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2024-07-13

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精选4篇)

篇1: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审计整改是指通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改正,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建议,达到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目的的活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实现审计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整改愈来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省审计机关“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五年行动计划活动开展以来,蚌埠市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作为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强化整改责任、加强督查督办、完善相关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整改力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部门指导、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审计整改工作增强了被审计单位财经法纪意识,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规范财政财务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针对部分单位和部门在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建议方面重视不足,一些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在少数部门和单位屡查屡犯,一定程度上给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不良影响的实际情况,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就审计整改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市委书记陈启涛在听取审计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严格审计执法,必须切实抓好审计整改,审计整改应该成为我们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及时发现问题仅仅是审计工作的第一步,督促整改、杜绝问题再次发生才是审计工作的真正目的。通过审计结果运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把问题解决好,遏制某些问题反复发生,这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要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做到专人负责,一抓到底,确保每一项审计决定都能落到实处,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听取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报告后,都及时形成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人大主任会议多次听取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汇报,从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高度提出要求;近两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都亲自过问,多次主持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强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提高对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整改到位,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各审计整改责任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建议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绝大多数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内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及时报送审计整改报告。

(二)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才能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市人大财经委、政府办公室、市审计局共同研究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保证了审计整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市人大财经委及时将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定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的时限;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发出审计整改通知和督办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限期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问题未整改的原因和责任,以及继续整改的主要措施和整改时限;市审计局及时督促指导审计整改工作,将各单位的整改情况汇总后向政府汇报,经政府同意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正式报告。上述措施有效加大了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提高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促进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保证了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督查,确保成效

为使审计整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由市政府秘书长牵头,市政府督查目标办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与各部门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加大了督查力度;市审计局综合法规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部审计整改工作,相关审计业务科室项目组长(主审)负责督促指导,跟踪审计整改情况,确保了审计整改的有序进行和富有成效。多数被审计单位都能在规定时间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时报送审计整改情况报告,部分单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就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整改。但也有少数单位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整改措施不力,进度缓慢,效果不佳。为此我们及时启动督办机制,利用政府和人大的力量推动审计整改。如2008年相关部门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截留应上交财政资金等问题迟迟不予整改,在审计部门多次督促无进展的情况下,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府目标办及时督办协调,约见两个审计单位主要领导,指出其态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帮助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方法和措施,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四)完善制度,规范整改

为促进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蚌埠市在审计整改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完善制度,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2007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若干规定》,要求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做好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以及有关专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整改情况应作为市人大常委会专项监督和政府目标考核的内容。同时明确由市人民政府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决议或审议意见情况,及时掌握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并在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后4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被审计单位应在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书面报市人民政府,并抄报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9月市政府转发了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一是建立三级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综合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本级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二是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税务、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三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四是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

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的整改制度,为审计整改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保证。通过上述制度建设,蚌埠市审计整改工作已初步形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指导、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宣传,扩大效果

一是通过审计信息、政务公开网站等载体及时宣传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营造良好的整改氛围;二是召开审计整改专题会议,通报审计整改情况,表扬整改措施有力,进度快、效果好的单位,鞭策整改落后单位;三是借助新闻媒体,在公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同时,一并公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2006年以来,我局连续5年在《蚌埠日报》公告了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彩票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社会反响强烈。

二、主要成效

2006-2010年,蚌埠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整改发现的问题整改110个,纠正违规违纪金额12.7亿元,促进财政等部门制定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40多项,进一步规范了我市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维护了经济秩序,严肃了财经纪律,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审计整改促进财政增加收入6.2亿元

5年来,通过审计整改增加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清收土地出让金5.3亿元,清收漏征漏缴税款2230万元,其他非税收入入库近1亿元。

