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生命的承受

2024-07-24

初中议论文:生命的承受(通用11篇)

篇1:初中议论文:生命的承受

摘要:古往今来,一位又一位承受着生命所带给他们的痛苦的人,像霍金,海伦,邓小平,袁隆平,他们都是人类史上在承受之后成功的人物,若不是承受住了,他们的名字将会多么平凡。

鸟,以一双翅膀承受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承受人生。生命是一段承受的过程。

羚羊以一对双腿承受奔跑。生命何尝不是一次承受。人生之中,有多少不如意,有多少磨难,有多少坎坷,有多少痛苦,但我们不能退缩,只有承受得住才能在社会上生存。我们承受着热望和要求,承受着恶意和善待,承受着平淡和幸福,承受着打击和煎熬,承受着孤独和欢乐。

历史又有多少人因为承受住了,才能闪烁出历史的光辉。仲尼困厄,屈原受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他卧薪尝胆,他不忘国耻,最终打败了夫差,吞并了吴国。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努力地自求上进,绝不停息,决不懈怠。

唐太宗承受住了魏征带给他的不快,悉心听取了魏征的进谏,当年他承受住了争夺皇位的压力,他成就了贞观之治。

曾巩和曾华俩兄弟曾多次应考不中,但曾巩俩兄弟顶住了别人的嘲笑,承受住了考试的压力,最后每日孜孜不倦的学习考中了。正是承受让曾巩考取。

巴金老人生在风雨如磬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但这位老人承受着生命之重,他在重负中挺起,写出了《家》《春》《秋》,也许巴金老人承受不住的话,便没有了今天的三部曲。

贝多芬承受得住自己的身体矮小,面目丑陋,双耳失聪。贝多芬承受了身体的缺陷,创作出《命运》交响曲鼓舞着更多的人,激起了创作史上最巨大的波澜。

古往今来,一位又一位承受着生命所带给他们的痛苦的人,像霍金,海伦,邓小平,袁隆平,他们都是人类史上在承受之后成功的人物,若不是承受住了,他们的名字将会多么平凡。在生命之中,我们也将面对压力,挑战,而只有我们承受得住这些,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者。

篇2:初中议论文:生命的承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作文Www.ZuoWEn8.Com/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人生应一边赶路,一边观花。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学会有选择性的得失,学会如何把握自己、释放自己。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轻”与“重”的取舍,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用强大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感悟生命过程中的真谛,追求人生的幸福。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2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书店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是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着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张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3

生命看似轻如鸿毛,然而,人们常常感叹着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沉重呢?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托马斯一直都认为,就算与特蕾莎一起时,他也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宁愿享受“轻”,也不愿去承担那份“重”。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确实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无比的自由,但是,很快这种轻飘飘的失落感又让他难以忍受。

当负担完全的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几乎远离大地上的生命,其飘忽不定生命中的运动变得太自由而没有束缚,慢慢地,人生也将失去了意义。生命永远是最为复杂的东西,轻与重的转换,灵与肉的扭缠,生与死的轮回,各种各样交叉重合时的的对立,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面貌吧。生命在温馨明媚的白昼和阴郁冷暗的黑夜之间,没日没夜地延续……然而即使生命是矛盾的源头,即使生命是个谜,它对我们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轻与重,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地闪现着,生存、理想、媚俗、背叛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却永远地不能被逃离,生命之重,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正如文中托马斯感到特雷沙的嫉妒之重。正如特雷沙的梦给托马斯带来的谴责。生命之轻,使人感到无聊空虚。正如特雷沙的离去使托马斯的铁球滑落脚踝,但他却为奇异抑郁的自我迷醉而感到罪过。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沉重是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每天我们行走在这纷繁的尘世间,早已习惯了匆匆的步伐,早已习惯了平平淡淡不带喧嚣的色彩。不管是轻也好,重也罢,生命中度过的日子就是有孰轻孰重的,实在难以掂量。当我们因害怕承担生命之重,放任自己去享受生命之轻时,留给我们的也必然是比以前的重还要更重的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所以,不要去掂量,不要去品味,只要不失重,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踏实,走得坦然。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对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

