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2024-07-24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通用8篇)

篇1: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论文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外贸进出口额日趋增加,其占我国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银行运用资金的有效处理方式,具有利润高,收益明显等等特点。一般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现代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贸易结算的有关放款。我们在文中着重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的运用,结合我国银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进出口 银行

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以国际贸易为服务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完善,国际贸易要求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融资重点往往放在各种常见的贸易融资操作流程和贸易风险、贸易欺诈等等表面的问题上,并未根据我的基本国情和相关银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且依据客观分析去确定融资对策,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作为一项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有关的融资活动,首先它具有综合性效益,收益率高,利润丰厚,是现代银行有效运作资金的理想方式之一;另外它也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作为国家贸易传统意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广义上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所有融资活动,即狭义的常规贸易融资,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狭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和信托的结算业务时,对进出口企业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融资便利,其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押汇、票据贴现,进口项下的`押汇、信托收据、提货担保等等。

2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贸易融资涉及多方面的风险,并且我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相关处理程序上比较落后,而且国家本身也缺乏相关的健全的风险监控机制,所以造成了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简单,不同于发达国家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就实际应用而言,各银行的业务范围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相结合为主,而对于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复杂的业务涉及范围有限;其次是我国国际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这源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制,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成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这就意味着,非国有体制的企业则相应的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进一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转型。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这和我国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同样的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方,也同样面临风险缺乏有效防范,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作为政府方面,一方面我国并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环境,而且,我国的进出口信贷体系并不完善。这都是我国当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应克服的问题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面对日趋复杂与国际化的国际贸易融资,考虑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我国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为了紧跟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处理风险信息,建立国家级别的风险信息中心,完善风险信息发布机制,即时公布信息,以作为银行和企业的参考标准,防范于未然。

3.2 不断创新改革融资手段

由于我国当前融资形式单一,业务素质落后,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不断拓展业务,提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融资方案,扩大保付代理、福费廷等国际主流业务,以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业务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要切实调查相关单位的资信状态、企业经营能力、盈利状况等等,同时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方,实行贷后监督跟踪调查等等,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降低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应建立相关体制培养通晓国际惯例,熟悉技术操作,精通信贷业务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3.4 健全法律体制

由于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会让本来就存在很大金融风险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无法可依,会加剧风险的不可控性,同时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专业商务平台

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代理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与资金成本,也规范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规避了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实时更新与交流经济信息。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形势不断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东北财大博士学位论文..

[2] 周海平.国际金融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3).

[3] 关平安.国际商务新操作.中信出版社.1994(1)

[4] 梁琦.国际贸易与融资.南京大徐出版社..

[5] 陆祖汶.国际贸易融资和风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篇2: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1调查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中国外贸产业快速发展,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更是飞速发展。2010年3月28日中国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进口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

2调查目的:了解我国外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3调查对象:中国外贸进出口状况。4调查步骤

(1)收集资料。(2)整理资料。(3)分析资料。(4)得出调查结果。(5)写成调研报告。

5调查报告

一:我国1978年-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表。

时间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总额(亿美元)

206.40293.30381.40440.30416.10436.20535.50696.00738.50

出口额 97.50136.60181.20220.10223.20222.30261.40273.50309.40

进口额 108.90156.70200.20220.20192.90213.90274.10422.50429.10

差额-11.40-20.10-19.00-0.1030.308.40-12.70-149.00-119.70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826.501027.901116.801154.401357.001655.301957.002366.202808.602898.803251.603239.503606.304742.905096.506207.708509.8811545.5014219.1017603.9621737.3025632.6022075.4029740.00

394.40475.20525.40620.90719.10849.40917.401210.101487.801510.501827.901837.101949.302492.002661.003256.004382.285933.207619.509689.3612177.8014306.9012016.1015777.50

432.10552.70591.40533.50637.90805.901039.601156.101320.801388.301423.701402.401657.002250.902435.502951.704127.605612.306599.507914.619559.5011325.6010059.2013962.40