(二)审计整改促进了财政、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促进财政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市财政部门根据审计建议,不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了预算编制、非税收入管理、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采购等多项财政管理制度,促进了财政管理进一步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2009年以来市政府制定的《蚌埠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蚌埠市清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实施方案》、《市本级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确定了财政预算追加审批管理基本原则和程序,为从源头上根治一些屡审屡犯顽疾提供制度保证。5年来,促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资金3.5亿元,促进财政部门及时下拨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税收征管的进一步加强。市地税局近年来积极整改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征管方法,促进地方税收快速增长。5年来清收审计发现的漏征税款1600多万元。今年5月份以来,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市地税局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地方税漏征漏管户专项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普通发票专项检查的通知》等加强税收征管的意见和办法,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的税收管理新体系,并组织力量对税源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清查,全市共清理出地方税漏征漏管户2048户,其中1280户已补办了税务登记并补缴了相关税金。

(三)审计整改促进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

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市近5年对土地出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5次审计或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区政府积极清收欠缴的土地出让金,并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制定有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转让和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2007年,蚌埠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由多头分散管理改为“全部缴入市级国库、收支两条线管理”;2010年3月,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土地出让金分层级、分类别划拨使用的细则内容,使得管理体制日臻完善。2010年7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区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管理的意见》,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监管,2010年8月,经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市政府又下发了《蚌埠市关于深入贯彻〈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办法。

(四)审计整改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

5年来,被审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2006年市公安局制定了《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及其他收入账户工作的通知》等11项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所属单位坚决制止无依据收费,所有收入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并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2007年,市卫生局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各单位收入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管理规定;市环保局规范了污染治理项目预算编制;市房管局制定了《蚌埠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细则》;市粮食局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及粮食收储工作。2008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针对保险基金征缴中的问题,采取缴费基数“五险合一”和单位及个人缴费基数分开申报等办法,防止出现新的欠费等问题,并联合市财政局、地税局、监察局、审计局等7部门制定了《蚌埠市社会保障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专项治理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基金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2009年禹会区区委、区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和审计意见、建议,制定了在全区加强管理的11项制度、办法。相关单位还根据审计建议,加强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认真清理往来账务。有效促进各单位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五)审计整改维护了经济秩序,促进了依法行政

5年来,审计纠正行政事业单位无依据收费问题500多万元,全部予以清退或收缴财政,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审计处罚,维护了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如2006年市法院多收取的诉讼费23万元、高新区和新城区无依据收取的定额测定费等216万元全部没收上缴财政。2009年,市规划局清退无依据收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项目规划押金53万元,并将无依据收取的建设单位项目规划评审费12.5万元上缴国库。

(六)审计整改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5年来,我局先后对福利彩票、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费、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民生工程资金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和反映了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或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相关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如:2006年,市民政局归还了占用的福利彩票公益金304万元;2007年,市房管局收回被蚌埠房地产集团公司经营使用的物业维修资金969万元,保证了物业维修资金的安全;2008年,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拨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18万元;促进市建委制定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三项措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2009年,五河县政府出台了《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五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监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审计调查发现的市区132户不符合条件的住户隐瞒住房真实情况骗取廉租房补贴问题,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审核发放工作的通知》,完善了廉租房补贴的发放和管理;2010年,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蚌埠市医疗废物中心工程和淮上区承建大板楼危房改造配建廉租房项目地方配套资金3450万元未到位问题,目前已全部落实资金来源并拨入建设单位账户;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做好优抚对象年检及抚恤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优抚对象有关经费发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优抚对象的档案管理,建立了年检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防止虚报冒领专项资金问题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考

(一)审计整改面临的问题

5年来,我市审计整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体会有:提高认识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关键,工作机制是保证,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是根本。审计整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审计整改工作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一是部分单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整改问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三是由于制度、机制、利益等原因,收入支出超预算、未实行政府采购等不可逆问题无法整改,屡查屡犯;四是整改不全面,当前人大、政府主要关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对其他方面的审计整改关注不够。五是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不力的单位尚无有效处理手段,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整改的成效,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