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是以做作的行为取悦大众的。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心的价值取向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所同化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与集体不相适应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这一世界,我们又是只能委曲求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群体所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遗世而独立,但是我们又是否得知这种反抗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呢?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以这样的一个疑问作为全书的脉络,旨在探讨在生命中,我们到底是该选择重还是轻?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出真正毫不后悔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来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

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5

去年一年看的小说不少,有长篇巨著《巨人的陨落》,有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看起来都很精彩引人入胜,但是似乎看完就没了,仅仅是用于消磨时间的好读物,并没有给我的内心留下太多的东西。但最近看的两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哲学意味更浓,也更能启发我的一些思考吧。米兰昆德拉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以说看得我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像我这么好奇心极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丝剥茧去分析一下,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为何产生爱情?

托马斯是医生,而医生就是那些无论发生什么,都愿意终身照料人类身体的人。特蕾莎的出场形象就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们两人对比而言,托马斯太强,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对她产生了强烈的保护欲。托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没有他,但是特蕾莎离不开他,似乎离开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亲美得像拉斐尔画中的圣母,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九个男人向他求婚,最终因意外怀孕选择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第九个。姑且不谈论特蕾莎父母的婚姻,一个美如画中人的女人和一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结合的产物,特蕾莎当然是极美的。

偶然的命运之鸟

在书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边,好像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着他。当托马斯看到特蕾莎和别人跳舞,看起来他们就像是一对恋人的时候,他意识到特蕾莎的爱情也可能与其他任何人产生,并非如此不可。近来,我也深刻感受到爱情并非唯一,我们可能在偶然的时间偶然遇到一个人,然后和这个人恋爱,但是我们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别的人,和别的人恋爱。真的并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机缘,两个人相遇,然后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努力让偶然遇到的那个人变成“对的人”。

托马斯——灵与肉

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被归为两类:一类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为理想是从来不可能找到的。个人觉得《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男主弗洛伦蒂诺就有一些浪漫型的迷恋成分,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理想,那就是女主费尔米娜,在对女主求之不得后有过各种各样的爱情,也曾放浪形骸,最终在几十年过后又与女主再次相遇,为这跨越几十年的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类是放荡型的迷恋,而托马斯毫无疑问应归于此类,尽管他爱特蕾莎,尽管他的放荡给特蕾莎带去极大的痛苦,他还是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那种征服不同女人的欲望。灵肉能否分离还是看个人,托马斯可以,特蕾莎却不行。

特蕾莎——爱情之重

特蕾莎的世界只有托马斯和卡列宁(他们共同养的狗),当托马斯一次又一次背叛她,她跟托马斯说“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长时间了。你每个星期来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来。我满眼都是土。”看到特蕾莎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她很可怜,为她感到悲哀,因为托马斯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托马斯牵制。其实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多姿多彩,她们的人生有很多个支柱,而爱情只是其中一个柱子,当爱情这棵柱子倒塌,还有很多其他柱子支撑着她的生活。所以爱情对于她们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只不过是让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

萨比娜——轻与重

萨比娜天性叛逆害怕责任,她可以轻松地以情人身份与弗兰茨交往,但是当弗兰茨为了萨比娜离婚,想要与她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又抛弃了弗兰茨,因为她害怕责任害怕禁锢。听起来萨比娜确实活得潇洒轻松,拥有众多情人,而又不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捆绑在一起,她是自由的鸟。然而呢?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人有时候不就是因为一些与他人的羁绊,才彰显出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弗兰茨——真实与虚幻

弗兰茨是梦想家,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萨比娜是弗兰茨的梦想,弗兰茨去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他。然后柬埔寨之行又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唯一真正的生活就是那个戴着眼镜的女大学生,而不是萨比娜。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梦想无疑是美好的,我们极具想象力的大脑可以把梦想勾勒得完美无瑕,然而当梦想成为现实,等待我们的也许就是幻灭。所以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活在真实中吧,那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篇3:生命不能承受的作文

