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论文

2024-06-28

中国软实力论文(共8篇)

篇1:中国软实力论文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却又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的行为、群体的行为、国家的行为乃至人类的历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篇2:中国软实力论文

09管道(1)班沈迅

090728106 如何看待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软实力是美国人发明的一个新词汇,望文生义,就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吸引别人的手段,以区别于用军事装备威慑别人的硬实力。

中国近些年也施展了不少软实力手段来和别国打交道,中国用援助外国作为软实力的手段近二十年用了很多,不论是对非洲的铁路,公路,医院,体育场,政府大楼的基础设施的援助,还是对东南亚国家贸易优惠,大量进口东南亚商品,使东南亚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而前者招来的是西方国家甚至是非洲国家自己对中国殖民非洲的指责和抱怨,后者招来的是东南亚国家在中美南海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沉默或反对。

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大量援助这样的软实力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好处,中国软实力体现出的保护中国利益的效果并不明显。

日本是一个软实力强,硬实力弱的另一个例子。日本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40多年,日本的电器,汽车,动漫曾风行全世界,但日本在全世界的形象仍只是一个经济动物,日本被普遍当做一个经济巨人与政治侏儒的代表,这和日本因被美国占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威慑力密切相关。

英法的经济力量几十年来逊于日本,就是因为英法是核大国,掌握了核力量,才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只排在世界第十,俄罗斯没有一样可拿的出手的民用高科技产品,但几十年来仍雄踞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让美国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仍对俄罗斯心存畏惧的关键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核导弹数量。

俄罗斯在常规武器上无论是只有一艘老旧航母的海军,还是陆军,空军的装备都远赶不上美国,而正是俄罗斯的核力量这个杀手锏武器让美国忌惮,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因为有可能抑制俄罗斯对美国的杀手锏的威慑力才让俄恐慌不已,反应强烈。

中国的核力量少是让美国对中国的恐惧远远少于对俄罗斯恐惧的重要原因,中国被西方称作世界三大国之一(中美俄),中国的软肋就在于核弹数量与美俄的不匹配,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力不匹配,与中美俄三大力量的重量级对比不匹配。

中国国防经过60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中国陆军的99式坦克,空军的歼10,歼11,甚至歼20战机,海军的现代化驱逐舰,新型潜艇,甚至在造航母上,都与俄罗斯接近或达到了同一量级,甚至在一些武器的技术指标上还超越了俄罗斯,但中国并没有俄罗斯那样的底气,俄罗斯可以自豪的声称俄的核导弹可以在30分钟内毁灭美国,俄之所以底气硬,就在于和美国实力相当的核弹头数量。而中国就没有底气说这种话。

同样美国对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威慑力量并不放在眼里,这也是之所以出现美国的航母数十年来随意在中国周边海域游弋,而并不去俄罗斯沿海去挑衅的原因

中国唯一可以对美国有重量级威慑效果的就是增加核导弹的数量,而增加数量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中国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掌握了洲际核导弹的技术,在制造核导弹上不缺技术,而只是一个加法的算术题而已。

很明显,中国在常规武器上无法和美国竞争。中国即使拥有了航母,大概也不是美国航母的对手,中国要造出和美国的11艘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等的航母,恐怕还是相当遥远的目标。而近期美国对中国步步紧逼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人普遍已有了四面楚歌的危机感。而中国增加核导弹数量对美国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幅增加中国的核导弹数量才足以威慑美国对中国大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干涉,就像美国不敢干涉俄罗斯对车臣问题的解决一样。俄罗斯当年出兵格鲁吉亚,打垮了格鲁吉亚的武装力量,美国也只是抱怨一下而已,因为美国清醒的知道他无能为力帮格鲁吉亚抵抗俄罗斯,否则有面临与俄罗斯爆发战争,使自己毁灭的风险。

