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

2024-07-24

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共6篇)

篇1: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

无锡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保障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提高公共危机应急处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地下管线空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无锡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无锡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建设于城市地下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照明、电信、通信、广电、工业等管线及相关的附属设施(以下简称地下管线)。

第三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维护、信息管理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地下管线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管线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改、经信、市政园林、国土、交通运输、公安、城管、民防、信电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地下管线的相关工作。

区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地下管线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项普查制度,逐步实现实时录入、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的交互格式、标准及信息共享目录清单,整合有关部门、单位、专业系统等的管线信息资源,建立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市规划、建设、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当会同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组织地下管线的专项普查,及时将管线普查、竣工验收、补测补绘等资料纳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纳入城市应急抢险体系,为有关应急抢险指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对其所有或者管理的地下管线的建设、维护、安全运行负责,并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八条 鼓励地下管线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推广先进技术,提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鼓励采用共用管沟、综合管廊、非开挖技术等方式建设地下管线,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鼓励采用各类先进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标志设置、定位、探测和管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制止和举报损毁、侵占、偷盗、破坏地下管线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十条 管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管线专项规划。各类管线专项规划之间应当相互衔接。

专项规划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法律、法规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各类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二条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前按照下列原则报送有关情况:

(一)属市级管理地下管线的,向市规划、建设和管线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二)属区级管理地下管线的,按照区人民政府的要求报送。

地下管线属区级管理,但与市级管理的地下管线相关的,由区人民政府向市规划、建设和管线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十三条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符合规定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地下管线工程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燃气、绿化、消防、轨道交通、建(构)筑物、铁路、航道、河道、桥梁、文物等其他许可的,还应当依法向市政园林、公安、城管、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到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等平台查询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信息,取得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不明或者不齐全的,应当查明,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将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一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十五条 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地下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放线后,依法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线。符合要求的,方可开工。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地下管线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后整体工程竣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量单位,按照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进行竣工测量,形成准确、完整的测量数据文件、管线工程测量图等竣工测绘成果,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规划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地下管线工程的测绘、探测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第十七条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竣工验收资料应当包括采用的城市坐标系、比例尺为1:500带状城市地形图、地下管线图、成果表和其他法定资料。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与建设工程同步建设的,可以与建设工程一并办理。

建设单位在办理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时,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将工程竣工后需移交的工程档案内容和要求告知建设单位。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施工许可证有效期内组织开工。未按期开工的,应当在施工许可证期限届满前,按照规定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进行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设计单位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二)事先通知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做好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的监护工作。

(三)按照规划要求为地下管线预埋有关管道。

(四)涉及城市道路的,符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确保城市道路设施完好、通行安全。

(五)负责组织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工作;地下管线工程施工许可手续与建设工程一并办理的,其竣工档案与建设工程的竣工档案一并移交。

(六)其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履行的职责。

涉及地下管线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统筹管理建设工程和地下管线工程,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工期;与建设工程同步建设的地下管线工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服从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的统筹安排。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应当使用统一、规范的围栏,设置醒目告示牌和警示标志,并派专人进行监护。

(二)按照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经批准的位置、范围、管径、材质、工艺、时间段等有关要求组织施工,设置管线标志;可能影响其他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环卫、绿化、交通安全等标志、设施安全的,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到施工现场进行协调处理或者监护,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损坏的,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应急措施,并通知抢修等有关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

(三)发现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状况与取得的现状资料不一致的,及时通过建设单位向建设或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停止施工,采取保护措施。

(四)按照要求提供合格的竣工图,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

(五)其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二十二条 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和要求对地下管线进行勘察、设计和监理,并配合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管线工程竣工档案信息资料。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确需迁移、改建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与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协商后提出实施方案,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配合做好地下管线迁移、改建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向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移交下列档案资料:

(一)地下管线工程项目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验收文件和竣工图;

(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

(三)其他应当归档的电子文件、工程照片、录像等文件资料。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时,应当查验、核实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认可文件等有关资料。地下管线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二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施工等有关单位应当将地下管线的管理规范作为安全文明施工、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维护与信息管理

第二十六条 管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管线日常维护的监督管理,保障地下管线正常、安全运行。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加强日常巡查和维护管理,实时了解规划、建设等部门涉及地下管线的审批信息,及时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地下管线完好、安全运行。

第二十七条 地下管线出现故障、险情等突发事件时,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先行组织抢修,同时报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

地下管线因紧急抢修后发生管位变化或者管线迁移的,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在工程完成后一个月内将有关地下管线信息资料按照要求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报送。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接装、改装、挪移、拆除、占用地下管线。

在地下管线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一)倾倒污水,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二)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三)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损坏地下管线的安全警示标志;

(四)建设与地下管线无关的建(构)筑物或者实施挖坑、取土、植树、埋杆、堆物、钻探、爆破、机械挖掘等占压行为;

(五)其它危及地下管线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建立专业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时,应当符合地下管线信息标准和要求,纳入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

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对接收、收集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及时登记、整理并编制检索工具,做好工程档案的保管、数字化、安全备份等工作。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为合理查阅、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料提供便利,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以非营利为目的予以提供。

建设单位、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测绘成果保管单位等应当依法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下管线信息数据,移交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保密管理制度,制定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获取、登记、归档、使用、审批、销毁等相关规定。

