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

2024-04-25

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共3篇)

篇1: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

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的文化知识,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换言之,除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外,当今的人才还要具备一个极为重要但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素质心理健康。也有人称之为“情商”。在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已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诸多心理问题中,“自我中心意识”是存在于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在群体中,如果这种不健康的意识任其发展、膨胀、蔓延,势必会影响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根据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我中心意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形象地说,就如同一个人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球体的球心部位,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围绕“我”来进行,“我”是中心,“我”就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基准点。勿庸置疑,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必不可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但很显然,“自我中心意识”与这两者间是有着性质上的差异的。一般说来,“自我中心意识”带有自私、自利、狭隘、偏激、本位主义等极端个人化的色彩。由于凡事都要从“我”出发,认识事物只局限于“我”的视角,因而,“自我中心意识”是“盲目自尊”、“自负”的代名词,是主观意识畸型发展的一种病态心理。

“自我中心意识”强的中小学生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①习惯性地漠视他人(甚至包括父母)的存在,不善于理解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

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意识。比如,父母和师长带着病痛为其操劳,而他们却视而不见(因其他情况有逆反心理者不在此之列);也有的孩子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伸手向父母讨吃讲穿,令人遗憾的是因受“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也舍得尽量满足孩子,哪怕是力所不能及。久而久之,孩子便有了养尊处优的心理,无法理解别人,更不懂自己对别人应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②自我表现意识极强,对自己的荣誉表现出异常的关心。

有的孩子天资较好,课上表现极为活跃,口里喊着“我、我、我!”甚至站起来跑到老师面前争夺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本来爱动脑善思考是件大好事,可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孩子潜意识里的“我”。往往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也必须是最优秀的,别人不会也不应该超过自己。

③有些学生还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大为光火,整日郁郁寡欢,一厥不振,甚至还会产生敌视或过分自责的心理。

比如有这样两名女同学,参加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文艺汇演,因素质不全面而落选,她们竟然痛哭不止,随即以拒绝参加演出对老师进行要胁。笔者立即针对其思想根源,讲清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机会难得,来日方长”、“不以成败论英雄”等道理,两名女生才似懂非懂地改变了想法。这件事反映出许多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浓厚,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尊变成了虚荣心。还有一名二年级的男同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无奈家境贫寒,无法满足其买高档山地车的要求。他竟用刀割破了同学的山地车胎。理由是“他们有的,我没有,我心里不平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大。如果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敏锐的观察、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致使他们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难以健康成长,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自我中心意识”形成的土壤与要源何在?

首先,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里,父辈、祖

辈的关爱与呵护指向十分集中,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爱的焦点”上,从而产生视角的“盲区”,很难从自己的角度处理好与他人之间关系。

其次,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如书刊文章和影视中虚构的超现实人物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的泛滥等对

孩子的危害甚大。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的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的连环画册、卡通图片流入地我国书刊市场,尤其日本的系列连环画册问题严重,销售量最大。书中充满了恩、怨、情、仇等凶杀暴力和男女间不适宜的描写,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么,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消除“自我中心意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并正确处理自身与群体间的关系,摆正自己应处的位置,增强协作意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决非旨在压制孩子的个性,扼杀他们的进取欲望。因为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诸葛亮式的谦虚”、“大家闺秀”等闭锁的保守思想已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需要。善于适当地表现自我,敢于客观地肯定自我,这两者均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所以,淡化“自我中心意识”说到底,关键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一、注意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人,感情基础最深厚,因而,父母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可以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和过分的帮教,引导孩子自己学会料理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照顾老人等,让他们通过实践学会关心师长,逐渐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关心他人中体味到快乐。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助于消除其依赖性,提高自理能力。

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切忌从“望子成龙”的愿望出发,感情用事,处理问题简单化,以避免教育的随意性和情绪化,力求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在不同阶段,我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这样的暗示和建议:

主沉浮,放长击远(学习成绩优异者)

1、学习作风:

严肃认真但不偏激、僵死;细致谨慎但不板刻;开放活跃但不失之无度。自信果敢但不傲慢、浮躁。

2、学习习惯:“经常站在高处四下望”,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包括心理意志、知识结构两大方面)有全局观念,要明确各科的长短、优劣;每科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彻底消除优越意识。谦和待人,为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创造有益的环境。

4、绝对配合并尊重所有的课任教师: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应该是:

谦逊、诚恳、热情、积极。必须记住:任何课任老师都高于我们目前的水平。

5、确定更高的目标:我们十分清楚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因此要有决心杀出重围,寻求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只要刻苦努力,不成功,亦无悔。

6、培养学习的“头脑”,用“心”去学习: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课上活动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基础知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在基本内容绝对熟练的前提下,多在高、精、尖的问题上下死功夫。

众多强手,逐鹿撕杀,你会笑到最后吗?(学习成绩较好但仍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者)1、客观的分析:

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意识两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2、聪明的“学法”:试着去观察,我们与所谓的“尖子”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差距真的那么大吗?这种差距究竟是什么? 努力程度?注意力的品质?学习习惯还是意志

品格?

