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2024-07-21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精选8篇)

篇1: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持续,持续蜕变。它首先是一个学习团体,其次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最后它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学习型组织的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习型组织三个层次的内涵:a)层次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中,已不存在各种等级制度,员工之间由原来的彼此顺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

b)组织咨询化。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学习,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非常融洽;

C)系统开放化。组织本身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学习型组织中国培训第一人傅宗科)

篇2: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电脑内存发明人、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资讯化、开放性,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彼得·圣吉博士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继续以组织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圣吉博士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的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进来,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近10年中,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对一批企业作了辅导,发展出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很强的企业管理方法。为未来组织描绘出了蓝图。

圣吉博士随后将他们的辅导与研究成果写成《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介绍如何创造“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通过一套修炼办法提供企业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该书一出版即在西方产生极大的反响,彼得·圣吉也被誉为90年代新一代管理大师。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企业。

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个学习团体,它像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任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它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在这个团体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不为眼前近利所诱,以远大的共同愿景,以整体搭配的双策与利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超乎寻常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从而由真正的学习中体会工作有真意,追求心里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不断反省和追思我们内心深处所真正需要和渴求的,强调尊重个人愿景,并由此在组织中建立起共同愿景;基于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群体交谈能力,牢记集体远比个人更有智慧的信条,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方式来发展团体成员的整体搭配能力;在对人类系统概念化,并建立共同了解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心灵的转变,重视整体互动而非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某些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行动如何造成问题产生。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被问起,作为伟大团体一分子的经验是什么时,最引人深思的回答是: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比自我强大的事物的感觉,也就是大伙儿心手相连,共创未来的那种经验。对他们来说,作为真正伟大团体一分子的体验,是他们一生中最突出、生命力完全发挥的一段岁月。有些人竟其余生,希望寻求重温此种经历。

在过去数百年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字很少被使用,但却可表达学习型组织的精神,这个字是metanoia,意思是心灵的转变。这十多年来在辅导企业时,我们私底下原先是用metanoic organization来形容学习型组织的。希腊文这个字的意思是心灵意念的根本改变,一种“超觉”的经验。在早期基督徒的传统中,这个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觉知至高无上的、属于上帝的事物。在夭主教的经论中,这个字被翻译成“体悟生命的真义”。

掌握metanoia的意义,等于掌握“学习”的更深层的意义,因为学习也包括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然而学习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信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好大一段距离。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对这样的组织而言,单是适应与生存是不能满足它的。组织为适应与生存而学习,虽然是基本而必要的,但必须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政党

学习型政党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一种方式。指通过党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全党有组织地持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以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机制。这一概念形成,来自我党对自身经验的总结,也借鉴了国外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我党历来重视学习.这种学习既有集中性的,如延安整风学习;也有经常性的,如民主生活会等。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Parl Lengrand)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及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90年代,伴随着美国彼得·圣吉(Peter Senge,1947—)博士《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的问世,学习型组织成为风靡世界的信息化时代管理新方法。此后,在《变革之舞》中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变革组织结构(形成“扁平的”、符合人性的组织),使信息充分交流,形成组织学习力,强化共同理想(愿景),促进成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最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创新能

力,使组织似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些理念和做法对党的建设有一定启发。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上提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对于提高党的整体能力和促进党内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0月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做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三、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

五、不断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篇3: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是什么?