查阅、利用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储存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库房及设施应当符合保密要求,存储、处理、传递地下管线信息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处罚规定,或者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已明确行政执法主体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或者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以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经验线或者验线不符合要求,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开工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由有关部门代为委托测量,测量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文件,擅自施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以工程合同价款 1%以上 2%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造成地下管线或者市政、环卫、绿化、交通安全等标志、设施损坏的,由市政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 10000 元以上 30000 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数额 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因建设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未报送或者未按照要求报送地下管线资料的,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代为委托测量,测量所需费用由管线产权或者管理单位承担。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擅自接装、改装、挪移、拆除、占用地下管线或者实施危及地下管线安全行为的,由建设、市政园林等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分工,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地下管线管理中未履行职责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自用地下管线、军事专用地下管线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 江阴市、宜兴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可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篇2: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维护城市公共交通秩序,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轻轨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和接受相关服务的乘客,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则、统一管理、多元投资、优先发展、方便快捷的原则,实行城市公共交通专营,发展大型、方便舒适、环保型、节能型车辆。

第四条

市和不设区的市交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交通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行使日常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

计划、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条例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市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予扶持,制订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产业政策,为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六条

交通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编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七条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以下简称配套设施)用地及空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

前款所称配套设施,是指保障公共交通车辆正常营运的轨道、停车场(站)、调度室、站台、站棚、站牌等各类设施。

第八条

规划部门在审批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事先征求交通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意见。

第九条

公安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组织编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并在有条件的路段规划设置公共交通车辆专用车道;在客流量相对集中的地段,应当规划设置公共交通车辆换乘中心。

经公安部门同意,公共交通设置可以不受路段单行线限制。

第十条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优先新建和改建影响公共交通车辆通行的路段和道路交叉口。

沿线站台间距和道路交叉口的站台距路口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和本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对无法按标准设置站台的次干道以上的道路交叉口,及时拓建改造,保证站台设置。

第十一条

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建设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商业网点及旅游景点、居民住宅小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建设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竣工后,由建设行政部门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使用。

验收合格的配套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交付给交通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的,由建设行政部门会同交通、规划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建。

第十三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及其配套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技术性能、安全指标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占用或者毁坏、污损、遮盖配套设施。

因城市建设确需迁移、拆除、占用配套设施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补建或者经济补偿。

第十五条

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站台一般以地名、路名、街道名、历史文化景点名或者重要机关等单位名称科学命名。

第三章

资质管理

第十六条

凡申请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

(二)有符合规定的固定场所、营运设施及相应的技术力量;

(三)有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四)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营运工具。经营公共汽车的,在无锡市区一般不少于五十辆大型公共汽车,在市(县)城区一般不少于三十辆大中型公共汽车;

(五)有经培训合格的驾驶员、乘务员和管理人员。

电车、轻轨的具体营运条件,由市交通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

申请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的经营者,应当持书面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向交通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交通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查,对审查合格的颁发《城市公共交通经营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城市公共交通营运实行专营权管理制度。专营权的具体管理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取得资质证书的经营者可以参加交通行政部门组织的线路或者区域专营权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条

取得专营权的经营者由交通行政部门发给《城市公共交通专营权证》(以下简称专营权证)。

第二十一条

未取得资质证书、专营权证的,不得从事城市公共交通经营。

凡投入营运的车辆,应当向交通行政部门申领车辆营运证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领、转让、租借资质证书、专营权证、车辆营运证件。

第二十三条

交通行政部门应当对车辆营运证件实行年审制度。

第四章

营运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台设置由交通行政部门会同公安部门确定,任何经营者不得擅自变更。因城市建设、重大活动等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经交通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批准后,由营运该线路的经营者在五日内向社会公告(突发事件除外)。

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要求停(歇)业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向交通行政部门申请,经批准并办理工商、税务等有关手续,向社会公告后,方可停(歇)业。

申请、办理停(歇)业期间,不得擅自停(歇)业。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规定的线路、时间、站台、班次和车型营运;

(二)按规定统一制作和悬挂营运标志;

(三)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票价标准;

(四)车辆整洁卫生,服务设施齐全,安全性能和环保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

(五)执行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七条

城市公共交通驾驶员、乘务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执行核定的票价标准,向乘客提供票据;

(二)及时向乘客预报站名;

(三)协助并配合公安部门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四)禁止强行拉客、滞留候客和使用高音喇叭招揽乘客;

(五)禁止超载、无理拒载、中途逐客等行为;

(六)遵守城市禁鸣的有关规定;

(七)礼貌待客,文明服务;

(八)遵守交通管理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八条

公共交通车辆在营运途中出现故障不能继续营运时,驾驶员、乘务员应当向乘客说明原因,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经营者,安排改乘同线路后序车辆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

第二十九条

遇有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时,经营者应当服从交通行政部门调派用车,交通行政部门在任务完成后应当及时将车辆归还经营者。

第三十条

乘客乘坐公共交通车辆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在站台或者指定地点依次候车,有序上下车;

(二)主动买票、投币、出示票证或者使用IC卡等卡(证);

(三)不得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和伤害他人的物品上车;

(四)不得使用过期或者伪造的票证以及IC卡等卡(证);

(五)乘坐期间,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得跳车,不得妨碍他人正常乘坐或者影响他人人身安全;

(六)其他有关乘车规定。

第三十一条

在公共交通车辆上设置广告,应当符合广告管理、城市市容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

广告不得覆盖车辆营运标志,不得阻碍行车安全视线。

第三十二条

公共交通车辆在营运途中发生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范围的乘客人身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鼓励城市公共交通进行票制改革,推广应用IC卡等卡(证),提高票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经营者必须使用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票证或者IC卡等卡(证)。

