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摘抄经典

2024-06-23

现代人摘抄经典(共8篇)

篇1:现代人摘抄经典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10、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11、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山高路远》汪国真)

12、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海子)

1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冰心)

14、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裴多菲)

15、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选择》汪国真)

16、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藏克家)

篇2:现代人摘抄经典

18、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繁星》冰心)

19、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飞鸟集》泰戈尔)

20、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卞之琳)

21、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鲁迅)

篇3:现代人摘抄经典

关键词:先锋实验剧,传统戏剧,孟京辉,思凡

后现代先锋实验剧以叛逆、颠覆的姿态抗拒和超越传统戏剧, 力求在戏剧艺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上进行探索, 寻找其多种多样的可能, 并且其实验还拓展至戏剧的形式、方法以及风格等元素。先锋戏剧创新了演剧形式和戏剧观念, 通过强调演剧形体语言与表演训练方法, 重视戏剧娱乐性、在场性、自足性, 探索戏剧视觉、听觉, 拓展戏剧的表现空间以及增强戏剧观演关系等手段, 使其表现舞台更为自由, 从而解放了戏剧艺术形式。

一、典型特征——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与继承

先锋戏剧是关涉形式探索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小众艺术, 所有“先锋”呈现的方式均是对传统形式的颠覆, 孟京辉等人也极其全力在先锋戏剧的创作中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和对新奇姿态的追求;但是, 先锋戏剧的舞台形式仍与传统有着无尽的联系, 并未与其完全割裂。先锋戏剧同时借鉴吸收了西方古典戏剧以及中国戏曲的精华, 尤其是两者内在的美学精神。并且先锋戏剧从传统戏剧中继承了相应的舞台技巧, 使得两者仍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

对于先锋戏剧而言, 其戏剧题材与内容是其先锋特质的首要体现。在先锋戏剧当中, 传统戏剧始终强调的元素已然不再重要, 包括:情节的统一、主题的鲜明、人物个性的饱满、感情的深刻以及冲突的剧烈等, 对其而言, 很多时候只需要对一个情景、一种情绪、一个氛围甚至是一个人物的活动空间进行呈现就足矣。因此很多人会因为两者内容上的差异判定先锋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完全割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就艺术传承而言, 在题材方面先锋戏剧仍然与部分传统戏剧存在联系。世界上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一定是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 并且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 先锋戏剧也不例外, 它也属于艺术形式的一种, 依赖于悠久的传统戏剧理论基础, 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审美。即便是那些声称反叛传统戏剧的先锋, 也不否认先锋戏剧与传统戏剧之间的继承关系, 不仅在题材上, 甚至在形式上, 他们都需要对传统戏剧进行借鉴, 从而去制造并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且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搬运, 而是“化而用之”。在该意义上任何先锋都无法割断与传统之间的联系。

二、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反叛特质——对传统戏剧经典的颠覆性解构实验

经典名著之所以会成就其地位, 不仅在于其对于生命本位意义的思考与揭示, 而且在于其历经无数搬演的过程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风格准则, 因此经典名著常作为权威、典范被正统舞台艺术所呈现。尽管在被无数次的搬演中, 演员的自我个性、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的审美元素都会不断地加入, 就总体而言, 经典名著的叙事手段以及风格都会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然而对于解构实验者而言, 亦步亦趋表达方式是无法满足其叛逆心态的要求, 从而其创作与正统模式有了越来越远的疏离。而这种疏离往往体现在创作者在演绎经典之时加入出格的修辞形态——该手段绝不仅仅是其叛逆特点的表现。后现代主义戏剧颠覆了以剧本为中心的戏剧创作, 其对于剧本的排斥, 对于文学性的排斥使其能够进而大刀阔斧地解构传统戏剧, 以及对于表演者从屈于剧本的状态的解放, 从而使戏剧的变革发展走向剧场的演剧, 走向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 这表现出了一种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而部分艺术家由于其自身的艺术追求, 亦或是对中国戏剧默然成习的思索, 使之醉心于解构经典名著。由此可见, 从本质上而言, 实验戏剧并非因为要特立独行或者是抱着“胡闹”的恶作剧心态解构经典名著, 并对其重新演绎。先锋戏剧的艺术成就展现在其对于名著经典的不同视角解读, 以及利用其与众不同的思维与审美, 以典型的互文性文本策略对其进行戏拟、降格和拼贴的改写。

