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

2024-08-23

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精选7篇)

篇1: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

题记:河南大丰公司在全国有三个饼干生产基地,是国内饼干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河南大丰公司是广东大丰公司在河南的分公司,兴建于。河南大丰公司的董事长“牛东”原是该公司产品的河南代理商,当时是由于他的销量比较大,中间的运输费用过高,他就与厂家协商合作,在河南建立了河南大丰公司。通过5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条全自动饼干生产线、两条威化生产线、两条月饼生产线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左右。在过去的5年里该公司的主要网络是国内的一二级市场,和“达能”、“卡夫”、“康师傅”等企业争市场,五年下来不但没捞到好处,还把自己搞的一身伤。近两年全国市场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7千万左右,这与产能很不匹配。

事件重放

二月份中旬A公司牛董事长把国内某知名方便面企业的东北分公司总经理徐日清挖了过来,决定对其渠道结构进行调整,准备把方便面操作三四级市场的模式嫁接到饼干中来,用方便面企业的运作模式运作饼干,把方便面行业的人才和人才背后的经销商网络为己所用。随后把公司营销部分成两个部门――――――核心事业部和中心事业部。

部门职责

核心事业部主要负责一、二级市场的运作,采用原有的操作模式,负责原有一二级市场的客户。中心事业部主要负责三、四级市场运作。重新组建业务团队,建立新的销售网络。

运作过程

战略已经确定,渠道结构已经划分,两个事业部职责已明确,中心事业部于203月份正式开始运作。以下为中心事业部的运作过程

首先是区域划分和人员配置

区域划分,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八个省的县级市场为目标市场,并将这八省级市场划为两个大区。晋冀鲁苏大区、徽鄂陕豫大区。

人员配置,每个大区设立大区总监一名,每省设立省级经理一名,每个地区设立区域经理一名。其中河南省设立四个省级经理,共设立十一个省级经理岗位。

再者是人员招聘及薪资费用标准

在招聘销售人员时对有过快速消费品销售管理经验、从事过方便面销售、熟悉三四级市场操作方式、市场开发能力较强或者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优先录取。

河南大丰公司中心事业部各级人员薪资/费用标准:

职位基本工资/月效益工资/月差补/天通讯费/月交通费总经理6000元。。。。。实报实报大区总监3000元。。。。。500元实报省级经理1600-元3000-5000元100元400元实报区域经理800-1200元600-1600元50元150元实报驻地业代600元无无50元无

备注:1、省级经理共分五级,每个级别基本工资悬殊一百元,效益工资悬殊五百元。区域经理也分五级,每个级别基本工资悬殊一百元,效益工资悬殊二百元。

2、以上所有费用均参与考核,每月任务目标达成率在60%以上,效益工资按达成率比例发放,发全部基本工资,差旅费、通讯费、车船费按公司标准报销,

达成率在50%以上60%以下,发全部基本工资,无效益工资。差旅费、通讯费、车船费按达成率比例乘1.5报销。达成率在30%以上50%以下,无效益工资,工资、差旅费、通讯费、车船费均按达成率比例发放和报销。达成率在30%以下,无效益工资,只发300元基本生活费,差旅费、通讯费、车船费按达成率比例报销。

3、新进员工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内区域经理基本工资600元,省级经理基本工资1200元,不参与业绩考核,无效益工资。

4、备注部分是公司财务制度,中心事业部必须执行。

市场开发要求及市场支持政策

在经销商选择方面要求经销商要能与公司共同发展,最少有两部以上的配送车辆,最少有10万饼干专用款,最少要一名专销饼干的业务人员,另外还要有成熟的食品销售渠道,并且首次发货不得低于三万元。每个县级市场月销量达5万以上公司将支持驻地业代一名,人员由公司统一招聘培训。首次发货三万元以上(含三万元)元,随车搭配价值六千元的品尝品,首次发货五万元以上(含五万元)随车搭配1.2万品尝品,品尝品是公司的独立包产品采用透明膜包装并在上面印“品尝品”字样。品产品主要用于消费者免费品尝活动,目的是提高铺货率和产品口碑。首次打款五万元,再交三万元押金即可获得一辆江淮小卡货车。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公司退还客户全部押金,年销售额在100万以下,公司将按车款比例退还押金(签订协议)。

市场运作思路。三四月份为市场开发期,公司于每月20号举办一次招商会,每月每位省级经理10家县级客户开发任务,四月底最少要完成200个县级客户开发任务。五六七八月份为市场整合期,期间以培养重点市场、提高铺货率以及调整客户为主要工作。

实际操作

中心事业部在三月份共完成县级客户开发108家,四月份完成113家;两个月共完成县级市场开发221家,超出目标21家。两个月共完成回款750万,其中三月份县级客户完成回款多300万,四月份县级客户回款450多万。

