:《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书笔记

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的收获很多。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使缺点的杂草最后无立足之地。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与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更贴近学生,更适合我的学生,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驾驭课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灵活,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篇3: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关键词:导师制,思维独立,导师选择

实现“中国梦”, 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 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 还是各高等院校, 导师制的研究、实施都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从目前实施情况看, 本科生导师制成效显著, 但暴露出一些问题, 部分高校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 除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师 (导师) 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了解不够;教师 (导师) 缺乏责任心, 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等来自教师本身的因素外,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 源于对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文化脉络理解的匮乏。

就渊源而言, 导师制是绅士文化下孕育的独特产物, 它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场化———尽管它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 公司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国高校中, 功利主义不断占据大学生的心灵, 商业色彩不断填充大学生的头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环境下, 导师制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除个别坚持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维持导师制外, 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实施导师制是存在问题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指出, 大众化阶段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质变, 精英阶段的导师制只能存在仍坚守精英理念的大学中。由此可见, 导师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附生的现象, 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 而不单纯是导师的懈怠。这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大力改造导师制, 重新确定导师制的工作性质和目标, 不能一味照搬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 有些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但尚需努力。

二、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院的影响, 更兼近代中国大学以前的辉煌, 现代学子对导师有一种过高得近乎不切实际、刻板的良好印象和无限期待。导师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样和社会的良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间尝思之, 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流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在梅贻琦看来, 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从游”关系。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提出, 中国的学术传统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是“人统”, 其系统中心是人, 即中国人所说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第二系统是“事统”, 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第三系统是“学统”, 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 “为学问而学问”也。实际上, 钱先生的这一见解不仅是传统中国人对导师角色的认识, 而且与绅士文化下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 正是英国绅士文化下导师制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个原因, 部分学者倾向于拿英国的导师制和中国的书院制做比较。换言之, 我们对导师的理解仍停留在绅士文化下对导师制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是, 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 导师日益成为“知识工作者”和“专业生产雇员”。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 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满。这种失衡和不满, 自然而然会引来对导师的指责与诟骂。然而, 文化变迁给导师制带来的变迁是导师不能承受之重。因此, 重新定义导师角色的时机渐趋成熟, 应该把导师从圣坛上解放下来。

三、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

在许多高校, 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 都简单地把导师理解为生活指导、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 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 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 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编写的《牛津导师制》一书的副标题为“谢谢, 你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因此, 真正领会英国导师制的精神与实质, 跳出当前狭隘、刻板的认识, 并创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中国导师制”, 才是当务之急。那种忽视文化变迁、割断历史、依样画葫芦的做法, 无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触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后, 开始被安排担任学生的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们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说的一句话:“导师制, 就是要求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他特别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 我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2012年6月, 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宗杰教授的讲座, 在听了吴教授关于英国高校“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绍之后, 我更感受到在中国、特别在西部地区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实在有些“四不像”: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考虑;学生很多时候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气息, 有同学甚至说一个学期过去了, 还没有跟自己的导师见过面, 只知道有一个叫什么什么的导师, 但这个导师长什么样却不知道。而学校或系 (部、学院) 似乎没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所以, 我们有必要看看别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和做法。

吴教授在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 (模式) 即“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介绍中, 总结了这种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下:1.导师制的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师生兴趣一致) , 3.课堂只是一种见面制度,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 4.要求导师和学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学生兴趣引导) ,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和阅读引导, 6.强调提问甚于答案 (即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 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指出, 课堂结束时, 学生不是带着知识, 而是带着需要研读的问题走出去 (他们会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头脑中的疑问或困惑呢?图书馆。) 。

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好的老师”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 就是“德才兼备”, 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解, 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 一个人成就的20%取决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才”相对于“智商”, “德”相对于“情商”。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还包括“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在现代教育理论中, 如果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话, 那么“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就应该对应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热爱教师职业和热爱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除了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质”之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当然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一种执著的爱 (意志品质良好) , 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 (师生人际关系协调) , 应该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爱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充满期待) 。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兰英, 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

[2]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 2006 (03) .