小孩子脚踩西瓜皮跌倒在地,家庭、学校、社会都关心地弯下腰,齐声说:“出事了吧?”孩子蹲坐在那里,左手扶着地支撑起身体,右手挠着脑袋,抬头望着一张张慈祥的脸,一脸的困惑与茫然。

我是滑倒了,可连皮都没有蹭破一点儿,家长就那么着急,老师就那么担心,社会就那么关注,好像接下来妈妈还要马上送我到医院检查,老师还要找一位认识的名医来上阵,更严重的是,第二天,《天下大事》还出现了一则报道《小学生摔倒之后》,说大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孩子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可是,我却想说:“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生命之中的爱啊,实在让我不能承受!

爱,是美好的,但被太多的爱包裹起来却未必是快乐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更甚者还会因为裹得太紧而使人窒息。香油香,但只能当佐料,不能当饮料。糖很甜,但吃多了会伤害牙齿。花儿要浇水,但总去浇一定会被淹死。所以,做好事也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行,否则,只会因好而坏,事与愿违。

笼养的鸡飞不到屋顶,暖房里的花儿经不住风雨,桌子上的盆景长不成大树。我们要做翱翔蓝天的雄鹰,我们要做灿烂了田野的花朵,我们要做“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山间翠竹,要做昂首对苍穹、低头戏白云,迎接着风雨、雷电、骄阳、严寒的山颠苍松!我们不愿意因为太多的浇灌,因为太多的抚摸,因为太多的关注而慢慢枯萎,消尽了生命的色彩。

摔倒了,请让我们自己爬起来!还用担心我们摔倒了爬不起来吗?不要怀疑我们的能力,不要怀疑我们的意志,不要总是在为我们担心,不要总以为我们还是孩子。其实,我们长大了,我们多想能够在您需要的时候把您搀扶,我们多想回报给您哪怕是一点儿爱啊!

只是,如果真的是因为我还小,不能发现脚下的西瓜皮,那么,请告诉我,是西瓜皮把我滑倒了。我今后再也不会踩西瓜皮玩了,或者今天纯粹是个意外,我以后会看好脚下的路的。而且,我吃完西瓜,绝不会把西瓜皮扔在路上。并且我走在路上,看到西瓜皮,也一定会捡起来,丢进垃圾箱。

篇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一、轻与重

01、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02、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反复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0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04、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种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情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05、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06、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07、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之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08、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09、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0、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满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恶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11、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

12、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3、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非如此不可!”。

二、灵与肉

01、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02、最具男子气概的男人变成了最伤心的男人,过度悲伤使他对一切都无所谓。03、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04、也许是这些偶然的巧合,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尽的力量之源。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人就是再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地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例如沃伦斯基、安娜、站台和死亡的巧合,贝多芬、托马斯、特蕾莎和白兰地的巧合),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05、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特蕾莎一到布拉格就就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但这份激情即高涨又脆弱。她好像总害怕有一天人们会对她说:“这里不属于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去!”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系于一线:托马斯的声音。正是这声音让特蕾莎那羞怯地深藏在体内的灵魂升腾起来。

06、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要之一。07、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认识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08、特蕾莎从来都不是那种因为虚荣而野心勃勃的人。

09、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10、那一刹那,特蕾莎想说:“我要你变的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正因为弱才知道要强。

11、让她全身心都充满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

三、不解之词

01、对弗兰茨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0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03、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各不相同。

04、他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05、他朦朦胧胧而又不可遏制地渴望着一种巨大的乐声,一种绝对的噪音,一片美妙欢腾的喧嚣,将所有的一切吞噬,淹没,窒息,令话语带来的苦痛、虚幻和空洞永远消失。

06、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07、面对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跟他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却很软弱。弗兰茨的软弱叫善良。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没有支配力。

