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

2024-07-20

农业开发(通用6篇)

篇1:农业开发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基本要求:即应当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分析投资建设的可行性),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特点,对其编制大纲稍作调整,不当之处请包涵。附件2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 项目建议书》编写参考大纲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5建设地点

具体到乡镇一级 1.1.6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1 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生态示范类型作为建设内容)

1.1.7项目建设期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 结论

简要描述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建设投资的可行性。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意义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3.3.2苗木供应条件 3.3.3自然立地条件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建设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其分布布局,(附图)5.3 建设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

3(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

(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

(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7.3社会效益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表

4苗木规格、价格表

5工程量表

6投资估算表

7资金筹措表 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

篇2:农业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节水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一、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初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人增地减、粮食供求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土地开发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经过13年的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农业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土地治理上,把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作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洪涝、干旱的能力。在水利措施上,大力提倡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微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措施上,加强田间整治,开展土地平整,发展机械耕作,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管理措施上,加强工程的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灌溉供水水价,积极进行以农民参与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机会。据初步统计,1996—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87万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7万公顷,进行渠道防渗近13万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近6万km,发展喷灌面积67万公顷,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约193亿元。

第二,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条件较差的区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坡改梯,发展集雨节灌技术,建设小水窖、小塘坝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近几年来,国家农发办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效农业的示范与推广。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发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在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5省进行了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项目区建立了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加强了与节水有关的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益。

第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对现有灌区骨干水利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自1996年开始,国家农发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一些中型灌区进行骨干工程的渠系配套和更新改造。“九五”期间国家共立项实施了47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4.2亿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1.治理措施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管理等措施综合配套,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农业中治理措施的单一性。体现在节水高效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措施,能够建设大量的小型水源工程、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

其建筑物配套完善等;二是采用农业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秸秆覆盖、留茬免耕保墒等建设;三是采取生物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施用化学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四是借助于科技、人员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区等;五是采取管理措施,能够在项目区尤其是在灌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如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增设量水设施、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按方计收水费等。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2.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财政、计划、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银行等多个部门。在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进行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配套,又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还进行田间耕作和生物措施的配套,推广优良耐旱品种等。各部门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按项目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发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上进行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优势。

3.资金投入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其他资金等。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金上有保障。同时,由于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高效资金投入上的特有优势。

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农发办在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作用,强调地方各级农发部门要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各地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我国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一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民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模式,是我国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213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国家农发办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力度

要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无论是灌溉农业区,还是旱作农业区,都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努力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的统一。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科学灌溉制度,拟定综合节水措施,并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研究制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时,要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区域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重点及模式,并提出分年实施计划,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能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3.建立综合示范区,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20多年来,我国农业林水等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示__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要为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中施展才能。

4.重视监测评价,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检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实际

效果和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高效农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级监测评价网络和管理制度,落实监测评价工作。在进行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要把监测评价和科学灌溉管理纳入项目计划。要加强项目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民尽快掌握科学节水技术和技能。

5.建立有利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篇3:农业开发

一、日益彰显的开发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7年来, 先后有阳城、泽州、高平、沁水4县 (市) 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为主体, 以省、市级项目为补充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累计立项实施国家和省、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42个 (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个, 农业生态工程项目4个, 优势农产品基地8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 。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700.42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8866万元, 企业和群众、集体自筹7369.46万元, 银行贷款1475万元。项目共覆盖25个乡镇, 125个行政村12个单位, 耕地面积23.8万亩, 直接受益农户40380户。

1. 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 晋城市始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着力点, 综合运用水利、林业、农业、科技等措施,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优先发展节水农业, 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据调查统计, 7年来, 四个项目县累计在中低产田项目区内新打和维修机电井113眼, 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08座, 截潜流3处, 开挖疏浚渠道87公里, 埋设地下输水管道564.9公里, 配套固定、半固定喷灌机组180台套, 安装农用变压器15台套, 架设输变电线路80.8公里, 修筑田间机耕路292公里, 购置配套农机具271台 (套) , 新增农机总动力3011千瓦, 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8.32万亩, 道路两旁植树19.5万株, 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1.53万亩, 全市累计建成高效标准农田、优质粮食基地16.73万亩, 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化、道路硬化、灌溉节水化、农田林网化品种优质化、耕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的格局。