篇4: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一个动作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感觉到最得力的虚实结构,把握好最顺畅的劲路,形成最优美的架势。

如四十二式太极剑中虚步截剑一式,扭身下截剑后,胯腰胸三个部位扭到什么角度最合适最舒服,该动作有一个扭向右前方的大方向,但多少度最贴切,这些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经过多次的扭转,才可以找出最恰当最确切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太极拳论》中松胯、松腰、敛臀的体现。姿势要想摆得最得力最舒服,外形美观大方,别人是无法给你摆妥当的,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定位。

杨式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常见一些习练者在转身上步摆臂时往往摇晃不定,就是打拳多年的人也时常出现这个问题。如果仔细琢磨,这里就有着非常精细的技术问题。当你向左、向右扭身摆臂时,脚尖、胸、肩及双臂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运行,扭动小了动作不到位,扭动大了势必向着一个方向倾斜。把握好这个劲路并不在用力的大小,而在于“前去之意必有后撑之力”,即太极原理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具体地讲就是转身上步时,前摆之臂的肘部要有向手摆动的相反方向的用意;同时提起的膝部也要向转身的相反方向外拉,胯要一合即开。只有掌握了这个极不易察觉的细节,才能保证动作既稳沉又轻灵。具体到肘和膝向外用力多少,胯开多少度为最佳,只有自己在反复的实践中去度量把握才能得出。

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突破口,勇于攻坚,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气馁。在你几乎绝望时,也可能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奇迹。

在学拳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有些人一点就通,而大多数人要靠自己刻苦钻研才能找到突破。我本人就是一个天赋很差的人,在习练四十二式太极剑时,从分脚点剑到回身点剑一组,练了3年都没有做好。看到很多初学者都能轻而易举做好,我怀疑自己天生平衡能力是否有问题。我请教了很多人,有的说要气沉丹田,有的说桩功功夫不够,还有的说没有放松等等,理论上我都可以,可自己怎么练还是会晃动。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放下其他动作,专练这组动作,把它分解开一段一段做。在反反复复的分解练习中有一天我突然灵光大现,原来问题在于点剑时我的腰胸肩扭转的角度不够,右臂脱离了整体,单一地使强劲向右后用力,且点剑在先,扭胸腰肩在后,前后只差那么一点时间,然而效果就大不一样。这微小的时间之差竟困惑了我3年之久。我触类旁通,独立步平衡的障碍就迎刃而解。

“玉不琢不成器”,要有镂金琢玉的精神,才能把每一个动作练好,把一套拳练好。

篇5:《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作为教师,李镇西老师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这些天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边读我一边在感叹,感叹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感叹李老师的伟大与博爱,感叹他作为教师的独特的教育方法。他的精神让我感动,他的教育观点让我感动。

《做最好的老师》共三十一万字,汇聚了当代教育改革家李镇西老师三十年教育教学的精华。全书分十章,分别从“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优生的培养”,“后进生的转化”,“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等不同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等。李老师善于把理性思考倾注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让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有道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最好老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现在的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择校,为什们呢?因为良好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希望去一个好的学校,希望遇到一个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个家长的渴望。我们周围有很多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凭着自己的良心,凭着对自己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工作谱写着不平凡的教育故事。“态度决定一切”,李镇西老师的态度——做最好的老师,所以他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在不断地谱写辉煌的教育故事。

李镇西老师为什么要做最好的老师?他是这样回答的:“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李镇西老师认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他是这样认为的,先做一名好老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所以,李镇西老师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他每天坚持完成好我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是的,教师的舞台是三尺讲台,教师的的观众是学生。好教师在舞台上书写灿烂乐章。不断自己和自己比较,从好到更好再到最好,一直向最好努力。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书中讲述很多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一个个“危机”,一个个“棘手事件”,李老师用他的聪明与智慧,用他的爱心解决一个个难题,最终成就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因为要成为“最好的教师”,所以工作中非常用心,只要用心,必有收获。

李镇西老师是智慧型老师,他对学生不仅有爱心,更有尊重。它所带的班的班规里有对班主任老师的规定,犯错罚做卫生、罚款,甚至到撤换班主任。这是李老师的创举,不正说明了他对学生的尊重,和民主作风。尊重学生,每个教师都有这个觉悟,认为自己都能做到。实际上,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小失误,就会引起很大的误解和波澜。我每次接新生时,都会提前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般一周就能对上号。后来有次听课,别的老师叫学号回答问题。“1号、11号、21号、31号,3号、13号……”我发现这个方法的优点:全面、均匀,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后来渐渐发现学生与我不亲近了,偶然一次听到学生说:“陈老师都不知道我是谁。”原来如此!我找到了学生不亲近的原因了。再上课时,我依然叫学号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完,我会叫出他的名字进行点评。我看到学生眼里闪烁出的惊喜的光芒,这光芒说明他学感到获得了尊重。叫学生的名字,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篇6:《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一、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时代在前进,学科在变化,我们的任务在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1993年,国家颁布了《教师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是讲”为学“,育人是讲”为人“;教书是广义的,育人是全面的,包括德、智、体、美。