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票务管理制度,加强票务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票务的监督管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涂改、冒用票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IC卡等卡(证)。

第三十四条

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核定和调整,由经营者提出书面申请,经交通行政部门审核后,由物价部门审批。

第三十五条

交通行政部门和经营者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接受乘客的投诉。投诉者投诉时应当提供有关证据。

第三十六条

经营者受理投诉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日内,给予投诉者答复。投诉者对经营者的答复有异议的,可以向交通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投诉。

交通行政部门受理投诉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给予投诉者答复;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对经营者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设置服务设施,悬挂营运标志或者服务设施残缺不全的;

(二)公共交通车辆安全卫生状况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三)服务质量不好,情节恶劣,影响重大的。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经营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

(一)车辆营运证件未按规定进行年审的;

(二)擅自改变车型、班次、营运时间的;

(三)强行拉客、滞留候客、超载、无理拒载、中途逐客或者使用高音喇叭招揽乘客的;

(四)擅自停(歇)业的。

第三十九条

擅自拆除、占用、迁移、遮盖或者毁坏、损坏配套设施的,由交通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处以二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

第四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营运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无资质证书、专营权证、车辆营运证件从事城市公共交通经营的;

(二)伪造、冒用、转借资质证书、专营权证、车辆营运证件的;

(三)擅自变更营运线路、站台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属建设、规划、公安、物价、工商等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分别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篇3:无锡市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无锡市城市交通现状

1. 无锡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情况

(1) 现有公交车辆、线路和客运量情况

截止2008年底, 无锡市有常住人口610.73万, 暂住人口150万左右, 另有近200万的流动人口。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命脉, 决定着城市交通水平的高下。至2008年底无锡市共有三家公交公司, 分别为九龙公交公司、新区公交公司和锡惠公交公司 (尚未挂牌) , 以九龙公交公怀为主。共有公交车辆2310辆, 公交线路139条, 营运线路总长2532公里, 日均载客量80万左右, 现有公交车驾驶员3961人。无锡市近年来公共交通发展情况见下表:

(2) 公交票价情况

无锡市公共交通系统实行统一票价制, 目前共有三种票价, 分别为1元、2元、4元。其中总路程30公里以内的普通车票价1元, 空调票价2元, 总路程30公里以上的车辆票价为4元。2006年起公交与出租车统一使用IC卡 (太湖交通卡) , 目前在全市有22个销售点以及25个交通银行营业网点的ATM机可出售IC卡。乘客使用IC卡有几种优惠, 见下表:

(3) 信息化管理方面

目前全市仅有两条线 (2路、19路) 正在进行智能管理系统试行测试, 预计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会在全市推广。

(4) 车辆总体情况

目前全市公交车中, 空调车占60%左右, 普通车占40%左右, 这些车中80%为燃油车, 20%为燃气车。燃气车运行成本比燃油车低, 且空气污染程度低, 但由于全市仅有三个加气站, 并且燃气车只能用于普通车, 达不到空调车所需功率, 所以燃气车的比例较难提高。

(5) 政府的扶持政策

2008年, 无锡市政府发布了《无锡市区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行动计划 (2008年~2010年》, 强调建立科学透明的核算体系, 确定公交企业的合理回报率;完善政府对公交的补偿补贴制度, 对刷卡优惠、指令性任务、新增或更新车辆、车辆环保改造、燃油上涨等进行补贴;提高公交营运服务水平, 完善网络建设, 新增优化线路;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强化道路交通保障, 确保公交优先权;加快市区公交一体化发展, 加快发展智能化公交, 提升企业管理和服务品质, 加强营业监管力度。仅2008年无锡市给予九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就达2亿左右。

2. 无锡私家车交通发展情况

私家车的发展是影响无锡城市交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 对无锡城市交通的研究, 必须对私家车的发展趋势及其私家车主的出行心理进行调查分析。

(1) 购车数量的增长情况

近年来私人汽车发展迅速, 每年以高于30%的比率增长。截止2008年底, 无锡市已有私家车353740, 汽车驾驶人有667417, 数量增长情况见下表:

(2) 私家车买主情况及发展方向

通过调查25家4S店发现:私家车主的年龄层次 (可多选) 主要集中在30岁~39岁之间, 达84%, 次多的是40岁~49, 达26%;私家车主的职业主要为 (可多选) 管理人员/公务员、私营/个体劳动者、教师/医生, 所选比例分别为:92%、72%、60%。最畅销车的价格范围:88%选择了10万元~20万元, 说明中低档车的销售量还是最好的。私家车今后的发展方向 (任选两项) 得票前两位为:经济配置价格低廉、环保节能, 所选比例分别为68%和60%。

(3) 选择私家车出行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随机选择了50位私家车主, 调查私家车作为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66%选择了出行随意自由, 48%选择出于工作需要, 22%选择免受挤车之苦。对目前公交车存在的主要不足:66%选择等候时间不确定, 56%选择线路覆盖不足, 另外过于拥挤也是一大因素。对于私家车运行时存在的问题的回答 (可有多选) , 首选两项为道路拥堵时显现不出速度优势和停车难、停车贵, 比例为48%和46%, 其次为养护成本高, 比例达30%, 选择道路情况复杂、精力消耗大的为24%。

