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2024-07-19

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精选10篇)

篇1: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河南省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桑治刚

摘 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单纯依靠德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各部门学科的教学中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是必须和必要的。体育是学校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是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而体育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道德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相对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相比其它学科,能更好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思想状态方面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更容易克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责任心不强,缺乏耐心等缺点。例如:学生在中长跑练习时怕累,体操练习时怕脏,集体比赛相互埋怨等等问题,发现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纠正,这样才能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在体育课上经常给学生灌输要想成功就不能不吃苦不受累,举一些事例告诉学生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轻而易举就得来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思想灌输,使学生慢慢接受体育课是需要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困难才能完成的事实。从接受体育课的苦脏累开始,进而为开展下一步的思想品德教育奠定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繁多,有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很强,有的则不明显。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出蕴藏在教学里的德育内容,结合不同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联系学生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把课堂教学中的教授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很好的融合起来。例如,可以通过准备活动的游戏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公正诚实;在田径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培养自己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在武术项目里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练武习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球类活动中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思想品质中的各种弱点会表现出来。如练习单双杠、跳箱等体操项目时表现出来的恐惧、犹豫心理,在球类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或逃避责任等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些不正常心理,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

三、结合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一个特殊要求。建立、规范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教学常规的执行对于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避免伤害事故发生,以及培养学生遵规则、守纪律,服从指挥的良好作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执行课前常规的场地设置、器材检查,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做事认真负责的好品德;通过执行课中常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执行课后常规使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批评、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品质。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使学生建立只要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就不由自主地自动对自己进行行为规范约束的心理暗示。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逐渐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会,使学生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四、结合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动态中,活动空间大,影响因素多,所以在课堂上就可能会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应能通过这样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体育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的事件,并借此机会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作风及时表扬,例如在比赛中,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应及时给该同学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团队比赛中出现队员失误遭到其他同学埋怨的情况应对学生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对好的行为鼓励,对不好的行为作风加以制止,让学生分清是非界限,提高鉴别能力。达到进行想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五、从自身形象中教育

教师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 教师是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体育教师是在众多教师中与学生接触最近最多的。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应举止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即要有一般教师的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健康而又朝气的体魄。教室上课的用语力求文明、简洁、且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对学生要求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尊重学生、不以好坏论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有极大的爱心。对于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积极鼓励,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还要教育其它同学要关心帮助他们。对待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同学则从严要求,决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另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多么好,技术多么全面,必然有其所长有其所短。这样,面对有体育运动兴趣学生需要指导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会很容易指导。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体育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六、通过竞赛、激励渗透

体育比赛往往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体育比赛这样的竞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更有生机。如果集体游戏、球类和田径接力跑等这些集体活动配合项目中要求学生具有一种责任感、集体感和荣誉感。如果教师在组织时有意识地关心、协助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切实有效地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个人英雄主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配合的团队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奋勇拼搏的坚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不能只停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使学生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 者: 桑治刚

联系地址: 河南省安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安阳市文明大道东段)联系电话: ***

篇2: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主要论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及探讨如何在该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其核心在于有机整合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情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一、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3.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爱憎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二、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应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这才是为孩子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2.创设情境,寓教于乐,积极互动,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我尝试着在各种课型中恰当地加入了辩论会、嘉宾访谈、小品表演、小合唱等形式。初一上学期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看了孩子们写的洗脚感想:“母亲的脚长得很难看,也很粗糙,像鱼鳞一样。一开始我有点不好意思,洗着洗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落下来。母亲一直没说话,我一直低着头慢慢地给母亲洗脚。心里挺难受的。”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初二上册讲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一节时,课文中提到了《游子吟》那首诗,我特意安排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它,从学生们低沉的嗓音中我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在讲“诚实守信”这一框时,我给学生们讲了南京冠生园用过期的原料做月饼坑害消费者被曝光而破产的教训,然后又讲到了我们学校举行的“诚信月”活动。我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谈想法,表决心。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好了,自己也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和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初步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搜集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的资料,应用教材中知识去分析其危害,寻找解决办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世界风云变幻。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后,既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乐趣,也改变了以前对思想品德课的轻视态度。

4.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决不是光靠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如,在学习“我与祖国共命运”时,例举了学生看过的影片《亮剑》、《铁道游击队》等片中一些人物、情节,以及现实生活中“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活动中涌现出先进人物、事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的好工人徐虎等等。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 :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描绘自强人生”那一框,学生们举了匡衡、桑兰的事例,我从“愚公移山”讲到“虎门硝烟”。今天的中国走向富强更需要青年一代的“顽强拼搏”。我能感觉到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掀起了波澜,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希望。

