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用药注意事项

2024-06-23

幼儿园用药注意事项(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用药注意事项

给幼儿用药时注意“三查四对”

一、查:药名、药物的性质,使用目的、准备量和给药途径。

二、查:是否口服给药、有无医院证明,核对给药的药名是否与处方相符。

三、查:各种药物、服药时间及剂量应遵医嘱。

对:即在拿药时、倒药时、放药时要核对儿童姓名、用药剂量及服药

篇2:幼儿园用药注意事项

一、不能随便搭配混合用药,注意配伍禁忌

每种药都有其特有的化学成份,有些药混合后药效增强,有些则药效降低,有些还产生毒性。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后就会降低或失去药效,口服活菌剂时就不能使用抗菌类药物和吸附剂。这就是配伍禁忌。还比如磺胺类药物,如果与新霉素,黄连素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而与青霉素配伍则降低疗效。与氨基糖苷类和酸性药物配伍会产生沉淀,与四环素类,头胞菌素类,莫能菌素,盐酶素等配伍则毒性增强。

二、不能盲目用药,抓住最佳用药时机

不能在畜禽发病还没有确诊的情况下,仅凭想当然就随意用药。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其症状,必要时还要进行剖检,还不能确诊时就必须采集病料送有关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只有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用药,才能得到应有的疗效。一般来说,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特别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及早用药能迅速控制病情。但细菌性痢疾却不宜早止泻,因为这样会使病菌无法及时排除,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腹泻。对症治疗的药物不宜早用,因为这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在客观上会损害机体的保护性反应,还会掩盖疾病真相。

三、注意合理用药的剂量,防止药物中毒

用药剂量不是越大效果越好,很多药物大剂量使用,不仅造成药物残留,而且会发生畜禽中毒。在实际生产中,首先使用抗菌药可适当加大剂量,其它药则不易加大用药剂量。同时要注意,拌入饲料服用的药物,必须搅拌均匀,防止畜禽采食药物的剂量的不一致,引起中毒。可将采食量多的动物与采食量少的动物分开饲喂,采食量少的动物延长饲喂。另外,要注意药物的溶解度和饮水量。饮水给药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和畜禽的饮水量,确保畜禽吃到足够剂量的药物。最好把饮水量多和饮水量少的动物分开饮水给药,饮水量少的动物适当延长饮水时间。

四、注意药物疗程和休药期,防止残留

要保证疗程用药时间。药物连续使用时间,必须达到一个疗程以上。不可使用一二次就停药,或急于调换药物品种,因很多药物需使用一个疗程才显示出疗效。有些抗菌药物因为代谢较慢,用药后可能会造成药物残留。因此,这些药物都有休药期的规定,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动物及其产品的上市日期,防止“药残”超标造成安全隐患。

篇3:儿童用药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浅析

1 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按年龄分为六期: (1)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28 d, 各项生理功能还不完善和协调; (2) 婴儿期:出生后~1周岁之前, 体格生长迅速, 脑发育很快, 各系统器官还不成熟完善; (3) 幼儿期:1周岁~3周岁之前, 生长速度稍减慢, 智力发育迅速; (4) 学龄前期:3周岁~6岁、7岁之前, 生长速度较慢, 神经心理发育趋于完善; (5) 学龄期:6岁、7岁~12周岁之前, 多种生理功能已基本成熟; (6) 青春期:12周岁~18周岁。

2 药物在儿童体内过程特点

2.1 吸收

口服给药在胃肠道的吸收程度, 受胃内酸度、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新生儿和婴儿胃酸过低或缺乏, 胃蠕动差, 胃排空时间长, 因此新生儿口服药物吸收的量难以预料, 胃肠吸收功能有较大差异。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 局部血流量及肌肉容量少, 故肌肉注射后药物吸收不佳。小儿皮下脂肪少, 注射容量有限, 且易发生感染, 故不适于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药物吸收速度快, 药效可靠, 是危重患儿可靠的给药途径。

2.2 分布

影响儿童的药物分布有许多因素, 如:体液组分、血浆蛋白结合率、血脑屏障等。儿童的体液和细胞外液均高于成人, 因此, 对于儿童来说, 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大, 降低了药物峰浓度, 减慢了药物消除, 延长了作用时间。所以, 儿童需较大的初始剂量, 且需延长给药间隔。新生儿、婴幼儿脂肪含量低于成人, 脂溶性药物不能与其充分结合,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易出现药物中毒现象。同时, 新生儿、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新生儿、婴幼儿血浆蛋白结合率比成人低,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高, 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代谢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新生儿、婴幼儿肝药酶系统发育不成熟, 各种酶活性低, 使代谢减慢, 易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例如, 用一般剂量的氯霉素, 由于缺乏葡糖醛酸转移酶而较少结合成无活性的衍生物, 致使血中游离氯霉素增多, 引起中毒, 导致“灰婴综合征”;磺胺类药物可使葡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的新生儿出现溶血。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4周, 应慎用或减量使用在肝脏代谢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妥英钠、地高辛等。