艺术不等同于“美”。美是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可以再现和表现的, 然而艺术则不然。狄尔泰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 (关注) 中才有意义, 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的艺术。所以, 面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们要选取角色, 不论是人、作品、事物, 都可以称为讨论艺术问题的依据。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 首先将艺术放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来撕开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征的问题。当然, 我们要先明白艺术到底是不是一种社会生产?首先, 我们都知道,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各种事物。艺术是通过如政治、宗教、道德等这样的“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翻印经济基础的。马克思把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 从人的社会本质是生产实践形态, 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生产形态, 即精神生产形态。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而产生的, 而艺术加工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活动。由于艺术是一种精神的生产形态, 所以艺术生产有两个内涵: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意识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一种特殊方式。艺术作为精神生产活动, 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 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 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艺术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创作主体的鼓动作用, 离不开艺术家主观意识的限制和影响, 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 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 艺术提炼, 艺术创造的时间过程。从现实社会的表现上来看, 艺术是借用一定的表现手段, 来表现全面的现实生活, 影响人们对现实社会精神的认识, 并最终通过人的精神认识而影响客观世界, 对客观世界的变化起到推进或退后的作用。这样一来, 艺术就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 即艺术生产。当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生产而作用于社会时, 它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是一首诗, 可以是一首好听的音乐, 也可以是一幅很美的画, 当然还可以使一篇很美的文章, 等等。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 然而这些都被我们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艺术作品!前面我们提到的诗、文章、以至我们生活中的音乐等等, 这些都被称之为艺术作品, 只是作品所表达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当然, 既然作为艺术作品, 那么艺术作品到底是什么?它的好与坏到底有什么区别?它到底是用什么来做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的呢?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真正存在, 是艺术价值的真正载体, 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因此, 首先我们要认为艺术品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 然后去探讨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联系。任何艺术家都是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的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既然艺术家选择的是运用审美的艺术形式去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事业, 就更因当发挥艺术教育的骨干作用, 通过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从而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是艺术家又一个神圣的社会职责。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包含着丰富的变量因素。所谓变量因素, 是指每个艺术家的审美观、艺术观、个性特点、艺术素养和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 这些复杂的内容以及创作室的不同心境等等, 均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 对社会生活作出反应的方式、思路、成都、结果等, 也不尽相同, 千变万化。这就说明艺术主体作为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的中介是具有巨大变量因素的创造性地重要地位。正因为这样, 他所创造性建构而成的艺术作品, 不仅使欣赏者认识到现实的多样性及其不同的本质, 而且更有效的技法鉴赏者认识到现实的多样性及其不同的本质。因此,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主宰者, 是决定艺术产品的命运 (高低、优劣) 的“上帝”, 是一点也不夸张。

其次, 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 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摄影或其他的视觉艺术, 就在于艺术加入了艺术创作者的大部分脑力劳动。我们在对物体要进行艺术创作时, 我们都会因为自己当时的心情, 或是遇到什么事情而被影响的心理感受, 来看待要创作的物体。那么现实的食物就被我们的思想赋予了我们的思想感情。那经过我们情感作用的艺术作品, 就一定会带有情感的内容表达的表现形式, 当然, 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在艺术作品中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而, 这种感情还要被艺术的接收者或是欣赏着读懂。所以我们认为, 艺术活动是由相互联系、先后承接、动态发展的各个环节联结而成的整体。正是在这一整体中, 艺术接受占有重要的地位。前面我们都提到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而我们却忽略了美术的接受方式在美术本质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 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 也就是说, 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 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这就意味着,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联系。王朝问先生首先提出“再创造”“再评价”理论, 深刻地看到了接受是对艺术家创造的再创造, 对艺术家的评价的再评价;看到接受者与创造着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 还启示了接受者与接受者、创造者与创造者、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多边复杂的互动关系。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首先在于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重的存在者。即它与纯自然物的“第一世界”不同, 它负载着主体给予它的意义, 具有符号功能。其次, 对艺术作品接受

体育课的反思

史岩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在进入高校后, 高校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 但是学生对各类体育比赛的热情高涨, 所以针对我们学校的体育课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体育教学应由重知识传授和练习向注重学生发展和提高参与的兴趣转变, 由教师重“教”向学生重“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观念的变化, 逐步改进教学策略, 使课改理念高度统一, 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提高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这一传统的“灌输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景中, 想象和模仿各种动作, 体会哪种方法可以使动作完成的更加合理, 运动成绩更好。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发现→探究→学习等步骤, 在老师的辅助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活动过程师生互教互学,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使得教师的交和学生的学更加细致、也可以使教师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 更加细致, 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1. 叙述要全面突出重点, 分析要细致入木三分

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反思中, 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体育教学的过程, 客观记录教学流程的比重很大, 但是平淡如水没有突出重点, 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更为欠缺。仅仅局限在概述成功的体会与存在, 而对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以及在下次课中如何改进等重要问题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因此, 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避免平淡的叙述, 分析较少或不透彻的现象。

