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科常规工作

2024-07-23

医务科常规工作(精选8篇)

篇1:医务科常规工作

医务科常规工作

1、每月5号前上报卫生局4,8排队报表,并形成分析报告;

2、每月10号前上报甘肃省卫生厅统计直报系统报表,15

号前上报季度报表、出院病人费用明细报表。

3、每月30日前上报药品零差率报表(卫生局合管办),总表和明细并留底;

4、每月初上报院长值周情况,医政科李彬;每月安排全

院培训一次,做好资料整理,外出培训回来填写反馈表。

5、每月科室上报单病种质量控制报表,医务科汇总填写

汇总表。

6、每月30日前,药房上报抗生素总报表,医生使用量排

队,形成抗生素使用分析总结,4,8排队,处方统计(西药、草药、抗生素),零差率报表电子版;

7、每月初科室填写月工作统计报表,10号前进行临床各

科室月考核,考核完后做重点工作内通报。

8、每季度进行医疗质量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每半年考

核一次,自查和考核总结上报医政科;

9、每季度处方点评一次,抽取处方不少于本季度的10%,形成处方点评总结,每半年病历评比一次,形成总结。

10、每半年业务考核一次,监督检查各科室“岗位练兵 技

术比武”开展情况。

篇2:医务科常规工作

一、压力蒸汽灭菌法:

1、使用器械:所有可以经过高压高热消毒的医疗器械,均使用医务室的“自封手体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

2、消毒时间:每两周一次;

3、主要用于以下医疗器械和医疗材料:各种不锈钢医疗器械(镊子、止血钳、敷料桶等);医用敷料、棉签等;

4、使用方法为:在0.14mpa的压力下,将各种医疗器械和医用敷料消毒15分钟;

二、化学消毒剂消毒法:

1、可以用于医用器械的化学消毒剂有:“1.5—2.0%戊二醛溶液”;“75%的酒精”;医用“1.5—2.0%戊二醛溶液”三种;

2、戊二醛溶液和酒精主要用于:无菌敷料钳的浸泡消毒;不能使用高压高热的医疗器械如各类塑料制品(超声雾化仪的口罩,学生用肺活量仪的吹嘴等);一般可使用“1.5—2.0%戊二醛溶液”进行浸泡消毒或使用“75%的酒精”进行浸泡消毒;

3、医用消洗净主要用于医疗废物等的消毒;

4、化学消毒使用方法:

(1)“1.5—2.0%戊二醛溶液”或“75%的酒精”作为浸泡液,将无菌敷料钳的浸泡其中,使用时拿出,用完放回,“1.5—2.0%戊二醛溶液” 一般使用2周;“75%的酒精”一般使用一周;

(2)超声雾化仪的口罩,学生用肺活量仪的吹嘴等医疗器械在使用“1.5—2.0%戊二醛溶液”浸泡2小时后,用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冲洗后放于无菌储物槽内待用;

(3)将医用消洗净粉剂10克加入2.5公斤的水中配成溶液,用于医疗废物的浸泡消毒;一般使用1次;

(4)医用消洗净配成的消毒液也可以用于医务室治疗台、药柜、地面等的消毒;以及医务人员的手的消毒;

一、紫外线消毒法:

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2周用酒精棉球擦试1次,发现灯光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试,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中学医务室常规消毒制度,管理制度《中学医务室常规消毒制度》。

2、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每次消毒时间不少30分钟。但温度低于20度或高于40度、相当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篇3:医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融入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医院满足患者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凸显了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和“全人医疗”照顾理念。医务社会工作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加强支持网络、提供社会资源、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期特别策划在分析我国医疗领域社会工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我国港台地区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有益经验,结合内地医务社会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完善医疗服务体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助力。