二、怎样搞好教学

在我们少年宫这个校外教育,我觉得其教育体系和校内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搞好教学我觉得在做好一些和校内教育共性的教学准备外,我们更应该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去考虑:

(一)怎样做到善于等待孩子开口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判断力。孩子能在一次次的沟通中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获得有价值的情感体验。正视孩子需要沟通、渴望沟通、能够沟通的现实,今天的老师要让孩子说话,为师生之间平等、愉快地沟通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师生沟通时,老师首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做好保密工作,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有时候老师递给孩子一张椅子、送给孩子一颗糖、脸上的一个微笑都会对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起到最佳效果。老师要学会倾听。因为这样才能有机会更好地与学生交谈,这样的沟通才是真正双向的。同样,学生因为老师的认真倾听,感到自己被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

(二)100%家长满意率从何而来?

作为一位校外教育者,一开始就必须要考虑和思考如何让家长了解她的工作,这样才能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和放心的把小孩放到少年宫来培养:

1、老师要与家长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家长、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良好的合作关系始于老师的态度。

2、老师要向家长了解情况,或者反馈小孩学习的情况,应使用商量的口吻,让家长感到尊重。

3、老师与家长交流时,多讲孩子的积极表现,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可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孩子。

4、老师教育孩子要经常征求家长意见,并形成一致意见。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老师要提供具体做法,但也要用商量的语气,不要得理不饶人。

5、老师每月主动和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人生积累

我记得有份报纸报道过在杭州天长小学,有一位不平常的年轻女教师陈甜。她连续两年暑假,不跟旅行团、不坐飞机、不带朋友,只身奔赴西藏旅行。新学期开始,陈甜一走进班级,学生们的眼睛就发亮了。”我喜欢陈老师的科学课,因为她见多识广,总能带给我们许多神秘的经历,那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觉得陈老师很勇敢,她经常背上包一个人去闯天下!“像陈甜老师这样,充满个性,展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世界的向往。毫无疑问,学生们在这位老师身上体验到了一种人格的魅力。

以前,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也许已经能够让老师们自信地站在讲台上。但是今天,教师想要真正影响学生,必须有创造的智慧。老师要让自己和孩子的世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教育才能跳出文本的束缚。作为教师,要达成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共生,就需要以自身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来影响孩子。

因为校外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校内知识的延生,而是要给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石,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想要为孩子的生命打上鲜亮的底色,教师的生活积累自然是越丰厚越好。如果老师能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教育,能用自己点滴的热情去擦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能将自己对生活的激情点燃教育之灯,这就是当代教师不可缺少的创新精神!

总之,校外教育是小社会,社会是大校园。人生的追求、理想,求知的渴望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在社会上磨练。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如何做个好老师?我觉得求真求善,于心无愧者,才是位真正的好老师。从事校外教育已经有六年多了,我感受到作为一位老师的艰辛;感受到教师的职责重大;感受到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今后,我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校外教育这一平台上,我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多请教,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从学生走向老师这个职务,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团队中的一员,在共同合作中更好的搞好教育。创新=问题+想象+实践、检验,就要不断的提出问题,丰富想像,在实践中成功。我会用爱与生命谱写教育。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儿童,亲近小孩,让学生喜欢我,喜欢呆在少年宫这个大家庭。其次,认真学好教材,将教材吃透,把注意力转向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升。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更要仔细斟酌,要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篇7: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篇8:实施激情教育,做最好的老师

教育需要有激情

成功来自激情, 来自不懈的追求、卓越的努力。教育应该有激情, 老师必须有激情, 唯有如此, 我们的学校和课堂才生动活泼, 我们的教育才丰富多彩。

教育呼唤激情, 因为教育对象是各具性情的鲜活的生命。唯有创造, 才能使这鲜活的生命更具灵气。而创造需要激情。激情使创造无时不有, 激情使创造无处不在。唯有激情, 才会有勃动的韵律, 才会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 奏出生命的灿烂乐章;没有激情的教育是冰冷的, 它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 冻结学生的灵气, 窒息学生的创造。激情与快乐相随, 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洋溢激情———为自己和学生, 为民族和国家。

实施“激情教育”的基本策略

实践证明, “激情教育”可以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 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也可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学校在管理激情、课堂激情和德育激情三大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使激情教育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每一个层面。

