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师

2024-07-18

创新教育与教师(精选8篇)

篇1:创新教育与教师

一个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带的是一年级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想,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上感想颇深。

首先,我感到与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喜欢问许多问题,在与学生一起解决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后,会使我们内心有一种成就感,和教书育人的一种使命感。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特别喜欢轻松的游戏式教学方法,每当我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特别的浓厚,而且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兴趣。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是平时的好几倍。因此我在不断地努力多增加一些有趣的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最后,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多展示学生的能力,不要怕影响进度。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高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书育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要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到知识,我们教师就必须充满耐心、信心和崇高的事业心,去从事我们伟大的教育工作。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市教研部门曾经在20--年对课堂教学做过一系列的调查,其中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在五分钟以下,这个问题很严重。苏教授认为关于训练的理解和操作实在问题太多,需要我们继续研究。20--年--市组织教研员学习的时候,有一位教研员发言说他通过观察发现顺--县某山村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他想必定有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水平教师。所以他打算到该校调研,以总结经验。结果俩位教研员骑了自行车跑好多山路到了那所中学,跟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叫来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教师。这个老师很紧张,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两位教研员说明来意后,这个老师特别不好意思,他说没什么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参,不知道该怎么教,就让学生一遍遍朗读。最后这个教研员无不风趣的说:“在教参到了那位老师手里之后,那个班的成绩再也没有这么突出过了。”的确朗读是语文学科知识中最本体的知识之一。她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是关于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改成长句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装着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抛开字词的结合能力来说,就是朗读上我感觉第一个句子,长句向短句过渡,声音有了延宕的效果,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意义和情感。

篇2:创新教育与教师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篇3:试谈体育教师与创新教育

过去, 人们的工作常是相对固定的, 大多是“从一而终”, 因此, 教育是准备性的教育。在准备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重视的是工作所需要的体力、技能教育, 而现在, 工作流动性加大了, 教育也向基础性教育和能力教育转变, 不但要为某个职业做准备, 也要为一生工作和生活做准备。体育也同样应该是作为生活内容的体育,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要培养创新性, 体育运动本来是人类创造发展而来的, 体育运动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可创造的因素, 在具体的情况下, 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造, 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 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

一、 创新教育的教师定位

教师的创新性是教师劳动的本质属性, 具有与其他职业创新性劳动所不同的特征。

1.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创新性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劳动。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虽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一定的, 有的甚至是相同的, 但实际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却是由每个教师亲自设计的, 整个教学环节都带有每个教师显著的个人风格。可见, 教师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 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 关系到能不能始终以一种创新思想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2.教育对象的特殊决定了教师需要创造性

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 也不是无思想的动植物, 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 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思想行为的一代青少年学生, 而且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3.体育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创新性

体育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 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 呈现出复杂性、变异性、不可预测性。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师生的主导性、主体性、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水平。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 表现为乐学、善学、能学、自主学, 只有在创新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提高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体育教师就是创新家。要创新就要提高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的升华, 取决于强烈的进取心,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

1.要有强烈的进取心

凡是勇于创新的人, 都是不满足现状、不甘落后的, 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研究, 敢于否定自己, 敢于否定现在, 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发展前进中的新思想, 在探索中, 不怕艰苦, 不怕挫折, 甚至失败。因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驱使他们, 勇于开拓创新。

事业是创新的基础, 岗位是创新的舞台。所谓创新指的是一种素质、一种精神和动力, 它意味着对即有知识和经验的扬弃与发展, 对新事物的大胆探索与创造。只有把体育教育事业作为生命的追求者, 才能有所创新。

对于每一个体育教师来说, 都有创新的责任和义务, 都有创新的机遇和权力。有了强烈的创新责任感, 就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欲望。

2.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知识经济时代的体育将是知识化、科技化。创新是智慧的花朵, 是知识的结晶。体育教师知识面的宽窄, 科学理论水平的高低, 科技应用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应用, 最终会影响到创新能力和体育教学效果。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创新的过程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 我们的思想境界就能始终处在改革创新的前沿, 就能增强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教学能力, 创新能力也必然提高。

要提高创新能力, 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能力高低与占有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而获取知识的渠道又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些旧知识, 而是要善于学习, 既从书本中学习, 又从实践中学习, 既从成功经验中学习, 又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 既要学习国内的先进经验, 又要学习国外的先进东西, 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3.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

创新型的体育教师最重要的一条是具有创新思维。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 一切创新成果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① 要有超前性思维。

超前性思维是对创新工作未来进行超前思考, 以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从本质上说是总结过去,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如果站在发展的前沿, 思维能捕捉和把握发展的趋势, 因势利导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那就可以做出别人还来不及思考的不少创新成绩。

