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2024-07-15

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共8篇)

篇1: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在各个版本的书架装逼指南里,往往都少不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二十几年前我就中过招,从先锋派学长那里听到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吹得神乎其神,基本上就是圣经一个级别的了。我偷偷地读了,发现原来是一本黄色小说,别的情节,都忘了。别人问我书怎么样,我只好凝视远方,缓缓点头:嗯,确实是少有的大作!现在想起来,那些先锋派学长说不定也是跟我一样装的。

不过,这本书在装逼界一直长盛不衰,甚至靠它成长起来一些装逼大师(又叫文学理论家),制造出了许多普通人看不懂的词,比如”元叙事”,“存在编码”。本来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就不要看了,本来没想看的人看到这些词倒把书买下放在架子上,然后,就不要看了。

重读这本书是在银杏叶最黄的那几天,身上正承受着工作的重担,很感到有点吃不消。于是换个口味,调剂调剂。

“生命”,或者说“存在”,到底是重还是轻,哪一个更让人无法承受?对大部分人来说,肯定是重。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社会名誉,一个比一个更让人喘不过气,所以都羡慕那些不用负任何责任一身轻松的人。

托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为任何的爱情所束缚,不愿意放弃自由,不愿意承担责任的重担,即使在和特蕾莎同居的几年里依然不断地沾花惹草,直到失望至极的特蕾莎离他而去,从瑞士返回捷克。

基本上就是一个渣男的故事。

然而,在特蕾莎离开之后,托马斯很快就感受到这种“轻”的感觉无法承受,他没法不想念特蕾莎。于是,他放弃外科医生的工作,从苏黎世追到苏联占领的布拉格,重回特蕾莎的怀抱。结果,因为政治原因他受到迫害,再也无法行医,成了一个擦窗户的清洁工。

画风一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浪子回头的故事。

且慢。托马斯回到捷克之后并没停止沾花惹草,甚至,他可以在擦窗户的时候和独自在家的女主人上床。

作者并未对托马斯的这种行为做什么谴责,他平和克制地展现了托马斯灵与肉分开的人生哲学。托马斯并没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是不能忍受失去自由的人生,偷情,只是证明这种自由依然存在。但是,在苏联占领下的捷克,这也是他仅存的自由。

失去自由的世界,注定是媚俗的世界。因为对媚俗的共同痛恨,托马斯一直和萨比娜保持情人关系,这又是一个克制的关系,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有趣的是,当昆德拉批判媚俗的时候,没忘记对“自由世界”也捎带地嘲讽。那些自以为自由的人,只要被媒体和舆论裹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品味,依然逃脱不了媚俗,比如萨比娜的男朋友弗朗茨。

昆德拉提出了问题,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却没有提供答案。书有一个温情的结尾。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狗卡列宁死了,他俩也老了,在一个淳朴的村子里过着宁静平淡的生活。

篇2: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这几天看了捷克裔法国作家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由于只看一遍而又是办公之余走马观花的通读,也就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想。开始读这本书只是因为看到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中说到轻与重的极端对立对人生所产生的效果,提出在轻与重之间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我一向是推崇“中庸”的,虽然还没有拜读四书之一子思的《中庸》,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从小时候到现在潜意识里一直是中庸在做主导,而当我在简介中看到昆德拉提出关于轻与重的选择时,心里产生一丝好奇,真的是好奇,我想知道在他的心里,到底是怎样区分轻与重的,其实我心里一直都在寻求生活中所有极端的一个平衡点,我需要多方面的指导,这份需求,这颗好奇心,促使我以搜索的心态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了这本轻与重的释义。

其实,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给她命名为不能承受之轻,难道“重”要比“轻”要容易承担些?亦或是“重”是更多人能够触碰,能够理解的,而“轻”恰恰是很少人能够感受,“轻”体验需要更多地所谓更深的物质或精神“资格”,又或者这个名字已经针对昆德拉本身的选择做出了定论。他觉得,沉重不一定悲惨,轻松也未必是真正的辉煌,他验证了尼采提出的‘永劫回归’隐含的一个视角:他是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很难依据她存在之余的依稀的微光来辩释一切。我没明白,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很难依据我们当下所看的,所理解来评判“轻与重”而在这难以定义之间,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的存在??轻重真的就是对立的神秘,也是模棱两难吧。

