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财政与金融

2024-06-20

第一次作业财政与金融(通用6篇)

篇1:第一次作业财政与金融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与班级: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

学号:1150811030

姓名:谢承志

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起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国家财政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经济分配活动,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

这里我谈谈自己理解的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的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本国、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乡镇的经济的发展,让这个国家或者城市更加的繁荣,这样,这个国家、城市和乡镇的居民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但是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这个财政的政策并不是那样的好,也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简单的,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发展的巨大差别性。

像我所知道的,在一些沿海的城市,上海、天津、深圳、大连等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高楼大厦看的让你眼花缭乱,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比如公交、地铁、轻轨都是非常的完备、而且经济发展都是相当快速。但是类似于蕲春,洪湖,通山等这样的不大也不小县城,发展却是相当的慢,这也给当地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从小出生在咸宁通山的一个村镇了,在五六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武汉来,之后全家就在武汉定居,每年过节家里人都会回老家看看。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老家那里没有自来水,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是在农村的井里挑的,洗衣服都是一群妇女蹲在河边借着河水来洗,出行的话,每天会有那么两三辆三轮车穿梭在县城和各个乡镇之间,很大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可能少有一些富裕一点的家庭会有辆自行车。而那时的武汉虽没有如今的地铁轻轨,但是交通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到哪里去都有公交和的士。街上的私家车也是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也是高楼大厦满街都是。

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再来回首比较这些。家乡里,县城里面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快一点,有高楼大厦,但是也为数不多。交通系统也在完备的过程之中,有的士,有公交,但都不多。乡镇里面依然没有公交,主要靠的还是那些三轮车,三轮车师傅有的时候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时候不开车,那样交通就更不便利。每天去县城的大巴也只有上下午各一趟。村落里面从来没有超市,仅仅有两三个小卖部。而武汉的发展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

通过这些对比,我觉得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政策与财政政策。就目前来说,一个稍发达的城市在自己的发展政策下,有自己的财政支撑,上级或者国家的财政支持,其发展会很快速,居民的生活也会随着这些发展一步一步的向前。而一个落后的城市、县城。它的发展就很慢,政策出来,自己财政支撑不了,国家的扶持不够。发展不起来,居民的生活便鲜有改变。

可能有人说这个地方落后,消费水平低,即使发展了,当地的人也消费不起。但我想,如果一个地方有了财政的支撑,能够逐步的发展起来即使原来这里的消费水平低,但这些发展会慢慢带动人们的消费。消费需要劳动挣钱来支撑,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不就是这样一步的发展起来了么。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但是现在往往人们看到的就是,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贫穷的城市、贫穷的县城发展相当的慢,居民的生活中各种不方便,有一种活得好累的感觉,就像要去趟县城一大早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的大巴,错过了这一趟就要等到下午那一趟。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源于财政。财政支撑跟不上,一切都是白谈。

财政,和一个地方的生活状况,一个地上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这就是我理解的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2:第一次作业财政与金融

论农村金融发展与建设

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人 力 一班

姓名:张高领学号:11498107

5一、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简介

(一)金融抑制理论的覆盖面

根据当代金融发展和金融压抑理论的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的定义,金

融抑制是指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压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其表现主要有:低的实际利率、信贷管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处于割裂状态等等。金融抑制政策虽然适应了发展中国家急需加快发展速度,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的国家战略需要,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却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比如引起资金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产业结构扭曲、加大政府财政补贴的负担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副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落后的金融对经济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最终引起经济落后和金融落后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

国际上,“覆盖面”是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所谓“覆盖面”是指金融机构(这里指的是农信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状况,包括贷款、存款、汇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状况。

1.农户贷款覆盖情况

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①(以下简称《农村金融服

务报告》)对我国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所作的调查,目前我国大概有8亿农民,农户数为2.2亿户。央行研究局据此分析,在全国2.2亿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户,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满足。但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在贵州铜仁地区l0个县市组织的一次涉及30个乡镇信用社,90个村的农村金融需求调查指出,据对农村信用社在52个村的贷款情况的统计,覆盖率低的村在17.4%,而高的村超过近60%,个别村甚至超过70%,平均覆盖率为41%。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60%,就全国平均来看,仅能达到30%-40%左右,而且即便能得到正规的农村金融贷款(如小额信贷),也是数额小,手续复杂,交易成本高。