(二)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路

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方面,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加强审计整改,首先要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重点是提高各相关单位领导的认识,要认真组织《审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经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构,强化各部门责任。审计整改这项系统工程,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的主体、本源,人大监督、政府督办、审计指导是审计整改的直接推手,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上级主管追究问责是审计整改的重要保障。只有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协同运作,审计整改才能及时、有效到位;第三,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制度,在报刊、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介披露整改情况,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并运用社会力量督促审计整改。第四,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扩大审计整改覆盖面。在继续抓好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基础上,将其他方面审计发现的问题也纳入审计整改工作范围,使审计整改工作更加全面、规范。第五,收入支出超预算、未实行政府采购等不可逆问题的整改,除对一些主观恶意明显、性质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外,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重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铲除产生问题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根治“屡审屡

篇2: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摘要:本文阐述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做好审前准备、审计过程流程控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建立三级复核、审计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八个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并以实际开展的审计项目为例,说明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容易得到很好应用,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审计质量 助推 成果应用 提升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管理难免会出现与组织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工作经验,就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成果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的概念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我们通常说的是狭义的审计质量。

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项目从立项开始整个审计实施过程的最终结果的体现,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审计成果就是审计报告。

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应用效果的关系。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利用效果的好坏,审计成果质量越高,其利用率就越高,转化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就必须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要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做好充分审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选定审计项目后,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和管理状况,做好审前摸底调查工作,必要时,可制定下发一些统计表格,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和风险点,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方向,在此基础上编制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目的是抓主要问题和环节,突出审计重点。

(二)审计过程流程控制

根据管理学理论,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控制政策和措施,更表现为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把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也不例外,也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就是要按照审计项目的程序,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就好比“木桶效应”,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盛水量。审计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整个审计项目质量产生影响。

(三)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企业可建立涵盖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明确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分别对审计现场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的复核责任。特别是项目主审是一个审计项目的灵魂,其负有现场审计工作复核、归纳、总结、提炼等责任。主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个人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需要。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审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等适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同时,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研究和运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

(五)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产品价值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最终控制环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在内容上要做到归纳提炼,如实揭露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等,还要从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办法。让报告使用者既能看到存在的问题,更能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研究控制措施,明确整改方向,提高问题整改率。

(六)建立审计审理制度

审计审理作为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和审查,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审理实际是对审计目标实现的一种异体监督,对审计项目质量起到审核把关的作用。企业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分工,设立审计审理岗位,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和流程,共同把好审计质量关。

(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未按审计准则、规定程序和有关制度要求进行审计,出现审计事项不清,证据不足,造成定性不准;故意隐瞒审计发现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对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中存在重大违规问题应查出而未查出。由此而造成审计风险的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八)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按照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财务知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公司运作等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又要熟知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控流程,还要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内部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积极践行审计工作的转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人才保障。

三、审计成果应用成效实例

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尤其是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有效推动其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

2012年,笔者所在单位针对近年来租赁加油站效益情况不佳的现状,立项对全辖区71座租赁加油站开展了效益评价专项审计。该项目从选题立项开始,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到最后的审计报报告撰写等审计过程各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该项目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做好审前调查

在审前准备阶段,审计组为全面了解租赁加油站经营状况,制定并下发了数据统计表,内容包括年销售量、租金支付、费用开支、技改投入及人员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填报。审计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确定关注重点和审计方向。在做好充分审前调查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审计内容,即租赁加油站的决策评审、合同的签订履行、技改实施、经营管理及经营效益等五个方面。

(二)灵活采用审计方法

在审计实施阶段,该项目采取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由于被审计的加油站较多,涉及2009-2012年四个的经营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审计人员大量采用分析性复核、统计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和风险评估等先进方法,尤其是对租赁加油站四年来的销售量、利润、年租金利润率、吨油租金、吨油经营费用等效益、效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深度挖掘效益影响因素。