2.4 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新生儿、婴幼儿肾功能发育不全,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排泌能力和肾血流量均低于成人, 肾小管重吸收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 可使药物排泻减慢。因此, 新生儿、婴幼儿用药剂量要酌情减少, 间隔时间适当延长。

3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3.1 明确诊断, 合理选药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儿童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药物的特殊反应,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应慎重合理选择, 不可滥用。药物种类不宜过多, 在合并应用几种药物时, 应注意避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或药效抵消等问题。现就几种临床常见病关于药物的选择列举如下。

抗感染药物: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 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应根据不同病种、病情轻重、年龄大小等选择用药, 如临床已确定诊断为病毒性感染, 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某些中草药制剂, 而不用抗菌药物。儿童用抗菌药物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开始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经验用药, 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 有针对性地选用[1]。通常以应用一种抗菌药为宜, 有些抗菌药物儿童要禁用或慎用, 如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小儿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 引起眩晕、耳鸣, 甚至引起儿童聋哑。

退热药物:一般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疗效确切, 相对安全。特别是布洛芬解热镇痛效果强, 不良反应小。但用上述药剂量不宜过大[1]。

镇静、抗惊厥药物: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惊厥等情况下, 可给予镇静药, 使其得到休息, 以利于病情恢复。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在使用镇静药前, 必须重视原发病的诊断, 否则用药后症状被掩盖, 容易引起误诊[1]。

镇咳、祛痰、止喘药:咳嗽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小儿呼吸道比较窄, 发炎时黏膜肿胀, 渗出物较多不易咳出, 易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 尤其是肺炎时, 要多用祛痰药, 少用镇咳药, 作用较强的镇咳药 (如可待因) 更要慎用。

泻药和止泻药:婴幼儿便秘应先对饮食进行调整, 偶尔可以使用栓剂, 缓泻剂仅在十分必要时使用。婴儿腹泻时应给予饮食疗法、液体疗法及控制感染等, 或辅以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 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不宜首选止泻药, 因为用药后可增加肠道毒素的吸收, 从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

糖皮质激素:激素类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有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 但其往往会掩盖原发病的性质, 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应慎用, 尤其是患水痘的小儿要禁用, 因此类药能使免疫力下降, 从而引起水痘病毒在体内繁殖、扩散而使病情急剧恶化, 甚至造成死亡。

3.2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儿童用药剂量, 通常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 多数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两种方法比较而言, 前者比较简便, 后者较为合理, 尤其适用于安全范围窄、毒性较大的药物。不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应用时可以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计算方法如下。

按儿童体重计算[1]:

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儿童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每次 (日) 剂量=儿童体重×每次 (日) 药量/kg.此法较科学方便, 为临床常用的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根据成人用药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 kg.此方法仅用于药品说明书中未提供儿童剂量时。

按体表面积计算[1]:

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 (m2) ×每次 (日) 剂量/m2 (药品说明书按体表面积已推荐儿童药量) 。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 (m2) /1.73 m2 (药品说明书未按体表面积推荐儿童药量)

成人的体表面积 (按体重70 kg计算) 为1.73 m2.

儿童的体表面积的计算如下:

体重低于30 kg儿童的体表面积 (BSA) (m2) = (年龄+5) ×0.07.

或BSA (m2) =0.035 (m2/kg) ×体重 (kg) +0.1 (m2)

体重>30 kg的儿童, 在30 kg体重的BSA=1.15 m2的基础上, 每增加体重5 kg, BSA增加0.1 m2.

3.3 合适的剂型、正确的给药途径

合适的剂型能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正确的给药途经对药物的吸收和疗效至关重要。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婴幼儿及不能吞咽药片的儿童, 最好用水剂 (糖浆剂) 、颗粒剂, 或临时将药片压碎用糖水溶化后再服。对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可选择静脉给药, 但滴注速度不可过快过急。尽量选择半衰期 (T1/2) 较长的药物, 减少用药的次数。

3.4 儿童禁用或慎用药物见表1.

儿童慎用药:有些药物虽然不严格禁用, 但使用中应特别注意, 如有代替品最好不用。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儿童聋哑;双氯芬酸可对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而致血尿, 甚至引起中毒;阿司匹林可引起儿童哮喘患儿哮喘发作, 新生儿使用含阿司匹林的制剂, 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

总之, 儿童用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作为药学工作者, 应以高度的责任感, 严谨的工作作风, 认真的工作态度, 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为促进儿童的合理用药尽一点微薄之力, 使每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注意婴幼儿用药的危险

一,常用药物在婴幼儿使用后的常见反应

新生儿、婴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听力减退;氯霉素不仅能致听力减退,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良,以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新生儿:使用氯丙嗪可致麻痹性肠梗阻;磺胺类,亚硝酸类药品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袭现为缺氧性全身发紫,使用奎宁易发生血小板减少,临床袭现为皮肤稍挤压即出现局部青紫;伯氨睦啉还易引起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呼吸急促、全身青紫,右血样尿。

