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诗歌朗诵

2024-07-29

抗日战争诗歌朗诵(精选14篇)

篇1:抗日战争诗歌朗诵

我们向着青天白日飞,

我们向着青天白日飞,

下面是美丽的江山,广大的土地,

长江大河显出奔放的力,

我们在明朗的天空扬光辉,

结成队,向前飞,

结成队,向前飞,

争取自由解放,

我们要把敌人击毁,击毁,

我们向着青天白日飞,

我们向着青天白日飞,

高飞过万里长城,收复失地,

保卫祖国拿出坚强的力

我们为中华民族扬光辉,

结成队,向前飞,

结成队,向前飞,

争取独立平等,

我们要把敌人击毁,击毁!

篇2:抗日战争诗歌朗诵

抗日初年,东三省,铁蹄踏遍。人道是,寇奴行窃,顾何颜面。

抢掠烧杀填欲念,鸡鸣狗盗难遮掩。忘祖宗,嗜血沈阳城,狼心显。

白山雪,黑水涧,黎庶恨,兵戎见。救神州 血染赤旗利剑。

篇3:诗歌朗诵比赛浅谈

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严重影响了朗诵效果

朗诵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形式将文字作品所描写的事物、阐发的事理、蕴含的情思再现出来,如果字不正、腔不圆,就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因此,朗诵者需要学习发音技巧。如,平舌音的发音要领是:发z、c、s音时,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抵在下齿背后,其稍后部位隆起与上齿龈部前接触形成阻碍;子抽打,即使这样也得不到主人的怜悯,而且同类还跟他抢食,抢暖和的被窝。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巴克选择的是站起来反抗,学会偷吃,填饱自己的肚皮,学会破冰取水,等等,把自己养得强壮威猛,这样才有力气干活,逃避主人的鞭打,才能对付同类的犬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巴克不但没有被击倒,反而越挫越勇,一个真正的勇士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巴克抵得上10条狼’。弗朗索瓦斯开始给狗套挽具。他需要一条新的头犬,并觉得索拉克斯最合适不过了。但是巴克却扑向索拉克斯,抢了他的位子。……”(3)小说中处处可见巴克的反抗与挑战,这也是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

与到处充满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金钱至上、人性泯灭,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的人类社会相比,野性十足的森林大自然对巴克来说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它的生活。然而自然森林里一样有残酷的竞争,巴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获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巴克对他们整个来说,太过迅捷,太强壮,也太聪明了。半小时之后狼群停止了进攻,开始撤退。有一头狼缓缓地走上前来,做出友好的姿态;他们互相碰碰鼻子致意。……野性的呼唤在巴克耳边响彻。狼群前进了,他们返回森林,巴克和他们一起并肩奔跑。……”。(4)巴克最终靠自己的力量与勇气赢得森林狼群的信赖与接受,可以说这一结局也正是巴克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在战斗和挑战面前,没有同情或退让,没有退缩畏惧,只有勇气与信念才能赢得成功。

巴克最终的回归自然正是作者杰克·伦敦对自杀的人生结局的影射,巴克在北方冰天雪地等恶劣环境的奋斗象征了作者杰克·伦敦这样一个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的人生生活背景中的痛苦挣扎和不懈的个人奋斗。除了Martin Eden,John Barleycorn等通过成功塑造“人”的形象来进行自传描述的小说作品之外,透过社会自然主义者的视线,这部以动物为主人公来描写的小说其实也正是鲜为人知的一部精彩自传作品的呈现。而这些自传作品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现实社会黑暗之处如实地描述,反映一批劳苦人民穷困潦倒的生活,这无疑是对蒸蒸日上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重的提醒:资本主义的弊端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终有一日会自取灭亡。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发zh、ch、sh时,舌尖一定要翘起与硬腭前端接触。在发前鼻韵母时,舌尖要抵住上牙床,不要后缩,舌根不要抬起来,韵尾-n要收紧;发后鼻音时,舌头要后缩,舌根高抬,抵住软腭,声带震颤,气流从鼻腔透出,舌尖不要向前移动或抬起。另外,还要注意n和l,f和h的发音区别。掌握了汉字的发音要领,还要注意汉字声调的变化,儿化、轻声等方面的情况,才能在朗诵中彰显声音之美感。

二、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

诗歌的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境(或自然环境)与作者强烈的思想案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进入诗歌的意境,必须从分析诗歌的形象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沿着诗歌感情发展的线索,把减少的成分添加进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连接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挖作者所推崇的个人奋斗主义无疑也为迷茫的人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在挑战与竞争面前,没有退缩,没有退让,唯有奋起直追、奋发图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注释:

(1)美国威勒德.索普著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作为大学教材,其中把杰克·伦敦归入到“自然主义小说家”一节中。

(2)王长荣在《现代美国小说史》中认为《野性的呼唤》的主题是爱的价值和按公平的规则比赛。仲景川在《二十世纪小说史》中用“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观点来解释《野性的呼唤》的主题,是这一阶段大部分教材的统一观点。

(3)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Chapter 4:Who Has Won to

(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Chapter8:The Call of The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著.吕艺红,筒定宇译.野性的呼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李怀波.杰克·伦敦的形象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4.

