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简报

2024-07-14

小学德育课程简报(共10篇)

篇1:小学德育课程简报

让德育回归课堂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简报

2010年10月23日,美丽山城艳阳高照,丹桂飘香,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研讨会在巴蜀中学本部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重庆市巴蜀中学协办。来自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市复旦大学二附中的三位专家和优秀教师与我市41个区县教委的德育专干、教研室主任、德育教研员、学科育德骨干及我市9所直属中小学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校长、德育处主任,学科课程育德骨干教师共3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内容包括现场观摩课、学科育德经验交流、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与会者就上海和重庆两市课程育德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圆满成功。

上午九点,会议首先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纬虹主持。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万明春,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吴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党委书记金永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首席教师娄维义、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陆宏亮等出席会议。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钟燕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成功召开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市中小学贯彻《纲要》和中央八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构建我市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尤为重要。希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能深入、持久、创新地落实课程育德工作,提高课程育德的科学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把上海的经验与重庆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重庆德育的新路子。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加强对课程育德的研究,努力开创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开幕式之后,与会者观摩了上海市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陆宏亮执教的初一语文课《口哨》和华东师大二附中科技首席教师娄维义执教的高二生物课《光合作用研究史》。作为一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语文“随堂课”,陆老师以„口哨‟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张海迪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生活态度”,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俯下身子与孩子们用心品读原文、用心交流对文章的体会,将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感受生命意义、体会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可谓润物无声,美不胜收。作为一堂理科课程,娄老师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现象以及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与兴趣爱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辩证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等德育元素紧密结合,将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研究发展史变成了孩子们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管理开放民主,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评价激励科学有效,可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娄老师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给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听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课后,两位授课教师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在本课教学设计和平时学科育德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陆老师说,老师可以作为一个读者“融”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用心交流,用智慧碰撞,他说,“文以载道”,语文教育与德育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美的文章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人用心书写的,老师也要“用灵魂与孩子们交流”,陆老师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于漪老师帮助下专研教学不断成长的曲折经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长助理和科技首席教师娄老师说:“德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科德育的推进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百花齐放,成长为自己所当的人”,作为理科教师,就是要牢牢抓住 “理科德育的点”予以科学放大,“追求培养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德育就像“盐“,我们不能把盐直接喂到学生嘴里,强迫吞服,而要把“盐”放到汤里,让学生喝有盐有味的美味佳肴(汤),追求“德育无痕”的育德境界,把握好课堂这个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万明春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我市课程育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他结合一文一理两节观摩课提出让大家思考的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课程有德吗?二是课程怎么育德。他说:“课程作为教育的四要素之首,承担者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欲成才先成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把“传道放在首位”,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人性的人”“有德性的人”,“没有德的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关于课程怎么育德,他提出:“学科育德是有规律的”,陆老师在文科教学中用的是“靠”的方式,娄老师在理科教学中用的是“融”的方式,两位教师不是贴标签,而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育德因素。他提出,课程育德要关注三点,一是要善于挖掘,找准学科德育点;二是进行必要的扩展,在挖掘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扩展,三是要把握尺度,把好学科育德的广度和深度,提倡师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进步。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作了“让德育回归课堂: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学过程中的„育德‟与„养性‟”专题讲座。讲座从传统教育与德育“两张皮”“贴标签”的割裂现象谈起,提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让德育回归课堂的理念。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从德育回归课堂的背景、使命、路径、过程和条件五方面展开,提出基础教要回归“新的三个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数字化学习为中心,以人的主体性、主参与式为中心);指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四个基本素质”(责任感和道德,批判性思考,合作精神,人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运用母语交流的能力,运用外国语交流的能力,数学能力与科技基本能力,数字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社会与公民的能力,主动意识与创业能力,文化意识与表现能力),指出作为教育“软基础”之一的德性教育至关重要,德育回归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阶梯”与教育的“入口”,指出面对多元价值难题学科育德要注意永恒价值引导,渗透教师自己的价值主张,不能在教学中不作为;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随机型生成”、“内涵型生成”、“相关型生成”三种德性生成的基本类型;教师要做“有大爱心的护花人”(具有坚定的学生立场)、“有新思想的领航员”(以理性的光照耀学生)、“有责任感的监护人”(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有人文气质的教育者”(人文精神、人文底蕴、人文气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育德”与“养性”,做好“学生成长奠基者的自我奠基”。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主持了下午的专题讲座,并对近期德育工作作了进一步安排。