2.存款、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覆盖情况

《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

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以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典当商行等大大小小几万家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密布成网,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但据中国人民银行湖北黄冈麻城、武穴、罗田三县市的《黄冈农村金融调查报告》发现,“麻城有16个乡镇,仅有75个金融机构网点,平均每个乡镇4.6个营业网点。有的乡镇甚至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农民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就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我国资深农村问题专家韩俊也指出,农村信用社几乎是农村唯一为农民提供信贷的服务机构,而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储蓄机构,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农民贷款的覆盖率非常低,“农民贷款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农业贷款情况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指标。据《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提供的资料,到2012年,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达到90%和60%以上,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达到1 000亿元;对全国重点镇和全国建制镇的服务覆盖面达到95%、35%以上,农村城镇贷款余额达到 7000亿元;对县域优质中小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贷款余额达到8 500亿元。然而我们认为,仅用一个贷款余额百分比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农业贷款情况,而且,从来自于其它方面的信息数据看,这一指标并不高。

1.农业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农户贷款需求得

不到满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对于农业大户来说随着农村个体生产规模扩大,其资金需要少则数万元,多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几千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解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对这些大户,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财产,银行、信用社感到风险难以把握,放贷极为小心。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低下,技术含量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其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所需的条件。所以,资金短缺而又贷款无门就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

2.农业贷款投入效率低

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以及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农业贷款

效率的主要指标。农业信贷对农业GDP的长期弹性达27%以上,这表明农业信贷投入对农业GDP增长的绩效显著。为促进农业经济,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不断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加强对农业的信贷政策实施,使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经济稳健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

(三)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

小额信贷主要是指提供给小企业、农户和个体经营者的金额较小的贷款服

务。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良贷款率高,二是注资困难。中央银行发布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 366家,与2010年6月相比增加了1 426家,贷款余额2 874.66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9.61亿元,与2010年6月底得余额1 248.87亿元相比,增幅高达130.18%。从注资困难来看,我国的小额

信贷与国际比较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并发放的,缺少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组织,特别是商业性的、持续性的小额信贷组织。

(四)农村资金运用状况

对农村资金运用状况的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当前农村金融面临的大量资金

外流问题。数据显示,农村信用社信贷需求预计158亿元,而可用资金只有115亿元,缺口43亿。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垫本资金、种植、养殖、粮食加工、农副产品收购、运输、经商、建房、治病、助学等方面,贷款额度由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贷款面广、需求量大、金额小,而用于种养殖业、运输、加工等行业的贷款面小、金额大。农户贷款需求情况、满足状况及贷款难的原因农户贷款需求量较大,贷款呼声较高,但农村信用社却难以满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问题

由于几大商业银行逐步将乡镇机构降格、撤销、合并,国家主力金融力量已

完成向大中城市的战略转移,除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外,事实上目前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大多为农村信用社,这就构成了农信社“一股独大”,垄断严重。同时,农村信用社大都为历史上村组集体,因此乡镇企业大量不良贷款难以消化,而新的不良贷款又继续产生。

2.农业银行问题

农业银行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农业发放的贷款逐年减少,二是机构撤

并严重。2010年6月末,农业银行的总资产较2009年末上升约9%至人民币9.70万亿元,而截至到8月末,总资产规模已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同期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至人民币458.40亿元,增速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居首。

3.农业发展银行

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着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和协

调功能,但就目前来看,农民发行只从事粮食、棉花、农产品收购,其业务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六)农村政策性金融状况

农村政策性金融不仅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还包括通过财政补贴、担

保或免税等措施来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而我国现阶段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缺乏商业金融机构的担

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权限的制约,弱化

了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没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受到资金限制,没有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资金。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乡镇仍没有金融服务机构,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我因第一产业在社会发展贡献中占比越来越小,2010年为29.8%,2011年仅有11.6%这说明农村流动资金的减少。

(二)农村金融体系定位不清和方向偏离

农村金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历史问题和机制的原因,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多样化需求,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难以有效地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具有主体地位,但电子化建设水平极低,造成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和到账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缓慢,银行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的人更少

(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不足

我围的农产品市场经过一度的发展,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已经出现,社会

需求化程度非常高,市场信贷需求总量很大。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只集中传统贷款业务上,技术水平含量较低,贷款品种仅限于1年之内的短期资金流动,而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农村信贷市场服务品种单一,农民可选择的范围较小,限制了农村金融以及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贷款条件较为僵化,不能够适应发展迅速的农村经济。