(4) 私家车主的未来出行意向

通过对50位私家车主的调查表明:未来三年出行方式的最多选择仍为私家车, 占44%, 其次为公交车, 占32%。在公交乘坐便利性和舒适性大幅提升的情况下, 对私家车使用产生的影响, 58%选择没有影响, 26%选择适当减少使用次数, 12%选择只在需要时用, 仅1人选择把车卖了改乘公交。在油价大幅提升的情况下, 对用车意向的影响:66%选择没影响, 34%选择只在必要时开。

3. 出租车发展情况

出租汽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 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便居民出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调查表明, 近五年来无锡市出租车的总量维持不变, 保持在3840辆。出租车计价以3公里为起步, 起步金额8元;3公里至8公里以内价格为每公里2.31元, 8公里以外每公里价格为2.85元。等候费每5分钟折算为一公里。自07年始加收1元/车次的燃油附加费。

另从调查得知, 出租车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多选三项) , 名列前三位的是价格不合理占47%, 打车不方便占44%, 停靠站点设置不合理占33%。

4. 道路建设情况

道路建设是交通优化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无锡的道路设施建设也在不断进行。道路规划建设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功能、拓展新城区、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 从对外交通来看, 一批规划中的高速公路、省级干道将构筑起无锡外围高速环路和快捷的城市出入通道;从内部交通来看, 快速路配套工程将随着快速内环建设的推进而紧紧跟上, 蠡湖新城、太湖新城的路网完善也在不断进行。

按照新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和“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 无锡要构筑“一环八射”的骨架路网。快速内环、蠡湖隧道等的建成, 极大地方便无锡城市交通。无锡市区公路建设情况如下:

二、无锡城市交通状况初步评估及原因分析

对无锡城市交通情况的评估可采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分析:公共交通分担率、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城市交通的满意度。

1. 公共交通分担率情况

所谓公共交通分担率, 是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 (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 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这个指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无锡市区现有常住居民238万, 暂住人口150万左右, 目前公交日均客流量为80万人次左右, 公交分担率为20%左右, 而世界上交通较好的70多个大中城市公交分担率达80%, 国外大部分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在40%~60%之间, 国内如杭州等城市的公交分担率也达35%左右, 与这些成市相比, 无锡市的差距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交车的便利性较差, 时间不确定、线路覆盖面不够广, 且作为公共交通必要组成部分的出租车业在近年来除了价格上涨以外总量毫无变化, 导致大部分人为了出行自由而购买私家车。私家车的增加在带来出行方便的同时又增加道路拥挤, 影响公共交通的速度和安全, 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说明公共交通必须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与能力。然而仅靠公交服务水平的提高仍不能完全影响私家车主的出行选择, 还必须通对私家车潜在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度控制私家车的增长, 提高公交分担率。另外, 调查还发现, 选择公交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出行成本低 (选择比例达67%) , 可见, 公交票制的调整和改革也是促进公交分担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2. 城市交通的便利性

随着无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路网的改造及共公交通覆盖密度的增加, 无锡出行的便利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公共交通便利性的评价, 对随机抽取的100位公交乘客的调查表明: (1) 从住处到车站步行的时间:45%乘客需5分钟~10分钟, 26%只需5分钟以下, 20%需10分钟~20分钟, 说明现在公交站点的设置离乘客的住所还是比较近的, 从车站分布上基本满足了一般的出行要求。 (2) 一般等车的时间:51乘客%选择5分钟~10分钟, 34%选择10分钟~20分钟。从此项选择来看, 结果并不乐观, 有三分之一人等车时间超过10分钟。这一方面是由于公交路况不够确定、间隔时间不均等, 另一方面是因为公交车的运营密度不足所造成的。因而从总体来看, 对于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性而言, 站点设置等硬件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要求, 但时间要求等软性运营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另外, 对私家车主的调查表明, 对道路拥堵和停车难、停车贵的意见较大, 比例分别为48%和46%, 因而道路建设和停车场所布局有待进一步改进。

3. 城市交通的安全性

近年来交通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其中晚间18时~22时死亡事故占全天死亡的28.87%, 机动车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3.49%和30.39%, 非机动车违法引发事故最突出的为未按规定让行、逆行、违法占道行驶, 行人违反交通信号、不走人行横道以及违法上高速公路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无锡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在逐步改善, 事故发生率、受伤率与死亡率都在逐步下降。究其原因, 是由于无锡针对全市事故情况, 先后部署开展了农村道路交通集中整治、工程施工和运输车辆整治、酒后驾车整治、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集中整治等专项整治活动, 加强重点国省道效能安全防控, 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效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但在不断下降的交通事故中, 私家车肇事占客车肇事总数的比例却在逐年上升, 在2008年的死亡事故中, 私家车肇事占客车肇事总数的70.03%, 说明对私家车主的行车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4. 城市交通的满意度

从回收的200份随机调查卷看, 被调查者对无锡交通运行的总体感觉为:55%选择一般, 26%选择较好, 17%选择较差, 仅2%认为很好。这说明无锡市城市交通总体状况尚未达到完善的地步。对于公共交通服务软环境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占64%, 不满意占28%, 满意占6%。基本满意及以上的比例达到70%左右, 这样的结果说明我市公共交通的服务已取得了较大改进, 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对于我市公交网络和站点设置的满意度:基本满意及以上占70%, 不满意占29%, 说明我市公交网络与站点的设置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 但还需进一步优化。而对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择最多的是行车速度慢, 达30%, 到达目的地需倒车和司乘人员态度不好各占28%, 线路覆盖不足占25%。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路网设置和改善服务方面有待提高。对私家车主而言, 路况复杂、开车耗费精力较大影响了出行的满意度。对25位公交司机的调查表明, 道路拥挤、交通混乱、乘客较多成为他们的最为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 是因为路网设置欠优、建设规划不足, 道路时常翻修, 且公交运力不足, 交通监管力度不够。