总之,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敬、信任、体贴、关爱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用智慧和激情打造崭新的思品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3: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一加强教师自我思想素质培养,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 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 广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相关知识, 认真钻研教材、备课, 采用科学方法施教,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教师往往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而有些时候却忽略了对自身的要求和表率作用。老师的教学态度, 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思想素养, 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教育学生。我上体育课常要求学生着装整齐, 精神抖擞, 一旦有学生做不到, 我总会问:“怎么又没穿校服?怎么这点都做不到……”曾经有一次课我自己没穿运动服, 学生们都盯着我, 看我如何收场, 我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师今天因为学校有事忙, 没来得及换。”但这样的理由显然不能让学生信服, 要想让学生心悦诚服首先自己要做率先垂范的好榜样。通过这件事我深受教育, 懂得了教师加强自身思想素养和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老师和学生进行肢体语言交流比较多, 能切身感触到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环节里, 与教材紧密结合, 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例如, 从站姿、走姿、队形规范入手;从同学间的鼓励谦让, 团结合作方面渗透。抓住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小环节随时去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篮球比赛, 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小组互助练习, 培养同学间乐于助人, 共同进步的友好氛围;让学生常背《弟子规》、《三字经》等礼义典范,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把其中一些词句表达的内涵和意义通俗地讲给学生, 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尊老爱幼、相互关爱、宽容待人……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正确引导弱势群体的思想行为意识

由于生理、心理因素影响,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行为意识, 尤其一部分后进生, 思想行为方面总是缺少一些健康、正确的认识, 他们更需要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帮助, 使其具备健全的思想行为意识。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女生, 她模样长得可爱, 圆嘟嘟的小脸, 就是因为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生活环境差等, 孩子常常显得邋遢, 手、脸常洗不干净, 给同学们留下“脏”女孩的影响, 大家不愿意和她玩。她很自卑, 在校园里没有一个好朋友。她渴望友情, 一天我对她说:“×××, 你很漂亮, 不需要化妆, 你看, 你圆圆的脸, 眼睛鼻子嘴巴都这么可爱, 你只需要把你的手、脸洗干净, 衣服穿整洁, 头发梳整齐就好了。老师告诉你, 你是个很懂事的孩子, 你喜欢画画, 热爱劳动, 关心班集体, 这些我都知道, 我还发现你经常默默打扫教室里的卫生。要知道整洁干净、端庄大方这些才是真正的美啊!”孩子似乎听懂了我的意思, 点了点头很开心地跑了, 后来这孩子变化很大, 她自己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也喜欢和我说话, 课堂上我也常鼓励、关心她, 用更多精力去帮助她, 渐渐地同学们也不再歧视她了, 并和她成为了好朋友。所以对于个别有缺点的学生, 教师应抓住特点, 发挥他们自身优势, 注意他们的点滴表现, 给他们多一点爱, 多一份照顾, 及时给予鼓励, 树立信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长久坚持, 帮助他们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多方面灌输与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为先,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等都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就“德育教育为先”来说, 记得曾经我的一位校长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 可思想不好就是无用品。”当时我似懂非懂, 但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的增加, 我越来越懂得其中的深刻含义, 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习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就要从小抓起, 从德抓起, 让他们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做事。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我常借助游戏和技术教学, 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勇敢、学会顽强拼搏、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坚定信念、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关于男女同学关系, 要坦然地让他们接触, 让同学们感觉到男女之间存在纯洁的友谊。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的基本教育, 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学校,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知道体育锻炼不只是强身健体, 还能为国争光, 当嘹亮的国歌声在国际赛场上响起的时候, 那将是多么自豪的事情!

篇4: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1.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生命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显得太渺小,不值得敬畏。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因身体上稍有缺陷而苦恼万分,始终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走到哪里都觉得大家在议论她,以致多次用小刀来割脉想轻生。我想,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2.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有的家长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种情况是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往往让父母心理严重失衡,以致苛求、斥责、打骂孩子。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其次,部分家庭不完善。不完全的、不良的家庭,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平时没有给他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

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没有作为独立课程实施,只是偶尔闪现在众多学科中。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对于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多维的,全方位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从人的一生来看,中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极富弹性和张力,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相应提前。可是,很多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的羽翼保护,好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风雨洗礼,他们的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遑论珍惜,就像好逸恶劳之徒得到意外之财,只会随意挥霍。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之事。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也无可推卸地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三、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生命教育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教育所需素材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立足教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选用素材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教育主题是承担生活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由此可见,教材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现成材料摆在眼前,我们又何必舍本逐末,另起炉灶?再者,利用课内材料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起到一箭双雕之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模本,须知: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马克思·范梅南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最高明的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帮助、提醒,使受教育个体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和生活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的禀赋。一旦他们发觉了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就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总之,我们要遵循和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着重引导广大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精神,建构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生活态度,营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生活、工作中,我们自己也要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这样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做学生人生旅程中的那盏导航灯,将他们引向理想的彼岸。