(一) 管理激情———致力优质高效

1. 在理念方面。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凸显“为了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以人为中心, 以情为主线, 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人格, 关心教师的生活与成长, 给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严格落实《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教师百分考核细则》, 使教师真正把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变成追求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的阵地;让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不断激发和提高学习力。

2. 在软实力的打造方面。

激情教育是学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三年来, 我们学校的发展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提升。一方面靠硬实力做大, 另一方面靠软实力做强。如果说硬实力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现状和规模, 软实力就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的体现。我们一是注重了提炼办学理念, 形成了现代学校文化灵魂, 这是确立学校软实力的战略制高点;二是坚持了以人为本, 实施了科学管理, 这是夯实学校软实力的人力支撑点;三是加强了学校品牌建设, 弘扬了特色, 张扬了个性, 这是培育软实力的新的生长点;四是塑造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是奠定学校软实力的基本立足点。

3. 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在办学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和升学率稳步提高的前提下, 我们着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型。全力打造“激情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我们的激情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追求素质教育的全面质量, 率先提出了“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升学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现代化质量观。

4.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追求“处处激情, 景景育人”的环境效果, 在精心构建园林式生态化的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 积极营造人文环境。我们把校园的主干道辟为“星光大道”, 两边设有22块宣传牌, 用以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就和涌现的优秀校领导、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 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还定期组织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文化活动, 定期进行文明科室, 文明教室、宿舍、餐桌的评选。

(二) 课堂激情———实现有效教学

1. 激情课堂核心概念

激情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能负载教师和学生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性、深刻性, 以促进学教过程的优化, 学教目标的达成。

激情课堂是以集体备课科学、准确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为前提。从课堂组织形式上看, 激情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驾驭课堂;从课堂深层意义上看, 激情课堂在师生、生生、组组交流过程中, 实现情感交流、信息的转换、三维目标的高效达成。激情课堂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 学生的灵魂受到陶冶, 个性得到张扬, 智慧自由放飞, 生命焕发活力。

2. 激情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 以激发内驱力为动因, 贯穿全程性原则; (2) 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基础, 体现全员性原则; (3) 以科代表为纽带, 诱发主动性原则; (4) 以发展思维为重点, 强化有效性原则; (5) 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 突出高效性原则。

3. 激情课堂操作模式

以导课激情为突破口, 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 以学科代表为纽带, 以自然小组为活动单位, 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途径,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 以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为目的。为此, 我们提出了激情课堂的六个基本环节:导课激情、自主学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应用、生成创新。这六个基本环节具有相融性、无序性、不定性,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班级的特点、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选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激情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 为教师建立了专业成长档案。组织召开好每周的业务例会, 组织新聘教师上亮相课、过关课, 召开新聘教师业务反馈、毕业班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等各种形式的业务推进会, 为教师做最好的老师搭建了交流提高的平台。

(三) 德育激情———强化以德促学

德育激情是在传承传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本土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全体师生结合学校自身多年来凝铸的激情文化传统, 在充满激情文化精神的学校工作和学习, 自然会萌生一种实现抱负和拥抱成功的使命感, 从而不断地去学习和修炼过硬的本领, 造就一个优秀的自己。因此, 我们把激发爱国情、家乡情、师友情, 培育安全感、幸福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辱感等德育内容全部融入学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中, 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

我们学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德促学”的激情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德育为大平台,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 设定主题, 再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们学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是这样的:一月———冬训活动月, 二月———诚信教育月, 三月———学雷锋活动月, 四月———感恩教育月, 五月———责任教育月, 六月———教育成果汇报月, 七月、八月———社会实践活动月, 九月———日常行为规范月, 十月———“热爱艺术, 追求高雅”活动月, 十一月———“放飞爱心, 与爱同行”活动月, 十二月———冬训活动月。这样连续不断的主题月活动保证学生每个月都有主题教育的新鲜内容, 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间断的冲击, 让时间铸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 自然升华学生人格。

充满教育激情,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 并非要求每一个教师与名师、专家相比, 而是要求我们要有教育的激情, 自己和自己比, 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自己今天备课是否比昨天更认真?今天上课是否比昨天更精彩?今天组织班集体活动是否比昨天更有趣?今天帮助“后进生”是否比昨天更细心?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否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否比昨天更丰富?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否比昨天更深刻?今天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否比昨天更虚心?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否比昨天更冷静?……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 甚至每天都有遗憾, 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坚持不懈地比, 便会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境界接近。就在这一个个的反思中, 我们进步着, 提升着, 超越着, 最终达到学生心中的“最好”。