昆德拉笔下的男主托马斯,一直有意识的拒绝束缚,拒绝媚俗,跟前妻、幼儿、父母撇清关系,拒绝一切会带给他沉重的东西,沉迷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的性爱,即便后来他不可遏止的爱上了特丽莎,还是一副:我爱你,但不属于你的状态继续与别的女人偷情,当他真的感受到“轻”的时候,他变得空虚难耐,他所抗拒的媚俗也并没有因为他的抗拒而消失,反而一直追随着他,只是在他“轻”的难以立足这一刻才感受的这么深刻,他意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他赖以存在的重心——家庭的责任。而他的爱人特丽丝,我一直没觉得她是昆德拉的女主,反而觉得她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好像特丽丝就是那个那个陌生的女人,这两个角色体现是爱情里不同角度的爱与投入,区别在于一个选择陪伴、占有,一个选择观望,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两个男主的选择,其实,从法国回来的那一刻,托马斯就选择了责任,只是他还在极力的自我斗争,他的潜意识不允许他接受责任,但是责任却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从这一刻起,后面的托马斯跟特丽莎的章节都是顺理成章了。或许这个思维过程的描述正是昆德拉本人关于在轻与重之间做出选择的思维过程,而正如托马斯最后意识的那样,家庭责任是我们存在的重心。

篇3:抑郁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有些时候我觉得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让我作呕,就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我受到的压力让我厌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墙之外。”——卓别林

9月16日,年仅28岁的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2013年2月16日,新浪微博上名为“sienna赛娜”的姑娘,在微博上留下遗言后,纵身从高楼跳下。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走饭”用时光机发送了她的遗言,当人们看到遗言时,她已经选择了用上吊自杀这种极端手段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结束生命却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抑郁症。与“走饭”看似轻松的“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的遗言不同,赛娜的遗言冷静、理性、清晰,但又充满痛楚。“抱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处理和交代就离开。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应该就要精神分裂,实在熬不住了。再见,大家。”

我反复看了多遍,感伤和痛惜之余,感觉他们对抑郁症有很多认识误区。这种经专业治疗本能治愈的疾病,如今越来越成为高频率的隐形杀手。假如不是这些错误认识,也许他们就能坚持下来,走出黑暗。这要命的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呢?

01

一条名叫“抑郁症”的大黑狗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

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在传统的英国小说里,绅士们外出散步时,往往会牵着一只黑色皮毛的爱犬,不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形影不离地跟在主人左右。丘吉尔把抑郁症比作黑狗,虽然带着几分自嘲,却非常贴切。在那之后,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因为抑郁症真的像黑狗一样非常忠心地跟着你,至死方离。

抑郁症:凶猛的“精神癌症”

很多人知道抑郁症,但很少人了解抑郁症。大多数人们认为,抑郁症是种“情绪病”。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会“小心眼”“想不开”“爱钻牛角尖”“敏感脆弱”等等。其实不然,抑郁症就是一种病,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完整的生化过程,抑郁症不是一种情绪,不是靠“你想开点”“没那么严重啊”这一类鸡汤式的开导,就能解决问题。说得粗俗直白一点,抑郁症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脑子有问题。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心理双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大脑环境内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干扰个体的正常情绪感受,甚至(尤其是重度抑郁症)会直接导致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从而扭曲个体的三观和人格。换句话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精神癌症”。

这种痛苦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他们几乎丧失了所有人际交流能力。原先轻而易举的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极其艰难。他们思维受阻,口不能言,力不能事,欲念全无,感情淡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生不如死。”很多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到。

社会功能受损如同一条长在大脑里的黑狗,它不停地压迫着患者的脑神经,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失去活力的人生是十分可怕的,有一位患者曾这样描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感受:“突然发现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很想去做的事情,现在却一点也不想做,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有时候该吃饭了,我却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在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的难受。”

这种对一切失去活力疲惫状态一步步将抑郁症患者逼向崩溃的边缘,于是,抑郁症成为了因疾病和残疾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中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自杀率高成为抑郁症最大也是最可怕特点。有数据显示:“所有自杀者中,70%患有抑郁症;7个抑郁症患者中,最终有1个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仅我国抑郁症患者就高达9000万人,只有8%的人能够接受正规治疗。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例竟然高达75%。抑郁症已经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可怕杀手”!