五月初中心事业部总经理徐日清看到天气变热;饼干销售马上要进入淡季,为了追求淡季不淡,把原针对经销商的促销调整为针对二批商和终端促销,制定了一套完整促销方案。方案主体内容是:“你购饼干,我送爱心。”活动,‘‘夏季将至,天气炎热,现我公司给您送水来了”。活动内容:一次购六件饼干即可获得一件名牌纯净水,水由客户先购买赠送,活动结束后经销商凭铺货报表和购水发票到公司报销。并让每位省级经理在自己的辖区内最少提报一个重点市场,重点市场月销量必须突破10万元,结果十一位省级经理提报了十二个重点市场,期间中心事业部的销售人员组成六个突击队。每队负责两个重点市场。负责重点市场促销活动的执行和跟踪工作。

因三月份是市场开发的头一个月,加上招商会是三月20号举办的,等招商会结束客户回到家打款过来时亦是月底了因此也就基本没发货,四月份实际发货300多万,市场消化基本完毕。五月份县级客户回款700多万,实际发货500多万,五月份并成功的培养了12个单月销量在10万元以上的县级市场。截止到五月底公司尚有县级客户余款650多万。客户余额未发完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抵触中心事业部,牵制中心事业部发货,致使发货不及时,同时也极大的影响到新开发客户的合作信心,造成了市场严重缺货。

篇2: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历史(人生)是必然还是偶然?

今天的课堂讨论可谓“热火朝天”,同学们都竞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与平时老师提问时全班鸦雀无声的境况全然不同——或许是因为有加分的缘故。不过这至少也证明了一点:当鼓励成了目的,积极性便不再是问题。倒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发展有几分相似。当然这并不能否定这次讨论课的积极意义,同学们精彩的论证也使我在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和“历史(人生)是必然还是偶然”的思考上深有感触。

在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讨论上,大家所持的观点无非三种: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或人性本无善恶之分。这也与历来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辩相符。无论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或告子的人性无善无不善论,还是西方与这三者观点分别一致的哲学家卢梭(自然人性论)、霍布斯(性恶论),或洛克(“白板说”),都认为人“本”来的面貌是一种静止的、确定的性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我不敢轻易接受任何一方,也无法确实否认任何一方。但如果非要有所结论的话,在关于人之本质的论述上,我想我更赞同的是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是在其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变化发展的。

然而事实上,除了无法分辨哲学家们观点的正误,我自己的观点是: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我目前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远不足以使我得出任何人性善/恶的结论,但我能确定的一点是,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本”质的时候,我们指的是这个人生来时(或如一位同学提到的“胚胎期人脑形成时”)所具有的属性。若要考证人的本质,在此之前,我们就必须保证这一属性的纯洁性,即保证这个人不与“任何外界因素”有所接触。那么,一种必须将一个人脱离于他人之外、脱离于这个人所处的世界之外,才能保证其存在——的属性,我们去研究它存在与否有何意义?或者说,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和其他任何人产生联系,那么他是善是恶又有什么影响?那时,他的任何行为甚至连定义为“好”或“坏”的必要都没有了。而一旦这个人与外界有了交集,他又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这时这个人的性质也不再成其为“本”质了。我们生命中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他们生命最初的样子。而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我们更注重的,或更倾向于认识和了解的,亦不是他们打娘胎里出来(或还在娘胎里)时的模样。如果生长环境的影响是绝对的,那么探究人的“本”质是善是恶或许远不如考虑如何为自己的后代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得重要。但在“历史(人生)是必然还是偶然”这一问题的意义上,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十分必要。在众多同学的发言中,我比较欣赏的是两位历史系同学对各自观点的论证。从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厚积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位同学认为探讨这一问题毫无必要:历史已是历史,不可更改;人生既是人生,不可重来。如果我们执着于探求已往之事的必然性或偶然性,那么我们很容易陷入黑格尔所说的“二律背反”当中。因为无论我们承认哪一方,都会发现能找到证明其合理性的依据。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寻找事实的真相和事物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共性,从中获取于我们有益的结论和经验。但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探究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意义所在:因为当我们谈论必然性时,我们常常将其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挂钩,而这些规律,便是我们常说的“经验教训”。另一位同学认为历史“必然是”偶然的,他的论证也十分有趣。这位同学说,如果历史是必然的,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早已能够从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一条历史发展的规律,前可总结历史,后可预测未来。但现在并没有,没有任何一条规律可以做到这样。这是因为历史事件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偶然性。否则,历史学家,包括现在他所在的大学历史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们之所以还存在,正是因为历史是偶然的,它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论证的地方。但我想问的是:如果如这位同学所说,历史是偶然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那么,历史学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完全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还有研究的必要吗?我想,他们之所以还存在,正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从无数看似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一定的联系和共性来。历史学家存在的前提,是他们承认这种历史事件的共性或联系的存在,故而对之加以研究,从中获取可以总结或分析某些现象的经验,或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必然性”了。