(三)精心撰写审计报告

该项目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质量也较高。首先,从租赁加油站数量、投运情况、销售量、实现利润、年租金利润率等介绍租赁加油站总体情况。其次,对租赁加油站经营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达销情况分析、吨油租金分析、吨油费用分析、效益趋势分析等,核实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客观因素。在正确处理量效关系、提高可研销量的准确性、控制租金成本、商品损耗和投运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评价建议。最后,对租赁加油站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对个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特别是对租赁加油站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超过租赁期限,期满退租后资产折旧费无法通过经营成果消化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及对租赁“反承包经营”模式下商品损耗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了专项分析。审计发现各类问题15个,提出管理建议12条,审计成果斐然。

(四)审计成果有效应用

审计成果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也触动公司投资和营销环节多次召开专业线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和布置整改措施,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问题。该项目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为公司在租赁项目投资政策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租赁加油站后续经营管理提供了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服务于中心工作的服务职能。

四、关于审计成果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

国家有关审计法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企业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但企业执行下来不尽相同,有的企业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分管审计工作,有的由企业总会计师分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即便是审计人员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分管的领导可能也没有勇气揭自己的“短”,暴露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审计成果应用了。还有的企业,虽然是总经理直接负责审计工作,但由于不重视审计工作,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审计人员是找自己的茬,这样的环境下,审计成果也很难发挥效应。因此,只要领导真正重视审计工作,为审计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重视审计成果的应用,将是审计人员工作的不竭动力,他们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审计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部门配合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助力

从组织结构看,企业内部会根据不同职责分工,设置财务、营销、投资、运输等若干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分管“一条线”,相符配合。如一项经济业务的完成,往往要经过两个或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或实行联签制,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如今,审计工作已覆盖企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审计对象有下属单位、同级部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整改,企业管理进步,才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结果。无论是下级单位的问题,还是同级部门自身的问题,对问题的整改或制定管理措施,同级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只要职能部门提高责任意识,针对自身专业线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研究措施,及时整改,将审计成果有效转化为管理措施和行为,实现企业管理进步这一共同目标。

(三)制度流程是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保障

长期也来,我国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偏重于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略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以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同样,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时补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考评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责任制度等。特别是应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反馈机制,明确整改责任;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进行督查督办,通报问题整改情况;还可将审计问题整改率纳入绩效合同,加大考核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流程,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应用。

五、结束语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工作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才容易得到很好的应用,而要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措施和经营行为,还需要企业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文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钟伟.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研研究所,2011

[3]王晓.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C].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2

[4]薛亚云,严士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C],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2

[5]胡文邦,赵豫.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C].黄河勘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2

篇3: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机关对各方需求难以满足,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不明显。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预防腐败的一种手段,在党风廉政建设、干部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对权力的约束,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都热切希望审计机关能有所作为,这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利环境,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但是,他们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以为审计能包罗万象,包治百病。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审计机关能查清一切问题,能把一切腐败分子揪出来严惩;纪检监察机关希望审计机关能多发现领导干部的违纪违规线索,多移送几个案件给他们, 为严肃党纪政纪服务;组织部门希望审计机关能对领导干部在决策、用权、工作成效方面的情况做出恰当评价,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受审计力量、权限、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审计的主要内容还主要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而对于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领导干部在决策、用权、绩效、廉政方面的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或者采取回避态度,根本就没有触及。经济责任审计对各方的需求无法全面满足,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不明显。

二是先离任后审计,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有力时机,削弱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是“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有的甚至等到离任一、两年后才进行审计,淡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马后炮”、“走形式”、“补程序”。除非审计发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否则,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起不了实质性作用。审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随着领导干部的离任而不了了之,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价值得不到体现, 大大地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缺乏成果运用意识。目前各地虽出台了相关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要求审计人员多借助审计要情、审计信息等其他途径来对审计成果加以转化和利用,但部分审计人员尚不能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方法, 缺乏对审计结果主动运用意识,认为只要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就已经完成审计任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导致审计组辛勤劳动生产出了“成品”,却不懂得或不愿意去“推广销售”,不利于通过利用审计成果来深化审计监督、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审计地位。