1. 文本上的反叛性变革

先锋派戏剧的主要特色是其从文本语言上解构传统戏剧作品, 并且消解传统精神, 这是先锋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理念在精神理念上的差异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孟京辉通过对经典进行解构的创作是对西方后现代戏剧先锋姿态的映射。西方后现代戏剧在进行戏剧变革时采用的是“反戏剧”这一激进方式, 是“对根本形式观念的否定, 艺术品的同一性的扩散” (康纳) , 是对传统戏剧规范和原则的解构。因此, 先锋戏剧的这种反叛性首先表现在剧本和文学的意义被解构, 这种解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剧本不再必要。后现代戏剧强调戏剧的日常化, 反对美学对生活的反思与证明, 诸如美国“偶发剧院”“生活剧院”, 正式对于戏剧与生活界限不断模糊化的绝佳实例;二是有剧本却不是传统的剧本。比如孟京辉认为其作品《我爱XXX》是最具实验性的, 其整部戏剧由几个男青年、一些影像、音乐以及哑剧组合而成, 而其文本不过是五六百句的“我爱XXX”。虽然从表面上看, 这些戏剧还保留了剧本, 但是从本质而言, 他们并不具备人物、情节、台词、结构等传统戏剧要素, 亦或只是将原句内容视为戏剧表达的结构元素而已。这些都是对于“以剧本为中心”的传统戏剧的颠覆。

2. 运用舞台形式解构文本

与传统戏剧的舞台解构文本不同, 传统戏剧要求其完整、鲜明以及深刻, 而先锋戏剧则充满了娱乐性、反文法、通俗化以及破碎感的特征, 极力营造一种颠覆经典的特定氛围。由于其舞台呈现形式的实验性与独特性, 先锋戏剧题材容易被观众所注意, 但是也同样容易被观众所遗忘, 因为这一形式是外在的。中国的话剧演出模式在新时期以前是单一的, 甚至是僵化的, 在对于舞台演出方面的探索, 八十年代可谓是对传统发起了极大挑战, 并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成就。而到了先锋戏剧的实验, 则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更深远的发展, 先锋戏剧实验基于其全新的理念对话剧舞台进行重构, 在打破斯坦尼体系的同时探索比八十年代更为丰富的舞台呈现方式和更为广阔的戏剧空间, 而这也使得先锋戏剧的导演们能够替代剧作家成为代表人物的重要原因。形式的先锋性正是以孟京辉为代表的先锋戏剧家们的刻意追求。从先锋戏剧创作中能够发现, 不仅在舞台呈现形式、导演手法上其具备了不同于传统的特质, 而且在表演方式、舞美设计等方面, 其创造了很多新的戏剧元素, 从而吸引了诸多年轻观众, 成为创作者们十分自豪的艺术创造。

三、先锋实验剧的经典范例——《思凡》解析

孟京辉创作的戏剧《思凡》在中国先锋剧坛引起轰动, 该剧创造性地糅合了西方戏剧的艺术技巧和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因素, 具有鲜明的实验戏剧特征。“孟氏戏剧”开始成为继承传统与现代意识创新相结合的代名词, 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世纪末的中国剧坛也是独树一帜的。

孟京辉的《思凡》是由两个故事改编而成的, 其中一个是明代无名氏剧本《思凡·双下山》, 另一个则是薄伽丘的《十日谈》, 该戏剧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明代两个小和尚小尼姑因为忍受不住佛门寂寞, 从而思念凡尘, 双双下山, 以及十四世纪几个意大利青年男女对于爱情的无所畏惧的追求。原剧作的故事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但是孟京辉却将其进行了大胆的融合, 从而给人以全新的震撼。孟京辉不加润饰地将不同时空背景的情节直接在观众面前进行糅合, 强迫其走出观赏戏剧的思维定势, 强迫其放弃对传统时空以及戏剧表演情景的依赖, 从而能够站在局外, 以第三方的独立角度去审视戏剧主题。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 《思凡》与传统戏剧不同点在于他所展示的两部作品的融合, 而非传统戏剧那样的单一单线, 这无疑会在欣赏难度上有所增加, 在观众观赏时间上有所增加, 但是其同样增加的是观众观赏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观众把握作品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 嵌入的取自《十日谈》的两个小故事“老实人的故事”和“国王与马夫”在主题上与《思凡·双下山》有了对比与联系, 自由仅是一个幻象, 其归宿不是佛门或者尘世, 其保障也不是权利或非权力, 这不过是人们的困兽之斗, 是人们在巨大牢房中的自以为是的幻觉而已, 从而深刻地表达除了剧作家在思考自由和现实关系问题上的斗争。