在台湾问题上也要让美国体会到自己若干涉中国的统一,也有面临自己毁灭的风险。这样中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否则台湾将永远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与喉中刺。美国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敢向台湾售武而不敢向车臣售武,中俄核力量悬殊,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俄罗斯的核武器令俄在全世界不怒自威,俄罗斯相对来说缺少软实力。但对维护国家利益而言,硬实力比软实力要有用,硬实力能让别人不侵犯你的国家利益,而软实力只是使别的国家获得利益,是虚的东西,并不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所以中国未来武器系统中得杀手锏不是常规武器,常规武器固然重要,在对付中小国家时确实有作用,但象对付美国这样的大国,最重要的是研发能穿透美国反导体系的核导弹系统,包括陆基洲际核导弹,能远航世界各大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要有和美国核潜艇一样的远航战备执勤能力。

现在美国要全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正不断对中国步步紧逼,在美国逼人太甚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中国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一方面警告美国中国仍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核大国,另一方面也可检验中国核武器的可靠性,在中国几十年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避免中国核威慑杀手锏这最后一张王牌变成了纸老虎。

中国在若干年后大幅提高核弹数目后可以考虑象俄罗斯一样向世界公布中国核弹头数量,不必象现在一样藏着掖着,避免美国在低估中国核能力的情况下产生误判引发战争,而在美国了解中国核弹数目后由于威慑作用反而更不容易引发战争。

篇3:中国软实力论文

今年10月, 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后, 相继有两件大事发生, 一件是10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 一件是10月9日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两件事, 一件与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相关, 一件与巧实力相关。由新华社承办的首届世界媒体峰会, 既展示了中国开放的国际形象, 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正如外国媒体所指出的那样:“这次大会是世界透过媒体看中国的契机, 反映并代表着中国社会主流形态的中国媒体向外国同行展示中国社会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与媒体互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10月9日,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 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 认为奥巴马“对加强国际外交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合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实际是对奥巴马上台后奉行“巧实力”外交政策的最大肯定, 换句话说,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巧实力”的胜利。

诺贝尔委员会说:“作为总统, 奥巴马开创了国际政治的新氛围, 多边外交再次成为主流, 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软实力 (SOFT POWER) 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现为哈佛大学教授的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9年, 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名〈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概念。指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谈到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时, 约瑟夫·奈认为, 中国可以从“软实力”中得到许多益处。“目前, 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明显上升。当一个国家处于崛起的阶段, 往往会引起邻国的恐慌, 并可能导致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扼制这个国家的崛起。但如果这个崛起的国家同时拥有‘软实力’, 它就能让自己具有吸引力, 并减少其他国家的恐惧和试图扼制其崛起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以提高中国“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的举措是很明智的, 因为它会使其它国家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崛起。” (《南风窗》: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 。

“巧实力” (SMART POWER) 是约瑟夫·奈在2003年提出的一个名词, 以反驳只要有软实力就能产生有效的外交政策这一错误看法。他认为, 实力是一个人影响他人的行为以获得自己所需的能力。“有三个基本的实现手段:强制、酬劳和吸引力。硬实力是使用强制和酬劳的手段。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获得期望结果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替他国制定议程, 那么这个国家就能省去许多的胡萝卜和大棒。可是, 很少能做到完全包办。因此, 需要把硬实力手段和软实力手段结合起来的高明策略。” (美国《外交》2009年7-8月号〈变高明〉) 。

2007年12月9日, 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在《华盛顿邮报》网站上发表题为“为什么愤怒, 美国?”的文章, 明确指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 美国必须通过投资世界的善事来变成一个更聪明的国家———通过提供他国人民和政府需要、但没有美国的领导就无法得到的东西。在软实力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提供辅助能让华盛顿建立某种机制来应付棘手的全球挑战。我们把它称为“巧实力”。

这种“巧实力”并不是指博得他国的喜爱, 而是指发展一种战略来平衡硬实力和软实力。奥巴马上任后, 把“巧实力”作为新政府的外交战略, 既团结朋友, 也接触对手, 巩固原有联盟, 形成新的联盟, 以便打开美国外交的新局面。而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便成为了奥巴马推广“巧实力”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中国的“乒乓外交”其实就有“软实力”的影子, 其表现出的弹性空间和产生的打破坚冰的实质效果令人称道。要打开新局面, 必须动用“巧实力”。传媒在体现“软实力”和“硬实力”方面也要有过渡, 既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同时面对某些批评时也不必过度反应, 但需有意识地逐步清除有损中国形象的标识。