婴儿。使用呋喃咀啶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表现为手、足皮肤麻、胀,痛感或蚁行感,并逐步向躯干仲延,严重时手拿不住东西,足背抬不起来,感觉全部消失,皮肤粗糙,冰凉、不出汗。使用四环素可引起呕吐、腹泻;反复多次使用,可致牙齿釉质发育不全及黄染,有的终生不退;骨胳生长迟缓,过小婴儿还会产生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致脑水肿,另外还会引起胃溃疡、肠粘膜坏死或穿孔,骨质疏松,晶状体突出和血压升高。甘草制剂、麻黄素(一般小儿禁用),维生素D(过多量)亦能引起婴儿高血压。硬脂酸、红霉素可引起胆汁郁滞性肝炎,初起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黄染。使用肼苯哒嗪可致红斑性狼疮综合征。

儿童。使用氨硫脲可引起脑水肿。使用萘啶酸,呋喃咀啶可产生额部头痛。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均可引起红斑性狼疮,保泰松还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

二、投药方法

常规投药方法为外用、口服和注射。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应特别留心,否则会造成致命性的不良后果。

1,在外用药方面;由于新生儿,婴儿的皮肤柔嫩,经不住药物刺激,会引起局部反应,同时由于其皮肤的穿透性大大超过成人,皮肤充分吸收药物,会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常用外用药有如下不良反应:

酒精可引起嗜睡和呼吸困难;硼酸可引起呕吐,红斑、惊厥、肾损害,红汞可引起汞中毒;碘酒可致局部疱疹和类似酒精引起的症状,尤其涂搽粘膜和男孩阴囊,可引起剧痛,应绝对禁用;外涂碘酒后切忌再涂红汞,以免产生毒性大,刺激性强的碘化汞;薄荷脑可引起呼吸困难和紫绀、惊厥;酚类(如用于湿疹、牛皮癣止痒的松节油膏,外敷疖肿的鱼石脂软膏等)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惊厥;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抗组织胺(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等药),经皮肤吸收过量,可引起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紫绀,水杨酸可引起呕吐、呼吸增强,呼吸性碱中毒、嗜睡,使质激素可引起全身水肿;间苯二酚可致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

此外,用樟脑丸保藏衣服,如用量过大,新生几,婴儿穿着后易从皮肤吸收,而引起溶血性贫血等中毒症状。

2,口服药方面;不正确的喂药方法,如。让小儿端坐,将药液灌入口内,边灌边溢,达不到疗效,再灌,药量又难以掌握,不是过量,便是不足,甚至在小孩拒服时,强行用器具启唇开牙,常导致唇、龈损伤或松动牙根,仍达不到目的。有的将小孩平卧灌喂,这样易使药液流入外耳道造成污染,如果经耳咽管入中耳,还会使中耳发炎。有的家长甚至乘小孩张口大哭时,将药丸抛入小孩的口腔,这是最危险的办法,切莫使用!因为此时易将药片投掷刘气管中去,使孩子发生窒息而死亡。笔者1969年在农村曾亲眼见到一个六岁男孩就因为用这种错误投药方法而发生窒息死亡的。如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护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附近无医院可送的话,应迅即将患儿头部放低抬高胸部,拍胸捶背,并用力按其腹部,或可得救。

给孩子喂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平时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用药道理,使其服药时能与大人合作,同时又不乱服药。大人既要消除孩子“见药生畏”的恐惧心理,又不能对孩子作不适当的鼓励,助长儿童的逞雄心理,以免有些孩子乘大人不在时,为了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乱服药而发生中毒。给婴幼儿服药,可采取这样的办法:让患儿仰坐在大人身上(小儿的上身与平面成45度仰角),搂住患儿双臂以防手抓,用腿夹住其大腿,头取仰势,用适合其口腔大小的金属勺子(切莫用瓷勺)盛好药液,当患儿张口时,连勺及药液送入口内。勺子不要马上抽出,以防溢药。待听到吞咽声后,即可迅抽勺子。如小孩紧闭齿唇,可捏其鼻使其张口。

3,肌肉注射。新生儿,婴幼儿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一般来讲是不适宜的。因其骨胳肌、皮下脂肪都很少,加之周围血管活动极不稳定,一受刺激便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减少对药物的吸收,疗效难以预料,另外还增加局部刺激,引起肿块、疼痛等炎症反应。

篇5:高血压用药注意事项

从国家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1.6亿多,患病率以很高速度不断增长;但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尽管有所控制,但还是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近年来,高血压的研究、多项临床试验的完成,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已经有了很多大的发展和变化,有了许多新观点。

首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现在认为在不同的人群,降压的目标值是不同的,我们特别应该注意降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尤其是老年人。

因此,在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要注重个体化原则,需考虑每个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坏及是否合并其他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糖尿病,同时注意降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还应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尽量选择依从性好的`药物。