2. 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和反馈

关注学生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养成健全的人格。当前教学反思表现出一种“重教轻学”的现象, 使得教学反思的着眼点往往集中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效果等“教师怎么教”这一层面, 而对“学生怎么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体育教学必须避免“死气沉沉”的现象, 教学反思也应做到“目中有人”, 既关注体育教师自身的教, 也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

二、整合课程资源, 让知识鲜活起来

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把握得好的教师会使互动成为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 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知识与实际情况就结合在了一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敏锐的直觉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将这些问题捕捉并加以利用, 使这些成为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可以随时利

的无限创造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第三, 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 而且在形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从艺术接受出发来探讨艺术的意义, 对艺术的本质和中心意义的消解, 强调艺术接受的意义, 从而强调艺术阐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这是现代哲学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

所以现在再来回答最初的这个“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可能就不会再盲目了。我们可能会说, 艺术就是生活, 艺术就是情感等等。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 艺术越来越不能离开我们生用的教学资源。

1. 让音乐走进课堂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 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可以有美的享受, 方法之一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上课前的准备活动播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调动学生的运动欲望,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轻快乐曲, 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 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 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 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 教师需要创造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 使教学形成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

2. 体育游戏化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 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 这是专业运动员的必经之路。而体育课其实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的, 游戏才是体育课参与者的运动动力。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是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 学生肯定是不会感兴趣的, 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 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 使课程变得生动多姿, 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 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3. 记录教学中闪现的智慧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体育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 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 如变换新颖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 插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 运用能烘托课堂练习活动气氛的信号与提示等。这些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点, 它们可能稍纵即逝, 如果不注意积累, 很快就会忘掉, 课后及时记录下来, 天长日久, 再经过“精加工”, 就会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 所以体育教师要形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4. 记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见解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新型体育课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学和练的结果, 对教师的教与自己的练, 学生有直接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 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 这既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思路, 使教师的教学能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而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更加充分的重视, 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 浮于表层。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 行为层面的落实。教学反思更不是一种口号, 不是随便应付, 更不是胡思乱想, 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贵在坚持, 贵在自觉。

作者简介:

史岩峰, 2005年于西安体育学院毕业, 2006年起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并承担了体育课的教学活动。

活的各个方面了。艺术就真正的是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当然它更能表现我们情感的内在感受, 它可以让更多的大众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 这也正是人类自己生活、生存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年2月.

篇4:学习型组织到底是什么

知识不一定是书本上来的,知识同技能比较,技能比知识更重要。

团队学习不是每星期听一次报告,读报,写心得,而是要通过反思、沟通,提高团结合作、配合的能力。

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人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就得进学校,那时的主角是老师。由于过去我们只讲知识不讲能力,所以许多人一到企业后就合不上拍,理念和实践完全脱节,所以企业就得办个学习班来解决能力问题。这是为了弥补教育阶段的不足。

很多企业开展了多种培训,这些培训是对我们教育制度提出的一个很大的质疑和反思。现在我们讲的学习型组织有点不同,它要解决的是前人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只能凭借别人的经验,自己做出判断。

国有企业现在的机制怎么改?学习型组织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不了。你把这些问题拿来请教国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大师们,问他们我们到底该如何办?他们会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来推广学习型组织的,因为中国的学习型组织只有你们自己能创建出来,没有人帮助你们,只有你们自己创建。我是同大家来分享的。分享的是什么?是我所知道的那些经验。

所以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得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自己,我们团队,都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地走出我们新路的人。所以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就两个字:创造。

学习型组织同过去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学习不是从外边到里边的,而是从里边到外边的,我们尊重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价值观的塑造。没有人告诉你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只告诉你应该怎样思考起来,才合乎世界发展潮流。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所以说,学习型组织的路是靠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的方法是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同小平同志说的改革开放的路一样,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思想,都抱着中国古典教育的认识,会认为我们是被告知的人,有人会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而且,会认为是又来了一次新运动,来了一句新口号,来了一次新过场,来了一次新评选……完了什么东西都留不下。这就是我们过去走过的路,我们现在不用再走这个路了。

学习型组织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量

学习型组织是怎么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创建者彼得·圣吉先生说:我不是来推动什么的,我也不是专家。学习型组织所有人都是学习者,所有人又都是老师。