篇4:浅谈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

关键词:医务;工作者;医德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西方医德也随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以上誓言、南丁格尔精神等等。到了近代,在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新型的医务系统,也形成了自己的革命医德。以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为标志,革命医德日臻成熟,革命取得胜利后,革命医德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涵风靡了神州大地。“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座右铭。医务工作历来是受人尊敬的重要职业,它的崇高使命在于保护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医务工作者被被誉为“白衣天使”、“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

医务人员要圆满完成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的任务,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医疗工作好坏,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而且要热爱病人,那种爱钱二不爱病人的思想是与医务人员应有的品德格格不入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决不能粗枝大叶、敷衍塞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要把病人的生命看成是第一重要的,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疾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即使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也应尽一切力量进行抢救。

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就是一切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在总则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准则和主要规范。它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是医务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和义务。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一身殉职,感动了全国人民。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不见钱不治病,使7名“疑似非典”患者被耽误了6个小时,激怒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同为医务工作者,两种不同的行为折射出职业道德的反差如此之大。面对疫情,我们每一名医务人员都应毫不犹豫恪守职责,挺身而出。

二、认真负责,珍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时病人,其任何医疗活动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张处方、一项手术、一个细微的操作上的失误,都有可能给病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负责,审慎严谨。我国古代医学家就要求:“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医务人员的道德良心,就是要忠实于病人的健康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的事。广大医务人员把患者的痛苦、家人的期待,作为对自己良心的一种鞭策,为抢救病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心尽力。

三、讲究诚信,不以医谋私利

当前,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德确实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医务人员在人们心中的高尚形象。长期以来,由于医疗卫生部门的特殊性、专业性,以及有关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意无意的照顾,造成医疗卫生界中某些领域成为管理上的盲点。医务人员伤失诚信,弄虚作假,欺骗患者的市区时有发生。

医务人员的道德良心,就是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于生命健康的事。对患者讲究诚信,不谋取私利。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务人员十分重视的道德要求,也是医德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提倡和发扬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谋取私利的美德,对病人无欲无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医务人员为病人诊疗疾病,是自己的本职,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正直无私的好作风,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差错和事故,要如实报告,不要隐瞒,更不能诿过于人;一切医疗记录、检查数据必须如实记载,不可弄虚作假;对应向病人或其家人和单位说明的要及早如实说明,防止延误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四、刻苦专研业务,提高医术水平

良好的医德还要有精湛的医术来保证,医务人员具有精湛的医术是医治疾病的前提,也是具有崇高医德的表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医务工作人员只有对医疗科学技术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专研的精神,才能掌握更新更好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以科学求真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待医护工作,永克疑难杂症。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需要互尊互学,团结协作,切磋相长,谦虚谨慎,注重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和医疗技术水平。

五、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力,为患者保守秘密

篇5:医务科工作管理

一、2011年医院科工作总结、2012年工作计划

二、2009-2011年医务科工作计划

三、2008-2010年医务科工作总结

四、医务科工作制度

五、医务科科长岗位职责

六、医务科干事岗位职责

七、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八、病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九、外出进修管理制度

十、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

十一、知情同意管理制度

十二、加强病历管理若干规定(乐中医发[2007]号)

十三、医疗文书管理条例(草稿)

十四、人才梯队建设及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十五、进修、培训、学习的有关规定(在职人员外出进修合同书)

篇6:医务科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医务科工作人员在院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严格以 要求强化科学管理,促进核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严抓病历书写质量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保证了医务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现将医务科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疗质量

1、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1)开放床位数: 张

(2)病床使用率: %

(3)全年门诊总人次:

人次

(4)住院总人数: 人

(5)平均住院日: 天

(6)全院实际占用床日数:

(7)病历甲级率: %(8)处方合格率: %(9)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

(1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

(11)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

(12)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

(13)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

(14)病理诊断准确率: %(15)输血人次:

(16)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天

2、严抓病历质量,提高病历书写水平

病历书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医务科也始终严抓病历质量管理不放松,特别自下半年开始医务科对临床科室进行强化监督管理以来,不断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并对环节病历进行现场点评,给医务科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医务科转变工作思路着重从环节病历的细节和完整性入手,加强了住院志中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的审查,要求主诉的描述要准确到位,能够表现出症状的主要特点;现病史的内容务必全面、完整、系统,要与主诉一致;体格检查必须经住院医师实际、细致、认真、全面的为患者查体后方可书写,对出现的阳性体征要详实记录,与主诉和现病史相统一。对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主诉描述不到位、现病史书写不全面、未经详细询问、临床查体便盲目记录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病程的病历,严格按照《医疗文书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进行处罚,截至11月底我科共抽查环节病历495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诊疗计划无上级医师签字;(2)术前、输血前必要检查项目不全;(3)现病史内容不全面,既往史、个人史等基本项目内容粗略,问诊不细致;(4)手术前麻醉访视记录的访视时间与手术时间相冲突,访视内容简单、流于形式;(5)日常病程记录不及时;(6)患者出院时无上级医师同意出院记录签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专项培训,强化医师责任心,争取从根源上改正。

针对终末病历,医务科将病案室作为初筛点,对首页、入院记录、三级查房、出院记录等所有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评析,甲级率92%。另外加强病案归档管理,全院3日归档率37.93%,7日归档率98.3%。

3、继续加强核心制度落实,更新完善科室制度建设 医务科从科室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核心制度。(1)参加科室晨间交班、三级查房:坚持每周参加科室晨间交班,督查内容包括:参加人员是否完整;对夜间处理患者的用药和方式是否正确有效;住院医师能否做到24小时值班。另外根据各科上报大查房时间,定期参加科室三级查房,重点督察:分组查房、查房梯队人员分布、查房流程、带教情况、年轻医师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医护质量等。结束后医务科将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到科室,并跟踪监督科室落实情况。(2)继续规范科室病例讨论:重点加强疑难、术前、危重、死亡病例讨论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不定期参加科室讨论,在平时参加科室交班、查房过程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医务科也会建议科室组织讨论,并全程参与、主持,对需要邀请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讨论时,医务科负责协调安排,保证科室人员能够通过讨论拓展疾病相关知识面,提高科室病例讨论质量。(3)加强危重患者的督察:为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保证患者安全,降低医疗安全隐患,加强危重患者的跟踪监督。

4、临床路径管理

我院开展的临床路径有:计划性剖宫产、输卵管妊娠、子宫平滑肌瘤、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血栓性外痔、胃十二指肠溃疡。今年实际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为41例,入径率不足30%。存在问题:

(1)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医务人员短缺,使参加临床路径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度。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3)工作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 有些病人及家属认为临床路径中检查项目太多,担心会增加医疗费用,因而退出临床路径。

(5)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

5、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等有关规定,每月随机抽查门诊200张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分析和反馈,门诊处方正逐步趋向规范和合理。

二、医疗安全

1、认真做好医疗质量考核工作,严格按十六项核心制度、医疗工作制度、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开展管理工作。如强化危重症患者的重点监控,严格执行医疗防范措施和医疗争议处理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同时加强科内及全院会诊工作的合理开展,力争将每次会诊落到实处,并有效执行。

2、加强知情告知,重视医患沟通 保证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演变进展及治疗情况的有效了解,打消其疑惑对抗心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途径,为此医务科在加强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同时,着重从细节入手,加大对知情同意书签署及实际告知情况的监督,要求每位医师在向患者如实告知的同时还要将告知内容详细记录在同意书上,对只书写病情而忽略演变、并发症等情况的病历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责令其及时补充改正。

3、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为途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以监督环节病历为手段督促医务人员在收治患者的过程中重视一般查体、勤于和患者沟通,通过细节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到从细微环节杜绝安全隐患。

三、存在不足及措施:

1、针对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我们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以理服人”,按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办事。

2、病历质量方面存在反反复复,屡教不改现象,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医务人员身上多次出现。加强监管力度,改进医疗文书书写水平。