此外, 在舞台形式上, 《思凡》还采取了自由灵活的导演调度, 舞台表演机智而充满青春气息, 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简单的舞台布景, 演员不仅需要扮演剧中角色, 同时还需要扮演布景角色, 而这种“活”背景就为营造戏剧间离效果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全剧一共七个演员, 除了两位扮演小尼姑、小和尚的演员之外, 剩下的五个演员其出场身份都是直接的“表演人”。他们不仅需要叙述故事, 而且需要演绎出剧中的角色, 并且还需要制造出舞台所需要的各种印象, 从而对戏剧的间离效果进行增强。该剧在舞台处理上、演员的即兴发挥上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得整部剧从始至终都穿梭于游戏式的虚拟化和理智的间离效果之间;理性的旁观与激情的投入融合缠绕, 通过在氛围上对观众的诱导, 在意识上对观众的强化, 最终实现了戏剧空间扩展的最大化。

综上, 孟京辉的《思凡》通过舞台与文本的双向解构处理, 使其与经典的传统戏《思凡·双下山》, 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它在理想内涵上对原著进行了有效的继承, 然而在内容上又加入了现代青年在爱情上的恣意放纵, 从而在深怀难弃的理想梦幻中巧妙地融合了率性而为的嬉戏调侃, 前者是对古典情怀不灭的一种隐喻, 而后者是对于现代人的清醒和自觉的揭示。而古典与现代这见的巨大反差则正好强烈地支撑了《思凡》的整个内在体系, 从而使得《思凡》兼具了形式上的力量和人文上的品格, 展现出其在艺术上的独特魅力和主题上的时代新意。也正是《思凡》巧妙地结合了古典的思想与现代的观念, 因此才能使得整部作品诗意盎然。不仅如此, 人们并不会对《十日谈》两个故事的渗透产生一种矫揉造作的违和感, 反而觉得其拥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对观众而言, 这两个故事并不是遥远的西方国家在古老中世纪所发生的风流韵事, 而是一个可亲可爱, 清新可人的生活哲理。这也使其在风格上着重强调故事的生动性和剧作的娱乐性和通俗性, 而非刻意去表达深刻的人生道理。因此, 这部作品无论是外在的形式或者是内在的主题都是对传统戏剧特点的完全颠覆。不论是其外在形式上的舞台间离效果, 还是其内在形式上的故事主题整合, 这两者都具有印记很深的先锋戏剧特点, 以群体形象为表现方式, 以随性的表演作为工具, 并通过语言载体和舞台间离效果最终使得观众能够带着思考离开剧院。这种形式足以使其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并成为中国戏剧的发展的一种方向上和形式上的可能。因此, 可以说《思凡》是先锋戏剧借用古典题材传达当代韵致的成功范例。

结语

先锋戏剧无论是对经典的继承上, 还是对经典的解构上, 其创作者们都并不在于追求对原著的遵从或是颠覆, 而意在以原著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在再创作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并挖掘其能够与当代文化背景所相契合的元素, 使现代观众能够更容易产生思考而已。正由于此, 创作者们才会对其形式、结构进行重构创作, 从而凸现其中时代化、人性化的主题。对于处在中国戏剧发展低谷的上世纪90年代而言, 正是后现代先锋剧的大胆实验, 才使中国戏剧对于未来的前景保持着新锐的探索精神, 与此同时, 又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中国戏剧, 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煜.《论经典名著的舞台解构演绎》.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 2002.05.

[2]胡星亮.《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之批判》.学术月刊, 2006.08.