另外,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随着药物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将来能够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抗高血压药物,从而使抗血压治疗更加经济化、有效化、个体化。

1 选用降压药需要个体化

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可能并不需要药物治疗,仅靠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戒烟,减少食盐量,酒的摄入量,增加运动量等可能就会有效。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药物治疗的基础。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医师应该选择何种药物?三十多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心脏病和卒中的发生。

因而,对于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这两种药物应为首选,而且这两种药物便宜,耐受性好。

然而,降压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血管紧张素的影响,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的住院与死亡率;α受体阻滞剂有利于患前列腺肥大的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排尿;年龄、种族也可影响降压药的选择。

还需要记住的是,仅是约一半的患者服用一种药物即可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服用小剂量的两种具有互补作用的药物较单纯使用最大安全剂量的一种药物降压效果更好。

治疗高血压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伴有其他疾病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6个月后,血压仍高,可选择利尿剂;如果单用利尿无效,可选用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

1.2 老年人

五类主要降压药物均有益,对于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优先使用α受体阻滞剂。

1.3 冠心病

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长效钙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

1.4 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和尿剂,醛固酮拮抗剂。

1.5 糖尿病高血压

首先使用一种ACEI或ARB,必要时用钙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1.6 慢性肾病

使用一种ACEI或ARB。

1.7 各类药物的副作用

(1)利尿剂:阳痿,血钠,血钾、尿酸和血脂异常;(2) ACEI;干咳、高血钾、皮疹和白细胞减少;(3)β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失眠、疲劳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2 高血压患者的忌用药品

目前,随着我国新品降压药的不断上市,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上已有了非常多的选择,在用药控制高血压方面已经不成问题。

然而,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的高血压患者,往往身患多种疾病,在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还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那么,这些药物会不会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不利呢?因此,要提醒高血压患者注意,有些药物能加重高血压,对于这些药物要慎用,最好不用。

2.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包括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萘于美酮及扶他林等在内的一大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通常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其他各种类型疼痛的治疗,这类药能引起体液潴留及水肿,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特别慎重。

2.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高血压患者在服用某些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特别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托洛沙酮等药物时,要注意这类药物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在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

2.3 雌激素

女性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雌激素包括天然的雌激素如雌二醇、雌酮、雌三醇和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如炔雌醇、尼尔雌醇及乙烯雌酚等药物时,要注意此类药物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体液潴留,从而加重高血压症状。

2.4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如炔诺酮、甲地孕酮、炔诺孕酮、在炔诺孕酮、奎孕酮、氯地孕酮及含有这些药物的复方制剂,也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体液潴留,加重高血压病情。

因此,建议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有相关疾病或肾病病史的妇女使用其他避孕方法,若使用口服避孕药,应密切监测血压,如果血压有显著升高,应立即停用。

2.5 拟肾上腺素

拟肾上腺素药萘甲唑林有收缩血管的作用,用于治疗过敏性及炎症性鼻黏膜充血、急慢性鼻炎、眼结膜充血,由该药配制的滴鼻净和鼻眼净,高血压患者也需要慎用。

2.6 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是常用的一大类药物,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容易引起体液潴留,加重高血压,故高血压患者应避免使用。

2.7 β受体激动剂

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在使用β受体激动剂如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奥西那林、氯丙那林、妥洛特罗、克仑特罗、丙卡特罗等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这类药物有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谨慎使用。

2.8 中草药

一般认为天然中草药比较安全,其实不然。

长期服用人参或西洋参会使血压升高;甘草等许多中草药可致水钠潴留而引起血压升高;麻黄也是常用的中药,更易致血压升高。

所以,最好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以防止中药引起血压升高或干扰降压药的疗效。

鉴于很多药物都能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同时,还需要对影响血压的药物有所了解,尽量避免使用能够加重高血压的药物,在必须使用时,要注意尽可能较低剂量,并注意用药后的血压变化。

篇6:幼儿园用药注意事项

核心提示:菊脂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在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的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鱼死亡。虾蟹类禁用。菊脂类或有机磷药物:除生物菊脂外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药生产与使用常识

1、杀藻药物:所有的杀藻药物在缺氧状态下均不能使用,还则会加速泛塘。

2、菊脂类杀虫剂:菊脂类杀虫剂在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的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鱼死亡。虾蟹类禁用。菊脂类或有机磷药物:除生物菊脂外,其余种类不得用于甲壳类动物。

3、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会造成死亡(在室内做试验则可能不会死),死亡概率为20~30%。在水质肥沃时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

4、杀虫剂(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池塘水深大于2米,如按面积及水深计算用药量,并一次性使用时,会造成鱼类死亡,死亡概率为10%左右。早春、特别是北方地区,鱼体较弱,按正常用药量用药,会发生鱼类死亡,特别是鲤鱼的死亡率会达到5~10%,且一旦造成死亡,将会造成较大损失。

5、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鳜鱼禁用;加州鲈、乌鳢、鲶鱼、胡子鲶、大口鲶、斑点叉尾鮰、虹鳟、海水章鱼、宝石鲈慎用。