-37.70-77.50-66.0087.4081.2043.50-122.2054.00167.00122.20404.20434.70292.30241.10225.50304.30254.68320.901020.001774.802618.302981.301956.901815.10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

图 1 2007年1-1

2月中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图 2 2007年1-12月中国外贸进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我国外贸进出口分析

特征:成就。(1)规模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

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自1978-1988年贸易总额翻了5倍。1988-2000年翻了4倍。2001-2010年翻了4倍。2010年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外贸总额达到接近三万亿。

(2)增速快。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总额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

(3)长期贸易顺差。自1995年一直是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每年顺差达到一千多个亿。目前中国有上万亿外汇储备。

①(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品均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贸易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扩大。初期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下降。中国从初期产品出口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品出口国。

(5)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常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对外贸

易额除以GNP或GDP,西方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来测定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已过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中国GDP被低估等因素,中国进口和出口依存度虽然有所波动,但依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在经济增长2010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40亿左右。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为397983亿元人民币。对外依存度达到45%。

问题:(1)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廉价的商品进入欧美市场,创造巨大的顺差的同时中国与贸易国之间摩擦也不断出现。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贸易摩擦。每年中国会有几十家企业被指控倾销。

(2)贸易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中国由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出口制成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到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列前几位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用电器、通用设备、玩具、钢材等,而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要素含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3)出口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随着中国工资成本的上升,出口成本增加。

对策:1加强出口商品的品牌,增加品牌效应。

2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3增加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

篇3:浅谈中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问题

当前的社会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随着贸易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贸易总量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了, 但是, 我国的物流业仍然是处于一个比较低下的程度, 根本难以和国际贸易之间进行抗衡。有不少的企业在进行贸易货物的运输方面, 一般都会选择一些比较大的物流企业, 比如说Mearsk, MSC, 选择这样的企业, 不但会增加我国的经营成本, 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利润被他国所赚。

对于发达国家, 一般非常看重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发展, 他们将现代物流称之为第三利润, 并且, 在国外的大型物流跨国企业, 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比较先进, 在国际货物运输中, 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所以, 不断推动我国的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一定要增强国际物流方面的竞争力, 使得我国的国际物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国际贸易物流开始的不是很早, 与一些发达的国家对比, 在管理经验方面以及规模上, 都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对于公司的发展及其不利, 根本难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所以, 我们要从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

1. 企业的规模较小

近几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公司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发展, 但与国外的发展比较,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主要是起点低, 发展的时间不长, 使得我国物流行业的基础低, 功能单一。另外, 规模较大的企业, 即中国远洋、中国海洋等, 其他的企业在规模上不大, 功能不全, 没有大的竞争力, 达不到出口商的要求, 因此, 大部分中国出口商往往投入大量成本给大型跨国物流公司, 使得我国小型的物流企业发展不起来。国外企业得到了发展, 同时, 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2. 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

在我国, 发展时间短的是国际贸易物流企业, 主要是因为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管理, 也没有一定的专业性的人才, 尤其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及高级管理人才。久而久之, 大大阻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的提高, 阻碍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 没有足够的策划人员, 导致我国的物流网覆盖面小, 同时,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面临运力不足的挑战, 达不到客户的要求。

3. 国家政策的缺乏和法律的不完善

其一, 关于我国国际物流的政策支持, 与许多发达国家比较, 差距很大, 比如, 美国、日本等国家, 为了促进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 通过颁布法律, 保证基础设施的修建。针对我国的一些港口车站分析, 其基础设施有待健全, 只有改善了, 才能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其二, 我国有关法律有待健全, 一旦出现纷争, 仅仅根据一些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法规》来执行, 我国物流企业得不到有效管理, 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发展。只有建立有效的法律, 才能促进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

4. 缺乏与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

基于国际贸易物流, 实现跨国运输, 所以, 我国国际物流企业要增加自己的国际合作能力。当前, 我国已经加人WTO, 从一定程度上分析, 我国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但是, 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 我国的话语权还不够, 阻碍了与国际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