篇4:经典语句摘抄

班主任是守住最后阵地提供最必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什么都冲在第一线,亲力亲为。

班主任要学会逆向思维。当大家都往某一处想的时候,班主任要想到它相反的方向,因为此时可能就会有少数学生钻空子。

无论是已有岗位还是新增岗位,都要将其归入某一部门中。有了部门负责人,承包人就有了归属感,班级管理的层次就分明了。

设置班干部任期制度,不搞“终身制”,任期可以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期满之后所有的班干部全部“卧倒”,重新竞争上岗。这样既可以保全班干部的颜面,又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面对一项工作,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做”。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

接手一个班,你该如何打理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把你的学生都变成你的助手。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班级工作层层把关、各司其职,用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全班变成一盘棋……这些职业手段将让你的班级初步摆脱散兵游勇的状况,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项制度都有它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做教育管理要善于“打组合拳”,每一项制度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依附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多个相互联系的制度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从制度管人到制度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班级是小社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知规则的重要,理解制度对文明社会的价值,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制度体现民主,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也尊重人的权利,制度约束学生也激励学生,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这些既是班级教育的主线,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不关心学生生活的班主任绝不是好班主任。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班级的硬件设施,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环境优美、生活便利、适宜人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把班级变成一个家,让所有的人生活舒适、学习安心,班主任是要花费一些精力的,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是真正以人为本做教育。

班风是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气场、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良好的班风能让走进这个班级的人感到舒适,能让生活在这个班级的人感到幸福。正气占据绝对上风,歪风邪气就没有立足之地。班级有了这样的氛围,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并将获得持续发展。

在班级中寻找正面典型形象的范围要宽泛,从学习优秀到助人为乐,从常规表现到体育活动,从展示才艺到献爱心,哪怕是坚持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的学生,都应在关注的视线内。这些“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人才,普通学生要占相当大的比例,班主任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少数班干部身上,要为普通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班主任要想尽办法,宣传班级里的好现象、好习惯、好同学,让好风气占据绝对主流。

篇5:现代人摘抄经典

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名家经典散文摘抄欣赏 2011-02-25 19:26 中国的人命陶行知 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劳耳说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花十来个铜板坐上人力车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换了一部车儿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个奶妈。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妈的孩子瘦且死。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煤矿里是五个人当中要残废一个。日本人来了一杀是几百。大水一冲是几万。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装满二十多个南京城。说得正确些是每年死的人数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每个字出世是有三个人进棺材。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您却不可作片面的观察。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这伟大的慈爱与冷酷的无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这矛盾的社会有什么解释他是我养的我便爱他如同爱我或者爱他甚于爱我自己。若不是我养的虽死他几千万与我何干这个态度解释了这奇怪的矛盾。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风铃林清玄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钢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由于那用来感知风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稀微的风它也会叮叮当当地响起来。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我听起来一点也不像铃声而是音乐。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每次我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这时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如风一样地流过几乎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需要心里的风铃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的存在。热爱生命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篇6:摘抄经典语录

好吃的,可是一看明天七点出发,就决定回家了,泡碗面,电视重播上期大咖秀看着直乐,有

机会能做让自己和大家快乐的事,很幸运的嘞,好了,必须要睡了,大家晚安

何炅:说有空打电话的我们,后来有空打了吗?有空,真是很难界定的人生状态啊。谢娜:二师兄那些年真的好萌。何炅:哎呀忒好了

李晨:能记得住那个角色的人,我相信我们的年纪相差不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被一

些事物影响甚至改变,所以对我来说,每一个角色身上的优点我都尝试着学习。无论能否学到,但至少我这么做了。

李晨:一定要让自己尝试改变,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有其他的人,都不欠我们任何,所

以,做好自己,机会就出现在你面前

李晨:不愿被好话充斥的迷失方向,也不愿接受莫名的指责(希望给你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不评论也是一种关注

李晨:有限的生命,无限的勇气。何炅:感谢烟台的美好一夜。可惜,一夜盛不下我们的笑与泪。连夜,工作人员开始拆布景,下一站,青岛。也是这轮巡演的最后一站。不舍,已经开始蔓延

何炅:只要你坚强,没有人可以伤害你!快回家吧

@林俊杰 成功是为善良的人准备的,所以你一直在成功着 李晨:OKOK,以后我们可以瞒天过海踏遍大江南北

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少出门,可是我却越来越喜欢我的个性,尽管它不完美,甚至离及格都

很遥远,但我始终认为,你本来的样子,才是你最大的魅力和美丽。——《宅出美丽人生》,这图⋯⋯一定是我打开方式不对⋯⋯话说芒果台造型服装水平真的可以的!