抑郁症:看不见的“伪装者”

张国荣、三毛、海子、阮玲玉、周星驰、崔永元、白岩松、丘吉尔、川端康成、海明威、戴安娜王妃、憨豆先生、梵高、陈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却是长期抑郁症折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形”的特征。这些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崇拜的名星、政坛要人、医生、律师、学者……他们总是逗我们发笑,给我们力量,但是拉上窗帘,自己却连笑都不会了。他们是最好的“伪装者”。他们的痛苦只是没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健康。

高知、白领、明星、医生及企业高管一族,由于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抑郁症发病率尤其高。2005年,国内通过抑郁量表对上海各级医院的医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9.4%的医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中国心理协会公布的中国职场抑郁症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2%至4.8%,也就是说在50个人的团队中就有一到两名抑郁症患者。

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症群体为什么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病情呢?

抑郁症患者: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中国,有9000万的抑郁症患者,我们日常生活里却几乎看不见,他们全部缺席在病耻感的后面。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很早就会产生病耻感。尤其是男性患者,这样的病征在社会上的解读是抗压能力小的,懦弱的,无能并且影响男性力量的。因为自我评价低,内心的羞耻感往往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多谈及自己的状况。这往往延误了早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时间。

大多数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对抑郁症患者并不友好。他们会认为抑郁症是矫情、是“太闲了”“想多了”。一位抑郁症患者曾告诉我,自己最大的痛苦来源还不是病症本身,而是需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件事本身已经为他招来了太多的侮辱。在中国,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即被贴上“耻辱”的标签,人们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及暴力倾向。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抑郁症患者更加排斥与外界的沟通,拒绝将自己的痛苦向他人倾诉,只能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使得病情加重。

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病院出院后失去了原本良好的就业机会与稳定的工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遭到排斥与疏远,甚至在婚姻中,也会遭到伴侣的嫌弃与不解,从而导致婚姻破裂。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不少抑郁症患者十分抗拒坦诚自己的病情,有的直接人间默默消失隐居起来,有的会很久不见,风轻云淡说一句,也有的跑去安定医院,偷偷开了一堆药回来。他们感到羞耻,并且无法言说。甚至作为朋友和病友,他们彼此之间都很少交流关于抑郁症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抑郁症仿佛和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说出来不够礼貌,是跨了界限,出了分寸。仿佛这是一个禁忌和创伤,必须闭口不提,无法堂堂正正地谈论。

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抑郁症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不能将复杂的生理病症和心理问题联系起来。当我们善意给患者意见或者施舍同情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我不能同感。这些微妙的情绪都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很脆弱敏感的内心。

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不想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任何关系。这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会更加想让人放弃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尤其是这个交流除了要突破自己本身的羞耻外,还要打破别人认知的盲点。

这世上可能没有其他更加难堪的病症,要你先用很久的时间为自己确诊,然后花更多的时间来隐藏和装作什么事都没有,以及要跟别人解释清楚你真的得了抑郁症,而这一切的时间要比你去治疗抑郁症的时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不光是病情,仅仅是这些厚重的时间和努力往往就会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你永远无法跟主流那些要求你乐观向上,阳光坚强的人去解释自己,并且这个正能量的社会自古都是讨厌懦弱的人并且匮乏相应的同情心。所以当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之后,那些对抑郁症无知的人们再次用愚昧和恶毒杀了他。

于是现实中,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消化着难与人言的痛苦。即使他们能够表达,外界也难以理解。“不患抑郁症,你永远不能了解这个病的痛苦。”一位患者说。

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大多数选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达到中度、重度抑郁的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到死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且由于中国人对精神健康长期忽视乃至防治失守,更多的正常人也逐渐迈入抑郁症的阴影中;而隔膜与无知,使得抑郁症这个本可治愈的疾病,成了能吞噬人生命的猛兽。

02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电影《守望者》

在中国,很少有人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情绪上的一些问题会处于一种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状态,并且这些问题是吃一顿火锅喝一次大酒解决不了的,两顿也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长期下去就会累积成疾。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畸形高压下的病态反应