另外一些同学也各自论证了自己关于历史或人生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自然也有认为历史(人生)是“必燃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谈论历史的必然性时,我们总是偏向于纵向地,即从一种历时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而谈论其偶然性时,我们总是横向地,以一种共时的角度去分析促成事件发生的具体因素。也就是一部分同学侧重于从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前已积蓄的矛盾或力量、以及这一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得出历史是必然的这一结论;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举出某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或具体形势、甚至某决定性人物的个人偏好等例子来证明历史的偶然性。这与我们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时的情况有共通之处:即当我们谈论“善”时,我们强调一种行为的“无目的性”;而当我们谈论“恶”时,我们又侧重于一种行为的“目的性”了。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总能把同一问题置于统一的参考体系中去讨论,无法从多维的角度去全面分析事物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我们认识的偏差。我想,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去考虑,而非一条顺时发展的线,亦非某个瞬时定位的点时,我们就会发现历史总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否定偶然性的作用,甚至有时候偶然性也可能起决定性作用。为任何一方做绝对的论断都是不切实际的。然而这似乎又陷入“不可知论”,或前面提到的“二律背反”的泥淖中去了。哲学问题实在常常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否认探索规律的重要性,或者说,探究必然性的意义。犹记得当牛顿的经典力学发展到鼎盛时期时,汤姆孙曾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人只需在其上面做些修缮工作就可以了。可惜他活得不够长,否则他一定也会感受到后来的量子力学给科学界带来的震撼,惊讶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与奇妙。所以,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持一种怀疑论的精神是必要的。我们不能期望任何一条规律可以贯通古今预测未来,就像我们承认并探索历史的必然性并非意味着我们奢望找到一条恒久不变的普世规律一样。但我们不能否认从历史的经验中可以找到使我们对现状有更深刻了解、甚至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能性的依据,从而调整我们现在的行动策略。当我们感受到规律给我们的现时生活带来的便捷性与明晰感,也就不会再问探索规律(必然性)有什么价值或意义的问题了。

而在思考人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我觉得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除了对存在的实质和意义的哲学探索引人入胜之外,其中体现的人生之必然性与偶然性同样值得深思。当可谓单身主义者的托马斯在决定与一个自己深爱的女人结婚过同居生活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太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他只是“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但是,他“觉得”自己要这样做、他非这样做不可、和他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三者含义相同吗?那么结局又是否有所不同?周国平在文章《探究存在之谜》中说道:对于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体现在人生受偶然性的支配,使得一切选择成为不可能,而他所爱上的特雷莎便是绝对偶然性的化身。

故事最后,特雷莎对托马斯说,或许她是错了,她不该将他带到那个小镇里,不该让他放弃原有的“幸福”生活在这里变老直至死去。他说她怎么知道他现在这样就不“幸福”?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托马斯留给特雷莎的问题,毋宁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这样是不是就是幸福,他不知道如果当初他没有这样选择,他又会不会因为内疚和愧悔,或者仅仅是因为放弃了眼前这个深爱的女人而痛苦。他没有答案。正如故事开篇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次,也正因为这种不可重复性,很多快乐或者痛苦都同样的让人记忆深刻,一切的是非对错才会有被加诸人类情感的喜爱与憎恶。一切都不会被提前预知和重复思考再重新抉择,一切不会被预先地卑鄙许可,因为我们都清楚知道,没有永恒的轮回。

篇3: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

《珠郎娘美》讲述了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 但比之更具有反抗性的爱情悲剧:在清代, 在古州三宝 (今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侗寨) 有一对青年男女, 男的叫珠郎, 女的叫娘美。他们在行歌坐月中相互倾慕, 互送“表记”, 因为侗家古理的“女返娘头”的旧式婚俗, 两人破钱盟誓。可是, 珠郎的父亲决意要珠郎娶姑妈的女儿为妻;娘美的母亲也决意要娘美嫁给舅舅的儿子为妇。珠郎和娘美在父母和舅舅的威逼下走投无路, 决定私奔。他们在好友兰笃的帮助下出逃, 翻越了“想情山”, 经过长途跋涉, 辗转奔波, 终于来到了“七百贯洞” (今贵州省从江县贯洞镇) 。

年龄与珠郎相仿的当地大财主银宜见娘美花容月貌, 比起自己的号称漂亮盖过河上河下的妻子宛如天上与地下, 遂起歹心。银宜假仁假义让珠郎娘美在自家的粮仓下暂时栖身, 并邀请珠郎与自己结拜兄弟, 还主动提出让珠郎在岑弄坡开荒, 为的就是把珠郎支开, 自己好占娘美的便宜。在娘美表示要和珠郎同住“牛棚”后, 另生一计:请珠郎帮他到外地收账。银宜支走珠郎, 借此机会试图调戏娘美。遭到娘美的严词拒绝之后, 贿赂当地款组织的头领蛮松, 以珠郎“勾外吃内”充当内奸为名, 借助在江剪坡款会上“吃枪尖肉”的机会将珠郎杀害。

娘美得知珠郎被害的消息, 强忍悲痛, 以谎言稳住银宜, 并以采摘蕨菜为名到江剪坡寻找到珠郎尸骨。为给丈夫报仇, 娘美将珠郎尸骨背回贯洞寨, 爬上鼓楼, 擂响牛皮大鼓聚众, 当众宣布:“要是七百贯洞有哪个心肠好, 肯帮我把珠郎尸骨送上山, 那我就是还不起他的情啊, 也愿陪他同吃同住六十年。”