@加措**-慈爱基金:生活中有一种人,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完全以别人的评价为行事准

则。别人说好,他就按人家的想法和意愿去做;别人说不好,他就会后悔、恐慌、自责。记得

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只有

认清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最困难最纠结的时候一直鼓励和支持我,站在我的身后!这份友情一辈子都不会割舍!

谢谢你亲爱的,一直默默的支持和挺我!朋友不用多说,点滴都在我心里!

谢娜:亲爱的,那天听你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做为好友各种为你骄傲,因为知道你的不容易,开心,为你加油

吴昕:生活就是不断改变、不断选择,当你决定选择开心,就会收获到更多的开心,工作、感情都是如此!

@加措**-慈爱基金:人生的幸福和烦恼是等量的,就看你如何感受。就像在沙漠里发现的半瓶水,如果你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你感受到的是幸福。如果你说:“真糟糕,只剩下半瓶了”。你感受到的是烦恼。老天给予每个人同样多的幸福,就看我们能感受到多少。如果你有着一颗知足、包容的心,你就会一直被幸福所包围。

张杰官方行程直播(张杰):坚持最初的梦想往前走,你就一定能看到最美的太阳何炅

:无限可能的最帅谐星小朱嗨皮伯斯得!

1、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2、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相信命,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

3、主持人:你平时打电子游戏吗? 小贤:偶尔 主持人:星际还是魔兽? 小贤:连连看。

4、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5、终究要亲自受伤,才会学着聪明...2、看不见的东西固然可怕,但人心不是更可怕吗?

3、有些失望是无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是因为你高估了自己。

4、很多事介于不说憋屈和说了矫情之间。

5、这世间,真心本就稀缺,更该俭省

6、以你的理解能力,我解释了你也不见得懂,所以,你继续渺茫吧。

2、你的新欢,不照样是别人的破鞋。

3、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遇见你之后,哇靠,全黑了。

4、穿低胸装还拿手挡着,太没公德心了。

5、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7、说你是2B,我感觉太对不起铅笔了。

2、我要说你是个二愣子,我都是表扬你。

3、不平胸,何以平天下。

4、富士康和康师傅到低是什么关系?

5、爱让人借酒装疯,情让人无病呻吟。

6、不是我淫荡,而是我找不到矜持的方向。

8、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

9、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我们仨》

篇7:几米经典名言摘抄

1、名叫“乌鸦广场”的那一战,没有乌鸦,也没有广场。 ----《地下铁》

2、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3、楼顶和楼底的的风景永这小不同,

谁也气才过家如羡慕谁。

4、如果连回忆都忘了,那么过去还剩下什么? ----《照相本子》

5、我们悄悄划物出大海

忘外没携觉在侯盘有这里数图和足够的粮食也迷眼打了来时的航道 ----《照相本子》

6、你能做到的,我未必能做到。 ----《未必》

7、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向左走,向右走》

8、坚持等待一片不肯掉落的叶子坠下

想起整树翠绿的青春冬日即将到来躲进被窝准备长长的冬眠我望着最后的枯叶松脱 飘落 翻转为消逝的时光默哀......

9、总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微微的惶恐.

在开怀大笑时,留下感动的泪水.我无法相信单纯的幸福.对人生的起伏悲喜,既坦然又不安.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10、风起时我听见了整个树汪的叹息

11、记住,不要让你喜欢并且对方也倾心于你的人等太久,没有人永永远远孑然一身,无论你是捧上天的好,亦或是跌落地的`差,这泱泱尘世,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契合你,与你相濡以沫一起温暖生活。但是在这之前,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要珍惜。

12、人生总有许多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

人生总有许多意外,握在手里面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中,无助地寻找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 ----《向左走向右走》

13、没有人可以让落叶回到树上,只有春天才有办法。 ----《忘记亲一下》

14、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就学作,用着你们对再第来也不是完美的说事有说,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只学作家样外中下去。当我笑孩可得和你比于把那地比待的不一道们时,请爱我原来的道们子,疼我原来的道们子,赞美我原来的道们子。 ----《我的错之向大是大人的错》

15、尽管这个世界破洞百出,但真的不用担心呐。每个破洞都会找到一个补洞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轻易放弃我们该做的。世界同样也会放弃我们。最后,连角落都不给我们躲藏了。

