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

2024-07-26

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精选5篇)

篇1: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

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

三月的春风,

在大地吹拂着,

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天,

百花争妍,

许多芳香扑鼻的花朵,

就在此时绽放开来。

粉嫩壮观的.樱花,

在阳明山下起粉红的“樱花雨”,

那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的景象,

慢慢的抓住人们的心,

纷纷携家带眷,

来到大明山,

欣赏那鲜嫩欲滴的樱花,

欣赏那灿烂、粉嫩的容颜。

三月赏花月,

芳香扑鼻的野姜花,

碧绿的叶子,

彰显出那洁白无瑕的花瓣。

雪白的花儿,

在内湾绽放开来,

利用野姜花的绿叶,

包裹成野姜花粽,

那春天气息般的香气,

令人闻了垂涎三尺啊!

三月赏花月,

处处充满着诗意,

绿叶衬托着花儿,

花儿衬托着大地,

大地召唤着赏花的人群。

啊!

三月赏花月,

真是处处皆美!

篇2: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

(一)三月

三月是春天敞开的窗户

是鹅黄色的嫩芽

是潺潺流动的小溪

是燕子回归的啁啾

是杨柳婆娑的身影

三月是春天躁动驿站

是稚童放飞的风筝

是老爷爷手中长长的钓竿

是草地上举行的温馨家宴

是情侣呢喃的悄声偶语

三月是春天劳作的`奏鸣曲

是幼苗根须的伸展

是额头亮晶晶的汗珠

是对夏天深情的希冀

是对金秋丰硕的描绘

(二)春来了

春来了

冬的门槛刚刚跨过

春风便徐徐而起

苏醒的黄土地渐渐变绿

春的颜色

将勃发新的峥嵘和生气

春来了

暖暖的阳光

把万物撩拨得充满喜气

岁月的风铃叩响了

那尘封的记忆

心海便荡起无声的涟漪

春来了

燕子的一声呢喃

使我陶醉不已

折一枝长长的柳丝

蘸上那悠悠的灞河水

任思绪翻飞若柳絮

(外一首)春的使者

在冰雪中孕育

在寒风中萌芽

无视自身苦寒的境遇

迎春花---报春的使者

幽香阵阵、金星熠熠

深情装点着苏醒的大地

乍暖还寒

众多佳丽依然酣睡

是你

率先揭开了春的帷幕

高歌一曲

光阴似金

无意争春

却把春来报

蔚然酿成一种风景

愉悦着人们躁动的心

待到桃红柳绿

篇3:三月的春天初中诗歌

关键词:舒婷,女性,气质,独立,精神追求

在众多的朦胧派中,舒婷是一位内向的、情感型诗人。她的诗,充分表现了女性诗人所特有的曲折幽微的心理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以体贴入微、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传达出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挚爱和关怀。

一、散发女性独特的气质

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舒婷以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写作表达了一个诗人在崭新生活面前所承担的社会忧患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一)温馨而多彩的情感咏叹,表现出女性柔婉细腻的心理特征。

从舒婷的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的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二)奏出优美伤感的爱的旋律,展现女性心灵的呼唤。

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创作中,她用爱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用爱的温暖抚慰多难的人生,可以说,她的诗是爱的呼声,她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的最佳道路。以《思念》为例:“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诗的第一节举了四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像是支离破碎、无根无源,但每样东西都是那样内涵丰富,形象贴切又朦胧含蓄地传达一种情感,将它物化,把思念这种情绪状态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内容无声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诗人作为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优美而略带伤感,余韵无穷。

(三)带着一股女性的春风,显露出不同以往作家的女性特质。

在经历了一个荒唐年代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这

五、充分利用活动课,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教育把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但素质教育的学习观点应该是:学习在知识理解之前,必须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为前提。语文活动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的有效方法。因此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新编教材特点之五是设立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小学批诗人中,舒婷首先以女性的另一个姿态大胆而真实地写出了这种压抑。诗人毫不隐晦地表达女性的脆弱和压抑,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男性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来体悟人生,表达情感,并宣布:“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