6、阿维菌素溶液:按正常用药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使用,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时,易导致死亡。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阿维力素、伊维菌素:内服时,无鳞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毒性。

7、内服杀虫剂:早春,如按体重计算用药量,会造成吃食性鱼类的死亡,概率为10~20%。

8、外用杀虫剂: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9、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等无磷鱼。

10、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类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11、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时应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

12、代森铵和代森锰锌:不可用于鳜鱼。用后易导致缺氧,使用后应注意增氧。

13、维生素C:不能和重金属、氧化性物质同时使用。

14、硫酸铜、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后注意增氧,瘦水池塘、鱼苗塘适当减量使用;30日龄内的虾苗禁用。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

15、硫酸乙酰苯胺:用后注意增氧,珍珠、蚌类等软体动物禁用;放苗前要试水;鱼苗及虾蟹慎用。

16、硫酸铜: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当水温高于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300克/亩×米水深,否则可能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烂鳃病、鳃霉病不能使用。鳜鱼禁用。

17、高锰酸钾:斑点叉尾鱼回、大口鲶慎用。

18、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海参不得使用。

19、盐酸氯苯胍:若做药饵拌得不均匀,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

20、季铵盐碘:瘦水塘慎用。

21、海因类:含溴制剂有效成份大于20%的,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3天累计用量超过200克/亩×米,会造成脱壳期甲壳动物死亡。

22、甲苯咪唑溶液:按正常用量,胭脂鱼会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敏感;各种贝类敏感。无鳞鱼慎用。

23、鳜鱼过敏药: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十分敏感,按常规用药,往往会导致全池死鱼。因此,在鳜鱼池中不宜使用这些药物。

24、青虾过敏药:青虾对二二三乳剂、甲胺磷、呋喃丹、杀虫菊脂、敌百虫等较为敏感,应禁止使用,特别是敌杀死更为敏感,不能使用。

25、罗氏沼虾过敏药:罗氏沼虾对敌百虫特别敏感、,应禁止使用;控制使用下列药物:漂白粉0.1g/m3以下、硫酸铜0.7g/m3以下、生石灰250.1g/m3以下。

26、碘制剂、季铵盐制剂:对冷水鱼如大菱鲆等有伤害,并可能致死。

27、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剂、杀虫剂。施药后48小时,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的养殖水体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篇7:更年期抑郁症用药注意问题

专家表示,更年期抑郁症对于更年期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更年期抑郁症必须接受医生的指导,因为有时候有抑郁症状并不等于患上了抑郁症,需要医生仔细加以鉴别诊断。并且,在更年期抑郁症用药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2、更年期抑郁症用药的选择,常用的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密替林、多虑平、马普替林等,较新的药物有氟西汀,

选用哪种药要根据症状来决定,如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抑制、言语和动作减少的,可选用丙咪嗪或氯丙咪嗪;如在情绪低落的同时,还有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则最好选用阿密替林、马普替林;如以心情烦躁和坐立不安为主要表现的,则宜选用多虑平等。

3、更年期抑郁症用药的副作用,常见的为抗胆碱副反应,服药者会有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心动过速等反应,尤其是在用药初期,副反应会较为严重,但以后则能逐渐适应过来。如服药后反应严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作对症处理。

4、更年期抑郁症用药要注意遵照医嘱进行,取得效果后并非完事大吉,还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因为经过治疗,抑郁症状虽消失了,但潜在的病因可能仍未消除,如过早停药,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

篇8:猪场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于动物机体称联合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在同一时间内合用可以不互相影响,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两种药物合用其作用总是受到影响。

1.1协同作用:比预期作用更强;

1.2拮抗作用:减弱一种药或两种药的作用;

1.3相加作用:为各药作用之和;

1.4毒性作用:产生意外的毒性。

2联合用药的目的

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 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3联合用药的特征

3.1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如败血症、腹膜炎等。

3.2病因未明而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先进行联合用药, 待确诊后再调整用药。例如联合用大量青、链霉素等。

3.3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如慢性乳房炎、结核病等。

3.4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 为防止耐药菌产生, 可考虑联合用药。

4联合用药的原则

为了获得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 必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性及机理进行选择。目前, 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大类:

4.1一类为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 如青霉素类、头孢类。

4.2二类为静止期和慢效杀菌剂, 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4.3三类为速效抑菌剂, 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4.4四类为慢效抑菌剂, 如磺胺类等。

5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5.1一类和二类合用一般可获得增强作用, 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 前者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 有利于后者进入菌体发挥作用。

5.2一类和三类合用, 出现拮抗作用。

5.3一类和四类合用可能无明显影响。但在治疗脑膜炎时可以提高疗效, 如青霉素与SD合用, 但必须分开分别注射。

5.4其他类合用多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 作用机理相同的同一类药的疗效并不增强, 可能相互增强毒性, 如氨基糖苷类之间合用能增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性;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因作用机理相似, 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6临床常见药物的联合