“最好”是相对的, 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做最好的自己”, 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 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做最好的老师, 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做最好的老师, 就要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做最好的老师, 就是要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 不停地实践, 不停地阅读, 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写作……

“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敏锐的教育者, 应该敢于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独立思考, 保持个性, 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人生信念!随着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师爱, 使其思想、品格、道德、行为均为学生和社会的表率。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 始终贯穿在教师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我们要把“做最好的教师”作为永远的追求。

篇9: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篇10:《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反省,不断超越,而并非与他人比较。万千世界,人各不同,受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的修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可更多的人却最终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即便如此,我们也无需抱怨,更无需沮丧,虽然我们也许成为不了“家”,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却是婆娑的杨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会不断反思,更应该学会自己和自己比,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拿我们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唯有如此,方能迅速成长。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回想近来教学生涯,我也曾一度抱怨过中国式教育体制的种种不和谐;亦曾对“后进生”发出过“孺子不可教”的感慨;为人处事虽笃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却总不乏被人误解亦或埋怨。反思自己,讲的、信的尽是世间大道理,却从未想过如何从源头、细微处入手,从日常生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知己知彼、推己及人的关心理解入手。相反,总是在固有经验及学识水平的支撑下偏执、坚韧,故而往往弄得自己身心疲倦,却收效甚微。

此次读了李老师的书,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每天学会从以下这些方面不断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我今天面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也许每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只要我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学会反思,坚持自省,我就能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细细品味,觉得李老师的话语实在是精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孩子小的6岁,大的11―12岁,他们纯朴、稚嫩,天真无邪。他们的话语或许天真,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却质朴真诚;他们的游戏或许简单,没有过多的刺激性,却带给人快乐;他们的礼物或许粗糙,不具备过多的收藏观赏价值,却弥足珍贵。如果我们不抱有一颗童心,那么孩子的一切,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又怎会得到认同,又怎能有一席之地?因此作为教师,拥有一颗童心弥足珍贵。

回想我以往的英语教学,机械单调的的重复,导致我的学生开始讨厌我的课堂,甚至对学英语表现出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只因我的教学太过成人化,不符合儿童口味,未贴近儿童心理。而今,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摒弃、抛开自己那份固有的矜持,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和孩子们一起做着那笨拙如企鹅般滑稽可笑的动作。可正是这笨拙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我和还孩子们的距离。他们开始信赖我,愿意和我交朋友,同时也更喜欢上我的课了。其实,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一起说着天真烂漫的话语,并非降低了自己作为人师的尊严,相反却是多了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途径。只有懂孩子,才能爱孩子,才会欣赏孩子。

我是学校的值日教师,每周一当我迎着第一缕朝阳站在校门口迎接我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总是那样舒畅,感觉世上万事万物都不如那一刻美好,一切惆怅,所有的不如意都烟消云散。孩子们见到我总是主动对我说:周老师好!老师早上好!而我也从不漠视孩子们对我的问候,我总会亲切地一一回应孩子们问候,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我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篇11:《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三店街宋寨小学

黄海燕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一位外国诗人写道——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草绿/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做“最好的老师”: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老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是无往而不胜!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汲汲于名利,即使暂时得逞,终将也只会被生活惩罚,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尽我心去做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李老师对学生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我想重要的是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爱孩子你才能伏下身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生活点滴,你才能为发现他们成长的欢笑与泪水所影射的点点滴滴,才能与他们的心同步,与他们的心一起跳动,才能理解与倾听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爱而后育,正是因为有了爱,你的呕心沥血,你的殚精竭虑,才有了意义,才得以升华。李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通过一篇篇文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李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接受一次新的洗礼:是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怎样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教学水平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提高呢?自己有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目当中最好的老师呢?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往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想当年,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那时的我热情满怀,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上课激情飞扬,下课跟着他们一起做游戏。休息天,我会带他们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园拍照、划船。在他们生日时,我也不忘送上一张小书签,那时,每个孩子收到礼物是那么开心。当我声音嘶哑的时候,孩子们偷偷地将“金嗓子”放在讲台上。多么纯真的孩子们,我用童心换来了孩子的童心,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爱,那一刻,我是那么的幸福。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好久没写祝福语给学生,也没再带学生去我家玩,也没„„而学生也早已不稀罕这种小卡片了,他们对于我,更多的则是一份敬重!

上一篇:支部学习小结下一篇:开展“审计整改年”活动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