② 要有联想性思维。

联想是形成科学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善于“异中求同”互相借鉴、模仿、仿真, 善于动脑。在创新过程中灵活地变换思考角度, 运用相似联想不断转化思路, 借鉴人家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③ 要有逆向性思维。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 都有对立面, 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有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运用逆向性思维, 需要自我否定, 打破常规, 突破思维定势, 更需要诚实、毅力和勇气。在真线型思维陷于困难而无奈时, 不妨从对立、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进行教学创新。

④ 要有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 探索多种答案, 最后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鲜明特征在于大胆创新, 不受观念束缚, 有利于突破传统, 实现创新。

总之, 创新是思维的凝结, 许多问题积习已久, 用老办法去解决难以奏效, 应当换一种思路, 用新办法去解决。新办法的前提是新思维, 思路一变天地宽。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引导法。

创新贵在发现,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 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学生经常爱自发性开展游戏创新活动。教师要做有心人, 细心观察, 热情支持, 积极引导, 精心培育。

2.目标追求法。

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体的奋斗目标, 组织大家去追求, 这个目标可以是建议性的、探索性的, 也可以是创新性的。另一种形式则是从本人或他人的意愿或希望出发, 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进行创新发明, 例如一些难解决的教学问题 (女生体育课) , 场地、器材、设备问题等。

3.成功表现法。

引导学生制定创新的目标, 预先规定好成果的表现形式, 使大家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教会学生前滚翻后, 积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设新动作;创设各种游戏;完成基本教材后, 留一定时间, 让学生自己做最喜欢的内容。

4.求知探索法。

创新需要有探索精神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作为,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去探索, 闯入“未知”领域去“求知”。

5.因材施教法。

篇4:创新教育与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研究掌握其办学规律和特点,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其根本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面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高职教育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而言,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高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中。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与稀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同时,电子商务与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微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面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产品设计的日新月异、产品生产周期的变短、以价格和营销为基础的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等,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因此,应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从零开始,创办微型企业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到急需创新型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微型企业就业的理念。高职教育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以各种形式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教师具备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靠高职教师的教学及其言传身教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在思想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不喜欢禁锢和约束,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所以,只有高职教师富于创新能力,才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时,教师独特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体现。不仅会给教育和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而且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源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沟通,建构更宽厚、更前沿的知识结构,主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富有创造精神的性格特征,对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教师在强烈的创造意识驱使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并提出创见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独立思考性与坚韧性等方面。

创造性建构知识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新学科大量出现,新知识迅速增长,创造成果多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应积极适应市场,不再单一地以学科体系来划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发展的,应不断学习、捕获学科前沿理论信息,并能创造性地概括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渊博、宽广、综合、新颖的知识体系。

科研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创造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理论的研究能力、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与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教师夯实理论根基进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重教学、不重科研。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针对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以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有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创新教学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能力首先是创新教学内容的能力,即在符合各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增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是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如高效、高速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等;再次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能力,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环境。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传统的教育觀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的创造能力无从谈起。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同时应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为中心。

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在培训目标上,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应加强教师的创新知识教育,介绍新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思维方法,开拓教师的思维视野,激发教师的创新进取精神;在培训方式上,应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特别是跨学科讲座。还可以结合学术假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与科研实践。

鼓励教师走教学科研一体化道路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科研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教师不从事科研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就会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同样,教师不从事教学,研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为教师的创新研究与创新教学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教学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把教学作为科研的实践场所,引导教师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建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宽松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产生创造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宽松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果缺乏宽松的环境,教师就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教学与科研,更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宽松的环境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宽松的环境加上科学的教书育人评价体系,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是培养提高教师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外因。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学术领域内自由论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之间的切磋,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学习,按常规处理问题,很难适应竞争的环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多角度回答问题能力与积累创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将培养创造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把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红.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4).

[2]任宝旗.论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赵薇.现代高职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4]何培芬.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04,(2).