一个人从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到有知识、有技能,再到有创造力,都有层次。知识不一定是书本上来的,知识同技能比较,技能比知识更重要。有些人实在没看过多少书,但有很多技能,虽然没进过学校,但学习能力很强,进学校学知识,不是惟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员工和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习力和有创造力的人。

修炼,就是解决组织的学习能力问题的,学历高同学习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企业家协会调查,在改革中为国家创造利税的,大部分企业家没有多少是高学历的。学历低的在实践中、反思中反而更容易向样板学习,因为没有思维模式的限制。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讲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量。

学习就是学加习

学习型组织讲的是能力。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灌输的知识观念是,看有没有知识就考一下,但现在的知识每五年就更新一次,你原有的知识早已折旧,没有多少用。

所谓学习,就是学加习。学是输入的,习是获取能力的。古语“学而时习之”正是这个意思。

学习就是反思,如果要背东西,攒知识,直接拿u盘来,拷贝下来不就得了。

人都要有野心。中国用词比较丰实,好人是雄心勃勃,坏人是野心勃勃。外语只有一个词——对自己有期望。对自己有期望,才能学习。压力不等于动力。

俗语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是,我的许多学习都是在四十岁以后完成的,我是45岁下岗,48岁搞人事,50多岁学英语,58岁学会开车的。

团队为什么要学习?团队学习不是每星期听一次报告,读报,写心得,而是要通过反思、沟通,提高团结合作、配合的能力。提高团队的配合能力,不是方向一致、步调一致,不是培养方队,而是在变幻莫测的赛场上的应变能力。中国人个人技能不错,团体配合不行。足球讲究的就是团队的配合能力,目标就是进球,中国人就不行。但在强调个人技能的项目上,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总能拿冠军。

篇5:《诗经》“颂诗”的内涵是什么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两周时代的诗歌,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风”的含义是指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是平民百姓随口唱的民间山歌。《雅》则要按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同环境进行咏唱的小型宴会上的酒歌。那么《颂》是什么呢?《颂》就是祭祀颂歌。《颂》分三类,一是《商颂》,一是《周颂》,一是《鲁颂》。《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五篇,即《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是殷商初期一次大的祭祀仪式,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颂扬了成汤继承契的思想与行为,南下征伐荆楚之地。在《长发》中,征伐荆楚应是成汤王的一次较远、较大的战争,尔后便天下太平,众国来贺。歌者在意的不仅是歌颂成汤王的功绩,他主要歌颂的还有商国立下的很多规矩、规则,成为各小邦国效法的榜样。成汤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帮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国原理和规则,在平定战乱后,便推广了这些规则,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诸侯小邦国也得以改进。所以颂中说:“稼穑匪懈”,就是明显地推广农业种植。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其实在此时已经开始,只不过成汤王是小规模分封,没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样大规模分封。如果没有成汤王的分封建立诸侯邦国,那么历史发展到周武王时期,人们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封建立诸侯邦国是大国统治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经验。