3、新技术、新业务引进不够。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成果不足。

4、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不能及时讨论。未认真履行危重病人报告制度。

5、临床路径知识学习不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落实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过去的一年医务科做了不少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接受,认真改正。为我院的医疗工作再创佳绩。

三、医务科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总结过去一年经验教训,展望来年工作方向,医务科工作计划如下:

1、进一步加强病历书写质量,提高病历书写水平;针对上一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力度,改进医疗文书书写水平。

2、深入学习《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细化医疗纠纷/事故处理程序,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我院良好形象。

3、多与上级医院沟通学习,在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我院诊疗水平。

4、团结协作,维护良好的内部关系,处理好与上级的业务关系,努力完成科室日常工作及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5、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管理。利用网络信息软件,对临床路径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进行监管,与上级医院接轨,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增加病种,促进临床路径管理和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

篇7:医务科常规工作

2016年医务科工作人员在院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强化科学管理,促进医疗核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等措施,保证了医务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现将2016年医务科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疗质量

1、各项工作指标监测完成情况:(截止时间2016-10-31)① 开放床位数160张 ② 全年门诊总人次:40023人次 ③ 住院总人数:3692人④ 病历甲级率:85% ⑤ 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95% ⑥ 开展成分输血比例:100% ⑦ 传染病报告率100% ⑧ 急救仪器,药物完好率100%

2、严抓病历质量,提高年轻医师书写水平

病历书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医务科始终严抓病历质量管理不放松,特别是采用不同方式、办法、措施对临床科室进行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并对环节病历进行现场点评。从环节病历的细节和完整性入手,加强病历内涵建设,如住院志中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的审查,要求主诉的描述要准确到位,能够表现出症状的主要特点;现病史的内容务必全面、完整、系统,要与主诉一致;体格检查必须经住院医师实际、细致、认真、全面的为患者查体后方可书写,对出现的阳性体征要详实记录,与主诉和现病史统一。对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主诉描述不到位、现病史书写不全面、未经详细询问、临床查体便盲目记录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病程、医嘱等病历的,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进行评审,将问题反馈、督促,再检查、再督促,不断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对于终末病历,采取查重点,找问题,评级别,反馈问题提升病历甲级率,使病历甲级率明显提高。截至10月底共抽查终末病历159余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诊疗计划无上级医师签字;(2)术前、输血前必要检查项目不全;(3)现病史内容不全面,既往史、个人史等基本项目内容粗略,问诊不细致;(4)手术前麻醉访视记录的访视时间与手术时间相冲突,访视内容简单、流于形式;(5)日常病程记录不及时;(6)患者出院时无上级医师同意出院记录签字。(7)使用抗菌药物无明确的适应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将存在问题反馈给主任、病历书写者,要求病历书写者改存在的问题,全年共修改问题病历133份,争取从根源上改正。

3、继续加强核心制度落实,更新完善科室制度建设

医务科从科室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深化医疗核心制度。完善并落实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主要通过(1)继续规范科室病例讨论:重点加强疑难、术前、危重、死亡病例讨论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不定期参加科室讨论,在平时参加科室交班、查房过程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医务科也会建议科室组织讨论。(2)加强危重患者的督查:为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保证患者安全,降低医疗安全隐患,医务科在加强危重患者手术审批的同时,查看患者治疗和用药合理性,确保救治流畅和质量。(3)配合上级完成各项医疗质量与安全检查工作

通过市局多次检查,医务科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和流程的建设,针对每次反馈的不足及时寻找问题根源,制定改进措施,加大改进力度,努力做到检查一次、提高一次。