三、无锡城市交通的改进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不难发现, 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整体交通情况还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与市民的期望也有一定距离。今后无锡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政府对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

路网、站点规划与建设是改善交通的基础, 路网状况欠佳仍是影响交通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无锡老城区相对较小, 且主城区以解放环路为中心, 呈发射状, 这非常不利于交通的流畅。因此对于城市的出入通道等还需进一步规划改造。道路建设要有长远规划, 要体现前瞻性, 不能常建常翻修。而且在道路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功能, 如隔离带、绿化带、人行道等, 以确保交通安全, 还要考虑今后与轨道交通的连接。更重要的是要借鉴首尔、新加坡等城市的先进经验, 设立公交专用车道, 即在市内外的干线道路的中央划出单向的专门线路, 专供公交车行驶, 真正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 解决公交车辆行车难、车速慢等问题。另外, 停车难的问题一直也制约着无锡交通的发展, 因此, 需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停车站场。

2. 加强交通监管

严格的交通监管是创造城市良好交通秩序的保障。首先, 要制定合理的交通指示制度。进一步优化红绿灯、人行道的设置;其次, 应加大对交通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目前无锡市对机动车的监管已初见成效, 但对行人及非机动车辆的管理力度不够, 不走人行横道、乱穿红绿灯等现象屡见不鲜,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力度, 加大对市民的交通法规宣讲, 严惩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 尽力减少马路杀手。另外, 可借鉴澳门等城市的做法, 以奖代罚, 以交通罚金建立交通奖励基金, 对于保持良好驾驶的人员给以奖励。

3. 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1) 加强公交网络建设。要改变目前单一靠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承担主要公交任务的现状, 采用多种方式齐头并举, 形成地铁、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小区巴司齐头并行的陆上交通体系, 采取快速公交线、准快速线、普通线、专车线、观光旅游线、假日线、通宵线、高峰快车线等不同线路相结合的方式, 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乘客的需要。同时根据无锡水乡城市的特点, 在目前内河货运量萎缩的情况下, 建议开设水上巴司线路, 主要为环运河和环太湖及穿越太湖线路, 可为方便出行设立快速水上交通线路, 也可为方便观光旅游设立缓速水运线路。

(2) 推广智能管理系统。借鉴首尔、新加坡、杭州、青岛等城市的经验, 建设以3G (GPS GIS GPRS) +宽带 (ADSL) 为核心, 以智能化实时运营调度系统 (DIMS) 、车辆信息管理系统 (BIMS) 、停车场智能化调度系统 (PIMS) 为基本构架的公交信息化工程, 通过采用智能管理系统提高综合调控能力, 加快公交车速, 提高运行准确率, 给乘客带来方便快捷的享受, 吸引更多的乘客。

(3) 改进公交票制。目前我市IC卡的出售网点虽然已达40多个, 但由于宣传不够, 或有些邮电局、银行网点在业务繁忙时不愿受理, 因而不仅IC卡的功能比较单一, 而且购买使用很不方便。为此, 应该借鉴大阪等城市的先进经验, 让乘客只要购买一张“一天乘车卡”, 就可以坐公交去往市区任何一处, 而且采用“购物乘车多用途一卡通”的形式, 除专门的营业网点外, 在各商场都能购买使用, 提高IC卡的使用率。

(4) 优化出租车行业。针对高峰时段和节假日打车难的问题, 应适度增加出租车的总量;对于市民敏感的价格问题, 无锡出租车价格特别是起步价是比较贵的, 可以考虑在减少出租车上缴费率的情况下, 降低起步价, 比如, 武汉目前出租车起步价仅为3元, 这样可以缓解近距离乘客的时间成本。为不影响出租车司机的积极性, 建议在适当的时间引入政府补贴机制。

(5) 改善公交服务。目前乘客普遍反映公交司机的素质欠佳, 这与他们工作压力较大而收入待遇较差也有一定联系。公交企业应在给予司乘人员合理待遇的同时, 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驾车技术和待客礼仪等方面的培训, 以提升公交车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应改进公交设施的舒适度, 以提高乘客的满意率。

4. 适度发展私家车

(1) 限制私家车的发展速度。可参考其他城市限号或竞拍号码的方法, 控制私家车发展的总量;另外可采用高峰时段拥挤路段限入或收取费用的方法, 确保整个城市的交通顺畅。

(2) 加强行车安全教育。提倡按章开车, 恪守道德风范, 建议建立驾驶员诚信档案, 做好违章“继续教育”安全培训, 进行驾驶证件诚信考核等级评定, 以规范行车, 减少事故。

(3) 加强停车场所建设。要充分考虑今后私家车发展的空间, 在公共设施和住宅小区建设足量的停车场所, 避免因停车占用道路或公用绿地, 提倡利用地下或建筑物顶层建设停车库场。

(4) 提高车辆实载率, 节约社会总资源。目前私家车同车人数较少, 空载较多。为提高车辆实载率, 可提倡采用拼车方式。各住宅小区可通过家园网专门提供相应的平台, 供同住一个小区或邻近小区的居民交流出行信息, 尽可能拼车出行。这样既可以分担车辆费用, 也可以减少道路拥挤和环境污染。