1.1 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提升传媒的背景才智

约瑟夫·奈在《领导的实力》一书中曾提出“背景才智”的概念, 他指出, 在外交政策上, 背景才智是一种天生的判断能力, 能帮助决策者把手段与目标结合起来, 制定高明的策略。这种背景才智也是传媒领导者所必需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各国的政治、经济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之中, 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在迅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 巧妙运用软实力有效减少敌意、在情感上赢得支持, 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展示我们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 并强调中国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使命感和大国担当, 这是中国传媒战略中的“巧实力之道“。

1.2 突出传媒在软实力发生器中的作用

传媒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在软实力发生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作为美国软实力发生器的好莱坞, 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十年内在全球范围内让美国文化深入人心, 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本身的魅力, 另一方面也与传媒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所以, 如何在塑造和传播中国软实力发生器的影响力中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 也是需要精心谋划的。

1.3 发挥审时度势的东方智慧的魅力

东方智慧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 善于把策略与目标结合起来, 在不同的局面下提出巧妙的策略。在传媒战略中, 一旦危机出现, 需要审时度势, 权衡利弊, 也需要针锋相对, 短兵相接。巧实力很像中国围棋中的攻略:初战布局谋篇, 有人取实地, 有人取势;中盘经过搏杀, 短兵相接, 高手将先前布局好的“势”变成实地;尾盘收官, 落袋为安。软实力相当于取势, 大手笔铺垫, 意在谋取更大范围内的潜在实地;硬实力相当于直接谋取实地, 当仁不让;中间的交界地带就是巧实力发挥作用的空间, 需要借势发力, 顺势发展, 因势利导, 才能决胜全局。西方人称围棋为“谋略棋”, 正是看到了围棋中寓意丰富的东方智慧。而东方智慧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审时度势, 把策略与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2008年11月初接受记者采访谈到金融危机时也说过:“如果中国能比发达国家状态良好地渡过金融危机, 人们会说中国模式更好……‘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现在西方经济已经抓不住老鼠了。”可见, 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智慧不仅玄妙、神秘, 而且实用、精辟、切中要害。

2 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发达国家的媒体已经进入了全球发展的阶段,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将更频繁。其中, 信息流动不均衡、文化侵略、商业化娱乐化浪潮冲击等问题不可回避。在胡鞍钢等国情专家对国际传媒实力的量化分析中, 美国排名第一, 欧盟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传播实力分居第二、三、五、七、八位。中国依然处在英语霸权和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 如何通过国际舆论服务于国家利益, 在硬实力提升的同时, 实现软实力+巧实力的同步提升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2.1 国际论环境格局依然“西强东弱”报道中国呈现“立体图景”

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 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对该国的舆论并产生影响, 这就是舆论环境。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形势下, 国际舆论环境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 全世界重要的国际新闻57%以上是发达国家的几个大通讯社提供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流向非西方国家的信息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100倍。

回顾近年来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 2008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年份。从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到拉萨“三一四事件”, 从奥运圣火在欧美传递中的风波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 以及随之而来的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年终全球金融危机, 融合了太多的大悲大喜的2008年带给国人的感受是复杂的, 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从平面图景到更趋“立体”。

2.2 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相互渗透

当前, 国际形势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 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导致世界传媒格局步入深度调整等和加速整合时期,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在竞争与融合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的共同发展。

据统计, 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输出流量中, 中国目前仅占0.1%和0.05%, 现在全球89%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在国内,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也正在着力推动有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体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又立足国内为主向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 大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把新华社打造成为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

2.3 构建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大力构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是当下面临着严峻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积极的姿态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搞好借助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媒的对外宣传, 有利于我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发展。

为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应加强驻外记者站的建设, 建立遍布全球的信息采编系统, 为国内外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特别是涉华事件的报道, 要讲求时效。先发制人。对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报道, 要讲究质量, 深度分析, 以此掌握对外宣传的主动权。

3 中国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

在英语霸权和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 通过国际舆论服务于国家利益, 在硬实力提升的同时实现软实力的同步提升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专家建议, 中国应该实施中国媒体“走出去”战略, 同时通过媒介外交提升国家形象。