二、医疗安全

1.认真做好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工作,严格按医疗核心制度、医疗工作制度、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开展管理工作。如强化危重症患者的重点监控,严格执行医疗防范措施和医疗争议处理预案,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同时加强科内及全院会诊工作的合理开展,力争将每次会诊落到实处,并有效执行。2016年共组织参加疑难、危重等会诊讨论3次,通过会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疑虑,也有效的消除了安全隐患,参加死亡讨论1次,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加强知情告知,重视医患沟通。医务科在加强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同时,着重从细节入手,加大对知情同意书签署及实际告知情况的监督,要求每位医师在向患者如实告知的同时还要将告知内容详细记录在同意书上,对只书写病情而忽略病情演变、并发症等情况的病历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责令其及时补充改正。

3.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为途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以监督环节病历为手段督促医务人员在收治患者的过程中重视一般查体、勤于和患者沟通,通过细节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到从细微环节杜绝安全隐患。

2016年,共有10例患者投诉,有2例医疗纠纷,在协调沟通下妥善解决,无医疗纠纷事故发生。医务科在今后工作中将继续加强医患沟通的监管,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依法行医,最大限度的保证医疗安全。

四、传染病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法,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66人次,全年无一例漏报、迟报、不报、误报现象。

五、医师定期考核管理

认真贯彻江苏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顺利完成了对全院58名医师2年一次的考核工作。

六、体检工作

根据体检要求,配合防保科完成管辖区内3000余例老年人体检,圆满完成协议单位的工作人员、民政局交办的全市优抚人员健康体检、中小学体检工作,合计体检2000多人次。

七、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分别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开展了8个单病种临床路径,共计人次216例,较去年有所增加。

八、加强抗菌素临床应用的管理,严格执行抗菌素分级管理制度。对全院医师实行了抗菌素分级管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2015年的60%下降了30%,使用强度从年初100DDDS下降至36DDDS。

九、医保管理

1、为了确保每个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能更好的了解医保知识,刊登了医保宣传栏,设立了投诉箱、投诉电话、咨询服务台及医保意见簿。

2、宣传、讲解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各项补助措施,认真解答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提出的各种提问,努力做到不让每一位参保人员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

3、积极参加有关医保工作会议,提供与医保有关的材料和数据。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医务科2017年工作计划

1、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行,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加强信息化管理。

2、继续建立完善医疗核心制度,并加大监督和落实力度。

3、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学习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医疗知情同意制度,避免因为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

4、积极推广实行临床路径,加强学习落实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和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制度。扩大单病种临床路径范围,结合本科实际制定临床路径表单,进行实施。并做好登记、填写临床路径表单。

5、继续抓好运行病历、终末病历全程监控工作,细化病历评审标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6、做好2015年疾控、计免、妇幼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制度、做好监测上报工作。

7、进一步做好体检工作,简化体检流程。

8、准确监测各项指标,逐步参与泰州市质控及江苏省质控。

篇8: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

1.1发展准备阶段(1993—2000年)

当社会变革加速,人们需求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模式进行调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最初的工作人员由热爱助人事业、熟悉医疗需求、医疗流程和医护合作模式的内部人员担当此任。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融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会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医院管理。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及其注重医疗安全和医患和谐,医院通过行政管理、精神文明、质量控制部门,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链接社会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体系,以各种形式发现患者需求,救助弱势群体,承担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传递政府、社会和医院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如瑞金医院的“彩虹家园”志愿者服务项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院发展部”综合服务和东方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借鉴海外服务经验,融入社工服务理念和元素。

上海最早提出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是浦东新区。 1997年,浦东新区将社会工作引入医疗行业。1999年底, 该区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由当时新区社会发展局及医疗机构主管组成。2000年在浦东新区政府主导和大力推动下,东方医院、公立医院和梅园街道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首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由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部门担当此任。由于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法不专业,制度配套缺乏,发展较慢。为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特派员赴香港观摩和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并赋予本土经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1]。

1.2实践探索阶段(2001—2009年)