[5]朱宝荣.杰克·伦敦“狗的小说”与自然主义[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O02.

[6]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7][美]威勒德·索普著.濮阳翔,李成秀译.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8]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0]戈雪,葛红兵.现象剖析[J].文学自由谈,2002.6.

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陕西咸阳

摘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批判归化翻译、支持异化翻译,并因此开拓了翻译策略的研究空间。本文认为韦努蒂最重要的贡献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中国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韦氏异化观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观翻译策略的选择局限性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掘出来,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有些学生在朗诵中,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风格、作品的感情基调,缺乏想象和联想,游离于作品之外,因而使朗诵呆板、暮沉,缺乏灵动之感。如陶渊明的诗歌,要读出一份质朴、纯真和恬静;王维的诗歌,读出一份静谧和澄澈来;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歌,要读出一份慷慨悲凉的意味。而很多同学在朗诵时,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凄婉缠绵处不凄婉缠绵,慷慨激昂时不慷慨激昂,兴奋喜悦处不兴奋愉悦。有时候朗诵整首诗歌都是一种平淡语调,表情要么是神情呆滞进行到底,要么是淡淡微笑贯穿全篇,更没有任何手势语言加以点缀,因而读出的诗歌味同嚼蜡。

三、朗诵不出诗歌应有的音乐美感

如在朗诵《雪花的快乐》时,对诗句“我飞扬,我飞扬,我飞扬”这几个重复句处理。一般来说,这几个句子应是一句比一句的声调高。许多同学朗诵时都读不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的旋律美。诗歌具有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从而构成它的音乐的美感。所以朗诵诗歌时,一要延长音节,强调韵脚,讲究节奏。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里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中的词与词之间的音节要拉长,韵脚要强调。二要打开节奏,读诗歌时,一般有二、一、二的打开方法,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有二、二、二、一打开的方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另外还有根据词义灵活打开节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三要语调变化有致,速度快慢得当。至于语调一般可分为高声调、平直调、抑降调三类。高声调常用于呼唤、号召、惊疑等情感较为激烈的句子,如李白的《将进酒》诗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高升调。平直调多用于一般的叙述说明局,表达庄重等感情色彩,如穆旦的《赞美诗》“走不尽的山峦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秘密村庄,鸡鸣狗吠,……”就是平直调。抑降调多用于祈使、感叹的句子,速度较慢,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有助于抵抗文化霸权现象。长期以来,英美文化一直被提倡流畅翻译的归化理论所支配。韦努蒂认为,目前在大多数英语语境下,形成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的非英语文学范式。这种非英语文学范式盛行主要与欧美的翻译传统,即推崇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有着很大的关系。韦努蒂用“隐身”一词指出了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地位。他指出译者的隐身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这一过程中,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所付出的努力,使译者“隐身”。他分析了归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结果。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归化式翻译往往将原文的陌生感淡化,使得译作变得透明,读起来不像译文。这就意味着译者必须“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把原作者潜回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四是语势停连要适度。一般的诗句朗诵时除了用打开节奏的方法来做词语间的停顿外,对一句话,还要作标点符号处的停顿,特殊的情况还可根据词义、语言环境、表达感强的需要,对一句话,作突破标点符号的停顿处理。以《沁园春·雪》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时,“万里雪飘”后的“句号”按“逗号”停顿,“望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后的“逗号”按“顿号”停顿,“惟余莽莽”后的“分号”按“逗号”停顿,这样读出的诗歌才能语流连贯、诗脉相连,彰显诗歌的如虹气势。