(一)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

政府要通过财政和政策引导,提高农业信贷的效益。县域金融机构要充分认

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新特点,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网点,填补空白乡镇。要合理地确定流动资金向县域经济流动,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流向农村经济的比例。人民银行和各地监管机构要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各项金融支农政策,制定切实的金融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

(二)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具体的说,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商业性金融机构、地方金融、邮政储蓄银行并存,民间金融辅助配合的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多元化、竞争性、开放性的金融体系。

一是多元化。应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的局面,按照适当的分工,使各政策性银行、各商业银行、储蓄性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和外资等,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格局。

二是竞争性。除了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金融外,农村金融服务的大部分应采取商业性金融运作方式。

三是开放性。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因此,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允许多主体、多渠道的资金都能在一定规则的规范下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农业保险发展

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仅靠国家的财政补贴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当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农业保险的法规。建设农业保险,要鼓励各类资金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业保险机构,从而完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四、结论

分析发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功能发挥、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环境完善之间的关联关系,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篇3:经济形势与财政金融

一、人民币币值问题

我们研究表明, 保持人民币不升值的政策也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一国的货币政策首先是关系民族利益, 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但国际社会中一国的货币政策不能只考虑自己, 而要对大家有利。现在的政策只能说可能说好处更多一点, 但也有代价。比如说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央行就要把市场上多余的美元都买到手。如果上海外汇市场上, 卖出美元的人连续好几天比买的人多, 那么人民银行就要把多余的外汇头寸, 按现在官方的买入汇率无条件的买入。因为出口企业有了美元, 要在国内购买商品继续生产再出口, 就必须把美元卖掉, 卖给银行, 银行不能把美元贷给他, 而只能把人民币贷给他。卖出美元的人连续好几天比买的人多, 那么就会出现等人民币用的人得不到人民币, 如果人民银行不进行干预的话, 要卖出美元的人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这样的话, 人民币不想升值也要升上去了, 因为汇率实际上就是人民币的价格, 所以人民银行要全买下来。结果是, 人民银行失去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成了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形”, 稳定的汇率, 独立的货币政策, 货币的可兑换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今年以来, 人民币投放得越来越多, 第一个代价就是使得经济过热, 银行头寸过多, 必须贷出去, 不然银行就会亏损;第二个代价就是, 人民银行要进行人民币的对冲业务, 抛售票据, 就要按一定的利率收回。相当于人民银行为了稳定汇率, 要付出利率的代价, 最后表现为人民银行对中央财政节余的减少。第三个, 就是贸易摩擦的产生, 如大家所看到的中美之间钢铁大战, 纺织品大战, 最近彩电争端。所以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要承受贸易摩擦的风险。我们顶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压力, 但还没完, 货币政策不是这么简单的, 要付出一定代价。那么如果若干个月后人民币的汇率出现变动, 这是一把双刃剑, 也就是说值的决定并不是我们屈服于压力, 而是我们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如果人民币升值以后, 他们再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 中国国内将会余留大量人民币。那样, 国人乃至世界将会对中国失去信心, 不再储备和使用甚至抛售手中储备的人民币, 使中国的外贸活动受挫, 最终导致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对外导致信誉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最近, 国内的经济形式来看, 客观的讲, 形式是不容乐观的。按理说, 人民币升值了, 也就是说钱值钱了, 应该是以前1块钱的东西现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买到了, 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 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前两年我们就搞农民的税费改革, 中央对这个改革非常重视, 定位很高, 称它是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前两次是土地改革, 联产承包。为什么这次放到这么突出的地位呢?因为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百分之三点几, 只达到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百分之七点几的一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2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3倍多。今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可能会多一点, 因为农产品、棉花、油料涨价, 但城乡的差距还是3.29比1。这表明社会分配不公道到了一定的零界点了, 所以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其实农村每年也有三点几的增长, 但感觉不到, 因为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有56.4%的农村居民收入是增长的, 1.6%是基本持平的, 42%是下降的。其中沿海地区增长得越快, 平均数拉得也越大。我国官方公布的数据, 我国的贫困人口是2000到3000万, 但我国的标准比较低。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 我国的贫困人口至少有1亿多。我本人曾经增加了关于农村问题的一些研究, 前几年研究社会保障中农村医疗改革这一块, 农村人均1年只有300多块钱。但实际上, 可能连300块钱都没有。今年到了一些贫困地区, 在一些人的家里, 看到价值100元的单件都没有。而且我们到得了的地方还不是最穷的, 走不到的地方才是最穷的。因此, 我们对农村问题应该高度重视, 这几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到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超过城市的, 达到了百分之八点几。但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到了城市, 很多政策农民实际上都没有得到好处, 包括引进外资、债转股等等, 因此研究经济的人一定要多关注农村。纵观这两年, 为农民减负增收的各种措施的相继出台, 如政策性负担基本减下来了, 对种粮户实行政策补贴, 政府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等等。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农民难以增收。农民能否快速增收,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这成了各级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的粮食总的来讲还没有问题, 但有的省在新粮上市的时候出现了价格上涨, 油价也涨了。这是一种恢复性的涨价, 是合理的, 也是健康的。粮食靠国家补贴的效率非常低, 国家财力也不能承受, 补不起。而市场涨两毛钱, 种粮的农民就得到了好处。而且现在的粮价也只达到最高年份的84%, 因此不能过度反应, 避免再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政府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 如对城市低保的人进行补贴, 一个月补10块钱, 中央财力一个月只需支出20到30亿就可以让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的提高。目前是中国历史上农产品最充足的时期, 也是农民收入增长最缓慢的地区, 农村市场拉动不起来, 工业产品就卖不出去, 整个经济就会受影响。只有农民富起来了, 中国才能富起来;只有农民的小康, 才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 保护基本粮田, 遏制住乱占耕地的现象, 从长远来说中国的土地是宝贵的。