5.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在无锡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且面积不是很大的旅游城市, 最佳出行方式应该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这样既可节能降污, 又可强身健体, 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要做到绿色出行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安全性和方便性。要在道路规划时留出足够的人行道和自行车行道, 避免人行和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挤。另外, 可建立自行车租借体系, 以解决公交乘车难、公交路线盲点等问题。在我市建议可采用租借一小时内免费、超过一小时收费的方式, 由政府补贴, 民营经营。

(2) 舒适性和卫生性。影响步行或骑车出行的因素之一是路况混乱、空气质量欠佳, 且在雨天或炎夏寒冬, 要忍受日晒风吹和雨淋。因而建议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适时进行车辆改造, 以方便市民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心宏:借鉴首尔模式加快公交信息化建设[J].城市公用事业, 2008 (2)

[2]常新峰沈连丰胡静夏玮玮L:一种智能公交车载系统的研制及性能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

[3]胡峥:无锡交通年鉴[Z].无锡:无锡交通局, 2004—2008

[4]无锡市交通志编篡委员会.无锡市交通志 (1986-2005) [Z]:无锡:方志出版社, 2005

篇4:完善无锡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议

一、无锡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基本情况

2007年,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意见》(锡委发[2007]36号)的统一部署,撤销原各区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将执法队伍实行垂直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同时在集中管理事权的基础上,放了部分管理事权。

2012年,为进一步加强各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属地责任,调整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将原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队伍下移各区,各区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形成了目前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无锡市城管委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管办”)组织、协调指导各级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各区城管委及其办公室积极完成市城管委及其办公室下达的任务,争创无锡市“太湖杯”城管创优优胜城区。在这一体制下,无锡市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工作要求,虽然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但同时也导致各区城市管理工作难以形成各自的区域特色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注重“以块为主”忽视“条”与“块”的结合,“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对象是各区政府,市政府职能部门未列入“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条”与“块”在城市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就缺乏紧密性。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四个无锡”和“四城”建设的要求,城市管理体制需要各区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各自特色,凸现各自个性地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发挥其他涉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管理作用,相互协调,条块结合,才能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工作的任务。

二、对城市管理体制建设的相关建议

城市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国土、规划、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工商、房管、城管等主要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工作,这就需要这些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加快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目标。

(一)健全市级监督指挥机构。由于目前无锡市城市管理涉及的各项工作分别由各职能部门承担管理责任,而数字化城管平台在信息采集、指挥派遣、案件处置和绩效考评等功能尚未发挥,承担市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指挥、调度、监督功能的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尚难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快完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发挥其以考核评价为基础并涵盖信息采集、指挥派遣、案件处理功能等。

(二)完善城管创优考评体制。城市管理主要包含着对土地合法使用、依法建设,市政绿化的管护,市容市貌秩序、环境卫生保洁,环境保护、环境美化,交通秩序、交通运输,建设工地等的规范与管理,这些管理职能分别在市级相应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成效,因此应建立对区级部门间的纵向工作评价体制,把各部门纵向评价的成绩按照评价分值的权重汇集成城市管理工作绩效,科学、公正、全面地反映各区城市管理成效,使考评更具公信力。

(三)完善管理责任检查体制。要改变目前职能部门重审批许可、轻跟踪管理的现象,严格按照“谁审批谁管理”“谁收益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审批许可的全程跟踪管理,防止发生“一批了之”和批后不抄告基层,但把管理责任落到基层的现象,一方面市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审批许可项目的跟踪管理,另一方面要把审批许可情况抄告基层,发挥属地管理作用,切实履行对审批许可项目的监管责任,杜绝应申请人未按审批许可要求实施,形成违规违法案件被查处。同时要防止因行政处罚相对集中行使后,出现以处罚代替管理的现象,更要防止行政处罚权被相对集中行使,把本部门的管理职能自行弱化,依靠执法部门通过执法查处措施实现管理的情况发生。

(四)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要对各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形成激励体制,各区根据各自的特色,有重点地对能体现本区域风貌的城市管理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进行了重点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这些特色创新工作不仅要在荣誉上体现激励,还应在资金扶持上给予鼓励,调动各区的创新工作积极性。

三、对城市管理机制完善的思考探索

目前,无锡市主要通过市城管办(市城管局)组织开展的“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的措施,调动各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近10年来的“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让各区明确了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的要求、责任、标准,改善了各区的市容环境面貌。但是目前这种一杯统揽、责任目标相对单一、条块分割的机制,已难适应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群众也不再是只追求生活环境市容有序、环境卫生整洁,而是随着生活由小康转向现代,追求更高层次的环境美化、安全、时尚休闲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对此,无锡市城市管理机制应当进一步完善。

(一)建立群众参与的评议机制。各区的城市环境改善,一方面要经过政府多年的建设成果积累和不间断的管理成效延续,另一方面要有广大群众的维护爱护。因此对一个区的城市环境的评判最有发言权的是居住和往来于这一区域内的群众,最能客观公正作出评判的也是这些群众。这是因为他们能经常看到、遇到、感受到环境的优劣变化,而不是单纯的根据每年完成的指标情况来评判某一区域的城市管理工作成效。通过群众评议,吸收群众的评议意见,能更好地更真实在反映区域的城市管理工作成效。

(二)建立条线间的纵向互动机制。一方面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应做到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并对各区职能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另一方面,市各政府职能部门将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同时要加强指导服务,各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上级条线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要作出评价,形成互相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互动机制。