三、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对策

1. 扩大企业的规模

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先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规模, 提高运营能力, 只有扩大了我国企业的规模, 才能增加自身的能力, 尤其需要建设跨国企业, 来改善企业在物流运营方面的网络, 凸显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促进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

2.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对于我国物流行业, 发展缓慢, 起步不早, 因此, 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而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支持, 加大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 对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给予维护, 避免企业之间发生过多的纷争, 企业一旦解决问题而有法可依。另外, 一些政策鼓励应该颁布,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物流业的发展, 尤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 同时, 国内物流行业的实力大大提高。

3. 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

对于一个行业, 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只有人才有了保障, 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而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行业,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人才欠缺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 积极培养一些缺口的人才, 作为企业提供人员储备。

4.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不可缺少的, 我国当前的物流行业如果要不断发展, 就一定得加大合作的程度, 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 运用技术更好地建设好国际贸易物流行业, 使之不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在我国的物流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行业在发展上还是比较弱的, 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发展物流行业, 不断协调好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联系, 使得国际物流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贸易催化剂, 不断完善我国的贸易走向他国。

参考文献

[1]周彬.浅谈中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2) :162.

[2]黄静.中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问题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6) :173.

[3]钟洁.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化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发展[J].物流技术, 2014, (13) :57~59.

篇4:中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进出口 银行

1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以国际贸易为服务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完善,国际贸易要求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近几年来随着外贸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融资重点往往放在各种常见的贸易融资操作流程和贸易风险、贸易欺诈等等表面的问题上,并未根据我的基本国情和相关银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且依据客观分析去确定融资对策,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作为一项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和进出口有关的融资活动,首先它具有综合性效益,收益率高,利润丰厚,是现代银行有效运作资金的理想方式之一;另外它也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作为国家贸易传统意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广义上是指外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所有融资活动,即狭义的常规贸易融资,也包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狭义而言,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和信托的结算业务时,对进出口企业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融资便利,其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押汇、票据贴现,进口项下的押汇、信托收据、提货担保等等。

2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贸易融资涉及多方面的风险,并且我国的银行在外汇业务相关处理程序上比较落后,而且国家本身也缺乏相关的健全的风险监控机制,所以造成了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方式简单,不同于发达国家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就实际应用而言,各银行的业务范围以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相结合为主,而对于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复杂的业务涉及范围有限;其次是我国国际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这源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体制,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成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这就意味着,非国有体制的企业则相应的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无法进一步完成企业的国际化转型。另外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这和我国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同样的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一方,也同样面临风险缺乏有效防范,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问题。

作为政府方面,一方面我国并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环境,而且,我国的进出口信贷体系并不完善。这都是我国当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应克服的问题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面对日趋复杂与国际化的国际贸易融资,考虑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我国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为了紧跟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处理风险信息,建立国家级别的风险信息中心,完善风险信息发布机制,即时公布信息,以作为银行和企业的参考标准,防范于未然。

3.2 不断创新改革融资手段

由于我国当前融资形式单一,业务素质落后,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不断拓展业务,提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融资方案,扩大保付代理、福费廷等国际主流业务,以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推动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业务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要切实调查相关单位的资信状态、企业经营能力、盈利状况等等,同时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方,实行贷后监督跟踪调查等等,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降低金融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应建立相关体制培养通晓国际惯例,熟悉技术操作,精通信贷业务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

3.4 健全法律体制

由于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会让本来就存在很大金融风险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无法可依,会加剧风险的不可控性,同时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专业商务平台

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发展的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代理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与资金成本,也规范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也规避了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实时更新与交流经济信息。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际形势不断完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变革。(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东北财大博士学位论文.2003.

[2] 周海平.国际金融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3).

[3] 关平安.国际商务新操作.中信出版社.1994(1)

[4] 梁琦.国际贸易与融资.南京大徐出版社.2000.