四、不能带给听众审美新感觉

同样内容和形式的情景,反复单调地刺激听众和评委的听觉,听众和评委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会逐渐对朗诵失去兴趣。而在朗诵中,很多选手所选的诗歌标题重复,如《再别康桥》、《回答》、《雪花的快乐》、《雨巷》等,显得单一,缺乏变化;主题的重复,如歌颂祖国和爱情的诗歌占相当的比例;诗歌风格的重复,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歌占多数,现当代诗歌中朦胧诗派和格律诗派的诗歌占多数;同一时段诗歌的重复,如现当代诗歌多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为中心,这诸多的重复,不能带给听众和评委审美的不断的新感受。就一场比赛而言,只有多样的形式、鲜活的内容,才能不断刺激听众的兴趣点,让大家觉得意趣盎然,如要有古今中外多个时段的诗歌;要有激情澎湃、悲壮慷慨,缠绵凄恻、委婉旖旎,清新活泼、逸趣横生等不同风格的诗歌;要有表达对祖国、亲情、爱情甚至自然之趣的诗歌;自创诗歌也应在朗诵舞台上大放异彩。配乐、伴舞诗歌朗诵,多人组合诗歌朗诵,角色化妆的诗歌朗诵,都是诗歌朗诵的新形式。

篇4:诗歌的朗诵技巧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篇5:抗日战争诗歌朗诵

不久前,曾有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年轻人进行了“二战认知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二战对于年轻一代已越来越“远”;对于一些二战的关键词,知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61年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时代的悲惨和伤痛,也永远难以感同身受侵略战争的罪恶和灾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发生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却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应当放弃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历史的,人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据调查,74.6%的年轻人希望加强关于二战历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访者认为类似今年的纪念活动今后还应继续。这样的期望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很好地创造了让年轻一代走近历史的契机?

应当承认,我们对后代的抗战历史教育还有不少欠缺。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里开展,由于方式的单调沉闷,在孩子们眼里,它只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章节,是需要背诵、考核的一种“知识”。而在一些国家里,类似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比如,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教育不但切实有效,而且震撼心灵。孩子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揭开那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历史。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了研究历史的视角。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要让年轻一代真正记住历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说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历史教育,是应当融会在生活之中的。它不应当仅仅是在纪念馆里才能看到,只是在书本中才能读到,它还应当以丰富、适当的形式渗透到我们居住的街区和生活的种种场景之中,这样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为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篇6:有关抗日战争的诗歌

一只鸽子在草地上觅食

我走过去看它时

它却飞走了

飞到一户人家的阳台上

那里开满五颜六色的的太阳花

还有一群鸽子

在空中自由飞翔

天蓝、云白、日头红

以及那鸽子的玄妙哨音

构成的是一幅迷人的图景

这让我产生了联想

联想到毕加索

联想到齐白石

这是些大师级

在他们的笔下

鸽子就是和平

又让我想起了过去

小时候

在上小学时

我曾写过一首诗

那诗的名字就叫

和平鸽

在同学面前

我还朗诵过

不用说

肯定挺幼稚

少年之事

老年回忆

该是一件多么甜美的事情

环视当今

又有何处能比这里宁静

知足者常乐

我爱这方热土

描写抗战胜利的诗歌【精选篇】

滇西抗战吟

远征之路血斑斑,滚滚硝烟覆佤山。

百万军民同抗战,忠魂依旧守边关。

西江月·初闻亲历台儿庄血战者

—张公言有记

北上鲁南鏖战,禹王山麓强攻。痛歼倭寇显英雄,所向山摇地动。

血雨遍淋山野,弹飞呼啸乡中。树碑立传也无踪,胜似千秋赞颂。

描写抗战胜利的诗歌【最新篇】

二战硝烟迫,中华战事急。

国共再合作,全民齐抗日。

日袭珍珠港,烽燃太平洋。

美军援以手,宣战入我邦。

早有航空队,志愿降云南。

乡民爱如子,个个好儿男。

运输并战斗,驼峰任盘旋。

骁勇若飞虎,美名由是传!