在《惠安女子》里我们看到一个站在海边做着幸福的梦的少女,然而“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从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惠安女内在是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

二、呼唤女性独立的春天

法国女权主义评论家伊瑞格勒认为:“男人先建构自己的形象以建立父权体制,并以自我的定义构成女人的镜像,女人只能依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剥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地位,使之成为男性的附庸。正是在人开始觉醒的背景下,舒婷开始关注女性。

(一)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挚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了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

《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一诗,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舒婷在写作《致橡树》的缘起时讲道,当时有一位70岁的老教授,谈到他一生遇到的女子时说:“有才华、性格又温柔的,往往不漂亮;才貌双全的,自恃聪明漂亮,又很难温柔;而温柔又漂亮的,又多半没有什么才华。”舒婷对这种完全站在男人立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女人也是人,为什么总是围绕着他们的需求要求女人?就是为了反驳这位教授将女人作为“第二性”看待的观点,她写了《致橡树》。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她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类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而坚定地做“一株木棉”。

生活泼好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活动课开展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围绕素质教育和教材内容进行听、说、读、写、背竞赛。听写成语、句子比赛;复述课文、讲故事;“夸一个你熟悉的人”比赛,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得到发展。朗读比赛,通过反复朗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味作品,引起共鸣。教材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或片段,一些学生常常难以达到要求,通过比赛强化训练,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特长开展小记者活动,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人性之光

———浅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王立娟

(青龙县逸夫中学,河北青龙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写的一部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命运为主线,纵横交错,舒展了一幅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下法国人民的真实悲惨生活画卷。作者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主人公冉阿让是作者苦心经营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化身,“人道主义”使主人公冉阿让做到了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成为了大慈大悲的化身,让人们看到了善和美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希望。

关键词:《悲惨世界》冉阿让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悲惨

一、心灵的恶变———一块面包使冉阿让从人间坠入地狱

冉阿让原本是一个善良纯朴勤劳的劳动者,他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幼年父母双亡,由姐姐拉扯长大;到他长大成人,姐夫留下7个从一岁到八岁的小外甥离开人世。于是,“他代行父职,协助支撑家庭,报答姐姐的养育之恩,这事做起来自然而然就像天职一样”。树枝修剪工薪金微薄,他就到处打短工做苦力,他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奉献给那七个小外甥,他没有余暇和余力顾及自己的人生大事,去成家立业。在一年冬天,由于失业,加上要抚养那七个小外甥,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破了一家面包房的橱窗,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人抓住并判了五年的苦役。然而,即使坐牢,他的心里仍然惦记着七个外甥,思量着孩子们没有他的日子应该怎么办,他一再越狱,但每次不但不能得逞,反而不断加刑,这样他一共蹲了十九年的监狱。

此时的冉阿让是法国底层千百万个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无文化、无背景、无依靠。一片面包,使冉阿让从人间坠入地狱,换来了十九个年头的刑罚。在监狱中,他思考着,审视这极不公平的法律刑罚与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冉阿让是一个无知的人,但并不是愚蠢的人,性灵之光在他心中点亮,不幸的遭遇也有其亮光,能增强他思想中的微光,在棍棒下、在铁链下、在地牢里、在劳累中,在苦役场的烈日下、在苦役犯的木板床上,他反视良心,反躬自省。

二、点燃人性之光,集人世间的善良与爱于一生

一对银烛台唤起良知,点燃人性之火。四十六岁的冉阿让走出了生活了半辈子的监狱,起初想到自由,他认为要开始新的生活,但他很快明白,那张苦役犯的黄护照使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唾骂和驱赶。“解放不等于解放,他离开监狱,却没有摆脱罪名”。他想改过自新,但社会对他的歧视,使他彻底绝望,他对社会的成见更深,对社会充满了敌意和憎恨。虽然在米里哀主教那里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接待,这使他感动,但