6.1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有协同作用, 使抗菌谱扩大。

6.2治疗脑膜炎时, 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 但要分别注射。

6.3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式阳性杆菌有效, 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

6.4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 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

6.5四环素类药物与泰妙菌素、泰乐菌素配伍用于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时有协同作用, 可降低使用浓度, 缩短治疗时间。TMP、DVD对本品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适量硫酸钠 (1∶1) 与本品同时给药, 有利于本品吸收。

6.6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 (TMP或DVD) 合用有确定的协同作用。

6.7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四环素类药物可配伍应用, 如氟哌酸与强力霉素的复方制剂可有效防治包括呼吸道疾病在内的混合感染。

篇9:腹泻用药的注意事项

1.不能盲目乱服止泻药。腹泻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它有利于清除肠道的刺激性物质或毒性物质,减少致病菌和毒素对人体的毒害。如过早应用强效止泻药,相当于“闭门留寇”,毒素排不出,加重腹泻。如为肠道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腹泻,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2.剧烈而持久的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和电解质的丢失,造成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酸中毒、甚至虚脱和休克等。因此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如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还可适当应用ORS(口服补盐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及营养素;止泻药如鞣酸蛋白,以控制严重的症状。

3.如果是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或受凉致胃肠功能紊乱的腹泻,应采用非特异性止泻药。如鞣酸蛋白,作用于肠道非炎症性黏膜,使肠壁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保护膜,减轻肠道致病菌或毒素对肠壁的不良刺激,减轻腹泻。又如次碳酸铋,能有效地保护胃肠黏膜,有良好的止泻作用。

4.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不乱用抗生素。腹泻包括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如只是轻度腹泻,不发热,无脓血便,血象正常,多属非感染性腹泻,不必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将导致严重副作用,如双重感染、迁延不愈的慢性腹泻,甚至伪膜性肠炎,得不偿失。最好先到大医院进行菌检和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和敏感药物,再遵医嘱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达到用药有的放矢。

5.腹泻后不要乱进食,也不要断食。近年主张“继续适当饮食”,原则是不食长纤维食物(因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不食易胀气食物(因胀气食物使肠道蠕动加强、腹泻加强),不食脂类食物(因脂肪导致滑肠、久泻);给予无渣、无纤维素和低脂的食物。粥类易于消化且能补充体液,故被广泛采用。

6.小儿不用“沙星类”。12岁以下的小儿,禁用喹诺酮类(沙星类)药物,因其能影响小儿软骨的发育。还要注意腹泻小儿臀部的护理,因大便次数的增多,臀部皮肤受刺激容易破损,导致发炎,应涂些油膏加以保护。

相关链接

自我判断是否该用抗生素

看大便性状,如大便带有脓血,必须用抗生素。

腹泻症状严重者,特别是10岁以下的小儿,如突然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肌肉发紧,大多为中毒型痢疾,必须用强效抗生素。

特殊人群腹泻,如严重糖尿病、肝硬化、重症肝炎、肾衰竭、和癌症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也要用抗生素。

当然,用何种抗生素、多少剂量、几天疗程等,应由专科医生决定,病人应严遵医嘱。

篇10:婴幼儿用药原则

一、选好药剂

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泡腾片、干糖浆剂、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二、掌握正确方法

1.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把药水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2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半卧于喂药者身上,头部抬高,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然后再喂药。也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状,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宝宝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持宝宝头部,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待宝宝将药吞咽后,再继续喂。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3.给新生儿喂药前,也可先喂几口奶,再喂点药,反复这样做,直至将药喂完,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以防反胃呕吐。但应注意,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以免宝宝拒绝服药。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4.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如中药汤剂)宝宝拒绝服药时,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5.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喂药的10大误区

误区一: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

造成后果: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挽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立即送医院。

误区二:给宝宝干吞药片

造成后果: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挽救措施: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防止吸入肺内。

误区三: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

造成后果: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3浓度低,而下1/3浓度高,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如吗叮林混悬液)尤为重要。此外,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用牛奶给宝宝服药,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正确的做法: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后倒入量杯里,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四: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造成后果: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正确做法: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让宝宝记住“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误区五: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

造成后果:90%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左右。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只需要多休息、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尤其是抗菌素,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有可能还发生损害。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正确做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菌素

误区六:任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造成后果:家长是宝宝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也有些家长给宝宝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会导致宝宝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有些家长则过于谨慎,害怕宝宝服药后出现副作用,便随意减少服药剂量,殊不知,药物剂量过小,在人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就不可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有些家长给宝宝服药随意性很大,想起就服,忘了也无所谓,结果不但治病效果欠佳,而且还容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还有些家长在给宝宝治病时耐不住性子,一种药物才用几天,甚至几次,因见不到明显效果,便认为该药效果不好,于是频繁更换药物,其实,频繁更换药物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正确做法: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误区七:滥用成人药物