此外, 中国还应该广泛参与国际舆论, 避免再投舆论“弃权票”;缓解与西方舆论的冲突, 理性看待西方舆论的客观性和舆论分化;引导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舆论, 疏导不利于国家形象的负面舆论。重点加强境外媒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同时扶持汉语媒体走向海外。

3.1 通过“媒介外交”实施国家形象战略

媒体是国家权力的重要资源, 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 高度重视舆论环境, 甚至事关国家安危。“媒介外交”或“媒体外交”的定义就是运用媒体阐述和推进外交政策。

国家形象一般是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国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带来巨大的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则有可能使国家面临重重阻力, 最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因为如此, 世界各国,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修复方面不惜巨资, 不遗余力, 并将它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三大外宣阵地, 新华社以7种文字发稿, 国内有五个专门的英语电视频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广播, 对外传播体系已经建成。但直至目前, 中国外宣媒体总体传播效果较差, 无法打入西方媒体市场并影响国际舆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对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 传播得当能给国家形象加分, 反之则会减分, 甚至造成国家形象危机。

专家建议, 树立正确的对外传播观念首先应该树立危机传播意识, 同时应尊重国际传播规则。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最大的不同, 是它的“二次编码”过程, 即对所传信息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和文化对接。这就要求传播者不但要将一种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 并以传播对象国受众所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还要与国际通行的认知、规范体系对接, 与对象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对接。

3.2 创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传播网络

中国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 应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全球新闻传播网络, 只要有合适的时机, 中国的声音通过自己的新闻传播网络传达给世界, 会有效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广义的对外传播, 其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按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至少有包括对外新闻、国际广播、卫星电视、网络传播、对外书刊出版、对外汉语教学、互派留学生、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学术交流等十八个门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认为, 尽管中国媒体在传播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已经不输于任何发达国家, 但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并不全面, 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定格中。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 使它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发展模式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形成于我有力的国际舆论环境,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

专家建议:

·建立一个涵盖面更广的对外宣传机制。目前从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建立了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对外宣传机制, 但现有机构的功能还不能统筹文化软实力运用的全局, 应该建立一个涵盖面更广并长期有效的机制。程曼丽认为, 应由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作出整体性的考虑。在这方面, 韩国的文化传统机制可以提供参考。

·形成有利于信息传播的语言环境。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今天, 在促进汉语言的国际声望, 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方面, 中国政府有必要进行长远规划, 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对外传播中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和平发展”是它的主旋律, 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 我们应当突出这些观念或理念, 将其纳入国家建构的整体战略中, 一以贯之, 求累积效果。

·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灵活运用对外宣传策略。策略包括:树立双向传播概念。针对对中国的“误会”, 给予那些能够客观公正报道中国的外国观察家和记者以采访便利;针对“诋毁”, 外交上采取“针锋相对”、“有理有力”的原则。

3.3 对外传播诉求点务须与国际接轨

进行对外传播或加入国际传播的前提条件, 是遵循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行事。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必须讲究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囊括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力求给国际社会以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让世界了解中国。

对外传播的话语应努力与国际接轨, 关注和重视与现代文明发展、科技进步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流行等。这些问题大都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 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 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

3.4 完善文化管理, 建设全社会文化事业的网络体系

中国文化管理应该建立由政府-民间组织-行业组织的三级管理体制。第一级是政府层面,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所属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第二级是与各级政府对应的、作为准自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艺术理事会;第三级是各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 如电影协会、旅游委员会、广播标准理事会等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 中国的基础本身已经是利益多元化, 文化多元化, 千人一面的宣传口径不能体现目前社会的多元化。和谐的前提就是利益不一样、想法不一样, 允许在一个大框架下和而不同。

3.5 发展传播技术提高信息传播者素质

人才和技术一直是对外传播的关键所在。国际传播的顺利进行需要以能够长距离传递信息的技术为依托, 因此需要最先进的传播器材, 如通信卫星、网络、微波通信设备等, 以便使信息准确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依靠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电影、书报、音像在内的传播媒介, 通过培植或影响国际公共舆论, 减少国外公众对本国产生错误观念。而拓展国际传播的范围和领域, 其传播的对象或受体, 不只限于国家政府, 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 甚至直接面向他国公众。