整个《周颂》,如果连起来看的话,是在一个祭祀仪式上所有的颂歌。开始的《清庙》,即是周成王率领百官在宗庙祭祀周文王,颂唱清静纯洁的宗庙。然后《维天之命》是周成王歌颂上天的美好,第三首《维清》则是周成王歌颂文王之德的,第四首《烈文》还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颂歌。周武王消灭商纣王后,就开始了分封建立诸侯,而武王仍把这归功于文王。分封,是文王对所有人民的仁爱,所以歌者称颂文王是“大爱无疆”。第五首《天作》歌颂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及周文王,并从人们的投奔岐山来表现出周国的繁荣昌盛。第六首《昊天有成命》是周成王的自我表白,说自己不敢懈怠,不敢追求安乐,希望天下太平。第七首《我将》中,周成王视文王、武王犹如活着一般,表明自己将每天侍奉、早晚侍奉,希望依靠文王、武王的威严,让周国能存在下去,能使天下安宁。第八首《时迈》是插入一首另外的人的颂歌,想向文王、武王说明,周成王继承王位是正确的,成王也如同文王、武王一样,是可以依靠的。第九首《执竞》,又是另一人的颂歌,歌者首先回忆周武王保持争竞的武装力量,然后歌颂周武王并不单纯依靠武装力量的光明磊落的行为。随后又歌颂成王也继承了武王的这种思想。第十首《思文》即是祭祀怀念周人的祖先后稷。第十一首《臣工》则是颂扬众多官吏臣民共同努力于农业种植工作上。祭祀仪式由此从纪念祖先转为向祖先告白。第十二首《噫嘻》则是歌颂周成王率领农夫千万从事于农业耕作。第十三首《丰年》是在祭祀仪式上敬酒时的一首颂歌,全歌主要是歌颂丰收,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的努力,也是天意。因丰收而致谢上天,致谢祖先,是寄希望于来年仍有丰收。第十四首《丰年》是欢迎来宾的.颂歌。第十五首《有瞽》是乐队就座,开始序曲,唱此颂歌以示对贵客的欢迎。第十六首《潜》是在祭祀仪式的后半段贡献祭品时所唱的颂歌。在贡献祭品中的鱼时,人们要说明这些鱼儿来自何处。这从另一方面描绘出当时渔业生产的丰富。第十七首《雍》是周成王将亡父亡母之灵升入宗庙、附于祖宗之后的大祭祀之颂歌,这是祭祀仪式在欢迎来宾后的又一高潮。第十八首《载见》是周成王率领诸侯们充满希望来拜见去世的君王之颂歌。第十九首《有客》是在祭祀仪式结尾时为挽留客人所唱的颂歌。第二十首《武》歌颂的对象又是文王、武王,似是向文王、武王告别之歌。在第二十一首《闵予小子》中,周成王所强调的就是要继承人际伦理关系。第二十二首《访落》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第二十三首《敬之》也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叙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颂歌。第二十四首《小毖》是周成王就惩管、蔡之乱一事在宗庙里向祖先的自责与告白。第二十五首《载芟》中,歌者告诉祖先,我们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并取得了大丰收,现在我们用丰收的果实奉献给祖先,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二十六首《良耜》所颂唱的内容也是关于农业生产之事,是上一首的补充。第二十七首《丝衣》是一首充满感激之情的颂歌,读后着实让人羡慕。第二十八首《酌》是周成王在祭祀时自表心迹之颂歌,把韬光养晦作为政治手段之一。第二十九首《桓》也是周成王自表心迹之颂歌。周成王认为,天的运行有黑夜有白天,人世间的规律则是有黑暗有光明,黑暗与光明将会交替,残暴与美好也是交替出现的。但愿美好的光明将会长久持续下去。第三十首《赍》是周成王在祖先牌位前告白,我要寻求事理,要勤奋思考,我该怎么办?这就是周成王的“绎思”。第三十一首《般》,即本歌,歌者既是在告慰祖先英灵,也是在告诉天下人民,我们小邦周经过文王、武王的努力经营,现在已是统领天下的大邦周了,我们大邦周是秉承了天命的。而天命是不可改的。一次祭祀仪式到此结束。

四篇《鲁颂》在同一祭祀仪式上的颂歌,《駉》表现出,为加强鲁国军力,鲁僖公大力提倡养马,并表现出对马的钟爱,所以后人在祭祀仪式中纪念鲁僖公时,即大力颂马,以马的繁盛来告慰鲁僖公在天之灵。《有駜》亦是颂唱鲁僖公对马的钟爱与培养。《泮水》则是歌颂了鲁僖公发展壮大鲁国的功绩。《閟宫》从周始祖姜嫄与后稷开追述,叙述了鲁国的祖先太王、文王、武王及周公,以及周公之子伯禽。最后称赞鲁僖公能继承祖先之业,发展壮大了鲁国。

通过颂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次祭祀仪式的全过程,商初祭祀仪式过程要简单一些,周初祭祀仪式的过程就很复杂了,经过三五百年到鲁国时,祭祀仪式又简单了。历史学家们都在说,夏尚神、商崇鬼,但通过《商颂》,我们看到对人的崇拜在殷商早期就有了。在世界民族历史上,所有民族都有过崇拜鬼神的历史,至今很多民族也在崇拜鬼神。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类本身缺乏认识,相信“万物有灵”,是出于对天、对神奇的大自然依赖和畏惧心理,因此乃有了多神崇拜的形式。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地球、这个人类社会、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是超出人类能力的“神”创造出来的。然而,华夏民族自夏末商初就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他们在改天换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认识到“人”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利用多变、精彩的大自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商颂·那》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人们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人只是配祭。但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的祟拜也由殷商时代逐渐开始了。农业种植在殷商时期就已逐渐普及,相比于游牧生活,农业劳动是要累许多,辛苦许多,但是定居生活,再加上农闲时间,人们对于安闲有了更多的认识。而统治者的安闲时间也就更多。《商颂·玄鸟》歌者在颂唱了“感叹光明显赫祖”后,再一次感谢祖先留传下来的农业种植方法,并愿意将酒食奉献给祖先。