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社会越是进步,压力越是巨大。学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削尖了脑袋备战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要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除了面对生存压力外,还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让这个群体几乎成为压力的巅峰时段;老年了,还要面对“空巢老人”的压力恐惧。在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高压状态下,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疾病。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高压下的负面情绪。从情绪的角度看,心理学家认为抑郁者和正常人在负面事件解释上有三点不同。一是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归于内在,为消极事件过分自责,而普通人可能看成运气因素或者他人因素;二是抑郁者认为负面事件有深远的整体的广泛的意义,因此更容易陷入其中,而普通人可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意义有限的;三就是抑郁者把负面事件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未来也没有办法改善,而普通人相信多数负面因素都会随着环境慢慢消退,该过去的总会过去。这样,负面事件就成了抑郁者的漩涡。

换句话说,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穷思竭虑。它们会在一些负面事件上纠缠不清,把这些在记忆中长时间固定下来,不时鞭打着内心深处的自己。它们会深深困在思虑和自责中间,从中寻找一些消极而抽象的东西。渐渐地,他们和生活中新鲜的空气隔绝了,只在自己抽象的思辨中徘徊打转。他们的记忆也会一点点的宽泛空洞化。没有了鲜活、丰富而积极的记忆素材,他们也会更多地感到无价值无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放弃完整自我的意义追寻,感到更多的绝望无助和碎片感。

除此以外,凡事要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反省,自我要求严格,容易内疚等,这一类人的性格就是术语上所说的抑郁症易感性格。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向内的攻击。有的人遇到事情,会把怒火发泄在外面,这是向外攻击,这类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反之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从内部找原因,就像孔夫子说的“吾日三醒吾身”,这类人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的“忍”之道,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六度万行,忍为第一”,所要表达的就是万事都要忍,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内敛的思维模式,不擅长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烦恼,长期“忍耐”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中,最终被一件极小的事情压垮,成为别人不理解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造成抑郁症几何倍数增长的因素之一。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转型,也是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型,转型必然会面临迷茫与不确定,我们的信仰会变得模糊,世界观也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原本旧的文化思想体系需要打破,新的文化又还未建立起来,种种一切,都会给转型夹缝中的人民带来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方向的我们像是无头苍蝇一般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种种这些,造就了现今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内心空虚。抑郁症这条大黑狗便乘虚而入,迅速而准确地攻击了这些不安的灵魂。

医学角度看抑郁症病因

严格说起来,我们俗称的抑郁症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疾病,症状相似,但病因各异。像有些抑郁症是因为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如更年期抑郁症;有些是因为日照缺乏而导致的,如季节性抑郁障碍;有些是躯体疾病而引发抑郁症;还有产后抑郁症等等。每一种抑郁症都有各自的病源,但整体上从共性来分析,引发抑郁症的病源又有一些共通的特点,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

其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第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大的难点。

03

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

“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韩寒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名人们是如何做的。

崔永元:在他心绪烦躁的时候会在家里看老电影,看老电影的小人书,看老电影的剧本,“凡是跟老电影有关的,一看心里就会很平静。”崔永元在回复网友微博提问中提到,治疗抑郁症和治疗其他病无异:一是承认有病,二是寻个好大夫,三是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患者本人,医生,亲人同事伙伴都能够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唯看客心态的围观起哄,有百害而无一益。

许巍:靠不停地锻炼身体来抑制抑郁,他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试图从里面寻找到答案。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心态好的人,发现他们都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他才醒悟,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要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

范晓萱:作为过来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有抑郁症的人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对抗抑郁症有许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我放弃,永远怀抱希望。”走出抑郁症的她,更加坚定做自己喜爱音乐的信心,如今范晓萱的音乐也不断在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你是病了,不是错了”

消除病耻感是打败抑郁症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承认他的存在并积极地去面对和抗争。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进精神疾病相关科室就诊,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一大“绊脚石”。只有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真正的获得康复。讳疾忌医的心态要不得!