作者簡介:

朱双华(1973—),男,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篇5:创新教育与教师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朱仁宝认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师的高素质。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国家的教育实力。

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比较晚,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我国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教师教育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则呼唤着教师教育的创新。我国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这些问题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二、研究现状

1.比较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析教师教育的特点

黄葳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潘懋元、吴玫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刘开源的《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以及肖爱芝的《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思考》等探讨的都是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教育要专业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主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内在表现。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积极的应变力、独特的创造力。教师通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形成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养成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系列、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系列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系列。教师教育就是实施这些专业教育的活动。

(2)我国的教师教育是开放、多元的教育。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仅仅是师范大学的专利,各类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大学都可以成立教育学院,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各种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教育学院里接受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渠道被拓宽了,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

(3)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潘懋元和黄葳等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是职前教育,而是终身教育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肖爱芝等提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传播知识的技术已经落伍了。

(4)教师教育注重质量教育。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显著的是不再注重数量而是侧重于质量。教师供求关系的基本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且随着社会上公众对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转变为永恒的质量矛盾。

另外,黄葳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师培养活动,肖爱芝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法制化,这些新的观点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

2.探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促进教师教育创新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励如孟指出: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宗旨,以骨干教师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他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很多途径,比如,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抓好常规教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而他们一致认为创新教师教育才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根本,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师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功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有坚实、宽厚的知识功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自己的知识,这符合现代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索结果的方法最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

(2)教师教育工作要高举质量的大旗,以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3)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许祥源等认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师范大学可以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可以提高综合化水平,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文章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很少。很多研究者探讨的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或者是如何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而将二者联系起来专门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素质或者如何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章却很少,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世界性的,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教师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正在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如何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一些解决方案流于书面形式,没有实践意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决不是说只要人才流动了,就能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了。教师教育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要加强教师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怎么样加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是创造的程度有差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则需要有专家型的领头雁,那么又如何培养这样的领头雁呢?研究者甚少。许多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并提出了很多培训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训之有效”呢?这就很少有人涉足。

9月22日,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师范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其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有力地了教育创新;再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在呼唤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我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将推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9).

[2]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6:创新教育与教师

莱西市经济开发区龙水小学

程淑花

教学就是要讲求效果,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相应地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今天,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尤其是在11月21日召开的“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上,教育局局长重点强调:教学效果,就是看你的教学成绩,看你的升学率。你课上得再好,没有成绩,就等于个零。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那么,怎样看待教学效果呢?

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你没有努力,今天就应该加倍的付出,明天还会阳光灿烂;但如果昨天不努力,今天怕吃苦,那么明天就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在农田里劳作一辈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吃苦中苦,难做上层人。只有今天吃苦,明天才能享福。学生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会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好。

二、应该追求长远讲究实质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交流、沟通、讨论、体验、操作,经历了这许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一定有所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收获,正确启发、引导得出明确的知识。学生把当堂课上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就说明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二、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个单元结束了,进行一次考试摸底,如果全班学生的成绩都很好,就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很好。否则就不能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好。一个学期结束了,期末成绩就能体现你的课堂效果。

总之,课堂效果不是看你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少教具,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而是体现在你的教学成绩上,体现在升学率上。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提高教学成绩上下工夫,向课堂效果要成绩。

12月总结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教育应相结合

莱西市经济开发区龙水小学

程淑花

教学就是要讲求效果,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然而,在不同的教学观念支配下,对教学效果也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相应地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今天,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尤其是在11月21日召开的“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动员大会”上,教育局局长重点强调:教学效果,就是看你的教学成绩,看你的升学率。你课上得再好,没有成绩,就等于个零。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那么,怎样看待教学效果呢?

三、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你没有努力,今天就应该加倍的付出,明天还会阳光灿烂;但如果昨天不努力,今天怕吃苦,那么明天就会像你的父母一样,在农田里劳作一辈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吃苦中苦,难做上层人。只有今天吃苦,明天才能享福。学生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会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效果就一定会好。

二、应该追求长远讲究实质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交流、沟通、讨论、体验、操作,经历了这许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就一定有所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收获,正确启发、引导得出明确的知识。学生把当堂课上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就说明这堂课的效果就很好。

四、通过考试成绩来体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个单元结束了,进行一次考试摸底,如果全班学生的成绩都很好,就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很好。否则就不能说明你的课堂效果好。一个学期结束了,期末成绩就能体现你的课堂效果。

篇7:创新教育与教师

浅谈高校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教师基本素养,增强教师创新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是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作 者:张钦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5 关键词:教师素养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篇8:创新教育与教师

分主题:教师教育体系与质量

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属性

教师教育与教师学习

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实践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17日—20日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语言:中文、英文

会议资助:本届峰会承蒙田家炳基金会支持, 特设立“田家炳—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青年学者专项奖金”, 为参与峰会的青年学者提供资助, 并颁发获奖证书。欲了解详情和报名事宜, 请登录峰会网站查询。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人:宋萑、袁丽、李盛男

联系电话:86-10-58804316-602;86-10-58804316-601;86-10-58804318

传真: 86-10-58804318

电子邮箱:gtes2014bnu@gmail.com

上一篇:员工敬业奉献演讲稿下一篇:选择诚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