08、弗兰茨:“爱就是放弃力量”,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09、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便是怪物。

10、眼睛是心灵之窗。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

11、他猛然惊诧的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重要的是,她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不期的幸福,这美好的生活,这由新生和自由带来的欢乐,是她给他留下的礼物。

12、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比娜)

13、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的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

14、他的尘世之爱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之上。

四、灵与肉

01、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02、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在爱情的陷阱面前,托马斯从来不是安全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为他担惊受怕。

03、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04、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五、轻与重

01、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02、人们显然有权利担心危险,即使危险并不太可能发生。

03、贝多芬的著名动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04、非如此之外到底有什么,换句话说,要看看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05、追求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分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人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的本身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06、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而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07、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的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六、伟大的进军

01、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

02、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03、爱情的误会:他想象她已不再爱他,她也想他不爱她了。

04、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可以生存的。理想世界一旦实现,在那个到处是愚蠢的笑脸的世界,她恐怕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过不了一周,她就会因恐惧而死。05、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06、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

07、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0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09、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七、卡列宁的微笑

01、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表现出来。

02、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03、任何人都么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篇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赵晓敏 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3

摘要: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感受作者那如同音乐奏章般的断章法、通俗的笑剧模式、对集权社会的犀利观察与剖析、浩浩荡荡的哲学思辨。并思考本书提出的人生命题,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重?怎样的选择才能不算“根本没有活过”。

关键词:生命之轻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特蕾莎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是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重要与否我无法评价,但经典是一定的。犹记得初中翻阅这本书时,就被它尖锐的讽刺,生动的描写逗得捧腹大笑。这次翻开,多了思考,更能看到作者对社会的犀利观察,对男女爱情的深刻剖析。这由轻到重的读书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吧。

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显然深谙“开门见山”的写作技巧,开头的诘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想必打动了很多人。但我更喜欢的是后面的一句话,“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某种程度上,它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或然律相契合,万千种可能性里只发生了那一种,生命本身就兼具了残酷与美丽。不过,人类到底是不喜欢这种不经彩排的演出,总想去弥补和修正什么。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改变历史,或是穿越到过去,修正错误,多半是出于这种心理。却没有想过,生命之美就在于它不经雕琢的朴实。一次次修正出来的“人工品”,既不可能达到完美,同时也失掉了最开始的纯粹,还极有可能把人拖入修正的偏执与疯狂里。就像《蝴蝶效应》里的男主人公伊万,最后绝望地毁灭了一切。所以,还不如好好地把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活得真实就够了。

在这本书里,米兰·昆德拉别出心裁地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托马斯和萨比娜是轻的代表,特蕾莎是重的代表,而弗兰茨则是轻和重的结合。作者用他们探讨着轻和重的选择,试图回答巴门尼德未完成的辩题。但把结局留给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学说,把答案留给了读者。我想,作者的意图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他是在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选择轻或重全在自己的意志,只要最后有重复的幸福就好。

一、坚持灵与肉统一的特蕾莎

特蕾莎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因为她象征着重。执着而又认真的她,用同情心拴住了“登徒子”托马斯。但拜她那极端粗俗而又贬低一切的母亲所赐,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错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也就是说,她以“重”的标准衡量身边的一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身体独一无二,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与其他女人别无二致的性工具。强烈的嫉妒和不安使她陷入了沉重的痛苦,噩梦不断,终日惶恐。二是,她要求灵与肉的绝对统一,即“她无法明白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带来的乐趣”。于是,她想学会轻松,从而纵容自己与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但她错了,她得到的报偿不是轻松,而是更强烈的道德谴责,这沉重甚至不亚于之前的嫉妒与担忧。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特蕾莎很爱托马斯,她甚至把托马斯看成自己的整个世界。但也是她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用同情心迫使他就范。直到最后,卡列宁让她明白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不断背叛的萨比娜