对娘美早已垂涎欲滴的银宜在奶花的怂恿下, 赶紧回答:“娘美呀, 有这话怎么不来家跟我讲。”并且迫不及待地问何时葬珠郎。娘美就这样想法把银宜一步一步引进深山, 并趁银宜挖坑不备将其砸死, 为珠郎报了仇。

纵观故事情节, 我们发现, 这确实是一出梁祝式的爱情悲剧, 由于身为侗族儿女, 深受着侗族自身的文化熏陶, 珠郎不可能像梁山伯那样相思成疾、饮恨黄泉, 而是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 不管他们怎样的争取, 最终还是以悲剧而结局,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究其爱情悲剧根源, 我认为应该为以下几点:

一、侗族“恋爱自由, 婚姻不自主”的婚恋制度的影响

侗族青年的恋爱很自由, 在美丽的侗乡, 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就是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 对“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 脸上光彩。每到晚上, 几个要好的姑娘就聚集在一家堂屋里纺纱、绣花, 等待男青年的到来。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来到月堂后, 姑娘们脚手不停, 一面纺纱绣花, 一面热情接待, 以歌相问, 以歌相答, 以歌传情, 往往玩唱到深夜才离开。以后, 经过多次接触、唱歌, 相互了解, 成为恋人。榕江县七十二寨以及从江县六洞和黎平县一些地方的男女社交方式别具一格。青年男子架着木梯在闺房窗前和姑娘唱歌说爱, 经过无数次的闺窗夜语和情歌对答, 打下爱情基础, 互订终身。在《珠郎娘美》剧中, 珠郎和娘美正是在行歌坐月中互相了解, 互为倾心, 私定终身的。然侗族古文化中, 侗族儿女只有恋爱的自由, 而无婚姻的自主。侗族婚姻, 不论是自由恋爱, 还是他人说合, 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 才能择日完娶。

除此之外, 侗族还曾盛行姑舅表婚。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渠阳蛮俗》中谈到当时靖州一带侗族的姑舅表婚说:“靖州之地”, “姑表之昏 (婚) 。他人娶之, 必贿男 (舅) 有, 否则争, 甚则仇杀。”明清的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侗族民间称这种婚姻为“还娘头”或“换扁提”。关于姑舅表婚, 侗族曾经有规定:“姑之女必适舅之子, 聘礼不能措, 则取偿于子孙, 倘外氏无相当子孙, 抑或无子, 姑有女必重赂于舅, 谓之外甥钱, 其女方许别配, 若无钱贿赂于舅者, 终生不嫁也”。从这里可以看到, 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交易”的性质。姑妈家的女儿天生就是舅舅家的媳妇, 如果舅舅家没有儿子或没有合适的男孩, 就得向舅舅赔钱。假如赔不起钱, 终生都不能嫁。在南部侗族地区, 如今仍然流传着的《出娘舅银款》 (亦称《出钉耙银款》) , 对舅权意识作了充分的反映:

靠我们的母鸡孵大,

靠我们的鹞鹰养大,

靠我们的米饭喂大,

靠我们的布匹遮大,

你是我们的姑表血婊,

娶你完全是理所当然。

娶你不能有半句怨言,

娶你没有半文身价钱。

我们剩下了你才能成为别人的妻子。

表哥断脚断腿你也要嫁,

表哥耳聋眼瞎你也要回舅舅家。

……

近亲想丢你也丢不掉,

远亲想拉你也拉不到。

祖宗定下的姑表婚,

我们就该认你为自家人。

如果你逃得上天,

我就用竹杆来戳;

如果你躲得下地,

我就用锄头来挖。

如果我不娶你,

你才可以出嫁,

你出嫁时还要交四两四银赎身。

珠郎娘美正是在这种恋爱自由, 婚姻不自主的生活环境中相识、相知、相恋, 却不被认同。由于姑舅表婚的古礼, 珠郎需娶姑妈的女儿为妻;娘美应嫁给舅舅的儿子为妇, 并且, 娘美的舅舅补原鸠执意要娘美嫁给自己的儿子原鸠, “听说娘美外甥女有了二心……要是她愿意嫁到我家去, 那就算了;要是有哪家娃崽力气大骨头硬, 想跳过来攀树枝的话, 哼!那我就绝不饶人!”在“后天接亲”的协议下, 珠郎娘美只好逃离自己的故乡, 远走他乡。

二、封建家长制的严酷

尽管侗族人多半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 但侗族社会已被汉封建思想所渗透。父母之命高过一切, 父母可以掌控儿女的一切。在娘美表示“死也不嫁他家原鸠, 要杀就杀要卖就卖走, 我把这条命跟他们拼到尽头。”时, 娘美的母亲丝毫不为所动, 她只要自己没挨哥哥骂, 一切都好办。在补原鸠走后, 她就说过, 如果娘美不听劝, 做出“丑事”, 就“一刀砍你进腌鱼桶, 那时你想活也不能。”