3、理性的学法:

学会发现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时常坐下崐来,认真冷静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与既定的目标有无偏差?如何调整?

4、做些什么:

其实,就基本知识的“量”而言,我们已和“顶尖者”相差无几了。但是,“质”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也就是说,“尖子”们的知识点已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我们可能在许多不被人所注意的地方存在着细微的差距,没有达到相当的深、透的程度,往往反应也不够迅速。这就提醒我们,知识点的联系性要强(包括偶然的联系、必然的联系、因果联系和条件式的联系等),把知识结成一张网,牵动网上的一个结点,就会直接或间接联系到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结点。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熟练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性,才能形成灵活多变的能力,从而具备与“高手”一决高下的真正实力。

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切不可用“马虎,没认真”等词语来搪塞。一定要找出导致问题的纯知识性的原因所在。一旦弄清,就地消灭祸患。

切记,千万不要忽略老师对练习做总结时所加的“闲言碎崐语”。一定要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时常冷静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与前进方向有无偏差,同时研究自己各科课程的强弱、优劣所在。瞄准各科的考试卷来学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在力所不能及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较为实际的办法。

5、增强学习的条理性:

宏观上,了解各科的现状;微观上,要从细致入微的角度分析查找每一学科问题的具体部位,对症下药。

6、积极的态度:

敢于正视自己学习、心理方面的欠缺,将其明朗化。忌疾讳医、热衷于隐士生活或许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但是,你也许因此就此销声匿迹,榜上无名。

7、切记:

缺乏学习技巧和学习战略,只能事倍功半。高手角逐,你会输得很惨。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学习要点,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竖立合理而又坚定的自信心,一年的时间对于准备中考决战,是绰绰有余的。

请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写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包括部分双差生)

1、相信自己:

成绩方面较差,这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是处,更不是毫无出路,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有的是信心,我们更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们大力支持。请你努力思考,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长处和独到的优点,而这些,常常在别人看来是你独有的。

2、一定要坚持:

也许你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切莫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无论你将来身居何处,你会发现,再少量的知识也都是非常宝贵的。

3、向别人学习:

有很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你身边,观察和模仿这些同学,或许会给你一定的启发。4、条条大路通罗马:

根据本身的特点,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掌握一些学科的学识,学会一种实用技能,说不定你就可以籍此进入某些专门的学校深造,如职大、中等专业学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和职业学校。要知道,许多颇有成就的人也是大器晚成的。

经过分类进行的思想工作,各类学生都觉得自己有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差生们,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无论怎样,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学生有了进步(尤其学习成绩有提高),便不失机地大加赞扬、褒奖,满口溢美之辞;学生出现了问题,就毫不放松地“ 轰炸 ”,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实际上,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体会到成绩和不足同样是成长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而无须大惊小怪。

(2)避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孩子的智商和素质不尽一致,未来的生活道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要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估价自己,强求一律或勉强地横向对比,只会造成孩子自尊的盲目性和性格的扭曲。

(3)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周围事物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家长教师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体现集体力量的文体活动,如合唱比赛、排球赛、拨河、接力跑等等,通过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总之,我们要正确区分“自我中心意识”和学生的个性之间的区别,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负”、“自私自利”等弱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发展个性和特长,更好地完成所面临的任务。因为我们的下一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纪,对于“集体主义观念”,我们应有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展自我,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社会,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篇2:增强忧患意识之我见

一、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基于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意识

尽管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但党内同时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 学用脱节, 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 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 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法制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 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 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

二、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党所面临的新挑战的战略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金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面对这样的形式, 全党上下没有任何理由不居安思危, 励精图治, 增强忧患意识。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 把忧患意识转化为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的现实动力。

三、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早在2002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就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 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 增强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2005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再次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2007年10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样的忧患意识, 是一种从顺境中预见危机的战略思维, 从有利中发现不利的深谋远虑。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2003年以来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 成功抗击低温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有力处置新疆7·5事件和美日韩军演系列事件, 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这些重大挑战反过来警示我们, 有忧患, 才有防范;有忧患, 才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把忧患意识转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动力, 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篇3:“符号意识”之我见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 符号意识

符号是数学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更是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数学符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具有抽象性、明确性、严谨性、、可操作性、简略性和通用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数学符号在数学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对数学符号的语言、工具、方法等的功能和上述特征的认识,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符号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