16、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我们跨越。

其实生活又很简单,只是睁眼迎著太阳,闭眼拥著月光。只是在此其间,有的人能在繁杂的乱麻中游刃有余,乐在其中;有的人或许就觉得枯燥寡味,心生抱怨。

17、面具,并不可怕,

那只是伪装、保护自己的道具。怕是,戴得太久,面具摘下时,才发现自己的脸;已经和面具一模一样了。

18、给我怜爱 不如给我狂野的自由

19、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星空》

20、邹昏时,幸福拖气比在第疲累的多她可有心回家。 ----《照相本子》

21、我再也拾不起,那些与你有关的回忆。

22、如果你今晚看不见月亮和星星,那就是我拿走了;如果你明晚看到了月亮和星星,那是我玩腻了,还给了无聊的天空。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23、后来,你出现了,又离开了。

我们等候着青春,却错过了彼此。 ----《星空》

24、们中心爱的露露:

别气来论如而是,请你一定物那坚持。 我跟你一个到,之别气小可成夫喜欢跳舞,曾经梦想长大的说成为一学觉舞者。上眼我地现在我仍只是为是变四再对人精彩表演上眼我地激动落泪的观众。我不够勇敢,比带变弃了去追寻自己的梦,如今我别气来限追悔,我物那说,管时路开的未来,去时路开的光明前途是什么?我们来跳舞吧!我们先国他国他的踏出一小步,上眼我有音乐上眼我有关系,旋律早在我们心中回响,黎明时跳舞,周昏时跳舞,午夜时跳舞!我们来跳舞!跳出忧郁!跳出恐惧!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了自己。我们先国他国他的踏出一小步,好吗!来吧!一二到然却开样、二二到然却开样、到然却二到然却开样、开样二到然却开样、五二到然却开样…… ----《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

25、谁愿意在连昏的窗将们为我念上一首诗,

寂寞人潮散去谁来温暖这寂寞空间? ----《能样一子子小下铁》

26、也不知怎的头上长出一对敏感的触角一不小心它就容易受伤我只好难过的躲到没有人的地方苦苦地思索让触角变得不敏感的方法 ----《我可不可以不坚强》

27、当你感到饥饿时,每一棵树都会竭尽全力, 用最快的速度为你结出一颗芳香甜美的果子。 ----《躲进世界的角落》

28、回忆像褪色的相片一般老去,重新上了色,却依然感觉旧。 ----《照相本子》

29、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 ----《希望井》

30、风开道过的们永风开家开有上法体得是,笨、懒、就如一出息、色情、好色

篇8:现代人摘抄经典

一、电子媒介时代现代文学经典传播过程回顾

关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这一论题, 前人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 概括起来其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这一段时期, 由于当时的领导人对文艺较为看重, 而且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相关文艺政策的支持, 给当时的文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环境, 因此, 在这十七年间, 大陆文艺工作者们根据现代文学经典改编了不少电影, 其中著名的有《祝福》、《林家铺子》、《家》等作品, 虽然总数量上只有10部, 但质量却比较高, 此外港台电影人士也拍摄了许多经由现代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片, 如《家》、《春》、《秋》、《雷雨》、《日出》、《憩园》等, 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 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经典“触电”主要是通过电影这一方式, 而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媒体环境所限, 我们对它的受众接受效果不得而知。

(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自改革开放后, 文艺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借着1981年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 影视界开始了“现代文学经典改编热潮”, 鲁迅的三部作品《阿Q正传》、《伤逝》和《药》都被搬上了大荧幕。再到1986年这短短6年间, 就有14部现代文学经典被改编成电影, 并且所改编的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名著和著名作家的代表之作。从1987到2000年间, 虽然现代文学作品改编风潮不如之前强盛, 但也有近10部作品以电影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除此之外, 电视界也后来居上, 1985年, 北京电视台拍摄的《四世同堂》的播出在当时轰动了全中国,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此后从1987到2001年间,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共有38部, 其中根据现代文学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长篇电视剧不断涌现, 在观众中造成了较大的反响。其中, 最具有典型性是1990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围城》, 其播出引发了万人空巷的场面, 将钱钟书这一处于边缘的文学作品带到了焦点中心, 确立了其经典地位。从这一阶段现代文学经典“触电”的过程可以看出, 电影依旧是经典传播的主要选择, 但多少有一种曲高和寡之感, 反而是电视剧这一大众传播形式, 带着众多的现代文学经典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三) 新世纪以来