四、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

金融方面的改革, 从十年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到这次提出的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有威胁的。但这是世界潮流, 大势所趋, 中国不能不往这方面发展;在金融监管方面, 要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资本市场是重发展还是重规范一直存在着争论, 国际上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如果我们国家抱残守缺, 在这方面只强调监管, 不强调创新, 那么开放以后无法在国际上竞争。

篇4: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

摘要: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财政分权;金融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区金融;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86-04

十八大以来,中国把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如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推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民营银行试点等多项改革措施。可以说,当前的金融改革为中国未来经济更加侧重效率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有没有优先序?金融改革是否必须与财政改革相协调才能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理论界深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更是在实践上对中国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当前大力推进的金融改革,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这就意味着,要判断金融改革是否必须有财政改革与之相配套,则必须分析出金融抑制背后是否有财政成因。

当前,关于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则从财政压力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金融抑制背后的产生原因。反映在政策实践上,则意味着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进程中,必须对金融部门之外的“财政改革”给予充分重视,加强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之间的协调。

一、理论分析

大量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经济仍然呈现出强烈的“金融抑制”形态。金融抑制不仅直接阻碍了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周业安,1999;刘瑞明,2011),而且还导致了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的扭曲以及使收入不平等现象趋于恶化(黄桂田和何石军,2011;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

既然金融抑制具有诸多弊端,那政府为什么还会实施金融抑制政策呢?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抑制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解释:“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政府收益假说”认为,金融抑制能使政府获得大量的隐性收益。李广众(2001)的研究指出,金融抑制使中国政府获得的隐性收益大约为GDP的0.71%以及各项税收收入总和的6%。“国有企业补贴假说”认为:之所以实施金融抑制政策,主要缘由在于中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不再像过去一样给予直接补贴,而是改为依靠银行信贷(刘瑞明,2011)。通过政府的金融干预,国有企业能相较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更易于获得银行信贷。考虑到官方利率和市场均衡利率的巨大差别,金融抑制实际使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的变相补贴。而“发展战略假说”则认为:金融抑制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通过金融抑制政策,能有效地压低资金成本,从而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提供支持。

笔者认为,三种假说都对金融抑制的成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都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抑制,无不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有关。那么,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干预金融?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财政分权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注入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巴曙松等,2005)。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重新分配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功能的重大责任。在既有财力无法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时,地方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财政收入的替代品,而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则是其重要选择。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审批权,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干预大为下降。但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基本面没有改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的行为不会消失。如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实际上沦为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实际上意味着地方政府面临着持续的财政压力。因此,上文的分析也反映出分权改革后,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金融干预行为紧密相关,财政压力是各地区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有不少研究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压力与金融发展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如张憬和沈坤荣(2008)分析了金融发展和财政压力的地区差异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冯涛等(2007)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母宇(2010)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聚焦于金融抑制,特别是没有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正如上文所述,金融抑制虽然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弊端,但地方政府却仍然存在较强的金融干预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因素。为此,笔者在下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对上述分析进行论证。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JRYZit=β0+β1lnCZYLit+?覬Xit+ηi+μt+εit,