2. 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 加大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据调查统计, 7年来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区共营造防护林9.4亩, 治理小流域3.1万亩, 成片造林2.2万亩, 控制水土流失135平方公里。阳城县自2003年以来, 连续五年立项实施了农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面积3.1万亩, 造林2.03万亩, 提高了林木覆盖率, 更好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确保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阳城县北留镇紧紧抓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机遇, 大力实施生态农业, 按照“山顶松柏青翠, 山腰花果飘香, 山下粮丰地肥”的规划, 结合生态旅游建设的目标, 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区以史山、皇城为中心的九个村共完成生态综合治理面积1.5万亩, 发展元宝枫、油松、侧柏等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林6000多亩, 种植核桃、红枣、葡萄、仁用杏、金银花3100亩, 项目区共栽植各类林木90多万株, 建成了“树木整齐, 林木成网, 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绿”的花园村, 其中史山村被列为新农村示范村, 皇城相府也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品牌和休闲观光园区。

3. 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晋城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着力点, 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做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搞开发, 围绕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搞开发,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带动了当地农产品加工转化, 促进了农业增值农民增收。一是扶持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按照“治理一批土地, 开发一项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的思路, 通过引导民间资本在已改造好的土地上搞产业开发, 立项建设特色产业等途径, 拉动了畜牧、蚕桑、中药材、蔬菜、干果林、小杂粮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泽州县巴公镇依托土地治理项目的辐射带动, 通过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促进大葱基地发展, 使巴公大葱这一地方特色焕发生机, 产业迅猛发展, “巴公大葱”已在国家工商局获准注册, 并在山西省农业厅获得了30万亩无公害食品产地认证;阳城县演礼乡把发展仁用杏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打产业, 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该乡仁用杏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迅速发展, 预计亩产量2800千克, 通过产品深加工, 效益将非常可观;高平市的养猪业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扶持下, 抓住国家鼓励补贴生猪产业的大好形势, 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态势, 也带动当地玉米种植的发展和增值;沁水县的小杂粮和干果产业也渐成气候。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 项目建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粮经种植比例由立项前的1:0.13提高到2006年的1:0.4。二是扶持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项目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定单农业”的形式, 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农民背靠公司这棵大树, 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技术和销售渠道, 以较小的投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高平市华康猪业公司统一投资兴建厂房、饲料库等基础设施, 由分包农户进行饲养, 公司统一提供种猪和饲料, 统一提供免疫和销售服务。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集团公司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 建成年产20000吨黄梨汁系列饮料生产线, 带动高平发展黄梨等水果基地5000多亩, 带动3.5万户农户创收4000万元, 拉动了养蜂业、包装业、物流业的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2亿多元。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原料的来源和品质, 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储藏、加工增值问题,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7年来,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10万亩, 发展定单农业面积3.2万亩, 带动农户4.25万户, 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2080人, 养殖户2000户, 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4. 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几年来, 以项目为载体, 把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改造农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持续抓了“三个一”工程。一是培训了一批新农民。在项目区多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共培训农民5.6万人次;二是推广了一批新技术, 为提高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资金、知识和技术支持。三是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 新品种推广由立项前的52%提高到现在80%。

二、切实得力的开发举措

1. 多元化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财政资金集中投入的优势, 但财政资金也仅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指导下, 不断拓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渠道。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投入。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8866万元。二是鼓励业主和农民筹资投劳增投入。集体和农民足额自筹7369.46万元, 吸引带动民营、个体和集体资金1亿多万元投入项目区建设。不断拓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渠道, 吸引广大企业、集体和个人投资项目区建设。三是招商引资增投入。高平市寺庄项目区吸引了600多万元投入养殖种猪5000余头, 并带动本地养猪产业的发展;原村项目区吸引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 修建100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 并引进以色列草莓新品种;河西项目区为辐射基地, 吸引高平市绿茵草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 修建100栋花卉大棚, 搞起了花卉苗木、速生杨的栽培和“人造板”加工项目。四是整合其它农业项目资金增投入。沁水县镇庄项目区投入财政资金158.4万元, 整合村村通工程资金79.2万元, 农民自筹59.4万元, 拓宽、硬化了项目区田间主要机耕路34.7公里, 其中水泥硬化19.8公里。提高了项目区田间道路建设标准, 打造出项目区建设的精品。