中尉莫尼者,来自堪萨斯。

廿三佳年岁,奋志肆骋驰。

逐电展鲨翅,追风散马蹄。

一朝别故土,万里赴戎机。

迢迢到祥云,祥云布战云。

驼峰中转站,机窝蔽机群。

抢修滇缅道,军民夙夜勤。

赖我飞虎队,空中拟万军。

风烈冬晴日,日军突空袭。

喧嚣如蜂群,目标云南驿。

蜂群乱纷纷,遮天令日昏。

毁墙坏我舍,炸路伤我民。

莫尼奋迅起,只身闯敌群。

穿插乱敌阵,周旋扰敌氛。

迁延待后缓,伺机寻战机。

超拔忽上下,左右任迁移。

投鼠敌忌器,莫可奈何之。

泰然赞莫尼,制敌得先机。

发弹毙敌后,折身欲返离。

万变生瞬息,迎头遇首敌。

首敌避不及,断然去迎击。

狭路勇者胜,将身斗敌魁。

但得斩敌首,视死直如归。

两机相向撞,敌坠我亦伤。

拉然俯冲下,如马欲脱缰。

下视祥云城,芸芸是众生。

助威共奔走,观战正欢腾。

弃机可生还,机毁致民残。

生死悬一念,抉择实两难。

其间不容发,呼啸过沟田。

但见我莫尼,爬升向天宇。

奋力控战鹰,借风得高举。

卫我祥云故,毅然离城去。

去城十余里,跳伞失良机。

纵身机仓外,落地遂昏迷。

四野草萋萋,人伞任风吹„„

天地轰然塌,风云为之合。

人群搜救来,心焦步杂沓。

轻抬急急赶,送医恐为晚。

医护碌碌忙,乡亲团团转。

董医竭全力,力尽难回天。

莫尼伤势重,夜半向穷泉。

飒飒来风雨,战友默无语。

风雨敲瓦甍,百姓纵悲声。

泣言愿我死,来换莫尼生。

诘朝送葬行,依依满别情。

君眠清华洞,松柏岁岁青!

呜呼莫尼者,大仁大勇也!

对抗法西斯,此身自可舍。

但为和平计,援华上战场。

骨肉殁我土,热血洒我疆。

国际精神在,友谊万古长!

我歌赞莫尼,咏言著斯章。

英勇殉职事,思之动人肠。

时人怀莫尼,立碑志不忘。

老者忆莫尼,泪下沾衣裳。

篇7:抗日战争胜利70诗歌《壮歌》

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晚清之后,国运不昌;

列强无德,乱我家邦。

东瀛倭寇,祸心包藏,

田中奏折,觊觎炎黄。

九月十八,国之大殇;

旋即三月,东北陷亡。

抗日联军,民族脊梁;

林海雪原,浴血战场。

何梅协定,华北危亡;

五省自治,寇盗立场。

西安事变,兵谏张杨;

国共合作,团结力量。

七七事变,群情激昂;

全面抗战,八年漫长。

正面会战,寸土不让;

敌后游击,挫败豺狼。

淞沪会战,坚守四行;

平型大捷,日寇挫伤。

百团大战,灭敌嚣张;

衡阳血战,对手敬仰。

东征敌后,联络八方;

统一战线,人民同响。

远征缅甸,支援友邦;

驼峰航线,飞虎护航。

南京血债,没齿难忘;

杀吾同胞,虐我爷娘。

细菌毒气,臭名昭彰;

泯灭人性,血没残阳。

苏联出兵,东北解放;

美国震怒,核弹爆响。

万众同心,扫尽风霜;

同仇敌忾,谁敢顽抗?

止戈息战,芷江受降;

伟大胜利,告慰穹苍。

东京审判,正义伸张;

国际战犯,日落扶桑。

铭记历史,警醒自强;

睦邻以善,御寇则刚。

民族复兴,大道宽广;

中华圆梦,长乐未央!

榆社烈士陵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在这里安葬着

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在这里长眠着

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

七十多年前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日子里

他们曾经背井离乡告别亲人

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的战场

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正义的钢铁长城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他们曾经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前仆后继地捍卫着祖国的土地

用青春年华书写着和平的美好向往

当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那些曾经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他们却永远地倒下了

当和平终于赢得了战争

那些曾经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

他们却永远地长眠了

每一名烈士的生前

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每一位英雄的背后

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人生

七十多年后

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

当和平的时代早已到来

人民过得安居乐业

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无论是长城内外

抑或是大江南北

凡是烈士倒下的地方

就会矗立起不朽的丰碑

凡是英雄长眠的`土地

就会挺立成民族的脊梁

曾经有多少个日日夜夜

太行山默默地向烈士们致敬

曾经有多少个年年岁岁

黄河水久久地对英雄们哀思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铭记史册

他们的英名壮举将世代传颂

每一次走进烈士陵园

我们都心潮澎湃

深深地向烈士们鞠躬致敬

每一次站在纪念碑前

我们都热泪盈眶

默默地向英雄们沉痛悼念

缅怀先烈 勿忘国耻

继承遗志 振兴中华

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

我们将誓言化为行动的力量

去开创历史新的篇章

我们将信念化作精神的动力

去书写共和国灿烂的明天

个人简介:

篇8:诗歌朗诵教学新思路探索

一、树立专业思想

很多同学面对诗歌朗诵课程都有这样的困惑, 诗歌朗诵从小学时就开始练习, 到大三还有这样的必要吗?诗歌朗诵对以后的播音主持工作作用大吗?诗歌朗诵作为口头朗诵有必要学习理论吗?要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就必须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就必须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首先, 对学生说明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文体, 虽然诗歌朗诵在小学课堂上就有所接触, 也许看起来在以后的播音主持工作中作用不是很大, 但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朗诵是培养我们良好语感与作品分析能力的一片沃土, 有了这片沃土的浸润, 朗诵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而专业理论知识是它坚实的根基。

二、示范朗诵赏析

专业鉴赏能力决定专业能力, 这是艺术类专业学习中不变的真理。要让学生喜欢上诗歌朗诵, 就必须让学生欣赏到最优秀的朗诵作品, 在课堂中适时播放一些音视频文件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也可让学生沉浸在优秀作品所带来的视听享受中,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诗歌朗诵的艺术魅力。

在课程中笔者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朗诵活动及优秀朗诵艺术家的作品活动, 如央台首届“沃尔沃卡车杯”朗诵大赛颁奖晚会以及“齐越杯”、“夏青杯”、“新年新诗会”等优秀朗诵活动视频, 曹灿、林栋甫、姚锡娟、张家声、焦晃等朗诵艺术家的朗诵视频, 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优秀的朗诵作品, 怎样去准备一个朗诵作品、怎样去策划朗诵活动, 同时播放一些专业院校举办的各类朗诵会, 让同学们知晓同层次同学的朗诵水平, 也播放一些非专业学生的朗诵作品, 让同学明白真正感人的朗诵并非是专业科班生的专长, 只要感情自然真挚, 用真实情感就能够感染人。

播放完视频后, 抛出一些问题同同学们一同思考, 思考应该如何正确选择稿件、如何准备稿件、这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让同学不仅仅欣赏完视频后激动那么几分钟, 还要有所总结思考, 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同学们认真备稿。

三、每周送你一首诗活动

在课程教学中举办“每周送你一首诗”活动, 每周让两名同学在课前为大家送上一首诗, 所选择稿件不限, 但前提是必须不低于3分钟, 且必须脱稿朗诵, 全班32人, 除去第一周由老师示范朗诵外, 刚好在第17周结课时全班同学都登台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 是希望激起同学们朗诵的热情, 促使他们在课后进行专业练习, 同时两人合作也可在协作准备中相互提高,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活动中, 有同学还邀请老师参与到朗诵中, 让师生关系在整个活动中进一步的融洽和谐, 同时老师也在与学生合作的同时为同学们辅导相关稿件, 共同为大家带来好的朗诵作品。

四、“在路上”师生朗诵会。

这门课程是专业考查课, 以往的考试方式是每位同学准备一篇稿件朗诵, 在本学期期中, 笔者便告知同学本学期考试方式是以一台朗诵会的方式展现, 要求每一位同学必须在朗诵会中参与朗诵, 以朗诵会的表现判定考试成绩, 接着便在班上成立导演组, 分头策划本次朗诵会, 并集思广益让同学们参与到活动策划中。因我校本专业教学模式为“3+1”, 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在广电媒体实践学习, 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朗诵会, 更应该是一次大学三年来的专业汇报总结。经过全班投票决定本次朗诵会的主题为“在路上”, 意指虽然即将离校, 但我们的专业依然在路上、梦想依旧在路上。为了使朗诵会更有意义, 同学们还请出所有专业老师参与到朗诵会中, 举办一场师生朗诵会。

在师生朗诵会当晚, 同学们穿上了精心设计的班服, 在开场播放了由全班同学精心录制的专业学习感受和对朗诵会的祝福, 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同学们不仅朗诵了一些经典作品, 还朗诵了一些纪念青春的稿件, 朗诵了由他们原创的诗歌《曲终人不散, 真爱永相随》、《梦想, 在路上》等等, 播放了特地为朗诵会拍摄的MV《第一天》, 还穿插了一些由他们自己演绎的经典影视配音作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由专业老师最后一次按照学号的点名环节, 每位同学都走上舞台深深鞠躬, 全场在《放心去飞》的旋律中结束这次难忘的师生朗诵会。

举办这样的朗诵会, 初衷就是想让同学们自己策划、参与到一台朗诵活动中来, 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也想通过一次面向学院师生的公开活动来给他们压力, 促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朗诵, 最重要的是想让他们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团结凝聚起来, 最后导演组还特意策划了一些事先并未告知全体同学的感人环节, 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感动, 能够通过真诚、自然的朗诵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摘要:根据艺术类专业教学特点并结合诗歌朗诵课程特色, 在学期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新思路探索。