当然,除了病患自己的认知改变,社会大众也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社会环境。多点包容,多点理解,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痛的生死离别发生了。

情绪的自我调整

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抑郁症缠扰的时候,除了正确的面对疾病、认知疾病,还可以通过情绪的自我调整来主动地自我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兴趣填满生活。抑郁症患者的状态其实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水杯,里面装的都是不想要的思想情绪垃圾,用某些具体措施,虽然一时可以倒掉,但杯子很快会再满。彻底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杯子里填满小石头,让它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这些小石头可以是任何使你感兴趣的事情,它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愉悦。人必须找到一个中心一个主宰,才不会被杂七杂八的东西填满。

运动。有研究现实,长期坚持运动,尤其是慢跑对抑郁症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快乐因子”内啡肽,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能让人感到愉悦。但内啡肽只能在人体保存2~3天,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锻炼,让笑容和快乐发自内心。除此以外,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这些神经递质都有明确的抗抑郁的作用。

阅读。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看这些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倾诉。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通过向朋友、家人、心理医生的倾诉转移烦躁与不安,丰富自己的视角和理解,让不同的思维角度带领自己走出情绪的死角,从而给自己希望。

音乐。音乐是和语言一样的可以表达情绪的方式,通过音乐放松自己的压力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法。

正确的医疗干预治疗

也许今天抑郁症的广泛流传,的确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在这一点上任何文章和书籍、任何自测和自疗都不能代替。如果你感觉到你的症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地摆脱抑郁症了,这时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特征,使得完全靠思维的力量治愈它,显得棘手难办。更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在药物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去更好地去聚焦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去丰富自己的记忆。在扩展和丰富积极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减少空洞而宽泛的负面记忆,也就减少了对负面事件的穷思竭虑。

陪伴与理解是最好的良药

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由日本作家细川貂貂根据自己和丈夫望月昭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告诉我们微笑和陪伴是帮助战胜病魔的利器。疾病有时无需猛药,在痊愈之前痛感的反复发作是必经,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女主人公晴子用了无为而治的方子,正是丈夫需要的迂回的爱,爱得细密,爱得克制。她为他拓出一片宁静的空间,让他尽情宣泄情绪,并感到这个世界一直美好。至少没有那么的糟糕。

篇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是在中国最富知名度的当代外国作家之一。因为其作品投射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甚至兴起了一股“昆德拉热”。昆德拉的标签式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风行一时。他作品中的“轻”“慢”“媚俗”等极富文艺意象的标志性用词,也常常成为流行词,甚至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书名也让人津津乐道,玩味不已。无数年轻人从昆德拉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视其为一代宗师。

迄今为止昆德拉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几乎每部都成为了经典。多年来,昆德拉除赢得无数文学大奖之外,始终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强有力的竞争者,几次获得提名。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品味昆德拉经典小说的开头、结尾以及一些让人见之不忘的语句,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领略这位文学大师作品的风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开头: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结尾:托马斯打开房间的门,揿亮了吊灯。特蕾莎看见两张床对放着,一张床边有一个带灯的床头柜。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光线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下面,传来钢琴和小提琴微弱的声音。

见之不忘的语句: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许钧译)

《笑忘录》

开头:现在是一九七一年。

结尾:那男人说着,其他所有人都饶有兴趣地听着,而他们裸露的性器官这时正傻呆呆地、忧伤地看着地面的黄沙。

(王东亮译)

《不朽》

开头:这位太太大概六十岁,或者六十五岁。我平躺在一把朝着游泳池的躺椅上望着她。

结尾:汽车的喇叭响个不停,我听见愤怒的人群在大叫大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格尼斯渴望买上一枝勿忘我,只要一枝;她希望把花举放在自己的眼前,作为美的最后的不为人所见的象征。

见之不忘的语句: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王振孙译)

《慢》

开头: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

结尾:马车消失在雾中,我发动了车子。

见之不忘的语句:缓慢的程度与记忆的浓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与遗忘的快慢程度成正比。

乐趣不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属于能感觉到的人。

(马振骋译)

《玩笑》

开头:这么多年后,又竟这么着,我回到了老家。

结尾:我们在他的身边大约呆了十分钟,后来第二小提琴手回来了,向我们示意。我们扶着雅洛斯拉夫站起来,架着他的胳膊,跟他一起扎进了人行道上那些醉醺醺的毛头小子们的喧闹之中。在人行道边上,有一辆急救车,所有的灯光大亮,停在那里等候。

见之不忘的语句:他们当时多么神气;已属于他们的天堂,用不着上天的任何相助,他们照样能到达天堂!只不过,后来,这个天堂就在他们的眼皮下烟消云散。

一切都终将被遗忘,同时又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挽回。挽回的作用(或通过报仇雪恨,或宽宥原谅)必须有遗忘为基础。任何人都无力挽回已铸就的过失,但一切过失却都将被遗忘。

(蔡若明译)