2. 综合化治理。

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 “综合”就体现在农业综合开发运用水利、农业、科技、生物等综合措施, 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在泽州县高都项目区得到明显体现, 项目区修建蓄水池10座, 修复配套机电井8眼, 铺设了地下输水管道58.34公里, 配水泵4台, 变压器7台, 架设输变电线路7.97公里, 配套了固定、半固定喷灌机组一体化的水利灌溉系统, 发展节水高效农田2万多亩, 圆了老百姓期盼多年的“水浇地”梦。通过实施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3.05万亩, 培肥了地力, 使往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良田.通过建设机耕路, 修整田间道路49公里, 改善了交通条件, 为发展机械化铺平了道路。通过科技措施, 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 购良种3.6万千克, 示范推广新技术2项300亩, 配套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108台 (套) , 提高了农业的整体装备水平。据测算, 经过开发和治理, 每亩至少增收150千克粮食, 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

3. 规模化开发。

农业产业只有凭借规模生产, 才能产生规模经济, 形成规模效益。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按照“规模开发, 集中连片”的原则, 突出基础建设, 重点加快集中连片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每个县只安排一个, 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项目区, 每个项目区只能涉及1~2个乡镇。项目实施以来, 共建成泽州高都镇连片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阳城芹池乡、高平河西镇等连片2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沁水沁河流域、高平寺庄、阳城北留镇等连片1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区规模效益日益明显, 7年来, 改造中低产田16.73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8.5万亩,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25万千克。

4. 规范化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管理上的规范化、程序化, 有效保证了项目区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前期管理。实行立项招投标制, 调动了项目乡镇的积极性, 确保了自筹资金的落实, 各县每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要经过公开投标确定。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局负责选定项目实施地点, 自下向上申报, 经省农发办批准, 以资金规模定项目规模。项目总投资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 实行县级报账制。二是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实行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制, 实行“三专”管理。目前晋城市四县全部实现了“三专”管理, 省农发办下拨的农发资金直接进入县财政农发资金专户, 在财政局监管下, 项目实施单位采用报账制的方式, 保证了农发资金专款专用, 也保证项目施工单位资金按时结算。项目建设实行监理制。项目建设中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中的八大工程纳入监理范围, 由省农发办统一确定有资质的监理公司进行监理, 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合理安全。三是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实行项目管护责任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三分建、七分管”,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管护模式。一是承包租赁型。采取村有户管的方式, 由承包户负责经营管理, 项目工程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由承包者与村集体签订承包租赁合同, 享有工程经营权, 负责工程的开发利用和维修。如部分机电井、输水管道、泵房和电力设施等工程;二是集体管护型。采取村有村管的方式, 由集体统一进行维护和管理, 成立水利、林业专业队, 对项目区道路、水利设施、树木统一管护、修剪, 管护费用由集体统一支付。阳城县史山村为确保竣工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村里成立了100多人的植树护林队, 购买了两辆洒水车, 管护资金由集体统一负担。

三、顺时应势的开发对策

1. 正确处理引导和主导的关系, 充分调动受益主体的积极性, 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惠民工程, 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是农民。国家的支持引导是必要的, 但离开农民的参与和主导作用也是不行的。从实践情况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效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参与程度是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把农业综合开发这项惠民好事办好, 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发挥好引导作用, 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一是要认真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 向广大群众介绍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 让群众充分了解自己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 激发农民群众投入农业开发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开发, 自觉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让农民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尽量满足群众合理要求, 采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办法, 鼓励和吸引群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消除群众和投资者对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产权制度存在“怕政策变、怕担风险”的思想顾虑, 大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农民才是农业综合开发真正的收益者。三是要切实关注开发中一些地方出现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择优立项, 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 新建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弱, 自筹资金已成为一些经济较落后乡镇加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值得进一步探索。