(撰稿:万勇 审核:陶元红)

篇2:小学德育课程简报

忙忙碌碌的九月

1、组织观看开学第一课,写观后感《素质创新教育第一课》,办我校的第一期手抄报——乘着梦想的翅膀。

2、组织教师节祝福活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反对‘四风’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学生尊师爱师情感,展现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携手创建和谐校园的精神风貌,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组织全校各班级开展了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一是教师节当天,在国旗下举行‚感恩教师‛活动;二是各班围绕尊师、敬师、爱师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办一期手抄报。各项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师生的感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3、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经过一个月时间,我校学生整体文明礼仪习惯有了很大进步。见老师行队礼,进校门讲普通话,同时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对学校的卫生每天检查,一周一公布。

4、特色课间操。课间操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或朗诵诗歌,或高歌一曲,营造了朝气蓬勃、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卧龙山小学的独有特色。

5、推普周活动。组织开展了第16届推普周活动,进行了‚诵读经典‛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和书法比赛。

6、安全工作。签订各项安全责任书。与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签订各项安全责任书,并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通过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7、庆‚中秋、国庆‛手抄报比赛,评选出的好作品参加山海天教育局手抄报比赛。

篇3:小学德育课程简报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激活德育资源拓展课程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结合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间搭起桥梁,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为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教学注入活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本质。

二以德育资源拓展课程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是一门融行为养成教育、爱校、爱安图、爱家乡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以此课程为载体, 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依托德育资源拓展教材再次开发课程资源

1. 利用《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当今社会, 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家庭, 往往只有长辈的爱心付出, 而没有或少有晚辈的孝心回报。为了改变这种情感单向式流淌为情感双向互动式流淌, 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编写了感受父母对我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等课程,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穿插《三字经》中的好素材。如《三字经》里的“香九龄, 能温席”“缇萦女, 救父亲”, 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我在让学生诵读这两句的同时, 还根据文后的释文, 将它编成学生爱听又易懂的两个小故事, 通过教师对这些有血有肉故事的娓娓讲述, 学生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受到孝心和感恩的教育。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学中, 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多样性、趣味性、创造性及时效性等, 思想品德课长期给人枯燥、空洞、理论性强等感觉,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重要原因, 让无限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进入课堂。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歌曲、录像、生活中的片断、重要的时事新闻、先进人物事迹、国内外的名人、趣事等, 随手拾来, 既扩大课堂信息量, 又能以感性、生动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如教学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课时, 运用校园DV将拍摄到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危险举动, 如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攀爬校园中的假山、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画面加以播放, 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场面进行讨论并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一课时, 我把全国、本地区在某一个时期的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 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展示后,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创造了愉悦的环境、美的享受, 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凸显了以下优点:

第一, 弥补了现行国家统一德育课程的空白, 丰富了学生德育的内容。如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四年级上“知安图爱安图”、五年级上“了解安图的英雄人物”、五年级下“家乡的山——长白山”、六年级上“美丽的文化博览城”、六年级下“延边特色知多少”, 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安图、延边的平台, 弥补了现行德育教材中乡土文化教育中的空白。教材使用与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一直以来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 如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多是独立完成, 活动开展缺乏载体, 本套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为各项主题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如一年级上第四课“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年级下第四课“学校秩序记心中”、二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乘车伴我一路行”、三年级上第四课“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四年级下第四课“我是环保小卫士”、五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伴我行”、六年级上第四课“做个守法小公民”。

篇4: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0-01

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叫做《扶不扶》的小品节目,讲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你面前摔倒了,那么你要不要去扶起来呢?按照我们做人的良心来说,肯定是扶起来。但是人们都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了,扶着怕被扶着粘上自己不放,真正被摔倒了又没人敢去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品德观念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又被重新提到了小学教育的日程上来,并且放到了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就以小学德育教育校本建设的目的和实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始终存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但因为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也一度成为了形式化,和流程化,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问题。