并且说“今夜就不准你出去, 快纺完那点棉花, 后天就要嫁到别人家去了。”母亲气汹汹地下去了, 娘美果然不敢出去, 自己在家收拾纺车来纺纱, 直至入睡。

由此可见娘美深受礼教束缚之深。不读有偶, 珠郎也同样不敢据理以争, 在得知父亲硬逼自己和表妹结婚时, 无言以对, 只想到“高飞远走往他乡投奔”。

在侗乡, 封建家长不仅仅是父母, 还有舅舅, 即是所谓的娘亲舅大。在剧中, 娘美的母亲就告诫娘美说“做出丑事就会被人害……大舅不杀你, 也会把你卖出门。”可见侗乡中舅舅享有至高的权利。正因为这样, 娘美的母亲才会很紧张补原鸠的态度, 才会说“你大舅凶起来, 我只有打死你!”也才会答应马上置办嫁妆, 让女儿后天就出嫁, 要知道侗族的婚礼一般是在春节期间, 而这时, 才是春天, 如此匆忙的婚礼, 也正表现了舅舅的至高无上。

三、侗寨民众的守旧意识

在侗寨, 很多事情都得要遵从古礼, “行歌坐月”是“祖公们传下来的, 伯叔们教下来的。”娘美们就可以自由地恋爱;“姑舅表婚”是款文里规定的, 娘美们也得要遵循。在《珠郎娘美》剧中, 众姑娘、众罗汉都知道这些古礼, 所以才在歌中唱到“趁现在你们在月堂里, 我们还能来说说唱唱, 二天你们嫁去别人家了, 是燕子也飞不到你们身旁!”寨子里姑妈家的女儿得先让舅舅家的儿子挑, 假如舅舅家的儿子要娶, 姑妈家的女儿一定得嫁, 否则会被嘲笑。假如舅舅家的儿子不愿娶姑妈家的女儿, 姑妈家的女儿在征得舅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外嫁, 但得赔舅舅一定的钱财, 赔多少钱要依据侗款的规定, 多赔或者少赔别人都会议论。娘美和珠郎刚刚私定终身, 他们的情投意合马上就被人们告知补原鸠, 这样的社会舆论足以证实侗族的守旧意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侗族儿女就应该遵循“姑舅表婚”, 即使有那么多侗族青年逃婚, 即使“想情坡”八对青年因逃跑无望而跳崖, “姑舅表婚”也要继续维持。

四、侗族社会的思想、政治的改变

1、嫌贫爱富思想的出现

侗族社会生活中, 贫富的日益悬殊, 导致了人们观念的改变, 侗族社会里, 已出现嫌贫爱富思想。面对富裕的补原鸠, 大家应该是恭恭敬敬, 丝毫不敢造次的, 所以, 他才会说“要是有哪家娃崽力气大骨头硬, 想跳过来攀树枝的话, 哼!那我就绝不饶人!”“我家不丢手, 哪家敢娶她”, 连珠郎也说“你大舅的家产多势力又大, 我们的事, 他死也不会放手”由此可见, 在当时的侗乡, 财产已与势力挂钩了。

另外, 在贯洞, 奶花的主动为银宜拉客人、银宜约珠郎入家族时, 甲乙丙丁几个老人的献媚之词, 蛮松的吹捧之语等, 都可看出当时侗乡部分人的嫌贫爱富思想。

2、“款”的性质变异。

款是侗族一种政治组织形式, 它最初是用来调解由于生产力发展滞后社会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后来氏族间出现了战争, 它又具有了军事联盟的性质。总之, 侗族款组织是一种相当完备的原始民主政治组织形式, 它包括立法、司法、公安等一整套组织程序。核心人物是歀首, 在侗族中具有很高的权力, 相当于部族首领, 是德高望重的人。在起款过程中, 有吃“枪尖肉”试探人心的环节。如果你是内奸, 在吃肉时, 就会被枪尖刺死。款发展到后来, 就成为封建地主和统治者所掌握利用的工具了。银宜正是利用了起款的方式, 哄骗珠郎到江剪坡, 再利用吃“枪尖肉”试探人心的环节把珠郎害死的。

3、对权势的屈从

侗族人民也有人的弱点, 即对强权的畏惧。正因如此, 珠郎才不得不去帮银宜收债, 不得不在归来后, 连衣服都没换, 就随着银宜去了江剪坡;正因如此, 贯洞的乡亲们对珠郎娘美跟银宜走表示了沉默;正因如此, 江剪坡上, 珠郎遇害后, 乡亲们敢怒不敢言, 回来后, 也不敢告诉娘美真相, 因为“这话不准讲出去, 要是讲出去, 银宜会打死你!”