2. 正确处理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的关系, 加大科技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份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在抓好各项实体工程的同时, 不断加大科技等软件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力度和分量。一是要提高农发项目科技投入的比重。无论是土地治理项目, 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都把科技推广措施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并逐步加大科技投入, 确保项目设计中财政资金科技推广费用足用好, 在项目区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二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市级农发办负责监督管理, 切实加强引导, 将有限的科技推广经费用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和农民学用科技的培训中去。三是加大农民素质培养力度。发挥项目区科技示范对农民增收的示范带动作用, 扶持一批学用农业科技的大户,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 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致富带头人。

3正确处理改善生产条件和产业开发的关系,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下功夫。

改善生产条件, 搞好产业开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两大任务, 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从调查情况看, 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二者结合不紧密、不协调、孰重孰轻的问题。因此要从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势必对农产品的加工、存储和增值, 即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例如阳城县演礼乡仁用杏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递增, 8年后进入盛果期, 该项目区只有一个年加工能力10~25万千克的小加工厂, 很难适应园区发展要求。而产业化经营项目不仅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和加工问题, 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其他优势农产品, 如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的生产加工问题。二是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 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 在今后工作中把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 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 使土地治理项目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可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 以带动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实现两类项目互补开发, 形成企业和农民互为依存的关系, 提高两类项目投资的整体效益。

4. 正确处理项目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关系, 确保农发项目持续发挥作用。

篇4:“微生物农业”:农业开发新路径

而作为生态大省与农业大省的江西,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萌芽:在土壤里“种”下微生物,充当土壤的“保镖”,修复被化肥污染的土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态、可持续的“微生物农业”已经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悄然兴起

养猪10多年,潘任峰有自己的“秘方”——在饲料里添加一小杯“葡萄酒”。这是一种微生物菌剂。猪吃后,粪便不臭,“饭量”减小却长得更快,潘任峰青睐这种菌剂,却不了解这就是如今逐渐兴起的“微生物农业”。

南昌市扬子洲乡南洲村是一个生猪养殖专业村,但从去年下半年起,村里的养猪场却陆续倒闭,原因是猪价太低,养殖户亏不起。潘任峰能保住本,原因是他一直在用微生物技术养猪,使用微生物菌剂发酵饲料,生猪饲料消耗量下降10%,这意味着饲养一头生猪成本可降低60元。

与潘任峰一样,南昌县幽兰镇桃岭村菜农章员根也青睐微生物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对农业的作用。他的“八叔菜园”——面积30余亩的“健康菜”种植基地,杜绝农药、化肥,只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品种是本地市场上见不到的养心菜、板蓝根、奶油南瓜等。别人家南瓜卖1元/公斤,他能卖出8元/公斤的高价,且供不应求。每年的下种时节,章员根会从附近养鸡场拉来几十车鸡粪,掺入微生物菌剂发酵后,洒到菜地里。

江西天意生物集团董事长刘晓宇说,有机肥经微生物菌群发酵后,能够维持土壤生态平衡,达到不用化肥、少用农药和松土肥土的效果。

早在1986年,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包建中就提出“三维农业”概念: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二维结构”之外,加上“微生物农业”,也就是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农业开发。

华荣生2006年退休前在无锡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工作,他说,螃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在封闭式的养殖环境中,有机物的积累及其分解所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是造成水质恶化的关键因素。为此,经多年试验后,他发现微生物菌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进而降低水体肥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2003年起,他就在无锡市大闸蟹养殖场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土壤“保镖”

去年初,章员根关闭经营多年的服装厂回家种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菜地“治病”,投入大量经微生物菌剂发酵的有机肥,让微生物充当土壤“保镖”。

菜地是用耕种了几十年的农田改造的,刚开始用机器整地时发现,“连蚯蚓都看不到一条,土都是一团团的”,因为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最近犁地时,他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地里的蚯蚓多了,说明土地环境已改善”。