篇5: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

深、由表及里、由体验思想到评论思想的好坏,培养学生品德养成意识。这样一来,才能更

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德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陶冶情操。[关键词]阅读教学、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思想到评价思想好

坏,培养学生的品德养成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德的渗透,从而提高

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陶冶情操。下面我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一些认识。

一、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发现主人翁的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认知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

篇6: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提要]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渗透又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培养学生的友爱思想、进取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就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怎样寓德于教谈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小学低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2]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3]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再如《三人行》中“王吉文醒来的时候„„”[4]这段描写,突出了战士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革命战士间生死与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深情厚谊,让学生受到爱国主

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5]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6]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7]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8]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经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力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XX X(小花、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训练受到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极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趣来影响自己,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篇7: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1、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应当把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华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是教育熏陶,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极好的精神食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的迫切要求。

2、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它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准则,但是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权钱交易”,“互利互惠”等,奉献精神被日益淡化。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他们能否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取决于这一代能否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从头到底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各两册,九年级全一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1、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排在八年级下册之首,要成为一个好公民,一个国家的主人,首先必须爱国,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爱国必须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许多光辉的思想。

儒家伦理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开了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置死直谏的先河。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豪情壮语不绝于史,是我们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

儒家强调人的群体价值,并把它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孔子主张“国民之利而利之”并把“见利思义,而见授命”作为“成人”的标准。孟子指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若全国上下都追逐个体价值,国家就要灭亡。全国上下都以群体价值为重,人己利益统一,国家就要兴旺。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个体价值保存群体价值。孔子主张“杀生以成仁”,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些儒家群体价值观的基本信条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2、自强不息,勤奋节俭

人生自强少年始,学会合理消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和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以自

我为中心,花钱大手大脚,对他(她)们进行自强不息,勤奋节俭的教育尤为重要。

节俭对立面是奢侈,历来为人民所反对和痛恨,认为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词中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墨子认为“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

在我国古代的“家书”、“家训”中,教育子女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家风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他在《给子康书》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并提出了“由检入奢易,由奢入检难”这个富有哲理性,教育性的道德格言。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热爱劳动,勤奋节俭,顽强拼搏等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享受学习,戒骄戒躁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关系知识,追求真理,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的首要任务。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他坚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坚持真理,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要求学生学而实习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孟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人皆可以成尧舜”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主张舍生取义,为真理而献身。此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成为好学的榜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成为促学的格言。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必须做到谦虚戒骄,因为“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对立面是骄傲,《礼记·曲礼》中告诫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毛泽东高度概括出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学论断,告诫人们“逆水行舟用力拼,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上这些谆谆告诫是我们培养学生力志勤学、谦虚戒骄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4、关心他人、尊敬师长

尊重他人,关心帮助他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在八年级上册有三课这方面的内容,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师长和父母,要求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这也是我们用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把“仁”解释成“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他的教诲下,弟子们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期求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关心他人的思想,提出了“与人为善”的原则,他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奋斗终身。从此,关心他人的品格就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心里。当前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提倡老师不能体罚学生,但是对于老师权益的保护却少之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中国古代尊师之风就达到鼎盛,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神、国君、父母。韩愈在《马说》则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程门立雪的故事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孝敬父母更是我国古代做人的美德。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就是说治国必先齐家,齐家比先孝悌。孔子还提出了对父母要有敬有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籍,物质上得到保障。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史上更是数不胜数,“欲报

三春晖,当尽寸草心,”“羔羊跪乳鸭反哺,不忘养育恩如山”,作为增广贤文广泛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5、走进法律,遵纪守法

走近法律,学法、知法、守法是七年级上册七、八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遵纪守法,贵在自觉。传统美德中讲究“自律”,他是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孔子主张“克己”,意即约束自己。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还提倡“自省”,“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意思是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问心无愧,这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惧独”是自律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人独处时,也能高度自觉地约束自己,谨慎地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而无丝毫越轨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忠告是我们从头到底传统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遵纪守法的二十一世纪新的极好教材。

三、渗透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些封建糟粕至今仍然沉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之中,腐蚀人们的思想,应当抛弃。

2、辩证的原则

要把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辩证思维,防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要把谦虚戒骄与拼搏进取,勤奋节俭与合理消费,与人为善与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与宽以待人结合起来,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篇8: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一、体育教学具有很好的教育性