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电影的繁荣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传统的现代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片几乎寥寥无几, 即使是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单部影片不断创造“票房神话”的今天, 我们能看到的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片也只有几部, 且多为从通俗作家如张恨水、张爱玲的作品改编而来, 主流的现代文学经典已很难觅得其影像化的踪迹。而电视剧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除了2001年的《我这一辈子》、2008年的《子夜》和2009年的《四世同堂》, 观众们也很难看到传统现代经典作家的作品走上荧幕, 只剩下“二张”的作品能在电视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如果从纵向比较上来看, 可以说到了新世纪, 现代文学经典改编潮流正在逐渐变冷, 已不复出现之前的繁荣局面。

二、现代文学经典传播“遇冷”原因

传统现代文学经典与电子媒介的互动正在逐渐变冷这已成为事实, 这让人不得不反思, 如今电子媒介的发展如此之快, 受众范围如此之广, 但为何不能在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笔者看来, 这或许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 作品本身:经典特质不容挑战

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于一个思想多元、文化繁荣的时期, 许多作品本身带有较为浓厚的思想启蒙性质, 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作品, 更是具有强烈的经典特质。

1. 是否忠实于原著

在传统文学史对现代作家所排定的顺序中, “鲁、郭、茅、巴、老、曹”占据了前六位, 其中除了郭沫若的作品因体裁等方面的原因不适宜改编为影视作品外, 其它几位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被转换为了影视作品, 而人们在评价被改编的作品是否成功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影视作品是否忠实于文学原著。以鲁迅的作品为例, 鲁迅自己曾说过“《阿Q正传》的本意, 我留心几种评论, 觉得能了解者不多, 搬上荧幕以后, 大约也未免隔膜, 供人一笑, 颇也无聊, 不如不做也。”[1]在他看来, 《阿Q正传》并不适宜改编, 甚至担心阿Q走上荧幕之后只剩下滑稽可笑。但到了1981年, 这一部作品还是由陈白尘编剧, 将其搬上了电影荧幕, 所幸的是, 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基本上忠实于原著, 又有所创新, 并保持了严肃而深沉的风格, 因而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肯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部作品《药》, 由于原著只有五千多字, 因而改编的影片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和发展, 但观众对这种丰富和发展并不认可, 相反认为这些情节的添加反而失去了原作的风格。现代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一般影响都很大, 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 观众们心中也有着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预设, 如果影片中的形象不符合这一预设, 那影片很有可能失败。当然, 在当下的影视环境里, 是否忠于原著已不再是惟一标准, 甚至有时改编反其道而行之, 进行彻底颠覆, 因而能否忠实于原著、是否有必要忠实于原著都是当下现代文学经典改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一个难题, 这对于很多有志于经典改编的导演来说, 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经典影片难以超越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历过了“名著改编热”, 许多作品已有了电影或电视的视觉呈现, 大部分改编相对来说都较为成功, 如影片《阿Q正传》、《伤逝》、《祝福》、《早春二月》、《家》、《雷雨》、《林家铺子》, 电视剧《四世同堂》、《围城》、《南行记》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质量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较为接近小说原作, 也普遍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 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或电视剧上也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而, 如果现在要对某一现代文学经典进行视觉转换, 挑战的不仅仅是文学原著本身, 也需要挑战之前的影视作品, 这对如今的影视创作者来说, 不仅仅是对其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其勇气的考验。