关键词:诗歌朗诵,教学新思路,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汉军.简论诗歌朗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第B12期[1]杨汉军.简论诗歌朗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第B12期

[2]古卫东.形象与风格——朗诵创造的魔力.《教育艺术》2000第12期[2]古卫东.形象与风格——朗诵创造的魔力.《教育艺术》2000第12期

[3]刘巧芳.诗歌诵读方法浅谈.《时代文学》2010第24期[3]刘巧芳.诗歌诵读方法浅谈.《时代文学》2010第24期

篇9:朗诵但丁诗歌的“首席肉贩”

“首席”是一个多么专业、多么至高的称号,我们听到过“首席小提琴手”、“首席编辑”、“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很少听到过“首席肉贩”。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首席肉贩”身上的故事可能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做法,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想法。

达力奥·舍契尼的肉铺坐落在意大利的潘扎洛。这间肉铺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并无其他过人之处,铺面规模一般,装潢普通,但却总是挤满了顾客。不仅潘扎洛的当地居民,甚至许多世界游客都会像参观景点般地前往达力奥的店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买过牛肉的经历,但鲜有人会遇到肉贩一身素洁的衣服,一脸凝重的神情,边销售他的牛肉边字正腔圆地引用但丁的诗,真诚而陶醉地赞颂罗伦斯T骨牛排。甚至,当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恐惧疯牛病而下令销毁剩余牛肉、牛排时,达力奥买来特制的木盒,精心装入这些牛肉、牛排,在店门口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才将这些牛排深埋土中。

卖牛肉卖出万贯身家的达力奥成功秘诀是什么呢?是他的牛肉特别好吗?其实并不尽然。除了作为商品的牛肉在质量必须保证的前提下,达力奥更通过改变他的售卖牛肉的方式来改变他售卖牛肉的数量,他把销售产品的过程与方式也变做了销售的一个部分,他尊重他卖出的牛肉,一如尊重来买他牛肉的顾客。如此一来,他为他的商品无形地注入了可信赖的成功元素,想让他的牛肉不好卖可能都难了。

篇10:抗日战争诗歌朗诵

爱国朗诵稿-为伟大的盛典歌唱 男:晨曦和星光昭示着她 火炬和稻穗高举着她 女:夺目的花朵装点着她 奔腾的江河吟唱着她 合:党的十六大

人类长河中 划过十二亿中国人民璀璨的梦境 汇成一支奋进的旋律 轰鸣 轰鸣

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与旗帜麦穗一样自然而飘扬

《东方红》与《春天的故事》一起高歌 《走进新时代》。男:看吧

所有的山脉在舞蹈 所有的丛林在舞蹈 所有的河流在舞蹈 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在舞蹈

只为迎接迎接这十六个巨大的花环 十六个崭新的日出

女:祖国啊,在海啸一样的喧哗声中接受洗礼 沐浴着火光、沐浴着雷电 沐浴着山河多娇的草木 像那只涅磐的凤凰

男:于是,每个中国人都心情激荡 每个中国人都神采飞扬 每个中国人都信心百倍 每个中国人都斗志昂扬。女:来吧

让我们从山岗走向祖国

把芬芳的鲜花佩戴在母亲的前胸 让我们从丛林走向祖国

把盎然的生机映照在母亲的脸庞

庆七一诗歌朗诵稿

马列主义见证了您的诞生,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您的融合,邓小平理论见证了您的开放,三个代表见证了您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见证了您的辉煌。

28年的艰苦奋斗见证了您的战争胜利,29年的整装待发见证了您的自我发现,30年的改革开放见证了您的发展成果,接下来的日子里,四万亿的魄力充分见证了世界经济面临危机时您的国际责任感,80载风雨历程见证了您的强大、壮大与伟大。

XX年7月13日见证了您XX年申奥的期盼,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开放;

XX年12月11日见证了您15年谈判的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坚持;

XX年3月14日见证了您42年亲藏的背离,同时也见证您的博爱;

XX年5月12日见证了您22年不遇的灾难,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坚韧;

XX年的前181天您用7.1的gdp增速见证了您的承诺;

篇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诗歌范本

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

才华横溢谁属,更胆赤心丹。

九路围攻化解,敌寇诡谋又灭,捷报四方传。

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

战辽县,炮火烈,斗凶顽。

将星忽殒,飞雨如泪晋东南。

多少青春换取,华夏全新天地,青史记左权。

篇12:诗歌朗诵儿童诗歌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白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什么碗?小瓷碗。

吃不了,怎么办?