(二)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过去的历史中,流淌着节妇、烈女的眼泪和鲜血:女性以埋葬自己纯真的感情为代价来换取对传统道德的虔诚,为了虚幻的梦扭曲性灵,让青春白白流逝,做无畏的牺牲品,这些在女性身上是悲剧的做法,却都被男权社会视为女性至高无上的美德。在《神女峰》中描写的神女,传说是一个渔民的妻子。丈夫在江上打鱼,遇到风暴,永远没能回来。妻子日夜等他,每天站到山顶上盼望丈夫回家,年久日长,变成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至今仍立在巫峡的神女峰上。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

是长期的监狱生活使他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遭到了扭曲。似乎偷窃成了他的本性,到了半夜,他还是把主教家里一篮子银质餐具偷走了,当警察押着他来到主教家里对证时,这个仁爱为怀的主教大人却以德报怨待之,说:“很高兴见到您,怎么回事儿!烛台我也送给您了,跟其他几件都是银器,您可以卖上二百法郎。为什么您没有把烛台连同餐具一起带走呢?”并当场送给他一套银烛台。冉阿让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仓皇地逃出了城,他在恍惚迷离的心境中,又用脚踏了一个叫小杰尔卫的穷孩子丢掉的钱。在主教的感召下,堕落了的冉阿让重新振作起来,扭曲了的人性得以复归,点燃了人性之火。

三、浪漫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化身

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不断追求自由,并时时刻刻地奉献自己的爱心。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而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但是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恶魔”,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一些让他终生背负良心谴责的错事,而正是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思想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在困苦的社会里,在悲惨的境遇中,责任感质变为生存困境中的阵痛,人是矛盾的存在体。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冉阿让有多次心灵的矛盾与挣扎的时候:第一次是在他被众人唾弃后,善良的主教以耶稣的名义收留了他,而当时冉阿让正处于对社会的绝望中,他在挣扎后仍然选择了偷主教的东西;在得知商马弟因为要顶替他的罪名而被判处刑期时,他内心又一次掀起波澜,最终决定自首;而在狱中,为了养女克赛特,他的越狱行为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这一次次心灵深处的矛盾、纠结、挣扎,使得冉阿让一次次地成长,最终成就了他博爱的化身。作者苦心经营冉阿让的这一切,正体现了主人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的浪漫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以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悲惨生活为题材,将冉阿让作为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他身上不仅有无穷无尽的人道主义爱心,而且这种爱还能感化凶残的匪帮,统治阶级的鹰犬,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穷人的福地,于是,人道主义的仁爱在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千灵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冉阿让成了大慈大悲的化身,成了人道主义精神力量的化身。

四、苦难压不倒的丰碑,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美

在现实生活中,冉阿让这样的人不可能存活,但是在雨果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做“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千百年来,人们极力鼓吹这种坚贞观念。

传统思想要求女人守望爱情,站在男人背后支持男人。然而此诗证明女性如果不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依然以男人为中心,失去了自我,则最后往往沦为牺牲品。激烈的反传统的新文化养育了一代觉醒的新女性。

篇4:初中描写春天的诗歌

铺开大地嫩绿的信笺,

用漫山遍野的梅花啊,

写下亲切的问候。

翩翩起舞的蝴蝶啊,

是问候开出的花朵。

春天给小朋友写信。

铺开小河清亮亮的信笺,

用轻柔的春风,

写下快乐的问候,

自由自在的鱼儿啊,

是问候开出的花朵。

春天给小朋友写信。

铺开花园五彩缤纷的信笺,

用明媚的.春光,

写下醉人的问候,

甜蜜蜜的笑脸啊,

篇5:春天来了初中诗歌

有了生机,

长出了如青苹果般,

美丽的彩衣。

春天姐姐,

帮小花小草穿上

美丽的花衣裳,

上一篇:研讨课教学过程下一篇: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