健康的土壤维持着一定的酸碱平衡,PH酸碱度在7.0左右。而根据江西省2005年至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调查采集的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该省耕地土壤总体偏酸性,大部分土壤出现PH酸碱度低于6.5的不同程度酸化。

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科长朱安繁说,土壤酸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土质原因,另一方面就是长期不科学使用化肥所致。而耕地土壤的酸化,往往导致土壤板结,造成作物缺素,影响作物生长。

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云辉说,土壤是有生命的,生活着大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命,健康的土壤有一个适宜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环境,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在土壤中将有机质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生长利用。

然而,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长期不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有益菌减少,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微生物菌剂“种”到土壤里后,则充当了土壤“保镖”角色,能增加土地肥力,对被农药、化肥污染了的土壤进行改善,使土壤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让土壤更肥沃。

技术推广难题待解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农作物,也才会有健康的食品。长期从事微生物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俊呼吁:“未来农业发展,必须让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大作用。”

然而,微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今仍存在诸多难题,知道微生物菌剂的农民并不多,目前主要是部分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使用。其实,早在20年前,江西天意集团在国内率先从日本引进了有益微生物群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消化、研发,如今已获多项国家专利,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甚至成了其他同类企业的菌种基地。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公司90%以上的产品销往省外,10年前,江苏大闸蟹、山东畜禽及海产品养殖就开始大量使用菌种,而本省内的销售至今也仅占一成左右。

魏云辉坦言,作为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微生物农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需要一个知识普及的过程,毕竟,微生物产品的速效性不如化肥、农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同时加大对微生物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

据了解,目前海南等农业大省已着手进行生物菌肥的推广,希望打造成为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而且也希望打造成国内微生物菌剂产业基地。而同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目前还缺乏类似的扶持机制。

篇5: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局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1、全面完成了··沟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尾留任务。完成新修淤地坝3座,台阶坝100座,机电井5眼,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改良土壤3000亩,新修和完善生产道路10公里,新修坡改梯1500亩,新栽苹果1000亩,水保林1000亩,高效农业示范推广3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并顺利通过省、市对农综项目的检查验收。

2、超前实施··流域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截止目前共完成新建淤地坝2座,台阶坝120座,新打机电井5眼。坡改梯1000亩,开挖疏浚渠道2公里,新修生产道路8公里,营造水保林2000亩。技术培训3000人次,示范推广2000亩。农业综合开发任务完成计划的98%。

(二)扶贫开发工作

1、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4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新建、改造高标准蔬菜大棚680座,硬化村级道路600米、巷道1000米,砌畔1200米、建设果蔬市场1个等,排水渠880米,空花墙1200米,院落硬化2000平方米,公厕3座、垃圾台4座。启动实施庄坪村、官庄乡官庄乡村、3个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完成村内巷道硬化2000多米,村庄院落硬化8000平方米,新建围墙140户,绑畔100米,新建公厕6座,垃圾台12座,文化墙1000平方米,广场1个,集雨窖70个,杀虫灯7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5个。

2、移民搬迁项目。全面完成社区和·村2个移民搬迁项目,社区完成住房建设400间,村完成住房建设192间。启动实施社区、村移民搬迁建设项目。目前,移民搬迁完成建房320间,房建工程全部完工;移民搬迁建设项目一号楼已修至四层,二号楼已修至三层;三号楼已修至二层,四号楼至一层;移民搬迁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

3、低收入人口普查。按照市上关于做好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安排,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培训,自愿申请、民主推荐、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区级复审、建立台账,验收总结,数据录入等,完成全区2500元标准以下22837户5.8万低收入人口普查工作,健全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类档案资料,完善了低收人口识别机制和管理平台,普查录入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4、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协调省、市将计划下达2村的互助资金项目调整到,完成宣传动员、会员入会、注册、登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发展会员58名,缴纳基准金5.8万元,发放借款17.6万元,惠及农户36户,促进了农村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全面启动度低收入户产业发展补助项目,涉及·5个乡镇6个村574户1927人,其中低收入人群257户783人。共计扶持低收入户77户、专业合作社1家,完成财政投资50万元,安排就业150名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面完成年的小额到户贴息贷款验收。及时下达年小额到户贴息贷款计划245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养殖业、苹果,大棚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计划任务全部完成。