造成后果:大多数的成人用药都不能用于小儿的。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就是比成人的体重小,成人吃的药只要减量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凡药三分毒,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不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可能就是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正确做法:一定要给宝宝服用儿童专用药物。

误区八:盲目应用退热药

造成后果: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退热药的应用时机是很重要的。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正确做法: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温情提醒:新生儿慎用退烧药。新生儿及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会引起发烧,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往往会招来大祸。有的新生儿在误服退烧药后,会出现体温突然下降,脱水,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甚至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

正确的做法: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如打开包被暴露肢体、用浓度不超过30%的酒精擦洗颈部及手脚掌心、枕冷水袋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应立即停止降温,否则将导致体温不升。此外,婴幼儿的发热,如果不超过39℃,即往又无惊厥史的,可多喝水或者物理降温。超过39℃或者防止惊厥时才能吃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扑热喜痛或者布洛芬

误区九:过长时间吃药

造成后果:有可能延误有效的治疗期或者使疾病恶化。

正确做法:吃某些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不要再吃了,很可能宝宝的病症非表面看来那么简单,须尽快带他去看医生。

误区十:擅自分享处方药

误因分析:如果你家宝宝上个月用剩了一些眼药水,现在邻家的小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眼病,为什么不可以用那瓶剩下的眼药水呢?首先在上次使用时,药水的滴管可能已受到了污染;其次药物有可能过期了。另外,看上去症状相同的病情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正确做法:既使同一个宝宝得了和先前完全相同的病,在给宝宝使用相同的处方药之前,也要请医生检查,告诉医生你手头现有的药品,让他来作判断。

婴幼儿用药不是成人缩小版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由于各个脏器尚未发育完全,神经系统、骨骼发育也未完善,体内代谢。与成人不同,药物反应与成人也有差异,如果简单地把婴幼儿用药列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就不对了。

一、退热药

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所以,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

二、止咳祛痰药

目前儿童止咳祛痰药种类很多,应用也很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该根据咳嗽的原因、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服止咳祛痰药。一般对频繁的干咳,或痰液不多的刺激性咳嗽,可选用以止咳为主的药物,例如中枢镇咳药。对于痰多的咳嗽不能单用止咳药,以免止咳同时引起痰液滞留,加重感染。治疗此类咳嗽应选用以祛痰为主的药物,例如止咳合剂、复方甘草合剂等。止咳药物一般应放在最后服用,并且服用后应尽量不喝或少喝水,因为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要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再喝水,会使药液稀释,失去止咳作用。

三、腹泻药

秋季一到,腹泻的孩子增多了,医生开具的处方中常会包括吸附剂,例如必奇、思密达,此外还包括一些活菌制剂,如妈咪爱、培菲康、米雅等。家长在给患儿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把两类药品分开。正确的服药顺序是空腹服用活菌制剂,饭后再服用吸附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但同样是活菌制剂的培菲康却应该在饭后服用,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活菌制剂宜用冷水或温水冲服,切不可用开水冲服。如果腹泻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抗生素类药应与这两类药物分开服用,否则乳酸杆菌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四、维生素类药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热、厌食、烦躁、肝肾功能受损。维生素A补充过量会对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虽较安全,但也不能多吃,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五、钙剂

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补充营养素,一些家长常买钙粉、钙片给孩子吃,那么儿童是否都需要补钙呢?总体而言,两岁以上孩子户外活动较多,皮肤受阳光照射后会合成维生素D,而且此时食物品种增多,钙和维生素D的来源较丰富,同时生长速度较以前减慢,所以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另外,就新生儿而言,一般只要出生的孩子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孩子出现抽筋、厌食、偏食、不易入睡、睡眠浅,或者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多汗,头发稀疏,容易感冒等问题时就需要补钙了。

判断孩子是否缺钙最科学且简单的方法是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缺钙的孩子再进行补钙。但不要认为钙剂补充越多越好,若补钙过量也会带来危害,引起高钙血症,血钙浓度过高,钙如果沉积在眼角膜周边将影响视力,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将影响心脏功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将加重血管硬化等。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生长,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VD能促进钙吸收,选择含有维生素D的复方制剂效果较好。与食物同服也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应在就餐同时或餐后服药。

六、驱虫药

常用驱肠虫药物的作用原理是使寄生虫的虫体产生收缩、痉挛以至麻痹,失去活动能力,不能附着于肠壁上,最后因肠的蠕动,使其在排便或泻药的作用下被排出体外。因此宜空腹或半空腹时服药,以利于药物与虫体接触。服药当天饮食宜清淡。

小编提醒:如何计算儿童服药剂量?

说明书中有用药剂量的:每次(日)剂量=小儿体重kg×每次(日)药量/kg。说明书中没有儿童用量的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70kg,对特殊体形儿童用量要相应增减。

小儿用药遵守三不要原则

药是治病的,但也能导致疾病,特别是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错误的用药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药历网提醒您,小儿用药要遵守“三不要”原则。

1、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2、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孩子无论吃什么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用药如何掌握?