篇5: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综合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服务贸易的领先优势来源于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具体而言,美国高度发达且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保证了美国服务贸易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服务出口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国际更多资本和人才流入各个服务行业,这样既有利于先进技术和各个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保证了服务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美国服务贸易在原来基础上逐步趋向于服务贸易方式的网络化、服务贸易内容的广泛化和多元化以及服务贸易区域的国际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简言之,就是“国内经济领先—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发展”的循环路线。当然,美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健全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服务业立法是分不开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全球服务贸易虽然有所波动,但就服务贸易本身而言,其受到世界和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货物贸易,换言之,国际金融危机只是暂缓了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后危机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搞活经济,增强经济的灵活性,这样能有效应对外界冲击,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通过此次危机,各国充分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产业结构将继续作用于服务贸易,驱动其快速发展。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一是服务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其转移重心将从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二是服务业发展有一定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转移重心更倾向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金融、保险和咨询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这些服务业也会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第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许多原本依赖于制造业的服务行业逐步独立出来,使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三,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竞争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这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服务贸易自身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特点正好符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动力。

因此,危机过后,伴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当前以货物贸易及传统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

2.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次危机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使发展中国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并逐步开放各自服务市场,涉及旅游、运输、保险、咨询、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服务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国际人才注入本国服务业,通过提升行业资本构成和人力资本构成,全面融入到全球服务市场中。近年来,亚洲地区普遍的开放性政策为亚洲各国自身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会,推动亚洲地区逐步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各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开放服务市场,还是外部因素作用被动开放服务市场,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服务业将更加开放,各国将逐步实现“服务业—服务贸易—国内经济”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伴随着服务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逐步开放,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服务业竞争力差距较大,但这种差距最终会越来越小。为了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服务市场上,伴随着服务提供者逐渐增多,出现同一市场存在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局面,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

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传统的货物贸易拓展到了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更广泛的领域。同时,伴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领域。第一,世界各国逐步开放相关服务业,服务业整体开放度不断上升,伴随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全球服务业各部门间融合度不断提高,新的服务贸易摩擦应运而生,这些摩擦不仅来源于发达国家,也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复杂化、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世界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保护本国银行、保险、信息等敏感部门免受外来竞争纷纷设立贸易壁垒。第三,危机过后,在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缓慢复苏的进程中,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的差异性,部分国家为提高国内就业率和保护国内市场,贸易摩擦也从货物贸易各项产品向服务贸易单个部门及整个行业扩散,这对未来产业遭受损害埋下隐患,由此进一步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化的趋势。

后危机时代,无论是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导致的服务贸易摩擦增多,还是由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内市场设立服务贸易壁垒,其涉及服务业内容将更加广泛,服务贸易壁垒将更加普遍。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更加平衡、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壁垒更加广泛的背景下,中国应依据国情,加快国内相关服务业的发展,缩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同时,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提升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强化微观主体竞争能力

中国无论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度,还是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拉动力度均不足,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无论是出口方面还是进口方面均较弱。因此,中国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竞争力,缩小与美国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必须从提高微观主体竞争力着手,在加大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服务业人才培养。第一,加大服务业各部门技术投资,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投资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经济技术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等,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服务业不能一味引进而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结合中国自身经济特点,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再创新,真正达到“科学技术—服务业—服务贸易”三者的循环效应。第二,注重服务业人才引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应,才能促使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一是针对中国现有服务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多渠道设立职业培训机构。二是依据中国服务业从业人数特点及其分布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高级短缺人才。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缩小国内服务贸易逆差,把握服务业开放速度

服务业拉动经济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服务业只有个别部门如旅游、运输、建筑等发展突出,大部分行业及部门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和资讯类等新兴服务业表现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应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为目的,积极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中国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6],并控制服务业开放速度。第一,维持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固有优势,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一是加大传统服务部门的营销力度,提升传统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提高传统服务部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如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借助中国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二是重点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中的海运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来源,而海运服务贸易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开始这一比重就已超过60%。伴随着中国海运运力的快速上升,积极调整海运结构,加大海运领域国货国运的比重,在遵循海运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政府通过引导海运企业联合与重组,提升中国海运乃至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适度开放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掌握服务业各部门开放速度。一是适度开放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这些行业的竞争机制,提高其在市场机制下承受考验的能力。同时,通过采用和引进国际标准,促进国内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相关标准的规范化。二是关注经济安全。服务业掌控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进流出,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如果本国服务业尚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服务业开放的问题上,做到履行承诺但不做出超承诺的让渡。