《无知》

开头:“你还在这干什么?”她说话并不凶,但也不客气。

结尾:他透过舷窗,看见天空深处有一圈低矮的木栅栏,在一座砖房前,一棵细高的冷杉,像一只举着的手臂。

见之不忘的语句: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生活,生活中没有幸福。

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逝去的时光愈是辽阔,唤人回归的声音就愈难抗拒。这样的说法似乎言之成理,却不是真的。人不断老去,生命的终局迫近,每一瞬间都变得愈来愈珍贵,根本没有时间可以拿来浪费在往事上。我们必须去理解这个关于乡愁的数学悖论。

(许钧译)

《生活在别处》

开头: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呢?

结尾:他望着水里他自己的脸。接着,在这张脸上,他突然看见了极大的恐惧。这些他看到的最后的东西。

见之不忘的语句: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我们选择这个瞭望台就像选择自己的命运, 而我们的选择也同样是不可挽回的。

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袁筱一译)

《告别圆舞曲》

开头:秋天到了,树叶开始变色,发黄,发红,发褐;位于美丽山谷中的小小温泉城,仿佛被一场大火围住。

结尾:伯特莱夫说着挎住妻子的胳膊,然后在月台柱灯的照耀下,他们四个人一起走出火车站。

见之不忘的语句: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嫉妒那样消耗一个人的全部精力。

你们让所有的人成为凶手,而且,这样一来,你们自己的屠杀罪就不再是一桩罪行,只不过成了人类一个不可避免的特征。

篇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在地上”。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何为“轻”?何为“重”?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米娜等几个人物的感情生活和其不同的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充满着对人生哲理的拷问的小说。

一、最普通的男人――一个人的“怕”与“爱”

托马斯,从医生到玻璃清洁工到最后的卡车司机,性格造就命运。这位男主人公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最能影响他的人就是特蕾沙,这个餐厅的女侍,托马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可怜的乡间女招待 ”,能勾起他摇篮里孤儿的幻想。一个睡觉时紧紧抓着他手的女人,从搬着箱子到来和离开,开始和结束仿佛就是一个轮回。可当他爱上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他甚至娶她为妻。他是怕的,怕自己被这样突如其来的爱所束缚,他清楚自己强烈的独处欲望和对女人的恐惧,但是他的怜悯之心和强烈的爱,让他脱离了自己的轨道,决定了他后半生的改变。回到特蕾沙的身边,对他而言是绝望也是痛苦,此后的生活也注定是在背叛和忠诚的煎熬中度过,当人有两极是无法融合的时候,这种痛苦只有他自己了解。

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 ”,是“无感情投入的性友谊 ”,是“别样亦可 ”,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 ”,是Es muss sein。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他屡次外遇,游弋在情妇之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第一次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导致特雷莎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最终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一种必然,“非如此不可”,意味着“责任”。对于托马斯而言,就是忠于对特蕾莎的爱,断绝其他的“性友谊”。而承担这样的责任又是痛苦而煎熬的,所以才是如此沉重。轻,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我而言,我难以认同托马斯的看法。他觉得灵肉分离,他的选轻弃重的作风,在我看来,就纯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不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自由被束缚,害怕没有办法摆脱“同情心”的折磨就选择逃避。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 ”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是没有负荷的。