上式中,JRYZ为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中国的金融抑制不仅表现为官方利率长期远远低于市场利率,而且还表现在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方面(刘瑞明,2011)。因此,本文的金融抑制程度用各地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所占市场份额来表示。CZYL为各地区的财政压力,用“(预算内财政支出-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收入”来表示。

X为模型中控制的其他变量,主要包括:人均实际GDP(PGDP)用各地区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非国有化程度(FGYH)用各地区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开放度(TRADE)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模型中的变量β1代表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影响的弹性系数。i为地区,t为时间,η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效应,μt表示不随地区变化的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财政压力的系数β1,前文的理论分析意味着1大于0,如果实证结果显示β1显著大于0,则证实了本文的假说。从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与财政压力的散点(见图1)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财政压力较高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也较高。但图1还不能充分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下文将对上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数据说明

本文中各地区财政压力的原始数据、进出口总额数据、人均实际GDP数据、非国有化原始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进出口总额数据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进行换算;人均实际GDP数据平减为1991年不变价。金融抑制1996—2004年原始数据来自各年《中国金融年鉴》,由于自2005年后《中国金融年鉴》基本上不再按行政区域来统计各省(区市)四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款数据,因此参照齐兰和王业斌(2013)的做法,笔者以时间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用面板数据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出2005—2013年中国各省(区市)的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实证分析的时间段定为1996—2013年,因西藏的金融数据缺失值较多,分析中将西藏从样本中予以剔除,并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中,这样本文共选择了29个省(区市)18年的数据。

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回归估计结果与讨论

(一)基本回归结果与讨论

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基本的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列(3.1)为单独以财政压力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列(3.2)为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利用全部样本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回归过程中,对于面板模型的选择,采用的是Hausman检验方法。Hausman检验显示,列(3.1)(3.2)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由表3中的估计结果来看,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列(3.1)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地区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高。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列(3.2)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仍然显著,具体来说,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每增加1%,其金融抑制程度则提高0.073%。从列(3.2)还可以看出,人均实际GDP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更多,因而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低,非国有化程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低,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相反,非国有化程度越高,金融抑制程度则越低。这与现有的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既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为支撑地方国有经济,地方政府不得以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而列(3.2)也显示出,经济开放对金融抑制的影响并不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笔者还将全部样本数据进一步分解为东部地区子样本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中列(3.3)(3.4)所示,其中列(3.3)为对东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列(3.4)为对中西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Hausman检验显示,列(3.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列(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东部地区还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上文的结论。列(3.3)(3.4)还显示,人均实际GDP仍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非国有化的系数依然为负,但在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则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国有化程度较低。

(二)工具变量估计回归结果与讨论

上述分析过程中,虽然控制了地区的人均实际GDP、非国有化程度、经济开放等因素,但仍然可能遗漏了某些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也与财政压力相关。此外,一个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越高,可能也会由于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因而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可能也还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因此,上述回归过程可能存在模型内生性问题。

为了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进一步以财政压力的滞后一期作为其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对上述计量模型重新进行估计。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工具变量估计能较好地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列(4.1)-(4.4)分别对应表3中的列(3.1)-(3.4)。在表4回归结果中,工具变量估计列(4.1)(4.4)的Hausman检验显示,在不控制其他变量和对中西部地区子样本进行估计时,进行工具变量估计与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工具变量估计列(4.2)(4.3)的Hausman检验显示,对全部样本数据和对东部地区子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时,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比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更有效(Hausman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4和0.065)。

从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来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列(4.2)(4.3)中各变量前的系数都较表3中有所增加。此外,表4中各列回归结果还显示,各变量前的系数符号与表3中基本一致,显示出各解释变量对金融抑制具有稳定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显示出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确实具有干预金融的动机,进而金融抑制程度越高。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金融深化改革,并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状态。不同于现有的“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关注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国各地区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压力因素,进而探讨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通过利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越高。这显示出,分权改革后,出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实会产生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这进而使各地区金融发展处于被压抑状态,从而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推进金融改革,不可忽视对金融背后的财政因素的考虑。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财政分权背景下,考虑到自身面临的财政压力,即使进行金融改革,也仍然会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因此,为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强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之间的协调。具体来说,为降低中国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应该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1]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13-20.