1、德育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只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近而也造成了近年来多发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够跳楼,自我伤害的案件发生。以及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矛盾,引发了一起起不可挽回的血案,这就都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的案例。

在学校教育中,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副课的思品课来说,更是不被重视,因为考试中德育教育不作为必考科目,也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组织教学和家长的来说,各方面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虽然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而一些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内容,一般都会是课堂上一笔带过,学生缺乏体验,和进一步的认知。

3、德育课程流于形式

实现德育教育的成果的途径就是班会、少先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教育匆匆带过,而班队活动基本上也流于形式。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基本上就是搞搞宣传活动,或者到某个敬老院慰问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之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子不满伤害至亲,路上遇见有人有难不敢伸手相帮,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来达到满足私欲的案例发生,可见,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重点

1、开放式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将要从其他基础学科出发,一方面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德育培养。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德育中,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多是流于形式。开放式德育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更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愿意与人合作,改新道德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鼓励他们吸纳和接收更为先进的思想,并且愿意将这些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去,真实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制定实际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以及语文、数学都其他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自己的思想贴近,才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认可。切记,不要生搬硬套的灌输和外来不合适的教材运用。

3、实施和评价的善始善终

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注重培养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校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的日常渗透。二是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实施。坚持以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行为反馈为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26(07)

[2] 王秀凤.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现状及改进对策.[J]学周刊. 2013,52(32)

[3] 郑敬斌;王立仁. 德育课程内容改革误区及匡正[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2(12)

篇5:黑龙集小学德育工作简报第九期

第9期

镇平县张林镇黑龙集小学德育处

2019年12月27日

挑战自我,磨练意志

——黑龙集小学远足活动

为加强德育实践,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强化集体意识、纪律观念和环保意识,并对其进行耐挫教育,同时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经学校研究决定,与2019年12月25日开展家长参与的“挑战自我,磨练意志”为主题的远足活动。

出发前,全体师生在学校中心广场举行了简短的远足启动仪式,杨校长作远足动员讲话。他表示,开展远足励志活动,意在让学生们亲近自然,锻炼体能,磨练意志,从而以更大的决心,更高昂的斗志应对人生的挑战。同时要求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问题,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一声哨响后,长龙般的队伍出发了。师生们个个精力充沛,有说有笑,期待着沿途的风景。

远足从学校北门出发,沿途在公吉王小学、官寺小学、大余营小学三个落脚点各班稍作休整,然后沿大余营村南公路经四户庄从学校西门进入学校。远足往返路程长达10公里,历时四个小时。

沿途班旗飘飘,师生们欢歌笑语,激情昂扬。途中虽然同学们感到很累,但各班队伍自始至终整整齐齐,没有一个同学掉队。同学们克服困难、互帮互助,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老师们、志愿者家长也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坚持全程徒步,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

最终在校领导、老师们、志愿者家长的通力配合下,全体师生全部安全返校。

此次活动获得了师生及家长的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收获良多。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郭江雅)

篇6:黑龙集小学德育工作简报第十一期

第11期

镇平县张林镇黑龙集小学德育处

2020年1月12日

黑龙集小学散学典礼暨最美家长、孝心少年颁奖典礼

2020年1月12日上午10:00时,黑龙集小学全体师生及家长齐聚操场,参加本学期最后一次隆重的盛会——散学典礼暨最美家长、孝心少年颁奖典礼。

升旗仪式后,杨校长为散学典礼致辞。杨校长首先对本学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小结,对黑龙集小学学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表示欣慰,对黑龙集小学师生在各项德育活动和教学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与祝贺。他表示,学校每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浸透着师生们的汗水,学生每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饱含着师生们的心血。在学期结束之际,谨代表学校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全体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杨校长还从风雅书香、文化浸润;学会感恩、奉献社会;远离危险、文明生活;品味春节、体验民俗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寒假生活提出了要求,希望黑龙集小学学子过一个快乐的、有意义的寒假。

杨校长为散学典礼致辞

根据最美家长和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方案,各班经过一个月的推荐评选,最终我校评选出了黑龙集小学第一期12名最美家长及15名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家长评选方案

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方案

最美家长、孝心少年获奖名单

由教导处余主任宣读了获奖家长及获奖学生名单,并为获奖家长及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最美家长合影留念