萨比娜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因为她和托马斯是一类人。他们都不计后果地追求生命之轻,萨比娜这种追求甚至比托马斯还要来得彻底。在萨比娜身上,这表现为一次又一次地背叛。她的生命就是由不断地背叛组成的,背叛父亲,背叛丈夫,背叛爱情。她的画作“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她的人生也是如此。表面的自由与不羁的背后,是童年悲哀的记忆和祖国沦陷的苦涩。她为什么要不停地背叛呢?对托马斯来说,背叛会带给人罪恶一般的快感。但萨比娜之所以背叛,更多的是因为生命之重给她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带来的残酷阴影。而“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她被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因为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她只能漂泊,就像在空中行走,没有安全保护。

三、在轻重之间挣扎的弗兰茨

弗兰茨是米兰·昆德拉最瑰丽的创造物,他是轻与重的结合。或者说,他一直在梦想和现实两个世界中挣扎。一开始,他是重的代表。担负着对妻子的责任,对女儿的义务,道德的虚伪一直把他的心钳制得死死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对萨比娜的爱情。因为

萨比娜是个背叛者,她对世界和世俗的摒弃和背叛是他想去做但一直做不到的。弗兰茨一度以为他在萨比娜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努力捍卫这份爱情,不让它流于俗气。单从弗兰茨强壮的外表看,做到这一点似乎不难。但实际上,他的力量是对外的。他错误的爱情观让他面对他所爱的人时,表现得很软弱。而萨比娜又是个渴望暴力的背叛者,背叛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在萨比娜的引导下,对家庭之重失去了耐心,转而投向一个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的怀抱。他真的爱那个女大学生吗?恐怕不是,在我看来,他只是爱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轻”中微醉。最后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的斗殴中死去,自认为摆脱了懦弱而又卑微的自己,实则已经流于“媚俗”。轻与重没能平衡好,梦想和现实矛盾重重,他的死就像个玩笑。

四、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

看起来,托马斯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竭力追求着真正的自在。他拒绝婚姻,拒绝任何感情投入,甚至拒绝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子。任何的束缚都被他抛弃,任何社会观念都于他如浮云,他沉浸在“黑色的醉意”里,把使命当成玩笑。然而,最后他却不得不屈服于特蕾莎。这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带着让他挣不开的依赖和执着。可是,他又不愿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和与无数情人建立起来的“性友谊”。在矛盾中,他放手了。短暂的愉悦之后,是特蕾莎走后留下的巨大虚空。而这虚空,就如书名那样,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实际上,托马斯是带着永恒轮回的观念的,他坚信“非如此不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被绑在了特蕾莎的身边。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承受的不是轻,因为再轻也有重量。我们承受不起的是轻的离去,留下的空洞没有相应的东西填补,会让人觉出疼痛和刺目来。所以,我们愿意背着重负前行。这重里,有对父母的责任,有朋友的情谊,有伴侣的羁绊。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背负着重前行的我们才懂得人生的美好。人生不是水墨画,再好的“留白”也需要和墨笔勾勒的山水相搭配。若不会平衡人生的重与轻,你的人生就称不上精彩。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篇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感

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爱情,理想,背板,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的不能被逃离。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通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Einmal ist Reinmal 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美好,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因为媚俗在这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米兰昆德拉在这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这种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

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篇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散文

Better days are coming,更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它将覆盖我的一切,覆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的亲吻我的悲哀。

在灰色的夜空前,伫立着一棵年轻的树,它拒绝了幻梦的爱,在思考另一个世界

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一群说大雁,它们像暴雨一样降落,说着我不懂得语言,终于又依恋得飞去,远了,远了,化作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于是我又想起了,过去的伙伴

对世界充满期待,也充满疑问,不时沉浸在全身心的思考里,眼光注视着终极,也闪耀在所有细小的事物中。

你是一座山,我永远是那个仰望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是你的念想,是你的温暖。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我仍然为你守候,那些小幸福,我认真,你随意。

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淹没在布满尘埃的记忆里时,与之有关的情,却不会随着记忆的丢失而被遗忘在风花雪月的沼泽里。因为,那份情真的存在过,即使人走了,那份曾经令人悸动的情怀,却不会走远。

感动,是潜伏在人体另类孤独的智慧,在面临另一种人生场景时,犹自解开,释放,遗一地的大悲大喜,我们走在路上,不过看过许多的人,他们继续的和并将继续的生活状态给了我们感动,是良知和人性的不离不弃

篇8: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永恒轮回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或许也点像弦理论所说的平行宇宙。

尼采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 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

轻与重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但,昆德拉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是重还是轻?”