篇13:创作性朗诵诗歌教学法研究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 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 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 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 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达成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 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 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 然后反复练习, 使学员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 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 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 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 是虚的, 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 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 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 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 然后反复练习, 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 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 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 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 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 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 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 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一) 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 是诗歌教学之魂。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是入于眼, 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 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 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 与作者交流就越深, 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 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 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 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 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 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 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 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 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 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 注重押韵, 本来就富有音乐感, 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 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 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 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 进而感受到诗的美, 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 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 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 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实现。

(四) 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 强调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强调再创造。因而, 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 口吟“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 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的诗句, 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 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 当他们双手抱拳, 目光炯炯, 仰视苍天, 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的诗句时, 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 “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 “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 “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 ……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五) 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正是这样, 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 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 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 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 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一) 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 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 “在诗歌教学中, 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数千年一以贯之, 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 先须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读, 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 方能玩味反复, 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 只有熟读背诵, 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 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 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 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 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 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 那是“死”的, 要把“死”的变成“活”的, 只有通过读, 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 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 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 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 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 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 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 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 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 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 或排、列轮读;单读, 齐读, 接龙读, 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 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 欣赏 (录音、录像) 性朗读等方法, “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四) 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 “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彭士强先生认为, 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熏陶情操, 健全人格, 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以曲配词诵读, 既符合词的特点, 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让学生融在其中, 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 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 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 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 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 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 (开明出版社1998版) 。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 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 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 读后, 《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篇14: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前人对诗歌朗诵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表述。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有“20世纪的杜甫”“汉学伟人”之称的萧涤非教授说过:诗具有音乐性。下一点吟咏的工夫,不仅能欣赏诗歌音节的铿锵,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歌是需要朗诵的文学样式,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才能切身感受和体味。下面,我们以现行中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诗歌为例,简要介绍诗歌朗诵的“三读”教学法。

一读声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声韵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语言美主要通过声韵表现出来,因此诗歌教学应该从声韵的诵读开始。

“声,音也。”(许慎《说文》)声音起源于物质的震动,是物体受到外在作用而发出的声响。由于外物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会有长短、高低和轻重的差别。作为诗歌语言的声,除了具有一般的物理性质,更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礼记·乐记》解说诗歌乐音时指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歌作品是诗人感于外物,有所欣喜、有所不平而发出的声音,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教学首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有声的诵读,表现出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感情,感受到诗歌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这首诗写诗人望天门山见到的美景——碧水青山,白帆红日,色彩绚丽。因是作者舟行所见,画面又是流动的,故而有一种山断江开、流折水回、青山相迎、孤帆携日、驾风而来的感觉。诗人捕捉到这种意境,把它写到诗中,饱含着一种惊喜和赞美之情。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些情感,读出这些内涵呢?教师不妨这样设问:“同学们,诗中写到哪些色彩?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诵,把它们读出来?”很自然地,学生会选择“碧水”“青山”“孤帆”“日”等作为朗诵的重音。教师再问:“请你想象一下,‘碧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诗人喜欢这种水吗?能不能把你想到的情境通过你的声音读出来呢?”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尝试。这些诵读或许很幼稚,但是每一种读法里面一定都包含着学生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这是教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如果教师还能让多名学生现场展示,启发其相互借鉴,相互修正,以丰富自己的体验,发展自己的认识,则能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种教学,学生才会热爱诗歌,真正获得诗歌语言的美感。长期接受这种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诗歌属于韵文,讲究押韵,在古代有较严格的格律限制。《望天门山》用的是上平声的第十部“灰”韵。作为平声韵,本诗在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平稳而悠长。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很多教师教学时就是这样做的,但千万不要以为朗诵诗韵就是读准韵脚这么简单。诗歌朗诵只有读出了诗歌内在的旋律,才算读出了诗韵。