二、最柔弱的女人――恐惧陪伴一生

特蕾沙,她的幸运与不幸都来自这个男人。从小镇沉闷的生活到城市里体面的职业,她就那样来到了这个可以不用漂流的地方,一个可以将寄存在火车站里的行李永久存放的地方,就这样,她爱上了托马斯,疯狂的爱,试探,偷窥,不停的噩梦阴霾,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她不顾一切的寻求安全感,她呻吟,她挣扎,只是为了守住爱情,她恐惧失去。而后她终于经历了对爱情的失望。她也在面临不同的`痛苦,开始是逃避母亲,后来是丈夫的情人们。那些希奇古怪的梦也不能帮助她。与托马斯不同,特蕾莎潜意识里认为灵魂离不开肉体,所以她没办法忍受托马斯的行为理论,她极度痛苦与不安,只能出走。到后来的出轨,到卡列宁,她才开始找到自己的存在。虽然只是个小动物,卡列宁的死,米兰昆德拉用了一个长长的章节描写。当人最孤独的时候动物的确是最好的朋友。你就是它的一切,可以是天,是地,是神。也许人需要别人的依赖换取自信和价值感。当可怜的小狗死去时,特蕾沙也死了。她的一生就是活在恐惧中,开始是母亲,后来是那些情人,然后是卡列宁的死,最后是她自己。女人的柔弱仅仅让她抓住了一个男人,他那些情人们却给予她更多的痛苦。即使是背叛之后,仍然如此,只有卡列宁给予安慰,直到死亡。对特蕾莎而言,她将自己的价值看轻的仿佛都要低进尘埃里,她的一生都活在阴影下,从未走出来过。她只有噩梦与哭泣,无助和隐忍,在有了卡列宁后便将所有的爱寄托在这个动物身上,缓解自身的痛苦,直到最后的车祸,才能真正将她从这样的折磨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托马斯在她的梦中也从一个永远欺压她的强者变成了一个温顺的小兔子,需要特蕾莎的看护,只有在这最终的时刻,特蕾莎才感到了这种奇特的幸福。托马斯一生,留下了一句碑文。而特蕾莎呢?什么也没能留下。

三、另一个世界的女人―离经叛道的背叛

相比于特蕾沙,萨比娜是另一种女人。画家,特立独行,不依靠男人,背叛所有的传统,父亲的意愿,祖国的苦难,情人的追求,最后死在异乡――她并不讨厌的纽约。 萨比娜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背叛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枷锁的打破,但是一味的背叛,背叛所有,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只想着逃脱对于所有的“重”的承担的行为。去面对最沉重的负担,勇于承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篇6: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2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3

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沉重与轻松,究竟该怎样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4

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这本书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一切归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或许太过于沉重,我自信并没有真正完全将这本书读懂,只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窥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图,但终归是别人的观点。等我变得更加成熟些后,我会将这本书再读过,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总结范文5

第二次看这本小说了。第一次看得有点快,觉得小说其实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点,还是觉得小说不好看。小说就是小说,是讲故事的,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就是好小说。

但是该小说目的不是讲故事,故事只是一个载体,小说好像由许多“哲思散文”组成。作者在书中,一章接着一章大发议论,发表哲学高见。就是这些高见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也加深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过,这些高见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欢小说写得如此艰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又不喜欢思辨的人不要看这本书,看了也白看,因为你看不懂。

有时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时间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脑子的小说,精神之欢喜,好过思辨之无聊。看类似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的小说,人容易变得神经兮兮,自以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实只不过看了本怪小说而已。

既然这样,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多么荣耀。

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作者是不按传统的模式来写的,什么情节,什么对话啊,不大考虑,小说中处处可见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对生命的议论,对性的议论,对爱情的议论,对共产主义的议论。作者无疑在书中思考灵和肉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就是轻和重的关系?不过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强烈感觉到,作者最后鉴定的结果就是生命很轻,性是很轻的,爱情是很轻的,共产主义是很轻的,一切都是荒诞荒谬的,于是人生显得很虚无,这是不是也轻?所以一句话,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另外的怀疑理由是,是否因为翻译?我们读者没有能力直接阅读原版小说,只能依靠翻译。所谓的翻译犹如别人嘴巴里咀嚼过的米饭,带着口水,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吃到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香味和滋味。隔着这层口水,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一本难懂的小说?所以不评说,本文充其量是——读译作后感。

我不敢过分怀疑,因为这本小说实在太有名。我口口声声说不相信权威,其实还是有点相信,因为这不是权威啊,而是权威中的权威,成为经典了。所以我要谦虚地说:好好读书,天天琢磨。不过我想:“得了吧,还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过几年再琢磨,在那时,说不定不用琢磨就读透该书,会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还是我太愚笨。

篇7: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在作者的笔下,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对性的过分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是深深地爱着特蕾莎的,但是在肉体与灵魂两重性之间,矛盾凸现出来。因为其性格,托马斯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的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她走的是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像一桩罪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后来共产主义艺术,之后丈夫,最后是爱情。当她背叛了一切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软弱的人,对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越陷越深,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满足了尘世间做情人的愿望,他追逐梦想,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诃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其实,生命中的重与轻到底是什么?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其实有很多理解。我觉得,从愿而行应该就是轻吧,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爱情,执着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笔下那不能承受的轻,那几个年轻人的故事,那是对生命的漫无目的的探求,没有回归,只沿着直线运行,这种轻只是表面上的轻,它实际是一种重,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没有归宿的生命,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行尸走肉。我深知那种在大海上航行却没有方向的船的悲哀,因为自己也曾经对生活很迷茫。我一度在思考,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就是从出生到死亡么?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它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然后就开始了这段漫长的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困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但是,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才发现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都是一场“空”!