最美孝心少年合影留念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土壤。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可能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对家长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

散学典礼给本学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全校师生将再接再厉,让张林镇黑龙集小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郭江雅)

篇7:小学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简报

为深化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指导学校科学的落实校本课程,自2012起初教业务科把每年的六月定为校本课程“展示月”,已历时四年。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展现每一年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经过几年大力推进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实施。

今年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月”活动采取自愿申报形式,有中山路小学、东风小学、风华小学、香安小学、工农兵小学、德强学校、锅炉小学、香滨小学、香坊第二小学、星光小学、前进小学、哈平小学、启迪学校、幸福小学、香和小学、黎明一校,共17所学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专长,丰富课程内容。中山路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丰富课程内涵,课程实施由课上延展到课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程实施充分展现实践性、探索性、技能性,让学生体验着“乐”和“趣”。

持续打造课程不断向纵深发展,课程体现普及性与提高性,特色突出。香安小学富有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较完善涵盖六大领域,打击球、藏书票、童谣传唱、魔方、飞叠杯等课程具有普及性、选择性,社团活动富有提高性,学生享受到课程的快乐。香坊第二小学以“尊重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为立足点,打造体艺课程体系,富有挑战性的轮滑比赛,体现了全校课程开展的普及性与提高性,课程落实扎实,培养了学生技能、锻炼了学生品质。哈平小学打造体艺课程体系,花样跳绳、太极扇、书法在巩固原有训练项目基础上,不断丰富每一个专项的课程,课程向纵深发展。幸福小学打造“体验式”教育,深化落实秧歌、黑土种植、纸浆画、剪纸、电钢琴等课程。

不断拓展课程内容,课程涉及领域广。香滨小学以“三生”校本课程扎实的开展,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无意到有意,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锅炉小学通过学生全员参与,从德育实践类、艺术特长类和读书成果类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充分展示了学校一年来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香和小学在原有童谣传唱一唱、经典诵读一诵校本课程基础上,拓展了“1111”校本课程内容“1书”、“1演”、“1踢”、“1展示”,课程涉及面更广。启迪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开设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运动与保健等领域课程,构建“康复”课程体系。星光小学自主创编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完善,涵盖行为篇、审美篇、饮食篇、心理篇四个领域,对学生能力全方位培养。德强学校进行了以“文韬武略 张弛有道 全面发展 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及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展示活动,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体现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此外,黎明第一小学校紧紧围绕“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圆中国梦、做中国人”的主题行了校本课程综合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学生展示了口风琴合奏曲、大型花样跳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以及师生绘画书法作品。

篇8: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

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离不开相关的保障措施, 我校从组织, 制度, 师资, 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入手, 逐渐建立德育课程的保障措施。

1.建立辐射学校全盘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了以校级领导, 科室负责人, 及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德育课程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对学校德育课程做出正确决策与部署。

2.制定相关制度, 我校非常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了上至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下至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 促进了学校德育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个体需求着眼, 满足教师专业化需求,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实施有效德育课程管理的基石。21世纪,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德育课程教学管理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德育课程的管理中意识到了要满足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专业化需求,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才能把德育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那么, 如何抓好抓实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呢?我区从人性化管理制度建设、学习性教研组建设、个性化德育课堂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尝试。

4.整合资源, 多边合作, 实施三级管理制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制度与管理体系建设也进入全面探索阶段,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 一直是我区品德课教师和德育研究管理工作者努力尝试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要使课程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首先就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德育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中, 要紧紧抓住“知、情、意 (信) 行”四个环节。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真情体验。德育不同于智育, 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它主要解决知不知, 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到此远没有完成它的任务, 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 会不会的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即不但要授之以知, 晓之以理, 而且要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只有知识传播, 而无情感陶冶, 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就不能说是完整的德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就要强调知行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把学校德育融入家庭、社区, 扩大了德育实践空间。同时, 注重学生日常管理, 学生的品行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大量的工作在于日常管理。我们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全员管理, 二是全程管理, 三是分层次管理。所谓全员管理, 就是发动全校师生, 人人参与管理, 学校领导、德育处老师、班主任要管德育, 全体教师也要管德育, 职员也要管德育, 连学生干部、全体学生也要参与相互管理和自我管理。所谓全程管理, 就是从早到晚、从小学入学到毕业时时处处都要有人管理。所谓分层次管理, 就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2.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基本上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立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 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规范教室布置, 优化学习环境。制定《教室布置规范化规定》, 对教室布置从内容、栏目到张贴位置等都作了统一规定。