巴尔特认为,任何一个符号自身都包含着三种关系:一种内部关系和两种外部关系。内部关系是指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在象征现象中表现明显,巴尔特称之为象征关系。外部关系之一是潜在的,它将符号归人某种确定的符号集合,并使之区别于集合内的其他符号,这是聚合关系。外部关系之二是现实的,它将符号与其他诸多符号连接起来,是组合关系。

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构成了数学符号系统。我所理解的数学符号应该分为以下几种:运算符号,规律性符号,公式符号,图形符号等。

因此,我们在进行符号教学时,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符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简明符号。就是一看就明白符号的意思和用法。

这些符号在初中数学中占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对于这些符号只需要学生记住,会用就可以了。比如运算符号:+,-,%,∴,∵≤等,都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学生只需要知道意思和运用就可以了,这就是符号的内部关系。

(2)有些数学符号不仅要记住外部形式,而且要明白符号的意义。

比如:完全平方和公式: 、

勾股定理: 。

对于完全平方和公式、勾股定理,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而且要明白这些字母符号的含义,如:勾股定理中的字母a,b表示直角边的长度,字母c表示斜边的长度。完全平方和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数字、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这些就是符号的外在意义,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

(3)同一符号有多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符号中,有些符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在运算中它是减号,在表示数字的性质时,它是负号。还有像 ,既可以表示路程与时间、速度的关系,也让可以表示矩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的关系,也可以表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数学符号的抽象特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方式,既要给符号一定的实际意义,又不能狭隘的只要求学生记住,应该给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值得后续探讨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方法。

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自身的语言系统。数学语言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为词,以这些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表述规则为语法。“符号语言”具有较强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使初中生普遍对此难以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要准确交流数学思想,正确表达数学观点,又必须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要顺利的进行数学学习,就应具备较强的“符号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

1、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命题、法则等,大部分都是以文字语言呈现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那些概念、命题、法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符号的意识,以及符号功能的正确认识。当然,可喜的时,新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已经很重视将一些文字的定律转化为字母去表示。

例如:(1)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中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句话看似简单,可是学生在理解这个法则的时候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候后如果转化为符号语言:a-b=a+(-b),a-(-b)=a+b,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法则,也知道符號语言的重要性。

(2)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中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和 。

2、突出外形特征,提高学生对“符号语言的”辨别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语言”以书面形式为主。人们学习书面语言,首先是通过对语言中的词句的外形直接感知,并在大脑里形成词句外表特征的一个初步印象,如果词句的外形特征越明显,大脑中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此外.词句的外形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同时,大脑又把词句的符号外形与语言所标志的对象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意”对应的完备系统。一般说来.语言的外形特征越明显.这种形意对应系统也就越易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 “符号语言”的教学时.应有意突出“符号语言”的外形特征.以加强学生对 “符号语言”的印象。

例如:

(1)七年级上册中的相反数和绝对值。要使学生认识到“一a”表示数a的相反数,“lal”表示数a的绝对值教师在教学时可用彩色粉笔书写符号“一”和 “II”,突出这两个 “词”的关键部分。

(2)在初中数学中的相似符号“∽”、和全等符号“≌”。“∽”表示形状相同,而“≌”的上半部分“∽”表示形状相同,下半部分“=”表示大小相等,因此就构成了全等符号“≌”的真实含义,从外形看就清清楚楚,那么作为教师有必要向学生做出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突出外形特征.也可采用语言的读音和书面形式相结合来凸现。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和余弦、正切和余切.它们的读音和书面形式具有一致性,即读音中的相同音节.书面形式就出现相同的字母,不同音节.书面形式就出现不同字母。教师在教学时,可向学生讲明这一规律.以达到突出sinA、cosA、tana、ctana的外形特征的目的。

3、把握相近 “符号语言”的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符号语言”间的相互干扰。

相近 “词句”有三层意思:一是 “词句”在顺序上相近,如一a和 , 和 ;二是 “符号语言”在形式上相近,如± 、 和 、 和 ;三是 “符号语言”在某意义上相近,如 和 ,sinA和COSA。从心理角度说,这些相近“词句”或多或都存在干扰因素。要减少或消除“词句”间的相互干扰,只能通过准确把握 “词语”的本质特征来实现。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 “词语”的外形特征和本质特征结合对比.找出本质特征在外形上表露出的痕迹,加深学生对本质特征的印象。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两数差的差平方公式,就相差一个符号,教师在分析公式时,就应该公式这两个本质区别就在“+”和“一”上。而向这一组符号± 、 和 ,不仅要公式学生他们形式上的区别,而且还要告诉学生它们表示意义的不同,它们分别表示: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这样学生在运用和计算的时候就不会混淆了。

上一篇:小升初想象文下一篇:街道办村组代理核算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