3.拓展服务贸易地理方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呈现市场单一化特点,这对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寻求大发展极为不利。一旦贸易伙伴中个别区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业必定受到牵连,这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快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订的进程,有效扩大市场半径,并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效地分散服务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第一,对于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强化其所涉及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如在中国与新加坡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主要服务合作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会计等服务业,因此中国要根据自由贸易协定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卫生医疗、教育和财务会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对于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中国与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和挪威等,一是在谈判进程中,加强并拓展服务业合作领域,保障双方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做出重要承诺。二是积极推进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自由贸易区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使双边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实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对于那些尚未与中国建立优惠制度安排的国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如在金融、保险、咨询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中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有诸多合作,且日韩双方在以上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所以,中国在积极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基础上,需重点关注日韩具有优势而中国缺乏竞争力的相关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4.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

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并不符合GATS要求。因此,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实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法规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服务贸易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言,实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同时,在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经过全球经济危机后,更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第一,从中国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出发,优先制定那些有利于环境、信息、能源、卫生医疗、交通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这些代表新经济的服务部门的竞争力。无论是对现存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是新制定相关政策,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政策推动这一进程。第二,完善现存服务贸易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服务贸易风险分布的主要行业,及时跟踪国外相关产业及部门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中国某些行业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动向,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从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的顺利传递,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地方向中央政府的有效反馈。二是针对国外对中国服务企业贸易救济调查中的不合理、不公正做法,中国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进行申诉。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要求外国取消具有歧视性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敏感性服务业制定具有保护性质的法律条款,达到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曙霄,蒋庚华.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4).

[2] 杨丹辉.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

[3]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9,(11).

[4]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2).

[5] 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

[6] 王珏.分层次: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9,(11).

篇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8-10-13 10:30:1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际经济形势。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增长,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经济连续多年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受美、日经济拖累,欧盟经济微弱增长。“9.11”事件更使已经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全球经济进入全局性调整和景气低迷状况。国际贸易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周边的许多亚洲国家出口出现了负增长。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势而上,出口和进口贸易实现了均衡、稳定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7.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2661.5亿美元,增长6.8%;

进口2436.1亿美元,增长8.2%;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下降6.5%。

同2000年进出口增长31.5%、出口增长27.8%的高增长速度相比,2001年进出口尽管增速明显放缓,但全年发展情况比年初预计的要好。一是2001年进出口贸易达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外贸年均增长7.5%的速度,并略高于当年国民经济7.3%的增长速度,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二是中国进出口远高于当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增速,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三是贸易顺差继续

保持较高水平,为国家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1年中国货物贸易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外贸易前高后低,年终出现增势。全年出口和进口月度增长情况是:出口呈U字型或马鞍型走势,发展速度不平衡。前4个月每月出口均达到10%以上的较高增长(1、2月份消除节日因素影响合并计算月均增长13.4%),从5月份开始转入低速增长,其中6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11月、12月则连续大幅回升,分别达到8.4%、11.5%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速度则从2月份开始逐步回落,10月和11月还出现

了负增长,12月份则实现了4.6%的增长。全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保持了均衡发展。

2.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6亿美元,进口641.2亿美元,分别增长25.4%和22.1%;占进出口总值的21.7%,比2000年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1187.9亿美元,进口1205.2亿美元,分别增长12.8%和17.2%;占进出口总值的46.9%,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上述两类商品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不仅拉动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而且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传统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尽管绝对值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乏力,服装、鞋出口分别仅增长1.5%、2.5%,玩具出口则下降7.4%。进口方面,国内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成品油进口2145万吨,增长18.9%;原木进口1686万立方米,增长23.9%;铁矿砂进口9231万吨,增长31.9%。受国际市场价格走低的影响,成品油、木材、粮食、钢材等进口数量增加较多,但进口金额增幅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641亿美元,增长22.1%。长线商品、敏感商品和机电产品进口规模得到初步控制,进