《周颂·思文》即是祭祀怀念周人的祖先后稷,正因为有了后稷对农业的推广,周人才能不断壮大繁荣。后稷是周族人崇拜的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传说少女姜嫄就是踩到神的足迹而怀孕,而生下后稷。人们因为姜嫄是无婚而孕,故视为不祥之人,把初生儿丢在路上,又丢在原野,但后稷得到种种庇护,顽强地活了下来。后稷长大后,担任夏朝农官,一生致力于推广农业栽培种植,使当时很多游牧民族转变为农业定居民族。我们知道,同样面积的土地上,放牧牲畜远远比不上栽种农作物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由于定居,由于农作物的大量供应而人口逐渐增加,人群的增加则使势力扩大。人们由于农业的种植逐渐了解大自然,从此也就开始了对“人”的崇拜。

篇6:电子政务的内涵是什么

电子政务有以下几种定义:(1)应用现代ICT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政府管理和服务。(2)综合信息系统,既不同于OA,也不同于“政府上网”,是基于网络的,符合互联网标准的面向社会的政府服务系统。(3)政府应用ICT,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隔离,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总的来说,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OA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是政务工作信息化。

我国的政府网提供新闻服务,关注国家进内发生的大事,所有事件在首页都有代表性的展示,让我国广大的网民了解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件,更好的发挥网民的监督权力。

在本次的两会过程中,有五大热点话题是广大网名最关注的,同时也第一时间出现在我国政府网上,让大家都了解“加大保障房建设 公平透明分配 提高收入增长工资 稳定物价严防通胀 加大反腐力度健全防腐制度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公平”这五大热点问题,让广大群众可以了解政府的动向,同时更好的对其进行监督。

1、为什么电子政务会在当今世界出现?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将其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战略任务。由于政府机关的特殊地位与影响,与电子商务相比较,电子政务具有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国家色彩,关系到数字时代政府机构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新世纪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电子政务可以有力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可以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可以有力的促进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的发展。

篇7: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4、实施平安建设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一是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5、如何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答: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出台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之前要进行影响稳定的风险评估,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要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发现和解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三要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通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各种矛盾纠纷,明确疏导化解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四要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 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五要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六要认真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七要努力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极少数人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如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答:一是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等工作机制。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环节中去,确保刑事发案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对犯罪分子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现象。二是建立健全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定期排除制度,找出问题症结,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整治,限期改变面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遏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涉枪、投毒、爆炸案件发生。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和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三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进一步整顿和规 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经济犯罪,着力抓好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案件的查处。加强对经济犯罪多发领域安全防范工作的对策研究,提高发现、预防、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继续抓好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四是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事蛊惑煽动,以及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等非法活动。

7、如何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答:一是建立和防范各种治安防控网络。特别要建立和完善社会面的治安防控网络,重点要害部位和特殊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控网络,乡镇(街道)、村(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安全防范网络和各地区间的边际治安联防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防范措施,全面建立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防范工作。二是有效提升技术防范水平。三是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四是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和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紧密结合。

8、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答: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扎实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二是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三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关心和重视农民工劳动保护,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探索新形式下流动人口管理的新办法。五是扎实做好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七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色情等违法网站。八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安全)企业和维权岗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禁力度,严肃查处安全责任事故背后隐藏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九是加快构建公共应急体系,制定完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妥善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 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十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管理办法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成效。切实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管理活动。

9、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 答:一是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合治理、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建设,保障平安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四是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和社区警务室建设,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五是加强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措施在城市社区和乡村的落实。六是继续在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入地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并根据平安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创建范围、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七是建立军警民团结协作、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八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 要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着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治保、帮教、调解、法律援助、治安联防、乡镇社区保安等组织建设。搞好驻社区民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派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选配工作,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九是广泛组织党员、团员、民兵、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和享受低保人员参与治安防范,建立多渠道、多行业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发动组织社团、行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大程度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10、如何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机制? 答:平安建设工作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平安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的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履行保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定期研究本地区本部门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各级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狠抓工作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 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