5、社会扶贫。继续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全面抓好全区37个企业帮扶37个低收入村工作,多方累计协调项目资金160万元,实施了25个帮扶项目,涉及农田治理、人饮工程、道路维修、阵地建设等多个项目。全力抓好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及时召开“两联一包”工作联席会议,配合各参扶单位积极到包扶点调研与对接,突出重点,认真谋划三年包扶规划和实施计划。目前,包扶领导到村调研14次,各级单位确定专职包扶人和包扶联系人22,拟定帮扶项目9个,实施完成项目4个,直接投入包扶资金55万元,物资折合投入1.5万元,资助贫困生4名,技能培训340人次,真心实意地为贫困乡镇百姓办事实、办好事。

6、扶贫培训。继续围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配合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办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分别在产业相对集中的5个乡(镇)举办,培训乡(镇)技术员及农民80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真正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增加农民收入。

7、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积极与财政、教育招生等部门联系,广泛宣传,严格审核、公示、上报程序,按照残疾人、单亲家庭等优先的条件,共确定资助名(其中:本科·,专科3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圆满完成2012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同时,全面完成51名(本科生39名、专科生12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第二批辅助资金的发放。

(四)部门领导包抓低收入村工作

包抓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积极与村委会班子成员进行座谈,并与当地农户进行座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包扶计划。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修缮党员活动室7间,人畜饮水1处,沟道造地80亩,扶持10户低收入户发展养殖产业。

二、党建工作

1、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党建责任。年初,我局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岗双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责任,细化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学习效果。引导党员干部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中、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会精神,认真细致的学习了党的第十八大报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学习了习近平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文章等。全年每人累计写学习笔记2万字,心得体会4篇,调研报告4篇。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一是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上街进行政风行风建设宣传活动。发放传单1000多份,解答疑惑20多条;二是扎实开展清理“吃空饷”活动。根据号《关于开展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吃空饷”问题进行了认真核查,没有“吃空饷”人员;三是积极开展了“正行风、树形象、促和谐”主题教育和“五型”建设活动,促进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认真开展了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案明纪、引以为戒,促使全局干部职工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思想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五是切实做好收缴党费工作。及时足额收取党费,并按时上交。六是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党员干部计划生育情况调查和登记工作,按季度进行三查,全年干部职工及家属育龄妇女无1例违反计生政策;七是认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进行了学法用法考试。

4、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是发挥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作用的关键,是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二是发扬民主,集体决策。遇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三是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在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班子成员能互相支持,坦成相处,团结共事,为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奠定基础。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反腐倡廉意识。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员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提高反腐倡廉,艰苦奋斗意识,把党内监督和廉洁自律教育纳入党员监管工作,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自觉与违法违纪、赌博、懈怠、不和谐现象作斗争,履行“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承诺,营造文明、和谐、奋进、乐于奉献的机关风尚。通过长期抓,坚持抓,使全体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不断提高,有效抵制了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1、以加强领导为关键,形成两项开发合力。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制定的各项责任目标,我们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定了完善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细化考核办法,以人为本,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考核强化责任。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主抓领导,有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工作制度,有考核目标,坚持以奖优罚劣的机制激励每位干部职工,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立足少花钱、多办事、高标准、高效益。首先,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两项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不同项目区、不同类型贫困村的特点,在规划项目时,始终坚持“五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开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与农民自身素质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次,注重工程的实用性。在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勘测,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制订规划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工。

3、以完善机制为保证,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我们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项目工程的管护。为确保两项开发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我们在认真搞好新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原建工程进行了复查,并对损坏的工程进行及时的维修,有力地保证了两项开发工程永久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全面实行了县级报账制,坚持两项开发资金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四、存在问题