(三)建立各级各部门考核引导机制。要把市级各部门对各区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效分别进行对口条线考评,按照各部门的分值权重经市城管办汇总并报经市城管委讨论得出每个区的“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结果。改变目前考评权过于集中、内容偏重市容环境的现状,调动各区多方面多方位的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体现区与区之间的整体性。同时要设立“太湖杯”城管创优考评的单项考评,鼓励各区开展特色化、创新化的城市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李利)

篇5:无锡市城市管理法规

【发布日期】2001-12-01 【生效日期】2001-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无锡市

无锡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建设项目实施和旧区改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文物古迹,并遵循公开、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拆迁人应当依法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应当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房屋承租人,是指与被拆迁人具有合法租赁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非居住房屋,是指在有关单位发布暂停办理有关手续通知前,具有完备合法手续且实际作为非住宅使用的房屋。

第五条第五条 市、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建设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建设部门可以委托依法成立的管理房屋拆迁日常事务的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条例》和本办法的实施工作。区人民政府和计划、土地、房管、工商、物价、规划、公安、税务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房屋拆迁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迁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市、市(县)规划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拆迁范围后,拆迁范围内不得进行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及其附属物;

(二)改变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赁关系以及分列房屋租赁户名。

第七条第七条 建设单位可以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市、市(县)房管、土地等部门申请暂停办理第六条

(二)、(三)项规定的事项。因重大市政建设项目拆迁房屋的,建设单位可以持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向市、市(县)规划、房管、土地等部门申请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暂停办理期限不超过一年。有关部门收到建设单位的申请后,应当在拟拆迁范围内以公告形式公布有关暂停办理的事项及期限。

第八条第八条 暂停办理有关手续的期限内,建设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暂停办理期限顺延至拆迁期限届满日;暂停办理有关手续的期限届满时,建设单位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暂停措施自行解除。

第九条第九条 需要拆迁房屋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部门提出申请,建设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项目批准文件;

(二)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不少于拆迁补偿安置款总额50%的资金存款证明;

(六)产权清晰、无权利负担的安置用房证明。建设单位应当在拆迁方案中明确存款金额与安置房价值之和不足补偿安置资金总额部分的分期到位时间。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建设部门在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同时,应当将房屋拆迁许可证中载明的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事项以房屋拆迁公告形式,在本地主要报纸上予以公布。规模较小的房屋拆迁,可以在拆迁范围内以及附近地区张贴房屋拆迁公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建设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及时向被拆迁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拆迁人应当自房屋拆迁公告发布之日起10日内,向被拆迁人发送拆迁通知书,并在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内,实施房屋拆迁。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拆迁人不得擅自调整拆迁范围或者延长拆迁期限。拆迁范围确需调整的,拆迁人应当重新办理拆迁许可证;拆迁期限确需延长的,拆迁人应当在拆迁期限届满15日前,向建设部门提出延期申请。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拆迁人可以自行拆迁,也可以委托具有拆迁资格的单位实施拆迁。拆迁人自行拆迁的,建设部门应当对拆迁人的拆迁业务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拆迁人委托拆迁的,应当向被委托的拆迁单位出具委托书,订立委托拆迁合同,并在15日内向建设部门备案。被委托的拆迁单位不得转让拆迁业务。建设部门及管理机构不得作为拆迁人,不得接受拆迁委托。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从事房屋拆迁业务的人员,应当掌握与房屋拆迁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业务知识,并经建设部门的专业培训、考核,取得上岗证明。被拆迁人有权要求从事房屋拆迁业务的人员出具上岗证明。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在建设部门公布的拆迁期限内,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订立统一文本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拆迁人应当在5日内送建设部门备案。拆迁租赁房屋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拆迁房屋为代管房的,代管人应当提交委托文书和有关证明材料,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共有房屋拆迁的,应当由共有人共同订立或者委托代理人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的,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拆迁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无法达成的,经当事人申请,由建设部门裁决。建设部门是被拆迁人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裁决部门在裁决前应当做好拆迁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听取拆迁当事人意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已经对被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拆迁产权调换、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市、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建设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市政建设项目拆迁房屋,按照先腾地、后处理纠纷的原则办理。被拆迁人应当服从建设需要,按照工程建设要求按期搬迁。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尚未完成拆迁补偿安置的建设项目转让的,应当经建设部门同意,原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中有关权利、义务随之转移给受让人。项目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书面通知被拆迁人,并自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拆迁人实施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资金应当用于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不得挪作他用。建设部门应当与拆迁人、出具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的金融机构三方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监管协议,并加强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的监督。金融机构应当配合建设部门做好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拆迁人在进行拆迁施工时,必须遵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公安、道路、交通运输等规定。拆迁工地应当设置围护,确保安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拆迁工作结束后,拆迁人应当向建设部门提出申请,由建设部门对拆迁项目进行验收。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建设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建立、健全拆迁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拆迁资料的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市(县)房管、土地等部门移交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有关资料。