[2]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2):603-618.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1-13.

[4]陈斌开.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1):3-23.

[5]李广众.金融抑制过程中政府收益的经验研究及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1,(7):16-19.

[6]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5,(5):25-37.

[7]张璟,沈坤荣.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6):122-141.

[8]冯涛,宋艳伟,路燕.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0-27.

[9]母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干预视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9):4-8.

[10]齐兰,王业斌.国有银行垄断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工业技术创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7):69-80.

[11]马雪彬,等.区域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福利——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2,(1):37-41.

篇5:金融学第一次作业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2.利息是资金的()A.价值 B.水平C.价格 D.指标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3.有价证券的二级市场是指()A.货币市场 B.证券发行市场 C.证券转让市场 D.资本市场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4.利率是有种重要的()A.政治手段 B.经济杠杆 C.法制手段 D.经济措施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二、多选题(共 20.00 分)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A.信用配额 B.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C.再贴现政策 D.公开市场业务 E.优惠利率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B C D 正确答案: B C D 教师评语:--2.商业银行的功能主要有()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信息中介 E.金融服务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A B C D E 正确答案: A B C D E 教师评语:--

三、判断题(共 40.00 分)1.信用货币自身没有价值,所以不是财富的组成部分 A.正确 B.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2.LIBOR利率是伦敦同业拆借市场拆放利率,是银行贷款的基础 A.正确 B.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3.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信用媒介,是一种直接信用 A.正确 B.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4.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A.正确 B.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 分

篇6:第一次作业财政与金融

(一)名词解释:

1、货币: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的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既然是一般等价物,意味着货币可以测量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大小,并且可以和任何商品交换。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与租住形式称为货币制度;

3、消费信用: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4、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用百分比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5、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6、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利率。

7、违约风险:是指债权的发行者不能支付利息和到期不能偿还本金的风险。

8、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9、股票市场:是进行各种股票发行和买卖交易的场所。

10、市盈率:是指股票市场价格与每股净收益的比率。

(二)简答题:

1、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答:狭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广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应量如何进行层次划分?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应量采用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通货即是流通中的现金M0;货币等于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1;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之和;

3、信用与金融的关系是什么?

答:1.信用与金融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现代信用的主要对象是货币,金融的对象也是货币;以信用货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就是金融;

2.信用与金融内涵不同,外延也不能相互涵盖;信用是借贷行为,表现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实物和货币借贷是信用的两种形式;而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其形成必定以货币为载体,表现为源于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可以表现为发行股票而形成的所有权关系;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4、国家信用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信用就内债而言,其形式有:公债和国库券; 就外债而言,其形式有:国际债权和政府借款;

5、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用折算若干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国货币数量越多,说明外币币值越高,本币币值越低。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用折算多少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标价方法;单位本币所能换取的外国货币数量越多,说明本币币值越高,外币币值越低。

(三)论述题:

1、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

答: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和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准。主要内容有: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所有这些方面也称为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在理论上,任何商品都可以被选做货币。然而,只有贵金属具有充当比的所有优势。因此,从历史的沿革来看,虽然各国采取的货币制度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以贵金属本位制为主,而且基本上遵循着银本位制=》金银复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这样一个顺序。

2、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

答:所谓信用缺失是指,市场上失信行为,造成“信用”的破坏,也称为“信用危机”。信用危机是世界各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都曾经历的一个阶段。

信用缺失原因:

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产权形式多元化,不同经济行为主体利益目标多样化,使得原有体制下约束经济利益的规则失去效力,市场经济本身暴露了信用规则的必要性;旧体制规则已被打破,新体制规则处于建设中,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原来的经济秩序与道德规范仍对新体制的影响;.2.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信用监管/服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市场交易缺乏不良信用惩罚机制的必要约束;

信用缺失后果:

1.从微观角度看,阻碍资本形成,使经济行为交易成本增大,交易规模萎缩,甚至导致市场关闭,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上一篇:英文情书——Could This Be Real?下一篇:会员管理制度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