五、珠郎娘美自身的原因

1、珠郎娘美涉世未深, 易被欺骗

珠郎娘美年龄尚幼, 涉世未深。决定逃婚后, 都不知该往哪里逃, 只有请好友兰笃帮忙。在兰笃把他们送到半路后、回去后, 他俩居然迷了路, 只好呆在山洞里休息一夜。由此可见他们的适应能力欠缺, 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谋生。到了贯洞, 面对银宜的询问, 珠郎的回答句句属实, 家住哪, 姓甚名谁, 为何来此, 全盘倒出, 全然没有半点防人之心。当时, 围观的众人已经只是默默注视银宜, 不敢有任何言语了, 可珠郎娘美还是随同银宜和奶花而去, 这不能不说是太没警惕性。银宜让珠郎去开荒, 本是为了支开珠郎, 好有机会去调戏娘美, 可珠郎还觉得银宜是为自己好。直至最后被杀, 珠郎还搞不懂银宜为何要杀自己, 临终前的话居然是“我和你……进你房族……你为哪样要杀……杀我”。所以说, 珠郎至死都还认为, 只要自己好好干活, 银宜就会对自己好, 他完全没有想到, 银宜的“好”, 就只是想找机会接近娘美, 得到娘美而已。

2、夫妻之间未能及时沟通

银宜的目标是娘美, 这在珠郎外出帮收债时, 娘美已经知晓。然而, 尽管娘美聪明机智, 却未能把心中所想告知珠郎。在珠郎讨债归来被银宜拉走时, 因自身文化影响 (男主外思想, 女人只能顺从, 否则, 做丈夫的将被耻笑) , 未能及时劝阻,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3、面对恶人的纠缠, 娘美未能开动脑筋、机智应对。

娘美只知要珠郎收债时讲点和气话, 自己面对纠缠时, 却是对奶花和银宜加以怒骂, 导致此二人恼羞成怒。大苦就提醒过娘美“马蜂窝戳不得”, 娘美也表示知道, 可是, 面对奶花的登门说媒, 娘美直斥她“良心实在坏”, 并把她赶出家门。正是这样, 奶花才提醒银宜找蛮松商议, 一个恶毒的计谋就此诞生, 珠郎最终命丧江剪坡。

珠郎和娘美为了坚守自己的爱情选择了逃婚, 他们抛弃一切世俗观念, 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在侗族地区是常见的, 逃婚也是被众人接纳、同情的, 并且都持宽容、认同的态度。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 而其父母不同意, 相约逃跑, 只要事后男方请人到女方家赔礼道歉, 送一定的礼, 再补办仪礼, 其父母也会接纳, 表示认同这门婚事, 他们还可以继续过幸福的生活。既是如此, 珠郎娘美是有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然而, 珠郎娘美的爱情在如此之多的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 竟以悲剧而结局, 可以说, 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在整个侗乡皆如此的大环境中, 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来获取幸福生活实属困难, 侗乡儿女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 需要改变整个侗乡的面貌。只有侗乡解放, 再没有阶级压迫, 人人平等自由, 才有可能抛弃旧的婚姻制度, 侗乡儿女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梁少华, 梁耀庭原著《珠郎娘美侗戏》贵州省文化局、剧协、音协侗族民间文艺工作组整理,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日期, 1960。

[2]《侗族民间故事“珠郎娘美”文本研究五十年》郎雅娟C953 A1003-6644 (2010) 04-0049-04

[3]蔡亚玲:试论社会文化变迁下的侗族婚姻习俗探析--以新民中寨为个案,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minsuw.com/nation/dongzu/152.html

[4]《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5]《珠郎娘美》 (侗汉对译本上下集) 梁华仪传唱邓敏文搜集整理注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印1982年5月。

[6]http://cif.mofcom.gov.cn/site/html/yyfang/html/871059/2010/12/31/1293755347874.html黔东南少数民族简介-侗族。

[7]http://1968zhangwenzhen.b l o g.1 6 3.c o m/b l o g/static/1348033172010485332947/侗族概况。

篇4:偶然还是必然?

从1979年就开始进行钢琴即伴奏研究的张友瑜副教授,本学期开设的“即兴伴奏”选修课大胆进行了改革尝试。张老师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应该、也必须面对今天的音乐市场,加进流行音乐的内容,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为了在这门课的教学链中填补流行音乐的环节,她从本学期起,先后请了3名在酒楼、歌厅勤工俭学、弹伴奏的学生走上讲台,谈自己为流行音乐伴奏的体会,自己一方面在讲台下掌握教学进程,一方面听讲、记笔记,并且声称“学到了东西”。当她得知张有为在台湾是罗兰“乡云音乐教育社”流和地钢琴及爵士钢琴总监后,欣然邀请该生用自己执教的课时举办讲座。

这天的课吸引了大批学子。原来点名册上只有35名学生的“即兴伴奏”课不得不挪到排练厅,能够容纳200多人的排练厅座无虚席,连后排都挤满了站立的听众。不仅是大学部8个系和成教部的同学,还有附中的学子,甚至包括几名青年教师。90分钟的课上得比较活泼,声乐系一名通俗专业的学生现场演唱自己创作的《南斯拉夫的梦》,张有为即人在钢琴上用流行音乐常用的循环和声为其伴奏,并做讲解。此后,不时有学生上去演唱时下社会上流行的歌曲,张有为一一为其伴奏并解析方法。