篇8: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

尼采说, “万物方来, 万物方去, 永远地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 万物方死, 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在小说的开篇, 昆德拉就探讨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 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无法理解, 也不可预测。

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视角看法国大革命, “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 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 有着无限的差别。”他对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感到震惊, 他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 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 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可谁又能说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上演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人们之所以患有如此可怕的健忘症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

生命之重, 是灵魂向肉体的坠落, 也许生命太过自由, 承受不了来自传统道德、历史理性、高尚信仰的重量而放弃对生命之重的追求;投向肉身的追求, 也会让人走向虚无。那么, 这“灵”与“肉”的冲突如何来平衡呢?肉欲狂潮只有放纵, 而放纵之后又有生命难于承受之轻。昆德拉在存在意义上严肃而深刻地探索了灵与肉的多重维度, 揭示了灵与肉的分裂、冲突和对抗。【1】

托马斯在关于“非如此不可”的问题上徘徊不已。在他轻飘飘的生活的根源处, 其实是存在着一种超级辨证的态度, 即透过偶然性展现的必然性。问题是, 托马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轻还是重?

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 过着一种有很多情妇, 却不谈爱情保持自由的生活。托马斯总认为, 特雷莎是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 安放在他床榻之岸的孩子。他娶了特雷莎并为她的痛苦而痛苦。

之后他们去了日内瓦, 又回到布拉格, 还是因为特雷莎, 他的生命之重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特雷莎诱导出来了。回国以后他竟写了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政治评论——这也许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他生命中不断交织纠缠的结点。放弃对女人的追寻, 放弃城市生活——他的生命完成了由轻到重完美过渡, 他妥协了, 回归大地!

轻, 则是萨比娜。重, 则是特雷莎。这是生活的两级。也是男人的两级。

偶然出现在托马斯世界中的特蕾莎一直要求生命要以重的方式存在, 人要以重的生活态度来对待生活。在爱情方面, 她坚持灵与肉的结合, 坚持对托马斯的忠贞。因而, 她无法理解托马斯的爱与性爱不能相提并论的观点, 也无法理解托马斯在爱她的同时却仍与其他女人藕断丝连的做法, 最终她以自己的出轨来对抗托马斯的不忠。然而, 一次冒险并没有使她感到快乐, 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痛苦, 没有灵魂的肉体变得轻飘。灵与肉的彼此失落使特蕾莎意识到:轻是人类无法承受的, 只有坚持重, 才能体味出生命的真谛。【2】

她总是试图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灵魂, 她爱憎分明、对爱情专注负责、对丈夫宽容忍耐, 她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 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 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

萨比娜选择了“生命之轻”, 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背叛。背叛, 对萨比娜来说是向未来的进军。她背叛父亲去到布拉格学习立体派绘画, 后嫁给一平庸的布拉格演员, 仅仅因为对方有着离经叛道的坏名声。她以此来彻底反叛父亲和社会的成规。很快, 她背叛自己的丈夫, 与其离婚。后来她遇到了真心爱她的弗兰茨, 而她在对方为之离婚并打算与其长相厮守时悄悄离开, 再次背叛了爱情。苏联入侵捷克后, 萨比娜背叛了灾难中的祖国前往瑞士。萨比娜背叛了父亲、丈夫、爱情和祖国, 可以说, 她的背叛指向了一切固有的情感和价值观。【3】

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 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 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 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比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 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 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 向人诉说, 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 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萨比娜最终没有逃脱对家的“媚俗”。也许, 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其社会性而存在。这, 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吗?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 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 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 所以, 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做出选择的时候, 才会患得患失, 忧虑重重, 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 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 生命只有一次, 并且从一开始, 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

参考文献

[1]古炜, 《“轻逸”与“沉重”的人文冲突——解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名作欣赏》, 2011

[2]齐雪艳, 《厚“重”鄙“轻”——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现代语文》, 2011

上一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