3.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如下方式:

(1) 学校利用春游、节假日, 组织有效德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2) 组织爱心社和离退休干部、教师、伤残人员服务网, 开展帮困助残、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优良品德,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

(3) 继续推广“弘扬传统美德, 积极实施尊师爱生的传统教育”活动,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及道德教育层次。

(4) 利用暑、寒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融为一体, 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进行道德践履, 开拓德育空间。

4.创导了以“主题班队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的主要形式, 以体验德育为主要途径, 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总体效益。学生在亲自参与各类活动当中得到体验, 让学生成了学校德育的主体, 受到学生的欢迎, 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和编写主题班队会的案例, 自己组织实施, 在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能, 学生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 校风校貌也得到很大改观。

三、结束语

通过小学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推动了学校德育内容的特色化、系统化、科学化建设, 促进了校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力地增强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的密切结合, 使之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学校的德育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摘要:如何构建与实施德育课程, 是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新课题。笔者立足小学德育课程的理论构架和教学实践, 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经典教案为一体, 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理解德育课程, 深入研究开发和构建德育课程, 了解掌握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动态, 不断提高德育的功能和实效。

关键词:德育课程,构建,实施

参考文献

[1]丁燕芬.浅析小学德育中的反道德现象[J].教学与管理 (小学版) , 2009, (10) .

[2]张海云.浅谈增强小学德育针对性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24) .

篇9:小学德育课程简报

关键词:德育课程; 生活德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它的进程与整个课程改革的大局面相互推进。针对德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我国现有的德育课程整合原有的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趋势,对以前的《社会》、《生活实践》等进行重新编排、组织,最终形成了在小学 1-2 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在 3-6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现有的德育课程所坚持和呈现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

一、德育课程观的转向

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是内在相连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在生活之外进行。原有的德育教材和教学过程往往只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未见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这正是现代德育的困境所在,我们亟须一种新的理念来引导德育课程的转向。新德育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课程设计注重儿童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正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都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回归真实问题,把生活作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儿童的生活既作为课程的出发点、立足点,同时也是归宿。著名学者高德胜认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必定要有“生活的逻辑”[1]最早运用生活世界理念和思维来研究课程问题的学者派纳(Pinar,W.F.)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2] 课程设计只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足够的体验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首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每一位学生才能发现并认识自己。儿童通过体悟、反思的方式而不是“被告诉”的方式来获得对个体或社会生活的意义,德育活动的设计注重儿童自我的理解、体验和参与。

二、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已明确了现代德育课程的性质,包括“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其中,生活性是第一特性,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到:“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3]整合后的课程是一门实现了经验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改革推动的一项成果就表现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重新编写上。

(一) 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 德育课程内容遵循真实性原则

新课程的根本与独特之处就是它“表征课程的生活属性”。[4]它不同于以往的德目教育,不是以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根溯源,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發,选取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场景作为学习内容。道德定是在人的的生活当中,这是制定新课程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价值取向。“品德与生活”课(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本中,1~2年级教材内容选择从儿童生活出发,伴随着儿童的真实生活,课程也随之展开。从儿童入学开始,到与伙伴相处,进入集体生活,再到与大自然接触。可以说,德育课程的内容都与生活相融。儿童的生活就是课程。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为“我上学了”,本单元是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第一堂课,这不仅是课程安排的需要,更是儿童学会在学校中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说,德育课程起源于生活。本学期末即为寒假,是中国的年假,所以学期最后一单元内容为“过新年”,在课程中提前把与“新年”相关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儿童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课程是为生活服务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涉及到儿童如何进入一个小集体生活,如:“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我在集体中生活”、“让家园更美好”等;还有关于儿童与自然的课程,如:“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秋天”等。课程设计路线都以儿童自身的生活标准为参照,从儿童世界入手,开展德育课程的内容编排。新课程中的德育素材都围绕着儿童,包裹着儿童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儿童最欢快的活动,他们的生长并不是外在强加到身上的,“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5]所以,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进入新学期、交新朋友、成为少先队员、健康饮食等等,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编入教材。新课程重视用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题材去感染儿童,吸引儿童,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德育主题多创设情感体验的生活化情境