(二) 媒介环境:引发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

1. 消费文化来袭

随着电子媒介的盛行和媒介全球化的来临, 新世纪以来的媒介环境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网络使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得以真正实现, 它在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 也在消弭着文化之间的差距, 它将文字、声音、视频结合在一起的传播方式, 让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多彩。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是将人们与信息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让人感觉“世界尽在掌握”。媒介变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媒介文本表现形式的变化, 也在于其所引发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西方的消费主义意识也随着媒介全球化的步伐逐渐深入人心, 当消费主义由物质消费渗透到文化领域时, 人们的消费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在消费文化时代, 大众媒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迈克·费瑟斯通指出:“媒体通过制造无穷无尽的、稍纵即逝的影响与时尚, 来赋予影像以全新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品位, 全面激发大众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消费欲望, 并鼓励大众用充满文化意义的影响与时尚来显示自己的个性。”[2]作为大众媒体的代表, 电视和电影作品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也走上了一条与之前相悖的道路, 并波及到文学作品的影像化呈现。在新世纪消费文化泛滥的时代, 影视作品大多以娱乐为导向, 为博得收视率而用尽噱头, 可以说这种娱乐风潮的风行正消解着民族文化精神内在的坚韧与厚重, 也消解了人们对于纯文学的渴求和期待,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表示出他的担忧,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恐怕艺术也不例外, 这种担忧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当下大众审美趣味已经发生了转向, 那些表现世俗情感纠葛的通俗小说比起主流文学更能满足人们的期待, 因而, 到了新世纪, 我们能看到的由主流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 反倒是根据现代通俗文学改编而来的作品火爆异常。

2. 受众诉求变化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受众的收视倾向成为了影视制作者们创作的导向, 在这个靠“收视率”说话的时代, 受众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与此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媒介环境下, 受众的收视趣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1) 对视觉奇观的追求

电子媒介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视觉化, 这不同于印刷时代单一的视觉阅读模式, 电子媒介将视觉、听觉、触觉等融为一体, 形成新的感知奇观。视觉文化的传播让栩栩如生的影像直接面对人的眼睛, 让人的身体和感觉通过“看”卷入其中, 这不同于文学文本偏重于阅读和内心联想的机制, 而是让受众的身体时时与荧幕上的影像同在。在许多注重于视觉刺激的好莱坞大片的培育下, 越来越多的受众不再关注一部影视作品讲了什么, 而是看中其形式, 关注其是否有熟悉的明星, 画面够不够宏大或精致, 特效够不够震撼, 有没有猎奇的体验或场景等。在这样一种生产机制的作用下, 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来越显得步履维艰。

(2) 消解崇高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深入到各个领域, 就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而言, 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或者商品化了,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 颠覆和反叛成为了主题。这种颠覆和反叛并不仅仅体现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之中, 也体现在现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从“消费经典”的浪潮, 到“大话文艺”, 再到风靡一时的“Q版”语文和如今的“恶搞”文化, 许多的传统文学经典遭到了颠覆和戏弄, 现代文学经典也不例外, 这种颠覆不仅出现在文学领域, 在影视剧领域也频频现身。但大众对这些具有强烈拼贴和反叛性质的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欢迎的态度,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和新鲜, 而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转型的时代, 受众们需要一个释放压力、反叛现实、消解崇高的渠道, 而影视剧则是这一渠道的最好选择。

(3) 人文情怀的缺失

费瑟斯通认为:“在消费文化影像中, 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 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4]因此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下的荧幕上, 许多的文学经典被推到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中, 原本严肃的主题遭遇删减或扭曲, 最终使其成为一道文化快餐。在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 要慢下来去静心感悟一部文学作品的启蒙精神和人生意义,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制作者们完全摒除商业因素的干扰, 精心雕琢出一部能保持深刻思想底蕴的影视作品, 也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人心愈加浮躁, 商业模式大行其道, 而人内心的坚守变得越来越虚弱, 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也逐渐开始动摇。

总之, 虽然许多现代文学经典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我们也期待看到运用更新的技术创作出来的以其改编的影视作品, 但不容忽视的是, 当下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已不同于现代文学发生与启蒙的时代, 受众的审美趣味与收视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而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 如果只是单纯地讲好一个大家已经熟悉的故事, 或许他们可以做到, 但如果要求传达出原作的思想主旨和文化底蕴, 并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与欢迎, 却有一定的难度。因而从进入新世纪以来, 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有其现实的困境和桎梏因素, 这也是其传播遇冷的主要原因, 但对于现代文学来说, 它的诞生和传播自始至终都与现代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信在电子媒介时期, 它也能找寻到一条与媒介的互动共生之道, 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摘要: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 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 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 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 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 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 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 分析其传播“遇冷”的原因, 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消费时代,现代文学经典,传播“遇冷”

注释

1[1]鲁迅1936年7月19日致沈西岑信。《鲁迅全集》第13卷, 第397页。

2[2][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努力向上,梦想绽放作文600字下一篇: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