1、项目计划和资金下达较迟,加之跨项目多,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设进度。

2、由于现有贫困地区多地处边远山区,自然资源匮乏,群众底子薄,项目建设和工程建设投入有限,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这些地方群众的收入比较困难。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措施。

3、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底,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的意识淡薄,不积极主动抓机遇,给扶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五、年工作要点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省市全会精神和省市农综(扶贫)开发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沟道治理项目任务,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加快移民搬迁村建设步伐,加大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力度,深化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实施项目。治理沟道造地0.5万亩。其中,完成沟道造地0.4万亩,坡改梯0.1万亩。

2、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节水灌溉1.51万亩。

3、整村推进项目。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计划启动实施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

4、移民搬迁项目。抓早动快,启动·移民搬迁项目。两个移民搬迁点已开工建设,共计搬迁600户。

5、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对在册的农村贫困家庭大学进行资助,本科生四年补助1.2万元,专科生三年补助0.6万元。

6、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产业开发。计划小额到户贷款投放400万元。

篇6:秋冬农业综合开发

鹤峰县水利水产局(2012年3月)

鹤峰县是全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鹤峰县以此为契机,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为龙头,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抗御灾害能力出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整合财政、发改、国土等多部门资金,狠抓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收到明显实效,对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县2011秋冬农业综合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带头示范作用。

一、鹤峰县2011年“小农水”工程概况

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位于鹤峰县走马镇和铁炉乡,工程项目涉及走马镇金龙村、李桥村、时务村、栗山村、阳河村、升子村等六个行政村;涉及铁炉乡碉堡村、三望村、马家村、犀牛村等四个行政村,工程分为水源工程、田间渠道工程、低压管灌工程、渠道附属物工程四大块, 设计灌溉面积3.97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工程总投资2201.52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补助8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8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16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441.52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于2011年12月开工建设,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财政厅、水利厅、州财政局、水利水产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较为顺利。截止到目前,已完成工程总体形象进度的80%。完成U型渠生产和安装80km,灌排结合渠道浆砌石衬砌5km,水源工程、低压管灌工程及渠道附属物工程正处于紧张施工阶段,累计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5万m³,浆砌石1.8万m³,砼0.02万m³,完成总投资1300万元。

三、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保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及走马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县水利水产局局长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了工程技术部、工程监理部、办公室3个部室,抽调工作人员9人,参与工程建设与建立。形成了县委、政府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乡村干部协调抓、上下左右齐抓共管的工程建设管理局面,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县水利水产局负责该项目的规划设计、申报、施工建设、质量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调度和监督管理;经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区上报农民投工投劳方案;审计、发改部门负责项目计划执行、“四制”落实、强化监督监察;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矛盾化解、群众投工投劳,协助用水者协会营运管理及措施的落实;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及相关新闻媒体搞好该项目宣传工作。

(二)严格工程“四制”,项目建设规范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进行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县人民政府同意,鹤峰县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处为该项目法人,履行项目建设与管理职责,内设6个部室,相应明确了各自职责。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进行管理。

(三)工程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严把施工技术关、施工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在工程施工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分小组进行轮换施工监管,并制定严格施工管理制度、技术人员出勤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工程完工考核制度。在工程管理期间,制定了工程设计方案、实施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工程施工人员、施工监理人员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实行了政府质量监督,申请了鹤峰县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对整个项目进行工程质量监督。

(四)强化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高

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鹤峰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鹤峰县财政专项资金县及报账制管理办法》,严格实行财政报账制、国库集中支付。保证了项目资金安全,资金使用规范,无漏洞、无截留、无挪用等违规现象出现,确保了工程建设资金足额用到项目上去,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

(五)广泛宣传,做好公示

为更好地发挥宣传舆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使各级领导、社会群众更加了解农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作,我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广泛运用电视台、保证、网络等媒体,对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典型经验及工程建设管理中涌现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等进行广泛宣传,并且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建设规划情况进行了广泛宣传,设置大公示牌3个,在项目区各村设置公示牌10块,群众知晓率100%,充分调动群众参建积极性,广泛接受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上一篇:家长学校教师花名册下一篇:学生会学习部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