课后,笔者接触的各专业、各层次的同学无不异口同声地说,这种课非常必要。钢琴与作曲双学科学士、作曲硕士、青年教师赵曦认为,在教学中确实应该注意学与用的关系问题。张有为先生说,到大陆来根本就没有讲课的准备,但私下里已经有武音民乐系和武大、交大等院校的同学找他学习。他还介绍,台湾国立艺术学院90年代规定不搞流行音乐,但现在已是一纸空文、名存实亡了。

篇5:偶然还是必然?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一数字?国家有关部门和经济专家解析时都认为:欣喜之余,还需冷静回味。

三大因素助长外商在华投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隆国强分析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低迷,需求越加萎缩,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速向中国转移其生产活动——这是2002年吸引外资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来很多潜在投资者变成了现实投资者。以保险为例,隆国强说:“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保险市场垂涎已久,加入世贸组织后闸门一开,他们就蜂拥而入。”据外经贸部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介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监会已分两批向外资发放了6张保险经营许可牌照。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广州的寿险市场份额已占16%。

隆国强说,中国这几年经济持续发展对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也是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使得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一家调查公司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投资吸引力2002年第一次超过美国。也就是说,除了吸引外资500亿美元这个绝对量超过了美国外,影响未来投资者决策的吸引力也首次超过美国。另据调查,有80%的跨国公司计划未来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

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投资出现新变局

这几年,中国吸引外资基本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隆国强分析,与以往相比,来华外商直接投资体现出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的外资进入了除制造业以外的新领域,二是跨国并购逐渐露出苗头。

表现特别突出的是正在逐步开放的服务业,成为2002年吸收外资的新亮点。金伯生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政策调整最集中的领域是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给予外商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是服务业领域外资政策调整的核心。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长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002年1月~9月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800家,比上年同期增长27.4%,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23.4%。

兑现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使得外资迅速进入原来没有开放的领域,成为2002年的新话题新现象。但规模还十分有限,整个金融业利用外资目前也就是两三亿美元。对中国来说,这才刚刚开始。

另外一个新变化就是我国关于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越来越明确完善,如允许外资参与国企改革,实际上就是允许他们来并购,以及成立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使得跨国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形式在我国初露头角。隆国强说:“我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跨国并购的规模将会达到百亿美元以上。”他分析说,十六大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对处置国有资产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了。从东部地区的经验,地方政府在推动国有资产产权多元化、通过跨国并购来推进国企改革方面走得更快。

“第一”背后的隐忧

对于500亿美元这一“破纪录”数字,社会各界普遍看好,而国家有关部门和资深研究专家却近乎一致地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

“无论‘世界第一’的地位还是引资的实际规模,都没有给我们足够乐观的理由。因为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说。

隆国强分析,这500亿背后有两个不容忽略的要素:比起上年470亿,虽有所增长,但实际上增幅并不大,所以突破500亿完全是预料中事。从这个意义上讲,2002年的外资进入状况只能看做是一般性增长,并不具有实际的突破意义。此外,之所以大家都认为该数字扎眼是因为美国相对变差了,把我国推向了“冠军”的宝座,这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现在,专家们更为担心的问题是,对引资吸引力和目前业绩的盲目乐观容易掩盖我们在引资工作中的真实缺陷。

隐藏在500亿这一数字背后的问题还非常多。金伯生说,首先是产业分布贫富不均。72%的外商企业投向了第二产业,3%为第一产业,25%为第三产业。上半年农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虽同比增长,但也只有4亿多美元,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足2%。在服务行业里,投资集中在房地产业,金融、电信等服务领域引资曲高和寡。大笔外资仍径直进入了加工制造业。扩大农业及服务业引进外资,将是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吸收外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外商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虽在绝对值上有所增长,但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仍不高,西部甚至一度有所下降。在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11个省市所占比重约86%,中部8个省市所占比重约9%,西部12个省市所占比重约占5%。

中国现在还有2亿闲置劳动力在寻找就业机会,我们期望的不仅仅是500亿,而是1000亿2000亿来为我们创造就业机会。

篇6:产能过剩是必然还是偶然

记得姜昆和李文华说过一个相声,笑谈当时的民间心态,说街坊大妈拿洗澡盆装盐,因为恐惧盐要涨价。当然,在这种萝卜上有泥也不管的市场图景下,你是听不到“过剩”这个词的,恨不能产品还在生产线上,就有买主订走了,说实话,这正是诸多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但是,80年代的这种“短缺”,实际上是社会心态不稳定的表象,不是什么好兆头,事实也证明了’惹出的麻烦还挺大。