3.6 充分利用好海外侨源, 打造海外华文媒体的航空母舰

利用好海外侨源,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专家建议, 在扶持华文教育和华侨华人出版华文报刊的同时, 打造自己的海外华文媒体航空母舰, 为提升中国影响力发挥独特作用。

当前, 海外侨胞中一支素质高、实力强、规模宏大的对我友好力量正在崛起。在欧美一些国家, 新华侨华人经济对当地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进了所在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与合作, 加快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

4 结论

从1949年~2009年, 新中国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腾飞已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争相谈论的关键词, 中国的影响力日升。在这样的时候, 有必要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进行一番梳理。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 经济基础改了, 上层建筑也要跟着改。中国必须制定一套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国家传媒战略。

“强国梦”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此番经济崛起再度唤起了中国人久违的热情。如何通过软实力与巧实力的协同作用, 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至关重要。

摘要: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率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 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重视, 许多国家将其视为一国崛起的国家战略, 通过分析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即可知其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根据约瑟夫·奈的表述, 可将软实力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最终, 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表现出来, 并最终落实到国家形象的提升上。这其中, 文化代表着国家地位、品质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 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 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但是,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只提升软实力显然是不够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同样由约瑟夫·奈提出的“巧实力”的概念, 自被奥巴马政府运用于外交政策上之后, 在国际社会备受关注。所谓“巧实力”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巧妙结合起来的高明策略, 是应对全球严峻挑战所构建的崭新框架。本文将结合海内外传媒现状, 通过深入调研和对权威专家的采访, 有针对性地论证并提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传媒战略的专家建议。

篇4:中国软实力

毋庸置疑,中国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影响。中国延请各国成为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并在国事访问中给予各国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这让一些观察家担心: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实际上可能已经领先美国等其他国家。比如,美国的“中国通”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估算中国每年在“对外宣传”中花费大约100亿美元,而美国去年公共外交支出仅为6.66亿美元。 但中国在魅力攻势上所花费的高额美元获得的回报值得商榷。北美、欧洲、印度和日本的民调显示,对中国影响力的观点呈现出显著的负面态度。在拉美和非洲,中国的形象更加正面,但即使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中国的有些市场化行为如进口劳动力从事基础设施工程也颇有争议。

看起来,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形成一个巧妙的战略并非易事。一国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哪些地方认为其文化具有吸引力)、政治价值(如果能在国内和国外实现)以及外交政策(如果被视为合理并且具有道德权威性)。目前,中国比较强调其文化和经济强势,但时常忽略政治角度的软实力建设。

篇5: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但是,近几十年来,有关资料显示:当美国好莱坞的巨制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FOX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迪尼斯的蓝色梦幻、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等等风靡全球,其文化产业的经营产值高达几千亿美元,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8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世界哗然了,人们瞠目结舌了。更让人震惊的是,美国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软实力远远大于可以用数据统计的庞大效应,美国价值、美国精神、美国美国元素、美国思维已极大渗透世界各个角落,半个世纪来几乎影响几代人。世界在浑浑然中,如同一场梦魇,短短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文化已超越包括曾经拥有四大文明古国美誉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毫无疑问,美国文化产业及其所相应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已雄霸全球。

这里就提到一个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美国无疑是大赢家,以它强有力的势头,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再排斥与国外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开始崛起,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当下,我们会猛然发现,在我们发奋图强30年后,我们虽得到了不少,失去的也似乎很多。青山绿水不见了,矿产资源掏空了,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式文化的全面冲击和渗透,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已在一天天的实质性衰退。我们说:贸易上的赢家不一定是赢家、而金融和文化上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今天,虽然我们手上有了许多绿纸(美钞)和白纸(美国债券),但稍不留神可能会毁之一炬。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文化精髓和精神支柱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政府很快意识到了,当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十分强调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产业的建设,旨在快速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