11、如何建立健全齐抓共建工作机制? 答:一是各部门、各系统要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参与平安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二是各级政法部门要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与开展平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发挥好主力军作用。三是有关监督机关要在平安建设中做好评议监督和检查监督。四是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

12、如何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答: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二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13、如何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答:一是把平安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对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渎 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14、“平安建设"与以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 答: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利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和严密的综治工作网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断拓展。为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综治工作着眼于从更深的层次预防和减少犯罪,从教育、管理、建设等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薄弱环节;着眼于从更广的范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苗头上来化解矛盾。随着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都纳入了综合治理工作范围。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平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中央《意见》十分明确地写了深入 开展平安建设,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15、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二是搞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三是抓好基层的工作落实。四是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档次。抓重点、攻难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近期工作目标。比如,提高社区的防控能力,使社区的发案下降,让群众能安居;加强对枪支弹药、剧毒物品的管理力度,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抓住对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到平安建设带来的成效,从而增强信心,调动起积极性。

16、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分哪几个类型?

答: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共分“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居委会)、平安单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平安学校、平安家庭”5个类型。

17、平安单位创建标准是什么?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健全,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措施落实;重点和要害部位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无重大刑事案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综治宣传、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单位职工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单位内部,做到无罢工、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

5、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社会面上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不发生因本单位工作失误、失职而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

6、单位内部和职工家属楼院落实防范措施,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治安状况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18、平安学校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建设,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落实人防、物防、技访措施,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落实法制副校长责任,对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无罢课、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现象发生。

19、平安家庭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义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无违法犯罪行为。

2、家庭成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拒绝毒品,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科学。

3、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依法维护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4、重视对子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5、家庭成员间宽容谦让、互帮互助,家庭关系平等、和睦。

6、邻里相识、相知、相爱、相助,邻里关系团结和睦。

7、家庭成员没有打架斗殴、参与集体上访、盲目维权等影响社会治安秩序案(事)件发生,并自觉同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

20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创安工作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我校稳定为目标,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措施,争取各界配合,全面提高我校全员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超前防范能力,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努力创建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做到五个要: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二是要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之中。三是要定期听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的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队伍建设,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加必要的工作力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五是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经费要予以保证。同时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仁化的核心任务,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平安仁化”活动,着力在防范违法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安全隐患上下功夫,实现维稳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抓好创建“平安仁化”法治建设、民生保障、群众权益保障、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防控、人口服务管理、“两新”组织建设、信息网络服务保障、基层基础建设、平安文化建设等10大工程建设。

二、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一是有力打击犯罪,确保一方平安。政法部门要把“严打”落实到各个执法环节,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二是防控犯罪,遏制犯罪。加强巡逻队、志愿者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加强视频监控建设,正确处理好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打击的辩证关系,做到大案小案必破,努力维护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或酿成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制度。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特种行业、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和特殊群体的管理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五是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把管理、教育、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六是进一步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 13 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帮教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同时做好管制、缓刑、假释以及保外就医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七是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进一步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措施,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基础建设,重心下移,确保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镇(街)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强化政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其协调各方、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搞好村(居)委会的综合治理工作,村(居)委会要有专人负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注意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所需的经费,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治工作之中。

四、齐抓共管,协调各方,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篇8: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 学习型党组织就是一种强调学习, 并将学习纳入制度化轨道加以保证的一种党组织。它强调持续性学习, 丰富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这是一种过于狭义的理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开几次会, 组织几次集体学习、观看影片, 组织几次参观学习或者行政能力考核便宣布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党组织, 使得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工作流于形式化, 未能领会学习型党组织的精髓, 未能达到党和国家所预期的效果。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强调学习本身并没有错, 它是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然而, 不论是从党的一系列文件中, 还是从国内外相关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阐述中来看, 建设一种学习型党组织, 绝不是讨论党组织应该如何开展学习, 如何加强学习的一项课题, 它的目的在于把党组织建设成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不断追求上进, 具有一定战斗力、行政执政能力的组织。