背叛

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

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宾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篇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篇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历来我个人阅读长篇小说是比较缺乏耐心的,但是长篇小说永远比理论书籍、诗歌散文等能够让人记忆深刻,我们读者能够更好地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去更全面去分析、思考我们自身,长篇小说当我们认真读下去时,过后你总会有所收获,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首章就讲到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论,我不太能理解并去达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我只能勉强理解,这所谓的永恒轮回应该是讲:“当我们生命消逝后,生命再次得到重生并无限重复”,那时人们便各自让生命去承受更多的事情和责任,去重复循环。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人们每天重复着自己的生命,再去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我想在这样的一个永恒轮回的世界里,这该是痛苦不堪的。

本书是在美法俄等国家间的战争背景下,开始这段长篇故事的叙述,并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弗兰克与萨比娜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了人物特点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这几个人物的爱恨纠葛,来反思和认清人们在灵魂与肉体之间,最本真的行为对待。所谓的重与轻、灵与肉,其实用一个词来概括最合适不过,就是通过深刻的对比和刻奇的讽刺手法来反映和突出现实。这几段故事中,托马斯对于萨比娜更多的是肉体上的爱,托马斯与妻子离婚后,他害怕后来那种家庭之中的阴影和静止,所以他的灵魂尽情地控制着自己,但是身体是最诚实的,在萨比那眼里,她明白与托马斯之间,只可能是肉体间的相爱,他们两都享受着这份爱,萨比娜一直是可以让托马斯感觉安心和踏实的人。而从特蕾莎的角度来看,因为她的成长背景,爱情成为了她生命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对于托马斯是真切的爱,深邃到骨子里的爱,特蕾莎是付出真心的人,因为恰巧的相遇,托马斯表现的大多是出于同情,到最后辞去医生的工作,跟随特雷萨去开始他们自己的田园牧歌的生活,都是在深深地讽刺。

全书使用了一个常用的写作手段,就是通过文中的主人公,来彻底揭露这个世界的无足轻重和绝对可笑。在俄入侵捷克战争期间,弗兰克去柬埔寨寻找萨比娜的过程中,她又遇到一名女大学生,他发现自己与女大学生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柬埔寨之行突然对他来说既可笑又毫无意义。作者写道:“他究竟为何而来”是为了抗战列队游行,是为了萨比娜?他是为了这个女大学生,他的这次出行,是为了是自己确信,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看完这段实在是想夸赞作者,写法之高深,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如此让人惊叹、感到恶心的人物形象,用过这种讽刺,从而让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及时认清现实,头脑清醒是多么重要,活在当下,认真对待现实下所发生的事情,比什么都强。

最后一段狗狗卡列宁的描写,到托马斯与特雷萨的两人的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都是最高级的讽刺。托马斯问特雷萨:“你难道没发现我在这里很幸福吗?”,特雷萨说道:“可你的使命是做手术啊”,托马斯说:“使命?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就没有实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我们可以看到,这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空旷,她的托马斯是多么的不真诚,他两的这种生活看起来多美好,但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所以作者通过这种现实状态去讽刺所谓的“真爱”,让我们看清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纠结和违心。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喜欢做真实的自己,不会为了同情或是某种将就,去迁就、束缚自己,这样反而会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最爱你的那个人。

篇1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读书笔记。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二)

那天坐车路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_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希望。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知道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纯粹世界里的诘问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这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一篇:电梯培训考试下一篇:执法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