口增速过快的压力有所缓解。原油进口明显减少,进口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14.2%和21.5%。

3.对俄罗斯、非洲及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对美国和香港地区出口增幅较低,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受各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出口市场结构有所调整。美国经济滑坡对我出口的影响最为明显,全年对美出口542.8亿美元,对香港地区出口465.5亿美元,分别仅增长4.2%和4.6%,均低于平均增速,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下降0.5和0.4个百分点。但是,对俄罗斯、非洲、拉美出口增幅显著,分别增长

21.4%、19.1%和14.6%,出口比重分别上升0.1、0.3和0.2个百分点。另外,对韩国、日本和欧盟出口

保持了平稳增长,分别增长10.9%、7.9%、7.1%。

4.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步增长,进口增幅高低不一。一般贸易出口1119.2亿美元,增长6.4%;加工贸易出口1474.5亿美元,增长7.1%,两者增幅差别不大;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55.4%。一般贸易进口1134.7亿美元,增长13.4%;加工贸易进口939.8亿美元,仅增长1.5%。由于进口关税调整

和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长持续低迷,这可能将影响加工贸易的出口后劲。

5.各类企业出口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增势强劲,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国有企业出口进一步萎缩,全年出口1132.3亿美元,下降2.8%;占出口总值的42.5%,同比减少4.2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32.4亿美元,增长11.6%,占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民营等其他企业出口持续强劲增长,全年出口196.9亿美元,增长47.8%,占出口总值的7.4%,上升了

2个百分点。

6.沿海主要地区出口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浙江、山东两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8.2%和16.7%,比全国增幅分别高11.4、9.9个百分点。江苏、天津、上海和福建出口增幅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大省广东经过积极努力,下半年出口形势出现好转,从8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保持回

升势头,全年出口增速达到3.8%,为扭转全国出口增速下滑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差异较大,其中青海、山西两省在全国增长最快,分别增长33.1%、18.7%;而

新疆、内蒙在全国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4.5%和35.4%。

7.贸易顺差保持较高水平,国别地区构成略有调整。2001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仅为80.1亿美元,但因进口调控和出口反弹,下半年实现顺差145.3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81.4%。全年顺差225.4亿美元,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维持了较高水平。

与主要国别地区贸易平衡的基本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香港地区和美国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台湾省和韩国。与上年相比,顺差增加的主要国别地区有香港地区、英国、日本等,对美国的顺差有所减少;逆差加大的主要有台湾省、俄罗斯、德国等,对韩国的逆差有所减少。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1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但依然呈现逆差局面。其中,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6%和9.0%,服务项下逆差达到59.3亿美元,同比增加6%。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构成看,运输和旅游仍然是我国涉外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其合计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量的65%,与上年持平。此外,从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具体情况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比增速均超

过了20%,高于其它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预计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近期我国服务贸易项目进口增长速度仍将快于出口的增长,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呈扩大趋势,逆差局面在短期内将不会改变。(《经济参考

篇7:2017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规模

发展空间趋势

一、国际学校发展规模

我国国际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国际学校661所。其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22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600人左右;民办国际学校321所,平均在校生人数为1000人左右;公立学校国际部218所,校均200名学生左右。2016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在校生人数分别为7.32万人、32.1万人和4.36万人,合计在校生43.78万人,相比2015年增长18.13%。

2015-2016 年我国民办国际学校增速最快(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数量占绝对优势(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国际学校市场高度分散(按照在校生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6年国际学校的成本结构中,教职人员成本占到35%左右。2016 年教职人员成本占我国国际学校成本对的35%之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2016 年我国公立学校国际部和民办国际学校的学生/外教比较高(即平均每名外

教负责学生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民办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增速超越外籍子女学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学校总量增长速度加快。进入21世纪,基于中国籍学生的广阔市场,民办国际学校与公立学校国际部后来居上。2000-2009年,民办国际学校数量占比40%提升到48%;公立学校国际部数量占比从9%提升到23%。2012年以来,由于政策方面限制,公立学校国际部学校数量年增长率从45.78%迅速下降,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与此相反,2010-2016年,民办国际学校数量年增长率从8.67%上升至22.54%,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