要说清这中间的道理,需要从诗歌的本原上做一些考查。诗歌原是与音乐、舞蹈并立的三位一体的艺术。后来,独立成一种文学体裁,但形式上仍保留了音乐、舞蹈的若干痕迹,诗韵正是这些痕迹最直接的表现。从乐、舞的角度看,韵是一个乐调或一段舞步内部的自然停顿,是音乐旋律和舞美动作变换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看,韵则是把相关音节维系成一个完整律句的形式,是诗人内心情感律动的一个节点。因此,准确的诵读诗韵不仅能体会到声韵的和谐美,更能感悟到诗人情感的律动趋势和规律。仍以《望天门山》为例,诵读韵脚“回”“来”时,因为押韵,故而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如果进一步细心体会从“回”到“来”的韵律变化,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由“惊”到“喜”的变化过程。这种情感的捕获,只有诵读诗韵才能体会得到。因此,一个高明的教师,一定会通过朗诵教学把学生带进这种艺术欣赏的氛围之中,由此呈现出来的课堂风貌与一般的课堂教学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二读节奏: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节奏,是诗歌朗诵中根据意义关系和内部旋律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停顿。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声韵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则显示语言的顿挫。诗歌外部的意象需要借助节奏内在的律动来连接,诗歌内部的情感需要通过节奏外在的演示来彰显。因此,节奏是联系诗歌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的纽带。诗歌朗诵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诗歌,体会到诗歌的意象之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节奏,学生才能深入诗歌内部,感知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诗意,但是利用诗歌的节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则呈现出山野秋来孤寂静谧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可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注:“/”表示很短的停顿;“//”“///”表示依次延长的停顿。下同)的节奏朗诵来感知的。不仅如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的节奏,还可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长短有致的停顿变化,体现出诗歌意境的纵深和内在情感的律动。所以,诗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朗诵,把握诗歌的节奏,体会其精巧的意象组合,感知意象组合的情趣及其背后传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欣赏诗歌丰富的意象美。

读准诗歌的节奏,还是准确解读诗歌的前提。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我们看以下两种读法。

甲: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选择何种读法,表面上是一个节奏划分问题,实际上体现着朗诵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很多学生喜欢采用上述甲种读法诵读《再别康桥》,读起来看似顺溜,实则没有真正读懂原诗,没有体会到作品所创造的宁静氛围以及诗人缠绵的离愁。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作纠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显示出教师对诗歌节奏的轻视,以及教学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欠缺。

nlc202309031857

朗读诗歌的节奏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和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读出什么水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节奏的诵读把体会到的意义和情感表现出来,要通过聆听别人的朗诵,发现自己情感把握上的偏差,并进行修正。这样诵读思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读辞气:感受诗歌的旨趣美

辞气,是诗歌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情感气势,是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形成的语气的抑扬顿挫。诗歌缘情而发,诗人受到某些情绪的刺激创作成诗歌,就把自己的情感沉淀在诗文中,形成特有的辞气。反过来,人们朗读诗歌,从音节的抑扬顿挫中也能逆向探究到文章的辞气。所谓读辞气,正是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进入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把握文章流动的气脉。因此,只有通过读辞气,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旨趣美。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为例,介绍怎样读辞气。

《将进酒》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成的劝酒歌,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大意,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试读,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最后,在反复演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演绎其中的情感。

全诗共分四个韵章,感情起伏变化,读法有别。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引导。

首章共四句,起兴开篇。两组排比长句语带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悲叹人生短促。这几句要读得深沉。

第二章(5—10句)渐入正题。五、六句由叹“悲”转而写“乐”;七、八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人生态度。这几句由悲叹转向豁达,要读得豪壮。

第三章(11—20句)写劝酒,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逼真地再现了席间的情景,加上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歌中之歌,名为劝酒,实为抒发寂寞不平之气。这几句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要读得狂放。

末章(最后8句)顿挫作结。诗人谈古论今,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篇末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要读得愤激。

纵观全诗,感情的发展大起大落,经过两次转折,历经“感叹—豪壮—狂放—愤激”四个阶段;节奏起伏变化,一唱三叹,由“深沉”到“激越”,再到“奔放”,最后以“顿挫”结篇。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坚定信念。朗诵时,要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起伏演绎上述情感,这就是读辞气。

《将进酒》具有震古烁今的气势与力量,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种种旨趣都可以通过朗诵来感悟。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豪情万丈,极尽夸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试读,读出李白豪迈的诗情。又如,全诗的句式极富变化,通篇以七言为主,又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这些旨趣都可以通过朗诵来感知。

读辞气,是诗歌朗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诗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抗日战争诗歌朗诵】相关文章:

有关抗日战争的诗歌05-27

抗日战争时期诗歌选07-11

致敬抗日诗歌范文06-05

抗日爱国革命诗歌09-14

《抗日战争》06-23

抗日战争年表05-23

抗日战争剧本05-25

历史抗日战争04-27

抗日战争感想05-20

抗日战争政策09-13

上一篇:中学生军训有感下一篇:《高盛帝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