四是审计质量不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基础不够坚实。近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有所发展,逐步规范,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方法没有大的改进,习惯于“就账查账”,“就事论事”;二是审计内容极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绩效、决策、用权、廉政等重要内容很少涉及;三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缺少定量定性分析;四是责任界定比较模糊,实用性不强;五是审计建议缺乏高度和宏观意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少审计结果报告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枯燥的财务收支数字和几句不痛不痒的审计评价。审计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瓶颈”,陷入 “无果可用”的尴尬局面。

五是协调配合不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按照中央的文件要求,各级先后成立了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 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提升机构层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解决了不少问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对联席会议的认识不一致,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虽已明确但还没有完全落实,议事程序还不规范,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协调配合不够,资源没有共享,未能形成整体监督合力。各成员单位之间沟通不够,如组织部门在委托审计项目时,只是简单地罗列领导干部的任职单位、职务、时间,而对领导干部的其他相关信息(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等)则没有涉及,也没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每年的联席会议上也往往是审计机关在唱“独脚戏”,其他成员单位大多是听听汇报,很少交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二、新形势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对策

(一)增强服务意识,调整审计思路,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确立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使用者主要是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以及有权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结果报告能否适应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纪检等部门的要求,是审计成果能否得到运用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部署,最终目的是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服务。审计机关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文件要求,紧扣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这一主题,调整审计思路,将审计重点放在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用权、 廉政方面上来,体现经济责任审计“人格化”的特点,为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提供更多有效的审计成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

(二)扩大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争取时间

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全面实行“先审计后离任”还不够现实,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作为审计机关不能一味地埋怨、等待,要主动出击,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逐步向任中为主、离任为辅转变。对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重点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组织重点培养的年轻领导干部,必须定期开展任中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及时为纪检、组织部门提供信息,为干部管理监督服务。同时,缓和离任审计的压力,平衡审计任务,扭转被动应付局面,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赢得时间。

(三)重视审计结果提炼分析,拓展审计成果利用渠道

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主要工作包括现场检查和出具结论文书,第二阶段是“用”,主要工作包括跟踪落实和结果提升、运用,“审”的目的是为了“用”。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坚持“审”“用”并重,尤其是要在“用”方面下功夫,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新途径:一是要对审计结果进行 “深加工”,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提炼,从宏观、体制上提出建议,以情况通报、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他们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用典型案例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印发通报、媒体报道、讲课等方式披露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达到以案说法,以案教人,激浊扬清的目的。三是要推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组织、纪检部门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督促领导干部限期整改,防微杜渐。四是要把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对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在当年度考核中一律不能评为优秀, 对审计结果报告中评价高、成绩突出、无问题的领导干部,则优先考虑评为优秀。

(四)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创造条件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要被转化运用,审计质量是先决因素。只有当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提高了,确保审计结果报告真实可靠,审计机关才有底气去谈论审计成果的运用,才有资格去要求相关部门运用审计成果。随着中央两办《规定》的颁布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主要法定业务,在地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量普遍占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但就目前地级审计机关配备的审计力量和现有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充实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为成果运用创造条件,筑牢基础:一是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层次,增加人员编制, 充实审计力量。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宏观意识,培养更多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制订审计评价规则,对评价标准、责任界定做出明确规定,使审计结果报告更有 “分量”,更具权威性。四是改进审计方法,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简单地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极限于“就账查账”,可以通过个别座谈、问卷调查、民主测评、查阅会议记录等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解、调查;摒弃“对事不对人”的一贯做法,树立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以事评人”的观念。五是提高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加强分析,剖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简练,尽量少用专业性术语;提出的建议不能泛泛而谈,要中肯、实用、可操作。