这阶段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改革方向是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 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改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由于内部需求大,同时被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大氛围所带动,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中理念先进并有特别需求的单位,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独立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医、护、 社服务机制。东方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该机制的医院, 其志愿者管理、慢性病小组(糖友乐)等得到同行赞同; 2001年,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新华医院宁养院,正式由执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宁养服务团队,发挥其心理援助、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作用。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设由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担任主任的医院社会工作部,并首先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展家长教育小组、游戏治疗、哀伤辅导、医患关系协调、医护情绪辅导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成立社会工作部, 与医护建立“立体式”服务团队,营造医院人文关怀环境, 协助病人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多家医院与高校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担任机构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发展方向,寻求更有效的服务模式。同时,该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了大胆实践探索,如建立了临床专科社工制度。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工队伍”;2007年,组织部、民政部和原卫生部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医院进行全面调研,调研范围涉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结果一致认为医疗卫生体系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势在必行[3]。2009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协同各部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当时只有5家设立社工岗位和工作部门, 要满足现代医疗需求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有力措施。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的医院进行剖析,以内参形式向上海市人民政府递交报告,得到领导极大重视,为医务社会工作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2009年4月公布的医改方案首次明确规定“完善医疗职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疾患和谐”,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 消费意识逐渐加强。加之社会变革带来的困惑、焦虑和社会矛盾,病人想得到的已不是单纯的缓解生理疾患,还需要心灵抚慰和社会支持。医学的目的已由单纯的治疗转向治疗、预防、康复相结合,由防止死亡转向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医疗服务对象从个体转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服务内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在医疗领域,一方面是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疾病治愈率上升、慢性病生存质量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发生的却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升温、伤医事件频发。医患矛盾的升级使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3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目前)

在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之下,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大力推进,服务的场所主要从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逐渐推广到康复医院、宁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等。各医疗单位根据机构发展需求和临床学科特点,回应服务人群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慢性病、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岗位,贯穿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 如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 疑难重症病例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病人社工介入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社会工作部的设置按照卫生海外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逐步从附属到独立建制。201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为确保各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学会于2012年7月共同举办“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首批人才队伍培训项目”, 50余家医疗机构,80余名人员接受培训,其中有专业社会工作系毕业者,也有社会工作持证的医护人员,为推进医疗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评审”检查中首次将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建立和开展社会工作纳入评价标准中。2013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上海市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疗质量万里行” 活动联合督查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拟订实施方案,并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常规工作”,“配置专职医务社工,明确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医务社工持证上岗”,“具备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工作场所”,“积极参与全市医务社工专业性推广宣教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医院实施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力度。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制度化设计,正式纳入医院评价体系,开创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在44家自愿报名的医疗机构开始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2013年, 经过调研、评估、宣传、培训等准备工作后,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从2012年的44家试点单位扩大到了103家医疗机构,覆盖17个区县,涵盖了综合性医院、儿科和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根据对试点单位的要求,各家医院拟定实施方案,独立设置工作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经过一年的大力推动,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一部分。

2主要经验

与其他领域相比,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晚。鉴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其服务理念相对超前,需着重战略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注重专业发展,不断反省修正,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沿。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正在全面推进。主要经验如下。