在体育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适当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进行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明星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学习都需要经过反复刻苦地训练,长期的实践,甚至流汗流血才能掌握。通过观看体育明星训练实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辉煌成绩是用血汗换来的,我们应该发扬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的需要,经常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如篮球、体操、越野、拔河等。所以,体育课是最富有竞争性的一门功课。在比赛中可以了解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好,他们的身体状况,竞争意识,动作技术的掌握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自信果断、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体育比赛不只是技术、速度、力量、耐力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的竞争。每一节体育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严格、有组织地完成一定量的动作练习,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自控力和守时等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不管参加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竞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教学中要大力发扬互尊互重,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精神,摒弃单挑独干,逞强,抢风头等陋习,时刻把集体荣誉放在首位。

二、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 荣誉感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体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每当体育健儿登上领奖台,拿回一个个奖杯,每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国际领奖台上空时,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教师要及时利用体育课的独特条件,经常给学生讲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国家争光的愿望。

2. 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并真实感受到集体荣誉,并时时刻刻为维护班级的荣誉而努力。体育课具有集体性特点,在集体项目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绩是离不开集体的,只凭个人的能力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能会损害集体的利益,会受到大家的责备。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充分体会到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会给集体赢得荣誉。

3. 课堂常规教育

体育课的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下进行的,这是它自身的特点。因此,用这些制度和规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制订了的制度和规则,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要给予赏识和激励,对违反要求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就会得到升华,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

4.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在球类比赛中体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

5. 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做到言传身教

体育教师不能用简单空洞的说教,而要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影响学生,才能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用自己的人品作表率,使学生乐意效仿,身教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的工作,难度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高,但只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有计划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肖梅.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篇9: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学素材和教学过程全面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都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感染学生

虽然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有多个版本,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有所不同,但利用教材的内容渗透德育这一点是取得共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的全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呢?现将个人的点滴做法分享如下:

一、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素材中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就能达到利用教材进行德育的目的。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中国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量时,就可以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人民是强大的!我们身为中国人,要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圆周率”“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都可以介绍祖冲之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让学生知道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能向思想品德课那样以德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也不能整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数学课只能结合教学过程的有限素材和环节,抓住有德育因素的词句、例题和图表来渗透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目标。例如,在解决问题时,题目中出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字词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分析题意的过程开展节约意识的品德教育;在“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时,通过观察“鸟巢”图片的过程,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这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品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教师的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入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四、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严要求的训练中

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思维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综合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于小学生则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错误,并且通过改正错误来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这些工作都要从一点一滴抓起,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正确性、书写的规范性、“题目有没有抄错或漏抄?”、应用题的“答语”书写的完整性、笔算竖式的规范性等多方面来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写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要适时开展德育。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的潜能,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结合一切素材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德育。

参考文献:

任海芬.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01).

篇10: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仍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笔者是一名教学一线的初中思品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将高尚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让思品课堂吸引学生,是职责所在。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美育的途径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作一简要分析。

一、树立教师形象的榜样美

教师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纯洁的学生打交道,学生具有自主能动性,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交流情感的对象和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美,得体的服饰、优雅的妆容、可亲的教态等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更应该塑造自身的内在美,关爱学生、理解家长、团结同事,善良而宽容,严谨而细致,敬业而智慧,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二、感知教材内容的意蕴美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材料贴近生活,语言优美,故事动人且富有哲理,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更是发人深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朗诵、理解、复述等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意蕴美挖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把握教学环节的过程美

1.让教学语言美起来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所以教师应严格锤炼语言,让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与思品课堂完美融合。

2.让课堂导入美起来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

3.让教学情境美起来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美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情境相融,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笔者在进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时,设计了以时下热点话题“青岛天价虾”为背景的情境分析,从“大虾的出场”到行为的分类,从“大虾的处置”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大虾的走红”到给我们的启示,整节课围绕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让思品课堂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

4.让课堂设问美起来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设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趣的设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亮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贯穿课堂的设问,就像一粒粒珍珠一样,将一节课串成美丽的项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资料、生活实际中挖掘值得思考的资源,用故设悬念、层递式、抛钻引玉式、两难式、辩论式等提问方式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5.让教学手段美起来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引起了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微课、慕课等方式有效地联系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启发教学生成的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同时更要善于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笔者在组织初三“学会与人合作”内容的教学时,精心设计了课堂活动“心中的塔”,让小组同学用废旧报纸和透明胶带合作完成“心中的塔”,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在活动后的分享中感悟到合作的方法和原则,同时最后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塔也充分展示了各组学生的创造力。

上一篇:《孤独之旅》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岗位练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