(五)加强协调配合,完善联动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凝聚合力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审计成果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平台。 各成员单位要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联动,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更好地转化运用:一是要落实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 做到各施其职,各尽所能,协调一致;二是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情况,反馈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研究和解决审计成果运用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案件线索,要及时移送纪检、 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进一步查处;四是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因审计手段不足而难以查清的问题,可以采用联合办案的方式,借助纪检、 监察等部门的手段加以解决;五是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审计机关审前要走访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了解群众来信、 来访情况,听听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只要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目标一致,通力合作,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六)公开审计结果,引入公众和媒体监督,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注入动力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时指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说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对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建设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十分必要。一是对社会公众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资金和重点单位,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情况和建议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审计客观公。二是对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可以结合任前公示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一并公开, 让群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了解拟任用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执政能力和廉洁程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为他们行使监督权服务。三是对涉及国家秘密、负面影响太大、不适合向社会公开的,审计机关可以会同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到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把审计结果告知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请他们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桂英.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探讨[J].交通财会,2008(10)

[2]李美娟.提升和转化审计成果之管见[J].西部财会,2008(1)

[3]彭青兰,苏青.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用好审计成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J].审计与理财,2012(8)

篇4:论内部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成果

一、现有情况下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主动整改或存在抵触情绪,以“小集体”利益出发,存在消极应对、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或“表面上整改”,开展实质性整改的愿望不强。

2.屡查屡犯的情况依然存在,审计整改质量不高

部分审计对象对审计整改工作了解不够,不知如何从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方面进行整改,不能从源头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以至于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到位。

3.审计后续整改跟踪不够,问责缺失

个别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意见和建议,使部分问题整改没落到实处,没有举一反三,同时,由于审计人员精力有限,以及重审计、轻整改的倾向,对后续审计整改检查核实力度不够,跟踪问责乏力。

二、采取可行的应用措施促进审计整改

1.争取企业管理层面的重视,创造良好审计整改环境

审计整改工作应首先争取到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管理层首先要保证审计机构的权力,权力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保证。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才能体现出来,审计整改工作才能不受干扰的顺利实施。

2.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

应纠正“重审计、轻整改”的错误认识,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审计整改工作的重点对象,制订审计问题整改计划,统筹安排足够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整改工作。

3.明确审计整改结果判断标准

确立整改结果判断标准,细化整改结果分类,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对审计整改措施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按照细化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估,保证审计整改达到预期的效果。

4.以制度约束行为

通过制订审计整改实施相关管理规定,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权利、审计整改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要对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做出了规定,使被审计部门明确了整改办法和途径,健全对被审计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了审计整改的工作力度。

5.建立及完善联动机制

依靠组织管理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层、内部审计机构、被审计对象以及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范围,实施奖罚。

6.注重审计监督与服务

加强与审计对象沟通协调,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发挥审计的服务职能,找准整改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指导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细化整改措施和要求,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章建制,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监督与服务并重,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7.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慎重处理,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实实在在的操作性,真正达到审计工作闭环管理、服务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得到的启示与体会

1.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是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结论才能准确,审计风险得以控制。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将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审计的需要。

2.取得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是关键

在内审工作中,获得了企业管理层面的支持,由组织的领导者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可以为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力地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3.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是条件

良好的沟通是提高审计整改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形成思想和行动上的共识,纠正“小集团”利益的错误观念,审计人员要从大局出发,积极引导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审计时态度坦诚,就事论事,不含糊其词,不高高在上,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是保证

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监督考核,改变“重审计,轻整改”而导致的“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现象,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5.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是审计的终极目的

审计整改工作不是就具体问题整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横向梳理,举一反三,全面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避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应用价值,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

审计整改工作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审计成果的运用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为企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施向群.如何开展审计整.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上一篇:党建经费使用自查报告下一篇:学前教育备选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