然而,为了使80年代中末期的这种热得烫手的社会经济状态戛然而止,银行利率被提高到10%左右,国库券的利率甚至达到14%,拿澡盆买盐的、买冰箱不看好坏的,一股脑儿都把钱存进银行,这下子又出现了过热的反面,社会消费展现出比较大的萎缩的局面,产品开始“过剩”了,企业的日子难过了,三角债多如牛毛了。这又才出现了90年代之后提振内需的一系列举措,包括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市场化……。然而,举足轻重的,还在于当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打开了国外市场,“大进大出,荫头在外”,外来的需求—下子旺盛起来,以至于金融风暴之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占到了GDP增长的45%左右。

回顾—下经济生活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冷热转换的场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最理想的社会经济运作状况当然是“平衡”,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多一分,不少一寸,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描述,既不过剩,也不短缺,算是一个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但正因为经济活动中各种元素作用力的此消彼长,各种逐利主体的你争我夺,市场资源的分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和现状,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像物理学、化学、数学那样有可以寻踪觅迹的各种变量、元素关系之间的准确关系,得出准确的判断。那句“看不见的手”被当成市场经济的“最高哲理”被传诵,但是,其中也许包含了更多的无可奈何。

市场中的过剩与否,其实是整个市场在运动中的一种必然,过剩与短缺一道,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何尝又不是推动经济前进的一种动力呢。当然,过度的过剩,过分的短缺,还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甚至严重伤害。政府出手调控,其实也是出于把副作用甚至伤害降低到最小这样的理性和善意。至于过剩了没有,过剩是否严重,下手孰重孰轻,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这种多元化的场面,恐怕应该视为好事,各方面的行事者会更加小心翼翼,调控者丢掉的,也许是宏观发展的机遇。业者丢掉的,就更为直接,是真金白银的投资。

篇7:偶然还是必然爱情诗歌

确实,这堂课上得给力,这样的反腐效果很神奇。不过,貪官听完课后“抱钱自首”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案还是能有效推广?靠法制预防课能承担反腐重任吗?

6月1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军以查处的身边案例说法,给400多名干部上职务犯罪法制预防课。次日,国土、村社干部5人带着钱来自首。“想不到这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涪陵区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称,他们说听课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在征地补偿中干了犯法的事,应该向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交代清楚。

上述消息引起了如潮议论。叫好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有人在报上撰文认为:一场廉政课后,5个贪官抱钱自首,只是“瞎猫撞死耗子”式反腐,如此反腐效果并不可喜。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如果预防课后有一两名官员自首或许出于偶然,但一下子5名官员自首,仍然认为是“瞎猫撞死耗子”未免有失公允。笔者以为,5人“抱钱自首”看似偶然的事情背后,蕴藏着一系列的必然因素,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势必有益于今后的反腐败工作。

曾当选“十大法制新闻人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向菲曾先后说服多名逃犯向警方自首。对此她表示,“在逃疑犯就像是一壶即将烧开的水,其自首的念头其实已经烧到了99度,而我只是又拢了一把火,给了他们欠缺的1度,烧开了这壶水”。从这个角度上说,要想让更多的官员抱钱自首,99%的“功夫在诗外”。如何将腐败官员自首的念头烧到了99度?笔者以为,反贪机构至少应当完成两个使命。

其一,努力加大打击力度,消除贪官的侥幸心理。曾经见证了香港由贪污之城变为廉洁之都全过程的原香港廉政公署副廉政专员、执行处处长郭文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反贪污发挥吓阻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刑罚有多重,而在于贪官认为他们有多大的机会被抓到。如果一般的官员感受到,一旦他贪污腐败了,被纪委抓的机会超过50%,那就成功了,就有阻吓性。”要想使更多的贪官抱钱自首同样需要在消除其侥幸心理上下工夫。换句话说,查处概率的高低,是一个人决定能否以身试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事关多少贪官抱钱自首的重要因素。重庆市涪陵区五名官员抱钱自首的背景是:涪陵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已将征地拆迁中,行政工作人员骗取国家赔款的造假方式搞得一清二楚,并顺藤摸瓜查出了涉及征地拆迁领域的职务犯罪14人,也就是说,上述国土、村社干部5人之所以带钱自首,或许有关方面已经了解到“蛛丝马迹”,但是否全盘掌握还需打上个问号。事实表明,要想激起贪官“抱钱自首”的涟漪效应,前提条件是,反贪机构必须努力提高发现犯罪能力,在“必”字上多下工夫,既要办好影响大、性质恶劣的案件,同时对于那些“职级不高、金额不多、事情不大”的“小案”也要做到“一个都不放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吓阻性”。

其二,通过看得见的从宽处罚,感召更多自首。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7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自首的被告人,除了罪行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深、人身危险性极大,或者恶意地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者以外,一般均应当依法从宽处罚。现实中,对于一些失足官员而言,他们缺少的或许就是“临门一脚”的勇气。如何体现“自首、坦白从宽”的政策,让腐败官员打消顾虑,从看得见的“好处”中,走上自首之路,应该成为司法机关努力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刑罚对于自首的官员,既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又要体现从宽政策,显示出司法的诚意,让自首者都有个“看得见”的激励,方能激发更多的腐败官员踊跃自首。

上一篇:到底是人生苦短?还是岁月漫长?人生哲理下一篇:关于节约用水倡议书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