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也已起步。第三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上,不少作者认为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但西部的文化并不落后。换言之,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能。因为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且文化优势的转化、开发,不会以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为代价,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成功的文化开发的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当的信心。如甘肃的《读者》文化产业,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真善美的诱导力、精神的鼓动力,以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运营方式,打造《读者》品牌,开辟新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产业,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个品牌。这个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城市游憩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生态园林工程,已经成为西安重要的经济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增添强大动力。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用好国内文化资源,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

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当然,国学热也要理性对待,不能刮风,不可搞狭隘民族主义,要古为今用,使其成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和根基。

篇6:中国文化软实力

杜海涛 软件学院 信息安全1101 20112329 江苏

软实力是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词语,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所以软实力则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国自愿认同,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数千年来,尽管曾经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传,越发兴盛,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如果没有了文化精髓,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

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更是古代人才辈出之地。所以,首先,要认真挖掘和提炼江苏文化内涵,要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江苏人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其次,江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古镇周庄,金山寺,中山陵等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文化景点,尤其是中山陵这一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使民众更加了解历史认识到当时巨大的名族危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样也是十分关键的。

最后,民间的传统技艺是江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惠山泥人,紫砂壶等对于包含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必须加以保护与传承,不仅能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看到这些民族的东西,形成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更可以形成具有独特江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作为江苏文化的点睛之笔。

篇7:中国软实力论文

雷强收集资料、课件设计

陈庆超收集资料、演讲稿、演讲

演讲稿

两条腿走路:

任何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 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显示了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中国领导层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上将进一步加强构思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将围绕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

(接下来从这六部分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1.孔子学院 2.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3.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4.中国家形象宣传片5.2008北京奥运会 6.2010上海世博会

孔子学院:

提升中国软实力孔子学院是起步。自2005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来,国家汉办与各驻外使领馆和教学机构紧密合作,迅速地推动了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看幻灯片分布图)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后宫•甄嬛传》热播美国,《三国》热播日韩,《步步惊心》热播东南亚。习主席上月出访在坦桑尼亚尼雷儿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说到:“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随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家形象宣传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8北京奥运会:

一场奥运盛宴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胜利,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了四大形象,开放自信的形象、诚信守诺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友好合作的形象。

2010上海世博会:

篇8:中国软实力论文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十几年前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并逐渐将之发展完善为一套理论体系, 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国政界、学界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 尽管各界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争议, 但软实力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影响力迅速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层的重视。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中国城市软实力的科学调查和全面评估, 为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发展的对策, 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经验, 寻求我国软实力建设的新突破, 以期为我国软实力建设贡献一些力量。在本次城市软实力调查过程中, 《望东方周刊》杂志社承担起了材料和数据搜集与审核的重任, 同时也为网络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则担负起了本次研究电话调查的重要工作。经过三方近一年的努力, 首次中国城市软实力大型调查得以顺利完成。

>执行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测评项目设置上, 课题组分别对文化号召、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执政、城市凝聚、社会和谐、商务吸引、形象传播、区域影响、信息推动十个方面, 进行了全面考量。

调研计划与执行。硬指标的数据获取主要由各城市的统计部门和宣传部门配合, 汇报相关指标的最新数据。所汇报数据经过这些部门相关人审定, 加盖公章确保严肃性。针对少数提供数据不全或者没有提供数据的城市, 组委会组织专门力量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方式尽可能予以补全。软指标的获取通过两种途径: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课题组委托零点调查公司, 通过电话号码随机抽样的方式, 于2008年7月-8月对50个城市进行调查, 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 每个城市分别选取95至120个样本进行公众电话调查 (住宅电话) 。网络调查通过让公众点击由课题组设计的《望东方周刊》网站上的“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网页来完成。

>结果

本调查选择了中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城市, 对其软实力按测量指标和方法, 进行了排名。因广州、深圳两城市, 指标缺失值较多, 无法计算得分, 故不纳入排名范围, 最终共有48个城市进入软实力及各分项排名。

>结论

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软实力的学习和实践。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 北京、上海、长沙、宁波等一批城市已经将软实力建设上升到政府战略的层面。同时, 课题组也发现, 尽管许多城市对软实力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泛化现象, 有些甚至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混用甚至误用, 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许多城市对软实力理论和实践的急需和重视。