孩子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历史背景是每个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不可忽视的内容。是否懂得“儿童的生活意义”与我们能否在与儿童相处过程中作出“恰当的教育判断和行动”息息相关。[6]教材中设计的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教学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各种情境化的活动中推进体验性学习。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都是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实现主要是在这几个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进行的,是通过学生与各种互动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新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此为线展开编制。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主题,总括了这几个不同的生活领域。接着就是具体性的主题内容,有关于学校生活领域的:“我在学习中长大”、“我的角色与责任”;有关于家庭生活领域里的安全、理财方面的:“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等。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对“家乡”做了整体性的概述。接下来三单元的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有:“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内容或是围绕学生现在的生活领域,或是他们即将接触的、未来切实需要了解的领域,课程的前瞻性意义可以由此看出。endprint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课程组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儿童天生喜爱游戏、童谣、图画、故事等,这些多元体裁都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被编入课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框架为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则以“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六个学生的生活领域一以贯之。课程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和自身世界出發,遵循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验生活的课程原则。

2.课程组织为学生“留白”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新教材编写以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每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以图画形式展现,将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贯穿其中。每个主题都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展示自我表现与自我感受的空间,如教材中留有供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访谈记录、自制卡片、画图画”等空白处,以供学生自我发挥。这样“留白”,更有利益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学习中。在德育过程中,也通过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和探究生活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课程观

现代德育观和德育课程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德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人进行生活的建构。人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回到真实的道德情境中, 才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理解和领悟道德才能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把“生活世界”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要在教育这一土壤里赋予其独特的理解和涵义。首先,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既不是说学校德育就要抛弃、否定“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7],它否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则到规则的道德学习方式;它也不是说把道德教育局限在日常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中,而是以此为背景和线索,引导儿童学会关注自我,关心更广阔的生活的意义。生活德育理念并不是要针对或批判某一理念,它是给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把人即儿童放在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要真正实现的是人的回归。当然,评价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要看其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后的效果和意义。所以,对现代德育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探讨,不仅仅要从理念构想和设计来看,更要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创新[J].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2] 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篇10:桥头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创设各种条件与机遇,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课程发展目标:开展以“实施自主发展教育,形成学生完整人格”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一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新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和塑造具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自主发展型人格的一代新人。

同时构建了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以“诚、德”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体系,让学生体验做人的道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诚实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优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设臵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制定德育课程计划时,必须以“全员德育”的观念来制订管理策略、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合理组织与调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以及学校外部(家庭、社会)的力量,使其协调一致地和谐联动,取得最

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强调整体育人,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层次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德育课程的设臵中注重分层、体现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创造性原则

打破传统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带来的束缚,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起新的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4. 适应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和师生特点,制订相应的计划。要采用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实施有效教育;此外,各类规章制度、管理措施也要主动适应学校环境和师生群体特点,以求得社会、家长及师生对德育课程的认同。

5. 校本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鲜明的学校特色,立足学校实际,确立校本发展的理念,形成学校有特色、有实效的德育课程。

6. 操作性原则

课程设臵、内容选择的切入口要小、要实,从理念、方法、内容等各方面都能被师生接受和认同,操作性要强,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程设臵与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学校

和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德育课程设臵的基本原则,特制订的德育课程整体计划如下。

四、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

教师要以“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各基础型课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并落实在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等各个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拓展型课程

1. 学科类、活动类课程

这两类课程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努力开发学科德育资源来增加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及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

语文读书指导系列活动是颇有特色的学科类校本拓展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定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数目,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进行读书指导,写好读书笔记,重点是读书收获。

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

① 每周一节读书指导课进入课程表。

② 每班有专职的读书指导老师。

③ 每班有统一的书橱,各类图书及相应规范的管理。 ④ 每年一届校“读书节”活动,做到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上一篇:枣庄两日游作文下一篇:爱在身边五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