造成上述对学习型党组织认识不清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关于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渊源存在着争议。当前我国对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的渊源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 “传承观”, 这种观点认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源自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 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 传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学习的中国特色, 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共性。

第二, “西学东用观”,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取材自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模式, 我们现在提出的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是脱胎于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模式, 是一次成功的借鉴。其观点的核心是学习型党组织理论并非仅仅是强调学习二字, 它有更深刻的内涵, 只有深入学习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才能更为准确、科学地把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内容。

第三, “调和观”, 顾名思义, 持这种观点的人力图将上述两种观点加以整合, 其观点的核心是, 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是我党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持续性学习的优良传统, 以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蓝本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这三种观点各执一词, 并且各自曾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上风, 不过随着党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支持第三种观点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依据第三种观点尝试给学习型党组织做出如下界定:学习型党组织是一种致力于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持续性学习的优良传统, 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所构建的具有共同的愿景, 能够不断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富有战斗能力、行政执政能力等特质的党组织, 它是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个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是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所困惑的地方, 很多地方存在着由于认识不清所导致的工作停滞不前。鉴于当前对学习型党组织特征的论述纷繁多样, 本文希望可以从先前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特征的一些已有研究成果出发, 探索学习型党组织所应具备基本特征。

20世纪90年代, 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被誉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经典之作。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 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2]他还以系统动力学为核心, 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著名的五项修炼作为对策:一是自我超越;二是改善心智模式;三是建立共同愿景;四是团体学习;五是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也可以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五个特性: (1) 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 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 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3) 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 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 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 (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 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 (5) 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 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3]周德孚则提出学习型组织具有八大特征: (1)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 组织由若干创造性团体构成; (3) 善于不断学习; (4) 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 自主管理; (6)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 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8) 领导者具有新角色。[4]相关的提法还有很多。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实际, 本文认为一个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 有共同的愿景并为之不懈努力

基层党组织成员应该具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并为之不断努力。这个奋斗目标与我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 但又应该体现地方特色, 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可设置近期目标、长远目标或者总目标与分目标等等。其关键在于使整个基层党组织真正能够拧成一股绳, 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 在其位而谋其政, 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 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 具有持久、高效的终身化学习机制

学习型党组织应该把学习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建立个体学习、团体学习、组织学习相配合的高效、科学的终身化学习方式, 并以完备的评估系统与之相配合, 由此真正将学习的理念深入每个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内心, 促进其知识、理念的不断更新, 为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三) 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学习型党组织应该是一种扁平式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传达较快, 沟通渠道顺畅, 这样可以使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可以迅速地对一些突发、紧急情况进行处理, 无需层层请示, 以免贻误时机;2.中央适当放权, 使地方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可以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灵活的决策;3.组织内部具有合理的分工, 各部分密切配合, 相互协助。

(四) 党组织内外部关系协调, 运转顺畅

学习型党组织的顺利建立和平稳运行以及各种工作的开展需要来自相关方面的支持, 保证组织内外部各种关系的协调。这些关系包括:

1.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型组织内部各成员应该成为亲密的工作和学习伙伴, 摒弃个人成见和偏见,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相互协作, 共同致力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型党组织内部应该摒弃传统的官僚化风气和作风, 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协作互助关系, 上下级之间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

3.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学习型党组织之间应该尝试摒弃组织成见和利益纷争, 建立一种兄弟姊妹般的互助关系, 一种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伙伴关系, 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各方面团结合作, 为其他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便利, 把党中央的各项决议真正落到实处。

4.个人和家庭的关系。有了家庭成员的支持, 才能够保证党组织成员全心全意的学习和工作, 学习型党组织倡导个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 妥善处理自身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5.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不断地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 思维方式的转变,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推动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成。而在工作中又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由此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明确重点。因而在学习型党组织中知、行是合一的, 这也与我党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的传统相一致。

(五)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

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这便是圣吉所说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成熟的学习型党组织应该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的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追求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的不断完善, 在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成为一个能打硬仗, 富有战斗力的党组织。

摘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提升执政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渊源和管理学学习型组织理论, 本文对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理论渊源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渊源,内涵,特征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0.2.9 (1) .

[2]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优秀散文高三作文下一篇:物流管理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