各地市民普遍关注软实力。尽管大部分市民对何为软实力知之甚少, 但当提及软实力所包含的具体方面, 特别是课题组对城市软实力所做的量化指标, 如城市文化、城市创新、科教水平、政府执政水平、城市凝聚力、城市形象、社会和谐等指标时, 很多被调查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关注。

软实力建设有利于城市参与更高层次竞争。中国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引入国际标准, 便捷中国城市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不断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认同。通过全面构建中国城市软实力, 不仅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城市在国际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号召力、吸引力、传播力、创新力和影响力, 对内也可以提升该城市的凝聚力和发展力, 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城市软实力发展相对不平衡。但从课题组的调查发现来看, 城市之间的整体软实力尽管与区域和区位有一定的关系, 但总体关系不大。如在本次调查的除直辖市外的前10名城市中, 成都、西安、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城市占据了四席, 显示了中西部城市在软实力方面的整体竞争力。

部分城市在软实力单项指标上实现率先突破。在软实力单项指标的调查中, 课题组还发现一些城市在单项指标上相当超前甚至遥遥领先。如在政府执政力的调查中, 昆明排在了所有城市的最前列, 而在社会和谐力的调查中, 徐州排在了所有城市的最前列。这些单项指标的率先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城市整体软实力的发展。

重大危机事件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软实力。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已经进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近几年来, 较大的城市危机事件有北京SARS大逃亡、哈尔滨水污染、拉萨3·14打砸抢事件、石家庄三鹿毒奶粉、阜阳大头娃娃、临汾溃坝、广元有虫柑橘、杭州地铁塌陷、重庆出租车罢运……举不胜举。频发的危机, 对各级政府的危机化解和危机传播能力,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建议

弥补“短板”, 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平衡发展。在调查过程中, 课题组发现一些城市整体软实力水平与该城市的硬实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些城市软实力建设远远落后于硬实力的发展水平, 也有一些城市虽然硬实力发展还处于相对后列的位置, 但其软实力发展已经呈现可喜的苗头。对于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课题组建议, 在注重经济等硬实力指标的同时, 应适当重视软实力相关指标, 特别是一些硬指标的投入, 尽快弥补软实力的短板。而一些软实力发展先行的城市, 也可以对一些软实力指标加快培育与转化, 以助推硬实力的发展, 真正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

强化城市软实力整体建构与推广策划。课题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 强化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希望城市领导高度重视所在城市软实力发展和提升的“城市软实力整体建构战略”, 通过对所在特色城市系统性、针对性的分析, 全面诊断所在城市软实力发展中的问题, 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 寻找出特定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科学路径和推广策略, 为城市软实力乃至国家软实力的迅速发展和极大提升, 提供成功的宝贵经验。为此,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将会同有关方面成立一个“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提供我国城市软实力全面建构的智力支持。

提升城市管理者与市民的软实力素养。课题组认为, 在党和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 大力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 将软实力纳入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 将软实力建设当作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强调, 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相当必要。建议对政府各级领导进行城市软实力的系统培训, 既加深各级领导对软实力理论的领悟, 又丰富他们实际工作中的软实力实践策略。亦通过各地市民大讲堂等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向市民进行宣传, 以促进一个城市软实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重视危机管理与传播, 化解软实力风险。软实力固然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 软实力也具有“易碎性”的重大薄弱之处。我国城市如何在发展中化解软实力的风险, 这也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新课题。软实力的风险问题虽然与危机问题有着诸多的关联, 但由于软实力本身所具备的特点, 决定了这种危机的特殊性。在这一方面, 危机管理培训、危机传播培训等可以和软实力素养培训紧密结合, 真正发挥出软实力理念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重视文化产业, 强化城市软实力的产品特性。文化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的发展, 对于城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好莱坞的音像产品、迪斯尼的游乐产品、以及NBA等运动联盟都已经风靡全球。美国软实力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文化产品来实现的。在城市层面上, 不同的城市可以推出带有自己城市和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 通过文化产品强化软实力建设。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不能仅靠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节节攀升的G D P和经济增长率等硬性指标体现出的“硬实力”, 而且必须依靠文化精神、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反映发展内涵、彰显时代特征的“软实力”。

上一篇:高中一对一辅导有用吗下一篇:社会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