第三章 拆迁补偿与安置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拆迁人应当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被拆迁人可以依法选择拆迁补偿方式。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但在临时建筑规划许可证中载明因城市建设需要时无条件拆除的,不予补偿。拆迁非公益事业房屋的附属物,不作产权调换,由拆迁人给予货币补偿。拆迁公益事业用房以及交通岗亭、交通标志等公共设施的,拆迁人应当依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给予货币补偿。因房屋拆迁需要迁移管线或者铺设临时管线的费用,由拆迁人负担;但结合道路扩建按照城市规划需要就位或者新建、扩建各种管线的费用,拆迁人不予负担。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应当提供不少于两处经建设部门审核同意使用的安置用房,供被拆迁人选择。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拆迁由租赁双方协商议定租金标准的出租居住房屋、非居住房屋,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的,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未对解除租赁关系达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实行产权调换。安置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房屋租赁合同重新订立。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拆迁政府规定的租金标准的公有出租居住房屋,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由被拆迁人安置房屋承租人,租赁关系继续保持。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租赁关系终止,拆迁补偿金额的80%补偿给房屋承租人,20%补偿给被拆迁人。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被拆除住宅房屋经拆迁补偿评估后,拆迁补偿款不足5万元的,由拆迁人给被拆迁人(公房承租人)补足5万元;被拆迁人(公房承租人)也可以提出申请,由拆迁人提供不小于原住房面积、指定地点、层次的房屋供被拆迁人(公房承租人)租住,拆迁人应扣除区位补偿部分后,支付拆迁补偿款。拆迁人应对被拆迁人(公房承租人)属于孤老、孤残、孤幼的给予酌情照顾,所在区民政部门应协助补偿安置。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拆迁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出租非居住房屋,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拆迁人将拆迁补偿金额的80%补偿给房屋承租人,20%补偿给被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实行产权调换。产权调换的房屋不需要支付差价的,由原承租人继续承租,并重新订立房屋租赁合同;产权调换的房屋由被拆迁人支付差价的,被拆迁人与承租人协商议定租金并重新订立房屋租赁合同。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拆迁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私有出租居住房屋,租赁关系终止,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或者产权调换。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人应向被拆迁人(或房产代管部门)支付100%的房屋拆迁补偿款,同时还应向合法承租人支付80%的房屋拆迁补偿款。房产代管部门收到的补偿款应专项用于落实代管房政策。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在拆迁公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房屋产权未明确或者产权纠纷未解决的,拆迁人应当提出具体的补偿安置方案,报建设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拆迁。拆迁前由拆迁人组织拆迁当事人对被拆迁房屋作现场勘察记录,并就被拆迁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拆迁设有抵押权的房屋,依照国家有关担保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拆迁人应当向被拆迁人或承租人支付下列补助费:

(一)搬迁补助费;

(二)临时安置补助费;

(三)移装固定设施的补助费;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费用。拆迁非住宅房屋实行产权调换造成停产、停业的,拆迁人 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对被拆迁人实行货币补偿的,拆迁人根据货币补偿协议的约定,向被拆迁人开具有关银行的特种存单。特种存单不得转让、质押。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被拆迁人以拆迁补偿款支付购房款的,应当由被拆迁人购买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许可销售的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及其他住房,向有关银行提交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经备案或者登记的购房合同、特种存单;有关银行应当按照购房合同的约定,将特种存单上的款项转帐支付给房屋出售单位。以拆迁补偿款购买的房屋产权,属房屋被拆迁人或被拆除房屋租赁人所有。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被拆迁人购买住房的价款高于特种存单款额的,超额部分由被拆迁人自行承担;被拆迁人购买的住房价款低于特种存单款额的,余额部分可以现金方式提取。被拆迁人确有别处住房,拆迁后不再购房的,经审批后可以现金方式提取拆迁补偿款。拆迁人支付补偿款的时间,应当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中约定;未约定的,应当在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搬离原址后一个月内全部支付。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必须具有相应的房地产评估资质。被拆迁房屋的评估由拆迁人从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中选择,并订立评估委托合同。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评估机构应当根据《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价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对被拆除房屋进行评估。评估时应当通知被拆迁人(含房屋承租人)到场,被拆迁人(含房屋承租人)应当予以配合。评估机构不得串通一方当事人,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拆迁当事人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要求评估机构重新评估;重新评估后仍有异议的,可以提出书面申请,由建设部门指定其他评估机构进行鉴定,新产生的评估费用由过错方承担。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擅自实施拆迁的,由建设部门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并处已经拆迁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拆迁人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由建设部门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1%以上3%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拆迁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部门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3%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

(一)未按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实施房屋拆迁的;

(二)委托不具有拆迁资格的单位实施拆迁的;

(三)擅自延长拆迁期限的。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接受委托的拆迁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转让拆迁业务的,由建设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合同约定的拆迁服务费25%以上50%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建设部门及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价格和费用标准由市建设、物价、财政、房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和权限制定,并予以公布。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已实施拆迁的建设项目,按照原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特定的建设项目、征用集体土地后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补偿安置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江阴市、宜兴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原《 无锡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无锡市城市房屋拆迁货币安置补偿试行办法》同时废止。市政府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篇6: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第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二篇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城市绿化条例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广告管理条例

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 物业管理条例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第三篇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关于加强户外广告、霓虹灯设置管理的规定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城市照明管理规定 城市公厕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

城市道路占用挖掘收费管理办法 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

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 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 暂扣、罚没物品规定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城市车辆清洗管理办法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 游乐园管理规定

第四篇

江西省城市建设管理监察规定 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江西省城市市容标准

江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江西省户外广告管理条例

江西省市政工程设施维护费用标准(试行)江西省城市道路挖掘修复收费标准 江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

第五篇

赣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 赣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 赣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 赣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管理监察考评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管理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绿线管理办法

赣州市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试 行)赣州市中心城区夜景照明管理办法

第六篇

关于印发宁都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 宁都县城区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

宁都县城市管理局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实施办法 宁都县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第七篇

上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教育学三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