2.1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战略布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1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以题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力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情况专报形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得到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肯定。该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作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总结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概况,梳理了本市医务社会工作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快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宏观背景,也标志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并在2012年、2013年的医院质量管理检查中逐渐加大考核力度,推进了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医疗机构吸引了优秀专业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医疗健康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2013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再一次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12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局与社会工作专家组对上海24家医疗机构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一支充满人文情怀、拥有专业理念和技术的“助人” 队伍注入了医疗服务行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循证实践,实务探索不断深入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主管部门战略布局和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率先在医院建立社会工作部;2001年,将社工理念融入临终关怀服务;2004年,首批社会工作硕士进入医院;2006年,首批医疗机构成为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2008年,获得首个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010年,举办首个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2011年,成立首个医学会下设的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2012年,首次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学科和疾病特点,设立独立部门,引进专业人才,逐步建章立制,回应病人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例、慢性病、肿瘤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等专科设置社工岗位;病人需求为本,关注医疗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如查房制度、 临床转介制度、疑难重症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 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帮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关注疾病背后隐藏的问题、舒缓病人不良情绪。统计调研显示,医务社会工作的加入为医疗增加了人文关怀要素,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缓解了医护人员压力。由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着力实践并积极探索本土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等8家单位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其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东方医院被推举为“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将病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社工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精神融入医疗服务当中;将人文关怀、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贯彻于具体工作中,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2.3坚持专业为本,注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从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准专业化(医护转行)、混合阶段(医护转行、专业毕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专业人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上海市卫生系统按照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议进行着,在医疗机构岗位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医疗机构可设定“医务社工”岗位,归入其他专业技术类,并纳入编制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们在学习西方理论、借鉴海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和研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实务经验的专业社工队伍,在中国特色社工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优秀人才纷纷应聘上海各大医院,海外人才尤其青睐三级医院。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象征。

社会工作的所有服务领域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医疗卫生和精神健康领域,专业能力和内涵建设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本[4]。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早、速度快、起点高、环境好,得天独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实务探索、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特别是2013年,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积聚卫生、教育和民政等多方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机构协同和专业人才努力下,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注重顶层设计,提升专业内涵,全面而有序推进专业化医务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组织专家,从实际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设计课程,承担起了原上海市卫生局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2.4坚持教学相长,注重自我增能,智慧推进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得到各职能部门及教学机构大力支持。2011年4月,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率先成立,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搭建了学术平台, 确立了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学会吸引了各大院校专业领军人物、医院高层管理者和专业优秀人才,共同谋划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进程,也在行业内起到了推广作用。上海各医疗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为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创造条件;共同研究课题,反思实务效能,智慧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上海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国家级和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定期检查,大力宣传和推广。

此外,该领域也开展过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妇女与儿童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拓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市级层面上,自2011年率先成立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之后,2012年又建立了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2013年又获批建立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各专业团体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一致,利用各自资源,整合力量,联手在医疗行业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 1月,上海长征医院举办了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医务社工、医务志愿者工作交流推进会议”,在医疗行业首次大规模宣传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2013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的“全国儿童医院社会工作研讨会”专门为儿科领域独家设计。会议邀请了费城儿童医院、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从事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家, 与学员共同分享了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领域最新进展、实务技巧和工作模式,为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热心于助人事业的学员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7月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管理方法学习班”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对相关医疗机构探索和实践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也推进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11月,东方医院主办的“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践学习班暨医学人文体系中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研讨会”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201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13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论坛”标志着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3未来建设展望

3.1健全制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机构和健康照顾机构都独立设置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并根据功能不同细化专业。 由于医务社会工作面对的人群阶层跨度最大、解决的需求最基本,最接近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因此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现状,急需大量专业医务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独立设置部门,上海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社工人员编制,即使有社工资质也难以从事社工工作。由于没有独立部门,社工专业人员往往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工作不规范、专业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应有效果。

3.2设立和完善保障措施,保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培养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是创新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力量。医务社会工作是衡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变医学模式、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也加入行列,他们承担了缩短我国与国际差距的责任。由于缺乏相应岗位和编制,医务社会工作职称评定、晋升制度和薪酬福利等保障仍处于空白。目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机构也由于没有职称系列而待遇受到影响,严重打击了社工热情,阻碍了专业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激励等各项制度,迅速解决“实际在岗人员屈指可数”、“队伍异常薄弱”的现象。

3.3建立行业准入、考评和继续教育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把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包括心理辅导、促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等服务,是医护团队的一分子,是医患矛盾的“润滑剂”。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和相关福利制度严重不符,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过硬的服务能力,完善行业的服务规范, 制定完备工作标准,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支高品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善国民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3.4大力加强专业推广、政策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专业感染力

上一篇:超市 开业 庆典 主持词下一篇:一张难忘的照片_小学生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