3、不要给孩子滥用补药。

不少家长在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健康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月经来潮。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小儿时期,由于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能力均不如成人。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中毒。

小儿用药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较常用的有以下计算方法。(1)按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计算出每公斤体重、每日或每次的用量,按已知的体重计算比较简便,已广泛推广使用,对没有测体重的患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7+出生体重(千克)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25+6(千克)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8(千克)(至青春发育期此公式不再适用)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药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千克)。(2)按小儿年龄计算

以成人剂量折算小儿用药量,可按下列对照表确定小儿用药量,但各年龄组的用药量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孩子的体质情况在所列范围内调整

婴幼儿用药浅谈

婴幼儿期是小儿体格发育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发育的时期,在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婴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伤风感冒、呼吸道感染及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就需用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婴幼儿用药时出现不应有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药要慎重

1.1 抗生素类 年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具有明显的影响。婴儿出生后8周内,肝脏微粒体酶的活性尚未完善,因此对很多药物的氧化代谢就比较慢,加上合成葡萄糖醛酸酐酶的能力较弱,以致

代谢药物的能力低。这就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大剂量使用氯霉素时可致灰婴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氨基苷类抗生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6岁以上儿童慎用,必须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和听力,四环素类可使婴幼儿牙齿发黄、珐琅质缺损,早产儿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骨骼发育停止;喹诺酮类不宜用于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善的小儿,如氟哌酸禁用于12岁以下的小儿;磺胺药对早产儿、新生儿禁用等。

1.2 激素类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婴幼儿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致骨骼脱钙和生长发育障碍。雄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1.3 维生素类 维生素A可使婴儿脑脊液压力过高。

1.4 吗啡类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对吗啡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一般应禁用于婴幼儿 [1]。

1.5 镇静催眠药 30天以内新生儿禁用地西泮静注,6个月以下婴儿禁口服。2 剂量要适当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解毒功能都较成年人低,耐受性较差,容易造成过量和中毒,用药剂量应严格按标准规定用量。适当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吸奶的或耐受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用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给药,切不可过急过快,要防止药物渗入引起组织坏死。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皮肤角化层 厚,药物很易透皮吸收,引起中毒,因此外用药的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合理补钙

钙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普遍存在缺钙现象,因此“补钙”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必修课。然而,许多人忽略了补钙的科学性,而出现不应有的后果。5 静脉用药时应注意注射速度

由于婴幼儿血容量较成人相对较少,以及其肝肾功能尚不完全,静脉用药时应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药物的毒性调整静注或静滴速度,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又不致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在静滴甘露醇时,应适当放慢滴速,以防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肾脏损害 婴幼儿用药禁忌

婴幼儿是指生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一时期的小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容易蓄积。因此,对婴幼儿的用药要特别小心,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避免忌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禁用药物

所谓“禁用”,有绝对禁止的含义,如果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危及生命。

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或既往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应禁用。

2、四环素类: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造成牙齿黄染,婴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的儿童应禁用。

3、喹诺酮类:如临床上常见的氟哌酸等,此类药物可影响婴幼儿的软骨发育,应禁用。

4、乙胺丁醇:此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球后视神经炎是其最重要的毒性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周围及中央盲点。婴幼儿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禁用乙胺丁醇。

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局部应用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常用0.1%浓度的溶液滴鼻用于成人的充血性鼻炎。婴幼儿鼻粘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滴鼻净。同类药物如羟甲唑林也应禁用。

6、磺胺类: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婴幼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

另外,婴幼儿如果在初次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过敏反应,在下次就医时一定要告诉医师,以免误用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有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出现严重后果。如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对于有的婴幼儿可出现致命性的全身剥脱性皮炎。

二、忌用药物

所谓“忌用”是指某些药物会使某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

1、铁剂是纠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药物,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补充钙剂时忌食菠菜及菜汤等。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3、锌制剂急性中毒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锌中毒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下降及顽固性贫血。因此,婴幼儿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

4、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维生素D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D,婴幼儿在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切忌大剂量长期用药。

5、人参蜂王浆等一些滋补保健品中药往往含有激素样物质,服用过量,可出现儿童性早熟现象,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婴幼儿服用。

三、慎用药物

所谓“慎用”是指这类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谨慎。如果必须使用,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毒性,婴幼儿应慎用。如使用应减少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定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3、抗真菌药:如酮康唑、氟康唑等,对肝、肾损害较大。

4、抗过敏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婴幼儿应慎用。

5、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如APC等对于病毒性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有发生氏综合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故婴幼儿应慎用。

6、复方甘草合剂、联帮止咳露等含有樟脑酊的药物,对于婴幼儿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于樟脑酊内含有少量吗啡类生物碱成份,对婴幼儿有潜在的成瘾性,故对此类药物亦应慎用。

对于婴幼儿需慎用的药物还有很多,一般药品说明书上对儿童用药都有特别提示,因此给婴幼儿用药前应仔细阅读。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上一篇:新课改素质教育下一篇:180招,招招管让孩子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