我国各类国际学校发展迅速,民办国际学校增速最快(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民办国际学校净增量占比长期最大(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民办国际学校增速上升,公立学校国际部增速减缓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国际教育行业市场需求

国际教育需求端提升原因主要包括:1)计划生育政策放开;2)家庭结构小型化与扁平化;3)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4)对于低龄留学的接受和追捧。

全国出生人口稳中略升

1949 年后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理论上已经出现(万人,左轴:年末总人

数,右轴:出生人口)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出生人口的提高推动K-12教育行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源数量稳定,在短期内有扩大趋势。2006-2015年,幼儿园入园儿童和在园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持续上升的幼儿园在园儿童毕业进入学龄,K12教育入学规模和在校生规模预计将会逐步扩大。

2006-2015 年学前教育入园儿童数和在园儿童数逐年上升(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伴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愿意且有能力投入优质教育资源。艾瑞咨询和家长帮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显示,2016年我国0-18岁家庭中,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平均月教学内容支出通常越高。在月收入3万元以上家庭中,有37%的家庭月均教学支出超过2千元,而在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该比例只有2%左右。

2016 年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越高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比越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民办K-12教育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家长对优质K-12教育的购买意愿和能力较强。

2015年民办幼儿园的生师比18.1:1,公办幼儿园生师比25.2:1。民办普通高中与公办普通高中的生师比的差距也较大,2012-2015年,每个专任教师所对应的学生差值保持在5人左右。另一方面,公办教育日益注重公平性,客观上难以兼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培优、补差、素质教育等),从而为民办K-12教育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2006 年以来,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生师比低于公办学校生师比(人/个)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民办K-12办学机构数量和占比基本保持稳定,非义务教育阶段增长迅速。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攀升,占比呈上升趋势。2006-2015年,我国民办幼儿园从7.54万所上升至14.64万所,复合增长率为7.65%,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比重从2006年的57.80%上升至2016年的65.44%。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和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和占比均保持基本稳定,其中民办普通高中占全国普通高中的比例最大。2006-2015年,全国民办小学占比从1.80%小幅上升至3.08%,民办初中占比从7.51%小幅上升至9.31%,民办普通高中占比从20.10%小幅下降至2015年的19.58%。

我国民办K-12教育总收入和收入占比均不断增长,收入增速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民办K-12教育总收入为1369亿元,比2009年的519亿元增长163.78%,2009-2013年实现复合增长率27.44%,高于同期我国K-12教育总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速(18.36%)。同一时期,我国民办K-12教育总收入占全国K-12教育总收入的比重也呈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5.63%上升2013年的7.56%。

民办K-12教育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总收入持续扩大、占比持续增加,说明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和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家长和学生对于收费较高但是相对优质的民办基础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未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富裕阶层人数的进一步扩大,预计我国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会更加显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1、留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留学人数不断增长。1978-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58.66万人;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达到54.4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达到49.82万人,占总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91.50%。2002-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和自费人数分别增长3.36倍和3.26倍,对应CAGR为11.08%和10.90%。

2002 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绝大多数为自费留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源国。

2015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截至2015年,中国已经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源国。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占美国、加拿大国内留学生总数的比重超过30%,已经连续七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

我国留学低龄化现象更加明显,中小学留学生增多,在美本科留学生数量超过同期研究生阶段留学生数量。2014-2015年,在美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数量连续两年超过同期在美研究生;2013-2015年,本科阶段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实现复合增长率为10.76%,同期研究生阶段留学生数量的复合增长率仅为3.20%。另一方面,《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指出,赴美就读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倾向更早的走出去。出国就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还有超过1/3的学生打算出国就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

国际学校能够满足低龄化出国留学生的培养需求。国际学校通常采用国际课程和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较早、较深入地接触、体验和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通过学习国外课程提高他们申请海外学校的可能性。对低龄留学生通过提前浸润在类似于海外学习的环境中,可以培养处适合于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社交能力和学习方式,能够更快速的适应日后国外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正是基于这些独特优势,国际学校成为了不少希望让子女留学海外的中国家长的不二选择。

2、二三线城市需求不断提升

随着需求和支付意愿提高的背景下,二三线城市对于民办国际学校的需求将逐渐增强。上海、北京和广东位列国际学校数量省级地区前三甲。其中上海拥有121所国际学校,北京拥有117所国际学校,广东拥有100所国际学校。三地国际学校数量占2016年我国国际学校总数的51.13%。

2016 年我国国际学校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和广东三省市(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3、二三线城市民办国际学校需求不断扩大,渗透率提升潜力充足。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二三线城市对于国际学校、特别是民办国际学校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当前民办国际学校在这些地区占比(38%)明显低于一线区域(50%左右),发展潜力较大。未来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民办国际学校发展的新增长极。2016 年北上广民办国际学校占优势,其他地区公立学校国际部占优势(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三、国际学校市场空间

在需求提升、供给增加、政策催化之下,预计以学费总额计算的国际学校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规模可达千亿。

估算国际学校在校生规模和平均学费单价,以学费总额为口径计算国际学校市场规模,以2015-2016年的在校生数量增速来预测未来5年的在校生规模。2017年我国国际学校在校生规模预计将达到51.72万人,至2020年预计达到85.26万人; 际学校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万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际学校单个学生单学年平均学费持续增长(万元/人学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对于平均学费单价,平均学费单价年增长率保持在3%-5%,且目前学费单价均值在10-15万元间。市场上国际学校学费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保持在3%-5%。2016年三地单个学生平均学费约为每学年14万元左右。由于三地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实际全国平均水平应当略低于单个学生14万元/学年。学费单价的平均值也应该落在10-15万元/人学年区间。2007年,我国国际学校平均学费单价预计为每学年13.67万元/人,至2020年预计达到15.30万元/人。

2016 年北、上、深平均学费为每人每学年14 万元(万元/学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 年学费平均值落在10-15 万元/人学年区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我国国际学校市场规模预计可达706.87亿元,2020年预计可达1305.65亿元;2009-2020年实现复合增长率28.89%。其中,2013-2020年,得益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实现复合增长率32.29%;2009-2013年,实现复合增长率23.15%。

预计我国国际学校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亿元)

篇8:中国贸易战略调整与发展服务贸易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倾销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使得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顾卫平,邓雅勤,2007)。中国通过出口初级产品和发展加工制造业获得了贸易大国地位,但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培育竞争优势则是必由之路。

但是,国内学者多是从如何培育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培育贸易竞争优势的,裴长洪和彭磊(2006)认为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很少有学者从服务贸易的视角研究贸易战略的调整。

二、发展服务贸易与贸易战略调整的关系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江小涓等,2001)。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材料显示1980年~1998年,全世界农业和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7%和2 5%下降到5%和20%,而服务业却从56%上升到61%。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升到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可见,越是发达的国家,它的服务贸易规模就越大,水平也越高,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与服务贸易的水平相联系的(刘庆林,2004)。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贸易结构不合理现状的突破口。

除此以外,服务贸易还有以下的特点使它和贸易战略调整息息相关:首先,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替代性,不仅能减少全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对企业、对一国贸易增长方式也是有利的;其次,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进口服务贸易,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及整个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均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水平,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虽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但服务贸易额仅有1 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 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并不合理,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仍然很低。

最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容易产生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等问题。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使服务贸易止步不前,更会拖延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反的,如果服务贸易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那么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能够加快。

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虽然,至今为止,服务业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服务业的比重势必逐步上升,并且将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扩大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以有效地规范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暂时相对薄弱的服务行业在给予保护的同时,应对本国服务业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

再次,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要想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附加值。

最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在管理服务企业时,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尽量实现人力资本、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

摘要:在我国进行贸易战略调整,培育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重要性的重新定位,认为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加快贸易战略调整的步伐。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战略调整,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2]顾卫平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3]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学作文:幸福就是满足下一篇:2018年季度考核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